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孝悌.docx
《守孝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守孝悌.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守孝悌
人问谁 对以名
吾与我 不分明
[译文]
别人问你是谁,要明明白白回答出你的名字;光说一声“是我”,人家还是不知道你是谁,心里就会犯疑。
[小故事]
三国时期,刘备为了让足智多谋的诸葛亮出山辅助,便带着关羽和张飞前去拜访。
第一次拜访,诸葛亮外出了;第二次拜访诸葛亮,诸葛亮访友去了。
当第三次前去时,张飞很不高兴地说:
“大哥别去了,让我用绳子把他绑来。
”刘备责备张飞无礼。
随后,他再去拜访诸葛亮。
刘备见诸葛亮在睡觉,便站在一边等候。
诸葛亮醒了后,见刘备这么有诚意,便答应了刘备的请求,辅助刘备打天下。
用人物 须明求
倘不问 即为偷
[译文]
借用别人的东西,要当面向人家请求;如果不问一声,那就是偷。
[小故事]
宋朝时,查道有一天和仆人挑着礼物去拜访远方的亲戚。
中午时分,他和仆人都饿了,路上一时又找不到吃饭的地方,又没带午饭,怎么办呢?
仆人建议从送人的礼物中拿些食物吃。
查道说:
“这怎么行呢?
这些礼物既然要送人,就是人家的东西了,我们怎么可以偷吃呢!
”结果,两个人只好饿着肚子赶路。
查道把送人的礼物当成人家的东西,不随便处理,那么借用别人的东西时,就更要征得主人的同意了。
凡出言 信为先
诈与妄 奚可焉
[译文]
说话最要紧的是要诚实讲信用;说谎话,说胡话,都是不可以的。
[小故事]
鞅是战国时期的改革家,他辅佐秦孝公进行了变法。
变法之初,为了取信于民,他想出了一个好办法。
那天,商鞅在国都的南门立起一根三丈高的木杆,并当众宣布,谁能把它扛到北门,赏赐黄金十两。
可是到了下午,还没有人去做,这时商鞅又下令把赏金增加为五十两,这时有一个人把木杆扛到了北门。
商鞅马上把五十两黄金奖赏给了那人。
人们见商鞅说到做到,以后推行什么政策都积极响应,商鞅变法于是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说话多 不如少
惟其是 勿佞巧
[译文]
多说话不如少说话,说话要恰当无误,千万不要花言巧语。
[小故事]
诸葛瑾是三国时期孙权手下的大臣,平时话不多,但常常在紧要关头,几句话就能解决问题。
有一次校尉殷模被孙权误解,要被杀头,众人都向孙权求情,只有诸葛瑾一言不发。
孙权问:
“为什么子瑜(诸葛瑾字子瑜)不说话?
”诸葛瑾说:
“我与殷模的家乡遭遇战乱,所以才来投奔陛下。
现在殷模不思进去,辜负了您,还求什么宽恕呢?
”短短几句话,孙权就感到殷模不远千里来投奔自己,即使有过错也应该原谅,于是就赦免的了殷模。
刻薄话 秽污词
市井气 切戒之
[译文]
刻薄挖苦的话,下流肮脏的话,都不要讲;粗俗的小市民习气,千万要戒掉。
[小故事]
战国时期的服子,在言谈举止方面特别讲究礼貌。
有一天他去拜访一位朋友。
那家人非常客气,邀请了许多朋友陪他一起游玩。
有一位客人想趁机向服子请教问题。
服子直率地说:
“你有几个不足之处。
”客人一楞,说:
“主讲。
”服子说:
“第一,你有一种轻浮的表现;第二,交谈中你不称我为老师,是不够尊敬我。
第三,我们初次见面,交情很浅,而你谈得很深,太随便了。
”几句话说得那位客人佩服得五体投地。
见未真 勿轻言
知未的 勿轻传
[译文]
看到的事情没有弄清楚,不要随便乱说;了解得不明白的,不要随便乱传播。
[小故事]
直不疑是西汉时期南阳人,为人好学,不图名利,是位忠厚的长者。
后来,直不疑被朝廷任命为高官,有些图谋不轨的人嫉妒他,就诽谤他说:
“直不疑相貌虽好,但品行不端,与他的嫂子有不正当的关系。
”许多人听说后,都这样传开了。
这话传到直不疑耳边了。
直不疑说:
“他们真是一派胡言,我根本没有哥哥,怎有嫂子呢?
”后来,谣传就不攻自破了。
可见,遇到事情,如果没有根据,就不要轻易地乱讲,也不要轻信。
是非宜 勿轻诺
茍轻诺 进退错
[译文]
别人要你做的事情如果不适宜,不要随便答应;如果信口答应了,不论做还是不做,都是你的错。
[小故事]
古时候,有一对勤劳的父子到集市上卖梨。
很快就有一个人看中了他们的梨,双方谈好了价钱后,那个人就回去取钱了。
这时,又来了一个商人,看到这对父子的梨新鲜,个大,立即要出高价买下,儿子动摇了,父亲对儿子说:
“说话要算数,怎么能因为有利可图而放弃信用呢?
”后来,第一个买主来了,他们父子把梨卖给了他。
这对父子信守诺言的故事也被人们传为佳话。
凡道字 重且舒
勿急疾 勿模糊
[译文]
说话时,吐字要郑重舒缓,不要急急忙忙,模糊不清。
[小故事]
裴秀是西晋时期的一位大臣,从小就知道勤奋学习,从不放过任何一个机会。
裴秀出生于一个官僚贵族家庭,所以家中常常有客人来访。
家中每次宴请客人时,母亲总是有意让他去端饭送菜,服侍客人。
裴秀也特别珍惜这样的机会。
在接待过程中,裴秀总是言语虔诚,举目有礼,借机和客人交谈几句。
客人们见他如此虚心懂礼,也都很喜欢他。
由于裴秀养成了优雅的谈吐,所以他的名声很快就传开了。
彼说长 此说短
不关已 莫闲管
[译文]
东家说长,西家说短,别人的事情很难说清楚;与自己的正经事没有关系的,不要去管。
[小故事]
董仲舒是汉朝著名的学者,为了能够潜心学习,他整天钻在书房里,什么事情也不过问,吃的,穿的也不像别人那么讲究。
据说在他家的旁边有一个菜园,然而,由于学习过于刻苦,董仲舒三年之中竟没有踏进过那个菜园一步。
所以后人说他“三年不窥园”。
经过不懈的努力,董仲舒后来成为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
这和他专心学习、不为杂事所累的精神是分不开的。
直到今天,他的这种精神仍值得读书人学习。
见人善即思齐
纵去远以渐跻
[译文]
看见别人有好的品质,就要向他看齐;哪怕同他相差很远,只要坚持下去,慢慢的总会赶上去的。
[小故事]
东汉末年,有位叫郭泰的文人,他学问高深,为仍谦和。
有个叫魏照的人,不仅常来听他讲课,还把行李搬来,整天和他住在一起。
郭泰很奇怪他听完课为什么 不回家。
魏照说:
“能找到一位传授知识的老师很容易,但找一位能教自己做人的老师却很难。
我天天和您在一起,是要模仿您待人接物时所表现出的高尚品格。
”郭泰很感激,尽心竭力地教他,魏照很快就成为一个学识渊博、志向远大的人。
见人恶 即内省
有则改 无加警
[译文]
看见别人有坏的行为,就要自我反省;如果自己有错,就应马上改正,没有的话,也要引起警惕。
[小故事]
曾子是孔子的学生,叫曾参。
他是个非常注重道德修养的人。
他每天晚上睡觉之前,总是对自己一天的所作所为进行反思:
我这一天做了什么事情,哪些事做得有意义?
做错事情了吗?
给人做事是不是尽心尽力了?
要学习的东西都掌握了吗?
正是他的这种勤于反思,时时注意加强自身修养的精神,使得曾参成了孔子的得意门生之一,成了一个爱人尊敬的人。
惟德学 惟才艺
不如人 当自励
[译文]
做人最要紧的是道德、学问、才干、本领,这些方面比不上人家,就要不断勉励自己,迎头赶上。
[小故事]
大教育家孔子是个善于学习的人,他勤思好学,不耻下问。
有一次,孔子外出讲学,走到一个路口时,见一个孩子正在路上玩垒城池的游戏。
孔子叫那个小孩子让路,而孩子却说:
“这世上只有车绕城而过的,还没有把城池拆了给车让路。
”孔子见小孩说得很有道理,一连提出了四十多个涉及天文、地理、自然、人生的问题,小孩都能对答如流。
孔子便诚恳地拜小孩为师了。
闻过怒 闻誉乐
损友来 益友却
[译文]
如果听别人说你有缺点就生气听别人说你的好话就高兴,那么,坏朋友就会接近你,而好朋友就离你远去。
[小故事]
秦末,刘邦率军攻入咸阳,推翻了秦朝的统治。
进入秦宫后,刘邦见宫殿高大雄伟,美女珠宝不计其数,心中无比羡慕,想全部据为已有。
大将樊哙劝刘邦最好不要这样做,刘邦很不高兴。
谋士张良对刘邦说:
“秦王之所以不得人心,失去天下,原因就在于他穷奢无度。
现在您刚入秦宫就想像秦王那样享乐,岂不坏了大事?
樊哙的话可是忠言啊!
”刘邦听后深为感动,采纳了樊哙的意见
闻誉恐 闻过欣
直谅士 渐相亲
[译文]
如果听到好话就心里不安,听到别人指出缺点就高兴,那么,正直的朋友就会越来越亲近你。
[小故事]
唐朝武则天时期有个著名的大臣叫宋璟,以刚正不阿著称。
有一天,有人推荐给宋璟一篇文章,并对他说:
“写文章的人很有才学。
”宋璟是个爱才之人,马上就读起这篇文章来。
文章真是不错,宋璟边读边赞叹。
可是读着读着,宋璟的眉头皱了起来,原来这个人为了巴结宋璟,在文章中对他大加吹捧,这让宋璟很生气。
后来,宋璟对送文章的人说:
“这个人的文章不错,但品行不端,不能启用。
无心非 名为错
有心非 名为恶
[译文]
不经意间做了不好的事就叫“错”,还可以原谅;存心做不好的事就叫“恶”,一定要受到惩罚。
[小故事]
三国时,有一次曹操率军去打仗。
出发前,他警告将士不许毁坏麦田,否则杀头不赦。
队伍行进在田间路上时,忽然一群小鸟从麦田中飞出来,曹操的战马受惊,冲向麦田,踏坏了一大片麦子。
曹操对军法官说:
“我违反了军令,应按军法治罪。
”说着,他拔出宝剑,说:
“我是主帅,不能自杀,就把头发割下代替砍头吧!
”说完,用剑割下了自己的头发。
曹操严于律己的品格,表现出了他政治家的胸怀。
过能改 归于无
倘掩饰 增一辜
[译文]
有过错能马上改正,别人就当没有这回事 ,还是把你当好人看;如果有错不肯承认,还要为自己掩饰,就等于又多了一个过错 。
[小故事]
周处是西晋时期人,他年轻的时候,凭借自己有力气,会武艺,成了地方一霸。
人们背地里称他是本地的三害之一(当地河里的蛟龙、南山的猛虎再加上周处)。
周处为表现自己的侠义,上山打死了猛虎,又到河中与蛟龙进行殊死搏斗。
最后蛟龙被杀死,周处也负了伤。
人们以为周处也互了,都拍手称快,认为三害都除掉了。
周处见乡亲都盼着他死,才知道自己以前作恶实在太多,从此改过自新。
才大者 望自大
人所服 非言大
[译文]
才干出众的人,名望自然大;人们佩服一个人,主要是看他的本领,而不是看他会不会说大话。
[小故事]
王昭远是五代时期后蜀的统帅,平时他骄傲自大,总以诸葛亮自比,经常吹嘘说:
“只要我手握铁如意,坐着太平车就可指挥大军,一统天下。
”公元961年,北宋派大军攻打后蜀。
后蜀派王昭远率军抵抗,平时趾高气昂的王昭远由于指挥失当,使后蜀的军队一溃千里,王昭远自己也做了宋军的俘虏。
结果,王昭远自比诸葛亮要一统天下的大话,成为了历史上的笑柄。
己有能 勿自私
人有能 勿轻訾
[译文]
自己有本领,不要自私,有肯用出来帮助别人;别人有本领,不要不服气,甚至说人家的坏话。
[小故事]
春秋时,晋平公想大夫祁黄羊请教:
“你看谁能胜任南阳县令的职位?
”“解狐。
”平公问:
“解狐不是你的仇人吗?
”祁黄羊说:
“你问的是谁能去担当县令,没问我的仇人是谁呀。
”不久,晋平公又问祁黄羊:
“现在需要一个人来管理军队,你看谁行?
”祁黄羊说“祁午。
”平公说:
“祁午不是你的儿子吗?
”祁黄羊说:
“你问我谁能当军事长官,也没问谁是我的儿子呀?
”祁黄羊就是这样,不管是仇人还是亲人,他只推举有贤能的人。
人不闲 勿事搅
人不安 勿话扰
[译文]
别人正忙得没空闲时,不要因为自己有事去打扰别人,别人情绪不安时,不要唠唠叨叨对他说个不停。
[小故事]
三国时期,魏明帝最疼爱的一个女儿去世了。
魏明帝非常悲痛,决定厚葬她,并且表示自己要亲自去送丧。
这时,大臣杨阜对魏明帝说:
“过去,先王和太后去世时,您都 没有送丧,现在女儿死了却去送丧,这与礼法不合。
”杨阜说得有道理,但当时魏明帝悲痛至极,并没有接受杨阜的建议。
杨阜就反反复复、唠唠叨叨地说个不停。
结果,气愤的魏明帝把杨阜赶出了朝堂。
这是他说话不看时机的结果。
道人善 即是善
人知之 愈思勉
[译文]
称赞别人的美德,本身就是一种美德;别人听到你这样说他,就会更加勉励自己。
[小故事]
贺之章是唐朝著名的诗人,他性格直爽,豁达健谈,当时的达官贤士都 很仰慕他,都愿意和他交谈,他虽然名气很大,但爱才若渴,热情地提携讲坛后辈。
当他在京城身居要职时,李白还是一个初露头角的诗人。
贺之章读了李白的《蜀道难》一诗后,赞叹不已,称李白是“谪仙”。
两人见面后,虽然年龄相差四十多岁,但却一见如故,成了忘年之交。
后来,在他的推荐下,李白名震天下,后来成了人人赞叹的“诗仙”。
凡取与 贵分晓
与宜多 取宜少
[译文]
拿别人的东西和给别人的东西,轻重要分清楚,给人家的东西多一点,拿人家的东西要少一点,这就是人情来往的道理。
[小故事]
赵盾是春秋时晋国的大臣,由于他经常指责国君的过失,被国君视为眼中钉。
有一次,国君假意请赵盾喝酒,却在酒宴上埋伏了杀手,赵盾眼看要被杀时,一名武士救了他。
后来,赵盾问那个人为什么要拼死相救,这位武士说:
“当年,我饿得要死了,是您送给了我一筐饭食,并且还送东西养育我的母亲,这个恩德我怎能忘呢?
”原来,这个武士是当年赵盾救济过的一个乞丐。
果仁者 人多畏
言不讳 色不媚
[译文]
真正品行高尚的人,大家都敬重他;这样的人说话没有忌讳,也不去谄媚讨好别人。
[小故事]
萧衍是我国历史上南朝的一位皇帝。
在萧衍即将当皇帝的时候,人们见了他都歌功颂德,萧衍自己也志得意满,十分高兴。
但这时有一个人却与众不同,他见了萧衍即不恭维,也不拘束,给萧衍行礼后,转身就走。
萧衍见此情景,沉默了好大一会儿,然后问旁边的官员:
“这位年轻人是谁?
”手下人告诉他这个人叫谢览。
萧衍记住了这个名字。
他对这位年轻人不卑不亢、坦然自若的样子很赞赏,决定重用他。
列典籍 有定处
读看毕 还原处
[译文]
重要的书籍,要放在固定的地方,这样便于查寻,书看完后,也应放回原处。
[小故事]
陆倕自幼喜爱读书。
六岁时,父亲给他盖了一间小茅草屋供他一个人攻读,并把先秦两汉诸子百家的各类书籍都弄来摆在小茅屋里,让陆倕随时翻阅,但惟独没有《汉书》,他听说不读《史记》和《汉书》不能称为学者,便要求父亲借本《汉书》来读。
借回的《汉书》该还了,陆倕却找不到《汉书》中的四卷《五行志》了。
父亲每天都追索四卷《五行志》的下落,幸亏陆倕已将《汉书》背熟了,他将所缺的章节默写出来,这才还给了人家。
虽有急 卷束齐
有缺坏 就补之
[译文]
读书人要爱惜书,即使遇到急事,也要把书捆扎整齐,发现书本有缺损,要立刻把它补好。
[小故事]
孔子是我国著名的大思想家,少年时就勤奋好学,十七岁就因为知识渊博而文明鲁国,这当然是和孔子刻苦读书分不开的。
当时还没有发明纸,书都是用竹简做成,然后用牛皮绳穿起来的。
据说孔子到了晚年,喜欢阅读《周易》,因为每天翻阅,穿竹简的牛皮绳磨断了三次。
而磨断一次,孔子就再整理一次,一直使书保存完好。
这一方面反应了孔子的刻苦,但另一方面我们也可以看到,孔子在读书过程中,是十分爱护图书的。
非圣书 屏勿视
蔽聪明 坏心志
[译文]
不是高雅有益的书,要丢开它,不能去看,要不就会埋没自己的才智,更会损害自己的思想和志向。
[小故事]
晋朝大诗人陶渊明小时候,读书很用功。
他每天都到村外的一棵大叔下读书,总要妈妈去找他回家吃饭。
时间一长,妈妈有些不高兴了,说:
“读书不能不吃饭呀,难道书可当饭吃吗?
”陶渊明说:
“妈,你不知道,书里的味道比吃饭的味道香多了!
”有一天,有个伙伴向陶渊明求教如何读书。
陶渊明说:
“我读书并没有什么妙法。
我就像一株小禾苗,从书中一点一点吸收养分慢慢地成长起来。
”
勿自暴 勿自弃
圣与贤 可驯致
[译文]
说话不讲道理叫做“自暴”,做事胡作非为叫做“自弃”,做人绝不可以这样,不自暴自弃,成为一个品德高尚的人是可以逐渐做到的。
[小故事]
清末状元张系直自幼苦读,十六岁赴州试却名落孙山。
考完试回到学塾,塾师觉得很不光彩,大声呵斥说:
“要是有一千人去考,取九百九十九人,只有一个人不取,这个人就是你张季直!
”老师的话让张季直非常难过,他决心记住“耻辱”。
在睡觉的时候,他用筷子将发辫别住,只要头一动,身子一翻,立即醒来,不管天亮与否,就坐起来读书。
两年苦读后,张季直成为了甲午状元。
勿谄害 勿骄贫
勿厌故 勿喜新
[译文]
不要讨好富人,有不要轻看穷人;不要讨厌身份普通的老朋友,也不要去巴结有地位的新相识。
[小故事]
严光是汉代著名的士人,年轻时他和刘秀一起游历求学,是一对很要好的朋友。
后来刘秀做了皇帝,仍然没有忘记他。
刘秀知道严光很有才华,便派人到处寻找。
他把严光请到皇宫,热情招待。
刘秀想让严光当官,结果被严光拒绝了。
刘秀并不生气,晚上,两人交谈到了深夜,并在一起睡觉。
后来,刘秀尊重严光的选择,并没有勉强他当官。
刘秀贵为帝王,不忘鼓角,确实值得钦佩
但力行 不学文
任己见 昧理真
[译文]
只懂得卖力去做,不学习书中的道理,靠自己短浅的见识,永远不会明白真正的道理。
[小故事]
三国时期,吴国的大将吕蒙和蒋钦非常勇猛,深受孙权重用。
但吕蒙和蒋钦原来都没念过什么书,被看作一介武夫。
后来孙权批评他们说:
“你们现在掌握了大权,负责处理国家大事,应该多看点书,了解以往的历史作为借鉴。
这样会大有好处的。
不要总说忙,但有我忙吗?
我都会抽时间研究兵法。
光武帝再忙也抓紧时间学习,曹操也老而好学,你们就不能学一学吗?
”他们听了后,便刻苦学习,成了知识渊博的人。
人有短 切莫揭
人有私 切莫说
[译文]
别人有短处,不要随便去揭露;别人有隐私,千万不要去宣扬。
[小故事]
刘宽是东汉时的一位丞相,以宽厚待人闻名于世,他从不对人发脾气。
有一次,他的夫人想惹他发脾气,就在他穿好朝衣准备上朝时,特意让侍女端来一碗鸡汤给他喝,侍女在他面前故意失手,鸡汤洒在了他的朝服上。
侍女赶紧揩擦,然后低头站在一边准备挨骂。
刘宽不仅不生气,反而关心地问:
“你的手烫伤没有?
”侍女很感动,夫人对他的涵养也十分佩服。
刘宽温和的性情,宽宏的气度,受到了人们的尊敬。
扬人恶 即是恶
疾之甚 祸且作
[译文]
张扬别人的恶行,本身就是一种恶行;一味地痛恨他,,就会招来祸害。
[小故事]
灌夫是汉朝的一名将军,勇猛善战,嫉恶如仇。
但他有个缺点,就是脾气太直,说话不分场合,不讲究方式。
就是这样的性格使他得罪了不少人,特别是和当时的丞相隔阂最大。
有一次,在丞相的婚宴上,灌夫因为一杯酒,和丞相争吵起来,气愤至极的他,于是就把丞相平时所做的坏事都 说了出来,以至于搅散了宴会。
丞相是皇上的舅父,当然不会放过他,最后灌夫被捕处死。
这就是灌夫不讲究方式,不注意策略而行事的结果。
方读此 勿慕彼
此未终 彼勿起
[译文]
正在读着这本书,不要想着又去读那本书。
这本书没有读完,另一本书不要拿出来 ,读书要用心专一。
[小故事]
宋太祖时,赵普任中书令。
因为他小时候读书少,所以在处理奏章的时候经常出错,于是他便在晚上勤学苦读。
有天晚上,宋太祖前去看他,见赵普正在挑灯夜读《论语》,十分奇怪,就问他:
“《论语》是儿童们读的书,你怎么还在读它?
”赵普说:
“我小时候读《论语》只是认字,现在,我是从《论语》中学习齐家、治国。
平天下的道理。
”宋太祖高兴地说:
“你可真正的读懂《论语》了。
”
心有疑 随札记
就人问 求确义
[译文]
学习时心里有疑问,应随时记下来,有机会就找人请教,确确实实理解清楚。
[小故事]
贾逵是东汉时期的经学家、天文学家。
贾逵自小便聪明伶俐,喜欢读书。
但家里太穷,买不起纸和笔。
读书时,每当遇到好的文章和不懂的文句时,贾逵从不一扫而过,而是借来笔墨将这些内容记在门扇、屏风和自己制作的竹简、木片上,然后找机会向人请教。
就这样,一边读,一边记,一年之后,前人写的书籍,他几乎都读遍了。
随着不断地学习,他的学识越来越渊博,同他接触过的人都说他是当今奇才,无人能同他相比。
将加人 先问己
己不欲 即速已
[译文]
打算怎样去对待别人,应该先问问自己,如果是自己也不愿意做的,应该马上停止。
[小故事]
东汉末年,曹操在和袁绍作战时,处于下风,他的许多部下对胜利没有信心,都和袁绍进行联络,以防后路。
后来官渡之战后,曹操打败了袁绍,从袁绍那里缴获了这些书信,曹操看也不看,就让人烧毁了。
有人问曹操,为什么不查查是哪些人和袁绍勾结。
曹操说:
“这些跟我打仗的人谁没有家庭儿女,谁在绝望时也会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