滕王阁序.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293463 上传时间:2023-01-22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7.4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滕王阁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滕王阁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滕王阁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滕王阁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滕王阁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滕王阁序.docx

《滕王阁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滕王阁序.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滕王阁序.docx

滕王阁序

《滕王阁序》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掌握课文中出现的文言常识;

2.体会文本的美感及骈文的特点;

3.学习事、景、情融于一体的写作技巧;

4.理解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由《岳阳楼记》引出“江南三大名楼”导入课文。

“洞庭月,衡岳云,巫山雨,波撼气蒸,揽天下风光,堪称独步;崔灏诗,范相记,王勃序,两楼一阁,数江南文物,各有千秋。

二、相关常识

1.介绍滕王阁。

滕王阁,是唐高祖的儿子李元婴在洪州任都督时修建的一座楼阁,故址在今天江西南昌赣江之滨。

落成时,李元婴封为滕王,所以命名为“滕王阁”。

2.介绍王勃。

王勃(649~675),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

他是初唐一位才华出众的青年诗人,少年聪慧,14岁就已知名,被视为神童,20岁以前应举及第。

做过几任小官,两次因事被废,最后在前往交趾(治所在今越南河内西北)探望父亲的途中,渡海溺水,惊悸而死。

王勃和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并称“初唐四杰”。

他们的作品突破了齐梁以来形式主义的绮丽诗风的束缚,对开创唐代新诗风有一定的贡献。

王勃的著作很多,但大多已经亡失,今存《王子安集》十六卷。

上元二年(675年)九月,王勃前往南海交趾探望父亲,路经洪州,恰逢都督阎公在滕王阁大宴宾客。

王勃参加了宴会,即席赋诗并写成此《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简称《滕王阁序》)。

3.介绍序、骈文。

序,文体的一种。

有书序、赠序、宴集序等。

书序是著作或诗文前的说明或评价性文字,本文是饯别序,即临别赠言,属于赠序类的文章。

骈体文是魏晋时期受汉代辞赋的影响形成的特殊文体,因通篇多用四字句和六字句,故又称“四六文”。

特点:

(1)多用骈偶句;

(2)同句平仄相间,上下句平仄相对;(3)语辞华丽,多用典。

三、梳理积累

1.通假字。

俨骖騑于上路()

云销雨霁()

所赖君子见机()

2.古今异义。

时维九月古义:

今义:

“维护”“维持”之义

俨骖騑于上路古义:

今义:

走上路程

穷且益坚古义:

今义:

没有钱,穷困

所赖君子见机古义:

今义:

看机会,看形式

盛筵难再古义:

今义:

又一次

3.一词多义。

(1)故

豫章故郡,洪都新府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桓侯故使人问之

既克,公问起故

(2)尽

宾主尽东南之美

潦水尽而寒潭清

则智者尽其谋

聊乘化以归尽

(3)属

时维九月,序属三秋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在骨髓,司命之所属

(4)即

桂殿兰宫,即冈峦之体势

胡天八月即飞雪

且壮士之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

4.词类活用。

(1)名词活用襟三江而带五湖以……为襟,以……为带

(2)形容词活用四美具,二难并美好的事物难得的宾主

(3)动词活用川泽纡其骇瞩使动,使……吃惊

5.特殊句式。

(1)判断句勃,三尺微命,一介书生

(2)省略句渔舟唱(于)晚,雁阵惊(于)寒

(3)倒装句奏流水以何惭(宾语后置)

6.相关成语。

胜友如云/人杰地灵/高朋满座/腾蛟起凤/物华天宝/钟鸣鼎食/逸兴遄飞/天高地迥/萍水相逢/命途多舛/老当益壮/一介书生/东隅已逝,桑榆非晚

7.借代和谦辞。

(1)借代

棨戟遥临代阎公

襜帷暂驻代车驾,实代宇文氏

仙人之旧馆代滕王阁

帝阍代朝廷

奉宣室代入朝做官。

抚凌云而自惜代司马相如的赋,因汉武帝曾夸其赋“飘飘有凌云之气”

(2)谦辞

①家君作宰,路出名区;童子何知,躬逢胜饯。

家君,称自己的父亲。

童子,王勃自称。

②勃,三尺微命,一介书生。

三尺、一介,都是王勃的自称。

古人称成人为“七尺之躯”,称不大懂事的小孩儿为“三尺童儿”。

三尺,指衣带下垂的长度。

古时服饰制度规定束在腰间的绅的长度,因地位不同而有所区别,士规定为三尺。

绅,指衣带结余下垂的部分。

微命,即“一命”,周朝官阶制度是从一命到九命,一命是最低级的官职。

③他日趋庭,叨陪鲤对。

趋庭,快步走过庭院,这是表示对长辈的恭敬。

叨,惭愧的承受,表示自谦。

鲤对,指在父辈面前接受教诲。

四、整体感知

1.学生听课文朗读录音,注意节奏。

2.学生诵读课文,注意骈文特点。

3.学生默读课文,根据骈文特点,借助注释,疏通文意。

(同句相对的短语或对句,其意义可能相同、相反或相对。

4.教师点拨,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明确:

《滕王阁序》是一篇游宴诗集的序,是王勃骈文的代表作。

全文层层扣题,文思缜密,运思谋篇,无不统于题目之下。

第一部分

(1)历叙洪州地势之雄伟、物产之珍异、人才之杰出、宾主之尊贵,扣题中“洪府”二字。

第二部分(2~3)由趋名楼、登高阁,写到近览楼阁之壮丽,远眺山川之胜景,展示出一幅流光溢彩的滕王阁秋景图,扣题中“秋日”“登滕王阁”六字。

第三部分(4~5)正面写滕王阁宴会,由参与宴会的逸兴,引出人生遇合的感慨,扣题中“饯”字。

第四部分(6~7)自叙遭际,说明有幸躬逢盛会,自当应命作序,扣题中“别”字,复出“饯”字。

统观全文,由地及人,由人及景,由景及情,步步递进,紧扣题意。

五、研读讨论

1.课文一开始不写楼台,不写宴会,而先写地势与人物,这样写有何好处?

2.赏析“美景”。

(1)学生齐读第二部分。

(2)作者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怎样的景象?

明确:

晚秋暮色图。

(3)这“晚秋暮色图”美在哪里?

明确:

作者善用灵活多变的笔法描写山容水态,表现楼台壮观,从而把读者带入身临其境的审美境地。

其一,色彩变化之美。

 

其二,远近错落之美。

 

其三,上下浑成之美。

 

其四,虚实相映之美。

 

(4)这两段秋景的描述与传统中描写秋景的意境有什么不同?

明确:

一反传统中“悲秋”的习惯写法,为秋景注入了超逸豪迈的情致。

(5)学生再读课文,深入感悟“美景”。

3.理解“典故”运用。

(1)学生借助注释理解典故作用及表现意义。

(2)写冯唐、李广的目的是什么?

 

(3)用典特点

①言简意赅,含蓄有味──明用。

所谓明用,就是用典故的字面意思,并将其所具有的特殊含义加以扩大,变为泛指。

《滕王阁序》中的“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虚;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紫电青霜,王将军之武库”“天柱高而北辰远”等句中的用典即属明用典故。

以上明用的典故,实现了表达上“意婉而尽,藻丽而富,气畅而凝”(刘勰《文心雕龙》)的效果,可谓言简意丰,辞约蕴寓。

②隐括旨义,旨冥句中──暗用。

暗用指引典不直录原文,而化成自己的语言,使典故贴近语境,又不违原意,起到恰当而曲折地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效果。

《滕王阁序》中的“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酌贪泉而觉爽,处涸辙以犹欢”“孟尝高洁,空余抱国之情;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等句的用典即属暗用典故。

③说古喻今,比况自身──化用。

化用即点化后使用。

这是一种作者将叙事详备,文字较长的事典合理化简点睛,以简驭繁地表达情感的用典方法。

《滕王阁序》中“杨意不逢,抚凌云而自惜;钟期既遇,奏流水以何惭”句即属典故的化用。

④多典浓缩,加强效果──连用。

连用是指作者为了加强表达效果而在一句之中驱遣几个典故来表达思想感情的用典方式。

《滕王阁序》中典故连用的句子较多,下面仅举一例:

“非谢家之宝树,接孟氏之芳邻。

他日趋庭,叨陪鲤对;今兹捧袂,喜托龙门”句中连用四个典故,表明作者幸蒙阎公垂青,得以即席命笔,施展才华的感激之情。

4.作者思想情感。

(1)联系全文,谈谈以下语句表达了王勃怎样的思想感情。

①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

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

 

②嗟乎!

时运不齐,命途多舛。

冯唐易老,李广难封。

 

③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

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2)如何理解作者在文中流露的思想感情?

 

5.写作特点。

明确:

(1)文笔优美,意境高远,变化有致,起伏跌宕。

(2)由略到详,由粗到细,由远到近,由外到内,由景到情。

(3)长于用典,语言自然隽永,妙趣天成。

(4)对仗工整,富有节奏感,抑扬顿挫。

(5)善用借代、通感、夸张、婉曲等修辞手法,使文章饶有滋味。

积累与运用

1.与例句加粗字的词义相同的一项是()

例: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

A.穷且益坚,不附青云之志B.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C.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D.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2.下列句中有词类活用的一项是(  )

A.雄州雾列,俊采星驰B.童子何知,躬逢胜饯

C.山原旷其盈视,川泽纡其骇瞩D.望长安于日下,目吴会于云间

3.下列句子翻译正确一项是(  )

A.十旬休假──正好赶上十月休假的日子

B.识盈虚之有数──知道事物的兴衰成败是有定数的

C.宁移白首之心──宁愿在白发苍苍时改变自己的心志

D.酌贪泉而觉爽──喝下贪泉的水,觉得也很清爽

4.《滕王阁序》多处用典,表意精练含蓄,根据文意,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墟;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两处用典,赞美了滕王阁所在地的物华人杰。

其中,“龙光”“徐孺”还是词语的减缩。

B.有怀投笔,慕宗悫之长风。

作者用班超投笔从戎典故暗示自己想要从军。

其中,“投笔”是词语的减缩。

C.非谢家之宝树,接孟氏之芳邻。

“谢家之宝树”“孟氏之芳邻”两个典故说明自己并没有谢玄那样的才华,因此也找不到孟母寻找的好邻居。

D.他日趋庭,叨陪鲤对。

典出《论语·季氏》,王勃在这里是说自己过些时候要到父亲那里聆听教诲。

五、研读讨论

1.课文一开始不写楼台,不写宴会,而先写地势与人物,这样写有何好处?

明确:

文章借用铺陈的手法,历叙界域之大,地势之雄,物产丰富,人才俊美,既渲染了和乐的氛围、宴会的高雅,同时也紧扣照应了题目。

2.赏析“美景”。

(1)学生齐读第二部分。

(2)作者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怎样的景象?

明确:

晚秋暮色图。

(3)这“晚秋暮色图”美在哪里?

明确:

作者善用灵活多变的笔法描写山容水态,表现楼台壮观,从而把读者带入身临其境的审美境地。

其一,色彩变化之美。

“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两句不囿于静止的画面色彩,而着力表现水光山色的色彩变幻:

寒潭之水因积水退尽而一片清明,傍晚的山峦因暮霭笼罩而呈紫色。

上句设色淡雅,下句设色浓重,在色彩的浓淡对比中,突出秋日景物的特征,被前人誉为“写尽九月之景”。

其二,远近错落之美。

作者笔下,诸般景物纷至沓来,依次展现,既各尽其美,又有层次的远近变化。

“鹤汀凫渚”四句写滕王阁周围景物,是近景;“山原旷其盈视”二句写山峦、平原的广阔和川流、湖泽的迂回,是中景;“云销雨霁”以下则是水天浩渺的远景。

笔墨由近及远地铺展开去,把远近景物编织在一起,组成一幅富有层次感和纵深感的全景图。

其三,上下浑成之美。

“层峦耸翠,上出重霄;飞阁流丹,下临无地”四句由两组镜头剪辑而成:

上有层峦碧瓦攒刺云霄,下有飞架的阁道丹彩欲流,借视角的俯仰变化,使上下相映成趣,突出了危楼高耸的壮观。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更是写景名句,青天碧水,天水相接,上下浑然一色;彩霞自上而下,孤鹜自下而上,相映增辉,构成一幅色彩明丽而又上下浑成的绝妙好图。

其四,虚实相映之美。

作者登高临远,骋目八方,思接千里。

文中既实写目见之景,又发挥想象,构想出目力难及之景。

“渔舟唱晚”四句,凭借听觉联想,用虚写手法传达远在“彭蠡之滨”“衡阳之浦”的渔歌和雁声。

如此虚实相间地模山范水,既让读者对景物有具体的感受,又引导读者开拓视野,展开联想,登山临水,视通万里。

(4)这两段秋景的描述与传统中描写秋景的意境有什么不同?

明确:

一反传统中“悲秋”的习惯写法,为秋景注入了超逸豪迈的情致。

(5)学生再读课文,深入感悟“美景”。

3.理解“典故”运用。

(1)学生借助注释理解典故作用及表现意义。

(2)写冯唐、李广的目的是什么?

明确:

宽慰包括自己在内的失意之人。

(3)用典特点

①言简意赅,含蓄有味──明用。

所谓明用,就是用典故的字面意思,并将其所具有的特殊含义加以扩大,变为泛指。

《滕王阁序》中的“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虚;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紫电青霜,王将军之武库”“天柱高而北辰远”等句中的用典即属明用典故。

以上明用的典故,实现了表达上“意婉而尽,藻丽而富,气畅而凝”(刘勰《文心雕龙》)的效果,可谓言简意丰,辞约蕴寓。

②隐括旨义,旨冥句中──暗用。

暗用指引典不直录原文,而化成自己的语言,使典故贴近语境,又不违原意,起到恰当而曲折地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效果。

《滕王阁序》中的“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酌贪泉而觉爽,处涸辙以犹欢”“孟尝高洁,空余抱国之情;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等句的用典即属暗用典故。

③说古喻今,比况自身──化用。

化用即点化后使用。

这是一种作者将叙事详备,文字较长的事典合理化简点睛,以简驭繁地表达情感的用典方法。

《滕王阁序》中“杨意不逢,抚凌云而自惜;钟期既遇,奏流水以何惭”句即属典故的化用。

④多典浓缩,加强效果──连用。

连用是指作者为了加强表达效果而在一句之中驱遣几个典故来表达思想感情的用典方式。

《滕王阁序》中典故连用的句子较多,下面仅举一例:

“非谢家之宝树,接孟氏之芳邻。

他日趋庭,叨陪鲤对;今兹捧袂,喜托龙门”句中连用四个典故,表明作者幸蒙阎公垂青,得以即席命笔,施展才华的感激之情。

4.作者思想情感。

(1)联系全文,谈谈以下语句表达了王勃怎样的思想感情。

①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

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

明确:

表达了作者在政治上失意后的深沉的悲哀和孤独,也反映了“失路之人”共有的悲哀和孤独。

②嗟乎!

时运不齐,命途多舛。

冯唐易老,李广难封。

明确:

表达有志难伸的悲慨,同时也流露“时运不齐,命途多舛”的消极情绪。

③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

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明确:

勉励自己莫因年华易逝和处境困顿而自暴自弃,片言居要,为全篇警策。

(2)如何理解作者在文中流露的思想感情?

明确:

作者在着意铺叙美景之后,以腾挪跌宕的笔势,由逸游的豪兴,陡然引出自己仕途坎坷的感慨,表白了报国无门却壮志不坠的执着态度。

“望长安于日下”四句抒写了远离京城,失意流落之情,接着从关山难越,念及英雄失路,连用屈原、贾谊、冯唐、李广四人的典故,借怀才不遇的人物表达自己有志难伸的悲愤。

至“所赖”一提,振起全篇。

“老当益壮”几句,勉励同仁不要因年华易逝和处境困顿而自暴自弃,为全篇警策。

接着又以“大鹏”作比,表明凌云之志,又用“失之东隅,收之桑榆”的成句,表明自己信心未泯。

同时,又反用“贪泉”“涸辙”、阮籍之典,说明处困顿而清操不移,逆境中壮志弥坚。

作者就是如此展示了其抑扬升沉的情感发展轨迹,披露了交织于内心的希望与失望,追求与痛苦,奋进与失意的复杂情感。

5.写作特点。

明确:

(1)文笔优美,意境高远,变化有致,起伏跌宕。

(2)由略到详,由粗到细,由远到近,由外到内,由景到情。

(3)长于用典,语言自然隽永,妙趣天成。

(4)对仗工整,富有节奏感,抑扬顿挫。

(5)善用借代、通感、夸张、婉曲等修辞手法,使文章饶有滋味。

五、梳理积累

1.通假字。

俨骖騑于上路(“俨”通“严”,整治)

云销雨霁(“销”通“消”,消失)

所赖君子见机(“机”通“几”,预兆)

2.古今异义。

时维九月古义:

在今义:

“维护”“维持”之义

俨骖騑于上路古义:

高高的道路今义:

走上路程

穷且益坚古义:

困厄,处境艰难今义:

没有钱,穷困

所赖君子见机古义:

看到细微的预兆今义:

看机会,看形式

盛筵难再古义:

第二次今义:

又一次

3.一词多义。

(1)故

豫章故郡,洪都新府旧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所以

桓侯故使人问之特地

既克,公问起故原因

(2)尽

宾主尽东南之美全,都

潦水尽而寒潭清没,干

则智者尽其谋全部用出

聊乘化以归尽完,尽头

(3)属

时维九月,序属三秋是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类

在骨髓,司命之所属在

(4)即

桂殿兰宫,即冈峦之体势依附

胡天八月即飞雪就

且壮士之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则

4.词类活用。

(1)名词活用

襟三江而带五湖以……为襟,以……为带

(2)形容词活用

四美具,二难并美好的事物难得的宾主

(3)动词活用

川泽纡其骇瞩使动,使……吃惊

5.特殊句式。

(1)判断句勃,三尺微命,一介书生

(2)省略句渔舟唱(于)晚,雁阵惊(于)寒

(3)倒装句奏流水以何惭(宾语后置)

6.相关成语。

胜友如云/人杰地灵/高朋满座/腾蛟起凤/物华天宝/钟鸣鼎食/逸兴遄飞/天高地迥/萍水相逢/命途多舛/老当益壮/一介书生/东隅已逝,桑榆非晚

7.借代和谦辞。

(1)借代

棨戟遥临代阎公

襜帷暂驻代车驾,实代宇文氏

仙人之旧馆代滕王阁

帝阍代朝廷

奉宣室代入朝做官。

抚凌云而自惜代司马相如的赋,因汉武帝曾夸其赋“飘飘有凌云之气”

(2)谦辞

①家君作宰,路出名区;童子何知,躬逢胜饯。

家君,称自己的父亲。

童子,王勃自称。

②勃,三尺微命,一介书生。

三尺、一介,都是王勃的自称。

古人称成人为“七尺之躯”,称不大懂事的小孩儿为“三尺童儿”。

三尺,指衣带下垂的长度。

古时服饰制度规定束在腰间的绅的长度,因地位不同而有所区别,士规定为三尺。

绅,指衣带结余下垂的部分。

微命,即“一命”,周朝官阶制度是从一命到九命,一命是最低级的官职。

③他日趋庭,叨陪鲤对。

趋庭,快步走过庭院,这是表示对长辈的恭敬。

叨,惭愧的承受,表示自谦。

鲤对,指在父辈面前接受教诲。

六、作业设计

1.背诵课文;2.笔译全文。

附:

板书设计

滕王阁序

王勃

骈文对仗

地──景──人

典故

《滕王阁序》课后练习

积累与运用

1.与例句加粗字的词义相同的一项是()

例: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

A.穷且益坚,不附青云之志B.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C.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D.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2.下列句中有词类活用的一项是(  )

A.雄州雾列,俊采星驰

B.童子何知,躬逢胜饯

C.山原旷其盈视,川泽纡其骇瞩

D.望长安于日下,目吴会于云间

3.下列句子翻译正确一项是(  )

A.十旬休假──正好赶上十月休假的日子

B.识盈虚之有数──知道事物的兴衰成败是有定数的

C.宁移白首之心──宁愿在白发苍苍时改变自己的心志

D.酌贪泉而觉爽──喝下贪泉的水,觉得也很清爽

4.《滕王阁序》多处用典,表意精练含蓄,根据文意,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墟;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两处用典,赞美了滕王阁所在地的物华人杰。

其中,“龙光”“徐孺”还是词语的减缩。

B.有怀投笔,慕宗悫之长风。

作者用班超投笔从戎典故暗示自己想要从军。

其中,“投笔”是词语的减缩。

C.非谢家之宝树,接孟氏之芳邻。

“谢家之宝树”“孟氏之芳邻”两个典故说明自己并没有谢玄那样的才华,因此也找不到孟母寻找的好邻居。

D.他日趋庭,叨陪鲤对。

典出《论语·季氏》,王勃在这里是说自己过些时候要到父亲那里聆听教诲。

5.下面有关作家作品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王勃,字子安,初唐文学家。

少有才名,被举为神童,不到二十岁就出仕。

《滕王阁序》是上元二年(675年)重九日,王勃在滕王阁的一次宴会上即席写作的。

两个月后,他渡海溺水,不幸英年早逝。

B.诗风旷达,酷似杜甫,与晚唐的另一诗人李商隐齐名,被人称“小李杜”之一的杜牧,字牧之,号樊川,京兆万年人,晚唐著名诗人。

杜牧的代表诗作有《清明》《赤壁》等,他的赋和古文也很有名。

C.王维,字摩诘,唐代开元九年(721年)进士,官至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

王维擅长写山水田园诗,散文也很有特色。

《山中与裴秀才迪书》这篇散文是写给友人裴迪的一封信,充满了诗情画意。

D.“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是龚自珍《己亥杂诗》中的名句。

龚自珍,浙江仁和人,清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

他的散文《病梅馆记》同样抒发了对清朝统治者压抑、摧残人才的不满。

6.下面有关文体常识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序是一种体裁,常常是作者就眼前的人或事抒发感慨或讨论某个问题,此外还要说到作序的缘由。

《滕王阁序》就是这样一篇序。

B.词的最初全称是“曲子词”。

“词曲本不相离,惟词以文言,曲以声耳”。

所以,“曲子”或“辞”都是它的简称。

后来成为韵文中的一体。

C.赋的写作,除歌功颂德外,大多带有讽喻的目的。

讽喻,就是用委婉的方式来说明事物的道理,使人醒悟后自动弃旧图新,改恶从善。

D.笔记是一种文体名称,泛指随笔记录、不拘体例的作品。

它的题材非常广泛,其铺写故事,以人物为中心而较有结构的,称为笔记小说。

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问题。

登楼赋

王粲

登兹楼以四望兮,聊暇日以销忧。

览斯宇之所处兮,实显敞而寡仇。

挟清漳之通浦兮,倚曲沮之长洲。

背坟衍之广陆兮,临皋隰之沃流。

北弥陶牧,西接昭丘。

华实蔽野,黍稷盈畴。

虽信美而非吾土兮,曾何足以少留?

遭纷浊而迁逝兮,漫逾纪以迄今。

情眷眷而怀归兮,孰忧思之可任!

凭轩槛以遥望兮,向北风而开襟。

平原远而极目兮,蔽荆山之高岑。

路逶迤而修回兮,川既漾而济深。

悲旧乡之壅隔兮,涕横坠而弗禁。

昔尼父之在陈兮,有归欤之叹音。

钟仪幽而楚奏兮,庄舄(xì)显而越吟。

人情同于怀土兮,岂穷达而异心。

惟日月之逾迈兮,俟河清其未极。

冀王道之一平兮,假高衢而骋力。

惧匏瓜之徒悬兮,畏井渫(xiè,除去污秽)之莫食。

步栖迟以徙倚兮,白日忽其将匿。

风萧瑟而并兴兮,天惨惨而无色。

兽狂顾以求群兮,鸟相鸣而举翼。

原野阒(qù,寂静)其无人兮,征夫行而未息。

心凄怆以感发兮,意忉怛(dāodá,悲痛)而憯(cǎn,惨痛)恻。

循阶除而下降兮,气交愤于胸臆。

夜参半而不寐兮,怅盘桓以反侧。

1.对下列各句中解释有错误的一项是()

A.实显敞而寡仇仇:

仇恨

B.钟仪幽而楚奏兮幽:

拘禁

C.路逶迤而修回兮修:

D.循阶除而下降兮除:

台阶

2.对下列各句中的虚词意义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聊暇日以销忧聊:

姑且

B.虽信美而非吾土兮虽:

即使

C.曾何足以少留少:

稍微

D.漫逾纪以迄今漫:

长久

3.下列各句中括号内的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①聊暇日(以)销忧②漫逾纪(以)迄今

B.①蔽荆(之)高岑②悲旧乡(之)壅隔兮

C.①人情同(于)怀土兮②气交愤(于)胸

D.①虽信美(而)非吾土兮臆②假高衢(而)骋力

4.下列各句在文中意思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孰忧思之可任──谁又能禁得起这种忧愁幽思呢

B.岂穷达而异心──哪里是因为处于逆境或处于顺境而心情有别呢

C.冀王道之一平兮──希望王朝的政权能够统一稳固啊

D.怅盘桓以反侧──惆怅得想来想去,翻来覆去不能入睡

5.对文章写作手法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文章第一段中连用四个动词“挟”“倚”“背”“临”领起一组排比句子,交代了此楼的位置。

B.文章引用尼父、钟仪、庄舄的典故,意在反衬作者对自己故土的眷恋之情。

C.作者用“惧匏瓜之徒悬兮,畏井渫之莫食”两句比喻自己被长期弃置埋没的处境。

D.文章写景很有层次,由开始的“通浦”“长洲”“广陆”等到第二段“平原远”“路逶迤”等,再到第三段的“风萧瑟”“天惨惨”,与作者的情绪发展紧密相关。

参考答案

积累与运用

1.D2.A3.B4.C5.B6.B

文言文阅读

1.A2.B3.C4.D5.B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理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