中考文言文复习资料.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296314 上传时间:2023-01-22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33.2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考文言文复习资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中考文言文复习资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中考文言文复习资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中考文言文复习资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中考文言文复习资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考文言文复习资料.docx

《中考文言文复习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考文言文复习资料.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考文言文复习资料.docx

中考文言文复习资料

中考文言文复习资料

一、三峡 

1.通假字

① 略无阙处:

“阙”通“缺”,短缺。

               ② 哀转久绝:

“转”通“啭”,婉转。

2.词类活用

① 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奔:

动词用作名词,奔驰的快马。

② 回清倒影。

                                         清:

形容词用作名词,清波。

③ 晴初 霜旦。

                                        霜:

名词用作动词,将降霜。

④ 空谷传响。

                                      空谷:

名词作状语,在空荡的山谷里。

⑤ 素湍绿潭。

                                       湍:

形容词用作名词,指急流。

3.  七、一词多义

   1绝   *沿溯阻绝(隔绝)   *哀转久绝(消失)

   2、自   *自三峡七百里中(从、由)   *自非亭午夜分(如果)

4.、理解性默写

八、写山连绵不断(长)的句子: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九、写出三峡山高峡深的特点的句子:

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十、从正面写山高峻的句子:

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十一、从侧面烘托山峰陡峭幽邃的一句: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十二、三峡夏季江水的特点是:

①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② 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十三、写水势凶险特点的句子: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十四、写水流湍急特点的句子:

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

十五、写春冬三峡水的特点的句子:

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十六、烘托三峡秋景凄凉的语句是;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十七、引用渔歌反衬三峡深秋清幽寂静的句子是:

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十八、文中侧面写出夏日江流湍急的句子是:

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十九、作者写了春冬之时八种景物的特点和给予作者的感受是:

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二十、写三峡景物一般特色的句子是: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

七、简答题

1.         概括每段段意:

① 总写三峡两岸山势的雄伟;                    ② 写三峡夏天江水之大,水流之急。

③ 写三峡春冬的奇丽景色。

                      ④ 写三峡秋季的凄清景色。

2.      概括全文中心:

作者通过描写三峡的雄伟山势和四季景色,表达了对祖国山水的热爱之情。

3.         课文是按怎样的顺序来写三峡之水的?

这样的安排有什么作用?

先写夏水襄陵,再写春冬之时的素湍绿潭和悬泉瀑布,最后写秋天山涧的水枯了。

这是按水势由涨到落的顺序安排的。

先写夏水的凶险、迅疾,可以突出三峡夏水最盛的特点,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4.         文章结尾引用渔歌,有什么作用?

进一步突出三峡山高峡深、连绵不断的特点,同时渲染三峡秋季肃杀、凄凉气氛。

5.         本文写春冬之景,用素、绿、清、影四字突出其特点。

写秋季景色,用寒、肃、凄、哀四字将景物的神韵生动地表现出来。

6.         三峡适合修建水力发电站,可以从本文找出两个理由。

请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并写出文中印证理由的原句。

理由1:

水势迅猛(水流湍急)——“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理由2:

落差大——悬泉瀑布,飞漱其间。

二、《与朱元思书》   内容

 1主题:

     本文抒写了富春江山水之美,也抒发了作者对世俗官场和追求利禄之徒的蔑视之情,含蓄地流露出爱慕美好的大自然、避世退隐的高洁志趣。

 

2、结构上纲举目张,脉络分明。

首段以“奇山异水,天下独绝”总起全篇,二、三两段分承“异水” 和”“奇山”两方面,围绕“独绝”二字生发和描摹。

 

3、写景顺序上先“水”后“山”,由近及远,逐层展开,符合“从流飘荡”的观景习惯,条理清楚。

 

4、详略处理适宜,动静结合摇曳多姿。

详写“山”,略写“水”。

写山水动静结合而又有变化。

写“水”详写静态略写动态,写“山”详写动态略写静态。

 

5、善于多角度写景,从视觉和听觉方面激发人们的感受。

 

①、听觉:

“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

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

泉水泠泠,鸟鸣成韵,蝉声不断,猿啸无绝,组成了一部美妙的大自然交响曲,绘声绘色,使人产生亲临其境之感,令人神往。

 

②视觉:

 a、“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作者不仅为我们描绘出在“天”这个壮阔背景上写了一幅天清气朗,明快秀丽的景色。

 b、“从流飘荡,任意东四”,既写出富春江水陡,山形千回百转的特色,也表现了作者陶醉于大自然美好景色的闲适心情。

c:

“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用拟人的手法,把静止的山写活了,赋予了它们以生命和动感……) 

1.         通假字

窥谷忘反:

“反”通“返”,返回。

2.         古今异义词

词语

古义

今义

词语

古义

今义

附在整数词之后表示约数

或许,应允,赞许等

经纶

筹划、治理

规划,管理政治的才能

(马一般)飞奔

奔跑,飞奔

罪恶

3.         一词多义

 

奇山异水,天下独绝(独特)

猿则百叫无绝(停止)

 

直视无碍(没有)

猿则百叫无绝(不)

负势竞上(向上)

横柯上蔽(在上边)

 

一百许里(十的倍数)

猿则百叫无绝(极言其多)

4.         词类活用

  ① 任意东西。

                         东西:

名词作动词,向东或向西。

  ② 负势竞上。

                          上:

名词用作动词,向上。

  ③ 互相轩邈。

                          轩邈:

形容词用作动词,往高处或往远处伸展。

  ④ 望峰息心。

                           息:

动词使动用法,使……平息。

  ⑤ 横柯上蔽。

                            上:

名词用作状语,在上边。

六、理解性默写

1.         本文的主旨句(作者的感慨):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2.         高度概括山水特点的句子(全文之纲):

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3.         写登舟纵目总体感受的: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4.         作者的行进路线:

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

5.         写江上放舟自由情态的:

从流漂荡,任意东西。

6.         概括赞叹富春江景的:

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7.         写富春江水清澈的: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

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8.         写江流气势磅礴的:

急湍甚箭,猛浪苦奔。

9.         作者走在森林中的感觉:

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10. 写听觉感受的:

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

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不绝。

11.   写山“奇”的句子: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

负势竟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12.   赋予静止的山以奋发向上的无穷生命力的句子:

负势竟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13.   《三峡》文中“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一句是写水流湍急,本文中哪句话与它有异曲同工之妙?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七、简答题

1.   概括各段段意。

① 总写富阳至桐庐间山水的奇异之美; ② 写水之异 ③ 写山之奇,并借此抒发自己的心志。

2.         概括本文的中心。

本文描述作者乘船自富阳至桐庐沿途所见富春江的秋景,历历如画,令人有同行亲见之感。

同时,也表现出他沉湎于山水的生活情趣。

3.  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表达了作者对富春江奇山异水的赞美和留恋,也表达了作者对追求功名利禄的鄙弃。

4.   本文的写作顺序:

空间顺序。

5.   本文的写法:

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动静结合;声色结合;明暗结合。

6.  从听觉角度写景的骈句是什么?

表达效果如何?

句子:

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

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效果:

描写了各种声调不同的音韵,和谐齐发,引人入胜,使人感到山间处处勃发的生机,表达了作者对富春江的喜爱,写出了富春江山水的奇异。

7.   看到富春江的奇山异水,作者发出了怎样的感慨?

你怎样理解他发出的这些感慨?

面对奇山异水,作者不由得发出了一番感慨: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这是作者对追求功名利禄的一种否定。

封建时代“世间熙熙,皆为利来;世间攘攘,皆为利往”,读书人无不以功名为追求之目标,作者因看到了官场的黑暗而发此感慨。

8.   文中“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一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侧面写富春江景色美,表达了作者鄙弃功名利禄,流连山水,向往归隐山水生活的情感。

9.    结合文中语句说说作者有怎样的志趣和情怀。

① 从“从流飘荡,任意东西”句中表现作者对自由的渴望;

② 从“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

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句中表现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对生命的歌颂;

③ 从“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句中表现作者对山水风光的热爱,对功名利禄的鄙视,对官场的厌恶。

(重点)(向往自然、淡泊名利、超然物外的积极心态)

10.  “奇山异水,天下独绝”是对这里的山水的总的评价,试根据作者的描写,分析这里的山“奇”在何处?

奇在“负势竟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句中连用“负、竟、轩、邈、争、指”等字,把原本静止的重山叠岭写活了,似乎仍在生成变化中,其次写山中各种声音,表现其情趣,简直是一只自然交响曲,使人感到山间处处勃发生机。

11.  本文是一篇山水小品,请同学们开动脑筋,从积累的古诗文中,各写出一句写“山”和写“水”的诗句。

写“山”的: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写“水”的: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12.  能暗示文中所写景色季节特征的一个字是:

“蝉”或“寒”(秋季)。

 

                       三《与朱元思书》赏析

一、意境美

  作者抓住此山此水特征,把动与静、声与色、光与影巧妙结合,为读者描绘出一幅充满生命力的山水图,让读者充发享受到了富春江两岸的'山川之美'。

二、志趣美

  我们可以从首段'从流飘荡,任意东西'一句中,感受到一种享受自由、无拘无束、无牵无挂的轻松惬意;从对山水的描写中,体会到作者对自然、自由的热爱,对生命力的赞颂。

更令人赞赏的是,在描绘山景时,作者插入两句观感: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这几句感受,不仅从侧面衬托出险峰幽谷的夺人心魄的魅力,更是传达出作者对功名利禄的鄙弃,对官场政务的厌倦。

三、语言美

  骈文是一种讲究形式的文体,作者吴均是南朝知名骈文家,其代表作《与朱元思书》自然保持了骈文的特点。

文章基本上遵循骈文的要求,主要采用四字句和六字句,并于文章后半部分大量运用对偶句,如'泉水激石,冷冷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 '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这就取得了句式整齐、音韵和谐、对比立意、相映成趣的表达效果,读来朗朗上口,节奏感极强。

四、结构美

  文章首段以'奇山异水,天下独绝'八字总领全篇,二、三两段分承'异水' 和'奇山'两方面,环绕'独绝'二字展开生发和描摹,结构上脉络分明。

三小石潭记

1.    词类活用

1)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西:

名词作状语,向西。

2)     皆若空游无所依。

              空:

名词作状语,在空中。

3)     日光下澈。

                        下:

名词作状语,向下。

4)    俶尔远逝。

                        远:

名词作状语,向远处。

5)    潭西南而望。

                     西南:

名词作状语,向西南。

6)      斗折蛇行。

   斗:

名词作状语,像北斗七星一样。

      蛇:

名词作状语,像蛇一样。

7)        其岸势犬牙差互。

              犬牙:

名词作状语,像狗的牙齿一样。

8)  凄神寒骨。

 凄:

使动用法、形容词作动词,使…凄凉。

 寒:

使动用法,使…感到寒冷。

9)        心乐之。

                        乐:

意动用法、形容词作动词,以…为乐。

10)     近岸。

                           近:

形容词作动词,靠近。

11)     隶而从者。

                     隶:

名词作动词,跟着。

2.         一词多义

心乐之(以…乐)

似与游者相乐(取乐)

 

潭中鱼可百许头(大约)

不可久居(能)

 

水尤清冽(清澈)

以其境过清(凄清,冷清)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自)

隶而从者(跟从)

 

以其境过清(因为)

卷石底以出(相当于而,不译,连接两个动词的词)

全石以为底(用来)

 

记之而去(不译,连接两个动词的词)

隶而从者(不译,表并列关系)

潭西南而望(不译,作停顿词)

参差披拂(长短不一)

其岸势犬牙差互(交错)

 

皆若空游无所依(游动)

同游者(游览)

 

如鸣佩环(玉制的装饰品)

竹树环合(环绕)

3.         古今异义词

 

 

词语

古义

今义

词语

古义

今义

离开

年轻人

戏曲艺术中的一种角色

听到

用鼻子嗅气味

停留

表示估计数目,大约

用作副词

 

 

 

六、理解性默写

4.侧面写出小石潭人迹罕至的四字短语是:

伐竹取道。

5.暗示小石潭人迹罕至的原因的句子是: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

6.从侧面衬托水清的句子(游鱼和潭水的特点):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7.从听觉角度写流水的四个字:

如鸣佩环。

8.写小溪曲折蜿蜒的四个字:

斗折蛇行。

9.逼真地描绘出溪岸状貌的几个字是——其岸势犬牙差互。

10.写潭水源头神秘莫测的句子: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11.小石潭的全貌: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堪,为岩。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12.文章正面写石潭特征的语句: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堪,为岩。

照应此特征的语句是:

如鸣佩环、水尤清冽、其岸势犬牙差互。

13.小石潭得名的根据: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堪,为岩。

14.写游鱼自由轻灵游动的姿态的句子是: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15.写游鱼静态的句子:

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

16.写游鱼动态的句子:

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17.作者描写小石潭周围景物的句子是: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18.表现地理环境使作者内心忧伤凄凉的句子是:

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19.久坐潭边游人会有怎样的感受:

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20.文章的点睛之笔是:

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21.抒发作者愤懑的句子: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22.表现“喜”的句子:

① 心乐之; ② 似与游者相乐。

七、简答题

1.         概括每段的段意:

① 写潭,写树;                       ② 写鱼,写水;                             ③ 写源头,写岸势;

④ 写感受,抒愤懑;                ⑤ 写同游者。

2.      概括本文中心:

本文描写了小石潭及其周围的景色,抒发了作者因政治上受挫遭贬谪的忧伤愤懑、孤凄悲凉的思想感情。

3.     本文的写作顺序:

空间顺序(发现小石潭→潭中景物→潭源→氛围)。

4.     本文的感情基调——悲伤。

                              本文的氛围——凄清寂静。

5.         作者对小石潭的整体感受:

幽深冷寂、孤凄悲凉。

6.         在游历小石潭的过程中作者的心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由快乐到愁苦。

7.         第一段从四个方面写出了小石潭的特点,它们分别是:

① 水特别清澈;② 以整块的石头为底;③ 潭岸岩石形状各异;④ 岸边绿树翠蔓极其茂盛,秀丽多姿。

8.         文章前面写“心乐之”,后面又写“悄怆幽邃”,一乐一忧似乎难以形容,该如何理解?

乐是忧的另一种表现形式。

柳宗元参与政治改革,失败被贬,心中愤懑难平,因而凄苦是他感情的主调,而寄情山水正是为了摆脱这种抑郁的心情;但这种欢乐毕竟是暂时的,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忧伤悲凉的心情又会流露出来。

9.         为了发展旅游事业,当地拟开发小石潭景点,请你根据文章内容为该景点写一则简介:

小石潭位于小丘西南面一百二十步,这里石奇水清,游鱼相戏,四周竹树环抱,环境十分优美,是观光旅游、愉悦心情的好去处。

唐代文学家柳宗元曾来过这里,写下了千古传诵的优美散文《小石潭记》。

小石潭由此闻名遐迩。

四《送东阳马生序》

   一、通假字:

   1、(同舍生皆)被(绮绣):

同“披”。

   2、与之论辨:

辩论。

辨,通辩

   二、理解性默写:

 4.根据要求默写:

1、揭示作者小时侯学习就很勤奋的句子是:

余幼时即嗜学

2、最能表现作者抄书之苦的句子是:

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曲伸

3、表明作者尝趋百里外求学原因的句子是:

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

 4、对太学生中的其他人“烨然若神人”作者却“略无慕艳意”的原因是:

  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5.第一段的主要内容是:

叙述自己青少年时期的求学之难和用心之艰。

6.文中从哪些方面叙述作者青少年时期求学的艰难?

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幼时求学的艰难;成年后求师的叩问之难,旅途之艰,生活之苦。

 7.作者写自己求学经历艰难的目的是什么?

目的是劝勉马生不要辜负良好的学习条件,要刻苦读书,以期有所成就。

8.文章开头的“嗜学”一词,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统领全文,为全文定下基调。

9.作者幼时借书抄书来读,其原因是“     嗜学        ”与“  家贫   ”之间的矛盾来决定的。

10.“加冠”一词是什么意思?

你还能从古代汉语中找出类似的用法吗?

试举一例。

1古时男子20岁时行冠礼,戴上成人帽子,后来常已冠或加冠,表示男子已成年。

2 “及笄”女子满15岁把头发绾起来,戴上簪子,表示已成年。

11.本文通过典型事例全面的叙述了作者艰苦勤奋的学习生活,这与他的功成名就有什么关系?

     从文中可以看出,作者勤奋艰苦的学习生活,正是以一种坚忍不拔的毅力,为求知而甘愿付出一切,不断的克服重重障碍,最后才功成名就的。

 13.作者成人后求师的艰难,包括哪三种情况?

(高度概括回答即可)

  叩问之难;旅途之艰;生活之苦。

16.作者“緼袍敝衣”处在“披绮绣……烨然若神人”的同学之间,却“略无慕艳意。

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对此你有何评价?

 他以学得知识,获得学问为乐,不羡慕别人的衣食之忧,专心向学,实在是难能可贵的。

 17.作者在叙述青年求学经历时插入同舍生优越的条件有何用意?

从中你得到哪些启示?

与同舍生对比,表现自己并不羡慕别人的优越条件,而是以学得知识,获得学问为乐,这种刻苦学习,专心向学的精神是值得我们永远学习的。

   三、课文内容理解:

   1、文章从几个方面表现了作者的求学之苦和用心之专?

   *幼年得书之难;成年从师的艰难;求学生活条件的艰难表现作者求学之勤苦;求师艰难,毕恭毕敬,表明作者求知的渴望和决心。

   2、“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这句话有何表达效果?

   *用反衬的手法,写老师的严厉是为了突出作者求师的诚恳,生动地表现了他的虔诚和恭敬的态度。

突出了他求师的艰难。

   3、从几方面概括作者求学时的客观条件?

路途:

遥远艰难。

衣着:

破旧不能御寒。

饮食:

每日两顿,毫无滋味。

   4、太学生的优越条件,表现在那些方面?

有书可读,有师可问,无奔走之劳,无冻馁之患。

   5、第一、二段文字用的主要写作手法是什么?

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对比,增强说服力,突出中心。

   6、怎样看待学习条件与学习好坏之间的关系?

   答:

学习条件不好,仍然能学习好,像宋濂那样;学习条件好,却不一定序、学得好,像某些“太学生”那样。

学习条件好坏对学习能够有所影响,但不是决定性的,学习成功关键是长期坚持“勤且坚”专心致志,这是宋濂起身体会,也是古今学有所成的人的共同体会。

   7、本文揭示了怎样的道理?

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

   8、本文是写给马生的为什么用大量的文字写自己求学的事?

作者现身说法(以自己的切身体会勉励马生勤奋学习),增强作品感染力和教育作用。

  四、开放性试题:

   1、课外积累。

古人刻苦求学的事迹。

   

(1)、东周时代,苏秦读书欲睡锥刺骨;西汉,孙敬昼夜苦读,以绳系头悬屋梁。

【悬梁刺股】

(2)、西汉,匡衡勤学无烛凿壁偷光读书。

晋朝,车胤(yìn)囊萤读书;晋,孙康家贫,映雪读书。

【囊萤映雪】

   (古人苦学的做法不必要后人效仿,但他们刻苦学习的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的,要从他们的事迹中获取勤奋学习,立志上进的动力。

   2、你作者的读书经历中悟出了哪些学习秘诀?

   我的感悟:

学习要勤奋,求师应诚心,求学须不断克服并战胜困难。

   3、你觉得“先达”对弟子“未尝稍降辞色”的态度可取吗?

为什么?

   我的看法:

(1)不可取。

师生关系应该是民主平等关系,老师应放下高高在上的架子,与学生平等交流、相互信任、共同成长。

这样才能有利于我们的学习和成长。

   

(2)可取。

我认为“先达”的“未尝稍降辞色”并非不尊重学生,而是一种更负责的尊重。

因为只有“严师”,才能出“高徒”,出高素质的学子。

同时,尊重师长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五、醉翁亭记

一、         ⑴作者:

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号六一居士,吉州永丰人,北宋著名文学家,谥号文忠,他继承了韩愈“古文运动”的理论,领导了北宋诗文革新运动,是著名的“唐宋八大家”之一。

⑵唐宋八大家:

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

二、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文中生动地描写了醉翁亭的秀丽环境和变化多姿的自然风光,勾勒出一幅太守与民同乐的图画,表现了作者随遇而安、与民同乐的旷达情怀。

三、分析文章层次结构:

 

  第一段:

写醉翁亭之所在,并引出人和事。

本段描写的景物之间是层层递进的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