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成安一中永年二中临漳一中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联考试题.docx
《河北省成安一中永年二中临漳一中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联考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河北省成安一中永年二中临漳一中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联考试题.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河北省成安一中永年二中临漳一中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联考试题
河北省成安一中、永年二中、临漳一中2014-201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联考试题
河北省成安一中、永年二中、临漳一中2014-201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
第卷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人的觉醒
从东汉末年到魏晋时期,意识形态领域内的新思潮即所谓新的世界观人生观和反映在文艺和美学上的同一思潮的基本特征是什么呢?
简单说来,这就是人的觉醒。
它恰好成为从两汉时代逐渐脱身出来的一种历史前进的音响。
在人的活动和观念完全屈从于神学目的论和谶纬宿命论支配控制下的两汉时代,是不可能有这种觉醒的。
但这种觉醒,却是通由种种迂回曲折错综复杂的途径而出发、前进和实现。
文艺和审美心理比起其他领域,反映得更为敏感、直接和清晰一些。
《古诗十九首》以及风格与之极为接近的苏李诗,无论从形式到内容,都开一代先声。
它们在对日常时世、人事、节候、名利、享乐等等咏叹中,直抒胸臆,深发感喟。
在这种感叹抒发中,突出的是一种性命短促、人生无常的悲伤。
这种对生死存亡的重视、哀伤,对人生短促的感慨、喟叹,从建安直到晋宋,从中下层直到皇家贵族,在相当一段时间中和空间内弥漫开来,成为整个时代的典型音调。
是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的一个核心部分。
这个核心便是在怀疑论哲学思潮下对人生的执著。
在表面看来似乎是如此颓废、悲观、消极的感叹中,深藏着的恰恰是它的反面,是对人生、生命、命运、生活的强烈的欲求和留恋。
而它们正是在对原来占据统治地位的奴隶制意识形态——从经术到宿命,从鬼神迷信到道德节操的怀疑和否定基础上产生出来的。
正是对外在权威的怀疑和否定,才有内在人格的觉醒和追求。
也就是说,以前所宣传和相信的那套伦理道德、鬼神迷信、谶纬宿命、烦琐经术等等规范、标准、价值,都是虚假的或值得怀疑的,它们并不可信或无价值。
只有人必然要
死才是真的,只有短促的人生中总充满那么多的生离死别哀伤不幸才是真的。
既然如此,那为什么不抓紧生活,尽情享受呢?
为什么不珍重自己生命呢?
魏晋诗篇在当时特定历史条件下深刻地表现了对人生、生活的极力追求。
生命无常、人生易老本是古往今来一个普遍命题,魏晋诗篇中这一永
恒命题的咏叹之所以具有感人的审美魅力而千古传诵,也是与这种思绪感情中所包含的具体时代内容不可分的。
从黄巾起义前后起,整个社会日渐动荡,接着便是战祸不已,疾疫流行,死亡枕藉,荣华富贵顷刻丧落,曹丕曹植也都只活了四十岁……既然如此,而传统、事物、功业、学问、信仰又并不怎么可信可靠,大都是从外面强加给人们的,那么个人存在的意义和价值就突现出来了,如何有意义地自觉地充分把握住这短促而多苦难的人生,使之更为丰富满足,便突现出来了。
它实质上标志着一种人的觉醒,即在怀疑和否定旧有传统标准和信仰价值的条件下,人对自己生命、意义、命运的重新发现、思索、把握和追求。
这是一种新的态度和观点。
正
因为如此,才使那些公开宣扬“人生行乐”的诗篇,内容也不同于后世腐败之作。
而流传下来的大部分优秀诗篇,却正是在这种人生感叹中抒发着蕴藏着一种向上的、激励人心的意绪情感,它们承受着不同的具体时期而各有不同的具体内容,使所谓“人的觉醒”没有流于颓唐消沉;正由于有人的觉醒,才使这种内容具备学术深度。
《十九首》、建安风骨、正始之间直到陶渊明的自挽歌,对人生、生死的悲伤并不使人心衰气丧,相反,获得的恰好是一种具有一定浓度的积极感情,原因就在这里。
(节选自李泽厚《美的历程》,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东汉末年到魏晋时期,意识形态领域内的新思潮和所谓新的世界观人生观和反映在文艺一美学上的同一思潮的基本特征,就是人的觉醒。
B.人的觉醒通由迂回曲折错综复杂的途径而出发、前进和实现,这在人的活动和观念完全屈从于神学目的论和谶纬宿命论支配控制下的两汉时代,是不可能的。
C.人的觉醒成为从两汉时代逐渐脱身出来的一种历史前进的音响。
与其他领域相比较,这种觉醒在文艺和审美心理方面,反映得更为敏感、
直接和清晰一些。
D.《古诗十九首》以及苏李诗,突出性命短促、人生无常的悲伤,这种对生死存亡的重视、哀伤,对人生短促的感慨、喟叹,是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的一个核心部分。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魏晋诗篇深藏在颓废、悲观、消极的感叹中的对人生、生命、命运、生活的强烈的欲求和留恋,正表现出魏晋诗人在怀疑论哲学思潮下对人生的执著地追求。
B.正是在对从经术到宿命,从鬼神迷信到道德节操的怀疑和否定即对外在权威的怀疑和否定的基础上才产生了内在人格的觉醒和追求,形成魏晋诗人的核心人生观。
C.在魏晋诗人看来,以前所宣传和相信的那套伦理道德、鬼神迷信、谶纬宿命、烦琐经术等等规范、标准、价值,有些是虚假的或值得怀疑的,它们并不完全可信或无价值。
D.生命无常、人生易老是古往今来一个普遍命题,而魏晋诗篇之所以对这一命题的咏叹具有感人的审美魅力而千古传诵,是与魏晋诗篇中所包含的具体时代内容不可分的。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的觉醒,是指在怀疑和否定旧有传统标准和信仰价值的条件下,人对自己生命、意义、命运的重新发现、思索、把握和追求。
这是魏晋时期产生的新的态度和观点。
B.魏晋时流传下来的诗篇不同于后世腐败之作,在人生感叹中抒发着蕴藏着一种向上的、激励人心的意绪情感,使所谓“人的觉醒”没有流于颓唐消沉。
C.汉
末魏晋时期社会动荡生灵涂炭,知识分子重新思考个人存在的意义和价值以及如何有意义地自觉地充分把握住这短促而多苦难的人生,产生了人的觉醒。
D.《十九首》、建安风骨、正始之间直到陶渊明的自挽歌,对人生、生死的悲伤并不使人心衰气丧,相反,获得了一种具有一定浓度的积极感情,正是因为有人的觉醒。
二、古代诗文阅读(40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周淙,字彦广,湖州长兴人。
父需,以进士起家,官至左中奉大夫。
淙幼警敏,力学,宣和间以父任为郎,历官至通判建康府。
绍兴三十年,金渝盟,边事方兴,帅守难其选,士夫亦惮行。
首命淙守滁阳,未赴,移楚州,又徙濠梁。
淮、楚旧有并山水置寨自卫者,淙为立约束,结保伍。
金主亮倾国犯边,民
赖以全活者不可胜计。
除直秘阁,再任。
孝宗受禅,王师进取虹县,中原之民翕然来归,扶老携幼相属于道。
淙计口给食,行者犒以牛酒,至者处以室庐,人人感悦。
张浚视师,驻于都梁,见淙谋,辄称叹,且曰:
“有急,公当与我俱死。
”淙亦感激,至谓“头可断,身不可击”。
浚入朝,悉陈其状,上嘉叹不已,进直徽猷阁,帅维扬。
会钱端礼以尚书宣谕淮东,复以淙荐,进直显谟阁。
时两淮经践蹂,民多流亡,淙极力招辑,按堵如故。
劝民植桑柘,开屯田,上亦专以属淙,屡赐亲札。
淙奉行益力,进直龙图阁,除两浙转运副使。
未几,知临安府,上言:
“自古风化必自近始。
陛下躬履节俭,以示四方,而贵近奢靡,殊不知革。
”乃条上禁止十五事,上嘉纳之,降诏奖谕,赐金带。
临安驻跸岁久,居民日增,河流湫隘,舟楫病之,淙请疏浚。
工毕,除秘阁修撰,进右文殿修撰,提举江州太平兴国宫以归。
上念淙不忘除敷文阁待制起知宁国府趣入奏上慰抚愈渥明年春复奉祠亟告老。
十月卒,年六十。
(选自《宋史·周淙传》,有删改)
【注】按堵:
安居。
驻跸(b):
皇帝出行,途中停留暂住。
湫(jio)隘:
低洼狭窄。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金渝盟,边事方兴
渝:
改变,背叛
B.民赖以全活者不可胜计
赖:
依靠
C.上亦专以属淙,屡赐亲札
屡:
多次
D.舟楫病之
病:
担忧
5.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上念淙不忘除/敷文阁待制/起知宁国府/趣入奏/上慰抚愈渥/明年春/复奉祠/亟告老
B.上念淙不忘/除敷文阁待制/起知宁国府趣入/奏上慰抚愈渥/明年春/复奉祠/亟告老
C.上念淙不忘/除敷文阁待制/起知宁国府/趣入奏/上慰抚愈渥/明年春/复奉祠/亟告老
D.上念淙不忘/除敷文阁待制/起知宁国府/趣入奏/上慰抚愈渥/明年春复/奉祠亟告老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周淙为政有方。
金国人挑起边境战事,守帅选择的官员都不愿前往边境任职,周淙前往任职,他利用当地防守有利条件,组建保伍,使百姓得保平安。
B.周淙忠于国家。
张浚视察部队时称赞周淙的谋略,并要周淙在危急时和自己一起赴难,周淙表达了准备牺牲的决心,张浚把情况汇报给皇帝,皇帝称赞周淙。
C.周淙深得上司和皇帝的信任。
尚书钱端礼推荐过他;他鼓励百姓种植桑树、柘树,开垦屯田,皇帝赐给他亲笔书札;他上奏禁止十五件事,得到皇帝的奖赏。
D.周淙关心民生。
两淮地区经战火破坏,很多百姓逃亡,他全力招纳安抚,百姓安居乐业;皇帝在临安暂住久了,居民日益增加,河流低洼变窄,他请求疏浚。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王师进取虹县,中原之民翕然来归,扶老携幼相属于道。
(4分)
(2)陛下躬履节俭,以示四方,而贵近奢靡,殊不知革。
(6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小题。
唐多令惜别
吴文英
何处合成愁?
离人心上秋。
纵芭蕉不雨也飕飕。
都道晚凉天气好;有明月,怕登楼。
年事梦中休,花空烟水流。
燕辞归、客尚淹留。
垂柳不萦裙带住,漫长是、系行舟。
【注】吴文英,号梦窗,唐代诗人。
一生未第,游幕终身,晚年困踬以死。
漫:
空,徒劳。
8.“燕辞归、客尚淹留”这一句主要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
请具体分析。
(5分)
9.结合全诗,请简要概括诗人的“愁”是由哪些原因造成的?
(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10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谨庠序之教,--------------------,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孟子·梁惠王上》
(2)、子曰:
“-------------,则远怨矣!
”《论语·卫灵公》
(3)、子曰:
“饭疏食饮水,-------------------,乐在其中矣。
”《论语·述而》
(4)、《劝学》中表达学生可以超过老师的名句是:
“---------;----------。
”
(5)、《师说》中阐述教师作用的名句是:
“-------------------。
”
(6)、《赤壁赋》中侧面描写箫声的句子是:
“----------------,-------------------。
”
(7)、《离骚》中抒发诗人哀叹民生艰辛的诗句是:
“---------,-------------------。
”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23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23分)
冯骥才:
守望民间文化的知识分子
冯骥才很健谈,但大多谈的是守望文化,对他自己则很少提及。
作为作家,喜爱他的读者说,他的作品扎根于民间,来自于乡土;作为文化研究者,关注他的学者说,他有着博大的文化责任感。
今天,他毫不犹豫地投入到保护文化遗产与抢救民间艺术的事业之中,不惜花费毕生积蓄,不惜年高劳顿,高擎起守望文化大旗,成为保护民间文化的旗手。
不保护,我们的根就没了
“最近一直忙着浙江西塘召开的古村落保护高峰论坛。
之后,将再进行一系列的考察活动,比如苏州桃花坞调查、比如南通蓝印花布基地挂牌等。
”中国文联副主席、民间艺术家协会主席冯骥才的日程表排得很满。
“古村落是中华文化的箱底儿。
再不忙着保护民间文化,我们的根就快没了。
”
经过去年大半年7个省份的下乡调查,冯骥才越来越感到,古村落内在的、沉甸甸的历史文化积淀在被抽空。
他觉得造成这样的危机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中国步入现代化的过程不是递进,而是突然的,人们由此造成了对线性成长、理性思考的缺失。
贵州东南部,30多万人在苏浙一带打工,面对市场冲击及百姓对物欲的追求,苗寨居民不说苗语,很
多少数民族村寨的年轻人已经不穿民族服装了,在南方一些富裕的小县城,冯骥才发现生活富足的农民在建设自己家园时竟是如此赤裸裸地照搬洋文化,在村落中,修建起一座座微型的“艾菲尔铁塔”,或是小型的卢浮宫;而中国的飞檐翘角、雨榭楼台早已淡出视野,退出记忆。
“历史的记忆和传承都没有了,长此以往,十几年后,我们传统的东西就都没有了。
我们无法阻止一个时代的变化,但是,文化,
我们必须挽留。
”冯骥才说。
要保护,知识分子有责任
在文化保护工程中,冯骥才强调最多的就是文化人的责任。
他说,巴黎的历史保护为什么做得
这么好,实际上是三个作家起了作用:
第一个是雨果,他写了《向拆房者宣战》,成为第一个对乱拆房者宣战的人;第二个作家是梅里美,他当时成立了一个古典建筑的监督委员会;第三个是小说家马尔乐夫,他提出在全法国进行文化普查。
正是这种对传统文化遗产的保护,使法国文化保留了他们的根。
“中国知识分子也应反省一下,在时代变迁过程中应承担什么责任。
中国传统文化大到一个古村落,小到一个荷包,都需要我们抢救和保护,否则将在我们手中消失!
守望精神家园的责任应当由文化界承担,但现实却是,我们的文人、知识分子大多在旁观。
当然,要做好守望工作,是需要很大勇气的。
”为了成立民间文化基金会,冯骥才作画义卖,虽然最终募来200万元,但如今手腕上一个作画劳累形成的大疙瘩仍在述说着当年孤军作战的些许无奈。
令他欣喜的是,中国现在终于有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忙保护,“不务正业”挑重担
冯骥才是作家,也是画家。
20年前,在他事业辉煌的时候,他却全身心地投入到民间文化遗产的抢救中去,以至于招来“不务正业”的指责。
对此,冯骥才表示,“我们是讲责任的一代。
当看到我们的社会和文化出现不和谐时,看到我们的精神领域有这么多的困惑时,就会毫不犹豫地守望我们的文化。
”
他说,作为一名小说家,理所当然要把写作当成正业,但作为知识分子,他肩上必然要挑起民族文化的重担。
在全球化时代,民族文化遭遇外来文化冲击时,知识分子的首要任务是守望本民族的文化。
“我现在是急于写我的小说,急于画我的画呢?
还是急于到文化的第一线去,到田野里去,到民间去?
毫无疑问,我会选择后者。
而且这个选择是完全凭自己的良心。
”冯骥才真诚地表示。
“只有我们每个人都关心和爱惜前人给我们留下的这些财富,我们民族的精神和独特的审美、独特的气质、独特的传统,才能传承下去。
我们需要共同努力。
因为这是一种责任,也是一种爱。
”60
多岁的冯骥才有时候也会觉得很疲倦。
不过,一旦有个电话打过来,说到一个好的街区或村落要被拆掉的时候,他再累也会跑去……
这就是冯骥才,“不务正业”的作家,守护民间文化的人。
(摘自中国人物传记网)
(1)下列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冯骥才不顾年高,不惜金钱,高擎起守望文化的大旗,成为保护民间文化的引领者,他的动力来源于一个知识分子的文化责任感。
B.由于市场经济的影响及百姓对物欲的追求,西南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的年轻人在语言和生活方式上
有了很大的改变,这说明文化保护迫在眉睫。
C.经过长时间基层调查,冯骥才认为造成当前文化危机的原因是中国步入现代化的进程突然,进而造成知识分子对线性成长、理性思考的缺失。
D.巴黎的历史保护工作做得好,实际上是三位作家起了作用。
冯骥才认为,中国知识分子应该自我反省,要肩负起保护民族文化的责任。
E.当有电话打过来,说到一个好的街区或村落要被拆掉的时候,冯骥才再累也会跑去……一方面说明他有责任心,一方面也说明他缺乏主动性。
(2)为什么说民间文化保护是一项急迫的工作?
请结合原文事例作简要分析。
(6分)
(3)冯骥才在保护民族文化遗产方面做了哪些工作,请简要概括。
(6分)
(4)冯骥才是作家,也是画家,可是他却在自己事业辉煌的时候全身心地投入到民间文化遗产的抢救的第一线。
有人认为冯骥才这样做“不务正业刀,冯骥才却乐此不疲,你对冯骥才的做法怎么看?
(6分)
第卷
五、语言文字运用(18分)
12.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只有与国家和人民
,把个人荣辱置之度外的人才会得到人民的口碑,得到人民的拥戴。
元末农民起义以后,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制定了许多与发展生产
的政策。
现在人们衣食住行处处离不开网络,互联网跟我们的生活真是
啊!
A.息息相关休戚相关休戚与共B.休戚与共息息相关休戚相关
C.休戚与共休戚相关息息相关D.休戚相关息息相关休戚与共
1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中国房地产将呈现中速增长常态,进入白银时代,政策和市场都将迎来根本变化,人们期待2015年被看做中国房地产的“转型元年
”。
B.当今时代的主角应是勇于实现梦想的年轻人,政府为他们解开了束缚手脚的政策,投资人和创业服务机构给他们备足了“弹药”。
C.在本报对104国道沧县段黑加油点乱象报道后,引起了沧县政府的高度重视,沧县政府经研究决定在全县范围内深入开展集中整治行动。
D.2015年春晚凸显“中国元素”,以“中国情”打动人心,以“中国魂”凝聚人心,以“中国梦”鼓舞人心,处处体现“中国味”。
14.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也许是因为神话的滋养,我记忆中的房屋、牛棚、猪舍、菜园、山川流水、日月星辰等等,它们无一不沾染了神话的色彩和气韵。
神话和传说是绚丽的艺术灵光,它闪闪烁烁地游荡在漫无边际的时空中。
在这样一片充满了灵性的土地上,神话和传说几乎到处都是。
我笔下的人物也无法逃脱它们的笼罩。
而且,它喜欢寻找妖娆的自然景观作为诞生地,所以人世间流传最多的是关于大海和森林的神话。
我喜欢神话和传说,因为它们就是艺术的温床。
AB.C.D.
15.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每处不超过10个字。
(3分)
礼是对人的社会行为的规范,是文明社会的重要标志。
____:
一种是自然属性,一种是社会属性。
作为自然属性的人,属于动物,只不过是高级动物而已;作为社会属性的人,
。
一个人的行为,如果脱离了礼仪的规范,那么剩下的只是自然属性,____。
这个道理,早在两千多年前,我们的先哲就已经说得清清楚楚了。
16.仿写。
(6分)
示例:
思乡诗是舟中枕上的一钩冷月,清冷而哀怨,鸿雁、残星、客船、孤灯,愁绪满怀。
边塞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送别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写作
17.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60分)
猪八戒坐在镜子前照镜子。
镜子中出现的它,长耳朵,翘鼻子,十分丑陋。
它一见就十分恼怒。
抡起铁耙,将镜子砸得粉碎。
可当它再看时,无论大小,每一块碎片里都有一个丑陋的它。
要求:
根据以上材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联系实际,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第卷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人的觉醒
从东汉末年到魏晋时期,意识形态领域内的新思潮即所谓新的世界观人生观和反映在文艺和美学上的同一思潮的基本特征是什么呢?
简单说来,这就是人的觉醒。
它恰好成为从两汉时代逐渐脱身出来的一种历史前进的音响。
在人的活动和观念完全屈从于神学目的论和谶纬宿命论支配控制下的两汉时代,是不可能有这种觉醒的。
但这种觉醒,却是通由种种迂回曲折错综复杂的途径而出发、前进和实现。
文艺和审美心理比起其他领域,反映得更为敏感、直接和清晰一些。
《古诗十九首》以及风格与之极为接近的苏李诗,无论从形式到内容,都开一代先声。
它们在对日常时世、人事、节候、名利、享乐等等咏叹中,直抒胸臆,深发感喟。
在这种感叹抒发中,突出的是一种性命短促、人生无常的悲伤。
这种对生死存亡的重视、哀伤,对人生短促的感慨、喟叹,从建安直到晋宋,从中下层直到皇家贵族,在相当一段时间中和空间内弥漫开来,成为整个时代的典型音调。
是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的一个核心部分。
这个核心便是在怀疑论哲学思潮下对人生的执著。
在表面看来似乎是如此颓废、悲观、消极的感叹中,深藏着的恰恰是它的反面,是对人生、生命、命运、生活的强烈的欲求和留恋。
而它们正是在对原来占据统治地位的奴隶制意识形态——从经术到宿命,从鬼神迷信
到道德节操的怀疑和否定基础上产生出来的。
正是对外在权威的怀疑和否定,才有内在人格的觉醒和追求。
也就是说,以前所宣传和相信的那套伦理道德、鬼神迷信、谶纬宿命、烦琐经术等等规范、标准、价值,都是虚假的或值得怀疑的,它们并不可信或无价值。
只有人必然要死才是真的,只有短促的人生中总充满那么多的生离死别哀伤不幸才是真的。
既然如此,那为什么不抓紧生活,尽情享受呢?
为什么不珍重自己生命呢?
魏晋诗篇在当时特定历史条件下深刻地表现了对人生、生活的极力追求。
生命无常、人生易老本是古往今来一个普遍命题,魏晋诗篇中这一永恒命题的咏叹之所以具有感人的审美魅力而千古传诵,也是与这种思绪感情中所包含的具体时代内容不可分的。
从黄巾起义前后起,整个社会日渐动荡,接着便是战祸不已,疾疫流行,死亡枕藉,荣华富贵顷刻丧落,曹丕曹植也都只活了四十岁……既然如此,而传统、事物、功业、学问、信仰又并不怎么可信可靠,大都是从外面强加给人们的,那么个人存在的意义和价值就突现出来了,如何有意义地自觉地充分把握住这短促而多苦难的人生,使之更为丰富满足,便突现出来了。
它实质上标志着一种人的觉醒,即在怀疑和否定旧有传统标准和信仰价值的条件下,人对自己生命、意义、命运的重新发现、思索、把握和追求。
这是一种新的态度和观点。
正因为如此,才使那些公开宣扬“人生行乐”的诗篇,内容也不同于后世腐败之作。
而流传下来的大部分优秀诗篇,却正是在这种人生感叹中抒发着蕴藏着一种向上的、激励人心的意绪情感,它们承受着不同的具体时期而各有不同的具体内容,使所谓“人的觉醒”没有流于颓唐消沉;正由于有人的觉醒,才使这种内容具备学术深度。
《十九首》、建安风骨、正始之间直到陶渊明的自挽歌,对人生、生死的悲伤并不使人心衰气丧,相反,获得的恰好是一种具有一定浓度的积极感情,原因就在这里。
(节选自李泽厚《美的历程》,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东汉末年到魏晋时期,意识形态领域内的新思潮和所谓新的世界观人生观和反映在文艺一美学上的同
一思潮的基本特征,就是人的觉醒。
B.人的觉醒通由迂回曲折错综复杂的途径而出发、前进和实现,这在人的活动和观念完全屈从于神学目的论和谶纬宿命论支配控制下的两汉时代,是不可能的。
C.人的觉醒成为从两汉时代逐渐脱身出来的一种历史前进的音响。
与其他领域相比较,这种觉醒在文艺和审美心理方面,反映得更为敏感、直接和清晰一些。
D.《古诗十九首》以及苏李诗,突出性命短促、人生无常的悲伤,这种对生死存亡的重视、哀伤,对人生短促的感慨、喟叹,是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的一个核心部分。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魏晋诗篇深藏在颓废、悲观、消极的感叹中的对人生、生命、命运、生活的强烈的欲求和留恋,正
表现出魏晋诗人在怀疑论哲学思潮下对人生的执著地追求。
B.正是在对从经术到宿命,从鬼神迷信到道德节操的怀疑和否定即对外在权威的怀疑和否定的基础上才产生了内在人格的觉醒和追求,形成魏晋诗人的核心人生观。
C.在魏晋诗人看来,以前所宣传和相信的那套伦理道德、鬼神迷信、谶纬宿命、烦琐经术等等规范、标准、价值,有些是虚假的或值得怀疑的,它们并不完全可信或无价值。
D.生命无常、人生易老是古往今来一个普遍命题,而魏晋诗篇之所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