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高三历史人民版江苏必修2专题10 第29讲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 Word版含答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277903 上传时间:2023-01-22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113.2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版高三历史人民版江苏必修2专题10 第29讲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版高三历史人民版江苏必修2专题10 第29讲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版高三历史人民版江苏必修2专题10 第29讲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版高三历史人民版江苏必修2专题10 第29讲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版高三历史人民版江苏必修2专题10 第29讲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版高三历史人民版江苏必修2专题10 第29讲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 Word版含答案.docx

《版高三历史人民版江苏必修2专题10 第29讲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 Word版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版高三历史人民版江苏必修2专题10 第29讲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 Word版含答案.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版高三历史人民版江苏必修2专题10 第29讲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 Word版含答案.docx

版高三历史人民版江苏必修2专题10第29讲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Word版含答案

第29讲 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

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1.背景

(1)国际:

帝国主义对俄国进行武装干涉。

(2)国内:

被推翻的地主和资产阶级企图恢复旧政权,不断发动叛乱。

2.内容

(1)农业:

实行余粮收集制。

(2)工业:

企业一律收归国有,实行高度集中的管理政策。

(3)产品分配:

取消自由贸易,实行实物配给制。

(4)劳动方面:

实行成年人劳动义务制,规定“不劳动者不得食”。

3.目的:

集中全国物力、财力,支持军事,巩固政权。

4.特点:

兼有“战时”和“共产主义”特色。

5.评价(作用)

(1)积极影响

①适应了战时需要,为战胜国内外敌人提供了保证。

②巩固了苏维埃政权。

(2)消极影响

①实施过程中出现了许多弊病和错误。

②导致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

二、新经济政策

1.背景: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已不适应战争结束后的新情况,导致经济、政治危机。

2.内容

(1)农业:

以固定的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农民可自由支配纳税后剩余的所有粮食。

(2)工业

①改变国企高度集中管理的办法,实行经济核算。

②在坚持发展社会主义大生产和国家掌握经济命脉的前提下,部分国有企业采取租让制和租借制的形式,实行国家资本主义。

(3)商业:

允许商品买卖、实行自由贸易。

(4)分配制度:

废除实物配给制,实行按劳取酬的工资制。

[易错辨析]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新经济政策的实质

战时共产主义的实质是利用军事、行政手段控制经济,排斥市场和货币关系,并试图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

新经济政策是在一定限度内通过发展资本主义,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扩大生产、巩固工农联盟,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的一种政策。

它坚持国有经济的主体地位和苏维埃的领导,不会恢复到资本主义时代。

3.评价(作用)

(1)经济

①使苏俄经济走出困境,为实现工业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②苏俄国民经济已基本得到恢复,人民生活有了初步好转。

(2)政治:

工农联盟得到巩固,从而巩固了苏维埃政权。

[图示总结] 列宁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三、斯大林模式

1.形成

(1)工业化之路

①政策:

1925年,联共(布)十四大提出社会主义工业化方针,优先发展重工业。

②成就:

通过两个五年计划的建设,苏联成为一个世界工业强国,工业产量跃居欧洲第一位和世界第二位。

③局限:

形成不合理的经济结构,重工业比重过大,轻工业过轻、农业落后。

(2)农业全盘集体化

①政策:

1927年联共(布)十五大提出了“农业逐步集体化”的方针。

②状况:

1937年,农业集体化基本完成。

③影响:

为工业化解决了粮食、原料、资金问题;但并未促进农业生产力的发展。

(3)形成:

1936年苏联新宪法的颁布。

[特别提示] 农业集体化的性质和目的

(1)性质:

是苏联在特殊的历史条件下进行的农业社会主义改造运动。

(2)目的:

肩负着双重使命,一是促进农业经济自身的发展,把小农经济变成现代化大农业;二是使农业为社会主义工业化服务,为国家的经济独立、政权巩固服务。

2.特征

(1)经济方面:

实行单一公有制和高度集中的国家指令性计划模式,排斥市场调节;优先发展重工业。

(2)政治方面:

实行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

(3)思想文化方面:

高度集中,个人崇拜,行政干预。

3.影响

(1)经济

①斯大林体制一度推动了苏联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②片面发展重工业,压抑了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导致经济发展失去活力。

(2)政治

①保证了党对新生政权的领导;一定程度上维系了政局的稳定。

②破坏了社会主义民主和体制。

(3)思想文化:

思想理论单调划一,学术及艺术创作日趋单一,文化创造力受到极大压制。

[归纳总结] 苏联的计划经济体制

考点一 列宁从“国家计划”到“回归市场”的探索

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特点与评价

(1)三大特点:

具有“战时”“共产主义”及否定商品货币关系、靠军事手段管理,违反经济规律的特点。

(2)评价

①从积极作用看,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实施,对巩固新生的苏维埃政权和确保国内战争的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

②从消极作用看,超越了当时的生产力水平,不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战争结束后,继续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得不到人民的理解和支持,引发了严重的政治和经济危机。

2.对新经济政策的评价

(1)新经济政策是对传统社会主义理论的一次重大突破,它充分说明了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必要性。

(2)新经济政策的实质是苏俄政府允许资本主义在一定范围内和一定程度上恢复和发展;利用国家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

(3)新经济政策反映了在苏俄这种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里建设社会主义的客观规律,探索出了在小农国家里建设社会主义的具体途径和方法,推动了生产力的迅速发展,保证了苏俄稳步向社会主义过渡。

(4)苏俄政府采取的新经济政策大大丰富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为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3.对比理解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新经济政策的异同

(1)不同点

比较项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新经济政策

含义

战争环境下的非常措施,主要在经济领域

是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全面调整,主要是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生产

方式

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

间接逐步过渡

生产资料所有制

绝对的、彻底的公有制

多种所有制并存

分配原则

平均主义分配

多种分配形式

经济运行机制

绝对计划调节

计划调节和市场调节相结合

作用和实践效果

战胜了国内外敌人,但不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

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使国民经济迅速恢复,并奠定了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

(2)相同点

①前提:

国家掌握主要经济命脉。

②目的:

巩固政权,探索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途径。

③内容:

涉及农业、工业、商业和分配等。

1.论从史出:

列宁的经济发展设想

史料 在一个遭受帝国主义战争破坏的国家里,实行余粮收集制,禁止自由贸易,严格地计算和平均分配每一磅粮食,不仅是为了维持生存和战争,而且已经超越“一般革命”的任务,是共产主义的任务,是推进社会主义的“真正的主要的门径”。

——列宁起草的俄共八大通过的党纲

结论 党纲体现了苏俄国家对经济发展的另一种干预模式:

高度国有,高度计划、否定市场,保障战争,直接过渡的共产主义的战略设想。

2.获取材料信息:

分析材料,找出新经济政策在农业领域中的体现

材料 1921年3月,全俄中央执行委员会发布《告农民书》说:

“今后,粮食征收制废除,代替它的是对农产品的实物税。

实物税会少于粮食征收制的数额。

”同年,全俄苏维埃第九次代表大会通过决议,提出:

在保持土地国有化的前提下,巩固农民的土地使用权,并给农民以选择土地使用形式的自由。

1922年5月,全俄中央执委会颁布《土地劳动使用法》,准许土地的劳动出租(土地使用权的临时转让)和辅助性地使用雇佣劳动。

同年10月,全俄中央执委会通过《土地法典》,进一步放宽了土地的出租期限和使用雇佣劳动的范围,把租佃土地的期限延长到12年,并允许在承租土地上使用雇佣劳动力。

列宁指出:

“新经济政策的全部意义,就在于而且仅仅在于:

要找到我们用很大的力量才能建立起来的那种新经济同农民经济的结合点。

”“在农业和工业之间,除了交换,除了商业以外,就不可能有别的经济联系。

问题的实质就在这里。

……我们新经济政策的基础和实质全在于此。

——摘自王斯德《20世纪的世界史》

主要信息  

答案 新经济政策在农业领域实行了以粮食税取代余粮收集制;减轻农民负担,给予农民一定的土地使用权;允许土地转让和雇佣劳动;利用商品货币关系加强工农业生产联系等措施。

这些措施有利于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有利于促进农业生产的社会化和集约化;有利于推动城乡经济互动,促进农业生产的恢复与发展。

考点二 斯大林时代的社会主义探索

1.苏联工业化道路与西方工业化道路的区别和取得巨大成就的原因

(1)区别:

西方工业化经历了从轻工业到重工业的发展过程,苏联则一开始就重点发展重工业;西方国家工业化的资金来源于资本的原始积累,苏联则是国家采取行政手段保证多投资和高积累。

(2)原因:

对重工业的高度重视和巨额投资;高积累政策;农民的贡献;苏联人民的建设热情和奉献精神。

2.“斯大林模式”的特点

(1)经济上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管理体制。

它否定价值规律和市场机制的作用,用行政命令管理经济。

(2)政治上实行高度集权的领导体制,忽视民主法制,缺少群众监督,最后形成个人的高度集权。

3.“斯大林模式”的经验及教训

(1)经验

①促进了苏联经济的迅速增长,为后来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使苏联成为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

②斯大林模式的创立取决于当时苏联极为落后的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是落后国家实现工业化的可行方式,在苏联迅速赶上并超过西方发达国家的过程中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社会主义国家产生过积极的影响。

(2)教训

①一定要坚持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原则,遵循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

②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从本国国情出发。

③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农、轻、重按适当比例平衡发展。

④制定政策必须考虑人民的利益,注重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1.论从史出:

斯大林时期的经济结构

史料 

结论 工业各项经济指标增长迅速,但重工业遥遥领先,农业相对缓慢,体现的是注重制定经济发展计划及优先发展重工业特点。

2.获取材料信息:

依据材料归纳“斯大林模式”的特点

材料 斯大林认为社会主义只能实行计划经济;社会主义只能允许两种公有制形式的存在和发展;社会主义所有制越公就越优越;以重工业为中心的工业化道路就是社会主义区别资本主义的工业化道路。

——《苏联的共产主义》

主要信息  

答案 “斯大林模式”的特点是:

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实行单一的公有制;优先发展重工业。

江苏卷5年考题统计

2016年

选择题T19,苏联“一五”期间的农业

2015年

——

2014年

选择题T15,苏俄的新经济政策

1.命题点:

苏联农业机械化未能促进粮食增产的原因

(2016·江苏单科,19)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苏联政府在各地组建了数千个拖拉机站。

每个站配备一批拖拉机和联合收割机,农业机械化水平大大提高,但在接下来的几年里,农业并没有明显增产。

造成这一后果的主要原因是(  )

A.农村缺少机械操作员B.农业正在进行集体化

C.农民缺乏生产积极性D.农庄没有土地所有权

答案 C

解析 A项表述与“每个站配备一批拖拉机和联合收割机,农业机械化水平大大提高”不符,排除;B项表述无法反映“农业机械化水平大大提高”的现象,排除;斯大林模式下,国家片面发展重工业,从农民那里拿走的东西过多,导致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不高,严重阻碍了农业的发展,这与材料信息“农业并没有明显增产”相符,故C项的表述正确;D项的表述与苏联的土地归国家或集体所有的史实不符,故排除。

2.命题点:

苏俄新经济政策减轻了农民的负担

(2014·江苏单科,15)下表据《一个大国的崛起与崩溃》相关内容编制。

阅读该表,造成苏俄(联)农民年平均税款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年份

1920~1921

1921~1922

1922~1923

1923~1924

平均税款(卢布)

10.30

6.11

3.98

3.06

A.余粮收集制的推行B.固定粮食税的实施

C.实物配给制的废除D.农业集体化的实现

答案 B

解析 余粮收集制的推行导致了1920年至1922年高的平均税款,并不能说明1922年以后平均税款降低的原因,故A项错误;1921年以后,苏俄推行新经济政策,用固定粮食税代替了原来的余粮收集制,从而导致了1922年至1924年低的平均税款,故B项正确;实物配给制的废除是属于产品分配领域,不是造成农业税变化的主要因素,故C项错误;农业集体化是在“斯大林模式”后出现的,不在本题的时间阶段内,故D项错误。

1.命题点:

苏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引发民生问题

(2017·南京二模,34)1920年末至1921年初,农民暴动席卷西西伯利亚、坦波夫省和沃罗涅日省、伏尔加河中游地区、顿河流域、库班、乌克兰和中亚等地。

到1921年有50多起大规模农民起义发生,几乎没有一个省份不在某种程度上存在所谓的“盗匪”。

材料所述现象的原因是(  )

A.苏维埃政权面临敌对分子的进攻

B.苏俄国内战争加剧了社会矛盾

C.不明真相的群众受到反动派蛊惑

D.余粮收集制损害了农民的利益

答案 D

解析 据材料“农民暴动”“大规模农民起义”可知,苏维埃政权面临农民的起义,属于人民内部矛盾,而不是敌对分子的进攻,故A项错误;1920年底苏俄内战基本结束,1920年末至1921年初农民起义的原因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推行损害了农民的利益,故B项错误,D项正确;1920年底苏俄内战基本结束,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推行损害了农民的利益,而不是群众受到反动派蛊惑,故C项错误。

2.命题点:

苏俄新经济政策是适应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举措

(2018·镇江模拟)所有制、经济管理等方面全面推行社会主义化,在苏俄内战结束后引起了严重的政治危机和经济危机。

为此,列宁和布尔什维克党总结了经验教训,苏俄政府迅速调整政策(  )

A.结束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行余粮收集制

B.把发展生产力放在首位,允许资本主义的存在

C.推行集体农庄制度,大力发展商品经济

D.全力发展重工业,抵御法西斯德国的侵略

答案 B

解析 A项说法错误,余粮收集制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内容之一,故A项错误;材料“在苏俄内战结束后引起了严重的政治危机和经济危机”反映了苏联由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B项是新经济政策的内容,故B项正确;C项推行集体农庄制度是斯大林时期的农业政策,由国家计划主导,否定商品经济的作用,故C项错误;D项与斯大林模式有关,故D项错误。

3.命题点:

苏联农业集体化存在的突出问题

(2017·无锡二模,34)下表是苏联农业集体化资料统计表

1918年

1929年

1930年

1934年

1937年

集体农庄(单位千个)

1.6

57.0

85.9

233.3

243.7

集体化比重(占农户总数百分比)

0.1

3.9

23.6

71.4

93.0

占总播种面积的百分比

不详

4.9

33.6

87.4

99.1

上表说明苏联农业集体化(  )

A.解决了苏联的粮食危机

B.促进农村经济快速发展

C.存在着急躁冒进的现象

D.有效地巩固了工农联盟

答案 C

解析 材料中强调的集体农庄的个数与集体化程度,并未说明解决了粮食危机的问题,故A项错误;集体农庄下,损害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不利于农村经济的发展,故B项错误;材料中呈现的数据中,1918~1937年期间迅速提升,说明存在急于求成的特点,故C项正确;农业集体化不利于提高农民生产积极性,就不利于巩固工农联盟,故D项错误。

4.命题点:

斯大林“社会主义工业”的军工性特征

(2017·扬州二模,34)1926年苏联开始“社会主义工业化”,其进程是集中全部力量生产枪支、弹药等军工产品;之后,这种着眼于备战和打仗的“社会主义工业化”进程,以更强的势头继续发展。

由此可知斯大林模式(  )

A.为其他各国工业化提供了新模式

B.是国内环境影响的结果

C.国家工业化并不等于国家现代化

D.极大地提高了经济实力

答案 C

解析 苏联工业化着眼于备战和打仗,与民主理性法治的现代化不符,说明国家工业化不等于国家现代化,故C项正确。

5.命题点:

苏联“一五”计划建设的突出成就

1928年,苏联开始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并未受到美国人的关注。

4年以后这种情况发生变化,美国出版了大量关于苏联的著作,如《俄罗斯的黎明》《俄国今日:

我们从中能学到什么?

》。

当时,苏联吸引美国人的主要是(  )

A.经济危机造成的破坏较小

B.工业化取得显著成就

C.农业集体化保证城市供应

D.公有制显示出优越性

答案 B

解析 1929年,美国爆发经济危机,经济发展遭到极大破坏,而苏联由于被资本主义国家封锁,所以受到危机的破坏较小,这是客观事实,但这不是苏联吸引美国人关注的主要原因,故A项错误;1928年,斯大林推行第一个五年计划,片面发展重工业,到1932年苏联的工业化建设取得了显著成就,引起了美国对苏联工业建设的关注,故B项正确;苏联的农业集体化是为其工业化建设服务的,不是苏联吸引美国人注意的主要原因,故C项错误;美国是资本主义国家,其经济基础是生产资料的私有制,不可能羡慕苏联的公有制,故D项错误。

课时作业

一、选择题

1.(2018·盐城一模,34)瞿秋白在《俄乡纪行》中写道:

“不得志的小商人、小资产阶级的农民,自1920年以来都不满于劳农政府。

”这实际上反映了(  )

A.十月革命成功但并未解决土地问题

B.俄国苏维埃体制是次不成功的尝试

C.苏维埃俄国没有建立工农联盟政权

D.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激化了社会矛盾

答案 D

解析 十月革命成功后即颁布《土地法令》解决农村土地问题,故A项错误;俄国苏维埃体制是建立无产阶级政权的一次成功实践,故B项错误;苏维埃俄国是工农联盟政权,故C项错误;据材料“自1920年以来都不满于劳农政府”可知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激化了社会矛盾,故D项正确。

2.(2017·徐州高三期末,34)列宁在十月革命后提出过一个著名的公式:

苏维埃政权+普鲁士的铁路管理秩序+美国的技术和托拉斯组织+美国的国民教育……=社会主义。

这表明(  )

A.列宁突破了马克思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传统理论

B.列宁主张利用资本主义国家的进步因素建设社会主义

C.列宁已经认识到计划和市场的本质

D.列宁意识到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错误

答案 B

解析 从列宁提出的公式可以看出,他主张利用德国的管理秩序、美国的经济发展技术和形式、美国的教育,建设社会主义,故B项正确。

3.(2018·苏锡常镇一模)苏联问题专家郑异凡指出:

“俄文本身并无‘余粮’的意思,而是指征收(摊派)粮食。

所谓余粮实际上由国家和军队的需要确定,国家先确定所需要粮食数量,然后分配给各省、县和村。

”据此作者认为(  )

A.“余粮”指农民口粮之外的多余粮食

B.政府“征收”严重损害了农民的利益

C.政府“征收”措施在苏俄一直延续

D.政府“征收”考虑了农民的基本生活

答案 B

解析 农民口粮之外的多余粮食,与材料中“所谓余粮实际上由国家和军队的需要确定”不符,故A项错误;材料中“所谓余粮实际上由国家和军队的需要确定”会导致农民口粮难以保证,故B项正确;“征收”措施并非“一直延续”,其措施后来被粮食税取代,故C项错误;政府“征收”考虑农民的基本生活与材料中“所谓余粮实际上由国家和军队的需要确定”不符,政府没有考虑农民的基本生活,故D项错误。

4.(2017·南通、扬州、泰州三市高三二次调研)1921年4月,列宁在《论粮食税》中明确提出“重新审查和修正关于投机倒把活动的一切法令。

这样才能做到把某种程度上不可避免的、而且为我们所必须的资本主义发展纳入国家资本主义的轨道”。

据此判断,列宁(  )

A.肯定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的作用

B.主张集中人力物力保障战时需要

C.赋予了一切投机倒把活动的合法性

D.以计划经济形式改造资本主义制度

答案 A

解析 1921年新经济政策实施,恢复货币流通和商品交换,与材料中“1921年4月,列宁在《论粮食税》中明确提出”相符,故A项正确。

5.(2018·常州一模,21)1921年,列宁提出“我们真正需要的是美国的资本和技术。

这样就可以让我们的车轮再次转动起来”。

为此,苏俄采取的措施是(  )

A.实行贸易自由化

B.部分企业允许资本家经营

C.优先发展重工业

D.实行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

答案 B

解析 为了引进美国的资本和技术,苏俄在新经济政策中实行资本家经营部分企业,允许私有化存在,故B项正确。

6.(2017·邳州高三第三次联考,21)下面是苏俄(联)1920~1924年农村平均税率变化示意图。

此图可以用来说明苏俄(联)(  )

A.农民耕作自主权的扩大

B.农业经济政策出现调整

C.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恢复

D.农业生产迅速复苏发展

答案 B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21年后,苏联由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变为新经济政策,在农业上由余粮收集制变为固定粮食税,税收减少,故B项正确。

7.(2017·南京、盐城二模)苏联经济学家布哈林认为:

“加速流通,扩大市场,在此基础上发展生产——这里就有可能进一步降低价格,进一步扩大市场。

这是我们的生产道路。

”“扩大市场的容纳量,提高商品总量,加速工农业之间和工农业内部的流转……是加快我们经济生产速度的主要方法”,它“将提供使生产力得到最充分发展的余地”。

此观点的核心是(  )

A.利用市场是发展经济的合理手段

B.价格降低是生产发展的必要前提

C.加速流通是扩大市场的唯一措施

D.扩大总量是加快生产的主要方法

答案 A

解析 利用市场与材料中“加速流通,扩大市场,在此基础上发展生产”“扩大市场的容纳量……是加快我们经济生产速度的主要方法”相符,故A项正确。

8.(2017·苏州高三第一学期期中,23)“贸易商人设立摊位,跳蚤市场蓬勃发展,农民将食品运到城镇。

因有新法律的许可,私人的咖啡馆、商店、餐馆、夜总会、妓院、医院、诊所、信用社甚至小型工厂,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

”该现象最有可能盛行于(  )

A.赫鲁晓夫改革时期B.战时共产主义时期

C.斯大林工业化初期D.新经济政策时期

答案 D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此时期商品贸易、自由市场及私人经济得以产生和发展,而赫鲁晓夫改革没有允许私人经济发展,故A项错误;战时共产主义时期实行单一的公有制经济,不允许私人贸易和私人经济,故B项错误;斯大林工业化初期实行单一的公有制经济,不可能出现材料中情况,故C项错误;新经济政策利用市场和货币关系发展经济,允许私人经济和外国资本主义发展,符合题意,故D项正确。

9.(2017·淮安二模,34)20世纪30年代,苏联在农产品总产量下降的情况下,商品率即“上市量”却增加了4倍以上。

这反映出当时苏联(  )

A.农村存在瞒报问题B.优先保障城市居民供给

C.过度剥夺农业成果D.继续贯彻新经济政策

答案 C

解析 根据题目中的时间判断是斯大林时期,根据题目中“苏联在农产品总产量下降的情况下,商品率即‘上市量’却增加了4倍以上”得出,苏联实行农业集体化,目的是为工业化提供粮食、原料等,牺牲农业优先发展重工业,故C项正确。

10.(2017·连云港三模,34)1927~1928年,苏联工业生产恢复到一战前的水平。

1928~1933年,工业总产量增长了1倍多。

苏联工业生产状况出现上述变化,主要是因为(  )

A.扩大了工业企业生产的自主权

B.政府对资本主义经济原则妥协

C.政府成为工业化的主要推动者

D.保留了新经济政策的部分措施

答案 C

解析 此时苏联逐渐建立起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企业自主权缩小,故A项错误;此时苏联在经济体制方面实行单一的公有制,故B项错误;苏联工业生产大幅增长是因为此时逐渐形成了“斯大林模式”,政府成为工业化的主要推动者,可以按照统一计划调配人力、物力和财力资源,故C项正确;1924年以后新经济政策被逐渐取消,故D项错误。

11.(2017·苏州二模)19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其它模板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