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选读练习与答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273358 上传时间:2023-01-22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7.7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语》选读练习与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论语》选读练习与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论语》选读练习与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论语》选读练习与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论语》选读练习与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论语》选读练习与答案.docx

《《论语》选读练习与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语》选读练习与答案.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论语》选读练习与答案.docx

《论语》选读练习与答案

《<论语>选读》高考复习

一、为政以德

1、子适卫,冉有仆

(1)。

子曰:

“庶矣哉!

”冉有曰:

“既庶

(2)矣,又何加焉?

”曰:

“富之。

”曰:

“既富矣,又何加焉?

”曰:

“教之。

”(13·9)

子贡问政。

子曰:

“足食,足兵,民信之矣。

”子贡曰:

“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

”曰:

“去兵。

”子贡曰:

“必不得已而去,于期二者何先?

”曰:

“去食。

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12·7)

孔子一方面主张先“富之”后“教之”,一方面又宁可去“食”留“信”,二者有没有矛盾?

 

2、子曰: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2.1)

子曰:

“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2.3》)

就以上两章内容,说说孔子治国的基本思想及局限性何在?

 

3、孔子坚持认为拯救道德人心才是解决社会问题的根本,你如何评价这个观点?

 

4、孔子说“均无贫”,这个“均”和历史上农民起义的口号“等贵贱,均贫富”的“均”意思是否相同?

你怎样理解孔子的“均无贫”?

 

 二、克己复礼

5、子路曰:

“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

”子曰:

“必也正名乎!

”子路曰:

“有是哉,子之迂也!

奚其正?

”子曰:

“野哉,由也!

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

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错手足。

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

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

(13.3)

孔子“正名”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孔子认为治理国家要先正名,理由是什么?

6、在孔子看来,礼和仁是什么关系?

试结合课文有关章节,谈谈你的理解。

 

7、有子曰:

“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孝弟也者,其为人之本与!

”(1•2)

子夏问孝,子曰:

“色难

(1)。

有事,弟子服其劳

(2);有酒食,先生(3)馔(4),曾是以为孝乎?

”(2•8)

请结合以上文字,说说孔子所说的孝与礼的关系,并作简要评价。

 

8、宋儒说克己复礼就是“存天理,灭人欲”,“君君,臣臣”就是“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这和孔子原意有什么不同?

 

四、知其不可而为之

9、对孔子“知其不可而为之”的信念,不少隐者对孔子的行动持否定态度,连他的弟子也颇有微词。

当他与弟子被困于陈蔡之间没有粮吃的时候,他曾经征求三位弟子对行道的意见和看法。

子路持怀疑态度,认为孔子也许还没有达到仁、智,子贡肯定孔子之道极大,但因天下不能容,希望孔子修改一下。

孔子为何坚持自己的信念?

你怎么看孔子的这种行为?

请简述之。

(不超过100字)省考试院第一次例卷题

 

10、子路从而后,遇丈人,以杖荷蓧。

子路问曰:

“子见夫子乎?

”丈人曰:

“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

”植其杖而芸。

子路拱而立。

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

见其二子焉。

明日,子路行,以告。

子曰:

“隐者也。

”使子路反见之。

至,则行矣。

子路曰:

“不仕无义。

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

欲洁其身,而乱大伦。

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

道之不行,已知之矣。

”(18.7)

(1)“长幼之节”在文中指什么?

“君臣之义”指什么?

(2)子路所说的“道”的含义是什么?

子路认为“道之不行”的原因是什么?

11、长沮、桀溺耦而耕。

孔子过之,使子路问津焉。

长沮曰:

“夫执舆者为谁?

”子路曰:

“为孔丘。

”曰:

“是鲁孔丘与?

”曰:

“是也。

”曰:

“是知津矣。

”问于桀溺。

桀溺曰:

“子为谁?

”曰:

“为仲由。

”曰:

“是孔丘之徒与?

”对曰:

“然。

”曰:

“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

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哉?

”耰而不辍。

子路行以告。

夫子怃然曰:

“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

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18.6)浙江博客网k)N+]:

t"P-As

(1)对社会现实与改革的关系,孔子所持的观点(态度)是浙江博客网+c&x`F~Z9{"\f(不超过15字),而长沮、桀溺的观点(态度)却认为浙江博客网6_K"a8E+|Eso(不超过15字)。

浙江博客网V(cg2se&~

(2)上面文字反映了孔子怎样的主张和思想?

请用自己的话加以说明。

 

五、仁者爱人 

12、子曰:

“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

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1.6)

子夏曰:

“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1.7)

结合以上两章内容,说说孔子是如何看待道德教育和文化教育二者关系的。

 

13、“然则管仲知礼乎?

”(子)曰:

“邦君树塞门,管仲亦树塞门;邦君为两君之好,有反坫,管仲亦有反坫。

管仲而知礼,孰不知礼?

子贡曰:

“管仲非仁者与?

桓公杀公子纠,不能死,又相之。

”子曰:

“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

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

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

(1)从这两段文字看,孔子是如何评价管仲这个人物的?

(2)从孔子的评价中可以看出孔子“仁”的含义是怎样的?

 

14、同是主张相爱,孔子的仁爱把孝悌视为根本,主张在“亲亲”的基础上推己及人;墨子的兼爱则主张“兼相爱,交相利”,说“爱人者,人必从而爱之;利人者,人必从而利之”。

墨子的主张和孔子有什么不同?

为什么孟子说“墨子兼爱,是无父也”?

 

 六、君子之风

15、孔子说:

“君子喻于义”,但只是“见利思义”,反对见利忘义,并不反对正当的求利。

韩非子则认为君臣父子之间只有利害关系,没有道义关系,彼此是“用计算之心以相待”的,都是为了追求各自的“大利”。

而后来的儒家走向另一个极端,产生了讳言利、排斥利的倾向,如董仲舒就主张“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

试结合实际,这三种主张作简要评论。

 

16、子曰:

“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浙江博客网t)Y"Ag}l

结合这段文字,从中可以看出孔子表达了对君子的怎样的要求?

I;o.o+@qh:

w0

 

八、周而不比

17、子贡问友。

子曰:

“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毋自辱焉。

曾子曰:

“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孔子和曾子的言论表达了他们的交友之道。

(1)孔子和曾子的交友之道有什么不同?

(2)你怎样评价他们的交友之道?

 

18、孔子说:

“仁者爱人。

”孔子又说:

“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请你从交友的角度,联系现实,谈你的理解。

 

19、在人与人的交往问题上,原始儒家追求友好交往和诚实交往的目标,但孔子同时又以“仁”为标准,不赞成同任何人进行交往。

他反对把交往降为党派活动,除主张要“适中交往”外,孔子还说:

“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为政》)“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

”(《卫灵公》)“人之过也,各于其党。

”(《里仁》)。

可见,在交往问题上,孔子认为我们不可以放弃自己的意志和立场而依附于他人,甚至把交往蜕变为一种结党营私的活动。

对孔子的这种交往观,你是怎么看待的?

请结合现实进行分析。

(不超过100字)

 

20、结合实际,说说你认为“周而不比”都应该有哪些表现。

 

十一、诲人不倦

21、子路问:

“闻斯行诸?

”子曰:

“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

冉有问:

“闻斯行诸?

”子曰:

“闻斯行之。

公西华曰:

“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

赤也惑,敢问。

’”子曰:

“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面对子路、冉有的同一问题,孔子的回答是完全不同的,这使得站在一旁的公西华很困惑。

孔子的解释体现了他怎样的教育思想?

如果子贡问同样的问题,孔子会如何回答?

为什么?

对孔子的这种教育思想,你有什么体会?

 

22、子贡曰:

“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

”子曰:

“可也。

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

”子贡曰:

《诗》云,‘如切如磋!

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

”子曰:

“赐也!

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q:

]3N;G3fsF&Z

DsM0子贡引用“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是为了说明什么道理?

为什么孔子认为可以同子贡谈论《诗》?

浙江博客网]||wCj

 

23、①子路问:

“闻斯行诸?

”子曰:

“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

”冉有问:

“闻斯行诸?

”子曰:

“闻斯行之。

”公西华曰:

“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

赤也惑,敢问。

”子曰:

“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i:

Z!

dm0②子曰:

“不愤

(1)不启,不悱

(2)不发。

举一隅(3)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浙江博客网4bAn1_d*a|-e

以上反映了孔子的哪些教学观点?

5yG5@aD3B#d+[y6

 

24、子夏问曰:

“‘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

’何谓也?

”子曰:

“绘事后素。

”曰:

“礼后乎?

”曰:

“起予者商也!

始可与言《诗》已矣。

(1)面对子夏带有刁难性的问题,孔子是如何启发教育他的?

(2)本来是孔子在启发子夏,可为什么孔子却说“启予者商也”?

 

25、子曰:

“述而不作

(1),信而好古,窃

(2)比于我老彭(3)。

”请说明孔子“述而不作”的内涵,并进行评析。

 

十二、高山仰止

26、子曰:

“由之瑟,奚为于丘之门?

”门人不敬子路。

子曰:

“由也升堂矣,未入于室也。

”浙江博客网O:

`7{h7i-M6ZM

从中你可以获得怎样的启示?

浙江博客网1OmdBUPV

 

G1Ra~S.X|5bE0

十三、沂水春风

27、“点!

尔何如?

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

“异乎三子者之撰。

子曰:

“何伤乎?

亦各言其志也。

曰:

“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夫子喟然叹曰:

“吾与点也!

(1)曾点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理想生活图?

(2)你赞同曾点的理想吗?

/孔子为什么对曾点的想法深表赞同?

 

十四、中庸之道

28、子路撜溺(拯救溺水者)而受牛谢。

孔子曰:

“鲁国必好救人于患。

”子贡赎人而不受金于府。

孔子曰:

“鲁国不复赎人矣。

子路受而劝德,子贡让而止善。

(1)对子路和子贡的不同做法,孔子赞同子路而否定子贡。

结合《论语》所学,你认为孔子是依据什么来评判的?

(2)你赞同谁的做法?

请简述理由。

 

29、“中庸”“和”的精神实质是什么?

请简述中庸之道在现实中的运用。

浙江博客网E;|

z&i$a

 

30、子贡问:

“师与商也孰贤?

”子曰:

“师也过,商也不及。

”曰:

“然则师愈与?

”子曰:

“过犹不及。

子曰:

“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

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

孔子是如何评价师和商的?

你是否赞同孔子的评价?

为什么?

 

31、子曰: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请结合实际对“和而不同”的观点加以评述。

 

《<论语>选读》高考复习daZy]U&s0

1、两者没有矛盾,反映出孔子治国思想的两层意思。

(1)他主张为政以“德”,就要保证百姓基本生活,满足物质需求,这是基础,所以提倡“富之”。

(2)但他又主张治国以“礼”,就要重视“教化”,使百姓能遵守“礼”,即提倡百姓有一种精神力量,所以他又很重视人的基本准则,如“信”、“仁”等。

2、

(1)基本思想:

孔子主张以道德教化为治国的基本原则,认为道德教化比刑罚要高明得多,既能使百姓守规蹈距,又能使百姓有知耻之心。

(2)局限:

忽视了刑政、法制在治理国家中的作用。

3、在历史进步与道德堕落的二律背反中,孔子毅然选择了以道德作为评价社会的价值准则。

从现象上来看,孔子是文化保守主义者,但他的真正目的是追求建立道德至上的理想社会。

在孔子学说保守的现象后面,包含着对人类永恒精神的追求。

4、

(1)孔子之意与农民起义口号之意不相同。

农民起义的“均贫富”是讲究平均主义,取消等级制度;孔子提倡以“等级制”为核心的“礼”,“均无贫”是指“各得其分(不同等级地位的人各自得到应该得到的部分),上下相安”,是相对公平,还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的。

(2)这种思想对后代人的影响很大,甚至成为人们的社会心理。

就今天而言,这种思想有消极的一面,讲究阶级差别,基本不适宜现代社会。

5、

(1)正名的具体内容就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2)只有先正名才能言顺,事成,礼乐兴,刑罚恰当,百姓安心做事。

6、在孔子看来,“礼”,是一种制度、规范,而“仁”则是“礼”的基础和体现。

对统治者来说,要实行“仁政”;对个人来说,要以“仁”作为处理人际关系的出发点和准则。

离开了“仁”,也无所谓“礼”了。

7、

(1)有若认为,人如果能够在家中对父母尽孝,对兄长顺服,那么他在外就可以对国家尽忠。

孔子认为,孝不仅要从形式上按周礼的原则侍奉父母,而且要从内心深处真正地孝敬父母。

(2)忠以孝悌为前提,孝悌以忠为目的。

孝悌是仁的根本,是礼的基础。

“孝悌说”是为封建统治和宗法家族制度服务的,我们应当继承积极的孝顺长辈的一面,抛弃消极的愚忠愚孝的一面。

8、

(1)孔子的“克己复礼”,是在承认个人有一定自由欲望的基础上,提倡人要克服欲望、约束自己,达到“礼”所规范的要求;孔子“君君、臣臣”,是正名分,定等级。

不仅对臣下和子女有要求,对君主和父辈也有制约,“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

(2)宋儒将维护统治者的意志强化为“天理”,绝对否定个人的愿望需求;把君臣父子的关系片面化,把君权和父权绝对化,只讲臣子的义务,不讲君父的责任。

这种极端化的主张,把封建专制推向了极致。

9、孔子之所以知其不可而为之,是坚信自己的事业合于仁道,即使前身不能实现,也要给后人树立一个典范。

“不可”不是孔子的错,而是天下不容,只是证明天下见识浅,反而显示孔子的仁人君子的高尚品格。

10、

(1)“长幼之节”指老人让自己的两个儿子出来拜见子路;“君臣之义”指有才能的人应出仕辅佐君王。

(2)“道”指儒家的政治主张,如施行仁义,恢复周礼等。

“道之不行”的原因是有才能应该出仕以推行自己的道义,如今,有才能的人却只想保持自己的高洁,而不愿意出仕辅佐君王来推行道义。

11、

(1)社会动荡,需要积极入世态度;社会动荡,不如避世自隐。

(2)第一,孔子的言论反映了儒家改革社会的良好愿望和积极入世的思想。

儒家不倡导消极避世,正因为社会动乱、天下无道,才更需要有志之士为改革社会现状而努力,这是一种以天下为己任的责任感和忧患意识。

第二,假如乱世之中,人人明哲保身,那么乱就得不到抑制,其乱更甚,知其不可而为之实则体现了一种担当、奉献和牺牲的精神。

第三,从反面来说,要重视保存和积蓄力量,不应做无谓的牺牲。

12、孔子的教育,把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放在第一位,而文化学习只是第二位的。

孔子要求弟子们首先要致力于孝悌、谨信、爱众、亲仁,培养良好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如果还有闲暇时间和余力,则用以学习古代典籍,增长文化知识。

一个人有没有学问,他的学问的好坏,主要不是看他的文化知识,而是要看他能不能实行“孝”“忠”“信”等传统伦理道德。

这表明孔子教育重在德行的基本特点。

13、

(1)孔子否定管仲“知礼”,因为他超越了臣子的本分,也像国君一样有“塞门”“反坫”、(国君享有的建筑)。

但是孔子肯定管仲有仁德。

因为他辅佐齐桓公称霸,九合诸侯,匡正天下,使华夏民族免于衰落。

(2)一方面,孔子认为,要治国平天下必须德才兼备;另一方面,孔子认为,像管仲这样能够“尊王攘夷”,反对使用暴力,使社会安定的人,就不必像匹夫匹妇那样,斤斤计较他的节操与信用。

可见孔子“仁”的标准是能维护王权、爱护百姓,而不必拘于小信。

当然,孔子肯定管仲仁德而否认管仲知礼,也表明了孔子的仁和礼之间存在着矛盾。

14、

(1)孔子的“仁爱”是建立“礼”(等级制度)的基础上,也是以“礼”为原则和指导的,所以他提倡“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以亲情为纽带,推己及人,从家庭亲人到整个社会,实现“仁爱”。

墨子的“兼爱”建立在所有人平等的基础上,人与人之间互相友爱,利益共享。

显然这是一种理想主义的观点,在阶级社会里,是难以实现的。

这也是墨子思想在后来衰落的原因。

(2)孟子说“墨子兼爱,是无父也”,一是说儒家的“仁爱”与墨家的“兼爱”有着根本区别(一强调等级、一强调平等),二是春秋战国“百家争鸣”,各派之间互相争论,批评对方,攻其一点,不及其余,所以讥刺墨家的“兼爱”因平等而“无父无君”。

 15、

(1)孔子主张利要服从义,重义轻利。

义指道义,更多指公利即国计民生的大利;利指利益,特别指私利,即一己之物质小利。

这符合人为了生存追求利益而又要遵守“道德”坚持道义的实际,应该是所有经商者的原则。

中国历来就有“儒商”,像“徽商”、“晋商”都以“诚信”为本。

到现代,如日本商人、企业家都奉《论语》中的道德为本,大力提倡言“利”而不忘“义”,这对我们今天市场的经济发展是十分重要的。

(2)韩非子和董仲舒之论,走向两个极端,“极左”和“极右”,但今天仍有市场,尤其是韩非子之论,在今天不少商人、企业家中还很“吃香”,有的人昧着良心、不顾手段、甚至不顾消费者生命健康赚钱,我们今天市场经济中出现的一些问题,与这些理论也有关系。

16、I;o.o+@qh:

w

(1)孔子极力提倡“安贫乐道”,认为有理想、有志向的君子,不会总是为自己的吃穿住而奔波的;“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对于有理想的人来讲,可以说是乐在其中。

(2)不符合于道的富贵荣华,孔子坚决不予接受的,对待这些东西,如天上的浮云一般。

这种思想深深影响了古代的知识分子,也为一般老百姓所接受。

17、

(1)孔子的交友之道包括忠告、善导、不可则止三方面,强调自主平等真诚的独立人格;曾子从交友的意义出发,强调文章学问在交友中的作用,交友的目的是培养仁德。

(2)两人从不同角度提出交友的态度与方法,孔子从仁德出发,强调交友需要平等真诚;曾子侧重交友的方法。

两人追求的要义是一致的。

18、在现实中确实有些人不值得我们去“爱”,对死不悔改且危害甚大的人要深恶痛绝,真正的仁者是“爱憎分明”的,爱人,才能使人们敬佩你、归顺你;憎人,才能使小人敬畏你、远离你。

孔子的“爱人”并不是不讲原则的爱。

19、当今社会需要和谐,为了使交往者之间有一种和谐、完美的状态,必须追求友好交往和诚实交往的目标;但在交往中还是应该保持交往主体的独立性,不能把交往活动变成结党营私的活动,因此要选择交往对象,适中交往。

20、根据孔子关于交友的论述,主要表现在:

(1)交往应有一定的原则,出于正当的目的,“群而不党”、“和而不同”,“以文为友,以友辅仁”,而不是朋比为奸。

(2)交友的标准:

三种“益友”、三种“损友”,应该与正直、诚信、博学多闻的朋友交往,而不是与谄媚逢迎、虚伪不一、夸夸其谈的人相交。

(3)交友应有度。

对待朋友不“以言举人”,也不“以人废言”。

21、

(1)因材施教。

(2)闻斯行之。

因为孔子认为子贡是一个通情达理之人,他是能够把握好做事的度的。

(3)孔子之所以能做到因材施教,是因为他经常分析每个学生的特点,对每一位学生的才能特点、性格特征都心里有数。

如“由也果”“赐也达”“求也艺”“予不仁”“柴也愚”“参也鲁”“师也辟”等。

22、

(1)孔子希望他的弟子以及所有的人们,都能够达到贫而乐道、富而好礼这样的理想境界,因而在平时对弟子的教育中,就把这样的思想讲授给学生。

贫而乐道,富而好礼,社会上无论贫或富都能做到各安其位,便可以保持社会的安定了。

浙江博客网~

B)xQ$w7n?

N1_g2Y

(2)孔子对子贡比较满意,在这段对话中可以看出,子贡能独立思考、举一反三,因而得到孔子的赞扬。

这是孔子教育思想中的一个显著特点。

23、5yG5@aD3B#d+[y6s:

t0①这是孔子把中庸思想贯穿于教育实践中的一个具体事例。

冉有遇事畏缩,所以要鼓励他;子路遇事轻率,所以要加以抑制。

对于同一个问题,孔子针对子路与冉求的不同情况作了不同回答。

反映了因材施教的教育方法。

浙江博客网0RO!

y

B

J@yz0\

②他提出了“启发式”教学的思想。

从教学方面而言,他反对“填鸭式”、“满堂灌”的作法。

要求学生能够“举一反三”,在学生充分进行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再对他们进行启发、开导,这是符合教学基本规律的,而且具有深远的影响,在今天教学过程中仍可以加以借鉴。

24、

(1)孔子说再好的画也是要画在洁白的底子上,用类比的方法告诫子夏再好的文学也应建立在德行之上,切勿舍本逐末。

(2)孔子这里就是在教育学生做人要朴实,要以内在德行为务,少一些外在虚伪的花里胡哨的东西,他一启发,子夏就明白,接受老师的教诲并且能举一反三、启发老师,而老师肯定并谦虚地接受他的这种理解,这是一种让人羡慕的和谐的师生关系。

25、

(1)所谓“述而不作”,是指只综合、阐述和宣传古代前贤的理论、学说、主张,而不创新立异、自立新说。

这是孔子谦虚的说法,也跟他的政治倾向有关。

孔子提倡“复礼”,向往周朝的礼仪、制度、文化,而当时现实是“礼崩乐坏”,所以他更认为要大力宣扬古代文化。

(2)“述而不作”,一方面说明孔子“复古”的政治立场,以古代礼乐作为最高的标准。

但另一方面,孔子在综述古代文化中形成自己的体系,有创新在,并非“传声筒”,更非今天一些“学者”东拼西凑、剪剪贴贴可比。

但是,完全遵从“述而不作”的原则,是文化保守主义的做法,不符合现代社会要求。

26、浙江博客网1OmdBUPV启示1:

在学生洋洋得意时,要及时泼冷水让他清醒,而不是一味地赞赏,呵护,让他失去理智。

6`v6N|U0L0

启示2:

孔子对学生有成绩表扬,有过错批评,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同时又树立信心,争取更大的成绩。

G1Ra~S.X|5bE027、

(1)曾点描绘了一幅师生暮春郊游的太平盛世的和乐景象。

p7w*["rk^0

(2)你赞同曾点的理想吗?

赞同:

因为曾点勾勒的是一幅太平盛世和乐景象图,他的理想反映了儒家所向往的“礼治”的社会境界,表现了曾点安详自得的人生态度。

不赞同:

曾点缺乏济世大志,反映了他消极避世的思想,而儒家讲究入世,讲究积极进取。

/孔子为什么对曾点的想法深表赞同?

第一,孔子虽然热衷于入世,但多次碰壁后心灰意冷,知道自己“道之不行”,有“凤鸟不至,河不出图,吾已矣夫”之叹。

曾点的志向,表明他“知时而不求为政”,这与孔子此时的心情契合。

第二,曾点描绘了一幅雍容暇豫的盛世气象,这正是孔子“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的主张的生动写照,体现了孔子礼乐治国的政治思想。

第三,曾点所描绘的是学习圣人之道的快乐,符合孔子安贫乐道的思想。

第四,曾点志趣高远,胸次悠然,较之另三个学生驰心政务,已达到极高的精神境界。

28、

(1)依据“做事要符合多数人的健康正常生活需要,做到合情合理”的中庸思想。

(2)言之成理即可,要求有观点有分析。

29、

(1)“中庸”与“和”是通过做事适度在矛盾中求统一。

中庸不是无原则地调和,而是在一定的原则下寻求矛盾各方的协调与和谐。

不能把中庸等同于折中主义。

孔子还提倡“和而不同”,反对无原则的“乡愿”。

浙江博客网

YOIs!

?

D2F!

f

(2)在对待社会问题时,依据道德原则保持中立态度,考虑问题全面,不走极端,对人宽容大度,这样可以使人与人之间关系保持稳定,有利于社会安定。

30、

(1)子张做得过份,子夏做得不足,两人都不好,所以孔子的评价是:

过犹不及。

(2)赞同孔子的评价,理由是人的气质、作风、德行都不偏于任何一个方面,对立的双方应互相牵制、互相补充,做人需要有中庸的思想;

31、

(1)“和而不同”是君子处世的原则。

即与周围的人保持和谐融洽的关系,但对任何事都经过独立思考,从不人云亦云,盲目附和。

(2)“和而不同”显示出孔子思想的深刻哲理和高度智慧。

对今天来说也有很大的借鉴意义。

比如,在与人交往中和谐相处,也保持个性;在民族交流中互相学习,也尊重各自的文化、观念;在宗教问题上融合进步,也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理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