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周练试题.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288723 上传时间:2023-01-22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176.2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4周练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24周练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24周练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24周练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24周练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24周练试题.docx

《24周练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4周练试题.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24周练试题.docx

24周练试题

高三周练衡水中学经济史选择题专项训练2016.09.24

1.有学者认为,明清时期江南市镇并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存在于农村经济的基础上面,是农村专业经济发展的结果。

由此可见,这一时期江南经济发展的整体特点是

A.农村经济仍然以自然经济为主B.自然经济已退居次要地位

C.商品化趋势明显D.市镇是进行农贸商品交换的场所

2.“宋朝开历史之先河,采取‘田制不立’、‘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顺应了土地私有制的发展要求。

”以致“到了宋真宗时期变成了‘百姓康乐,户口蕃庶,田野日辟’的景象”。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土地兼并这一千百年来的问题在宋代得到基本解决

B.宋代统治者通过实施土地兼并解决了唐末五代农业的不景气状况

C.土地兼并顺应了宋代社会发展要求,促进了宋代的长治久安

D.土地兼并在一定时期内起到了促进经济发展的作用

3.明清史专家指出:

(平民)日常食用消费仅只占微弱的比重……(官僚缙绅)却用之于追求雕琢、新奇或足以炫耀门第的豪奢消费,如操办豪华的婚丧喜庆、炫耀珍宝重器与竞建园林别墅等。

他们的高消费具有传统的特权奢侈消费性质,与宫廷的消费相激荡……。

由此可见影响明清社会转型的主要因素是

A.重商主义盛行B.商品经济畸形繁荣

C.奢侈、攀比消费严重D.吏治腐败,贪污猖獗

4.2010年12月21日光明网发表《从科举制度的废除看近代以来的文化断裂》一文指出,农村知识分子大量地单向地向城市流动,并在城市中去寻求自己的生存与发展的机会与空间,是清末民国以来社会变动的一个基本趋势。

这一趋势说明的实质问题是

A.近代中国工业化的发展趋势B.近代农村生活的艰辛导致人才外流

C.近代城市生活对农村人才的强大吸引力D.近代城市和农村的差距日益扩大

5.下表是晚清政府财政收入结构表(单位:

万两)(摘自冯杨《低关税与近代中国经济发展研究》),下列对此表内容所含信息解读正确的是

①农业税比重大为缩小     ②工商杂税收入持续上升

③晚清政府经济政策的局部调整    ④西方列强暂时放松侵略

A.①②B.③④C.①②③D.②③④

6.下表反映了辛亥革命后20年间机器进口的状况。

(每5年平均机器和工具年进口值)分该表能够反映的准确信息是

(单位:

1000海关两)

A.农业领域近代化有所拓展B.传统农具逐渐退出农业生产

C.国民经济的发展严重失衡D.自然经济主导地位逐渐丧失

7.所谓仁政有两种:

一种是为人民的当前利益,另一种是为人民的长远利益,例如抗美援朝、建设重工业。

前一种是小仁政,后一种是大仁政。

两者必须兼顾,不兼顾是错误的。

那么重点放在什么地方呢?

重点应该放在大仁政上。

现在,我们施仁政的重点应当放在建设重工业上。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这体现了“一五”计划的特点B.新中国建立了独立的工业体系

C.中国工业化正式起步D.这是对新中国生产关系的调整

8.某同学在研究性学习中,发现新中国的GDP增长率在1957年、1979年和1993年均有显著增长。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这三个年份的GDP增长的共同因素是

A.国家对生产关系进行调整B.生产力活跃,公有制经济加速发展

C.国家政治制度发生变革D.国家产业结构出现重大调整

9.下面是一名同学整理的读书笔记,记录了某一历史时期的情况:

农业强调“以粮为纲”;工业强调“以钢为纲”;

“三面红旗”迎风飘扬,六亿人民奋发图强;

适当缩小基本建设规模,统筹兼顾,全面安排。

对此历史时期的认识,正确的是

A.从国民经济恢复到“一五”计划完成B.从“左”倾冒进到国民经济调整

C.从“文化大革命”到实施拨乱反正D.从改革开放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形成

10.下图是《1950—1984年苏联和中国的粮食产量示意图》。

对图中各阶段发展状况,分析正确的是

A.a阶段:

社会主义阵营的形成推动了两国粮产量的增长

B.b阶段:

经济政策的失误导致两国粮产量的大幅回落

C.c阶段:

受欧美经济的影响,苏联粮产量出现连续波动

D.d阶段:

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推动了中国粮产量的大幅增长

11.1861年,由英国商人在上海创办的中文报纸《上海新报》在其创刊号上发布启事:

“开店铺者,每以货物不销,费用多金刷印招贴,一经风雨吹残,或被闲人扯坏,即属无用……似不如叙明大略,印人此报,所费固属无多,传阅更觉周密。

”这说明外资报刊促进了中国

A.商品市场扩大B.经济结构转型C.商业广告创制D.推销技术革新

12.“现代企业制度(modernenterprisesystem),现代企业制度是指以市场经济为基础,以完善的企业法人制度为主体,以有限责任制度为核心,以公司企业为主要形式,以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为条件的新型企业制度。

”作为现代企业制度重要条件的“政企分开”思想在中国最早提出于

A.十一届三中全会B.十二届三中全会C.中共十四大D.十四届三中全会

13.下表反映了我国工业总产值中各种经济成分的变化。

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工业结构不断调整B.企业管理体制的改革

C.市场经济逐步形成D.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

14.孔祥民的《世界中古史》表述16世纪的西欧:

“靠工资为生的工人实际工资下降,日趋贫困。

按传统方式征收定额货币地租的封建主收入减少了。

新兴的资产阶级靠使用廉价的劳动力和高价出售产品而得到好处。

”导致上述情况的原因是

A.西欧的殖民掠夺B.圈地运动的推行

C.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D.宗教改革的进行

15.有学者认为工业革命都以技术为中心,但现在,多数国家却仍然落后,不是因为不知道这些技术,而是因为运用先进技术的资本不够,操作和使用的技术水平不够,更重要的是,不愿接受先进技术必然会带来的社会改组。

材料突出反映了

A.落后国家掌握先进的技术就能迎头赶上B.接受技术和资本就能实现社会改组

C.落后国家具有足够的资金就能突破重围D.工业革命需具备心理和文化的动因

16.下表为1688—1863年英国的财富结构,反映的本质是

英国的财富结构(1688—1863年,单位:

百万英镑)

年份

可再生资本

土地

储备、金银具、铸币等

总计

1688年

112

180

28

320

1800年

665

825

250

1740

1832年

1112

1438

293

2843

1863年

3749

1864

500

6113

注:

“可再生资本”包括住房及其他社会设施建筑、工商业设备投资与建筑、运输系统线路与工具等。

(资料引自C.H.范斯坦《大不列颠的资本形成》)

A.工业革命使英国财富结构发生变化           B.产业结构的变化

C.逐步实现由农业国向工业国的转变           D.劳动力结构的变化

17.“1879年10月21日,美国科学家爱迪生在纽约的一个实验室里,亮起了一盏电灯。

当这个消息传到证券交易所,煤气行业的股票应声下跌,因为人们预感到,煤气灯的时代即将成为过去,电灯的时代来临了。

”这则史料说明了

A.第二次工业革命开始于电器的发明和应用B.煤气行业开始为新兴电力工业所淘汰

C.证券交易所操纵着美国的经济运行D.科学技术直接影响着社会经济生活

18.美国学者杰里·本特利在《新全球史》中说道: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时,人类有文字记载以来最严重的一次流感发生了……已经夺去了全球2000多万人的生命。

……第一次世界大战并不是导致1918—1919年流感的直接原因,但是战时陆路和海上贸易可能导致了这场传染病的蔓延。

……从北极的小村庄、印度和美国拥挤的城市到欧洲的战场。

”这表明

A.高效率的交通运输使得人口流动频繁B.工业革命对社会生活产生负面影响

C.一战是导致疾病传染的主要原因D.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加速疾病传播

9.美国经济学家乔治·泰勒提出“裙边理论”:

“经济增长时,女人会穿短裙,因为她们要炫耀里面的长丝袜;当经济不景气时,女人买不起丝袜,只好把裙边放长,来掩饰没有穿长丝袜的窘迫。

”一个时期的时尚和流行因素是当时时代特征的反映和缩影。

下列时尚现象最有可能出现的是

A.15世纪新航路开辟后,超短裙在欧洲广泛流行

B.二战后到20世纪70年代初,超短裙成为引领全球的时髦装束

C.20世纪60、70年代,超短裙传入中国,受到中国女性的追捧

D.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美国流行色彩灰暗的长裙

20.罗斯福在1932年4月的一次全国广播讲话中说:

“在这个不幸的时代,我们要制订出一些计划来,把希望重新寄托在那些压在经济金字塔底层、被人遗忘了的人们身上。

”对这段话理解错误的是

A.不放弃资本主义经济制度B.出现了国家干预经济的理念

C.希望依靠社会底层渡过危机D.开始关注对困难民众的救助

21.“新政”未能使美国走出萧条、步入繁荣。

由于政府对私人企业持傲视态度,对其管制过严,甚至政府直接参与私人企业的竞争,因而私人企业的活力大大降低,美国经济反而遭受重创,只是由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来临,美国通过向交战国双方兜售军火,才使美国真正走出经济危机。

与此评价一致的是

A.新政开启了政府干预经济的大门,成为缓解自由主义经济制度之弊病的良方

B.新政干预经济运行规律的做法开了一个恶劣的先例

C.开创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之经济制度,延长垄断资本主义的寿命

D.新政不仅能解决美国当前危机,更能解决美国社会深层次的问题

22.罗斯福称《全国工业复兴法》“是美国国会制定的最重要、最具深远意义的立法”,如将此立法置于新政内容示意图中,准确无误的位置是

23.经济民族主义指通过政府政策的形式对进口商品建立贸易壁垒,并施加各种各样的保护主义政策以保护其国内产业。

在罗斯福新政的措施中,明显带有经济民族主义色彩的是

A.以工代赈B.压缩农业种植面积

C.计划指导D.美元贬值

24.下表反映了西方国家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对该表解读正确的是(  )

GDP年增长率

失业率

物价指数年增长率

1968~1972年

4.3%

3.2%

4.8%

1973~1975年

2.4%

5.3%

9.4%

A.西方经济出现“滞胀”现象B.数字的变化与“新经济”有关

C.导致社会福利开支不断增加D.此后各国普遍加强对经济的干预

25.1996年美国通货膨胀率下降到2.1%,为30年来最低水平。

1997年5月,美国失业率已降到4.8%,为1973年以来最低水平。

1997年,美国经济增长率达3.2%,继续在西方国家中处于领先地位。

出现这些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冷战结束,国防开支减少B.政府压缩社会福利的开支

C.信息技术产业的迅速发展D.没有出现大规模经济危机

26.下面是某一时期美国通货膨胀率走势图。

下列解读与此图相符的是

A.罗斯福“新政”促使美国的通货膨胀率呈现下降趋势

B.二战后期美国的巨大投资导致美国通货膨胀率居高不下

C.20世纪80年代美国运用凯恩斯理论较好地解决了通货膨胀问题

D.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新的经济增长模式使通货膨胀率走低

27.(苏)基姆主编的《社会主义时期苏联史(1917~1957年)》叙述道:

“共产党在农村的政策,保证了为前线需要而动员一切粮食资源的工作……农民欢迎余粮收集制及与此有关的负担,因为苏维埃政权保护他们免受地主和富农欺压……”这一论断

A.以阶级立场掩盖经济利益的差异B.是对农民真实愿望的描述

C.建立在坚实的工农联盟的基础上D.突出了意识形态上的斗争

28.在1925年1月莫斯科政府召开的一次会议上,一位农民代表向政府提出:

“你们号召我们改进耕作,实现机械化。

这样我们就会得到发展,我们的收入就会增加,我们将有更多的马、牛和机器,到那时你们会怎样呢?

”得到的回答:

“我们将把你作为富农加以剥夺。

”由这一回答可知,当时的苏联政府

A.苏联停止了新经济政策的实施B.探索出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道路

C.对新经济政策的长期性认识不足D.苏联开始大规模实行农业集体化

29.苏联在实施优先发展重工业战略时,实行居民证制度。

只给城镇居民发放居民证,农民没有居民证。

没有居民证和其他相关证明文件,苏联公民是不能异地流动的。

苏联当时实施这一居民管理制度,主要是为了

A.限制农民自由流动B.迅速发展农业生产

C.满足工业化发展需要D.加强对城乡的统治

30.一些史学家认为,“以‘一半是失败了,因而也就有另一半是成功’这种较长远的政治眼光看来,诸如赫鲁晓夫这样伟大的革新者们,只有在当他们的经历成为历史以后,才能得到我们充分的理解和尊敬。

”上述观点表明赫鲁晓夫的改革

A.彻底冲破了苏联原有模式的束缚B.在一定程度上冲破了原有观念的束缚

C.抛弃了以计划经济为主导的模式D.在很大程度上增强了苏联的军事力量

31.1964年在苏共中央主席团会议上,即将被赶下台的赫鲁晓夫发表了他的“最后的政治演说”。

他流着泪说:

“在座的各位,从来没有公开地、诚实地指出我的任何缺点和错误,总是随声附和,对我的所有的建议都表示支持,你们也缺乏原则性和勇气。

”赫鲁晓夫的痛悔之泪说明

A.党内教条主义盛行B.党内作风问题严重

C.改革制约苏联发展D.改革过于追求社会稳定

32.1971年,苏联政府在关于五年计划的报告中说:

“商品货币关系在我国具有新的、社会主义的内容。

当然,我们要批驳主张用市场调节作用取代国家集中计划的主导作用的各种错误观点。

”这表明苏联政府试图

A.废除对企业的指令性计划B.由市场决定产品价格

C.减少对企业的行政干预D.鼓励私营企业发展

33.俄罗斯历史学者普罗科菲耶夫在《论苏联的改革》中分析说,戈尔巴乔夫改革时,“比如卖糖的小商店一下子消失。

再比如,在生态学家的压力下,同时关闭了所有生产洗涤设备的工厂,造成洗涤用品短暂。

……这类决策有很多。

”作者意在说明戈尔巴乔夫改革

A.是导致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B.在国家经济决策问题上的措施激进

C.在经济领域完全背离了社会主义原则D.继续采用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

34.法里德·扎卡里亚的《后美国时代》认为:

“上个世纪的全球经济、科技、文化和理念,大半时间由美国主导;我们目前正在经历的则是……可称为‘群雄竞起’的时代。

”这里的“群雄竞起”

A.冲击着美苏两极格局B.推动了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

C.有利于国际关系的民主化D.促进了世界政治、经济一体化

35.下表中列举的史实是全球化进程中的一些重要事件,表中推论符合史实的选项是

史实

推论

选项

15世纪末16世纪初,新航路开辟

世界不同民族开始了政治文化交流

19世纪中后期,资本主义世界初步形成

世界不同地区生活方式达成一致

二战后,支撑世界经贸关系的三大支柱建立

消除了贸易壁垒,遏制了美国的经济霸主地位

至20世纪90年代,三大区域性经济集团形成

加强了国家之间的相互依存

A.①B.②C.③D.④

36.下面是摘自柳斌《中国近代粮食生产衰落原因分析》中的中国古代粮食相关情况统计表。

这表明()

A.封建社会人们生活改善不大B.明清之际耕地抛荒严重

C.中国古代农业生产停滞D.唐朝时经济发展水平最高

37、.下表所列内容为中国某朝代具有的一些特征。

据此推断该朝代是

A.秦朝B.汉朝C.唐朝D.宋朝

38、.据《新全球史》记载,早在12世纪福建就进口稻米,而专门种植荔枝、柑橘及甘蔗高价销往北方,尽管政府要求福建人种植稻米以减少对进口稻米的依赖,却收效甚微。

这一现象突出反映当地()

A.农业经济结构较合理B.农业生产受市场主导

C.不适宜种植粮食作物D.政府放弃重农抑商政策

39、.美国历史学家拍金斯指出,14—20世纪中期,中国的人口、耕地面积和农业总产量都在增长,但劳动生产率却没有提高。

导致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

A.重农抑商政策抑制了农业的发展B.自然经济的简单再生产形式

C.传统科学技术不能提高劳动生产率D.闭关锁国政策的推行

40、.《宋会要辑稿》载:

“(宋高宗时)土豪大姓、诸色人就耕淮南,开垦荒闲田地归官庄者,岁收谷麦两熟,欲只理一熟。

如稻田又种麦,仍只理稻,其麦佃户得收。

”这说明()

A.生产技术的进步促进了土地的大规模开发

B.生产技术的进步减轻了地主对农民的剥削

C.生产技术的进步增加了地主的收入

D.生产技术的进步并不提高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41、.《旧唐书·食货志》记载:

“(唐)高祖即位,仍用隋之五蛛钱(‘蛛’是古代一种重量单位,一两的二十四分之一为一蛛)。

武德四年(621年)七月废五蛛钱,行开元通宝钱(规定每十文重一两,每一文的重位称为一钱),径八分。

”这成为唐以后历朝的铸币标准,沿袭近1300年。

据此可推断唐朝()

A.政府垄断铸币权限B.货币贬值严重

C.货币改革适合经济发展D.藩镇威胁解除

42、.《史记·货殖列传》曰:

“若至家贫亲老,妻子软弱,岁时无以祭祀进醇,饮食被服不足以自通,如此不惭耻,则无所比矣!

”“无岩处奇士之行,而长贫贱,好语仁义,亦足羞也。

”在作者看来,当时()

A.形成重义轻利思想B.重农抑商政策实际上没有实行

C.儒学成为正统思想D.追求财富改善民生应受到鼓励

43、.商周“工商食官”,春秋战国自由商人崛起,秦汉国内外贸易的发展,隋唐柜坊与飞钱的出现,宋元坊市界限的打破与营业时间限制的突破、纸币的产生,明清出现地域性商人群体。

材料反映了中国古代商业()

A.发展水平世界领先B.发展过程极为艰难

C.发展阶段特征明显D.抑商政策制约发展

44、.宋太祖开宝三年(970年),诏曰:

“民铸铜为佛像、浮图及人物之无用者禁之,铜铁不得阑出蕃界及化外。

”宋朝此举的主要口的是()

A.抑制社会奢靡风气的蔓延B.限制民间资本市场的流通

C.保障金属货币的市场存量D.扩大本土宗教的社会影响

45、.钱穆在《国史大纲》中写道:

“秦汉以来,民间交易,惟谷帛与钱,无用银之例。

明起,钞法竟不能复行,而银币代起,亦为中国史上一重要变更。

”出现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

A.中央集权加强的必然要求B.资本主义萌芽的必然结果

C.对外贸易和走私活动的推动D.白银矿藏资源的大量开采

46、.隆庆年间(1567一1572年),因福建巡抚涂泽民之请,明廷“准贩东西二洋”。

福建漳州月港兴起,“农贾杂半,走洋如适市”“闽人以其地近,且饶富”,商贩或移居于吕宋(今菲律宾)者甚众。

这反映了()

A.开禁政策促成海上贸易发展B.明朝全面推行对外开放政策

C.漳州月港成为福建经济中心D.明朝开始出现海外移民现象

47、清代海关货税除正税外,还有各种数倍于正额的附加征课。

1810年,一艘由西方进入广州的(一般规模)船,需要交纳的税费包括:

正税、付征收人员净费、规银、进口规银、放关规银、拨归慈善用的粮道放关银、海关检查员各种小费等等,总计3278.463两银。

清政府的税收政策()

A.体现了闭关锁国的政策B.提高了中国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C.保护了民族工业的发展D.反映了对海关的严格监管控制

 

48、黄仁宇在《中国大历史》中说“资金广泛的流通、企业在所有人之外雇佣经理、技术上的全面合作三个条件一经展开,还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可以把它们向历史里退化的推回去。

”这说明()

A.春秋战国时期,随着铁农具和牛耕的逐渐推广,必然导致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形成

B.宋朝时商业的发展,必然突破传统商业时间、空间的限制

C.明朝中叶以后,民营手工业发展超过官营手工业,占据全社会手工业生产的主导地位

D.清朝时,资本主义萌芽继续发展是必然的

49、.清道光年间《遵义府志》有载“玉蜀黍,俗称包谷……岁视此为丰歉。

此丰,稻不丰,亦无损。

价比米贱而耐食,食之又省便,富人所唾弃,农家之性命也”。

这说明()

A.英国的侵略,使玉米的种植越来越普遍

B.玉米的收成情况作为丰收或歉收的唯一标准

C.玉米的种植已经超过水稻

D.玉米的种植有助于缓解人口增长对粮食的需求

50.明清时期以徽商为代表的富商大贾广结政界要人,宴请送礼,主动“捐努”“报效”。

……或以捐纳的方式,谋一“功名”虚衔以求保护,更将希望寄托于子孙后裔“光宗耀祖”,投资科举,以摆脱“贱籍”。

这反映出()

A.官商勾结是徽商崛起的重要原因B.明清富商大贾难成社会革新的力量

C.获取功名是富商大贾经商的最终目的D.明清商帮势力强大

 

……………………………………………………………………………………………………………

答题卡

班级姓名得分

(每个2分共100分)

1——56——1011——15

16——2021——2526——30

31——3536——4041——45

46——50

 

参考答案

1.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明清时期商品经济的发展。

解题的关键信息是“市镇……是农村专业经济发展的结果”,其体现了江南经济发展的商品化趋势,C项符合题意;A项表述正确,但与题干无关;B项表述有误;D项是市镇的功能而不是当时经济发展的特点。

2.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古代中国的土地制度。

根据材料“顺应了土地私有制的发展要求”“百姓康乐,户口蕃庶,田野日辟的景象”分析可知,题干认为土地兼并在一定时期内起到了促进经济发展的作用,D项符合题意;A、B、C三项表述过于绝对,不符合史实,排除。

3.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明清时期商品经济的发展。

根据材料分析可知,明清时期平民日常食用消费仅占微弱的比重、官僚缙绅巨额的高消费却占了很大比重,明清江南的高消费仍具有传统的贵族奢侈消费性质,它与宫廷消费相互激荡,形成病态的畸形消费。

这种病态的高消费,实际上只能导致商品经济的虚假繁荣,无益于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B项的分析符合题意。

4.A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

材料主要阐述了农村知识分子向城市流动的现象,并且强调了时间是在清末民国以来,联系当时中国的实际情况,其说明的实质问题必须从经济层次找根源,这反映了近代中国工业化的发展趋势,工业的发展要求吸纳更多的人才,而B、C、D三项表述的都是表面化的问题,故选A项。

5.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

从表格中可以看出,农业税所占的比重逐年降低;工商杂税收入持续上升;清政府在1895年《马关条约》后放松了民间设厂的限制,也刺激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故①②③都对;一战期间列强暂时放松了对华的侵略,④错误,故选C项。

6.A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近代中国的经济的发展。

根据材料分析可知,农机具在进口机器中所占比重在整体上呈现上升趋势,A项符合题意,而也由此可以得出农业生产已经使用机器,但传统农业依然是主要劳动工具,B项不合题意;C项在材料中无体现,D项的表述不符合史实,因为在半殖民地的中国,自然经济一直占据主导地位。

7.A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一五”计划。

从材料信息看,发展重工业属于“大仁政”,“我们施仁政的重点应当放在建设重工业上”体现了“一五”计划的特点,故A项符合题意。

B项的表述不符合史实;中国工业化的起步是洋务运动,C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发展生产力,D项与题意无关。

8.A

【解析】本题考查新中国建立后对生产关系的调整。

1957年表现为三大改造的完成,建立起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促进经济的发展;1979年是改革开放的开始;1993年是中共十四大以后,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进一步解放思想,促进了经快速发展,故选A项。

改革开放后是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不仅仅是公有制发展,排除B项;政治制度并未发生根本性变革,仍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排除C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初中作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