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高二语文期中试题.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295882 上传时间:2023-01-22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33.0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浙江省高二语文期中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浙江省高二语文期中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浙江省高二语文期中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浙江省高二语文期中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浙江省高二语文期中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浙江省高二语文期中试题.docx

《浙江省高二语文期中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浙江省高二语文期中试题.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浙江省高二语文期中试题.docx

浙江省高二语文期中试题

浙江省高二语文期中试题

一.语言文字运用(共21分,其中选择题每小题3分)

1.下列加点的字注音全正确的一组是(  )

A.垝垣(guǐ)锁钥(yuè)徇私(xún)怙恶不悛(quān)

B.瞋目(chēn)玉醅(pēi)雪褥(rù)转弯抹角(mò)

C.敛裾(jū)愀然(qiǎo)草窠(kē)纨绔子弟(kuà)

D.谂知(shěn)懊丧(sàng)矿藏(zàng)亘古不变(gèn)

2.下列句子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我想停下来深情地沉缅一番,怎奈行驶的船却没有铁锚;我想回过头去重温旧梦,怎奈身后早已没有了归途。

B.这里有金碧辉煌的紫禁城,青砖灰瓦的四合院,大街旁、胡同口,处处有文韵,步步有故事。

这里散落的文化遗存大多名噪一时,如今却带着几分落寞。

C.农业部日前印发了《2017年全国农资打假专项治理行动实施方案》,对全国农资打假工作进行了全方位布署。

目前各地正在开展专项行动,对假劣农资进行重点检查。

D.南昌新动物园首支女子骑士队惊艳亮相,她们一方面成为园内的一道独特风景线,一方面为游人提供服务,这真是一件两全齐美的事情。

阅读下列文字,完成3~4题

总体上,梁漱溟是一个真诚的理想主义者和信仰躬行者。

既有传统士人的铮目傲骨和大道治世的儒子情怀,又兼西方知识分子的独立秉性和理性精神。

【甲】即使推崇国学大师,但他更指出:

“中国文化最大之偏失,就在于‘个人’永不被发现上。

”【乙】人们往往把“梁”的“孤独”与“异行”归于恃才傲物,【丙】其实,这种不合时宜的生命行为——折射的正是现代知识分子最有价值的一面:

即独立品格和理性原则。

仅凭士大夫的“耿直、不阿、清正”之道德储备,是绝对奏不出“人权”“自由”这等现代声部的。

3.文段中的加点词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铮目傲骨B.即使C.恃才傲物D.折射

4.文段中甲、乙、丙三处,标点符号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A.甲B.乙C.丙

5.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网友尽管不了解现场情况,提出的质疑、批评也有偏激之处,但如此大规模的“挖地救人”显然缺乏科技含量,毕竟生命的凋谢是不可否认的事实。

B.如何使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家庭美德通过家风代代相传,为塑造个体人格、形成良好社会风尚提供支撑,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需要我们下一番功夫不可。

C.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以及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购房者越来越重视居住环境,因为环境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居住者的心情。

D.对演员来说,遇到一个让自己大红大紫的角色十分不易,一直不温不火的赵又廷在电视剧《三生三世十里桃花》中娶了“姑姑白浅”后,许多观众都亲切地称呼他为“姑父”。

6.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韩愈、柳宗元倡导的唐代“古文运动”,其内容主要是复兴儒学,反对骈文,提倡散文;而白居易、元稹倡导的“新乐府运动”,提倡诗歌自创新题,咏写时事,体现汉乐府的现实主义精神。

B.《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五百多年间的作品,分为“风”“雅”“颂”三类;而屈原的《离骚》是我国最长的一首政治抒情诗,作者常用“美人”比喻君王,或是自喻,有着强烈的现实主义精神。

C.《兰亭集序》全文以“乐”“痛”“悲”三种思想感情为线索,叙中有情,以情说理,表达了作者对生命无常、人生短暂的无奈与悲伤,流露出浓浓的人生幻灭感,而这又与当时黑暗的现实以及崇尚老庄的社会风气息息相关。

D.“壬戌之秋,七月既望”中,“壬戌”使用的是我国古代的天干地支纪年法,“天干”是指甲、乙、丙、丁等,“地支”是指子、丑、寅、卯等,而“望”是指我国农历的每月十五,而“朔”是指我国农历每月的最后一天。

7.根据上下文,在下列语段横线处填上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连贯,内容贴切,逻辑性强。

(每处不要超过10个字)(3分)

早在先秦时期,鸡就以其形象和特点赢得世人尊重,①。

《尔雅翼》《韩诗外传》都赞美鸡有文、武、勇、仁、信五种美好的品德。

雄鸡给人文质彬彬的感觉,是为文德;鸡脚后面有突出的足趾,是天生的进攻武器,是为武德;在强敌面前,鸡敢于一拼,是为勇敢;母鸡对子女更是关爱有加,②;③,极大地方便了人们的生产生活,即使在风雨交加、天色昏暗的早晨,雄鸡依然啼叫不止,所以《说文解字》说鸡是“知时畜也”,鸡是大自然的闹钟,是为守信。

①②③

二、现代文阅读(共29分,其中选择题每小题3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8~10题。

(9分)

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艺术风格独特的作家,施蛰存面对现代社会带给人的种种“不适”,充满了“惊奇”,而不是“震惊”。

其区别在于:

一、“惊奇”属于“推测”和“理解”的范畴,而不是“拒绝”。

二、从“惊奇”开始经由“推测”而抵达“理解”,是对一个新的“秘密领域”产生好奇心,并进入对话的过程,因此是“治愈系”话语,而不是“神经症”话语。

三、面对新的、陌生的、甚至不可知的对象或谜团,要避免价值观念上的乃至理性上的先入为主,这是“惊奇”的基本前提,因此是“相遇”,而不是“逃亡”。

与此相应的是施蛰存的小说观念(或称“惊奇的美学”):

一、小说不是“笔记”和“新闻”。

提供“震惊”体验的,不仅仅是现代城市、街垒、机器,“新闻”本身也是产生“震惊”体验的源头,或者说也是产生“创伤性神经症”的一个新的源头。

二、小说注重“描写”,对于理性的归纳总结而言,对给予价值判断而言,小说就是“噜苏”的部分。

“噜苏”是短暂的“震惊”之后对事物的细致观察、相遇和理解,因而它只属于“惊奇”的范畴。

三、讲究叙事技术但不刻意为之,是对个别事物本身的关注,特别是对其个别性、特殊性的尊重,从而阻止了将事物变成符号。

施蛰存的“目光”是单纯而敏锐的,充满了赤子之情。

他对弱势群体充满了同情式的理解。

在他的作品中,现代都市不是“欲望”的对象,或者经验层面上的欲望化符号,也不是要被摧毁的罪恶渊薮。

他是把它们当作“欲望的症候”来处理的,是作为“观照”的对象来理解的,是有待发现的“陌生化”的对象。

它亦属于“惊奇的美学”的范畴——审美的而非功利的,情感的而非理性的。

施蛰存擅长描写“女性形象”。

那些女性形象主要是都市里的女性:

“恋人”、“情人”、“爱人”。

“恋人”可以是想象的、梦幻的,它最具“精神性”,“情人”和“爱人”则分别增加了物质性和社会性因素,“恋”和“情”的成分则有所减少。

施蛰存写女性形象,属于带有“精神修炼”色彩的逆向写作:

“爱人—情人—恋人”,将“爱人”或者“情人”形象写成“恋人”形象。

施蛰存还是写“情欲”的高手。

他对现代社会的“欲望”的分析,既达到了现代“精神分析学”的深度,又有解决“欲望”的东方式的智慧。

(节选自《新华文摘》2017年第1期张柠《施蛰存的观念与艺术》,有删节)

8.下列对施蛰存艺术风格的归纳错误的一项是(    )

A.他对现代社会带给人的种种“不适”,充满了一种和解式的“惊奇”而不是断裂性的“震惊”。

B.他并不先入为主地把“现代都市”视为罪恶,而是冷静客观地将它作为观察与审视的对象,对其充满理解与尊重。

C.他以一种“精神修炼”般的情怀,通过逆向写作,着力表现现代都市女性身上的物质性与社会性。

D.他对现代社会的“欲望”,不但进行了深入的分析,还提出了具有东方式智慧的解决办法。

9.下列选项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施蛰存认为,小说不是对自我及社会的简单再现,现代都市人类“创伤性神经症”的源头在于现代城市、街垒、机器。

B.施蛰存认为,小说既要有其他文体所具有的理性归纳与先入为主的价值判断,又要有对事物的细致观察、相遇和理解。

C.施蛰存特别注重追求叙事技术,关注并尊重现代社会的个别性与特殊性,而不是将其简单化、符号化。

D.施蛰存以敏锐的眼光,怀着赤子情怀,对现代都市社会带给人的种种不适进行了深入剖析,对弱势群体充满了同情式的理解。

10.“施蛰存面对现代社会带给人的种种‘不适’,充满了‘惊奇’而不是‘震惊’”,请结合原文,用自己的语言解释这句话中“惊奇”与“震惊”的区别。

(3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4题。

(20分)

老安羊杂碎汤

李佩红

①从这里搬到那里,人老了,食物不老。

  ②羊杂碎汤仍然是老味道。

老安羊杂碎汤在焉耆卖了几十年。

  ③从前,焉耆没有羊杂碎汤,这种小吃是100多年前回族人从口里带来的。

假如时间向后倒退100多年,你能看到荒凉的河西走廊,一群一群从陕西、山西、河州、湟水落荒而逃的回族人,他们心里面揣着对故土的思恋和忧伤,扶老携幼、神色仓皇、衣衫褴褛,凄凉而又孤独,走在被无数人踩踏出来的砾石路上。

向着西方,顶着风沙,一直走,一直走,进新疆、过迪化、翻二沟、抵和硕……似乎前方的路永远没有尽头。

迫不得已背井离乡的人是连根拔起的小草,他们得在饿死、累死、病死之前,找到一处安身立命之地。

他们中的人谁也没有料定,此生会被焉耆这片古老而渺远的土地收留、供养。

  ④从口里逃难来的回族人带来的不仅仅是物品和工具,还有智慧、文化、宗教、习惯和饮食,其中羊杂碎汤是他们的特色饮食之一。

时过境迁,羊杂碎汤被焉耆回族人赋予了新的味道。

说起来,羊杂碎汤的做法并不难,只不过是把羊的头、蹄、肚等杂碎收拾干净,放进水里炖熟,再调入葱、姜、蒜、红辣椒等佐料。

  ⑤老安做羊杂碎汤比别人舍得下功夫。

他每天早晨6点多起床,先熬骨头汤,再把生姜、草果、八角、香叶、大葱、辣子等互不相干的调料添进去,再放入杂碎慢火炖四五个小时,等中午一两点时间到了,香味完全拱进杂碎里,一道美味的羊杂碎汤便可出锅了。

时间短了,杂碎硬,口感差;时间久了,杂碎太绵,没嚼劲。

一锅味道足够的杂碎汤,和老安的心情、调味的品质、杂碎的鲜嫩、水的好坏,甚至菜板的干净与否都有密不可分的关系。

食物之间讲的也是个因缘,它们原本生长在彼此陌生而遥远的地方,在同一时间里经火与水的调和与磨练,最终相和相融相互完美,成就一锅美味。

  ⑥“这支由勇敢的商业家和航海家组成的民族,在东方古国的人海里挣扎,以防沉没。

他们用惟一的一条船保证自己的种族在历史中向前航行,这条船就是:

伊斯兰教。

”(散文家周涛语)。

当然,连接这条船的还有共同的饮食文化,只要有回族人居住的地方,肯定有羊杂碎汤、粉汤、油香、泡泡油糕。

别小看这一点,它是一种文化符号,一把开启神秘大门的钥匙,一条连接回族族群的纽带。

在中国没有哪一个民族如回族这般分散,星罗棋布。

但是,无论时间和空间相隔多远,他们都顽强地保持着吃相同食物的习惯,初见,只一碗羊杂碎汤,立刻会确认彼此的身份、拉近彼此的距离,近彼此的心。

  ⑦在新疆生活久了的汉族人,出门在外都喜欢选择回族餐厅就餐。

回族人出名地爱整洁,对一切事物信奉至清至真。

老安认为,饮和食是件严肃的事情,严肃到与心有关。

老安在做羊杂碎汤时心很清真,清即清洁、真即货真价实,不欺不瞒。

老安说,制做食物和唱歌、跳舞一样,你用不用心,观众能感觉到,食物的优劣,舌尖也一触便知,欺骗别人,轮回到最后,即欺骗了自己。

至于卖一锅汤赚多少钱,似乎与他无关。

老安很享受制汤的慢时光,他感谢上苍给予的馈赠。

老安想到他活到古稀年纪,身体仍然健康硬朗,心里倍感欣慰。

老伴慈温,儿孙满堂,生活安适,这不就是百年来向往的日子。

老安想要时光慢下来,再慢下来。

他在重复而细碎的时光里,把一锅一锅羊杂碎汤细火慢炖,使香气收敛,绵绵散出,不至于消失得太快。

一个人的喜悦与幸福融进汤里,这就不再是单纯的羊杂汤了,而是老安一生的修炼、一世的禅悟。

  ⑧味道好的话,哪个角角巷巷里都有人来吃呢;味道不好嘛,你把人抬上来人都不吃。

你说对不对?

老安的回族新疆话味道和他的羊杂碎汤一样纯正,他把说字说成佛,把巷子的说成航子。

老安头戴一顶回族白帽,脸膛红黑,像个农民。

老安告诉我,他从前就是农民,直到上世纪90年代初才开始来到县城卖羊杂碎汤,一开始做得不行,慢慢地摸索着做,生意才越来越好。

现在,他的羊杂碎汤一天至少卖出去一两锅,距离焉耆300多公里的乌鲁木齐、昌吉的,还有库尔勒的许多人周末专门开车来吃他做的羊杂碎汤。

自己吃了不够,还买了带回去。

一个农民凭自己几十年努力,把普通的羊杂碎汤做成焉耆县的一道招牌,算得上是一种荣光。

⑨焉耆,有老安这样的回族人,犹如他做的羊杂碎汤,色香味俱全了。

(选自《人民周刊》2016年第20期)

11.赏析第三段中的划线句子。

(4分)

12.作者在第六段写到“伊斯兰教”,有何用意?

(4分)

13.联系全文,请概括老安羊杂碎汤“在焉耆卖了几十年”经久不衰的原因(6分)

14.作者在文末说“焉耆,有老安这样的回族人,犹如他做的羊杂碎汤,色香味俱全了”,联系全文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6分)

三.古诗文阅读(共40分,其中选择题每小题3分)

㈠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19题。

(20分)

文山观大水记

(宋)文天祥

自文山门而入,道万松下,至“天图画”,一江横其前。

行数百步,尽一岭,为松江亭。

亭接堤二千尺,尽处为障东桥。

桥外数十步,为道体堂。

自堂之右循岭而登,为银湾,临江最高处也。

银湾之上有亭,曰“白石青崖”,曰“六月雪”;有桥曰“两峰之间”,而止焉。

“天图画”居其西,“两峰之间”居其东,东西相望二三里。

此文山滨江一直之大概也。

戊辰岁,余自禁庐罢归,日往来徜徉其间,盖开山至是两年馀矣。

五月十四日,大水,报者至。

辄呼马戒车,与二客疾驰观焉。

未至“天图画”,其声如疾风暴雷,轰震荡而不可御。

临岸侧目,不得往视。

而隔江之秧畦菜陇,悉为洪流矣。

及松江亭,亭之对为洲,洲故垤然隆起。

及是,仅有洲顶,而首尾俱失。

老松数十本,及水者争相跛曳,有偃蹇不伏之状。

至障东桥,坐而面上游。

水从“六月雪”而下,如建瓴千万丈,汹涌澎湃,直送乎吾前,异哉!

至道体堂,堂前石林立,旧浮出水面,如有力者一夜负去。

酒数行,使人候“六月雪”可进与否,围棋以待之。

复命曰:

“水断道。

”遂止。

如银湾,山势回曲,水至此而旋。

前是立亭以据委折之会,乃不知一览东西二三里,而水之情状,无一可逃遁。

故自今而言,则银湾遂为观澜之绝奇矣。

坐亭上,相与谐谑,赋唐律一章,纵其体状,期尽其气力,以庶几其万一。

他日,予读《兰亭记》,见其感物兴怀,一欣一戚,随时变迁。

予最爱其说。

客曰:

“羲之信非旷达者。

夫富贵贫贱,屈伸得丧,皆有足乐,盖于其心,而境不与焉。

欣于今而忘其前,欣于后则忘其今,前非有馀,后非不足,是故君子无入而不自得。

岂以昔而乐、今而悲,而动心于俯仰之间哉!

”予怃然有间。

自予得此山,予之所欣,日新而月异,不知其几矣。

人生适意耳,如今日所遇,霄壤间万物无以易此。

前之所欣,所过者化已不可追纪予意夫后之所欣者至则今之所欣者又忽焉忘之故忽起奋笔乘兴而为之记且谂同游者发一噱。

(选自《文天祥诗文选译》,有删节)

1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辄呼马戒车         戒:

准备

B.建瓴千万丈             建:

倾倒

C.使人候“六月雪”可进与否         候:

等候

D.一欣一戚           戚:

悲伤

1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坐而面上游        到则披草而坐

B.围棋以待之               以五十步笑百步

C.乃不知一览东西二三里         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D.而动心于俯仰之间哉            于其身也

1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古代山水游记传统的思路是先写景,后言志抒情,这篇文章也不例外。

文章首段用简练的文笔,介绍了江流的位置及文山最高处,着墨不多而境界全出,为下文描写大水作铺垫。

B.文章第二段开头,作者笔锋一转,追述了自己罢官归来,每日徜徉于家乡山水之间已达两年之久,看似闲适,实则体现了作者内心的沉重及忧国忧民之心。

C.文章第二段主体部分,作者从听觉、视觉等角度,移步换景,形象地描绘了大水奔腾澎湃的壮观景象,字里行间有一股豪迈之情。

D.最后一段,作者在前文记叙的基础上发表议论,表达了对王羲之“感物兴怀,一欣一戚”这一观点的高度赞赏,批评了“君子无入而不自得”的人生观,并交代了写作此篇游记的目的和动机。

18.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8分)

⑴及松江亭,亭之对为洲,洲故垤然隆起。

(3分)

                                  

⑵夫富贵贫贱,屈伸得丧,皆有足乐,盖于其心,而境不与焉。

(5分)

                                     

19.用“/”给下面文字断句。

(3分)

所过者化已不可追纪予意夫后之所欣者至则今之所欣者又忽焉忘之故忽起奋笔乘兴而为之记且谂同游者发一噱。

(二)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20~21题。

(7分)

蓦山溪·梅

(宋)曹组

洗妆真态,不作铅花御①。

竹外一枝斜,想佳人,天寒日暮。

黄昏院落,无处著清香,风细细,雪垂垂,何况江头路。

月边疏影,梦到消魂处。

梅子欲黄时,又须作,廉纤②细雨。

孤芳一世,供断有情愁,消瘦损,东阳③也,试问花知否?

[注]①铅花御:

用脂粉化妆。

铅华:

脂粉。

御:

用。

②廉纤:

细微,纤细,形容连绵不绝。

③东阳:

指南朝梁曾任东阳太守的沈约,因不得志而瘦损。

20.这首词上阕描写了梅花怎样的形象?

请用自己的语言加以概括。

(3分)

答:

21.下阕划横线的句子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

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4分)

答:

(三)根据所学的《论语》知识,完成22~23题。

(5分)

材料一:

子之武城,闻弦歌之声。

夫子莞尔而笑,曰:

“割鸡焉用牛刀?

”(《论语•阳货》)

材料二:

子曰:

“知及之,仁不能守之,虽得之,必失之。

知及之,仁能守之,不庄以莅之,则民不敬。

知及之,仁能守之,庄以莅之,动之不以礼,未善也。

”(《论语•卫灵公》)

材料三:

无名人曰:

“汝游心于淡,合气于漠,顺物自然而无容私焉,而天下治矣。

” (《庄子•应帝王》)

22.材料一中“鸡”和“牛刀”分别指什么?

(2分)

答:

23.孔子和庄子的治国思想有什么不同?

请结合上述材料具体分析。

(3分)

答:

(四)古诗文默写。

(每空1分,共8分)

24.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只选4小题)

(1)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并力西向,。

(苏洵《六国论》)

(2)淇水汤汤,。

女也不爽,。

(《氓》)

(3)冰泉冷涩弦凝绝,。

,此时无声胜有声。

(《琵琶行》)

(4),则芥为之舟;,水浅而舟大也。

(《逍遥游》)

(5),则政不在大夫。

天下有道,。

(《克己复礼》)

四、作文(60分)

25.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60分)

冯小刚自《一九四二》开始就从“贺岁喜剧之王”向作者电影转向,他认为自己只是顺心而为。

“就我的年龄来说,我不认为还能拍很多部电影。

很多人劝我顺势而为,现在市场这么好就拍观众喜欢的啊。

我想的是顺心而为,顺势而为90%的人都在做这样的事儿,也不缺我一个。

人生到底该“顺心而为”还是“顺势而为”,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对此,你的观点是什么?

请写一篇论述类文章加以阐明。

要求:

①题目自拟。

②不少于800字。

③不得抄袭、套作。

 

参考答案

一.语言文字运用(共21分,其中选择题每小题3分)

1、B【解析】(A徇私(xùn)C纨绔子弟(kù)D矿藏(cáng))

2、B【解析】(A沉缅——沉湎C布署——部署D两全齐美——两全其美)

3、B【解析】(即使——虽然)

4、C【解析】(必须去掉“即”或者将“即”前面的冒号改为逗号。

5、C【解析】(A关联词语位置不当,把“网友”放在“尽管”之后。

B句式杂糅,改成“需要下一番功夫”或者“非下一番功夫不可”。

D中途易辙,“一直不温不火的赵又廷”主语后,没有讲完,又换成了另外的主语“观众”。

6、A【解析】(B《离骚》有着强烈的浪漫主义精神。

C“流露出浓浓的人生幻灭感”错,最后一段表达的是作者对短暂生命的珍惜,对人生、自然的热爱与执着。

D“晦”是指我国农历每月的最后一天,而“朔”是指我国农历每月的第一天,可结合“朝菌不知晦朔”加以理解。

7、参考答案:

①成为有德之禽。

②是为仁爱。

③雄鸡每天准时报晓。

(每空1分)

二、现代文阅读(共29分,其中选择题每小题3分)

8、C【解析】(“着力表现现代都市女性身上的物质性与社会性”错,原文说“施蛰存写女性形象,属于带有‘精神修炼’色彩的逆向写作:

‘爱人—情人—恋人’,将‘爱人’或者‘情人’形象写成‘恋人’形象。

”由此可见,施蛰存着重表现的是现代都市女性身上的精神性。

9、D【解析】(A现代都市人类“创伤性神经症”的源头不仅在于现代城市、街垒、机器,还在于“新闻”本身。

B“小说既要有其他文体所具有的理性归纳与先入为主的价值判断”是曲解原文。

C“特别注重追求叙事技术”错,原文说施蛰存的小说“讲究叙事技术但不刻意为之”。

10、参考答案:

面对现代社会带给人的种种“不适”,①前者是推测和理解,后者是先入为主的拒绝;②前者着重寻找合适的解决办法,后者是揭示它对现代都市人类的伤害;③前者勇敢面对,大胆接触;后者恐惧害怕,逃避现实。

(大意接近即可,但完全照搬原文只给1分)

11.参考答案:

(1)运用反复的修辞手法,“一直走,一直走”,强调了回族人背井离乡,寻找新的安生立命之地的艰难。

(2分,手法、内容各1分)

(2)运用排比,“顶”“进”“过”“翻”等动词用词精准,表现了回族人逃难过程的艰辛、漫长之感。

(2分,手法、内容各1分)

(3)多用短句,增强语势,突出逃难过程的焦灼无望。

(2分,手法、内容各1分)(任选两点得4分)

12.参考答案:

(1)伊斯兰教是回族的宗教信仰,在民族艰难前行过程中起到了凝聚人心的作用。

(2分)

(2)写伊斯兰教是为了引出羊杂碎汤等共同的饮食文化,它和伊斯兰教一样,在回族人民心中起到了纽带作用。

(2分)

13.参考答案:

(1)老安做羊杂碎汤比别人舍得下功夫,他做的汤口味纯正,味道好。

(2分)

(2)老安做汤时心很清真,清洁,货真价实;不在意赚多少钱,把自己的喜悦、幸福与自豪都融入了汤中。

(2分)

(3)羊杂碎汤是回族人共同的饮食文化以及其他民族对回族饮食文化的认同。

(2分)

14.参考答案:

(1)焉耆从前没有羊杂碎汤,是老安这样的回族人带来了羊杂碎汤,他熬制的羊杂碎汤色香味俱全,成为焉耆的一道招牌,丰富了焉耆的饮食文化。

(2分)

(2)赞扬了像老安一样的回族人至清至真的品格,以及他们对民族文化的坚守。

(2分)

(3)呼应标题,总结全文,升华主旨。

(2)

三.古诗文阅读(共40分,其中选择题每小题3分)

15、C【解析】候:

察看

16、A【解析】(A项两个“而”都是表示承接关系。

B项前句“以”是连词,表目的,可译为“来”;后句“以”为介词,可译为“凭”。

C项前句“乃”为副词,可译为“竟然”;后句“乃”为副词,可译为“于是,就”。

D项前句“于”为介词,可译为“在”;后句“于”是介词,可译为“对于”。

17、D【解析】(“表现了作者对王羲之‘感物兴怀,一欣一戚’这一观点的高度赞赏,批评了‘君子无入而不自得’的人生观”错。

从表面上看,似乎他同意王羲之《兰亭记》里的“感物兴怀,一欣一戚”的论点,实则作者假借客人的议论,表达着自己更加崇高和旷达的思想境界。

18、参考答案:

(1)到了松江亭,亭子的对面是江中小洲,小洲原来像山丘一样隆起。

(“固”“垤然”各1分,“垤然”可结合《始得西山宴游记》中“若垤若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理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