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部编初中中考 语文 文化常识解题方法和技巧及习题训练及答案.docx
《新部编初中中考 语文 文化常识解题方法和技巧及习题训练及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部编初中中考 语文 文化常识解题方法和技巧及习题训练及答案.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新部编初中中考语文文化常识解题方法和技巧及习题训练及答案
新部编初中中考语文文化常识解题方法和技巧及习题训练及答案
一、中考语文专项练习:
文化常识
1.下列关于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我的叔叔于勒》作者是法国作家莫泊桑,其代表作是《羊脂球》,他与俄国的契诃夫和美国的欧·亨利并称为“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巨匠”。
B. 《马说》《小石潭记》《记承天寺夜游》的作者分别是韩愈、柳宗元、苏轼,他们都属于“唐宋八大家”。
C. 谥号,是古代诸侯、高官大臣等死后,朝廷根据他们的事迹和品德给予的称号。
如欧阳修被称为“欧阳文忠公”,韩愈被称为“昌黎先生”。
D. 《傅雷家书》中,傅雷以深厚的学养、真挚的父爱,对儿子在做人和生活方面进行了有益的引导,表现出他对儿子深切的关爱之情。
【答案】C
【解析】【分析】ABD三项正确,C项错误。
韩愈的谥号是“文”,“昌黎先生”是世称。
故答案为:
C
【点评】这道题考查对文学和文化常识的积累能力。
文学常识包括各种常见文体、作家作品、史书体例等。
文化常识包括传统文化中人物称谓、作品命名、古代官职、文化典籍等相关知识。
这些知识要在平时的学习中分类识记,答题时能准确地再现这些知识。
2.下列文学和文化常识叙述错误的是( )
A. “是日更定”,旧时晚上八时左右,打鼓报告初更开始,称为更定。
B. “故自号曰醉翁”,古人一诞生就起名,成人后则有字、号;生前有谥号,如范仲淹谥号为“文正”。
C. 下面称呼按年龄从小到大的排序为:
垂髫、豆蔻、及笄、弱冠、而立。
D. “晚生蒙老先生垂爱,得赐登龙,已出望外。
”中的“垂爱”是敬辞。
【答案】B
【解析】【分析】古人一诞生就起名,成人后则有字、号。
死后有谥号。
故选B。
故答案为:
B。
【点评】文学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的中外中的作家、作品,文学现象、文学流派,文体知识等。
重点记忆课本涉及到的和经典阅读中列出的作品。
平时注意积累,理出线索,形成体系。
3.下列文化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 我国古代常用皇帝的年号来纪年,如“庆历四年春”“崇祯五年”;也有用干支来纪年,如“岁在癸丑,暮春之初”。
B. 古人常用伯、仲、叔来表示兄弟排行的次序,伯是老大,仲是第二,叔是第三,季是最小的。
如孙权在兄弟中排老二,故字仲谋。
C. 《论语》中称三十岁为“而立之年”,四十岁为“不惑之年”,五十岁为“花甲之年”,六十岁为“知天命之年”,七十岁为“古稀之年”。
D. 酒杯,在古代有很多称谓。
如“觥筹交错”中的“觥”,“衔觞赋诗”中的“觞”,“金樽清酒斗十千”中的“樽”都是“酒杯”的意思。
【答案】C
【解析】【分析】ABD表述正确。
C.五十岁为知天命之年”,六十岁为“花甲之年”。
故答案为:
C
【点评】本题考查文化常识的积累。
文化常识知识量大,头绪纷繁。
包括传统文化中事关人物称谓、作品命名、古代官职和科举、地理常识、宗法礼俗、服饰和器物、古代音乐和历代刑罚等相关知识。
学生平时要按照一定的线索多看多记。
4.下面有关文学文化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 “春节、惊蛰、清明、夏至”都是二十四节气中的节气。
B. 古代把“梅、兰、竹、菊”誉称为花中四君子,把“琴、棋、书、画”称为“文人四友”。
C. 奥楚蔑洛夫是俄国作家契诃夫的代表作《变色龙》中的人物,他是一个见风使舵的人。
D. 左丘明是春秋时期人,《左传》是他根据鲁史所编写的一部编年体史书。
【答案】A
【解析】【分析】A.春节不是二十四节气中的节气。
故答案为:
A
【点评】本题考查文学、文化常识的辨析能力。
一般考查经典篇目的出处及重要作家的资料和作品有关的内容。
解答此类题目关键在于要以书本的注释为主,注意平时的积累。
5.下列关于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论语》中有不少语句逐渐演化并固定为成语,至今仍活跃在现代汉语中,如“温故知新”“舍生取义”“不耻下问”
B. 《诗经》中的诗歌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风是各地方的民歌民谣,雅是正统的宫廷乐歌,颂是祭祀乐歌。
C. 榜眼、探花是科举时代的称号,明清两代称殿试考取一甲(第一等)第二名的人为榜眼,第三名的人为探花。
D. 杜牧在《赠别》中写到“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
”后来称女子十三四岁的年纪为豆蔻年华。
【答案】A
【解析】【分析】A.“舍生取义”不是出自《论语》,而是出自《孟子》。
BCD表述正确。
故答案为:
A
【点评】本题考查文学和文化常识的积累能力。
文学常识包括各种常见文体、作家作品、史书体例等。
文化常识包括传统文化中人物称谓、作品命名、古代官职、文化典籍等相关知识。
这些常识知识量大,头绪繁多,学生要按照一定的线索多看多记。
解题时需细心对比,防止张冠李戴,时代混淆等。
6.下列关于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 新闻稿通常包括标题、导语、主体、背景和结语五个部分,其中背景和结语是必要部分。
B. 《藤野先生》选自《朝花夕拾》,主要讲述作者在日本留学时与藤野先生之间的故事。
C. 佃农指旧时农村中自己不占有土地,以租种土地为生的农民。
D. 郦道元所著《水经注》是我国古代地理名著,并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
【答案】A
【解析】【分析】A错误,背景和结语不是必要部分。
故答案为:
A
【点评】文学常识的考查主要集中在中外的作家、作品、文学流派、文体知识等,重点记忆课本涉及到的和经典阅读中列出的作品,平时注意积累,理出线索,形成体系。
死记硬背作者名字、书名及书中的重要人物。
7.下列文学常识、文化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 我国现代文学家鲁迅在作品中塑造了很多著名人物形象,其中闰土、孔乙己都是其小说《呐喊》中的人物。
B. “扑朔迷离”“刮目相待”“醉翁之意不在酒”分别出自《木兰诗》《孙权劝学》《醉翁亭记》。
C. “豆蔻枝头二月初”中的“豆蔻”现在也称“豆蔻年华”,指的是少女十三四岁的年龄。
D. 古时,用“令郎”“令爱”尊称对方的儿子,用“令尊”和“令堂”尊称对方的父亲。
【答案】D
【解析】【分析】ABC表述正确。
D“令爱”是称对方女儿的敬词。
“令堂”是称对方母亲的敬词。
故答案为:
D
【点评】此题考查对文学和文化常识掌握的能力。
考查时一般会涉及古今中外的名家名篇的基本知识以及称谓、历法、职官、地理、礼俗、文化典籍等。
解答这类题目,要求学生熟记学过的名家名篇的介绍和有关的文化常识。
8.下列文学常识、文化常识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 )
A. 社日是古代祭祀土神的日子,春秋两祭,同时也借以开展敲社鼓、饮社酒等诸多活动,陆游《游山西村》中“箫鼓追随春社近”描写的就是这一场景。
B. 帝王年号纪年是我国古代使用比较普遍的一种纪年方法。
“晋太元中”“庆历四年春”“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崇祯五年十二月”都以年号纪年。
C. 鲁迅的作品有小说、杂文,课文《社戏》《故乡》《孔乙己》,选自小说集《呐喊》;《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选自杂文集《且介亭杂文》。
D.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作者普希金、《变色龙》作者契诃夫、《列夫·托尔斯泰》作者茨威格、《谈教养》作者利哈乔夫,他们都是俄罗斯诗人、作家。
【答案】D
【解析】【分析】D文学常识表述有错误。
《列夫·托尔斯泰》作者茨威格是奥地利小说家、诗人、剧作家、传记作家。
《谈教养》作者利哈乔夫是苏联学者、作家。
故答案为:
D
【点评】本题考查文学常识级古文化常识的把握,注意作者、作品及作品内容的理解。
9.下列文学常识、文化常识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 农历九月初九,称为“重九”。
民间在该日有登高的风俗,所以重阳节又称“登高节”。
重阳习俗有登高、赏菊、饮酒、佩茱萸。
诗歌有“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B. 《马说》《小石潭记》《岳阳楼记》《记承天寺夜游》这些我们学过的课文都是我国古代名篇,也都出自“唐宋八大家”之手。
C. 谈吐可显儒雅之风。
问候别人的母亲时,可以用“令堂近来身体可好”;写了文章,想请别人指点一二时,可以用“请不吝赐教”。
D. 泰戈尔,印度诗人,著有诗集《飞鸟集》《园丁集》等,雨果,法国作家,代表作有《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等。
【答案】B
【解析】【分析】B项,有误,《岳阳楼记》的作者是范仲淹,他不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故选B。
故答案为:
B。
【点评】文学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的中外中的作家、作品,文学现象、文学流派,文体知识等。
重点记忆课本涉及到的和经典阅读中列出的作品。
平时注意积累,理出线索,形成体系。
10.下列有关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垂髻之年:
三四岁至七岁。
弱冠:
男子二十岁。
襁褓:
未满周岁的婴儿。
束发:
束扎发髻,男子十五岁。
B. 十九世纪法国著名现实主义作家莫泊桑,被誉为“短篇小说之王”,对世界文学影响很大。
其主要作品有《羊脂球》《俊友》等。
C. 在人际交往中,我们要尽量做到用语得体,比如:
初次见面用“久仰”,好久不见用“久违”,中途先走叫“失陪”。
D. 文言文中的称谓语非常丰富,有自称,有他称(除一般他称,又有爱称、敬称等),如“卿今当涂掌事”中的“卿”是古代臣对君的爱称。
【答案】D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考生对文学文化常识的理解和掌握能力。
平时考生在学习过程中要注意文学文化常识的积累。
本题D项中“卿”是古代君主对大臣的爱称,故D的表述不正确。
故答案为:
D
【点评】考生在平时的学习中对文学文化常识只要稍加留心,注意积累,完成此题不是难事。
11.下列关于文学文化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 《无题》《泊秦淮》的作者分别是唐代的李商隐、杜牧,二人并称为“小李杜”。
B. 除夕,农历年的最后一天晚上,又称“大年夜”,人们往往通宵不眼,有除旧迎新之意。
C.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中“金经”指佛经,“烽火连三月”中“烽火”指烽火台。
D. 太学是我国古代设在京城的最高学府,太学生入学的身份资格,在历代是不尽相同的。
【答案】C
【解析】【分析】C.“烽火连三月”中“烽火”指战争。
故选C。
故答案为:
C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文学常识的辨析能力,考查的是课内篇目的出处、作家作品等有关的内容。
解答此题关键以课本的注释为主,注意平时的积累。
注意对选项进行逐项的审读和评判,注意其语言的表达,仔细的进行判断。
12.下列有关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中国书法是我国民族文化的瑰宝,颜真卿的楷书《多宝塔碑》、王羲之的行书《兰亭集序》都是极具代表性的作品。
B. 古人常用“阴”“阳”表示地理方位。
“衡阳雁去无留意”中的“衡阳”位于衡山的南面,“达于汉阴”中的“汉阴”指汉水的南面。
C. “唐宋八大家”的作品脍炙人口,百世流芳,如韩愈的《马说》、柳宗元的《小石潭记》、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和范仲淹的《岳阳楼记》等。
D. 雨果、莫泊桑、罗曼·罗兰都是法国作家,他们的作品分别有《巴黎圣母院》《羊脂球》《名人传》。
【答案】C
【解析】【分析】A、B、D没有错;C.范仲淹不是“唐宋八大家”。
故选C。
故答案为:
C
【点评】本题考查文学常识,解答时需要对作者、作品、出处等内容做到了如指掌。
13.请根据情境和所学知识,判断下列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 古代有很多运用借代的词语,如“汗青”指史册,“桃李”指学生,“烽烟”指战争,“手足”指同学,等等。
B. 兰兰勇敢地制止了商场里的一个小偷的偷窃行为,李晓明夸赞她说“你真是巾帼不让须眉啊!
”
C. 你到同学家做客,同学对你的到来表示欢迎说:
“你大驾光临,我们家真是蓬荜生辉啊!
”
D. 小华最近写了一幅书法作品想请教书法家王老师的指导,她恭敬的对王老师说:
“请王老师斧正。
”
【答案】A
【解析】【分析】A.有误。
“手足”指兄弟。
故答案为:
A
【点评】本题考查考生文化常识的辨析能力。
这是一道选择题,考生要逐项审读,仔细辨析选项的内容。
要求考生在平时要注意基本的文化常识的积累。
14.下列关于文学文化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在我国古代对年龄有特殊的称谓,如“加冠”指二十岁,“不惑”和“花甲”分别指的是四十岁、五十岁。
B. 寓言是从神话中演变而来的一种文学样式,《愚公移山》这篇寓言就颇有神话的味道。
C. 农历三月含有清明和谷雨两个节气。
D. 《左传》又称《左氏春秋》,儒家经典之一,是中国古代的史学和文学名著。
【答案】A
【解析】【分析】A项,“花甲”指的是六十岁。
故选A。
故答案为:
A
【点评】本题考查文化常识的把握,注意年龄的称谓。
15.下列关于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 古人常常用帝王的年号来纪年,如“庆历四年春”“崇祯五年十二月”等。
B. 古人将一夜分为五更,每更约两小时,《湖心亭看雪》中“更定”指晚上八点左右。
C. “乡试”即乡一级考试,考中者均称“秀才”,其中第一名称“解元”,第二至十名称“亚元”。
D.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作者苏轼和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都在“唐宋八大家”之列。
【答案】C
【解析】【分析】ABD三项正确。
C项错误。
乡试是古代省级的考试,考中者被称为举人。
乡试第一名称“解元”第二名称为亚元,第三,四,五名称为经魁,第六名称为亚魁。
第七名以后无固定称呼。
故答案为:
C
【点评】本题考查对文学、文化常识的理解与识记。
文学常识广义指涵盖文化的各种问题。
包括作家,年代,作品,文学中的地理,历史各种典故,故事,也包括一般的人们众所周知的文学习惯。
古代文化常识是指古代称谓习惯、历法、节气、职官定位、地理、礼仪、古代音律、科举制度、宗法等文化内容的统称。
16.下列关于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人们常用“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来概括唐、宋、元、明、清这几个时期突出的文学形式。
B. 《五柳先生传》《出师表》《岳阳楼记》《马说》《与朱元思书》《送东阳马生序》中的“传”“表”“记”“说”“书”“序”都是古代的文体。
C. 古人常用“阴”“阳”表示方位,山南水北称为“阳”,山北水南称为“阴”。
D. 古代的别称都很固定,如“桑梓”指家乡,“社稷”指国家,“伉俪”指朋友,“布衣”指百姓,等等。
【答案】D
【解析】【分析】D关于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
“伉俪”,指配偶、夫妇。
故答案为:
D
【点评】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古代文学常识。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结合各项内容,根据已有的知识储备做出选择。
17.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辩论是“智商”的交锋,也是“情商”的考验。
站在辩论场上进行唇枪舌战时,既要耳聪目明、能言善辩,也要保持良好的仪态风度
B.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文中的纪年历法,是我国长期采用的一种传统历法,就是俗称的“阳历”。
C. 《陈太丘与友期行》中,当友人怒骂“非人哉”时,七岁的陈元方回应“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是针锋相对的应对典型。
D. “宋词”是相对于古体诗的新体诗歌之一,它始于梁代,形成于唐代而极盛于宋代,标志宋代文学的最高成就。
按风格可分为“婉约派”和“豪放派”。
【答案】B
【解析】【分析】B项错误。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文中的纪年历法,是我国长期采用的一种传统历法,是帝王年号纪年法。
故答案为:
B
【点评】本题考查文学和文化常识,和考查对口语交际知识的掌握。
文学常识包括各种常见文体、作家作品、史书体例等。
文化常识包括传统文化中人物称谓、作品命名、古代官职、文化典籍等相关知识。
这些常识知识量大,头绪繁多,学生要按照一定的线索多看多记。
解题时需细心对比,防止张冠李戴,时代混淆等。
18.在“倾听大自然的语言”系列活动中,你参与其中。
(1)【知识积累】2007年国务院批准,“二十四节气”之一被定为我国法定节假日,这一节气是( )
A.春节
B.清明
C.端午
D.中秋
(2)【追根究底】阅读下面诗句,结合所学的地理知识,探究诗中蕴含的物候现象及其原因。
二月江南花满枝,他乡寒食远堪悲。
(孟云卿《寒食》)
(3)【心系他人】时值早春,天气仍然较冷,同学们都穿着厚厚的衣服,可小飞只要“风度”,不要温度,宁可冒着感冒的危险,也不愿多穿衣服。
作为小飞的同学,你想对他说些什么呢?
【答案】
(1)B
(2)二月时,江南已经鲜花满枝,而其他地方却十分寒冷。
原因:
纬度的差异影响物候。
(3)小飞,现在时值早春,天气还比较冷,穿衣服少了很容易被冻感冒,进而影响到你的学习。
请你多穿点衣服,好吗?
【解析】【分析】⑴考查对古代文化的理解。
“春节”“端午”“中秋”是中国传统文化节日,不是节气。
我国从2008年开始把“清明节”作为法定节假日。
据此,答案为C。
⑵考查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
寒食:
寒食节,在清明前一日或两日,这一天禁火冷食。
这句诗的意思是:
二月时的江南已经鲜花满枝,而其他地方却十分寒冷。
这是由于地理纬度的差异造成气候的不同,即纬度的差异影响物候。
⑶语言表达题,首先要有称谓(小飞同学);其次要交代劝说的理由(早春时节,少穿衣服的影响);第三要注意说话的对象,语言要符合说话者的身份;最后语气要委婉,不可生硬强迫。
做到文明礼貌,语言表达要简明、连贯、得体。
故答案为:
⑴B;⑵二月时,江南已经鲜花满枝,而其他地方却十分寒冷。
⑶小飞,现在时值早春,天气还比较冷,穿衣服少了很容易被冻感冒,进而影响到你的学习。
请你多穿点衣服,好吗?
【点评】⑴考查学生对一般节气与传统节气的掌握程度。
“清明”在“二十四节气”中被定为我国法定节假日。
⑵考查学生对唐诗中蕴含的物候知识的掌握能力。
诗句“二月江南花满枝,他乡寒食远堪悲 ”产生的原因:
纬度的差异影响物候。
⑶在劝说时,除了劝说的内容契合对方的想法之外,也要讲求“说”的技巧。
首先,要站在对方的角度去考虑问题,假设自己是对方,自己又会怎么想、怎么做,体会他的心情;然后注意说话的方式、语气、态度,尽量做到委婉、谦和、真诚。
如果直接否定对方,对方是很难接受的,劝说注定是失败的,那么就可以在说的时候巧妙地以退为进,比如可以多用这样的句式“我也这么认为,但是后来仔细一想……”“你说得很有道理,但是我们不妨把眼光放远了来看……”通过这样的句子,尽量把对方的观点引导到自己的观点上来。
此外,语言可以生活化一些,因为通俗易懂的语言内容能让这样的沟通更为有效。
19.你所在的学校正在举办以“君子自强不息”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
请你积极参加并完成以下任务。
(1)【我讲历史】在我国的悠久历史长河里,涌现出了很多君子自强不息的例子,他们或是叱咤风云的武将,或是诗书满腹的文人……为进一步加深同学们对他们的认识,学校开展了“君子自强不息”为主题的讲故事比赛,请你以此为主题写一则你所知道的故事,为比赛做好准备,字数在80字以内。
(2)【图片链接】下面是同学们搜集到的两幅书法作品,请指出它们各属于什么字体,并说说它们的字体特征。
(3)【补写对联】我国有许多鼓励人们自强不息的对联。
下面的对联就颂扬了这种精神,请你根据上联,补写出下联。
上联:
一路风雨兼程磨砺意志
下联:
________
【答案】
(1)①岳飞,身怀报国之志,一生精忠报国,以满腔热血挥洒在南宋的大地。
②勾践卧薪尝胆;③司马光用圆木警枕写《资治通鉴》;④祖逖闻鸡起舞。
(2)①楷书,字体端庄,匀称工整;②行书(行楷),笔画连绵,灵活连贯。
(3)半载苦乐同享铸就辉煌
【解析】【分析】⑴开放性试题,所讲的故事要围绕“君子自强不息”为主题来选择,叙述完整,语句通顺即可。
这样的故事如,①岳飞,身怀报国之志,一生精忠报国,以满腔热血挥洒在南宋的大地。
②勾践卧薪尝胆;③司马光用圆木警枕写《资治通鉴》;④祖逖闻鸡起舞。
⑵楷书也叫正楷、真书、正书。
由隶书逐渐演变而来,更趋简化,横平竖直。
《辞海》解释说它“形体方正,笔画平直,可作楷模”。
图一符合楷体的特点。
行楷,也称“汉字行楷手写体字形”,是偏重于楷书书写笔法(法则),比楷书行笔自由,又比行草规正的行书字体。
图二符合行楷的特点。
⑶对联讲究字数相等并押韵,所以在做对联题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字数相等、句式一致、结构相应、内容相关等特点,按照上联“一路(数量词)风雨兼程(主谓短语)磨砺意志(动宾短语)”来分析下联即可,如“半载苦乐同享铸就辉煌”。
故答案为:
⑴①岳飞,身怀报国之志,一生精忠报国,以满腔热血挥洒在南宋的大地。
②勾践卧薪尝胆;③司马光用圆木警枕写《资治通鉴》;④祖逖闻鸡起舞。
⑵①楷书,字体端庄,匀称工整;②行书(行楷),笔画连绵,灵活连贯。
⑶半载苦乐同享铸就辉煌
【点评】⑴开放性试题,本题考查学生的知识积累。
所讲的故事要围绕“君子自强不息”为主题来选择,叙述完整,语句通顺即可。
⑵考查学生对书法的鉴赏能力。
楷书,代表人物颜真卿。
楷书又称正书,或称真书。
宋宣和书谱:
"汉初有王次仲者,始以隶字作楷书"认为楷书是由古隶演变而成的。
行书的优点:
张怀《书议》说:
"行书非草非真,在乎季孟之间;兼真者谓之真行,带草者谓之草行",在日常生活中最切实用的字体。
⑶本题考查的是对联的知识。
我们要熟知对联的基本知识,对联即对偶,要求字数相等,词性相对,意义相关,抓住这个特点,即可作答。
20.下列关于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 古人常用“阴”、“阳”表示方位,山南水北称为“阳”,山北水南称为“阴”;古人还常以“丝竹”代表音乐。
B. 我国古代表示自我谦称的词有:
“愚、鄙、敝、卑、仆”等。
帝王自我谦称的词有:
“孤、寡、不谷”等。
C. 古代的别称都很固定,如桑梓指家乡,社稷指国家,伉俪指朋友,布衣指百姓等。
D. 骈文,文体名,起源于汉魏,形成于南北朝,盛行于隋唐,其以四字六字相间定句,世称“四六文”。
【答案】C
【解析】【分析】ABD表述正确。
C.伉俪指夫妻,不是朋友。
其它别称都对。
故答案为:
C
【点评】此题考查对文学和文化常识掌握的能力。
考查时一般会涉及古今中外的名家名篇的基本知识以及称谓、历法、职官、地理、礼俗、文化典籍等。
解答这类题目,要求学生熟记学过的名家名篇的介绍和有关的文化常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