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加平暑假继续教育第一轮教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291784 上传时间:2023-01-22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36.0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刘加平暑假继续教育第一轮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刘加平暑假继续教育第一轮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刘加平暑假继续教育第一轮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刘加平暑假继续教育第一轮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刘加平暑假继续教育第一轮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刘加平暑假继续教育第一轮教案.docx

《刘加平暑假继续教育第一轮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刘加平暑假继续教育第一轮教案.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刘加平暑假继续教育第一轮教案.docx

刘加平暑假继续教育第一轮教案

钟南片区2014年暑假继续教育教案

《有效教学的理念与实践》1-2章

第一轮教案

(集中培训)

主讲教师:

刘加平

培训时间:

2014.7.18.下午

培训地点:

钟南完小七

(1)

辅导教师:

刘加平

参培教师:

钟南片区全体教师

培训学时:

4学时

培训内容:

第1学时实践篇辑一有效教学设计

一、不要轻率地说“教学内容很简单”

案例一作者观课《滥竽充数》后的思考,不要轻率地说教学内容很简单。

不能只看教材文字的东西,还要看一看作者本人的意图和可能的演变。

案例二《圆圆的沙粒》听后感,教材读得不同,教学处理必然不同,要“深入地阅读教材,读出新的理解和自己的理解,最大的好处是可以避免教学的时候“照着讲”。

二、教学设计中的儿童视角

课例《山沟里的孩子》、《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教学行动从教育假设出发,教育假设是否合理,是否有效,需要通过学生的学习实践来检验,来发展。

因此读懂学生,是教学设计时不能不多下的功夫。

即教学设计要从“儿童视角”出发。

三、备课备课,不备一课,

美国入职教育事例、课例《俗世奇人》、《孔子和学生》

备课要瞻前顾后,注重“整体意识”,天津市教科院基础教育研究所所长王敏勤教授关于提高课堂效率的两个观点:

1、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需要两个支点,即教师对课程标准和教材的把握和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科学的学习方法。

2、老师们要“煮”教材,煮熟煮透。

四、教学设计例谈

有效教学需要一课一得,在教学设计时需要把“一得”的东西想清楚,使教学有一个保本的东西。

五、让教学具有结构

设计“教学结构”时,需要教师站得高一点,看得远一点,首先要能够理解和把握结构,所谓“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走不出一颗,走不出眼前的文字和教学内容,你很难教出有结构的东西来。

第2学时实践篇辑一有效教学设计

六、利用先行组织者进行有效教学

奥苏贝尔认为,能促进有意义学习的发生和保持的最有效策略,是利用适当的引导性材料对当前所学新内容加以定向与引导。

这类引导性材料与当前所学新内容(新概念、新命题、新知识)之间在包容性、概括性和抽象性等方面应符合认知同化理论要求,即便于建立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从而能对新学习内容起固定、吸收作用。

这种引导性材料就称为“组织者”。

由于这种组织者通常是在介绍当前学习内容之前,用语言文字表述或用适当媒体呈现出来,目的是通过它们的先行表述或呈现帮助学习者确立有意义学习的心向,所以又被称为“先行组织者”。

最好能利用“先行组织者”进行有效教学

七、根据文体样式和风格设计教学

根据文体样式风格设计教学,意味着教师要对文本样式和风格多下功夫。

八、有所为,有所不为

教学生生存的本领、让学生获得生活的智慧,并在教学活动中体会生命的价值、尊严和意义,这是我们在课堂教学的基本追求。

教学时,不求贪多,面面俱到,避免蜻蜓点水,要有所选择,有所放弃,在有所不为中“有所为”。

九、选择合适的媒体和方法

在实际的课堂教学实践中,多媒体和信息技术运用需要注意:

1、多媒体运用要和板书等传统手段结合起来,不要猴子掰玉米。

2、多媒体不要成为课堂生成的障碍。

3、不要让多媒体成为师生交流的障碍。

4、充分利用课件组织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

第3学时实践篇辑二:

和谐师生关系

一、善意地信任和理解学生

现状,一些中小学教师对自己学生的抱怨,说他们基础差,说他们不喜欢学习,说他们不听话……。

孟子说:

“爱人不亲,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礼人不答,反其敬。

行有不得,皆反求诸己”。

意思是说,我爱别人而别人不亲近我,应反问自己的仁爱之心够不够;我管理别人而未能管理好,应反问自己的知识能力够不够;我礼貌地对待人而得不到回应,要反问自己态度够不够恭敬;任何行为得不到预期效果,都应反躬自问,好好检查自己。

作为老师,首先要改变如何看待学生的问题,要敢于主动改变和尝试。

更好的理解学生,需要我们放下教师的面孔,站到学生的位置上去,换位到孩子的位置想。

二、培养兴趣也要培养责任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承担学好功课的学习责任,需要让学生意识到学习内容与未来生活的紧密关联。

三、与学生共同成长

1、和学生“同学”,共同成长和进步,享受课堂教学的快乐与幸福。

2、教学是收获,而不是付出,教师要生长,要从学生身上获得滋养,要和学生建立一种“同学”关系。

3、教学是学生经验和教师经验的对话,是教师话语系统与学生话语系统的交流。

教师要对学生的经验施加影响,就必须学习和了解学生的人经验,进入学生的经验系统和话语系统以后,教学才能找到合适的基础,才能更好地与学生经验对话,完成学生经验改造。

4、不仅从学生身上了解他们的经验,我们也从儿童身上学习他们的境界,要学习学生的童心和童真。

 

第4学时实践篇(三)确定教学目标应遵循的原则

课堂教学目标至少应分出两个层面,一层是总目标,即课程目标;一层是具体目标,即学段目标。

一切具体教学目标的设定,都应该考虑课程目标的要求,但学段目标则是应由教师开发。

课堂教学目标的设计应遵循以下原则:

1、主体性原则。

学生既是教师施教的对象,更是课堂教学的主体。

教学的目的就是为了学生的一切,学生的未来,如果课堂教学忽视了学生的存在,学生没有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去扮演主角,教学目标又何以能够得到实现?

因此,教师的职责就是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帮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体验成功的快乐。

2、开放性原则。

如果说创新是现代教育模式的灵魂,那么开放性则是必然的表现形式。

教学的终极目标是培养学生自由的思想,独立的精神,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塑造学生的崇高人格。

课堂教学的本质是发现和交流,要少给结论或不给结论,多给方法和敲门砖,忌给学生设置思维围墙。

当然,教师的“导”也不应忽视,即使是放羊也应把羊引到水草丰茂处,而不是贫瘠的黄土地,更不是把他们围在水泥场里。

“导”就是启发、点燃。

3、多样性原则。

虽说教学的终极目标一致,由于施教内容不同,施教班级的差异,每堂课的教学目标自然也就不尽相同。

其实,就是同一堂课教学目标也应是多样的,同样的班级在同一堂课中,不同的学生欲达的教学目标也不应相同,承认差异,因材施教;因人设标,分类推进,方是科学之原则。

4、渐进性原则。

教育部颁发的《课程标准》无疑是教学的“纲”,是教学的总目标,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有责任和义务为实现这个目标而殚精竭虑。

但是这样一些目标,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一堂课中也不能定这么多、这么高的目标,否则是曲高和寡,定了也白定。

因此,课堂教学目标也有一个由低到高、循序渐进、分类实施的过程,“高大全”式的课必会弄巧成拙。

5、生成性原则。

每一位老师在上课前都要反复斟酌确定教学目标,但是智者千虑,难免一失,当他走进那充满生气和变数的课堂的时候,往往会发现有的既定目标是“闭门造车”。

因此,课堂教学目标不是刻板的东西,应该适时调整,笔者认为这种调整便是一种灵动、一种机智。

6、激励性原则。

学生能否在课堂上发挥主体作用,积极参与探究性学习,除了有教师的引导,更离不开教师的及时点评和激励。

曾有这样一则发人深省的报道:

一个初始极为一般的小孩,在幼儿园、小学乃至中学阶段,成绩平平,甚至屡遭挫折,但是他的母亲从未放弃,每一次挫折后这位伟大的母亲都要从孩子身上找到闪光点并予以放大,帮助孩子抛却自卑,捡回自信,最终,在母亲的不断激励中,这孩子考取了莘莘学子梦寐以求的清华大学。

事实上,学生的成长离不开自尊心的保护、自信心的激励,只有遵循既注重结果,也注重过程的基本原则,灵活运用各种科学有效的评价和激励手段,才能保证次目标和终极目标的实现。

(激励教育理论)

四、有效教学与情境创设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数学教学要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试验,归纳,思考,探索,猜测,交流,反思等活动掌握基本的知识和技能,课标提出这个要求后,按照课标编写的数学教材,几乎每节课的开头安排了情景图,有些练习里也安排了情景,相应地,情景几乎成了数学新课程最重要的关键词,但是新的声音又风起云涌:

“情景太花里胡哨,繁华的表面失去了数学的本质!

情景的生活味太浓厚了,数学味太淡了!

”那么新课程究竟需要怎样的数学情景呢?

(一)创设有效情境的基本标准

1、联系现实生活

2、唤起探究兴趣

3、引出探究问题

4、指明探究方向

(二)创设有效情境的的基本要素

1、目的性。

用明确情景中所包含的数学内容是什么,希望学生通过这个情景能够学到什么样的首先知识。

2、合理性。

情景中的信息应符合现实生活和事物运动发展客观规律,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

3、问题性。

能够从情景中抽象出数学问题,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

4、典型性。

选择最有典型意义的事件作为学习情景,所包含的问题最适合知识教学的需要,最能激起学生探索的兴趣。

5、有效性。

情景的设计要以数学教学有效为出发点,不能有太多的干扰教学目标的因素。

数学教学情景决不能是数学课堂的装饰品,一定是为数学本质而服务,为学生学习数学知识而服务

(三)创设有效情境的的基本策略

1、创设生活情境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生活乃是数学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源泉。

因此,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创设生活中生动、有趣的情境,让学生走近生活,使数学生活化是非常重要的。

使数学知识贴近学生的生活,你会发现孩子们学习数学的兴趣明显提高,课堂上学习的气氛更加浓厚、每个孩子都参与了进来。

2、创设故事情境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它是影响学生学习自觉性、积极性和学习效果的最直接的因素。

教学中,单纯的知识教学会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把教材编成生动形象的故事、童话,创设富有趣味性的问题情境,使学生感觉到学习数学是一件有意思的事,从而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让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3、创设游戏情境

爱玩好动是孩子的天性。

在教学活动中如能创设好的游戏情境更能激起学生兴趣。

4、创设操作情景

“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都是由自己去发现的。

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规律、性质和联系。

”而这种发现又是通过学生动手操作、动眼观察、动脑思考获取的。

在教学过程中,特别是探究新知时,创设有效的“动”境,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建立模型。

如:

有位教师在教学《圆锥的认识》时有一个量高的环节就很好。

教师教学时只是提出了一个问题:

你想用什么方法量出你手中圆锥的高?

同桌商量商量再动手好吗?

结果发现有的学生用两只尺去量;还有的学生把圆锥倒放去量;有个学生居然想到用一根细管从圆锥的顶点处插进去量。

这样,学生在具体操作中,通过动眼看、动脑想、动手量的自主探究,获取了知识,同时创造性思维也得到了发挥。

5、创设实践情景

学数学是为了更好的用数学。

因此引导学生把所学知识联系、运用于实际生活,不仅可以使所学知识得到扩展和延伸,同时,又能促进学生探索意识的形成,培养学生初步的实践能力。

所以,教师要创设一些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的实践活动情景,让学生及时将所学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教师教育机智与教学反思探析

(一)

(二)

培训时间:

2014.7.19.上午

培训地点:

钟南完小七

(1)

辅导教师:

刘加平

参培教师:

钟南片区全体教师

培训学时:

4学时

培训内容:

第1学时一、教育机智

 

(一)教育机智的涵义

   教育机智是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的一种特殊智力定向能力,是指教师对学生各种表现,特别是对意外情况和偶发事件,能够及时作出灵敏的反应,并采取恰当措施以解决问题的特殊能力。

  教育机智是建立在一定的教育科学理论和教育实践基础上的教育经验的升华,是教育科学理论和教育实践经验熔铸的合金。

教育机智实质就是教师观察的敏锐性、思维的深刻性和灵活性、意志的果断性等在教育工作中有机结合的表现,是教师优良心理品质和高超教育技能的概括,也是教师迅速地了解学生和机敏地影响学生的教育艺术。

   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每个教师都可能遇到各种各样必须解决的问题和困难,如果教师不能灵活巧妙地处理这些问题,就会造成僵局,伤害学生的情感,有损教育威信,妨碍教育教学活动。

因此,为了避免教育工作不必要的挫折和失误,教师必须具备较好的教育机智。

(二)影响教育机智的因素

   教师面临突然出现的新问题,能否表现出当机立断,机警地采取有效措施,受教师自身各种因素的影响。

其中主要有:

   1.对工作和对学生的态度

   教师对工作和学生的态度是能否表现教育机智的前提。

如果一个教师对事业与工作缺乏责任感,对学生冷漠无情,那么当他遇到学生出现意外的情况时,就有可能认为是节外生枝、故意刁难或成心捣乱,因而就可能以厌烦甚至粗暴的态度对待。

那样就很难体现出教育机智。

只有满腔热情地对待事业、工作和学生,注意力才能高度集中,思维才能积极活动,这样在必要时就可能产生机智,妥善地巧妙地处理意外事件。

   

2.意志的自制性和果断性

   这是产生教育机智的重要因素之一。

当教师具备了良好的自制力,才能善于控制感情冲动并以理智来调节和支配自己的思想和行为,才能迅速地判断和分析问题。

当然,除此还要有果断性,面对突然意外的问题,教师不能表现惊慌失措、犹豫不决,要头脑冷静,当机立断,即使是无法立即解答的问题,也不应当在学生面前含混不清、拖泥带水或随心所欲地解释或解决,那样会破坏教师的形象。

   3.深厚的知识素养和经验积累

   教师的态度和自制力都是在一定的教育实践中,在知识经验基础上逐渐形成的。

因此,每个教师平时都要加强专业知识学习,拓宽知识面,不断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

另外,还要注意积累各方面生活经验。

只有这样才能得心应手地解决遇到的各种问题,机智地处理学生中出现的意外情况。

   除了上述三种因素外,教师的思维品质、性格与气质类型以及能力等都对教育机智的形成和有效发挥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

   

第2学时(三)教育机智表现的方式

1.善于因势利导

   所谓因势利导,就是根据学生的需要和特点,利用并调动积极因素,循循善诱,使学生扬长避短,健康成长。

例如一位教师上课时,发现某学生看小说,就突然提问他。

可这个学生站起来嘻皮笑脸地说:

“这个问题嘛,我可以给全班开个讲座了。

”全班哄堂大笑。

这时教师沉着地说:

“好呀!

正好教学计划中有个专题讨论,下周进行,你作中心发言。

”那个学生一下子泄了气。

课后为了下周的发言,他查找了许多资料,作了充分准备,发言时效果很好。

教师表扬了他,他也 公开向 老师道歉。

这位教师正是能因势利导,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才解决了这个棘手问题,充分展示了自己良好的教育机智。

   2.善于随机应变

   

马卡连柯说:

教育技巧的必要特征之一就是要有随机应变能力,有了这种品质,教师才可能避免刻板及公式化,才能估量此时此地的情况和特点,从而找到适当手段。

教师随机应变能力是教育机智的集中体现。

比如有位外语教师在教cook(公鸡)一词时,有个学生突然怪声怪调地说:

“有没有母鸡呀?

”顿时,全班一片喧哗。

教师平静地说:

“有,不仅有母鸡,还有小鸡这个单词。

”接着一一讲解,并表扬了那位学生好学好问,但也批评了他说话的态度。

这样机智的处理,既没有干扰正常教学,还使学生掌握了更多的知识,受到了教育。

由此可见,随机应变能力是教育艺术的高度表现,也是教育机智的重要特征。

  3.善于对症下药

   这是指教师能从学生实际出发,针对学生的具体特点,巧妙地采取灵活多变的教育方式方法,有的放矢地对学生进行教育。

例如有位教师在教室发现了个别学生抽的烟头,但他没有点名批评。

班会时,他说:

“今天,我要谈谈吸烟的好处。

”同学们一听就愣了,特别是吸烟的同学更是莫名其妙。

这 时 老师接着说:

“抽烟有十大‘好处’,第一,抽烟的人永远不会老,据医学研究,抽烟的历史越长,寿命越短,当然永远也别想老了一一提前死亡。

”老师一连讲了十个“好处”,学生 明白了 老师的意思,以后,班上再没有发现学生抽烟的事情。

这个成功的教育事例,就体现了教师巧妙、幽默的教育机智。

   4.善于掌握教育时机和分寸

   这是指教师要讲究教育的科学性、严肃性,在教育学生和处理问题时,能实事求是,分析中肯、判断准确、结论合理,对学生要求适当,使学生心服口服。

选择恰如其分、恰到好处的处理措施,善于批评与表扬,惩罚与奖励适当适时,这都能体现出良好的教育水平,也有利于教育机智的有效发挥。

 

第3学时 二、教学反思

  

(一)教学反思的涵义

   教学反思是教师以自己的教学活动过程为思考对象,来对自己所做出的行为、决策以及由此所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是一种通过提高参与者的自我觉察水平来促进能力发展的途径。

   这里所说的反思与通常所说的静坐冥想式的反思不同,它往往不是一个人独处放松和回忆漫想,而是一种需要认真思索乃至极大努力的过程,而且常常需要教师合作进行。

另外,反思不简单是教学经验的总结,它是伴随整个教学过程的监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活动。

有人提出了以下三种反思:

   1.对于活动的反思。

这是个体在行为完成之后对自己的行动、想法和做法的反思。

   2.活动中的反思。

个体在行为过程中对自己的表现、想法、做法进行反思。

   3.为活动反思。

这种反思是以上两种反思的结果,以上述两种反思为基础来指导以后的活动。

   这三种反思在产生用于指导行为的知识的过程中有重要意义。

首先,教师计划自己的活动,通过“活动中的反思”观察所发生的行为,就好像自己是局外人,借此来理解自己的行为与学生的反应之间的动态的因果联系。

而后,教师又进行“对于活动的反思”和“为活动反思”,分析所发生的事件,并得出用以指导以后决策的结论。

如此更替,成为连续的过程。

教师在反思过程中具有双重角色:

既是演员,又是戏剧批评家。

反思成为理论和实践之间的对话,是它们两者之间相互沟通的桥梁。

   

(二)教学反思的过程

   教师反思的过程是怎样的呢?

有人以经验学习理论为基础,将教师反思分为以下四个环节:

具体经验→观察分析→抽象的重新概括→积极的验证。

在此过程中来提高教师的反思能力,从而也提高他们的教学能力。

   1.具体经验阶段

   这一阶段的任务是使教师意识到问题的存在,并明确问题情境。

在此过程中,接触到新的信息是很重要的,他人的教学经验、自己的经验、各种理论原理,以及意想不到的经验等都会起作用。

一旦教师意识到问题,就会感到一种不适,并试图改变这种状况,于是进入到反思环节。

这里关键是使问题与教师个人密切相关。

使人意识到自己的活动中的不足,这往往是对个人能力自信心的一种威胁,所以,让教师明确意识到自己教学中的问题往往并不容易。

作为教师反思活动的促进者,在此时要创设轻松、信任、合作的气氛,帮助教师看到自己的问题所在。

   2.观察与分析阶段

   这时,教师开始广泛收集并分析有关的经验,特别是关于自己活动的信息,以批判的眼光反观自身,包括自己的思想、行为,也包括自己的信念、价值观、目的、态度和情感。

获得观察数据的方式可以有多种,如自述与回忆、观察模拟、角色扮演,也可以借助于录音、录像、档案等。

在获得一定的信息之后,教师要对它们进行分析,看驱动自己的教学活动的各种思想观点到底是什么,它与自己所倡导的理论是否一致,自己的行为与预期结果是否一致等,从而明确问题的根源所在。

这个任务可以由教师单独完成,但合作的方式往往会更有效。

经过这种分析,教师会对问题情境形成更为明确的认识。

   3.重新概括阶段

   在观察分析的基础上,教师反思旧思想,并积极寻找新思想与新策略来解决所面临的问题。

此时,新信息的获得有助于更有效的概念和策略办法的产生,这种信息可以是来自研究领域,也可以来自实践领域。

由于针对教学中的特定问题,而且对问题有较清楚的理解,这时寻找知识的活动是有方向的、聚焦式的,是自我定向的,因而不同于传统教师培训中的知识传授。

同样,这一过程可以单独进行,也可以通过合作的方式进行。

   4.积极的验证阶段

   这时要检验上阶段所形成的概括的行动和假设,它可能是实际尝试,也可能是角色扮演。

在检验的过程中,教师会遇到新的具体经验,从而又进入具体经验第一阶段,开始新的循环。

   在以上四个环节中,反思最集中地体现在观察和分析阶段,但它只有和其他环节结合起来才会更好地发挥作用。

在实际的反思活动中,以上四个环节往往前后交错,界限不甚分明。

   

第4学时(三)教学反思的成分

   

教师要对哪些方面进行反思呢?

有人提出了教师应反思的以下三种重要成分:

1.认知成分

   指教师如何加工信息和做出决策。

在人的头脑中,大量的相互关联的有关事实、概念、概括和经验的信息被组织成一定的网络,成为图式,可以有效储存和快速提取,构成了个体理解世界的基础。

有人对专家教师和新教师对课堂事件的解释做了对比研究,结果表明,专家教师在教学决策过程中体现出更深刻的、具有丰富联系的图式。

这些图式使得他们能够准确判断哪些事件是值得关注的,并从记忆中提取出有关的信息,以便选择最恰当的反应策略,这是使得他们能够自动化地处理各种问题的基础。

2.批判成分

   指驱动思维过程的基础,包括经验、信念、社会政治取向以及教师的目标等,更强调价值观和道德成分,比如教育目标是否合理,教育策略和材料中所隐含的平等与权力问题等。

它影响到教师对情境的理解,影响到关注的问题以及问题的解决方式。

研究者发现,反思过程中,教师不再像以往只关注解决问题,而是更关注提出问题,他们对这些没有确定答案的、非线性的问题更感兴趣。

3.教师的陈述

   有人提出,要反映教师自己的声音,它包括教师所提出的问题,教师在日常工作中写作、交谈的方式,他们用来解释和改进自己课堂教学的解释系统,这些就是教师的陈述的基本成分。

它可能包含一些认知成分和批判成分,但重点是指教师对做出各种教学策略的情境的解释,这种解释可以使教师更清醒地看到自己的教学决策过程。

(四)教学反思的方法

   教师应当怎样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呢?

有以下四种反思的方法:

   1.反思日记。

在一天的教学工作结束后,要求教师写下自己的经验,并与其指导教师共同分析。

   2.详细描述。

教师相互观摩彼此的教学,详细描述他们所看到的情景,对此进行讨论分析。

   3.实际讨论。

来自不同学校的教师聚集在一起,首先提出课堂上发生的问题,然后共同讨论解决的办法,最后得到的方案为所有教师及其他学校所共享。

   4.行动研究。

为弄明白课堂上遇到的问题的实质,探索用以改进教学的行动方案,教师以及研究者合作进行调查和实验研究。

它不同于研究者由于外部进行的旨在探索普遍法则的研究,而是直接着眼于教学实践的改进。

   教学反思,以探究和解决教学问题为基点。

教师不机械地按照教材或课程标准按部就班地行事,而是在领会的基础上,重点解决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使教学过程更优化,取得更好的教学效益。

  

第二,教学反思,以追求教学实践合理性为动力。

教师越能反思,在某种意义上越是好教师。

通过反思可以发现新问题,进一步激发教师的责任心,把教学实践提升到新的高度。

  

第三,教学反思要求学生“学会学习”与要求教师“学会教学”统一起来。

当教师在全面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时,会使自己变得更成熟起来。

不断地进行教学反思的教师,就可以成为反思型的教师,从而形成自己优秀的职业品质。

  

   三、记课堂偶发事件的处理,在反思中培养教学机智课堂上由于种种不可确定的变数的影响,经常出现一些事前意想不到的偶发事件。

例如,教师对学生有意或无意造成的感情伤害,学生因为对某个问题的意见分歧而产生的尖锐争吵,学生提出过于敏感或者太过尖锐的问题而造成的尴尬,教师答问出现知识性错误或者暂时无法回答的窘迫,等等。

这些问题如果不能灵活巧妙地处理,就会造成冷场或吵闹等僵局,伤害学生的情感,打击学生的积极性,损害教育的威信,妨碍教育教学活动的正常进行。

因此,为了避免教学工作不必要的挫折和失误,教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