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师整理最新部编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礼记二则》同步提升训练含答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286310 上传时间:2023-01-22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43.7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名师整理最新部编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礼记二则》同步提升训练含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名师整理最新部编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礼记二则》同步提升训练含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名师整理最新部编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礼记二则》同步提升训练含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名师整理最新部编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礼记二则》同步提升训练含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名师整理最新部编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礼记二则》同步提升训练含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名师整理最新部编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礼记二则》同步提升训练含答案.docx

《名师整理最新部编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礼记二则》同步提升训练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名师整理最新部编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礼记二则》同步提升训练含答案.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名师整理最新部编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礼记二则》同步提升训练含答案.docx

名师整理最新部编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礼记二则》同步提升训练含答案

《礼记二则》精选试题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嘉肴()学学半()

教学相长()选贤与能()

讲信修睦()幼有所长()

男有分()谋闭而不兴()

答案:

1.yáoxiàozhǎngjǔmùzhǎngfènxīng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1)与选贤与能()

遂与外人间隔()

(2)为天下为公()

为人五()

(3)闭是故谋闭而不兴()

故外户而不闭()

(4)行大道之行()

复前行()

答案:

2.

(1)同"举",推举/和

(2)是/刻成(3)闭塞/关(4)施行/走

3、根据所给的意思写出文中相应的词语。

(1)老而无子()

(2)老而无夫()

(3)老而无妻()

(4)幼而无父()

答案:

3.

(1)独

(2)寡(3)矜(4)孤

4、翻译下列句子。

(1)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2)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

(3)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4)故曰:

教学相长也。

答案:

4

(1)因此人们不单奉养自己的父母,不单抚育自己的子女。

(2)(人们)厌恶财货被抛弃在地上的现象(而要去收贮它),却不一定要自己私藏。

(3)知道不足,然后才能够反省自己;知道自己有理解不了的地方,然后才能自我勉励。

(4)所以说:

教和学是相互促进的。

5、下列加点词与"不独亲其亲"中"亲"的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A、尉果答广B、恢弘志士之气

C、稍稍宾客其父D、无案牍之劳形

答案:

5.B(B项中"恢弘"为形容词作动词,其他三项均为名词用作动词)

课内阅读

阅读下面语段,回答问题。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曰:

教学相长也。

6、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词。

(1)不知其旨也

(2)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答案:

6.

(1)味美

(2)困惑

7、画出下面句子的停顿。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

答案:

7.是故/学/然后知不足

8、本文的中心句是:

答案:

8.教学相长

9.请写出一句同本文意思相近的诗句。

答案:

9.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须躬行。

10.读了这篇短文,结合你的学习实际,谈一点你的学习体会。

答案:

10.教别人的同时自己也会理解得更深刻。

在学习中,当别的同学遇到问题的时候,要学会去教别的同学,这样也能明白自己的不足的地方,同时提升自我。

课外阅读

(一)阅读下面语段,回答问题。

怪哉

汉武帝幸甘泉宫,驰道中有虫,赤色,头目牙齿耳鼻尽具,观者莫识。

帝乃使东方朔视之。

还对曰:

"此虫名怪哉。

昔时拘系无辜,众庶愁怨,咸仰首叹曰:

'怪哉!

怪哉!

'盖感动上天,愤所生也,故名怪哉。

此地必秦之狱处。

"即按地图,信如其言。

上又曰:

"何以去虫?

"朔曰:

"凡忧者,得酒而解。

以酒灌之当消。

"于是使人取虫置酒下,须臾糜散。

(选自《太平广记·昆虫一》)

【注】①幸:

临幸。

古代皇帝到某地称为"幸"。

②拘系:

拘押,关押。

③庶:

庶民,百姓。

④按:

察看。

11.解释加点词语。

(1)观者莫识

(2)还对曰

(3)咸仰首叹曰

(4)信如其言

(5)何以去虫

(6)以酒灌之当消

答案:

11.

(1)识辨

(2)回答(3)都(4)确实(5)除去(6)用

12.翻译句子。

(1)此地必秦之狱处。

(2)于是使人取虫置酒下,须臾糜散。

答案:

12.

(1)这儿肯定是秦朝的牢狱所在的地方。

(2)于是汉武帝派人把"怪哉"虫捉来放到酒中,过了一会儿这虫子就化掉了。

13.《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写,鲁迅小时候曾经问他的先生:

"怪哉这虫是怎么一回事?

"先生不予回答。

你能根据本文作出回答吗?

答案:

13.传说中因人含冤怨愤而变成的虫子,在酒中就会化掉。

14.东方朔对"怪哉"的解说,是否含有更深的意味?

答案:

14.东方朔的解说,含有劝喻汉武帝要宽待百姓的意思。

【参考译文】

汉武帝有一次到甘泉宫去,在路上看到一种虫子,是红色的,头、眼睛、牙齿、耳朵、鼻子都有,(但)随从都不知道那是什么东西。

(于是)汉武帝就把东方朔叫来,叫他辨认(这是什么)。

东方朔回答:

"这虫名叫'怪哉'。

(因为)从前秦朝时关押无辜,平民百姓都愁怨不已,仰首叹息道:

'怪哉!

怪哉!

'百姓的叹息感动了上天,上天愤怒了,就生出了这种虫子,它名叫'怪哉'。

此地必定是秦朝的监狱所在的地方。

"武帝就叫人查对地图,确实符合他说的。

武帝又问:

"那怎么除去这种虫子呢?

"东方朔回答:

"凡是忧愁,须用酒解。

用酒灌这种虫子,它就会消亡。

"因此汉武帝命人把"怪哉"虫放在酒中,过了一会儿虫子就化掉了。

(二)阅读下面语段,回答问题。

故圣人耐以天下为一家,以中国为一人者,非意之也,必知其情,辟于其义,明于其利,达于其患,然后能为之。

何谓人情?

喜、怒、哀、惧、爱、恶、欲七者,弗学而能。

(《礼记·礼运》)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

《兑命》曰:

"念终始典于学。

"其此之谓乎!

(《礼记·学记》)

是故圣人作,为礼以教人,使人以有礼,知自别于禽兽。

太上贵德,其次务施报。

礼尚往来。

往而不来,非礼也;来而不往,亦非礼也。

人有礼则安,无礼则危。

故曰:

礼不可不学也。

(《礼记·曲礼上》)

15.给下列字注音

弗()琢()兑()尚()

答案:

15.fúzhuóyuèshàng

16.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

(1)弗学而能

(2)其次务施报

(3)玉不琢,不成器

(4)人有礼则安

答案:

16.

(1)不

(2)实行,引申为给予恩惠(3)琢磨,雕琢(4)安定

17.《礼记·礼运》中"然后能为之"中的"之"是指文中的(原句)

答案:

17.以天下为一家,以中国为一人

18.平常所说的"七情六欲"中"七情"是指(原句)

答案:

18.喜、怒、哀、惧、爱、恶、欲

佛教指的色欲、形貌欲等六种欲望。

19.解释下面两个词语并造句。

(1)天下为公

解释:

造句:

(2)礼尚往来

解释:

造句:

答案:

19.

(1)解释:

天下是公共的,后多以它为一种美好的政治思想。

造句:

略。

(2)解释:

在礼节上注重相互往来,现用作施以怎样的行为即以相应的行为报之。

造句:

略。

20.翻译下列句子。

(1)何谓人情?

喜、怒、哀、惧、爱、恶、欲七者,弗学而能。

译文:

(2)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译文:

(3)人有礼则安,无礼则危。

故曰:

礼不可不学也。

译文:

答案:

20.

(1)什么是人情呢?

人情就是喜、怒、哀、惧、爱、恶、欲七种心理因素,不必学习就能做到。

(2)玉的质地虽好,但不加琢磨,就不会成为好的器物。

人虽贵为万物之长,但不通过学习,也不会明白道理。

(3)人有了礼,社会才能得到安定;失去了礼,社会就要发生倾覆。

因此说:

礼是不可不学习的。

21.熟读《礼记·曲礼上》中的选文,结合实际浅谈你对礼的见解。

答案:

21.人际关系的处理上应该重视礼尚往来,通过学习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注重社会道德,以礼为度,养成一个良好的社会氛围,这样社会才安定,人们才能过上幸福美好的生活。

【参考译文】

所以圣人能以天下为一家,以中国为一人所有者,不是凭主观意愿,而是一定知其实情,洞察其意义,明晓其利益,看透其患难,然后才这样做的。

什么是人情?

快乐、愤怒、哀苦、恐惧、爱好、厌恶、欲望这七种情感,用不着学习生来就有。

玉石不经过雕琢,就不能变成好的器物;人不经过学习,不会明白道理。

所以古代的君王,建立国家,统治人民,要把兴办教育作为首要任务。

《尚书·说命》中说:

"由始至终要经常想着学习先王正典。

"这就是它所要表达的意思呀!

所以圣人制定礼仪,根据礼来教化人,使人有礼仪懂礼义,才

知道自己与禽兽有别。

上古时,人们崇尚"德",后来却讲究施报。

礼崇尚往来。

恭敬对人却得不到别人的恭敬,是不合礼的;别人恭敬自己,却没有对别人恭敬,也不合礼。

人们有了礼的规范,社会便得以安定;少了礼,社会便会倾危。

所以说:

"礼,不能不学啊1"

22、(邢台中考模拟)阅读下面这幅漫画,回答后面的问题。

(1)请用说明性语言介绍漫画的内容。

(2)这幅漫画反映了怎样的社会问题?

答案:

22.

(1)漫画中间是一台电视,电视中正播放着一个成年人吸烟的画面。

电视前方站着一个孩子,嘴里也叼着一支烟在吸,并且自言自语地说:

"这个动作好酷啊!

"

(2)某些影视剧对青少年成长的不良影响。

(意思对即可)

2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北京大兴国际机场,又称北京第二国际机场、北京首都机场,最终的命名暂未确定。

是建立在北京大兴区礼贤镇、榆堡镇与河北廊坊广阳区的超大型国际航空交通枢纽。

远期(2040年)按照客流吞吐量1亿人次,飞机起降量80万架次的规模建设七条跑道和约140万平方米的航站楼。

预计2019年底一期工程建成。

北京新机场的意义在干破解北京地区航空硬件能力饱和,推进京津冀一体化发展,引领中国经济新常态,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的重要基础设施。

(1)给这则新闻拟个标题。

(2)请你根据材料内容,根据新机场的作用,完成下列对联。

破解航空硬件超饱和

(3)材料中的名称,你觉得取哪个名称好?

为什么?

答案:

23.

(1)北京将新建超大型国际机场。

(2)引领中国经济新常态打造中国发展升级版

(3)示例:

北京大兴国际机场。

既有"大兴"这个表示机场位置的地名,又与现在的"首都国际机场"相区别,且比较大气。

 

导学练习

《礼记二则》

虽有佳肴

一、自主预习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嘉肴()兑命()教学相长()其此之谓()乎

答案:

1.yáoyùezhǎngwèi

2.写出下列加点字词的含义。

(1)虽有嘉肴

(2)不知其旨也

(3)虽有至道(4)是故学然后知不足

答案:

2.

(1)即使

(2)味美(3)最好的道理(4)所以

3.填空。

(1)《礼记》,又名《》,家经典著作之一,是战国至秦汉间儒家论著的汇编。

相传为(朝代)(人名)编纂。

(2)"四书"是指《》《》《》《》。

"五经"是指《》《》《》《》《》。

(3)《学记》是《》中的一篇,是中国教育史上的系统性的论文。

其中许多看法和认识至今仍然有着很强的现实意义,如“因材施教”“”等

(4)《虽有嘉肴》集中论述了与的关系,说明了“”的道理。

(5)《虽有嘉肴》在论述时先以"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作比,继而引入“”,进而又从教与学两个方面加以说明,最后归结到""这个结论。

(用原文填空)

答案:

3.

(1)小戴礼记儒西汉戴圣

(2)论语孟子大学中庸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3)礼记第一篇教育学(或教育、教学活动)教学相长(4)教学教学相长(5)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教学相长

4.翻译句子。

(1)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

(2)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答案:

4.

(1)即使有美味佳肴,不去品尝,就不知道它的味道鲜美。

(2)所以学习以后就会知道不足,教学以后就会知道自己有理解不了的地方。

二、自主探究,释疑解惑

1、《虽有嘉肴》一文有一个流传至今的成语是:

2、《虽有嘉肴》一文集中论述了的的关系,说明了“”的道理。

3.开头"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一句有什么作用?

4."教学相长"与"学学半"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是什么?

两者之间是什么关系?

答案:

1.教学相长2.教与学教学相长3.从反面设喻类比,为引出下文观点做铺垫。

4.相同点:

两者都强调了"教"是学习、进步和提升的重要环节。

不同点:

前者是从教和学两个方面来说明教和学的关系,二者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共同提高的,说得直接全面,是作者要表达的主要观点。

后者则只从教的角度来说明,将学的部分暗含其中,说得含蓄委婉,是对前者的补充论证。

二者关系:

前者是全文的观点,后者是引用论据来补充强调观点的,二者并非并列关系,而是主从关系。

三、探究未知

将你在自主学习中的疑惑之处写在下面横线上。

(至少两处)

四、迁移扩展

结合自身的学习经验,请谈谈"教学相长"的道理给了你怎样的启示。

答案:

示例:

(1)学是第一位的,不学,则无法获得知识,也无法知道自己的不足,也就没有完善自己的机会。

(2)"教学相长"还意味着学习中的互动和交流。

有时候,可以采用教的方式学习。

比如尝试把自己的理解讲给同桌听,看看他的反应。

如果他能明白,可能表明你确实理解透彻了;如果他仍有疑惑,可能表明你的理解中存在漏洞或缺陷,这时就可以"知困"而"自强"。

五、强化训练

阅读下面语段,回答问题。

善学者

善学者,师逸而功倍②,又从而庸③之。

不善学者,师勤而功半,又从而怨之。

善问者,如攻坚木④,先其易者,后其节目⑤,及其久也,相说以解。

不善问者反此。

善待问者,如撞钟,叩之以小者则小鸣,叩之以大者则大鸣,待其从容,然后尽其声。

不善答问者反此。

此皆进学之道也。

【注】①本节选自《礼记·学记》。

②逸:

安闲,这里指费力小。

功:

效果。

③庸:

归功于。

④攻:

治,指加工处理木材。

⑤节:

树的枝干交接处。

目:

纹理不顺处。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

(1)及其久也,相说以解。

()

(2)叩之以小者则小鸣。

()

2.翻译句子。

善学者,师逸而功倍,又从而庸之。

3.读了这篇短文,结合你的学习实际,谈一点你的体会。

答案:

1.

(1)同"悦"。

愉快

(2)敲击

2.善于学习的人,老师费力小,而自己收到的效果却很大,这要归功于老师教导有方。

3.示例:

在拥有好的老师的前提下,掌握好的学习方法且真正用心学习,才能取得好的成绩。

好老师可遇而不可求,完善自我却是必不可少的,比如提问,要做到先易后难、由浅人深,才能够系统地解决疑难,循序渐进地获取知识、消化知识,整个学习的过程也是这样。

【参考译文】

善于学习的人,老师费力小,而自己收到的效果却很大,这要归功于老师教导有方。

不善于学习的人,老师费力大,而自己的收获却很小,学生会因此埋怨老师。

善于提问的人,就像加工处理坚硬的木材,先从容易处理的地方下手,然后处理节疤和纹理不顺的地方,时间长了,问题就愉快地解决了。

不善于提问的人与此相反。

善于回答问题的老师,就像撞钟一样,轻轻敲击则钟声较小,重重敲击则钟声大响,老师根据学生的行动,来回答学生的提问。

不善于回答问题的老师与此相反。

这些都是增长学问的方法。

大道之行也

一、自主预习

1.给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注音。

(1)选贤与能,讲信修睦与()睦()

(2)矜、寡、孤、独、废疾者矜()

(3)男有分,女有归分()

(4)货恶其弃于地也恶()

答案:

1.

(1)jǔmù

(2)guān(3)fèn(4)wù

2.指出下列各句中的通假字并释义。

(1)选贤与能。

同,意思:

(2)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同,意思:

答案:

2.

(1)与举推举

(2)矜鳏老而无妻

3.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

(1)男有分,女有归分()归()

(2)货恶其弃于地也恶()

(3)盗窃乱贼而不作乱()作()

(4)故外户而不闭闭()

答案:

3.

(1)职分,职守归宿

(2)厌恶(3)造反兴起(4)关

4、翻译下列句子。

(1)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2)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3)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

(4)盗窃乱贼而不作。

答案:

4.

(1)大道通行的时代,天下为天下人所共有。

选举品德高尚、有才干的人担任领导,讲求诚信,培养和睦的气氛。

(2)老而无妻、老而无夫、幼而无父、老而无子、残疾的人都能够受到供养。

(3)对于财货,人们厌恶把它扔在地上的行为,却不一定要自己私藏。

(4)盗窃、造反和害人的事情不发生。

5、指出加点字在句中的词性及用法。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答案:

5.亲、子,都是名词用作动词,以……为亲,以……为子。

6、填空。

(1)《礼记》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是由朝代)的(人名)编纂的,全书共有篇。

(2)"四书"是公认的儒学经典,它不是一本书,而是《》《》这两部书和《大学《中庸》这两篇文章的统称。

其中《大学》《中庸》是《》中的两个篇章。

答案:

6.

(1)西汉戴圣49

(2)论语孟子礼记

7、根据对课文的理解,用自己的话简要说说文中从几个方面论述了"大同"社会的特征。

答案:

7.课文从干部的选拔任用、公民的道德素质、社会治安的综合治理三个方面论述"大同"社会的特征。

二、自主探究,释疑解惑

1."大同"社会的根本特征是什么?

请找出相关语句,并作讲解。

答案:

1."天下为公。

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天下为公"是说大下是大家的天下,不属于任何个人;"选贤与能"是说选拔品德高尚的人、能干的人担任社会职务;"讲信修睦"说的是社会成员间应当建立良好的关系,讲求诚信,远离欺诈,崇尚和睦,防止争斗。

2.本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说明"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的?

答案:

2.三个方面:

(1)满足生存需要,人人都能得到全社会的关爱。

"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把奉养父母、抚育儿女的心意扩大到其他人身上;"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各个年龄段的人或者说人一生中的各个阶段都能受到应有的照顾,得到合适的安排;"矜、寡、孤、独、废疾者"这五种需要特别关爱的人都能得到应有的生活保障。

(2)满足发展的需要,人人都能安居乐业。

"有分"就是有稳定的职业,能安心工作;"有归"就是男女婚配及时,有和乐的家庭。

(3)满足精神愉悦的需要,货尽其用,人尽其力。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是说人们珍惜穷动产品,但毫无自私自利之心;"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说人们在共同劳动中以不出力或少出力为耻,都能尽心竭力去工作,工作并快乐着,把共同劳动看作是分享快乐。

3.任何想象都是植根于现实土壤的,文中有无当时现实社会的影子?

答案:

3.文章第三层选择了一种特殊的总括方式,拿现实社会跟理想的"大同"社会作对比,从而顺理成章地指出,现实社会中诸多现象如搞阴谋、盗窃财物、作乱等在"大同"社会中将不复存仔在,代之而兴的将是一个"外户而不闭"的和平、安定的局面。

这其中已经折射出现实社会的真实情形:

社会变乱纷争,动荡不安;尔虞我诈,人人自危;盗贼横行,混乱不堪。

三、探究未知

将你在自主学习中的疑惑之处写在下面横线上。

(至少两处)

四、迁移扩展

写一段文字,描述你想象中的未来社会,或者以"我在公元3000年"为题目,写一篇文章。

五、强化训练

阅读下面语段,回答问题。

①者仲尼与于蜡宾,事毕,出游于观之上,喟然而叹。

仲尼之叹,盖叹鲁也。

言偃在侧曰:

"君子何叹?

"

孔子曰:

"②大道之行也,与三代之英,丘未之逮也,而有志焉。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

是谓大同。

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

③大人世及以为礼,城郭沟池以为固,礼义以为纪,以正君臣,以笃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妇,以设制度,以立田里,以贤勇智,以功为己。

故谋用是作,而兵由此起。

禹、汤、文、武、成王、周公,由此其选也。

此六君子者,未有不谨于礼者也。

④以著其义,以考其信,著有过,刑仁讲让,示民有常。

⑤如有不由此者,在埶者去,众以为殃。

是谓小康。

"

1.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答案:

1.①从前,孔于参加过鲁国的蜡祭。

祭祀结束后,他出来在宗庙门外的楼台上游览,不觉感慨长叹。

②大道实行的时代,以及夏、商、周三代英明君王当攻的时代,我孔丘都没有赶上,我对它们心向往之。

③诸侯天子们的权力变成了世袭的,并成为名正言顺的礼制,修建城郭沟池作为坚固的防守,制定礼仪作为纲纪;用米确定君臣关系,使父子关系淳厚,使兄弟关系和睦,使夫妻关系和谐,使各种制度得以确立,划分田地和住宅,尊重有男有智的人,为自己建功立业。

④他们彰显礼制的内涵,用它们来考察人们的信用,揭露过错,树立讲求礼让的典范,为百姓昭示礼法的仪轨。

⑤如果有越轨的反常行为,有权势者也要斥退,百姓也会把它看成祸害。

2."大同"与"小康"的区别是什么?

这里的"小康"与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的"小康"相同吗?

请谈谈你的看法。

2.略

【参考译文】

从前,孔于参加过鲁国的蜡祭。

祭祀结束后,他出来在宗庙门外的楼台上游览,不觉感慨长叹。

孔子的感叹,大概定感叹鲁国的现状。

言偃在他身边问道:

"老师为什么叹息?

"

孔子回答:

"大道实行的时代,以及复、商、周三代英明君土当政的时代,我孔丘都没有赶上,我对它们心向往之。

在大道实行的时代,天下为天下人所共有。

选举德才兼备的人来(为大家办事),(人人)都讲究诚信,崇尚和睦。

因此人们不只赡养自己的父母,不只抚育自己的子女。

要使老年人能够安享天年,使壮年人有贡献才力的地方,使年幼的人能得到良好的教育,使老而无妻、老而无夫、幼而无父、老而无子、残疾的人都能得到供养。

男子要有职业,女子要及时婚配。

(人们)憎恶把财货扔在地上的行为(而要去收藏它),却不是为了自己独自享用;(也)憎恶在共同劳动中不肯尽力的行为,总要不为私利劳动。

因此,就不会有人搞阴谋,就不会有人盗窃和兴兵作乱。

所以(家家户户)都不用关大门了。

这就叫作'大同社会。

如今大道已经消逝,天下成了一家一姓的财产。

人们各把自己的亲人当作亲人,把自己的儿女当作儿女,财物和劳力都为私人拥有。

诸侯天子们的权力变成了世袭的,并成为名正言顺的礼制,修建城郭沟池作为坚固的防守,制定礼仪作为纲纪,用来确定君臣关系,使父子关系淳厚,使兄弟关系和睦,使夫妻关系和谐,使各种制度得以确立,划分田地和住宅,尊重有勇有智的人,为自己建功立业。

所以阴谋诡计因此兴起,战争也由此产生了。

夏禹、商汤、周文王、周武王、周成王和周公旦,由此成为三代中的杰出人物。

这六位君子,没有哪个不谨慎奉行礼制。

他们彰显礼制的内涵,用它们来考察人们的信用,揭露过错,树立讲求礼让的典范,为白姓昭示礼法的仪轨。

如果有越轨的反常行为,有权势者也要斥退,百姓也会把它看成祸害。

这种社会就叫作小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