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发展的意见和建议.doc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728566 上传时间:2022-10-12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33.0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社区发展的意见和建议.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社区发展的意见和建议.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社区发展的意见和建议.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社区发展的意见和建议.doc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社区发展的意见和建议.doc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社区发展的意见和建议.doc

《社区发展的意见和建议.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社区发展的意见和建议.doc(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社区发展的意见和建议.doc

社区发展之我见

一、社区党建工作

我社区一直以来非常重视党建工作,把抓好党建工作作为推动社区全面发展的动力,通过积极的工作机制和工作实践,不断增强支部的活力,提高社区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在开展党建活动中,一些问题也逐渐显现出来,这些问题不仅困扰我社区,也是许多社区面临的难题,严重制约了社区党建发展。

1、社区党员少,队伍老龄化严重

我社区人口9922人,现登记在册的党员共91名,党员所占居民比例0.91%,数量偏少。

登记在册的党员中60岁以上20人,50-60岁45人,40-49岁17人,30-39岁5人,30岁以下4人。

各年龄段所占比例如图:

百分比

年龄(岁)

3040506090

4.4

5.5

18.7

49.5

22.0

图表显示出两个问题:

①社区党员老龄化严重

②党员年龄结构不合理

党员老龄化现象不仅困扰我社区,查阅相关资料可以发现,广大农村党支部和中小城市社区普遍存在这一问题。

我认为以下几种原因不容忽视:

①许多用人单位,尤其是非公有制企业,忽视党建工作,致使年轻职工没有入党机会。

②大量年轻人离开农村或小城,进入大城市发展,其中包括很多年轻党员。

③部分年轻人对共产党认识不足,嫌麻烦,认为是一种形式而已;部分年轻人思想活跃,认为当党员“工作上要带头,经济上没甜头,政治上没奔头”,政治方向不明,入党愿望不强,不太愿意向党组织靠拢。

④社区发展党员力度仍待加强。

社区党员少,老龄化严重,制约了社区党建工作的发展,是社区党建工作面临的主要难题之一。

根本的解决方法是积极纳新。

社区要建立发展党员工作责任制,注重教育培养,重点放在高中毕业生、大中专毕业生、退伍军人和其他有带动力的青年积极分子上。

同时要增强党支部的吸引力,使广大的优秀青年逐步向党组织靠拢,向往党的组织生活。

社区党支部要积极贯彻“坚持标准、保证质量、改善结构、慎重发展”的方针,在发展党员时要变被动等待为主动发展,坚持成熟一个发展一个。

2、流动党员管理困难

大部分流入党员未及时与社区党支部联系,社区在进行人口信息采集时往往忽视登记核查其组织关系;流出党员因为未提供联系方式或联系方式的变动,导致与社区党组织失去联系。

这些情况为社区流动党员的管理带来困难。

解决方法:

针对社区流入、流出党员进行全面梳理,健全流动党员档案,将流入党员纳入党组织管理体系,督促其积极参加社区党建活动,不定期谈心走访,让流动党员有组织归属感;与流出党员定期联系,可采用信函、网络进行学习教育,在流出党员回流时间,尤其是春节前后,举行流动党员座谈会,加强管理教育,积极听取党员意见和建议,为社区发展作贡献。

3、社区党建工作模式化

社区党建活动开展了不少,但是通过归纳总结发现党建活动形成了固定模式。

党建工作主要以“三会一课”教育为主,通过党务会议和党课教育,学习理论、传达精神。

学习的内容单一空洞,缺乏感染力;党建学习只涵盖了党员教育,忽视了社区群众学习,造成学习体系单一,影响力不足;党建实践活动仍是以走访慰问困难群众为主,活动形式单一,受益范围小,其他形式的党建活动少,宣传力度不够,致使大部分社区居民未能参与其中。

党建学习内容单薄、实践活动形式单一、受众面小,成为社区党建工作存在的另一问题。

解决办法:

开展学习型党建活动,坚持“三多一典”,即活动形式多、教育体系多、学习内容多、典型引路。

①完善学习体系,建立党员教育、青少年教育、老年教育、流动人员教育等学习体系。

②开展多项活动,例如主题教育活动、党群读书活动、培训教育活动、文体娱乐活动等。

③规范学习内容,学习思想政治理论、道德礼仪知识、科普知识、法律法规知识、健康保健知识等。

④典型引路,培养挖掘先进典型,加大宣传力度,让平凡而真实的先进事迹,激起党内外群众的共鸣,使之成为党群心目中楷模和社区建设的引导动力。

二、社区日常工作

通过随机访问辖区居民,大部分居民表示对居委会职能认识单一,认为居委会只是负责出具证明、搞计生。

居民对社区工作认识的片面性,也提醒我们社区工作还有很多待改进的地方。

要打破居民的固定思维,以各种形式为居民提供全方位的服务。

1、健全社区日常工作制度

部分来居委会办事的居民反映社区办公时间与自己工作时间重合,前来办事很不方便。

要适应社区居民8小时外办事的特点,建议工作人员充足的社区实行错时上下班,节假日轮休的方式。

例如某居民预约中午2点来办理计生事项,社区计生干部当天下午可错时至2点上班,提前一小时下班。

错时上下班和节假日轮值班制度,可方便居民办事。

但大部分社区人手不足,错时上下班往往变成延时上下班,加大了社区干部的工作量,这需要适当给予经济补偿。

2、开通便民服务热线

社区工作因为其特殊性,常常需要工作人员下社区开展工作,很多来办事的居民找不到办事员,引起居民不满。

比较简单地解决方法就是开通便民服务热线,通过拨打热线,让社区居民了解办事需要的资料、办事员坐班时间,人手不足的社区,可通过公开工作人员电话,开展预约办理。

这些措施都可以让居民办事更加方便顺利。

三、社区管理工作

1、构建社区三级管理体系

我社区现在对居民实行的是直接管理,即社区居委会直接管理居民。

这种直管体系优点是直观真实,缺点是管理人员少,工作量大、任务多,有时候同时开展几项工作,难以一一兼顾,即使大强度的加班也难以兼顾。

针对这种情况,我建议社区实行三级管理体系。

三级体系即社区—楼栋—居民。

我社区居民住房分私房、单位家属楼、商品住宅楼,分区明显。

私房分为ABCD四区,每区选出区长一名;单位家属楼每栋楼推选楼栋长;商品楼物业健全,可与物业协作,推选楼栋长。

建议由本居住区域内年龄适中、责任心强、有公信力的常住居民担任区长和楼栋长,由本区居民推选、社区考察后任命。

区长和楼栋长受社区管理,协助社区干部开展计生、治安、环卫、文体等工作。

例如收集本区域人员流动、居民婚育、房屋租售等信息,及时反映给社区;传达下发的政策通知;配合社区干部进行居民矛盾调解。

通过将社区直管转变为三级管理体系,增加区长和楼栋长这一角色,能及时了解辖区最新动态,为社区干部减轻超负荷工作量,能够有时间有精力有针对性的解决社区重点难点工作。

目前实行社区三级管理体系面临的困难:

区长、楼栋长不能长期做志愿工作,需要给予一定经济补偿,社区的经费有限,个人认为要尽量从低保户、公益岗位人员中遴选,适当增加补贴,可起到节约资金的效果。

2、建立社区居民综合档案

我社区实行以房管人,按照居住房屋登记建立居民档案,掌握了社区居民最基本的个人和家庭资料。

另外社区还分别建立了婚育档案、低保档案、再就业档案等。

可尝试将计生、综治、民政资料汇总,建立社区居民综合档案。

按照居住房屋,以实有人口信息登记表为基础,增加联系电话、工作就业信息、家庭经济情况、家人是否存在“五类人员”、信访人员、残障人员、优抚对象、家人政治面貌等信息,针对困难家庭,特别注明是否有低保、就业、重疾、残障情况、子女入学就业情况。

通过建立综合档案,可对社区居民情况有较全面、直观的了解,有助于今后有针对性的开展工作。

3、发展社区信息化建设

随着我市经济发展、信息化深入,社区信息化建设也要与时俱进。

针对年轻居民对社区认知模糊、缺乏社区归属感的现状,社区开展信息化管理势在必行。

发展社区信息化建设,要一步步从头做起,首先可以借助开发区网站,申请成立社区论坛,及时发布各类通知、传达文件精神,可以弥补在住宅区张贴布告通知的不足。

在论坛上与居民交流社区建设、服务、管理意见,宣传社区文化,社区论坛的建立可以让更多年轻居民了解社区,为社区发展献计献策,做社区的主人。

四、社区环境卫生工作

我社区环境复杂、人口密集,环境卫生工作是重点也是难点。

社区每年都要开展三到四次大规模的环境卫生整治活动,每次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尤其是社区干部们加班加点,进行环境治理,成果显著,但是却不能维持,经过一段时间又会恢复原状,形成吃力不讨好、居民不认可的局面。

1、社区环境卫生现状

①社区内有三个封闭小区,环境卫生工作有物业统一负责,维持较好。

②私房区环境差,但在街办的支持下,修建了公厕和多个垃圾屋,现已基本做到垃圾集中堆放处理,环境卫生状况大为改观。

但是仍然存在建筑物杂乱,空地杂草丛生,部分居民在道路两侧开田种菜等问题

③社区内有三条主干道,路两侧牛皮癣严重。

④老居民楼区,是环境卫生整治的最大难点。

具体表现在道路两侧、绿化带和空地上杂草丛生、布满白色垃圾;拆违后建筑垃圾遗留;绿化差;楼房建设时无规划,出现大量卫生死角;垃圾通道开在楼门口,又脏又乱;部分居民环境卫生意识差。

2、建立社区环境卫生长效管理机制

环境卫生整治不是一时一事就可以做好的,需要长期持续的进行。

要充分意识到这一点,整合资源,建立符合实际的长效管理机制。

3、现阶段规划

①成立社区环境卫生管理小组,社区主任任组长,抽调一名社区干部任副组长,组长对本辖区环境卫生工作负总责,副组长负责环境卫生工作的组织、协调、督促、检查,定期向组长汇报工作进展情况。

②加强居民社会公德的宣传,促进居民良好习惯的形成。

③聘用固定的保洁人员,负责责任区域范围内的环境卫生保洁工作。

社区环境卫生管理小组副组长要对保洁人员的到岗、保洁等日常工作进行管理,督促清扫保洁人员开展工作。

现阶段规划比较符合社区实际情况,唯一的难题是资金来源,聘用保洁人员需要支付薪酬,如果仅靠社区自己筹资,难度较大,一旦资金断裂,环境卫生维护就会变成空谈。

我们需要建立稳定可行的长效管理机制。

4、未来发展方向—建立准物业管理制度

社区环境管理不能脱离社区的现实否则就是纸上谈兵。

老小区存在物业管理收费低且收费难。

市场化的物业公司不愿意进入利润微薄、运作困难的小区,从而导致不具备市场化条件的老小区不能获得很好的物业服务。

结合社区实际,我们可以建立准物业管理新模式。

准物业管理制度以街道为指导、以社区为主、居民共同参与。

其优点是:

由社区居委会牵头组织准物业管理,能够节省资金,适合老小区特点。

如由居委会成员负责运作准物业管理,避免了重新聘请物业管理人员,利用公益性岗位的协警和保洁员可以降低费用支出等。

五、社区精神文明工作

1、分区域开展社区精神文明活动

我社区范围较大、人口众多,给开展社区大型精神文明活动带来困难。

社区按照居民居住区域可大致分为私房区、单位家属楼区、商品房住宅小区三区。

同一区内居民相对集中,具有共同性。

可尝试针对不同区域,开展多形式的精神文明活动。

私房区流动居民多,可开展治安普法宣传、计生法规、就业权益保障知识等宣传活动,还可以经常播放内容积极向上、老少咸宜的影片;单位家属楼居民多为退休下岗职工及子女,社区工作好开展,但是老年人多、下岗失业居民多,经济条件普遍较差。

多开展下岗职工再就业宣传培训、关爱老年人活动等;封闭小区物业健全,居民以年轻人为主、儿童婴儿多,但居民疏离感较重,可以尝试开展精神文明小区创建活动、小区居民联谊会以及以宝宝为主题的各类娱乐活动。

随着城市规划旧房拆迁、新建小区增多,商品房住宅小区将成为社区主要构成力量,社区未来要注重新小区的管理和发展,达到物业管房、社区管人的和谐模式。

2、联合多方力量,共建社区精神文明

单凭居委会开展社区精神文明活动,无论是人力还是财力都有很大困难。

社区精神文明活动要做到切实可行、行之有效,注重扩大居民参与率。

社区要注重利用多方力量,争取与共建单位协作,例如利用xx学校教学资源开办社区学校、与须须合办精神文明小区创建活动等;鼓励民间组织参与,尤其是积极与公益型、文体型、志愿型民间组织合作,可取得良好的社会效果;我社区紧邻xx社区,也可与玉桥社区合作,联合举办文体活动。

社区活动贵精不贵多,最好是组织综合活动,例如春节流动人口宣传活动,既宣传了治安、计生,又宣传了就业权益保障,还登记了新入住的流动人口信息资料,一举多得,是很好的示范实例。

六、社区经济工作

发展社区家政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