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重构期 中小商业银行的转型趋向.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291295 上传时间:2023-01-22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6.0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经济重构期 中小商业银行的转型趋向.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经济重构期 中小商业银行的转型趋向.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经济重构期 中小商业银行的转型趋向.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经济重构期 中小商业银行的转型趋向.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经济重构期 中小商业银行的转型趋向.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经济重构期 中小商业银行的转型趋向.docx

《经济重构期 中小商业银行的转型趋向.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经济重构期 中小商业银行的转型趋向.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经济重构期 中小商业银行的转型趋向.docx

经济重构期中小商业银行的转型趋向

经济重构期中小商业银行的转型趋向

  “时代之交”带给中国银行业的既是空前的发展机遇,也是巨大的经营挑战,前行其间,中国银行业尤其是中小商业银行需要在推进自身的战略转型中完成发展的华丽蜕变。

  每一次危机都将催生一场新的变革,每一次变革都将塑造一个新的时代。

在经历金融危机重创之后,全球经济将以重构发展动力为核心经历从失衡到再平衡的循环,各主要经济体都将亲历经济增长引擎的切换。

而中国将以全新的方式参与国际经济一体化进程,并逐步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

与此同时,中国的商业银行,也将在世界金融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一、世界经济面临重构

  发达经济体对世界经济增长的支撑作用逐步减弱。

欧美发达经济体发展速度放缓,对世界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逐步衰减。

超常规的经济刺激政策在财政实力、资产价格以及通货膨胀的三重压力下难以为继。

经济复苏的基础尚不牢固,主权债务问题日显突出,发达经济体“二次探底”的不确定性有所增加,世界经济增长动力面临切换。

  世界经济格局有待重构。

全球经济增长格局失衡,世界经济增长的动力源(600405,股吧)将从发达国家切换至以中国为首的发展中国家。

全球产业分工模式面临调整,“资源产品供给、中低端产品生产、高端产品生产和消费主导”四类经济体的地位严重失衡,以中美为代表的全球消费和生产结构的再平衡远未结束,资源供给—产品生产—产品消费之间的经济循环有待重构。

  世界金融发展模式亟待修复。

虚拟经济的繁荣虚景终将回归到实体经济的发展现实中来,高度依赖信贷膨胀、杠杆透支的增长模式难以支撑。

金融危机引发的信用退潮终结了上世纪80年代以来的信用繁荣,信用稀缺将成为未来全球金融市场的主要特点。

金融监管的强约束时代即将到来,以防范系统性风险为重点的金融监管将成为推动金融发展模式修复的重要力量。

  知识已经成为全球经济竞争的核心。

全球经济发展由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转变,经济竞争格局随之升级。

产品的设计和生产趋于分离,财富创造依赖的不再是工业,而是知识。

可以说,知识已经取代资本与自然资源成为最重要的生产资料与最根本的经济资源。

对知识的控制逐步成为国际财富创造和分配的核心,“智慧强权”将成为各国综合国力竞争的新焦点。

  二、中国经济多重转向

  中国的人均GDP正处于从3000美元步入10000美元阶段,国际经验显示,国民经济发展将步入活跃期、转型期。

原有低成本、低利率、低通胀、高增长的发展环境难以持续,高成本的增长时代即将到来。

中国的经济发展将在工业化、城市化以及市场化之间寻找新的平衡点,经济增长的多重转向将构成未来经济发展的主趋势。

  动力:

由外生转向内生。

对政府融资平台从鼓励到收紧预示着中国经济外生性增长接近尾声。

上世纪90年代以来,在高政府投资和高信贷增长的外生性经济增长模式推动下,我国经济发展取得了骄人的业绩。

但是外生经济发展模式所带来的货币贬值、财富集中、国进民退、地方政府杠杆高企等弊端日益凸显,以市场为基础,以消费为主导的经济发展内生动力亟待加强。

  需求:

由外需转向内需。

中国的出口导向型经济发展方式从本质上来讲是一种人口红利的全球输出,随着我国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外需的逐步萎缩,发达国家再工业化的挤压以及贸易保护主义的抬头,依靠人口红利所支撑的低成本加工型国际贸易增长将不可持续。

可以预见,未来中国的出口增速将向全球均值回归,外需对经济的贡献度逐步下降。

同时,国民财富快速累积,消费政策显现实效,消费倾向随人口结构变化日趋积极,内需增长将进入活跃期。

  产业:

由重耗转向低碳。

中国已步入重工业化中后期,原有传统、重耗、低附加值的产业发展模式不堪重负,以战略新兴产业、生产性服务业以及文化创意产业为代表的,以低碳和自主创新为特征的产业结构升级序幕拉开。

与此同时,基于城市化的消费升级又会带动工业化的结构调整。

产业结构在多重动力的推动下,由以生产为主的第二产业向以服务为主的第三产业转移。

  通胀:

由生产转向消费。

广义货币M2的高速增长,加之外部通胀压力输入、农产品价格提升、房价推动物价成本上升、产业结构调整降低产能、实际工资水平步入上升通道等外生因素,基本决定了未来3.5%左右温和通胀的总趋势。

生产领域的价格压力伴随着产能过剩的减缓得到有效释出;国民的消费能力提高,水平升级,结构优化;CPI总体高于PPI的趋势将基本确立,未来通胀的压力将更多的体现在消费领域而非生产领域。

  金融:

由体外转向体内。

金融危机以来,实体经济发展趋缓,有相当一部分金融资本在实体经济体外循环,经济虚实分离的迹象比较明显。

国际经验告诫我们,虚实分离的经济增长模式不但不可持续而且风险巨大。

因此,以调控信贷投放为切入点提高金融支持经济转型、产业调整的力度;以鼓励民间投资为切入点促进金融资本与产业资本的融合;以利率市场化与人民币国际化为切入点完善金融资产价格形成机制是未来金融发展的基本方向。

  三、商业银行发展的机遇与挑战交织并存

  未来几年,既是中国经济转型之时,也是世界经济重构之际。

“时代之交”带给中国银行业的既是空前的发展机遇,也是巨大的经营挑战,前行其间,中国银行业需要在推进自身的战略转型中完成发展的华丽蜕变。

  城市化进程迸发金融需求。

未来几年,我国城市化进程将继续呈现快速发展的趋势,“两横三纵”将成为“十二五”时期城市化战略的基本格局。

中部省份和西部较发达省份是城市化水平提高的重点区域。

城市化将创造出井喷式的投融资需求与零售金融需求。

  区域化战略驱动银行业务均衡发展。

“四轮驱动”与“主体功能区”相结合将是未来5年中国区域发展的重要指导思想,即“西部开发、振兴东北、中部崛起和东部率先发展的四轮”,与“优化开发区域、重点开发区域、限制开发区域和禁止开发区域的主体功能区”相结合。

从“四轮驱动”的角度看,中部与西部是发展速度提升的重点,也是机构投融资、个人金融、农村金融等基础、特色产品的重点投放区,更是商业银行扩大客户规模、业务规模的重点突击区。

从主体功能区的划分以及区域本身发展潜力看,东部地区仍然是中国经济的“龙头”以及产业结构升级的“领头羊”,也是新兴行业金融方案、新兴中间业务、私人银行等创新业务、特色产品的投放区,更是商业银行优化客户结构、探索管理创新的试水区。

  产业结构调整促进银行自身结构优化。

在国家鼓励自主创新与低碳经济双重政策的作用下,传统“两高一剩”的产业结构转型已经启动。

以低碳排放为特征的制造业、化工业、建筑和交通体系加快构建,新能源、新材料等朝阳行业加速发展,产业区域转移逐渐推进,企业间新一轮并购、重组浪潮勃然掀起,产品升级、自主创新、技术改造深度融合,既为商业银行扩大潜在价值客户群,拓宽信贷资产、财务顾问等金融业务提供空间,也为其信贷投放在区域、产业、行业客户结构和增长动力等方面的调整提供契机。

  消费繁荣助力银行快速发展。

未来几年,既是中国由国富走向民富,由民富走向民强的关键时期;也是国民财富迅速积累,中产阶层逐步壮大,居民理财意识不断增强,人口代际间财富转移加快以及客户金融产品消费倾向转向积极的窗口时期。

其间,必将催生财富管理、私人银行、消费信贷等多种金融业务发展机遇。

  国际并购为银行加快发展提供战略先机。

在经济金融全球化、信息化与市场化不断推进的时代背景下,银行业加快推进国际化发展已是大势所趋。

全球银行业估值水平下浮,人民币升值趋势显著,国际并购交易成本显著降低;金融危机导致国际银行经营陷入困境,潜在国际并购对象浮出;国内客户跨境金融需求增长,国际并购现实需求显现。

可以说,我国商业银行通过国际并购重组实现低成本国际扩张正逢时机。

  信息技术进步为银行发展提供更大空间。

信息技术的进步创造了新的信息传播媒体与新的产品存在介质,也创造了新的时空观与经营规则。

户外数字技术、手机和互联网的发展使得空间距离不再成为银行与客户之间信息交互的障碍;经营信息传递的时效性与准确性大幅提升,决策制定、部署、执行与市场反馈之间的管理信息循环更加高效。

  金融脱媒挑战银行传统盈利模式。

“脱媒”和多元化经营是各国近现代银行挣扎与发展的主线。

直接融资方式的繁荣和优质客户融资渠道的多元化,使得银行业的竞争重心从内部转向外部,传统盈利模式难以为继。

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之间的竞争与合作,将成为促动我国商业银行竞争形态升级的主要动力。

  利率、汇率市场化挑战银行传统管理模式。

利率市场化是金融改革的核心环节,也是人民币国际化的先决条件。

展望未来,存款利率市场化趋势可期。

随着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的加深和市场化进程的加快,汇率波动频率和幅度将明显增加。

银行的风险定价、资债管理,跨境清算、头寸管理等多重能力将亟待重构。

  监管升级挑战传统发展思路。

美国的“多德-弗兰克法案”预示着全球金融监管强化时代的到来。

逆周期、动态化和差异化将成为未来5年我国银行监管的主基调。

动态拨备管理、动态资本充足率管理以及反周期资本预算管理将产生比“三个办法一个指引”更为深远的影响,其将直接影响银行的战略定位、风险管理能力以及资产规模扩张意图。

  四、当前形势下中小商业银行转型趋向

  时至今日,在经济体制改革向纵深发展的时代背景下,中小商业银行的发展也已告别“规模跃进”,步入“深度转型”期,战略决策的调整和经营方式的转型正在促动着中小商业银行盈利模式的深度重构。

  转型趋向之一:

战略决策,从混沌到清晰。

直面发展的机遇与挑战,规模扩张不再是商业银行的战略主线,综合化、差异化、低成本的典型发展路径逐步清晰:

一是以横向一体化为特征的综合化经营战略,经营版图逐步向基金、保险、私募、金融租赁、信托等非银行金融领域扩展,综合性金融集团雏形显现;二是以差异化为特征的专业化经营战略,以打造“零售银行”和“资本轻耗型银行”为目标,大力发展中高端零售业务和中间业务;三是以流程再造为特征的低成本战略,以流程再造为契机,推动资源的优化配置,为长期经营成本降低奠定基础。

三类转型战略趋势相互交织、渗透,映射出中小银行的发展路径。

  转型趋向之二:

资本运作,助力版图扩张。

在中小商业银行战略版图的扩张中,资本运作的主导作用日益凸显。

从区域间的银行整合,到跨国界的国际并购;从银行、保险、基金等不同金融领域的联姻,到金融资本与产业资本的深度融合,以资本运作为纽带,以股权结构为基础,以客户资源共享、渠道资源整合为结点的商业银行战略版图扩张将成为推动银行战略实施的利器。

  转型趋向之三:

组织机构,“小前台,大后台”。

顺应战略发展之需要,中小银行的组织机构模式将朝向“小前台、大后台”的方式转变。

前台全力满足客户的多样化需求,专注于营销能力建设;中后台以服务前台为导向,集中发挥资源整合效能,凭借工具的标准化以及流程的模块化,为前端市场提供高效稳定的运营支持。

这种组织机构变革的实质就是成本管理,即通过流程再造、系统整合和架构调整来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与管理的效能提升,从而降低经营管理成本。

  转型趋向之四:

业务模式,轻资本消耗为主导。

伴随战略抉择的转变,面对监管者与股东的多重约束,中小商业银行业务模式将从信贷类重资本消耗型业务向财富管理、财务顾问等轻资本消耗型业务转变。

而实现向轻资本消耗型业务发展模式转变的关键正是投资银行等中间业务的快速发展。

因此,如何契合产业结构演进的大势,适应消费结构升级的大局,开辟“财务顾问主办行”模式下的中间业务“蓝海”,成为中小商业银行的核心发展议题。

  转型趋向之五:

客户结构,跟随大势升级。

产业结构调整给中小商业银行带来的最为直接的后果:

一是客户结构升级;二是不良资产显现。

言外之意,中小商业银行必须要顺“大势”优化客户结构,成为产业结构调整的促动者;否则,将直接承担产业结构调整的变革成本,即不良贷款率高企,资产质量直线下降。

中小商业银行别无选择,唯有主动退出“两高一剩”行业,降低对房地产及政府平台贷款的依赖度,提高战略新兴产业、高新技术行业的业务规模,优化客户结构,升级业务结构。

  转型趋向之六:

渠道布局,告别网点为王。

技术的发展与客户触媒习惯的变迁,催生了新媒体时代的到来。

以网上银行、手机银行、ATM、POS、电话银行等为代表的虚拟渠道渐成商业银行产品投放、品牌宣传的重要阵地。

商业银行单纯依靠物理网点构筑渠道优势的策略已成历史,虚实渠道、新旧媒体全方位、立体式整合已是大势所趋。

 

实行差异化、专业化经营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在业务结构、客户结构、收入结构、体制机制、产品服务、机构布局等方面的同质化现象非常严重。

股份制商业银行处于国有大银行和区域性中、小银行之间,属于我国商业银行体系中的夹心层,拥有全国性、全能性牌照,资本、网点、人员、客户、业务、体制、机制等方面的特点决定了要在综合化经营的基础上探索差异化、专业化经营的发展道路。

综合化经营是指充分发挥全国性网点格局、全能性银行特点、全方位客户服务能力的比较优势,在巩固传统业务竞争力的同时,积极探索技术创新型、资本节约型、风险可控型现代综合金融服务模式,使传统业务与新兴金融业务相互支撑、相互促进,形成良性循环。

差异化经营是指在人力、机构、费用、技术、品牌等诸多方面的资源配置向与自身服务能力相匹配的业务、客户、产品方面倾斜,集中有限的人、财、物资源,在某个或某几方面做出品牌、做出影响力,形成比较竞争优势。

专业化经营,既指在管理、战略、文化、品牌、服务、技术、产品、业务结构、客户结构、收入结构等诸方面形成自己的特色、避免同质化,又指在某些区域的经营能够充分体现当地主流经济特点、在某些行业的经营能够形成专业化服务特点、在某些业务方面的经营品牌影响力能够走在市场前列。

  大力发展新兴金融业务

  投资银行业务、资金业务、财富管理业务、财务顾问业务、资产托管业务、新兴支付结算业务等为代表的新兴金融业务不占用或少占用经济资本,营销不过于依赖物理渠道资源,属知识密集型、智能型业务。

在利率市场化进程加快、商业银行传统存贷利差缩小、盈利空间面临挑战的背景下,新兴金融业务正成为商业银行新的利润增长点和转型着力点。

  商业银行发展新兴金融业务,应根据每一项业务的具体特点和本行的管理水平、技术水平、财务实力、内控能力、人才结构、客户结构、网点布局等,选择适合本行特点的多样化发展方式和业务经营模式。

一方面,要强化包括投资理财、资产托管等客户金融资产综合管理业务和财务顾问业务,通过大幅提升电子化、网络化等多渠道经营、服务水平和IT服务支撑能力,提升商业银行客户金融资产集约化经营管理水平,通过提供安全、优质、高效、快捷的财富管理服务,满足客户多元化、多样化财富管理需求,大幅提升商业银行经营效益。

另一方面,根据自身的经营需要,在能力和实力允许的范围内,可通过控股、参股、融合、渗透等适当的方式,审慎、适度拓展证券、保险、信托、基金、租赁等非银行金融业务领域,拓展服务功能、提升综合经营能力。

  加快发展电子银行业务

  对于网点不足的中小银行来说,通过IT服务能力的提升,逐渐把银行建在网上,是提升竞争力、实现转型的关键手段。

随着信息技术在各个领域、各个方面、各个角落、各类人群的广泛覆盖与深度渗透及其在商业银行管理、业务、产品、服务中的深度运用,很可能在不远的将来,银行业客户服务方式就会发生革命性的变化,物理网点很可能只是小部分客户的专用服务渠道,越来越多的客户将会适应社会发展方式的变化,自然、习惯性地选择使用电子银行渠道获得银行服务。

因此,电子银行服务能力是商业银行获得竞争主动权、抢占客户服务制高点的主要抓手。

  通过IT管理和运用能力的有效提升,不但可以大大提高传统服务渠道的质量和效率,而且可以大大增强网上银行、电话银行、手机银行等电子银行渠道服务功能,进而克服有形物理网点辐射面的不足,有效扩大服务客户的半径。

  通过电子银行渠道,客户不但可以享受到个性化服务方案,而且可以直接进行自助服务,有效降低客户的交易成本、缩短交易时间,提升客户的忠诚度。

  通过电子银行平台,商业银行可以有效对各种产品进行组合、捆绑,满足客户多样化的资产配置需求,使银行产品的推出频率更加便捷、高效、精准。

因此,商业银行必须前瞻性地把握银行科技的发展方向,充分发挥IT建设的作用,通过长期、持续的投入强化银行基础网络和系统的建设,大力推进电子银行业务的发展。

(作者为华夏银行行长)

 

2011年商业银行机遇与挑战并存

中国工商银行金融研究总监兼城市金融研究所所长詹向阳

我想从微观角度,即作为银行,我们是怎么看明年的宏观经济政策和形势的。

2011年宏观政策将采取积极的财政政策与稳健货币政策的“松—紧”搭配,以期在确保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同时抑制通胀,调整结构。

就货币政策而言,稳健的货币政策将主要采取总量对冲、增量控制与适度升值、谨慎加息、适当管制流入资本的对策来收缩流动性,并管理好通胀预期。

其特点:

一是2011年存款准备金率仍然具备上调的空间;二是2011年利率仍有数次上调的可能;三是2011年全年新增贷款可能维持在2010年的水平;四是2011年人民币兑美元升值幅度或大于3%。

我认为,货币政策回归常态是正确和必要的。

但要注意两个问题:

一是要实事求是地确定总量控制的力度,防止货币和贷款总量的过度收缩,造成经济正常增长所需资金的不足。

二是要注意发挥财政政策促进结构调整的作用。

因为货币政策主要是总量调整工具,调结构的任务更多应由财政政策承担。

2011年宏观经济形势和政策对商业银行的影响,是机遇和挑战并存。

第一个问题:

2011年宏观形势给商业银行带来的机遇。

首先,上调存贷款利率有利于商业银行扩大净息差。

由于活期存款利率在历次加息的政策中通常保持不变,加息对存款成本的上升推动有限;贷款重新定价速度快于存款,使得贷款收益率的上升先于存款成本的上升,因而2011年如果再次上调存贷款利率将有助于提高商业银行净息差。

而且,央行货币政策由“适度宽松”转变为“稳健”,将提高贷款资源的相对稀缺性,有利于提高商业银行的整体贷款议价能力。

当然也不排除利差继续收窄的可能,因为央行可能会采取非同步加息政策。

如果加息加大了企业贷款成本,较大影响了企业利润,企业将向宏观当局施加影响,很可能迫使央行放缓贷款加息的速度和幅度,从而使商业银行的利差进一步收窄。

其次,“走出去”将带来人民币跨境业务机会。

近年我国大型机电产品出口及大型承包项目迅速增长,新兴市场的需求成为外贸的新增长点,同时对外直接投资连年快速增长,这为商业银行开展人民币跨境结算,以及为中资企业“走出去”提供本外币一揽子商业银行业务和投行业务带来较大的发展机遇。

第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良好发展前景带来银行业务发展契机。

商业银行可以建立适应战略性新兴产业特点的信贷管理和贷款评审制度,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和新能源汽车产业的良好发展前景为商业银行推进这些领域的知识产权质押融资、产业链融资等金融产品创新带来契机。

经济结构的调整还将为商业银行的个人消费、中小企业以及服务业等相关领域的信贷增长带来广阔的发展空间。

第四,低碳经济良好发展前景为银行创新发展碳金融业务带来机遇。

商业银行可以与国际金融机构合作,推动“绿色信贷”发展;拓展低碳经济相关中间业务创新,主要包括碳金融中介服务和理财产品、低碳产业融资租赁业务和保理业务等;择机介入碳交易市场;开发碳金融衍生品,如碳资产证券化、碳交易CDS。

第二个问题:

2011年宏观形势给商业银行带来的挑战。

2011年宏观政策给商业银行带来的挑战主要有两方面:

一方面风险压力加大,另一方面是加大了盈利的难度。

风险压力方面,一是人民币升值将放大银行汇兑业务及信贷业务风险;二是加大对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监管力度增加银行代偿性风险和资本充足率压力;三是存款准备金率或将继续上调,银行流动性管理难度加大;四是随着宏观调控的深入推进,房地产以及高耗能、高排放、落后产能类贷款劣化风险加大。

盈利难度方面,首先是巴塞尔协议Ш带来的新资本监管要求的影响。

尽管目前我国多数商业银行都已满足新的监管要求,但维持这样高的资本计提要求在短期内仍将抑制国内银行的信贷增长,有可能导致商业银行盈利增长放缓,迫使国内银行加快转型的进程。

其次是利率市场化的影响。

预计在“十二五”时期我国将基本实现利率市场化,本币存贷款利率将基本放开管制。

利率市场化的直接结果就是银行存贷款利差的收窄。

我国中小银行的收入结构更多倚重贷款,利差收窄对其的冲击更为剧烈,这是监管当局在推行利率市场化时必须要顾及到的。

尽管如此,利率市场化是一个必然过程。

既要尽快推进利率市场化又能把利率市场化冲击降到最小,关键就在于金融创新。

第三个问题:

鼓励创新应成为我国金融监管体制改革的着力点。

适度、可控的金融创新是优化资源配置效率的重要途径,是推动经济金融变革和发展的不竭动力。

这一规律并不会因为金融危机的出现而有所改变。

金融创新不足严重束缚了我国金融机构竞争力的提升,不仅不利于为经济结构战略调整提供相应的金融支持,而且不利于利率市场化、人民币自由兑换、汇率制度改革的顺利推进。

提高我国金融业的创新能力是“十二五”期间金融体制改革所要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

我认为,金融监管可以为金融创新提供更为宽松和健康的环境——

首先,应当为金融创新提供更大的空间,使得金融监管对金融创新有更大的“包容性”。

其次,应为金融创新提供更安全的保障。

第三,应为金融创新提供更为有力的引导,确保金融机构开发的金融产品符合实体经济发展需要、与自身的风险控制水平相协调,遏制创新主体过分逐利的冲动。

特别是要鼓励金融机构将金融创新引入风险管理,发挥衍生工具和证券化等创新产品风险“吸收器”和市场动荡“减震器”的作用。

【央行:

引导货币信贷回归常态】

昨日,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召开2010年第四季度例会。

会议称,2011年要增强金融调控的针对性、灵活性、有效性,把稳定价格总水平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会议还强调,明年货币信贷和流动性管理及防范金融风险的任务仍然艰巨。

2011年将综合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把好流动性这个总闸门,引导货币信贷向常态回归,实现合理适度增长。

就在同一天,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之一、央行副行长胡晓炼发表署名文章总结“十一五”时期我国货币政策调控的经验时称,货币政策对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和物价水平基本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

把好流动性总闸门

对于明年全球和中国经济的情况,货币政策委员会持积极态度。

但流动性管理、货币信贷、金融风险三大难题则是货币政策委员会最为关注的焦点。

摩根大通分析报告称,决策者可能继续着眼于通过加强对资本流入的控制、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加大冲销力度以及收紧信贷(特别是针对房地产行业)管理过剩的流动性。

胡晓炼署名文章称,2010年以来,央行综合运用数量型工具和价格型工具,灵活开展公开市场操作,先后6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2次上调存贷款基准利率,实行差别准备金率、差别化的房贷利率等措施,引导货币条件逐步从应对危机状态向常态回归。

在备受关注的货币信贷规模方面,此前,市场有较多传闻,但直至目前并未有一个确切的规模。

对于明年的信贷安排,昨日召开的货币政策委员会例会并未透露具体规模,但会议称,将引导货币信贷向常态回归,实现合理适度增长。

此外,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还强调,明年要把信贷资金更多投向实体经济特别是“三农”和中小企业,促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

推动利率市场化

胡晓炼署名文章还表示,“十一五”期间,我国金融机构定价水平显著提高,微观主体对利率的敏感性不断增强,利率在调整资源配置和传导货币政策中的作用进一步显现。

央行行长周小川近日也曾公开表示,要有规划、有步骤、坚定不移地推动利率市场化。

在“十二五”期间,利率市场化,“可能会见到一些明显的进展”。

胡晓炼认为,我国利率市场化是一个不断推进和完善的过程,需要培育各方面的条件,如增强金融机构的定价能力和风险管理能力,提高客户的自我选择、自我保护能力,创造良性竞争的市场环境等。

昨日召开的货币政策委员会例会还强调,2011年要进一步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计算机软件及应用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