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 观察法.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282051 上传时间:2023-01-22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94.1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8 观察法.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8 观察法.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8 观察法.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8 观察法.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8 观察法.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8 观察法.docx

《8 观察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8 观察法.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8 观察法.docx

8观察法

第八讲 观察法

第一节 观察法概述

“科学就在于用理性的方法去整理感性材料。

归纳、分析、比较、观察和实验是理性方法的主要条件。

”(马克思《神圣家族》,《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第16页)与其他方法一样,观察在科学研究中具有重要意义。

教育技术学的研究成果当然是以观察为基础的。

  观察是人类科学认识中的重要实践活动。

作为一种科学方法,其手段和功能都是随着科学的发展而发展的。

观察法在教育技术研究中是一种最基本、最普遍的方法,它是研究主体获得感性经验和事实的根本途径,也是检验和发展假说的实践基础。

观察法在教育技术研究中占有无可替代的重要地位。

因此,深刻认识观察的意义、特点、类型和方法,对于提高教育技术研究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一、观察法的意义和特点

  观察法所指的是科学的观察方法。

它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所说的观察含义不同。

  心理学认为:

“观察,是人们对现实对象直接认识的一种主动形式,是有目的有计划的知觉。

”观察是人类感知世界、认识事物最基本最古老的心理活动。

  英国著名科学家贝弗里奇指出:

“所谓观察,不仅止于看见事物,还包括思维过程在内。

一切观察都含有两个因素:

(1)感官知觉因素,通常是视觉;

(2)思维因素。

”(《科学研究的艺术》第105页)这就揭示了观察作为心智活动的本质特征。

所谓科学观察,即人们在自然条件下,“通过感觉器官或借助科学仪器,有目的、有计划地感知客观对象从而获得科学事实的一种研究方法”(王海山、王续根主编《科学方法辞典》第53页)。

由此可见,

观察法是人们为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通过感觉器官或借助一定的仪器,有目的、有计划地对自然发生的条件下出现的现象进行考察的一种方法。

科学观察具有明显的特征:

科学观察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的感知活动;科学观察是在“自然发生”的条件下进行的有目的有计划的感知活动,就是说人们对发生的情景不加控制,不加干扰;科学观察包含有理解或从理性上领会的意思。

这种科学的观察,作为一种认识方法,称之为“观察法”。

它包括从观察准备到获得观察结果的全过程的实施。

这种观察,决不是被动、消极的注视,而是一种积极的思维过程。

通过这一思维过程,扩大人们的感性认识,启发人们的思考,导致新的发现,所以它是科学研究中最基本、最常见的一种获取经验事实的方法。

教育技术活动是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教育技术活动是师生双方相互作用的心理活动,它们作为教育技术的观察对象,要正确全面地把握也不是很容易的。

只有通过贯穿始终的观察活动,才能获取充分而有价值的资料,使教育技术研究得以深人进行。

  二、观察法在教育技术研究中的作用

  观察法在教育技术研究中起十分重要的作用:

  首先,科学的观察是获得并积累感性材料的重要渠道。

教育技术现象是一种复杂的系统的社会现象,要认识其本质与规律,必须以充分的可靠的感性材料为基础。

教育技术活动包含有师生相互作用、学生之间的协作活动,人机之间的相互作用等,既有师生交互发生作用的心智活动,而又有通过教师和学生信息技术应用技能所显示出来的外在行为与表象。

因此,这些复杂现象的变化过程,常常要通过观察来认识。

观察所直接获得的第一手材料,是理性方法所赖以进行的基础与依据。

  第二,观察是及时获取反馈信息、验证假说的必要手段。

在教育技术研究课题,大量观察是有关应用现代教学技术改革教学过程模式的研究。

观察法对于及时了解教与学双方的思想、行为变化情况,能及时地获得学生对教学情况的反馈,及时地了解教师如何调整教学策略,有效地验证假说,使教育技术研究水平不断地获得发展。

所以,善于运用观察法是保证教育技术研究高质量高水平的完成所必不可少的。

  总之,观察法是认识教育技术现象的本质,揭示教育技术规律,发展教育技术理论,具有基础性的认识活动。

  三、观察法的类型

  在教育技术研究中,观察的方式和类型,应研究的目的、内容、对象的不同,有多种观察方法,表8-1是依照不同的分类标准,可把观察分为如下10种类型:

  四、观察者的角色

  观察者在观察活动中,根据他是否透露身份和观察者的参与程度,观察者扮演着四种不同的类型的角色:

即完全参与者,观察的参与者,参与观察者和完全观察者。

我们可以用表8-2来表示。

表8-2观察者的角色

不透露身份

透露身份

完全参与者

参与观察者

完全观察者

观察的参与者

  ⒈完全参与者

  指观察者不向被观察者透露自己是研究者的身份,却积极参与观察对象活动并进行观察的观察者。

例如进行某项教育实验中的教师或辅导员。

但又没有有意识地公布实验计划的研究者。

完全参与者是完全融入观察对象的活动之中。

由于观察对象不了解观察者的真实身份,观察者可能获得非常真实的第一手资料。

  ⒉参与观察者

  指观察者向被观察者透露自己的身份,并与被观察者共同参与活动全过程,在互相交往活动中进行观察的观察者。

例如搜集材料的记者式的人物。

由于被观察者了解观察者的身份和目的,这样会影响到被观察者使其在整个过程中可能掩藏起某些方面,而力图展现另一些方面。

  ⒊观察的参与者

  指观察者向被观察者透露自己是研究者的身份,并通过参加活动过程进行观察的观察者。

例如支持某项教育改革实验的专家。

这时被观察者可能为了迎合研究者的需要,而把过程从原本的自然的状态转移到你所作的研究上去,结果观察到的事物就可能不够典型了。

  ⒋完全观察者

  指观察者与被观察对象无关,对于被观察对象的行为与事件的发展不施加任何影响,也不参与任何活动。

例如外来的参观者或调查人员。

  完全观察者对于被观察对象的行为与事件的发展不施加任何影响,因而也能获得非常真实的第一手资料。

但是,由于完全观察者只进行观察而不参与,被观察对象的行为或事件发展的相当一部分内容可能会处于观察者的视线之外。

因此,完全观察者获得的资料常常可能是片断的资料,缺乏整体的感觉,尤其是较难观察到可能发生的异常行为。

  上述完全参与者,观察的参与者,参与观察者这三种观察者都在不同的程度上参与到观察对象的群体和组织中,作为其中一员,共同生活并参与日常活动,他们成为参与观察的观察者,尤其是在进行质的研究中,作为实地研究的研究者,既能细致深入了解情况,能够掌握第一手材料,也能发现一些不甚了解地问题追根究源、察明原委和症结,特别是与观察对象建立感情之后,易于发现一些深藏内心的秘密。

但是由于观察的参与者和参与的观察者都要表明自己的身份、观察的目的,从而对观察者会有所影响,而产生某种有意隐瞒或有意夸张的情况,会使观察的客观性受到影响。

  五、科学观察的主要步骤和准备工作

  一次完整的观察,一般应包括以下主要步骤:

确定观察的目的和选定观察的对象;做好观察前的准备工作,如,准备观察工具,设计、印制观察记录表等;进入观察场所,获得被观察对象的信赖;进行观察并作记录;整理观察结果;分析资料并撰写观察报告。

在进行观察之前,除了明确观察目的外,必须做好各项技术准备工作:

  ⒈确定观察内容

观察记录总的要求是记录实验变量引起的反应变量及观察到的明显的行为变化。

但应研究主题的不同,观察记录的内容有所不同,通常具体包括以下几种:

语言行为。

即观察对象在受到条件刺激后所表现的对事物的语言反应及其表达词语;非语言行为。

即指被观察对象在受到条件刺激后的表现,指形体为主的动作行为。

如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是否积极举手发言,是否乐意与其他同学合作等;特别语言行为。

即指被观察对象在受到条件刺激后所表现的语言的音调、音量、持续时间、节奏及特殊发音与词汇;关系分布行为。

即指被观察对象在受到条件刺激后所表现的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之间的距离关系。

⒉确定观察范围

  进行观察,不可能包罗万象,面面俱到,除了通过抽样,选择了观察对象外,还要在时间、空间上加以取样,限制一定的范围。

表8-3列出了几种不同的取样方法。

表8-3观察取样方法及其特点

取样方法

特点

时间取样

考察在特定时间内所发生的行为现象

场面取样

有意识选择一个自然场面,考察场面中出现的行为现象

阶段取样

选择某一阶段的时间范围进行有重点的考察

追踪观察

对对象进行长期、系统全面的考察,了解其发展的全过程

⒊准备观察仪器

  教育技术研究中,要充分发挥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作用,常常使用现代化的观察仪器,主要有录音机、光学照相机和数码照相机、电视摄像机、录像机、闭路电视装置等。

还有进行图像和声音处理的多媒体计算机等。

观察之前,不仅要备齐必要的设备,而且要检查其完好率,了解机件的性能功效,掌握操作方法,保证其精确度,以免在使用时产生故障或失真。

  ⒋设计观察记录表格

  一个完整的观察研究必须进行观察并作记录,然后整理观察结果,包括数字统计与文字加工,使材料系统化、精确化、本质化,为进一步分析研究作出准备。

  观察记录表格设计要简明,科学,结构化,易于操作。

设计的关键,就是要根据实验的假说,对估计可能出现的结果内容条理化、结构化,形成一个层次不同的纲目,制成表格。

表格一般应包括以下基本项目:

(1)观察内容(行为表现);

(2)时间取样;(3)场面取样;(4)对象编号;(5)行为、现象表现的等级。

记录量表在观察前要认真检验其可能出现的误差。

有了这样较为周密的量表,在观察时,既可以作出合适的详尽记录,又简单易行,有的只要填写数目或符号就行,这样,让观察者有边观察边思考的余地。

  六、观察法的优点和局限性

  观察法是教育技术研究的基本认识方法,但不是惟一的认识方法。

观察法既有其十分明显的优点,又有其难以克服的局限性。

在教育技术研究中,我们应将观察法与其他方法配合使用,扬长补短,相辅相成,充分发挥观察法的作用。

  观察法的优点是:

  

(1)直接性。

  由于观察者与被观察的客观事物直接接触,中间不需要其他中间环节,观察到的结果,所获得的信息资料,具有真实可靠性,是第一手资料。

  

(2)情境性。

  观察一般是在自然状态下实施的,对被观察者不产生作用与影响,即无外来人为因素的干扰,不会产生反应性副作用,能获得生动朴素的资料,具有一定的客观性。

  (3)及时性。

  观察及时,能捕捉到正在发生的现象,因此所获信息资料及时、新鲜。

  (4)纵贯性。

  对被观察对象可以作较长时间的反复观察与跟踪观察,对被观察对象的行为动态演变可以进行分析。

  (5)普适性。

  观察适用范围较为普遍,不但自然科学研究与社会科学研究普遍适用,而且在教育技术研究中,不少方法如调查法、实验法等也与观察法有密切关系。

  观察法的局限性是:

  

(1)受观察对象的限制。

  观察法适宜于对外部现象及事物的外部联系的研究,而不适宜于对内部核心问题及事物内部联系的研究。

另外,对有些较为隐蔽的事物也不大好用观察法。

如研究青少年的网上不良活动问题就不好用观察法。

  

(2)受观察者本人的限制。

  人的感觉器官本身有不精确性。

人的感官都有一定的生理限度,超出这个限度,很难直接观察,所以观察往往难以精确化。

人的观察受主观意识的影响,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意识背景与理论框架,因此,对同一事物的观察,往往带有各自的主观性,难以做到客观化。

  (3)受观察范围的限制。

  观察涉及对象的有限性,特别是在同一时期内观察的对象是不多的,这种小样本,不适用于大面积研究。

  (4)受无关变量的干扰,缺乏控制。

  自然状态下的观察由于缺乏控制,因变量混杂在无关变量之中,没有纯化和凸现,从而使观察结果缺乏科学性。

 

第二节 结构化观察

一、结构化观察的特点

  在教育技术研究中,结构化观察是研究学生在信息化环境下学习过程行为表现的重要方法。

结构化观察属于观察法中系统观察的一种类型。

  结构化观察是指人们为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通过感觉器官或借助一定的仪器,有目的地,对特定对象进行有计划、系统化观察,并要作严格详细的可量化记录的一种观察方法。

它是为进行量化研究提供数据资料的一种研究方法。

  科学的结构化观察不同于日常生活的观察,这两者的区别,可以用表8-4表示。

表8-4结构化观察与日常观察的差别

结构化观察

日常生活观察

有预定计划、有目的

自发性、无目的

有选择对象、有重点

偶然性、无重点

要作严格详细可量化的记录

不要求严格记录

  结构化观察的特点是:

  1.有特定的观察内容

  借助结构化观察的方法,主要是为了收集学生学习反应的信息,包括:

学习行为信息,即语言行为、特殊语言行为和非言语行为的关系分布;

学习成就信息,指学生习作、电子作品(网页、电子文稿等)等的形成过程及对作品的观察;

心理生理信息,指学生在接受刺激时的心理反应,不过心理反应一般不能直接观察,但心理反应往往会转化为生理反应,如紧张、恐惧心理会表现为冒汗的生理反应,这是可以用肉眼看得见或用专门仪器可以测定的。

2.采用专门的观察方法

  结构化观察采用专门的观察方法,包括有直接观察和间接观察两大类。

直接观察。

就是采用观察小组成员分工,各成员分别专门面对某一指定场面和其中的若干样本对象,借助研究者的视觉和听觉器官去感知对象,并系统搜集学生学习反应信息。

间接观察。

就是借助现代化科学仪器设备,如照相机、闭路电视装置、录像机、以及心理生理反应信息测试系统等现代技术手段进行观察。

这样可以克服人感官的局限性,增强了感官的认识能力,提高了效率,使获得的观察材料更加客观化,更加精确化。

间接观察的另一种是通过对一些学生习作、电子作品、照片、录像片、印刷品、谈话录音或别人已观察的描述笔记进行分析,从而获得所需的材料。

  3.有限制的观察范围

  进行结构化观察,采用多种取样方式,包括对象取样、时间取样、场面取样等,把观察活动限制在一定的范围。

  4.可量化的观察的记录方式

  结构化观察必须作详细的可量化的记录,以便积累资料。

可量化的观察记录方式有多种,其特点如表8-5所示。

表8-5可量化的观察记录方法及其特点

记录方式

特点

频数记录

在规定的观察项目栏上,以符号“√”记录对象在该项目所指的行为现象上出现的次数

评等记录

在规定的观察项目栏中,再划分若干等级,对现象所表现的特征按所属等级在表格中划上记号

时段记录

记录对象出现指定行为现象的时间长度或断续次数

  二、协作学习活动中学生行为的观察

  为了研究分析网络化环境下协作学习活动中学生的学习行为,需要设计分组观察场面和可量化观察表格。

  ⒈设计分组观察场面:

  共有5名观察者参加观察,其中一名是任课教师,他既是行动研究的实践者,也是研究活动的研究者,他是一位参与观察者,他在教学过程中,注意观察学生的典型行为,以教学日志的方式(见第八章行动研究法)记录观察结果。

其余4位作为完全观察者,根据分工,负责在限定的时间内,对指定场面内的观察对象,按观察表格要求进行观察并作出记录。

如图8-1所示。

图8-1结构化观察现场

  ⒉设计可量化观察表格

  本项目需要了解在网络化环境下进行协作学习活动中学生的学习行为方式和内容,为此,可以设计可量化的观察表格,如表8-6所示。

表8-6可量化的观察表格

  三、学生阅览电子出版物的行为观察

  学生在信息化环境中学习,经常会遇到学生观看、阅读不同类型的电子出版物,如录像带、VCD、DVD、CD-ROM等,他们在观看、阅读时的行为表现,如学生的注意力是否集中,以及他们的情绪表现,为此,我们可以利用场面采样,选择其中某一区位若干名学生作为对象,观察他们的行为表现,并在预先制定的观察记录表(表8-7)中作出观察记录。

这一观察记录表,是把频数记录和评等记录相结合,它更能反映学生的表现以及对教学录像片效果的评价。

表8-7阅读电子出版物的观察记录表格

  通过上述的观察记录,我们便可以了解到某一个学生对该电子出版物的注意程度,也可以看到学生总体对该电子出版物行为反应的分布情况,并得到定量数据。

  四、课堂教学过程学生活动的行为观察

  在进行多媒体组合课堂教学过程中,是否能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活跃课堂上教师与学生的双边活动,为此,我们可借助结构化观察方法,对学生在课堂中的一些行为表现进行观察,观察的内容主要有:

学生在课堂上的注意程度;学生在课堂上回答问题的积极性和正确性;学生参与课堂讨论的积极性;学生在课堂上完成形成性练习的独立性与正确性。

为方便观察,我们通常只对注意程度和回答问题的积极性两方面进行观察。

  我们事前设计好如表8-8和表8-9所示的观察记录表格。

表8-8可用于观察学生在课堂中出现不集中注意的行为,如出现在课堂中乱讲话,搞小动作,看其它读物等行为。

表8-9是用于观察学生对教师发问时所作出的反应行为。

如举手、回答、提出疑问等行为。

表8-8中符号“√”表示行为出现的次数记录,表8-9中符号“+”或“-”表示响应回答的正和误的情况。

表8-8学生出现不集中注意行为的观察记录表

表8-9学生对教师提问响应行为的观察记录表

  例如,我们选择了某一节课的设计方案,分别对同一年级的6个教学班进行施教试验,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有4位教师分别对每个班中的16名学生(抽样样本)的学习行为进行观察,并利用表8-8,对这些观察对象在课堂中出现的不集中行为作次数记录,获得如表8-10所示的统计结果。

从曲线上看,采用这一方案进行教学,学生的注意率在整节课的45分钟中都比较高(最低为80%),这说明这种教学方法能保持学生的注意力。

从曲线的形状,可以知道在这一节课的前半部分,学生的注意率一直都很高,且很平稳。

但在30-35分钟的时间段,出现了最低点,接着又慢慢回升至结束。

这是为什么呢?

通过进一步分析得知,前半节课学生的积极性很高,但由于人的注意力保持是有限的,经过前半节课后,学生开始感到疲惫。

此时,教师能及时地转用了另外一些媒体进行讲课,如播放多媒体课件、进行演示实验,提出思考性问题或让学生自己动手做实验、做练习等等,转移了学生的视线,使学生的注意力得以唤起。

 

第三节 参与观察实地研究法

实地研究方法是质的研究中最为重要的研究方法。

实地研究法在社会科学研究中是一种既老且新的方法。

多少世纪以来,它一直为社会科学研究者所使用;但近年来,它在方法论中受到注意并得到重新定义。

从某种意义上说,无论何时我们观察或参与社会行动并试图去理解它,就是在做实地研究了;无论何时我们向其他人讲述自己所观察到的情况,就是在报告实地研究的结果。

  一、参与观察实地研究的基本步骤

  参与观察的实地研究方法(以下简称实地研究)与其他形式自然观察有着明显的区别,它不仅仅是收集数据的活动,又常常是产生理论的活动。

  实地研究者是事先不形成待检验的假设就开始研究的,而常常是从正在进行的活动过程中发现有意义的事情,而这些事情是事先难以预知的,通过对认为是有意义的事情,进行反复、深入的参与观察和实地调查后才形成观点。

  实地研究方法的基本方法如图8-3所示。

首先不带假设,进入现场,开始做初始的观察,从中发现出暂时的一般性结论,从这些结论中,研究者发现哪些应当做进一步的观察,而通过进一步的观察又导致结论的修正。

在对反复观察所得结果进行归纳与推演后,形成结论,产生理论。

图8-3参与观察实地研究一般步骤

  二、参与观察的实地研究的特点

实地研究与问卷调查、结构化观察、实验研究相比较有很大的差异,表现在:

研究范畴。

问卷调查、结构化观察和实验研究都属于量的研究的范畴,而实地研究却属于质的研究的范畴;

资料采集。

在问卷调查、结构化观察和实验研究中采集的观察资料基本上是数据,而在实地研究中采集的观察资料则基本上是文字与图片。

研究重点。

问卷调查、结构化观察与实验研究的研究重点是用变量来观察与解释世界,力图寻找社会世界中存在的模式与规律;而实地研究则用丰富的细节与描述来探索事物发生的社会环境和事物所传递的社会意义。

研究规模。

由于观察资料与研究重点的不同,自然造成了研究规模的不同,问卷调查与实验研究选取的样本至少包括数十人,在问卷调查中,数千人的样本也很普遍;而实地研究的研究对象至多不过数十人。

在很多情况下,实地研究等同于个案研究,研究对象仅为一个或数个个案。

三、实地研究的观察者所扮演的角色

  实地研究的观察者必定是完全参与者或参与观察者,或观察的参与者。

这三种角色,都在不同的程度上参与到观察对象的群体和组织中,并作为其中一员参与活动,目的是掌握第一手材料。

  但是对于观察的参与者和参与的观察者两种角色,由于他们表明了自己的身份和观察的目的,从而会对观察者和观察的客观性造成影响。

  如果观察者扮演完全参与者的角色,意味着观察者不向被观察者透露自己是研究者的身份,却积极参与观察对象活动并进行观察的观察者。

他是完全融入观察对象的活动之中。

由于观察对象不了解观察者的真实身份,观察者可能获得非常真实的第一手资料。

但这种角色可能会遇到道德和伦理的问题,由于观察者像其他的真正的参与者那样行动,别人只知道你是参与者而不知道你是研究者。

这里便有了一个伦理的问题:

当你进行研究时,设法获取人们的信任而使他们告诉你一些绝不肯向身份明确的研究者吐露的事情,这种作法是否符合道德?

这里还有一个科学性的问题。

假如你是个完全参与者,就会对正在研究的事物发生影响。

作为一个参与者将必须参与,而这种参与就可能影响研究对象。

例如,别人问你下一步该如何行动,不管你怎么样都会影响事情的进程。

假如全组听从了你的建议;你明显地影响了事情的进程;假如大家拒绝了你的建议,这一否决又可能对下一个决定产生影响;如果你不表态,则有可能在组内增加一种犹豫不决的气氛。

这种影响是完全不可避免的。

如果活动时间长了,参与观察者也很可能会因“入乡随俗”,从而丧失了科学的超然态度。

  在实地研究中,观察者究竟应该采取何种角色是一个没有固定答案的问题。

作为教育技术研究工作者,我们必须根据观察对象的情况与自己对情况的判断作出采用何种观察角色的选择。

  四、适合采用实地研究法的课题

  实地研究与问卷调查、结构化观察和实验研究的这些差异决定了适合问卷调查、结构化观察与实验研究的课题不一定适合实地研究;反之,适合实地研究的课题也不一定适合于问卷调查、结构化观察与实验研究。

  实地研究的主要长处之一在于它可以使研究者看到事物的全貌。

直接全面地观察社会现象,可以使人对事物有深刻和充分的理解。

这种观察方式适用于难以简单运用度量手段的课题。

实地研究方法特别适用于那些只有放在一定自然背景中才能很好理解的态度和行为,适用于研究随时间推移而变化的社会过程。

  美国约翰·洛夫兰(JohnLofland)在他的《分析社会环境》一书中指出,适合作实地研究的课题有下列几类:

意义、行为、事件、相遇、角色、关系、组织与社区。

  

(一)意义,指参与者对其行为的定义和解释,通常用语言、文字、行为来传递一定的意义和信息。

在很多情况下,根据现场情境的不同,同样的语言和行为传递的信息和意义也可能不同。

这种微妙的信息传递和意义诠释很难通过实验或问卷调查来研究,而实地研究在这方面就具有优势。

  

(二)行为,指语音行为和非语言行为,特别是人们的异常行为。

一般而言,大多数的异常行为不是公开行为,而且,很少有人愿意与他人公开讨论自己本身的异常行为,这就给我们研究异常行为带来了难度。

我们不可能设计一个实验,要求参加实验者展示他们的异常行为;我们也不可能设计一个大规模的问卷调查,要求被调查者回答各种极为敏感的问题。

而采用实地研究的话,我们就能够在自然的场合下密切观察异常行为的开始、经过与结束,从而获得对异常行为研究的第一手资料。

  (三)事件,指发生持续时间不长的事件,可能是几秒钟、几分或几小时的事件。

当然,很多事件可以通过问卷调查来研究,但是有些事件要通过实地研究的方法来研究,如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