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哲重点 文档3.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274193 上传时间:2023-01-22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马哲重点 文档3.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马哲重点 文档3.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马哲重点 文档3.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马哲重点 文档3.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马哲重点 文档3.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马哲重点 文档3.docx

《马哲重点 文档3.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马哲重点 文档3.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马哲重点 文档3.docx

马哲重点文档3

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

狭义上:

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广义上:

马克思主义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后人对它的发展,即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

也包括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2.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不可分割三部分:

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

3.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理论基础:

德国古典哲学(辩证法是黑格尔哲学体系统合理内核,费尔巴哈的唯物论)、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法国和英国的空想社会主义(圣西门,傅立叶和欧文)

马克思恩格斯独创:

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

4.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

1.批判地继承了人类全部优秀文化遗产

2.是对世界本来面貌的全面而深刻地反映

3.随着时代和实践前进的永葆青春活力的科学真理

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性

1.本质是批判的、革命的

2.无产阶级政治立场

3.阶级性和真理性、阶级性和人民性的一致性

5.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统一性科学性是前提革命性是必然结论

实践性阐明实践的观点的基础和核心作用经过实践检验并随着实践发展的科学真理

强调其改造世界的实践功能

6.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质特征是:

在实践基础上科学性和革命性的高度统一。

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革命性与科学性是浑然结合在一起的,科学性根源于革命性的要求,革命性必须靠科学性来保证和贯彻,二者不可缺一。

总之,马克思主义理论是无产阶级的思想体系,是无产阶级根本利益的理论表现,它的本质特征是在实践基础上严格的科学性和彻底的革命性的高度统一。

7.1.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2.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

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方法都应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3.马克思主义最重要求理论品质:

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与时俱进)。

4.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共产主义

1、哲学的基本问题(p28)辨析与选择

“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恩格斯

第一方面:

存在和思维或物质和意识何为世界本原,谁是第一性的问题。

根据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可以把哲学划分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个基本流派。

1.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两大基本派别

1)一元论

唯物主义

唯心主义的基本形式:

客观唯心主义主观唯心主义

2)二元论

笛卡儿

主观唯心主义:

把个人的主观精神,如意志、感觉等夸大为唯一的实在,看是世界的本原。

Eg:

既非旗动,亦非风动,仁者心动。

只要闭上眼睛,世界上就没有什么悬崖。

第二方面:

思维和存在或物质和意识有无同一性,即人们的思维能否认识现实世界的问题。

根据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可以把哲学分为可知论与不可知论。

Eg:

“把相对主义作为认识论的基础,就必然地使自己陷入绝对怀疑论、不可知论和诡辩,就是陷入主观主义。

——列宁

(3)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

2、列宁对“物质”的经典定义(p30)

(1)物质具有客观实在性

(2)物质具有可知性,反映论

(3)物质具有一般性或共性

“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列宁

⏹意识的本质:

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

⏹运动:

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物质世界的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无条件的绝对运动和有条件的相对静止构成了事物的矛盾运动。

时间与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

⏹旧唯物主义都是“半截子”的唯物主义,因为他们在自然观上是唯物主义的,但在社会历史领域则是唯心主义。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马克思主义的基石)

纷繁复杂的万事万物有一个共同的根源:

物质

精神领域:

物质的产物与反映

社会领域:

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唯物史观)

社会的物质性主要表现在:

(P33)

1、人类社会依赖于自然界,是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

2、人们谋取物质生活资料的实践活动最终是以物质力量改造物质力量的活动,仍是物质性的活动。

3、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与发展的基础,集中体现了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实践的本质:

是人类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

实践的特点:

物质性(客观现实性)、自觉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

实践的基本形式:

物质生产实践、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和科学实验等。

3、为什么说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

(P37)

⏹实践是使物质世界分化为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历史前提,又是使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统一起来的现实基础。

⏹实践是人类社会的基础,一切社会现象只有在社会实践中才能找到最后的根源,才能得到最终点的科学说明。

⏹社会生活是人类各种社会生活的总称,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

4、自然规律与社会规律的联系与区别

联系:

自然规律与社会规律都具有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性。

区别:

●自然规律是作为一种盲目的无意识的力量作用,社会规律则是通过抱有一定目的和意图的人的有意识的活动实现的。

●自然规律只要具备了同样的客观物质条件就可以以完全相同的形式反复出现。

社会规律则是历史的,在不同的社会、国家、民族以及不同的历史阶段都有不同的表现形式。

5、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

●普遍联系的观点——孤立的观点

●永恒发展的观点——静止的观点

●全面的观点——片面的观点

●矛盾的观点——否认矛盾的观点

5、简答:

为什么说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体系的实质和核心?

(p43)

⏹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力,从根本上回答了事物为什么会发展的问题。

⏹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以及唯物辩证法基本范畴的中心线索,也是理解这些规律和范畴的“钥匙”

⏹对立统一规律提供了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法

6、论述:

从矛盾的基本属性(同一性与斗争性)理解和谐社会的构建(P43-44)

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

矛盾的斗争性是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性质和趋势。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相互联结、相辅相成的。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在事物的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

同一性的作用表现在:

1、同一性是事物存在的和发展的前提,在矛盾双方中一方发展以另一方的发展为条件,发展是在矛盾统一体中的发展。

2、同一性使矛盾双方相互吸收有利于自身的因素,在相互作用中各自得到发展。

3、同一性规定着事物转化的可能和发展的趋势。

斗争性的作用表现在:

1、矛盾双方的斗争促进矛盾双方力量的变化,竞长争高,此消彼长,造成双方力量发展的不平衡,为对立面的转化、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

2、矛盾双方的斗争是一种矛盾统一体向另一种矛盾统一体过度的决定力量。

事物是多样式的统一,和谐的本质就在于协调事物内部各种因素的相互关系,促成最有利于事物发展的状。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在发展的基础上正确处理各种社会矛盾的历史过程和社会结果。

7、论述: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哲学基础——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及其相互关系(P45-46)

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是对矛盾普遍性的简明表述。

矛盾普遍存在,但不同事物的矛盾又是具体的,特殊的。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矛盾的普遍性即矛盾的共性,矛盾的特殊性即矛盾的个性。

矛盾的共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

矛盾的个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

任何现实存在的事物都是共性和个性的有机统一。

共性寄寓个性之中,没有离开共性的个性,也没有离开个性的共性。

8、简述:

独立自主、对外开放政策的哲学依据?

⏹内因:

事物内部各要素的对立统一的关系,即内部矛盾

⏹外因:

事物与其他事物的对立统一的关系,即外部矛盾

Ø内因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根据

Ø外因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条件

Ø外因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条件

9、简述:

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P46)

⏹量变是质变的必要

⏹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量质与质变是相互渗透的。

10、论述:

运用哲学原理谈谈如何对待外来文化或传统文化?

(P47)

⏹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

⏹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

⏹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

⏹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取其精华,弃其糟粕)

11、论述:

如何理解“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

社会主义事业成功的曲折性同理。

(P47)

事物的辩证发展经过两次否定,三个阶段,形成一个周期。

其中否定之否定阶段仿佛是向原来出发点的回复,但这是更高阶段的回复,是扬弃的结果,事物的发展呈现出周期性,上一个周期和下一个周期的无限交替,使事物的发展呈现出波浪式前进或螺旋式上升的总趋势。

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12、辨析:

凡是存在的,就是合理的。

如何理解“凡是现实的就是合理的,凡是合理的就是现实的”?

关键在于现实与现存的区别。

现实的是有其合理性发展而来的,并发展下去,而现存的却未必,有些腐败的,失去存在条件和根据的现存事物,不是现实的,将消失。

凡是存在合理依据的就是现实的,而凡是现实的,都是具有合理根据和条件发展而来的。

因此,对于黑格尔这句话,我们不能错误的理解成现存的事物,为现存的腐朽现象作论证。

13、辨析:

假象不是现象

14、论述:

请运用哲学原理看待当前自然灾害频发的问题。

(P57-59)

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的辩证统一

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的辩证统一

首先必须尊重客观规律。

其次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从实际出发,努力认识和把握事物的发展规律。

其次,实践是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的基本途径。

最后,主观能动作用的发挥,还依赖于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

15、简述:

如何理解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性作用?

(64-65)

●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

●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

●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16、简述:

为什么认识运动进行了第一次飞跃后,还要进行“从认识到实践”的第二次飞跃?

(p70)

答:

理论是否正确,在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第一次飞跃中,是没有得到证实、也不可能得到实现的。

只有将已经获得的理论运用到实践中去,通过实践的检验,正确的理论才能被发现、纠正或推翻,并在指导实践的过程中,使自身得到发展。

如果没有这个过程,对事物的认识就没有完成。

认识过程的总规律:

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

17、辨析:

有用就是真理(P72)

答:

错误。

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

真理作为一种主观的思想形式,是不把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外部客观世界作为认识的对象。

镇里最根本的特征就在于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正确揭示,就在于思想与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一致性。

检验真理的标准是客观的。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18、论述:

用真理的绝对性与相对性的辩证关系分析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坚持与创新。

(P73-75、P87-88)

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是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

它们并非不同的真理,而是同一真理的两种不同属性和方面,二者是辩证统一的.首先,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是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

它们并非不同的真理,而是同一真理的两种不同属性和方面,二者是辩证统一的。

其次,相对真理是向绝对真理转化的,真理是一个由相对真理向绝对真理转化的发展过程,每一个真理都是这个转化过程中的一个环节。

把握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统一的原理,对于我们正确对待马克思主义有重要意义。

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真理,它也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

它正确地反映了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是经过150多年的实践证实了的真理,因而它有绝对性的一面。

但是,马克思主义并没有穷尽一切事物及其规律,仍然需要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而发展,它又具有相对性的一面。

正因为马克思主义真理具有绝对性,所以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作为我们的指导思想;又因为它具有相对性,所以我们又必须在实践中丰富它、发展它。

既坚持又发展,才是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正确态度。

19、简述:

为什么说实践是检验真的唯一标准?

(P77)

●真理的本性:

真理的本性在于主观与客观相符合

●实践的特点:

实践是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具有客观现实性。

20、简述:

如何理解真理与价值在实践中的辩证统一?

(P84-85)

答:

首先,成功的实践必然是以真理和价值的辩证统一为前提的。

其次,价值的形成和实现以坚持真理为前提,而真理又不然是具有价值的。

最后,真理和价值在实践和认识活动中是相互制约、相互引导、相互促进的。

21、简述:

为什么说生产方式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

(P95)

答:

首先:

物质生产活动及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人类其他一切活动的首要前提。

其次,物质生产活动及生产方式决定着社会的结构,性质和面貌,制约着人么的经济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等全部社会生活。

最后,物质生产活动及生产方式的变化发展决定整个社会历史的变化发展,决定社会形态从低级到高级的更替和发展。

22论述:

为什么说建设物质文明的同时,我们还要重视精神文明建设?

——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P98)

答:

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平衡性。

社会意识内部各种形式之间的相互影响及各自具有的历史继承性。

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能动的反作用。

23、简述:

如何理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P101)

答:

科学技术上的发明创造,会引起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和劳动者的素质的深刻变革和巨大进步;科学应用于生产的组织管理,能够大幅度的提高管理效率。

在现代,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应用于生产过程的周期日趋缩短,对于生产发展的作用越来越大,日益成为生产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所以,……

24、论述:

请运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解释经济体制改革的必要性。

(P102-104)

答:

一方面,生产力的状况决定一定的生产关系的产生及其变化发展的方向和形式。

另一方面,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当生产关系是和生产力的状况时对生产力发展起着促进作用,反之将起着阻碍作用。

25、论述:

请运用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解释政治体制改革的必要性?

(P105-107)

答: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规律,就是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应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这里的“一定要适应”表明:

经济基础状况决定上层建筑的发展方向,决定上层建筑相应的调整或变革,而不允许上层建筑长时期落后于或不适应自己的发展;上层建筑的反作用,也必须取决于和服从于经济基础的性质和客观要求,而不允许上层建筑脱离经济基础的发展状况和水平。

26、辨析:

社会革命就是政权的改变(P119)

社会革命是阶级斗争的最高形式,是社会形态的质变。

社会革命的食实质是革命阶级推翻反动阶级的统治,用新的制度代替旧的社会制度,解放生产力,推动社会发展。

国家政权从反动阶级手里转移到革命阶级手里,是实现社会形态变革的首要的、基本的标志。

27、简述:

如何理解人的现实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P128)

人不仅作为类与动物有本质的区别,而且在社会生活中,人与人之间也存在本质区别;人的本质属性是社会属性,而不是自然属性;社会属性表现在人的各种社会关系中,特别是经济关系中;人的本质是变化的、发展的,而不是永恒不变的。

28、辨析:

时势造英雄还是英雄造时势?

(P134)

必然性和偶然性的统一。

时势造英雄,杰出人物的出现具有必然性。

杰出人物会因其智慧、性格因素对社会进程发生影响,但这些作用仅仅是历史进程中的偶然性现象,只能够成为历史发展的个别原因。

他们凭借自己的才能,虽然也能使具有历史事变的外貌或某些后果改变,但终究不能改变历史发展的基本方向。

29、辨析:

资产阶级的发家史是节俭的历史(P141-142)

错误。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产生之后,新兴资产阶级便开始进行资本的原始积累,利用暴力手段为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创造条件。

资本原始积累主要通过两个途径:

一是用暴力手段剥夺农民的土地,二是用暴力手段掠夺货币财富,利用国家政权的力量进行残酷的殖民掠夺。

同时,新兴资产阶级还通过国债制度、课税制度和保护关税制度,加强对国内人民的剥削,积累起巨额货币资本。

这一切,大大的促进资本主义的发展。

资本原始积累的事实表明,资产阶级的发家史是一部罪恶的掠夺史。

而不是节俭的历史。

30、简述:

为什么说商品实际上是商品生产者相互交换劳动的关系?

(P144)

商品是用来交换的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劳动产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

商品的使用价值,是通过交换用来满足别人的、社会的需要的。

价值决定商品交换的比例,是交换价值的基础。

商品的价值是劳动创造的,其实体是凝结在商品中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商品交换实际上是商品生产者之间相互交换的劳动关系,商品的价值在本质上体现了生产者之间的一定的社会关系。

31、辨析:

在实际商品交换中,价格高于价值违背了商品价值规律。

(P146-147)

错误。

在商品经济中,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是,商品的价格围绕商品的价值自发波动。

由于供求关系变动的影响,商品价格总是时而高于价值,时而低于价值,不停地围绕价值这个中心上下波动。

从较长时间来看,价格高于价值的部分和价格低于价值的部分能够相抵,商品的平均价格和价值是相一致的。

因此价格高于价值并没有违背商品的价值规律。

32、简述:

价值规律及其作用(P147-149)

价值规律:

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按照等价交换的原则进行。

它既支配商品生产,又支配商品流通。

作用:

第一,自发的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各生产部门之间的分配比例。

第二,自发的刺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第三,自发的调节社会收入的分配。

33、简述:

私有制基础上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P149-150)

在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中,商品生产者的劳动具有两重性:

既是具有社会性质的社会劳动,又是具有私人性质的私人劳动。

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构成私有制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这一矛盾贯穿商品经济发展过程的始终,决定着商品经济的各种内在矛盾及其发展趋势。

首先,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决定着商品经济的本质及其发展过程。

其次,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商品经济的其他一切矛盾的基础。

最后,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决定着商品生产者的命运。

34、辨析:

在信息经济社会中,价值的增长不是通过劳动,而是通过知识来实现的。

(P152)

错误。

在当今社会,科技劳动和管理劳动等脑力劳动,不仅作为一般劳动在价值创造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而且作为更高层次的复杂劳动创造的价值要大大高于简单劳动。

同时,应坚持马克思关于人的抽象劳动是价值的唯一源泉这一劳动价值论的基本观点。

知识等生产要素在增加使用价值和价值形成中有重要作用,但科学技术本身并不能创造价值。

 

35、简述:

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劳动力的价值与使用价值。

(P154)

劳动力价值包括三部分:

1)维持劳动者本人生存所必须的生活资料的价值。

2)为维持劳动者家属的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

3)劳动者接受教育和训练所支出的费用。

劳动是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它本是并不是商品。

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是价值的源泉,在消费过程中能够创造新的价值,劳动力商品具有能创造比自身价值大的价值的特点。

36、简述:

相对剩余价值和超额剩余价值的联系和区别。

(P160-161)

区别:

相对剩余价值是指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而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生产的剩余价值。

超额剩余价值,是指企业由于提高劳动生产率而使商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的差额。

联系:

在资本主义商品生产条件下,单个资本家改进技术、改善管理的主观动机是追求超额剩余价值,但其客观后果则是整个社会各个生产部门的劳动生产率普遍提高,导致生活资料的价值下降和补偿劳动力价值的必要劳动时间缩短,而剩余劳动时间相对延长,整个资本家阶级普遍获得相对剩余价值。

37、辨析:

“无人工厂”的出现,技术和科学“成为独立的剩余价值源泉”,说明马克思主义剩余价值学说已不适用于现代资本主义。

(P161-162)

错误。

资本主义条件下的生产自动化只是意味着剩余价值生产所使用的生产工具更加先进了,它们在本质上依然是物化劳动或不变资本的实物形式。

它们的价值是在工人生产它们的过程中形成的。

在它们参加产品的生产时,只是把原有的价值转移到产品中去,而不创造新价值,更不能创造剩余价值。

资本主义国家的生产自动化是人类社会科学技术进步的结晶,它的普遍采用会大幅度提高劳动生产率,使资本家阶级获得比过去更多的剩余价值。

资本主义条件下的生产自动化是资本家获取高额剩余价值的手段,而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仍然是这种剩余价值的唯一源泉。

38、辨析:

资本的价值构成决定资本的技术构成。

(P163)

错误。

一般来说,资本的技术构成决定资本的价值构成,技术构成的变化往往会引起价值构成的相应变化,而价值构成的变化通常反映着技术构成的变化。

39、辨析:

资本主义的工资是劳动的价格(P167)

正确。

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工人的工资是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

这是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

40、辨析:

生产过剩是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本质特征(P170)

正确。

资本主义发展到一定阶段,就会发生以生产过剩为基本特征的经济危机。

当经济危机发生时,大量商品积压,大批生产企业减产或停工,整个社会经济生活一片混乱。

生产过剩是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本质特征,但是这种过剩时相对过剩,即相对于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来说社会生产的商品显得过剩,而不是与劳动人民的实际需要相比的绝对过剩。

41、简述:

为什么说垄断并没有消除竞争?

(P183-184)

第一,垄断没有消除产生竞争的经济条件。

第二,垄断必须通过竞争来维持。

第三,社会生产是复杂多样的,任何垄断组织都不可能把包罗万象的社会生产都包下来。

自由竞争

垄断竞争

竞争目的

获得更多利润或超额利润

获得高额垄断利润和更大的垄断权力

竞争手段

主要运用经济手段

除了各种经济手段外还有非经济手段

竞争范围

主要在经济领域和国内市场

扩大到经济领域以外从国内扩展到国外

43、辨析:

垄断价格长期背离生产价格和价值,是对价值规律的否定。

(P186)

错误。

从全社会看,整个社会商品的价值,仍然是由生产它们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创造的,垄断价格既不能增加也不能减少整个社会所生产的价值总量,它只是对商品价值和剩余价值作了有利于垄断资本的再分配。

从全社会看,商品的价格总额仍然等于商品的价值总额。

所以,垄断价格的产生没有否定价值规律,它是价值规律在垄断资本主义阶段作用的具体体现。

44、辨析:

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说明了当代资本主义已经发生质的改变。

(P203)

错误。

当代资本主义发生的变化从根本上来说就是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和资本主义经济规律作用的结果。

其次。

当代资本主义发生的变化实在资本主义制度基本框架内的变化,并不意味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根本性质发生了变化。

只要生产资料私有制和雇佣劳动还存在,只要生产剩余价值的规律还发生作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根本性质就不会发生变化。

从当代资本主义发展的实际情况来看,资本罪住剩余价值的本性并没有改变,改变的知识获取剩余价值的方法和方式。

这一切标明,虽然当代资本主义发生了一些新变化,但是变化并没有改变资本主义制度的本质。

45、辨析: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具有社会主义因素。

P189

错误。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垄断资本主义的新发展。

它对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作用。

但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出现并没有根本改变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艺术创意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