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学骨在成人为206块doc.docx
《骨学骨在成人为206块doc.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骨学骨在成人为206块doc.docx(2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骨学骨在成人为206块doc
骨学骨在成人为206块,约占体重的1/5,可分为躯干骨(51块)、颅骨(29块,包括听小骨6块)、上肢骨(64块)和下肢骨(62块)四部分[图示]。
每块骨均为一器官,具有一定的形态结构和血管、神经的供应,能不断进行新陈代谢,有其生长发育过程,并具有修复和改建的能力,经常进行锻炼可促进骨骼的良好发育和结实粗壮。
一、骨的形态
基本上可分为四类:
长骨、短骨、扁骨和不规则骨[图示]。
1.长骨(1ongbone)呈长管状,分为一体和两端。
体又名骨干,骨质致密,围成骨髓腔,内含骨髓。
在体的一定部位常有血管出入的滋养孔。
端又名骺,膨大并具有光滑的关节面,由关节软骨覆盖。
长骨分布于四肢,运动中起杠杆作用,由于长度大,在肌的牵引下,其运动幅度也大。
[小儿长骨]
2.短骨(shortbone)一般呈矮立方形,多成群地连接存在,如腕骨和跗骨。
3.扁骨(flatbone)呈板状,分布于头、胸等处。
它们主要构成骨性腔的壁,对腔内器官有保护作用,如颅盖骨保护脑,胸骨和肋保护心、肺等。
4.不规则骨(irregularbone)形态不规则,如椎骨。
有些不规则骨,内有含气的腔,称为含气骨,如上颌骨、额骨等。
此外,在某些肌腱或韧带内有形如豆状的籽骨,多位于手掌和足底着力点,它在运动中使肌腱较灵活地滑动于骨面,从而减少摩擦并改变骨骼肌牵引方向。
二、骨的构造
每块骨都由骨质、骨膜、骨髓等构成,并有神经和血管分布。
1.骨质(bonesubstance)是骨的主要成分,表现为骨密质和骨松质两种形式。
[图示]
骨密质:
质地致密,构成长骨干以及其他类型骨和长骨骺的外层。
在颅盖骨,骨密质构成外板和内板。
骨松质:
由许多片状和杆状的骨小梁交织成网,呈海绵状。
存在于长骨骺及其他类型骨的内部;颅盖骨的骨松质在内、外板之间,称为板障。
2.骨髓(bonemarrow)骨髓为柔软而富有血液的组织,充填于长骨髓腔及骨松质腔隙内,分为红骨髓和黄骨髓[图示]。
胎儿及幼儿的骨内全是红骨髓,6岁前后,长骨骨髓腔内的红骨髓逐渐转化为黄骨髓,红骨髓仍保留于各类型骨的松质内,继续造血。
[临床]
红骨髓:
有造血功能,内含大量不同发育阶段的红细胞和某些白细胞;充填于胎儿及幼儿的长骨髓腔及骨松质腔隙内,在成人只存在于各类型骨的松质内。
黄骨髓:
含大量脂肪组织。
没有直接造血的功能。
6岁前后,长骨骨髓腔内的红骨髓逐渐转化为黄骨髓,只存在于成人长骨骨干的骨髓腔内。
3.骨膜(periosteum)是由致密结缔组织构成的膜,包裹除关节面以外的整个骨面。
骨膜内含有丰富的神经和血管,是骨发生、生长、改造和修复的重要结构[图示]。
骨膜内层含成骨细胞和破骨细胞[解说]。
三、骨的理化特点(了解内容)
成年人的骨,由1/3的有机质(主要是骨胶原纤维)和2/3的无机质(主要是磷酸钙、碳酸钙和氯化钙等)组成。
有机质使骨具有韧性和弹性,无机质使骨具有硬度和脆性。
有机质和无机质的结合,使骨既有弹性又很坚硬。
小儿的骨无机质含量较少,有机质较多,因此弹性大而硬度小,容易发生变形;老年人的骨则与此相反,含有机质较少而无机质相对较多,因此较易发生骨折。
无机质中的钙和磷,参与体内钙磷代谢而处于不断变化状态。
所以,骨还是体内钙和磷的储备仓库。
颅骨:
共23块,另有6块听小骨,因与听觉有关,故列入前庭蜗器内,颅骨分为脑颅和面颅。
脑颅位于颅的后上部,略呈卵圆形并围成颅腔容纳脑。
面颅为颅的前下部,形成颜面的基本轮廓,并参与构成口腔、鼻腔和眶。
椎骨:
幼儿期,椎骨总数为33~34块,根据其所在部位由上而下依次分为:
颈椎(7块)、胸椎(12块)、腰椎(5块)、骶椎(5块)、尾椎(4~5块)。
至成年人,5块骶椎愈合成一块骶骨,4~5块尾椎愈合成一块尾骨,因此成年椎骨总数一般为26块。
1.椎骨的一般形态
每个椎骨都由椎体、椎弓、椎弓伸出的7个突起构成[图示]。
◆椎体(vertebralbody)为椎骨的前部,呈短圆柱状,表面为骨密质,内部为骨松质。
是椎骨的负重部位,它承受着头部、上肢和躯干的重量,愈向下位的椎体,其面积和体积逐渐增大。
而骶椎开始,由于重量转移到下肢,故其面积和体积又逐渐变小。
椎体在垂直暴力作用下,易发生压缩性骨折。
◆椎弓(vertebralarch)是椎体后方的弓状骨板,椎弓与椎体相连的部分较细,称椎弓根,其上下缘各有一切迹,分别称为椎上切迹和椎下切迹。
椎骨迭连时,上位椎骨的下切迹和下位椎骨的上切迹围成一孔,称为椎间孔,椎弓与椎体围成一孔,称为椎孔。
全部椎骨的椎孔连成一管,称为椎管,椎管内容纳脊髓和脊神经根等。
◆突起:
每个椎弓伸出7个突起,即向两侧伸出一对横突,向上伸出一对上关节突,向下伸出的一对下关节突,向后伸出单一的棘突。
2.各部椎骨的主要特征
◆颈椎(cervicalvertebrae)共有7个。
特点:
椎体较小,椎孔较大,呈三角形;横突有一横突孔,有血管通过。
[图示]
第2~6颈椎的棘突较短,未端分叉,第7颈椎棘突最长,未端不分叉,上下关节面基本上呈水平位。
第3~6颈椎属一般颈椎,第1、2、7三个颈椎为特殊颈椎。
◆胸椎(thoracicvertebrae)共12块,特点:
①在椎体侧面和横突尖端的前面,都有与肋骨相关节的肋凹。
包括椎体肋凹和横突肋凹;②胸椎棘突伸向后下,互相掩盖,呈迭瓦状。
上下关节面基本呈额状位。
[图示]
◆腰椎(1umbarvertebrae)共5个,特点:
①椎体肥厚(因承受体重压力较大);②棘突直伸向后方,棘突空隙较大,临床上常在此作腰椎穿刺。
在第2腰椎棘突下可取“命门穴”,第4腰椎棘突下为“腰阳关穴”。
腰椎上下关节面基本上呈矢状位。
[图示]
◆骶骨(sacrum)略呈三角形,其底向上,尖向下。
主要形态结构是:
底的前缘向前突出,称为岬;骶骨的两侧有耳状的关节面,与髋骨连接;骶骨中央有一纵贯全长的管道,称为骶管;骶管向下开口形成骶管裂孔;骶管裂孔两侧有向下突出的骶角,为体表标志;骶骨前面略凹而平滑,有4对骶前孔;后面粗糙不平有4对骶后孔。
骶前、后孔都与骶管相通,有骶神经穿过。
[图示]
◆尾骨(coccyx)借软骨和韧带与骶骨相连,由4~5块退化的尾椎融合而成。
略呈三角形,底朝上,尖向下,下端游离。
[图示]
胸骨
胸骨(sternum)是一块扁骨,位于胸前部正中。
胸骨由上部的胸骨柄、中部的胸骨体和下端的剑突组成。
胸骨柄上缘正中的切迹称为颈静脉切迹。
胸骨体胸骨柄相接处形成突向前方的横行隆起,称为胸骨角,它平对第2肋,为计数肋的重要标志,胸骨角还正对第4、5胸椎之间。
[图示]
肋
肋(ribs)共12对,由肋骨和肋软骨构成。
◆肋骨:
为细长弓状的扁骨,富有弹性。
每一肋骨可分为中部的体及前、后两端。
肋骨的前端接肋软骨,后端膨大,称肋头,有关节面与胸椎体的肋凹相关节。
肋头外侧稍细部为肋颈,肋颈外侧稍隆起部称肋结节,肋结节有关节面与胸椎横突的肋凹相关节。
肋体有内、外两面及上、下两缘。
内面近下缘处有肋沟,肋间血管和神经沿此沟走行。
肋结节外侧有一弯曲较明显的地方,称肋角。
第一肋骨,上下扁宽而短,无肋角和肋沟,分为上、下面和内、外缘。
[图示]
◆肋软骨:
为连接在肋骨前端的软骨。
上肢带骨
上肢带骨包括锁骨和肩胛骨。
◆锁骨(clavicle)位于胸廓前上部两侧,全长于皮下均可摸到,是重要的骨性标志。
锁骨内侧2/3凸向前,外侧1/3凸向后,上面平滑,下面粗糙,内侧端粗大为胸骨端,与胸骨柄相接,外侧端扁平为肩峰端,与肩胛骨的肩峰相关节。
[图示][临床]
◆肩胛骨:
是三角形的扁骨,位于背部外上方,介于第2~7肋骨之间,有3个缘、3个角和2个面。
[肩胛骨前面观,
肩胛骨后面观]
主要形态结构:
①外侧角最肥厚,有梨型关节面,称为关节盂。
②上缘的外侧部有一弯曲的指状突起,称为喙hui会突。
③肩胛骨的前面为一大的浅窝,朝向肋骨,称肩胛下窝。
④后面被一横列的肩胛冈分成冈上窝和冈下窝。
⑤肩胛冈的外侧端,向前外方伸展,高耸在关节盂上方称为肩峰。
⑥肩胛下角 平对第七肋。
⑦肩胛上角 平对第二肋。
肩胛骨的主要骨性标志:
喙突、肩峰、肩胛冈、肩胛下角、肩胛上角。
自由上肢骨
自由上肢骨包括肱骨、桡骨、尺骨和手骨。
除手骨的腕骨外,其他都属长骨。
◆肱骨(humerus)位于臂部,分为一体和两端。
[图示]
近侧端主要形态结构是:
上端有半球形的肱骨头,与肩胛骨的关节盂相关节;肱骨头前下方的突起,称为小结节;小结节外侧的隆起,称为大结节;
肱骨体主要形态结构是:
肱骨体的中部外侧面有粗糙的三角肌粗隆,为三角肌的止点;体的后面有由内上斜向外下的桡神经沟。
远侧端主要形态结构是:
下端外侧份有半球形的肱骨小头,与桡骨形成关节;内侧份有肱骨滑车,与尺骨形成关节;后面有鹰嘴窝;小头的外侧和滑车的内侧各有一个突起,分别称为外上髁和内上髁;内上髁的后下方有一浅沟,称为尺神经沟。
肱gong骨的主要骨性标志:
肱骨大小结节;肱骨内外上髁。
肱骨干骨折易损伤桡神经;肱骨下端骨折易损伤尺神经。
◆桡骨(radius)位于前臂外侧部,分为一体两端。
[图示]
主要形态结构是:
上端比下端细小,称为桡骨头,头的上面有关节凹,头的周缘有环状关节面;头的下内侧有一粗糙突起,叫桡骨粗隆;为肱二头肌的止点;桡骨下端的内侧面有关节面,称为尺切迹;下端的外侧份向下突出,称为茎突,为骨性标志。
◆尺骨(u1na)位于前臂的内侧部,分为一体两端。
[图示]
主要形态结构是:
上端较为粗大,前面的凹陷称为滑车切迹(半月切迹);在滑车切迹的上、下方各有一突起,分别称为鹰嘴(骨性标志)和冠突;冠突外侧面的关节面为桡切迹;尺骨下端称为尺骨头;尺骨头的后内侧有向下的突起即尺骨茎突,为骨性标志。
注意:
尺切迹和桡切迹的概念。
◆手骨(bonesofhand)分为腕骨、掌骨及指骨[手骨前面观
、手骨后面观]
腕骨(carpalbones)由8块小的短骨组成,排成两列,每列各有4块。
由桡侧向尺侧,近侧列依次为手舟骨、月骨、三角骨和豌豆骨;远侧列依次为大多角骨、小多角骨、头状骨和钩骨。
记忆歌诀:
舟、月、三、豆,大、小、头、钩。
掌骨(metacarpalbones)共5块,由桡侧向尺侧,分别称为第1~5掌骨。
掌骨的近侧端为底,远侧端为头,头、底之间的部分为体。
指骨(phalangesoffingers)共14节。
拇指有两节指骨,其余各指都有3节。
由近侧至远侧依次为近节指骨、中节指骨和远节指骨。
每节指骨可分为底、体、滑车(头)三部分。
下肢带骨
下肢带骨即髋骨,包括:
上部的髂骨;后下部的坐骨;前下部的耻骨。
幼年时,三骨互借软骨相连。
至15~16岁时,软骨骨化,三骨逐渐融合成为一骨。
在融合部的外侧面有一深窝,称为髋臼。
坐骨和耻骨围成的卵圆形孔称为闭孔。
[髋骨的外面观
、髋骨的内面观
、幼儿髋骨]
◆髂骨(hipbone)位于髋骨上部
主要形态结构是:
上缘肥厚,称为髂嵴;髂嵴前端为髂前上棘;后端为髂后上棘;在髂前上棘的下方,有髂前下棘;髂骨内面的大浅窝,称为髂窝;窝的后方有耳状关节面。
◆坐骨(ischium)位于髂骨后下部
主要形态结构是:
下端坐骨体与坐骨支会合处有肥大而粗糙的坐骨结节;坐骨后缘三角形突起是坐骨棘;坐骨棘的上、下方,分别有坐骨大切迹和坐骨小切迹。
◆耻骨(pubis)位于髋骨的前下部。
在两耻骨相对面的外侧,于耻骨上缘,有向前突的耻骨结节。
髋骨的主要标志:
髂嵴、髂前上棘、髂后上棘、坐骨结节、耻骨结节。
自由下肢骨
自由下肢骨包括股骨、髌骨、胫骨、腓骨和足骨。
◆股骨(femur)位于大腿部,是人体最长的骨,可分为一体两端。
[图示]
近侧端主要形态结构是:
有球形的股骨头;头下外侧的狭细部分称为股骨颈;颈与体交界处有两个隆起,上外侧的方形隆起为大转子,下内侧的为小转子。
股骨体的主要形态结构是:
后面有纵行的骨嵴,称为粗线;粗线向上外延续为臀肌粗隆,为臀大肌的止点。
远侧端的主要形态结构是:
有两个膨大,分别称为内侧髁和外侧髁。
股骨的主要骨性标志:
股骨大转子、股骨内外侧髁。
◆髌骨(patella)是全身最大的籽骨,位于股四头肌腱内,上宽下尖,前面粗糙,后面有关节面。
[图示]
◆胫骨(tibia)位于小腿内侧部,可分为一体和两端。
[图示]
近侧端主要形态结构是:
近侧端膨大部,称为内侧髁和外侧髁;在胫骨上端与体移行处的前面,有胫骨粗隆,为股四头肌通过髌韧带的止点,是骨性标志。
胫骨体呈三棱柱形,其前缘明显,直接位于皮下。
远侧端的主要形态结构是:
内侧面凸隆,称为内踝,为骨性标志;外侧面有一三角形切迹,称为腓切迹。
◆腓骨(fibula)位于小腿的外侧,可分为一体和两端。
[图示]
主要形态结构是:
上端略膨大,称腓骨头,为骨性标志;腓骨头下方变细,称为腓骨颈,此处骨折时易损伤腓总神经;腓骨下端膨大为外踝,为骨性标志。
◆足骨(bonesoffoot)可分为跗骨、跖骨及趾骨。
[图示]
跗骨(tarsalbones)属于短骨,为7块
即距骨、跟骨、骰骨、足舟骨及3块楔骨(内侧楔骨、中间楔骨和外侧楔骨)。
[记忆歌诀]距在上,跟在下,跟前骰tou头,距前舟,一二三偰外伴骰,三偰又在舟前头。
跖骨(metatarsalbones)属于长骨,为5块,从内侧向外侧依次称为第1~5跖zhi值骨。
每块跖骨也可分为底、体和头三部分。
趾骨(phalangesoftoes)共14节,其中趾为2节,其余各趾均为3节。
分为底、体、滑车(头)三部分。
脑颅骨
脑颅骨,共8块
不成对的有:
额骨、枕骨、蝶骨、筛骨
成对的有:
顶骨、颞骨[颅的前面观
、颅的侧面观]
◆额骨:
位于颅的前上部,骨内含有空腔,称额窦
◆枕骨:
位于颅的后下部。
◆蝶骨:
位于颅底中部,枕骨的前方,形似蝴蝶。
其中央部称为蝶骨体,体内的含气空腔,称蝶窦。
◆筛骨:
位于颅底,在蝶骨的前方及左右两眶之间。
骨内含有若干含气的空腔,称筛窦。
◆顶骨:
位于颅盖部中线的两侧,介于额骨与枕骨之间。
◆颞骨:
位于颅的两侧,参与构成颅底的部分,称为颞骨岩部,其内有前庭蜗器。
面颅骨
面颅骨,共15块
不成对分布的有:
犁骨、下颌骨、舌骨
成对分布的有:
上颌骨、鼻骨、泪骨、颧骨、下鼻甲、腭骨[颅的前面观、颅的侧面观]
◆犁骨:
为垂直位的薄骨板,构成骨性鼻中隔的后下部。
◆下颌骨:
可分为一体及两支。
[图示]
主要形态结构是:
下颌体居中央,呈马蹄形,其上缘有容纳下颌牙根的牙槽,体的外侧面左右各有一孔,称为颏孔;下颌支为由下颌体向上伸出的长方形骨板,其上缘有两个突起,前突称为冠突,后突的上端称为下颌头;下颌支内面中央有一孔,称下颌孔,由此孔通入下颌管,此管开口于颏孔;下颌体和下颌支会合处形成下颌角,角的外面为粗糙面,有咬肌附着。
◆舌骨:
呈“U”字形,位于颈前部,介于舌与喉之间。
[图示]
◆上颌骨:
位于面颅中央。
骨内有一大的含气腔,称为上颌窦。
上颌骨下缘游离,有容纳上颌牙根的牙槽。
◆鼻骨:
构成外鼻的骨性基础。
◆颧骨:
位于上颌骨的外上方。
◆泪骨:
位于眶内侧壁的前部,为一小而薄的骨片。
◆下鼻甲:
为一对卷曲的薄骨片,呈水平位附于鼻腔的外侧壁。
◆腭骨:
成对,位于上颌骨的后方。
上一层 颅的整体观
◆颅盖:
主要形态结构:
冠状缝 位于额骨与顶骨之间的骨缝
矢状缝 位于左右顶骨之间的骨缝
人字缝 位于顶骨与枕骨之间的骨缝
眉 弓 位于眶上缘上方的弓形隆起
◆颅底内面:
承托脑。
由前向后呈阶梯状排列着三个窝,即颅前窝、颅中窝、颅后窝。
[图
示]
颅前窝:
中央低凹部分是筛骨的筛板,板上有许多筛孔。
颅中窝:
主要形态结构:
中央是蝶骨体;蝶骨体上面中央的凹陷为垂体窝;垂体窝前方的两侧有视神经管;视神经管的外侧有眶上裂;蝶骨体的两侧,从前向后外有圆孔、卵圆孔、棘孔。
颅后窝:
主要形态结构:
中央有枕骨大孔;枕骨大孔前有斜坡;枕骨大孔的前外缘有舌下神经管;枕骨大孔的后上方有枕内隆凸;枕内隆凸的两侧有横沟,横沟折向前下为乙状窦沟,它向下终于颈静脉孔;在颞骨岩部的后面有内耳门。
◆颅底外面[图示]
前部主要形态结构:
前方有上颌骨的牙槽;硬腭骨板后缘的上方有被犁骨分开的两个鼻后孔。
后部主要形态结构:
中央有枕骨大孔;枕骨大孔的两侧有椭圆形突出的关节面称为枕髁;枕髁的外侧有颈静脉孔;颈静脉孔的前方有颈动脉管外口;颈动脉管外口的后外方,有细长骨突称为茎突;茎突的后外方有颞骨的乳突;茎突与乳突之间的孔称为茎乳孔;茎乳孔前方大而深的凹陷为下颌窝,下颌窝前方的横行隆起,称为关节结节;枕骨大孔的后上方有枕外隆凸。
◆颅的前面:
由大部分面颅和部分脑颅构成,并共同围成两眶和骨性鼻腔。
[图示]
眶 呈四面锥体形,尖向后内方,经视神经管通入颅腔。
底向前外。
[图示]
主要形态结构:
眶的上、下缘分别称眶上缘和眶下缘,眶上缘的内侧部有眶上切迹(有时为眶上孔),眶下缘中点的下方有眶下孔;眶的下壁骨面上有沟称眶下沟,向前移行为眶下管,通眶下孔;眶的内侧壁很薄,该壁近前缘有泪囊窝,它向下延伸为鼻泪管,通鼻腔;眶外侧壁后半的上、下方各有眶上裂和眶下裂。
骨性鼻腔 位于面颅的中央,上方以筛板与颅腔相隔,下方以硬腭骨板与口腔分界,两侧邻接筛窦、眶和上颌窦。
[图示1
][图示2]
主要形态结构:
骨性鼻腔被骨性鼻中隔分为左右两半,骨性鼻中隔由筛骨垂直板和犁骨组成;骨性鼻腔外侧有三个卷曲的骨片,分别称为上鼻甲、中鼻甲和下鼻甲,注意上、中鼻甲是筛骨构成,而下鼻甲是下鼻甲骨构成,每个鼻甲下方的空间,相应地称为上鼻道、中鼻道和下鼻道。
骨性鼻旁窦 共四对,包括额窦、上颌窦、筛窦、蝶窦[图示1]
[图示2]
骨性鼻旁窦的位置和开口:
额窦位于额骨内,开口于中鼻道;上颌窦最大,位于鼻腔两侧的上颌骨内,开口于中鼻道,上颌窦的窦口高于窦底,上颌窦炎症时,浓液不易引流,故病情易迁延;筛窦位于筛骨内,由许多不规则的小房组成,可分前、中、后三组小房。
前中小房开口于中鼻道,后小房开口于上鼻道;蝶窦位于蝶骨体内,开口于上鼻甲的后上方。
◆颅的侧面
主要形态结构:
在乳突的前方有外耳门,向内入外耳道;外耳门前方,有一弓状的骨梁,称颧弓;颧弓上方的凹陷,称颞窝;在颞窝区内,有额、顶、颞、蝶四骨的会合处,称为翼点。
翼点的骨质比较薄弱。
其内面有脑膜中动脉沟前支经过,翼点处骨折时,容易损伤该动脉,引起颅内血肿。
颅的主要体表标志:
枕外隆凸、乳突、颧弓、眶上缘、眶下缘、眶上切迹、眉弓、下颌头、下颌角、舌骨
关节学
一、骨连结的定义
骨与骨之间的连结装置称为骨连结。
二、骨连结的分类
人类的骨连结可分为直接连结和间接连结两种。
◆直接连结
两骨间借纤维结缔组织或软骨相连,其间无间隙,不能活动或仅有少许活动。
根据连结组织的不同,直接连结分为纤维连结和软骨连结。
◆间接连结
间接连结又称关节,其特点是两骨之间借膜性囊互相连结,其间具有腔隙,有较大的活动性。
三、关节的结构
可分为主要结构和辅助结构,这里并介绍关节的运动。
、
椎骨间的连结
相邻椎骨之间的连结包括椎间盘、韧带和关节相连结。
(躯干骨的连结,除椎骨间的连接外,尚有肋骨和胸椎的连结、肋软骨与胸骨的连结)
◆椎间盘(intervertebraldiscss)连接上下两个椎体之间,由纤维环和髓核构成。
[图
示]
纤维环为呈环形排列的纤维软骨,前宽后窄,围绕在髓核的周围,可防止髓核向外突出,纤维环坚韧而有弹性。
髓核是一种富有弹性的胶状体,位于椎间盘的中部稍偏后方,有缓和冲击的作用。
它被限制在纤维环之内,施加压力则有向外膨出的趋势。
成人的椎间盘除第1、2颈椎缺如外,共有23块,最上一个在第2、3颈椎体之间,最末一个在第5腰椎体与骶骨底之间。
◆韧带(intervertebralligament)主要包括黄韧带、棘间韧带、棘上韧带[图示]
黄韧带:
是连接相邻椎弓的韧带,由弹力纤维构成,坚韧而富有弹性。
黄韧带协助围成椎管,并有限制脊柱过分前屈的作用。
棘上韧带:
是连接胸、腰、骶椎各棘突的纵行韧带,能限制脊柱过屈。
棘间韧带:
连接各棘突之间,后接棘上韧带或项韧带。
除以上韧带外,尚有前纵韧带、后纵韧带、项韧带[图示]、横突间韧带。
◆关节[图示]
关节突关节(zygapophysialjoints)由相邻椎骨的上下关节突构成,可作微量运动。
腰骶关节(lumbosacraljoint)由第5腰椎的下关节突与骶骨上关节突构成。
寰枕关节(atlantooccipitaljoint)由枕髁与寰椎上关节凹构成,可使头作前俯、后仰和侧屈运动。
[图示]
寰枢关节(atlantoaxialjoint)包括3个关节,两侧由寰椎下关节面和枢椎上关节面构成寰枢外侧关节,左右各一,相当于其他椎骨间的关节突关节。
中间由枢椎齿突与寰椎前弓后面的齿突凹和寰椎横韧带之间构成的寰枢正中关节,可使头旋转。
此外,齿突后方有坚韧的寰椎横韧带,有限制齿突向后方移动的作用。
[图示]
钩椎关节 临床上称“Luschka”关节,在下5个颈椎体之间,由椎体上面两侧缘向上突起的椎体钩与上位椎体下面两侧缘的陷凹所构成[图示]。
关节的周缘有滑膜囊包绕。
此关节病变可引起椎间孔狭窄,压迫脊神经,导致颈椎病的症状。
脊柱(vertebralcolumn)
通过椎骨间的连结形成。
◆脊柱的组成[图示]
脊柱由24块分离椎骨、1块骶骨和1块尾骨,借椎间盘、韧带和关节紧密连结而成。
位于躯干背面正中,形成躯干的中轴,上承颅骨,下接髋骨,中附肋骨,参与构成胸腔、腹腔和骨盆腔的后壁。
脊柱中央有椎管,容纳脊髓及其被膜;两侧有23对椎间孔通过脊神经。
脊柱具有运动、保护及支持体重等作用。
◆脊柱的弯曲
从侧面观察,脊柱有4个生理弯曲,即:
颈曲、胸曲、腰曲及骶曲。
颈曲和腰曲向前突出,而胸曲和骶曲向后突出。
上一层 胸廓(thoraciccage)
◆胸廓的组成
胸廓由12个胸椎、1块胸骨和12对肋借关节和韧带连结而成。
12对肋头的关节面与12个胸椎的椎体肋凹构成肋头关节;肋结节的关节面与胸椎横突肋凹构成肋横突关节[图示]。
12对肋的前端均为肋软骨。
第1对肋软骨与胸骨柄直接连结;第2~7对肋软骨与胸骨侧缘相应的切迹形成胸肋关节;第8~10对肋软骨不直接连于胸骨,而是依次连于上一个肋软骨,形成一对肋弓。
第11、12对肋软骨前端游离于腹壁肌中,又称浮肋。
[图示]
◆胸廓的形态[图示]
成人胸廓近似圆锥形,其横径长,前后径短,上部狭窄,下部宽阔。
胸廓有上、下两口:
胸廓上口由第1胸椎、第1对肋及胸骨柄上缘所围成;胸廓下口宽阔而不整齐,由第12胸椎、第11、12对肋及两肋弓和剑突共同围成,被膈封闭。
相邻各肋之间的空隙,称为肋间隙,均由肌和韧带所封闭。
胸廓的内腔称为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