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居住区绿地植物造景的基本要求.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273704 上传时间:2023-01-22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33.2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一节居住区绿地植物造景的基本要求.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第一节居住区绿地植物造景的基本要求.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第一节居住区绿地植物造景的基本要求.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第一节居住区绿地植物造景的基本要求.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第一节居住区绿地植物造景的基本要求.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一节居住区绿地植物造景的基本要求.docx

《第一节居住区绿地植物造景的基本要求.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一节居住区绿地植物造景的基本要求.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一节居住区绿地植物造景的基本要求.docx

第一节居住区绿地植物造景的基本要求

居住区绿地的植物造景更新时间:

2009-3-2122:

08:

20文章来源:

本站原创浏览次数:

1006第一节居住区绿地植物造景的基本要求

居住区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主要场所,人的一生大部分时间是在自己居住的小区度过的,小区环境质量的高低对人的身心健康有很大的影响。

而且,小区作为城市环境的组成部分,其环境状况直接影响着城市的面貌。

能否做好小区的植物景观规划设计,直接关系到小区环境的优劣。

居住区绿地是城市绿地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般城市中的生活居住用地约占城市用地的50%~60%,而居住区用地又占生活居住用地的45%~55%。

居住区绿地是伴随着现代化城市的建设而产生的一种新型绿地,它最贴近生活、贴近居民,也最能体现“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

植物是居住区绿地建设的主体,居住区的生态环境需要绿色植物的平衡和调节。

树木的高低,树冠的大小,树形的姿态和色彩的四季变换,使没有生命的住宅建筑富有浓厚、亲切的生活气息,使居住环境具有丰富的变化。

因此,植物的自然美、生态美成为居住区环境的绿色主调,植物景观成为居住区环境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居住区绿地的主要功能表现在使用功能、生态功能和景观功能3个方面。

①使用功能:

是指具有可活动性,如游戏、运动、散步、健身、休闲等;②生态功能:

是指具有生万言书平衡、气候调节的作用,如住宅区小气候的形成(包括降温、增湿、挡风等)、环境污染的防治与空气质量的改善、水土保持等;③景观功能:

包括可观赏必与美化环境。

一、居住区绿化的指标

居住区绿地是城市园林绿地系统的一部分,其指标也是城市绿化指标的一部分。

因此,居住区绿地指标也反映了城市绿化水平。

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绿化事业逐渐受到重视。

居住区绿地也相应受到关注,绿地指标也不断提高。

居住区绿地应根据小区规模及不同规划组织、结构、类型设置相应的中心公共绿地,并尽可能与公共活动场所和商业中心相结合。

这样,既可方便居民日常游憩活动需要,又有利于创造小区内大小结合、层次丰富的公共活动空间,可取得较好的空间环境效果。

一些发达国家居住区绿地指标较高,一般在人均3㎡以上,日本要求4㎡。

我国《城市居民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GB50180—93)提出,居住区内公共绿地的总指标,应根据居住人口规模分别达到:

组团级不少于0.5㎡/人,小区(含组团)不少于1㎡/人,居住区(含小区或组团)组团级不少于1.5㎡/人,并应根据居住区规划组织、结构、类型统一安排,灵活使用。

旧区改造可酌情降低,但不得低于相应指标的50%。

居住区公共绿地率一般新建区不应低于30%,旧区改造不低于25%;种植成活率≥98%。

建设部提出的《绿色生态住宅小区的建设要点和技术导则》中还规定了一项指标:

植物配置的丰实度,每100㎡的绿地要有3株以上乔木;立体或复层种植群落占绿地面积≥20%;三北地区木本植物种类≥40种;华中、华东地区木本植物种类≥50种;华南西南地区木本植物种类要≥60种。

这个要求,就是保证植物种类的多样性。

二、居住区绿地植物造景的原则

(一)生态性原则

居住小区的生态型绿地不仅是有空地种草,有空间栽树的简单绿化过程,而是真正从生态的角度来进行植物种类的选择与搭配。

居住区植物造景应把生态效益放在第一位,以生态学理论为指导,以改善和维持小区生态平衡为宗旨,从而提高居民小区的环境质量,维护与保护城市的生态平衡。

居住小区的植物景观应采用自然植物群落景观,表现植物的层次、色彩、疏密和季相变化等,形成以生态效益为主导的生态园林,根据不同植物的生态学特点和生物学特性,科学配置,使单位空间绿量达到最大化。

首先,强化物种的多样性,形成完整的群落。

物种多样性是促进绿地自然化的基础,也是提高绿地生态系统功能的前提。

应掌握地带性群落的种类组成、结构特点和演替规律,合理选择耐荫植物,充分开发利用绿地空间资源,丰富林下植被,改变单一物种密植的做法,可形成稳定而优美的居住区自然景观。

小区造景不能单靠大面积的草坪绿化来增加社区的绿化率,从改善空气质量方面来说,应强调“以乔木为主,乔木、灌木、草坪相结合,立体绿化”的原则。

其次,选择植物种类时考虑环境特点,强调其适应性。

居住小区内植物规划设计要结构多层次化,树种应保持多样性,搭配科学合理。

如建筑楼群的相对密集,常使植物栽植地光照不足,这种情况下,楼群的南面尽量选择阳性树种,楼群的背阴面应尽量选择耐荫树种;地下管线较多的地方,应选择浅根性树种,或干脆栽植草坪;在建筑垃圾多、土质较差的地方,应选择生长较粗放、耐瘠薄、易成活的树种。

(二)美观性原则

绿化与美化相结合。

由于树木的高低、树冠的大小、树形的姿态与色彩的四季不同,都能使居住环境具有丰富的变化,增加绿化层次,加大空间感,打破建筑线条的平直、单调的感觉,使整个居住区显得生动活泼、轮廓线丰富。

同时,居住区通过植物景观,还能使各个建筑单体联合为一个完整的布局。

充分发挥园林植物的美化功能,利用不同花期、花色、不同大小的植物,按照了孤植、丛植、群植、垂直绿化、花坛、花境等不同的配置方式,形成三季有花、四季常绿,并能体现本地特色的优美园林景观。

(三)功能性原则

居民区绿地是居民业余户外活动的主要场所,要留有一定面积的居民活动场地。

我国居民的生活习惯,业余户外活动主要是体育锻炼。

根据居住小区的总体规划,除主干道两边的居民早晚能利用道路进行就近锻炼与乘凉外,一般都要在居民区公共绿地进行,其面积大小要与服务半径相适应。

但在规划设计中,硬化铺装的地面与园路、建筑小品加在一起,面积应不超过整个小区绿地总面积的10%为宜。

居住区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在植物配置中要充分考虑建筑的通风、采光,以及与生活相关的各种设施的布置。

例如,植物种植位置要考虑与建筑、地下管线等设施的距离,避免有碍植物的生长和管线的使用与维修(表6—1)。

表6—1种植树木与建筑物、构筑物、管线的水平距离

名称

最小间距(m)

名称

最小间距(m)

至乔木中心

至灌木中心

至乔木中心

至灌木中心

有窗建筑物外墙

3.0

1.5

给水管、网

1.5

不限

无窗建筑物外墙

2.0

1.5

污水管、雨水管

1.Q

不限

道路两侧

1.0

0.5

电力电缆

1.5

高2m以下围墙

1.0

0.75

热力管

2.0

1.0

挡土墙、陡坡、人行道旁

0.75

0.5

电缆沟、电力电讯杆

2.0

体育场地

3.0

3.0

路灯电杆

2.0

排水明沟边缘

1.0

0.5

消防龙头

1.2

1.2

测量水准点

2.0

1.0

煤气管

1.5

1.5

(四)文化性原则

居住区是居民长时间生活和休息的地方,应该根据植物造园原理,努力创造丰富的文化景观效果,以人为本,体现文化气息。

绿地意境的产生可与居住区的命名相联系。

每个居住区(居住不区、组团)都有自己的命名,以能体现命名的植物来体现意境,能给人以联想、启迪和共鸣。

如桃花苑选择早春开花的桃树片植、丛植,早春来临满树桃花盛开,喜庆吉祥;杏花苑选择北方早春开花的杏树片植、群植、孤植相结合,深受居民喜爱。

同样,桂花、木芙蓉、樱花、合欢(一名芙蓉)、紫薇、海棠、丁香等,均可以成为居住区的特色植物。

植物是意境创作的主要素材。

园林中的意境虽也可以借助于山水、建筑、山石、道路等来体现,但园林植物产生的意境有其独特的优势,这不仅因为园林植物有优美的姿态,丰富的色彩,沁心的芳香,美丽的芳名,而且园林植物是有生命的活机体,是人们感情的寄托。

例如合肥西园新村分成6个组团,按不同的绿化树种命名为:

“梅影”、“竹荫”、“枫林”、“松涛”、“桃源”、“桂香”。

居民可赏花、听声、闻香、观景、舒情,融入到优美的自然环境中去。

由于建筑工业化的生产方式,在一个居住区中,往往其小区或组团建筑形式很相似,这对于居民及其亲友、访客会造成程度不同的识别障碍。

因此,居住区除了建筑物要有一定的识别导引性,其相应的种植设计也要有所变化,以增加小区的可识别性。

在形式和选用种类上,要以不同的植物材料,采用不同的配置方式。

如常州清潭小区以“兰、竹、菊”为命名组团,并且大量种植相应的植物,强调不同组团的植物景观特征,效果很明显。

(五)人性化原则

人是居住区的主体,居住区的一切都是围绕着人的需求而进行建设的,植物造景要适合居民的需求,也必须不断向更为人性化的方向发展。

植物造景和人的需求完美结合是植物造景的最高境界。

强调人性化的住宅小区设计,更要特别强调植物造景的人性化。

人们进入绿地是为了休闲、运动和交流。

因此,园林绿化所创造的环境氛围要充满生活气息,做到景为人用,富有人情味。

从使用方面考虑,居住区植物的选择与配置应该给居民提供休息、遮荫和地面活动等多方面的条件。

行道树及庭院休息活动区,宜选用遮荫效果好的落叶乔木,成排的乔木可遮挡住宅西晒;儿童游戏场和青少年活动场地忌用有毒和带刺的植物;而体育运动场地则避免采用大量扬花、落果、落叶的树木。

三、居住区绿地植物造景的基本要求

居住区绿地的景观效果主要靠植物来实现,植物配置应将生态化、景观化和功能化结合起来。

植物材料既是造景的素材,也是观赏的要素,正确选择植物、合理进行配置,才能创造出舒适优美的居住区环境。

(1)小区绿地必须根据小区内外的环境特征、立地条件,结合景观规划、防护功能等因素,按照适地适树的原则,选择具有一定观赏价值和保护作用的植物进行规划,强调植物分布的地域性和地方特色,考虑植物景观的稳定性、长远性。

树种和植物种类选择在基调和特色的基础上,力求变化。

(2)以植物群落为主,乔、灌、草合理结合,常绿和落叶植物比例适当,速生植物和慢生植物相结合。

将植物配置成高、中、低各层次,既丰富了植物种类,又能使绿量达到最大化,达到一定的绿化覆盖率。

居住区植物景观应减少草坪、花坛面积,不宜大量整形色带和冷季型观赏草坪,而多采用攀援植物进行垂直绿化可以使景观更具立体性。

(3)植物配置应体现四季有景,三季有花,适当配置和点缀时令花卉,创造出丰富的季相变换。

在种植设计中、充分利用植物的观赏特性,进行色彩组合与协调,通过植物叶、花、果实、枝条和干皮等显示的色彩在一年四季中的变化为依据来布置植物。

如由迎春花、桃花、丁香等组成春季景观;由紫薇、合欢、石榴等组成的夏季景观;由桂花、红枫、银杏等组成秋季景观;由蜡梅、忍冬、南天竹等组成冬季景观。

(4)居住区植物景观不能仅仅停留在为建筑增加一点绿色的点缀作用,而是应从植物景观与建筑的关系上去研究绿化与居住者的关系,尤其在绿化与采、通风、防西晒太阳及挡西北风的侵入等方面为居民创造更具科学性、更为人性化、富有舒适感的室外景观。

要根据建筑物的不同方向、不同立面,选择不同形态、不同色彩、不同层次以及不同生物学特性的植物加以配置,使植物景观与建筑融合在一起,周边环境协调,营造较为完整的景观效果。

要符合居住卫生条件。

适当选择落果少、少飞絮、无刺、无味、无毒、无污染物的植物,以保持居住区内的清洁卫生和居民安全。

(5)居住区植物景观应充分利用自然地形和现状条件,对原有树木,特别是古树名木、珍稀植物应加以保护和利用,并规划到绿地设计中,以节约建设资金,早日形成景观效果。

由于居住区建筑往往占据光照条件较好的位置,绿地受阻挡而处于阴影之中,应选用能耐荫的树种,如金银木、枸骨、八角金盘等。

居住区植物景观既要有统一的格调,又要在布局形式、树种选择等方面做到多种多样、各具特色,提高居住区绿化水平。

栽植上可采取规则式与自然式相结合的植物配置手法。

一般区内道路两侧植1~2行行道树,同时可规则式地配置一些耐荫花灌木,裸露地面用草坪或地被植物覆盖。

其他绿地可采取自然式的植物配置手法,组合成错落有致,四季不同的植物景观。

(6)便于管理。

应尽量选用病虫害少、适应性强的乡土树种和花卉,不但可以降低绿化费用,而且还有利于管理养护。

北方乡土树种如毛白杨、国槐、垂柳、白榆等。

(7)适当要考虑植物的经济价值。

居住区植物景观可以将植物的观赏功能和生产功能完美结合起来,例如葡萄、金银花、五味子、栝楼、红花菜豆、苦瓜、丝瓜等不但是优良的棚架或篱垣造景材料,同时也是果树、药用植物或蔬菜。

其他如杨梅、荔枝、橄榄、樱桃、石榴、柿树、香椿、连翘、乌药、牵牛花等,都是居住区适宜的植物材料。

因此,在居住区植物造景设计中可适当要考虑植物的生产功能,使园林植物既有观赏价值,又可增加经济收入。

第二节居住区绿地的类型和各类绿地的布置

一、居住区绿地的类型

我国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规定,居住区绿地应包括公共绿地、宅旁绿地、配套公用建筑所属绿地和道路绿地等。

而居住区内的公共绿地,应根据居住区不同的规划组织、结构、类型,设置相应的中心公共绿地,包括居住区公园(居住区级)、小游园(小区级)和组团绿地(组团级),以及儿童游乐场和其他块状、带状的公共绿地。

根据我国一些城市的居住区规划建设实际,居住区公园用地在10000㎡以上就可建成具有较明确的功能划分、较完善的游憩设施和容纳相应规模的出游人数的公共绿地;用地4000㎡以上的小游园,可以满足有一定的功能划分、一定的游憩活动设施和容纳相应的出游人数的基本要求。

所以居住区公园的面积一般不小于1hm2,小区级小游园不小于0.4hm2。

我国各地居住区绿地由于条件不同,差别较大,总的来说标准比较低。

各类公共绿地的设置内容应符合表6-2的要求。

表6-2各类公共绿地设置规定

中心绿地名称

设置内容

要求

最小规模(hm2)

居住区公园

花木草坪、花坛水面、凉亭雕塑、小卖部、茶座、老幼设施、停车场和铺装地面等

园内布局应有明确的功能分区

和清晰的游览路线

1.0

小游园

花木草坪、花坛水面、雕塑、儿童设施和铺装地面等

园内布局应有一定功能划分

0.4

组团绿地

花木草坪、桌椅、简易儿童设施等

灵活布局

0.004

居住区绿地规划应与居住区总体体规划紧密结合,要做到统一规划,合理组织布局,采用集中与分散,重点与一般相结合的原则,形成以中心公共绿地为核心,道路绿地为网络,庭院与空间绿化为基础,集点、线、面为一体的绿地系统。

二、居住区公共绿地

居住区公共绿地是居民公共使用的绿地,其功能同城市公园不完全相同,主要服务于小区居民的休息、交往和娱乐等,有利于居民心理、生理的健康。

居住区公共绿地集中反映了小区绿地质量水平,一般要求有较高的设计水平和一定的艺术效果,是居住区绿化的重点地带。

公共绿地以植物材料为主,与自然地形、山水和建筑小品等构成不同功能、变化丰富的空间,为居民提供各种特色的空间。

居住区公共绿地应位置适中,靠近小区主路,适宜于各年龄组的居民前去使用;应根据居住区不同的规划组织、结构、类型布置,常与老人、青少年及儿童活动场地相结合。

公共绿地根据居住区规划结构的形式分为居住区公园、居住小区中心游园、居住生活单元组团绿地以及儿童游戏场和其他块状、带状公共绿地等。

(一)居住区公园

居住区公园为居住区配套建设的集中绿地,服务于全居住区的居民,面积较大,相当于城市小型公园。

公园内的设施比较丰富,有各年龄组休息、活动用地(图6-1)。

此类公园面积不宜过大,位置设计适中,服务半径500~1000m。

该类绿地与居民的生活息息相关,为方便居民使用,常常规划在居住区中心地段,居民步行约10分钟可以到达。

可与居住区的公共建筑、社会服务设施结合布置,形成居住区的公共活动中心,以利于提高使用效率,节约用地。

公园有功能分区、景区划分,除了花草树木以外,有一定比例的建筑、活动场地和设施、园林小品,应能满足居民对游憩、散步、运动、健身、游览、游乐、服务、管理等方面的需求。

居住区公园与城市公园相比,游人成分单一,主要是本居住区的居民,游园时间比较集中,多在早晚,特别夏季的晚上。

因此,要在绿地中加强照明设施,避免人们在植物丛中因黑暗而造成危险。

另外,也可利用一些香花植物进行配置,如白兰花、玉兰、含笑、蜡梅、丁香、桂花、结香、栀子、玫瑰、素馨等,形成居住区公园的特色。

居住公园是城市绿地系统中最基本而活跃的部分,是城市绿化空间的延续,又是最接近居民的生活环境。

因此在规划设计上有与城市公园不同的特点,不宜照搬或模仿城市公园,也不是公园的缩小或公园的一角。

设计时要特别注重居住区居民的使用要求,适于活动的广场、充满情趣的雕塑、园林小品、疏林草地、儿童活动场所、停坐休息设施等应该重点考虑。

居住区公园内设施要齐全,最好有体育活动场所和运动器械,适应各年龄组活动的游戏及小卖部、茶室、棋牌室、花坛、亭廊、雕塑等活动设施和丰富的四季景观的植物配置。

以植物造景为主,首先保证树木茂盛、绿草茵茵,设置树木、草坪、花卉、铺装地面、庭院灯、凉亭、花架、雕塑、凳、桌、儿童游戏设施、老年人和成年人休息场地、健身场地、多功能运动场地、小卖部、服务部等主要设施。

并且宜保留和利用规划或改造范围内的地形、地貌及已有的树木和绿地。

居住区公园户外活动时间较长、频率较高的使用对象是儿童及老年人。

因此在规划中内容的设置、位置的安排、形式的选择均要考虑其使用方便,在老人活动、休息区,可适当地多种一些常绿树。

专供青少年活动的场地,不要设在交叉路口,其选址应既要方便青少年集中活动,又要避免交通事故,其中活动空间的大小、设施内容的多少可根据年龄不同、性别不同合理布置;植物配置应选用夏季遮荫效果好的落叶大乔木,结合活动设施布置疏林地。

可用常绿绿篱分隔空间和绿地外围,并成行种植大乔木以减弱喧闹声对周围住户的影响。

观赏花木、草坪、草花等。

在大树下加以铺装,设置石凳、桌、椅及儿童活动设施,以利老人坐息或看管孩子游戏。

在体育运动场地外围,可种植冠幅较大、生长健壮的大乔木,为运动者休息时遮荫。

自然开敞的中心绿地,是小区中面积较大的集中绿地,也是整个小区视线的焦点,为了在密集的楼宇间营造一块视觉开阔的构图空间,植物景观配置上应注重:

平面轮廓线要与建筑协调,以乔、灌木群植于边缘隔离带,绿地中间可配置地被植物和草坪,点缀树形优美的孤植乔木或树丛、树群。

人们漫步在中心绿地里有一种似投入自然怀抱、远离城市的感受。

(二)居住区小游园

小游园面积相对较小,功能亦较简单,为居住小区内居民就近使用,为居民提供茶余饭后活动休息的场所。

它的主要服务对象是老人和少年儿童,内部可设置较为简单的游憩、文体设施,如:

儿童游戏设施、健身场地、休息场地、小型多功能运动场地、树木花草、铺装地面、庭院灯、凉亭、花架、凳、桌等,以满足小区居民游戏、休息、散步、运动、键身的需求。

居住区小游园的服务半径一般为300~500m。

此类绿地的设置多与小区的公共中心结合,方便居民使用。

也可以设置在街道一侧,创造一个市民与小区居民共享的公共绿化空间。

当小游园贯穿小区时,居民前往的路程大为缩短,如绿色长廊一样形成一条景观带,使整个小区的风景更为丰满。

由于居民利用率高,因而在植物配置上要求精心、细致、耐用。

小游园以植物造景为主,考虑四季景观。

如要体现春景,可种植垂柳、玉兰、迎春、连翘、海棠、樱花、碧桃等,使得春日时节,杨柳青青,春花灼灼。

而在复园,则宜选悬铃木、栾树、合欢、木槿、石榴、凌霄、蜀葵等,炎炎夏日,绿树成荫,繁花似锦。

在小游园因地制宜地设置花坛、花境、花台、花架、花钵等植物应用形式,有很强的装饰效果和实用功能,为人们休息、游玩创造良好好的条件。

起伏的地形使植物在层次上有变化、有景深,有阴面和阳面,有抑扬顿挫之感。

如澳大利亚布里斯班高级住宅区利用高差形成下沉式的草坪广场,并在四周种植绿树红花,围合成恬静的休憩场所。

小游园绿地多采用自然式布置形式,自由、活泼、易创造出自然而别致的环境。

通过曲折流畅的弧线形道路,结合地形起伏变化,在有限的面积中取得理想的景观效果。

植物配置也模仿自然群落,与建筑、山石、水体融为一体,体现自然美。

当然,根据需要,也可采用规则式或混合式。

规则式布置采用几何图形布置方式,有明确的轴线,园中道路、广场、绿地、建筑小品等组成有规律的几何图案。

混合式布置可根据地形或功能的特点,灵活布局,既能与周围建筑相协调,又能兼顾其空间艺术效果,可在整体上产生韵律感和节奏感。

图6-2是北方某居住小区中心小游园的设计平面图,该绿地呈带状,长约140m,宽52m,西面有一煤气站,其设计布采用局如下。

(1)总体布局

绿地中心空间为小型不规则广场,西侧设一组合花架亭,方便人们休憩。

东侧设一小型自由线水池,与花架亭呼应。

广场南侧设一组合形花坛,以引导南入口游人。

绿地东侧空间为一开敞广场,主要以儿童活动为主。

南北向铺装广场中心设7个渐变彩色圆球雕塑,增加环境的趣味性。

广场北侧设一小型沙坑儿童游戏活动。

广场边缘设若干坐椅。

绿地西侧为轮廓广场,以老人活动为主,较大铺装可举行舞会,满足晨练、散步活动的需要。

广场周围植若干树大荫浓的庭院树,围合成半通透的安静空间。

(2)种植设计

中心绿地由大乔木、花灌木、绿篱形成带状相围合。

内部骨干乔木选元宝枫、云杉、暴马丁香等北方乡土树种;基调花灌木选用紫丁香、黄刺玫等,以草坪衬底。

水池边及园路人口留有集中草坪,形成开敞空间,缀以宿根花卉镶边,形成了层次,季相变化丰富。

土丘上及老人活动广场周围多处植白桦、落叶松,以体现北方特色的植物景观。

(三)组团绿地

1.组团绿地的植物造景要求

组团绿地是结合居住建筑组团布置的又一级公共绿地。

随着组团的布置方式和布局手法的变化,其大小、位置和形状均相应变化。

其面积大于0.04hm2,服务半径为60~200m,居民步行几分钟即可到达,主要供居住组团内居民(特别是老人和儿童)休息、游戏之用。

此绿地面积不大,但靠近住宅,居民在茶余饭后即来此活动,游人量比较大,利用率高(图6-3)。

组团绿地的设置应满足有不少于1/3的绿地面积在标准的建筑日照阴影线之外的要求,方便居民使用。

其中院落式组团绿地的设置还应满足表6-3中的各项要求。

块状及带状公共绿地应同时满足宽度不小于8m、面积不小于400m2及相应的日照环境要求。

规划时应注意根据不同使用要求分区布置,避免互相干扰。

组团绿地不宜建造许多园林小品,不宜采用假山石和建大型水池。

应以花草树木为主,基本设施包括儿童游戏设施、铺装地面、庭院灯、凳、桌等。

组团绿地常设在周边及场地间的分隔地带,楼宇间绿地面积较小且零碎,要在同一块绿地里兼顾四季序列变化,不仅杂乱,也难以做到,较好的处理手法是一片一个季相。

并考虑造景及使用上的需要,如铺装场地上及其周边可适当种植落叶乔木为其遮荫;入口、道路、休息设施的对景处可丛植开花灌木或常绿植物、花卉;周边需障景或创造相对安静空间地段则可密植乔、灌木,或设置中高绿篱。

表6-3院落式组团绿地设置规定

封闭型绿地

开敞型绿地

南侧多层楼

L≧1.512

L≧30m

S1≧800m2

S2≧1000m2

南侧高层楼

L≧1.512

L≧50m

S1≧1800m2

S2≧2000m2

北侧高层楼

L≧1.512

L≧30m

S1≧500m2

S2≧600m2

北侧高层楼

L≧1.512

L≧50m

S1≧1200m2

S2≧1400m2

说明:

L—南北楼正面距离(m);L2—当地住宅标准日照间距(m)

S1—北侧为多层楼的组团绿地面积;S2—北侧为高层楼的组团绿地面积

2、组团绿地的造景设计

组团绿地是居民的半公共空间,实际是宅间绿地的扩大或延伸,多为建筑所包围。

受居住区建筑布局的影响较大,布置形式较为灵活,富于变化,可布置为开敞式、半开敞式和封闭式等。

(1)开敞式。

也称为开放式,居民可以自由进入绿地内休息活动,不用分隔物,实用性较强,是组团绿地中采用较多的形式。

(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理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