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规划原理--(建筑学专业)103p.pptx

上传人:b****9 文档编号:72688 上传时间:2022-10-02 格式:PPTX 页数:103 大小:3.85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城市规划原理--(建筑学专业)103p.pptx_第1页
第1页 / 共103页
城市规划原理--(建筑学专业)103p.pptx_第2页
第2页 / 共103页
城市规划原理--(建筑学专业)103p.pptx_第3页
第3页 / 共103页
城市规划原理--(建筑学专业)103p.pptx_第4页
第4页 / 共103页
城市规划原理--(建筑学专业)103p.pptx_第5页
第5页 / 共10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城市规划原理--(建筑学专业)103p.pptx

《城市规划原理--(建筑学专业)103p.ppt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城市规划原理--(建筑学专业)103p.pptx(10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城市规划原理--(建筑学专业)103p.pptx

城市规划原理(建筑学专业)目录第一章绪论第二章居住区规划设计的原则第三章居住区的规模与结构第四章公共设施分级及布置第五章空间群体组合第六章道路系统规划绪论知识点:

几个基本概念;重点:

城市详细规划;难点:

区域规划;课时:

2课时;绪论一、城市和城市化

(一)城市是按一定的人口规模、国民经济产值并经过一定的审批手续而加以划分的,包括直辖市、市、镇等。

延伸:

各个国家对城市最小规模的界定瑞典、丹麦:

200人;南非:

500人;澳大利亚、加拿大:

1000人;法国、古巴:

2000人;美国:

2500人;比利时:

5000人日本:

3000人;中国:

镇:

县政府所在地,或者非农业人口2000人以上的乡政府所在地市:

超大城市(人口在200万以上);特大城市(人口在100万-200万);大城市(人口在50万-100万);中等城市(人口在20万-50万);小城市,人口规模小于20万。

(二)城市化规划术语:

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由乡村型向城市型转化的历史过程,表现为乡村人口向城市人口转化以及城市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

又称城镇化、都市化。

城市化的实质含义是人类进入工业时代、社会经济发展中农业的比重逐渐下降和非农业活动的比重逐步上升的过程。

二、城市规划的概念、程序和特点

(一)城市规划的概念:

对一定时期内城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土地利用、空间布局及各项建设的综合部署、具体安排和实施管理。

城市规划基本术语标准城市规划是一种科学、一种艺术、一种政策活动,它设计并指导空间的和谐发展,以满足社会与经济的需要。

美国国家资源委员会

(二)规划程序:

一般分为四个阶段:

城镇所在地区的区域规划;城镇总体规划;城镇中局部地段的控制性详细规划;城镇中各项拟建工程的修建性详细规划。

居住区(小区)规划是城市详细规划的主要内容之一,城市详细规划还包括:

城市中心区规划、街道规划、旧城改建规划、商贸城规划、校园规划、广场规划,等等。

苏州市平江新城控制性详细规划用地规划图(三)城市规划的特点:

1.综合性;2.政策性;3.地方性;4.长期性和经常性;5.实践性;第二章居住区规划设计的原则知识点:

以人为本原则;生态优化原则;共享原则;重点:

以人为本原则难点:

以人为本原则课时:

4课时满足人的需求;考虑对环境的影响;建设、运营的经济性;考虑地方文化、城市特色的要求。

一、以人为本原则1、人的需求1)生理:

衣、食、住、行2)安全:

生活、人身、家庭财产、劳动、就业保障3爱与归属:

交往、信仰、文化、传统、习惯4尊重:

社会地位、道德规范、认同(可)感5自我实现:

人生价值、个人风格追求2、适居性1卫生:

垃圾、日照、采光通风、噪音、空气污染等;2安全:

人身(交通、防灾),治安(防盗)3方便:

出行、购物、交往、教育、户外活动等;4舒适:

环境密度,满意度。

3、识别与归属(场所与特征)1色彩:

建筑、铺地2风格:

中式、欧式、现代、传统3形式:

造型、行列式、周边式、自由式4环境:

小品、绿化5空间:

开放、围合6吸引点设计:

卖点4、文化与活力1丰富的社区文化:

2祥和的生活气息:

3融洽的邻里关系:

4文明的社会风尚:

提高环境质量,规划景观空间,创造交往场所,建立交流设施。

二、生态优化原则应用新材料、新技术,保护、尊重地方生态环境,采用地方材料,节能。

三、共享社区原则1、设施共享2、服务共享3、绿化共享4、景观共享5、公平参与第三章居住区的规模与结构知识点:

类型与规模;居住区的规划结构;环境构成要素重点:

居住区的规划结构难课点:

环境构成要素时:

4课时一、类型与规模1、居住区级城市的集中居住地,设有一定数量及规模的公共设施,是人们活动的社区。

规模:

人口3000050000人,1000016000户,用地50100公顷。

2、居住小区级由城市道路或城市道路和自然界线划分的具有一定规模,并不为城市交通干道所穿越的完整地段,设有满足日常生活需要的公共设施及绿地。

规模:

人口1000015000,30005000户,用地1035公顷。

3、居住组团级由若干栋住宅组合而成,设有基本的管理服务设施及庭院绿化。

规模:

人口10003000人,3001000户,用地46公顷。

4、住宅街坊由城市道路或居住区道路划分,大小不定,一般临街布置公建。

5、住宅群落旧城区中的集中住宅建筑群,规模不定,服务设施配置不定。

二、居住区的规划结构

(一)基本概念结构:

指某一物体的主体要素的构成体系。

规划结构:

指规划对象主体要素在构成配置、布局形态的相互关系。

二)居住区规划结构的基本形式、以居住小区为规划基本单位来组织住宅区、以居住组团为基本单位组织住宅区、以居住组团和居住小区为基本单位来组织住宅区1.以居住小区为规划基本单位:

居住小区是由城市道路或城市道路和自然界线划分的有一定规模并不为城市交通干道所穿越的完整地段,居住小区的人口规模以10为宜,用地为0公顷。

其规划结构的方式为:

居住区居住小区2、以居住组团为基本单位其规划结构的方式为:

居住区居住组团、以居住组团和居住小区为基本单位其规划结构方式为:

居住区居住小区居住组团三、居住区环境构成要素和组成内容

(一)构成要素:

1、物质要素自然要素:

地形、地质、水文、气象、植物人工要素:

各类建筑物及工程设施2、精神要素:

人口结构、人口素质、居民行为居民生理、心理3、社会因素:

社会制度、政策法规、经济技术、历史文化、物业管理、邻里关系

(二)按用地功能分类:

1、住宅用地2、公共服务设施用地3、道路广场用地4、绿化用地5、其它(街道、工厂)(三)按空间的领域性分类:

1、层次:

私密半私密半公共公共空间2、内部环境:

卧室厨、厅小院、阳台通道、楼梯3、外部环境:

住宅私院组团院落通道、广场第四章公共设施分级与布置知识点:

服务半径与设施分级;设施布局;空间层次与组合;重点:

设施布局难点:

空间组合课时:

4课时一、服务半径与设施分级服务半径:

指各项设施服务范围的距离(含时间、空间)。

设施分级:

指根据服务半径确定的设施等级。

一般由居民使用频率、规模效益确定。

参见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

基本要求:

1、考虑生活的便利;2、促进邻里的交往;3、资源的有效利用;4、景观空间的塑造;5、传统文化的融合。

等级服务半径(米)居住区级800-1000小区级400-500组团级150-250二、设施布局基本要求:

各项公共服务设施、交通设施以及户外活动场地的布局在满足各自的时空服务距离的同时,以达到使居民有更多的选择性为目标。

1、公共服务设施各类公共服务设施宜根据其设置规模、服务对象、服务时间和服务内容等方面的服务特性在平面上或空间上组合布置。

商业设施和服务设施宜相对集中布置在住宅区的出入口处,文化娱乐设施宜分散布置在住宅区内或集中布置在住宅区的中心,为老人和住宅区居民进行综合性社区活动的设施宜安排在住宅区内较为重要与近便的位置。

2、教育设施1应安排在居住区内部,2与住宅区的步行和绿地系统相联系,3宜接近居住区的中心位置。

中小学的位置应考虑噪声影响、服务范围以及出入口位置等因素,避免对住宅区内居民的日常生活和正常通行带来干扰。

3、绿地1宜贯通各个具有相应公共性质的户外空间,并尽可能地通达至住宅。

2布局应与居住区的步行游憩布局结合并将住宅区的户外活动场地纳入其中。

3不宜被车行道路过多地分隔或穿越,也不宜与车行系统重合。

4、户外活动场地各类户外活动场地应与居住区的步行和道路应具有良好的通达性。

1幼儿和儿童活动场地应接近住宅并易于监护;2青少年活动场地应避免其对居民正常生活的影响;3老人活动场地宜相对集中。

5、道路一般可分为人车分行、人车混行两种基本形式。

居住区的交通组织宜以适度的人车分行为主要方式。

居住区的道路布局应充分考虑地形以及其他自然环境因素,因地制宜,力求保持自然环境,减少建设工程量。

第五章空间群体组合知识点:

外部空间的构成要素;空间的限定、类型、层次和变化;住宅群体组合;重点:

住宅群体组合难课点:

外部空间的构成要素时:

4课时空间需要人感知其存在,它和发生在其中的生活内容在空间的形式、尺度、比例、质感等物理性要素具有某种程度上的相关性。

一个空间对某些特定的人群来说是个人生活和社会生活的一部分,意味着某种归属。

一、外部空间构成要素外部空间的构成要素分为基本构成要素和辅助构成要素。

基本构成要素是指限定基本空间的建筑物、高大乔木和其他较大尺度的构筑物。

辅助构成要素是指用来形成附属空间以丰富基本空间的尺度和层次的较小尺度的三维实体,如矮墙、院门、台阶等。

二、空间的限定、类型、层次和变化1、空间的限定一般具有三种基本的限定方式:

1)围合:

2)占领:

3)占领间的联系:

1)围合:

是采用最多的限定和形成外部空间的方式。

具有以下四个特点:

1、很强的地段感和私密性;2、易于限定空间界限和提供监视;3、可以减少破坏行为;4、可以增进居民之间的交往和提供户外活动场所。

2)占领:

居住区外部空间一般可分为住宅院落空间、住宅群落(组团)空间、住宅区公共街区(小区)空间和住宅区边缘空间四部分。

3)占领间的联系:

不同的外部空间依据其不同的生活内容和规划,采用不同的空间限定方式来形成。

1、住宅院落空间的构筑上较多地运用围合的空间限定方式;2、在住宅群落空间和限定的住宅院落空间的构筑中,较多地运用由点状或塔状住宅建筑实体占领间空间的扩张联系来进行空间限定;3、实体占领的空间限定方式则较多地运用在少量高层住宅的空间限定、街区公共空间及居住区整体空间的重点部分。

2、空间的类型:

空间有流动的带形空间和静止的院落空间两种基本类型。

3、空间的围合程度:

围合空间形成的关键在平面。

在平面上,使空间具有围合感的关键在于空间边角的封闭,不论采用哪种方式,只要将空间的边角封闭起来就易于形成围合空间。

同时,在立体上,围合空间的比例则关系到空间的心理感受,过大的D/H会使人感觉不稳定甚至推动空间在平面上构筑的围合性,而过小的D/H会使人感到压抑。

2)围合的程度根据其平面上围合的程度分为强围合、部分围合和弱围合三类。

根据其围合的空间比例则分为全围合、界限围合和最小围合三种。

3)街道空间的比例与尺度一般一个城市感觉亲切的外部空间距离为2025米。

因此可以认为,在居住区中街道的宽度一般不宜超过这个尺度。

同时,一个能够观察人行为的最大距离一般是非曲直150200米,所以,居住区中低等级的街道或(道路)其直线段一般也不宜大于这个距离。

4、居住生活与空间层次的构筑居住区居民的生活活动一般可分为:

个人性活动和社会性活动必要性活动和自发性活动三、住宅群体组合1、影响居住生活的生理和物理因素1)住宅日照:

指居室内获得的直接照射。

日照标准是用来控制住宅日照是否满足户内居住条件的技术标准。

日照标准是按在某一规定的时日(冬至)住宅底层房间获得满窗的连续日照时间不低于某一规定的时间(2小时)来规定的。

a、日照间距:

指前后两排房屋之间,为了保证后排的住宅能在规定的时日获得所需的日照量而必须保持的距离。

b、住宅间距:

包括住宅前后以及两侧的距离。

对低层、多层和高度小于24米的中高层住宅,其前后间距不得小于规定的日照间距,其两侧间距考虑通道和消防要求一般侧面无窗时不得小于6米,侧面有窗时不得小于8米。

对高度大于24米的中高层住宅和高层住宅,其后面的间距应作日照分析后确定,其侧面间距一般要求不小于13米。

2)自然通风:

自然通风指空气借助风压或热压而流动,使室内外空气得以交换。

居住区的自然通风在夏季气候炎热的地区尤为重要,如我国的长江中下游地区和华南地区。

自然通风的影响因素:

a、建筑的高度、进深、长度、外形和迎风方位;b、建筑的间距、排列组合方式和建筑群体的迎风方位;c、居住区的合理选址以及住宅区道路、绿地、水面的合理布局。

3)住宅朝向合理的住宅朝向是保证住宅获得日照并满足日照标准的前提。

影响住宅朝向的因素主要有日照时间、日照间距、太阳辐射强度、常年主导风向和地形等。

4)噪声防治居住区的噪声源主要来自三个方面:

a、交通噪声b、人群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