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10万亩有机枸杞基地项目建议书.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726853 上传时间:2022-10-12 格式:DOCX 页数:29 大小:464.9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建设10万亩有机枸杞基地项目建议书.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建设10万亩有机枸杞基地项目建议书.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建设10万亩有机枸杞基地项目建议书.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建设10万亩有机枸杞基地项目建议书.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建设10万亩有机枸杞基地项目建议书.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建设10万亩有机枸杞基地项目建议书.docx

《建设10万亩有机枸杞基地项目建议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建设10万亩有机枸杞基地项目建议书.docx(2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建设10万亩有机枸杞基地项目建议书.docx

建设10万亩有机枸杞基地项目建议书

10万亩有机枸杞基地建设

项目建议书

 

 

第一章总论

1.1项目概况

1.1.1项目名称:

某有机农业有限公司10万亩枸杞基地建设项目

1.1.2项目实施区域:

1.1.3项目主管部门:

1.1.4项目管理部门:

1.1.5项目建设单位:

1.1.6项目性质:

新建

1.1.7项目建设目标

在**县某乡毛乌素沙地和**县头闸镇、高庄乡通过示范推广有机农业新技术,创新模式,遏制荒漠化,变害为利,重建和修复自然植被,改善##黄河东岸的生态环境;利用生态移民项目享受政府扶持优势,发展有机农业,使移“民稳得住,能致富”;近期目标是利用美国有机农业新技术,通过有机枸杞基地的示范,使##枸杞打入欧美市场,走出##,走出国门,成为中国主要创汇农业;远期目标是带动##乃至中国农业走向国际市场,为全人类造福。

1.1.9项目区范围

项目区以光照充足,环境无污染的**县某三颗柳,五堆子村为主发展5万亩有机枸杞生产基地;以**县头闸镇双渠村、高庄乡惠威村为中心发展5万亩有机技术托管基地。

项目区涉及**县的某乡、头闸镇、高庄乡、灵沙乡、黄渠桥镇等5个乡镇。

1.1.10项目建设内容及规模:

计划用五年时间完成有机枸杞基地面积6670公顷(10万亩):

⑴以某乡三颗柳、五堆子、庙庙湖生态移民项目区为基地辐射发展有机枸杞基地3335公顷(5万亩),占工程建设总面积的50%。

⑵以头闸镇、高庄乡、灵沙乡、黄渠桥镇等4个乡镇现有枸杞基地辐射发展有机枸杞技术托管基地3335公顷(5万亩),占工程建设总面积的50%。

1.1.11项目建设期限及进度:

项目建设期限为5年(2011年-2015年)。

1.1.12投资规模及资金来源:

项目建设总投资73155万元。

其中:

申请世界银行贷款8000万美元(折人民币54400万元),占总投资的74%;中方配套18755万元,占总投的26%。

中方配套资金来源主要是项目实施县(市、区)财政自筹。

1.1.13项目效益:

项目建成后可使项目区的森林覆被率由目前的9.84%,提高到14.61%增加4.8个百分点,将发挥出显著的防风固沙、水土保持、草地改良保护和维持生物多样性等生态效益。

通过项目建设,重建和修复了自然植被,可有效遏制##荒漠化扩展趋势,对保障工农业生产,加速产业结构调整,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和人居环境的改善,将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项目建设将创新防沙治沙模式,推动##防沙治沙工作再上一个新台阶,对于带动和辐射全国乃至世界防沙治沙事业都有重要的示范作用。

1.2项目编制侬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沙治沙法》;

2、《全国防沙治沙规划》;

3、《生态公益林建设导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T18337.1-2001),_

4、《封山(沙)育林技术规程_(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T1563-94);

5、《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

6、《关于我国利用世界银行贷款2010-2012财政年度备选项目规划的请示》(国家发改委,发改外资【2009】1924号)文;

7、《全国营造林实绩综合核查办法》国家林业局林资发【2003】92号文;

8、《##回族自治区防沙治沙规划》;

9、《##林业建设"十二五"规划》;

10、《##"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第五期工程规划方案》;

11、《##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实施方案》;

12、《##生态与环境"十二五"及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

13、《##优势特色林产品区域布局及发展规划》;

14、《##灌区盐碱地造林技术规程》;

15、自治区、各市、县有关林业建设、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的法规、技术规程、政策性文件等。

 

_

 

1.3.6项目验收指标

依据国家林业局《全国营造林实绩综合核查办法》中规定:

造林成活率≥85%;株数保存率>80%;灌草型综合覆盖率≥50%,其中灌木覆盖度≥15%。

1.4结论

项目建设用5年时间完成防沙治沙和生态保护面积76667公顷(115万亩),将极大地改善##回族自治区黄河沿岸的生态环境,对保障区域经济发展,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当地民众的生活条件,有十分显著地作用。

项目建设符合中央、国务院对##生态建设的要求,符合##政府对生态建设所制定的一系列政策和措施。

项目建设对构筑西部生态屏障,保障国土安全,履行《联合国荒漠化公约》、《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_(京都议定书)和保护生物多样性都具有积极而深远的意义。

项目区土地资源丰富,荒漠化类型多样,当地民众有生态治理的迫切愿望和成功治沙经验,项目地区经济稳步增长,偿债能力逐年增强。

项目建设条件具备、布局合理、制定的技术可行、资金筹措保障有力,经济指标估算合理,能够实现项目预期的建设目标。

其生态、社会、经济效益十分显著,建议有关部门尽快立项组织实施。

第二章项目建设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2.1项目背景

2.1.1##土地面积为6.64万平方公里,虽然仅占全国国土面积的O.69%,但涵盖了中国北方最具典型的生态问题特征,特别是##黄河东岸气候干旱和土地沙化危害更为突出。

##黄河东岸分布着中国最大沙地之一的毛乌素沙地,沙化土地面积达84.6万公顷,占全区沙化土地面积的67.3%,是风沙危害重点区,不仅严重影响到200多万城乡居民的生产生活,而且危及宁东能源化工基地和黄河金岸城市带的生态安全,生态治理迫在眉睫。

2.1.2解放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政府和各族人民坚持不懈地进行荒漠化土地治理,实现了治理速度大于沙化速度的历史性转变,对改善整体生态环境做出了巨大努力。

2007年4月,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胡锦涛在考察##时,对##在防沙治沙方面所做的工作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和高度评价。

2008年9月国务院又专门下发了《关于进一步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_,明确提出将##列为全国防沙治沙综合示范区,为三北防护林等重点生态林业工程树立样板。

2.1.3##是经济欠发达省区,对防沙治沙的投入有限,国家生态建设工程补助性投入标准又普遍偏低,荒漠化防治的投资总体上缺口很大,影响治理的成效和防沙治沙经验的推广。

为了改善##黄河沿岸的生态环境,维护地区的经济可持续发展,改善城乡居民的生产生活条件,保障宁东能源化工基地和黄河金岸的生态安全,##政府提出了利用世界银行贷款实施##防沙治沙与生态保护项目工程。

2.2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2.2.1项目建设是改善区域生态环境,保障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地处黄河上中游地区,东西北三面分别被毛乌素沙地、腾格里、乌兰布沙漠包围,荒漠化土地面积297.4万公顷,占全区土地总面积的57.2%,其中,沙化土地面积118.3万公顷,占全区总面积的22.8%,高出全国平均水平近5个百分点。

有13个县,300多万人口长期饱受风沙危害。

经过近60年的治理,虽然取得了很大成效,但由于气候恶劣,生态脆弱,地方经济基础薄弱,##荒漠化治理在总体上还处于整体好转、局部恶化的趋势,荒漠化治理的任务还十分艰巨。

特别是黄河东岸毛乌素沙地有沙化土地84.6万公顷,其中流动、半流动沙丘42万公顷,许多地方仍有沙漠化扩展的趋势,以致严重威胁到宁东能源化工基地和黄河沿岸的基础设施及居民的生产、生活。

巩固和拓展治沙成果,加快生态环境治理已成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迫切需要。

加强防沙治沙是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提高沙区人民生产、生活水平的必然要求。

##沙区农村人口比例大(约占全区农村人口的45%),贫困人口多,经济社会发展滞后。

沙区经济增长一度依靠传统的农牧业,往往造成水资源枯竭,灌草植被破坏,土地沙化加剧,严重制约了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通过实施荒漠化防治和生态保护项目,可以促进沙区产业结构调整,加快发展生态农业、设施农业,进一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引导农民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发展之路,这对促进民族地区的社会稳定,构建和谐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具有重要意义。

2.2.2项目建设是构筑西部生态屏障,维护国家生态安全的需要

##生态环境脆弱,生态区位十分重要,是全国沙尘暴四大源区之一,也是风沙进入我国腹地和京津地区的三大主要通道之一。

黄河流经##397公里,沿岸有毛乌素沙地和腾格里沙漠边缘的大片沙丘、沙地,每年有上亿吨泥沙输入黄河,造成淤积河床、堵塞河道,影响中下游的防洪安全和生态安全。

荒漠化不仅严重制约着##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而且关系着国家生态安全和长远发展,也引起了国家领导人的高度关注。

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在##视察时强调指出:

"要努力实现从‘沙逼人退’到‘人逼沙退’的转变,希望##的同志坚持把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作为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大事抓紧抓好,扎实努力,长期努力,使生态环境不断有新的改善,为建设祖国西部生态屏障做出贡献。

拟建的##荒漠化防治与生态保护项目正是为建设西部生态屏障做出努力和贡献的一部分。

2.2.3项目建设是履行国际公约,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需要

加强防沙治沙,增加林草植被是提高我国应对气候变化能力的有效途径。

研究表明,荒漠化过程是碳源过程,防治荒漠化是碳汇过程,在导致气候变化的十大因子中,荒漠化排在第六位。

中央林业工作会议明确要求,必须把发展林业作为应对气候变化的战略选择,进一步确立了林业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特殊地位。

##荒漠化土地面积大,增加林草植被的潜力也很大。

本项目的实施将治理荒漠化土地,增加林草植被7万多公顷,并可示范带动全国乃至世界防沙治沙事业的发展,这对履行《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和《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具有现实和深远的意义。

2.3项目建设的可行性

2.3.1有成功的防沙治沙技术模式和国际合作经验

2.3.11在近60年的防沙治沙实践中,##探索总结出了适合不同区域、不同立地条件的沙化土地治理技术模式,如“五带一体”防沙固沙技术、防风固沙林营造技术、农林复合经营技术、小流域综合治理技术、封沙育林育草技术、农田防护林营造技术等。

这些技术模式成熟可行,在##的生态建设中得到广泛应用。

国家林业局于2007年11月在##召开了全国防沙治沙现场会,肯定和推广了##治沙模式。

2.3.1.2自1982年以来,##已经成功实施了15个荒漠化防治的国际合作项目,共利用外资3.93亿人民币,涉及德国、日本、韩国等国家,以及世界银行、亚洲开发银行等国际组织,综合治理荒漠化土地面积达10多万公顷。

这些项目的实施不仅增加了生态建设的资金投入,而且引进了新的管理理念和技术措施,培养了一批高素质的技术和管理人才。

1996-2000年实施的“中德财政合作##贺兰山东麓生态林业工程项目”被德国经济合作部、中国国家林业局和财政部授予优秀项目;2001-2004年实施的日本国政府无偿援助“中华人民共和国黄河中游流域##防护林项目”,被称为毛乌素沙地治理的精品工程,得到中日双方的高度评价;2002一2006年实施的“日元贷款##风沙治理项目”,创造了“政府统一领导,财政归口管理,行业专家支持,社会群众参与,自我约束严格,报账支付简沽,检查监测有力”的“##模式”,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审计署《日元贷款##风沙治理项目成效显著》的信息上作出重要批示,充分肯定了这一成功经验,并要求向全国推广。

2.3.2项目实施有良好的经济社会条件

2.3.2.1项目区域多种类型的沙地资源为项目实施提供了丰富的土地条件。

项目区内沙化土地类型多样,包含了流动沙丘、半固定沙丘、固定沙丘、沙化耕地、戈壁等类型,有利于沙化治理模式的示范、推广和创新;项目建设用地权属明确,界限范围清楚。

在项目区用地中有80%属于固有林场经营的固有土地,其余集体土地也有明确的权属证明和造林承包经营协议,不涉及任何形式的移民和土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幼儿读物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