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高技术产业发展十一五规划》.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268440 上传时间:2023-01-22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34.2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国家《高技术产业发展十一五规划》.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国家《高技术产业发展十一五规划》.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国家《高技术产业发展十一五规划》.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国家《高技术产业发展十一五规划》.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国家《高技术产业发展十一五规划》.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国家《高技术产业发展十一五规划》.docx

《国家《高技术产业发展十一五规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国家《高技术产业发展十一五规划》.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国家《高技术产业发展十一五规划》.docx

国家《高技术产业发展十一五规划》

《高技术产业发展“十一五”规划》

前 言

高技术产业是国民经济的战略性先导产业,对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发挥着重要作用,已成为当今世界综合国力竞争的制高点。

“十一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大力发展高技术产业,是我国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任务。

高技术产业发展“十一五”规划是贯彻落实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的具体部署,是实施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的行动计划,是推动我国高技术产业快速健康发展的指导性文件。

本规划重点包括电子信息产业、生物产业、航空航天产业、新材料产业、新能源产业、海洋产业等高技术制造业和以电信业、网络产业、数字内容产业等为代表的高技术服务业。

一、现状与形势

(一)发展现状

我国高技术产业规模已跃居世界第三,出口总额跻身世界前两位,发展进入了新阶段。

带动作用日益增强。

“十五”期间,我国高技术产业快速发展,有力地促进了产业结构调整,已成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

2005年高技术制造业销售收入达到3.4万亿元,增加值占GDP的比重提高到4.44%,“十五”期间年均增长27.5%。

2005年高技术产品出口达到2183亿美元,是“九五”末的6倍,占全国外贸出口总额的28.6%。

电信业务高速增长,五年新增电话用户5亿户,网络产业、数字内容产业等高技术服务业快速发展,信息、生物等高技术广泛应用与渗透,传统产业加速优化升级,不断改变着社会生产生活方式。

国际化水平显著提高。

“十五”期间,我国高技术产业对外开放不断扩大,国际高技术制造业加速向国内转移,利用外资的规模和水平进一步提升。

累计利用外商直接投资700亿美元,跨国公司在我国设立的研发机构超过700家,集成电路等技术密集型产业国际化发展成效明显。

骨干企业“走出去”迈出坚实步伐。

高技术产品出口额年均增长43%,占全球的比重已超过10%。

计算机、移动通信手机、抗生素、疫苗等产品的产量位居世界第一,我国已成为全球高技术产品的重要生产基地。

关键领域取得重大突破。

“十五”期间,高技术产业的自主发展能力有所增强。

在集成电路、软件、通信、生物医药等领域,研究开发了32位CPU、TD-SCDMA、WAPI、基因药物等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和标准,基于IPv6的下一代互联网试验取得重大突破;实现载人航天标志着我国航天技术进入国际先进行列;数字电视、卫星导航、光伏技术、抗虫棉等重大科技成果实现产业化,形成了一批新兴产业群。

产业技术装备水平明显提高。

产业集群加快形成。

“十五”期间,我国高技术产业区域集聚进一步加快。

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环渤海三大区域的高技术产业规模占全国的比重达到80%以上,主要中心城市已成为产业发展的核心区,生物医药、航空航天、微电子、光电子、软件等产业基地正在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和经济技术开发区成为高技术产业的重要聚集地。

当前,我国高技术产业发展仍然面临一些突出问题:

技术创新能力不强,企业的技术创新主体地位尚未确立,研发投入不足,高技术人才短缺;产业结构不尽合理,加工装配比重过大,产品附加价值不高,国际分工地位较低,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技术企业缺乏;体制机制不完善,垄断行业改革不到位,创业投资机制不健全,政策环境尚不适应产业发展需要。

(二)发展形势

“十一五”时期全球高技术产业进入新一轮高速增长期,我国高技术产业发展的有利条件明显增多,国际竞争更加激烈,机遇与挑战进一步凸显。

创新驱动特征愈益明显。

科技创新呈加速趋势,技术升级周期不断缩短,新产品、新应用层出不穷,不断催生新兴产业,全球高技术产业正进入更加依靠创新的发展时期。

信息技术进一步向数字化、智能化、网络化方向演进,软件、集成电路等核心技术面临跃升,数字电视、新一代移动通信、下一代互联网产业发展进程明显加快,全球信息产业快速增长动力强劲。

在人类基因组测序取得重大突破的基础上,功能基因研究向纵深发展,克隆技术、生物芯片、干细胞等新技术创新空前活跃,生物技术开始进入大规模产业化阶段。

空间、海洋、新材料、新能源技术不断突破,应用领域迅速扩大,正在加快形成一批新兴产业群。

在科技创新引发的世界高技术产业格局调整中,我国实现跨越的可能和落后的风险并存。

国际分工与合作进入新阶段。

高技术产业日益成为国际产业竞争的焦点,产业转移和跨国技术联盟成为强化竞争的重要手段,联合开发和协同合作更加普遍。

我国高技术产业利用外资水平不断提高,国际合作范围进一步扩大,承接产业转移开始呈现由低端向中高端提升,由沿海向内地延伸,由生产制造向研究开发拓展的重要特征,参与国际重大技术和标准开发的可能性明显增加。

同时,我国高技术产业发展受到来自知识产权、技术标准、反倾销等贸易保护措施的挤压,越来越面临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双重竞争压力。

自主发展要求更加迫切。

实现科学发展,需要坚实的科学基础和有力的技术支撑,高技术要成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缓解能源、资源和环境压力,加快产业优化升级的先导力量,高技术产业快速发展的内生动力将不断增强。

建设创新型国家,高技术产业要努力掌握核心技术的自主知识产权,着力提升自主发展能力。

保障产业安全,高技术产业必须扭转关键技术受制于人、核心产品长期依赖进口的被动局面,加强自主创新,突破技术瓶颈,实现自主发展。

发展环境不断优化。

按照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纲要要求,鼓励企业研发投入、知识产权保护、自主创新能力建设、重点产业发展等相关政策正在加快制定出台,将极大地优化产业自主创新的环境。

生产型增值税向消费型增值税转型,将进一步增强高技术产业的发展动力。

所得税制度的统一为高技术企业创造更为公平的竞争环境。

创业风险投资的发展,将更加激发高技术企业的创新和发展活力。

科技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体制日趋完善,将为高技术产业提供更加有利的发展环境。

“十一五”时期是我国高技术产业继续做大、加快做强的关键时期,必须牢牢把握发展趋势,紧紧抓住历史机遇,实现高技术产业发展的新突破。

二、指导思想、发展原则与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高技术产业发展的指导思想是: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按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部署,坚持自主创新、着力应用、产业集聚、规模发展、国际合作,重点发展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先导产业,推广应用一批先进适用的高新技术,加快形成一批集聚效应突出的产业基地,积极培育一批具有跨国经营能力的高技术企业,大力发展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知名品牌,加快高技术产业从加工装配为主向自主研发制造延伸,做强高技术产业,推动传统产业升级,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

(二)发展原则

“十一五”时期,高技术产业发展要坚持以下原则:

——自主创新。

立足于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把自主创新作为高技术产业发展的战略基点,完善技术创新体系,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培育自主知识产权核心技术和自主品牌,着力提升产业自主发展能力。

——着力应用。

立足于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把运用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作为高技术产业发展的战略重点,开发关键技术,研制重大装备,强化推广应用,推进经济社会信息化,改进生产和管理方式,降低资源能源消耗,减少环境污染,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技术进步。

——产业集聚。

立足于资源的优化配置,把产业集聚作为高技术产业发展的战略途径,加快产业向优势区域和主要中心城市的集聚,建设特色高技术产业基地,发挥辐射带动作用,进一步延伸完善产业链,形成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产业集群。

——规模发展。

立足于加快培育新的产业增长点,把自主创新成果的产业化作为高技术产业发展的战略突破口,完善产业化环境,发展创业风险投资,培育具有较强竞争力的高技术企业群和知名品牌,开拓新兴市场,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实现产业持续快速增长。

——国际合作。

立足于充分利用全球资源,把扩大国际合作作为高技术产业发展的战略选择,引导外资投向,加强技术合作,发展重点产业,开拓海外市场,推进跨国经营,培育国际化产业配套体系,更高层次、更大范围地参与国际分工。

(三)发展目标

“十一五”时期,高技术产业要努力实现以下主要发展目标:

——自主发展能力。

高技术产业自主发展能力不断增强,掌握一批事关国家竞争力和国家安全的核心技术,国内高技术企业发明专利数量翻一番,自主发展的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力争达到50%以上,高技术产品出口中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的比重(出口额)争取提高到15%左右,建成一批国家工程中心、国家工程实验室和企业技术中心,关键技术装备研制能力明显增强。

——产业结构。

高技术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电子信息产业、生物产业、航空航天产业等重点领域的技术层次和产品档次大幅提升,培育一批年销售收入过百亿元的大型高技术企业,在优势区域、主要中心城市形成若干创新能力较强、产业链较完整的产业集群。

——国际化水平。

高技术产业国际化取得新进展,预计2010年高技术产品进出口总额将达到8000亿美元,出口占外贸出口的比重超过30%,培育一批高技术产品出口骨干企业,国际市场占有率进一步提高,利用外资的水平不断提升,大型高技术企业的跨国经营能力有所增强。

——产业规模。

高技术产业规模继续扩大,预计2010年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提高到10%左右,高技术制造业销售收入达到9万亿元,高技术服务业销售收入达到2.2万亿元。

三、产业发展重点

大力发展对经济社会发展带动作用强、技术集成度高、体现国家竞争力的高技术基础核心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提高产业整体技术水平,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一)电子信息产业

信息产业是国民经济的战略性、基础性和先导性支柱产业。

根据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总体趋势,着力增强电子信息产业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大力发展集成电路、软件等基础性核心产业,重点培育下一代网络、新一代移动通信、数字电视、高性能计算机及网络设备等新兴产业群,推动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由速度规模型向创新效益型转变。

全面提升集成电路产业。

坚持对外开放与自主发展并举,完善和实施集成电路产业发展政策,着力完善产业链。

优先发展集成电路设计业,增强关键芯片自主开发能力,重点研制系统级芯片(SOC)。

鼓励纳米级集成电路生产线建设,努力提高半导体制造工艺技术水平,提升集成电路封装和测试能力。

加快半导体专用设备、仪器及材料的研发和产业化。

“十一五”末,初步形成较为完整的集成电路产业链,年销售收入超过3000亿元。

壮大软件产业。

面向信息化建设和传统产业改造,优先发展基础软件,积极开发大型应用软件,推动软件产业工程化,提高软件企业技术水平和国际竞争力,扩大软件外包。

建立和完善软件产业公共技术服务体系,大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重点发展操作系统、数据库和工具软件,大力支持安全软件、中间件、构件、嵌入式软件等的研发和应用,进一步提升电力、金融、民航、税务、通信等重点行业大型应用软件的开发能力和集成服务水平。

进一步优化软件产业结构,培育大型骨干软件企业和拳头产品,扩大与国际著名软件企业的合作,积极承接软件国际外包业务。

2010年软件产业销售收入达到1万亿元,软件出口额超过100亿美元。

调整优化电子元器件产业。

重点突破,强化基础,大力发展电子元器件产业。

积极发展液晶(TFT-LCD)、等离子(PDP)、光学投影(DLP)和反射式微液晶(LCOS)等新型显示器件,掌握部分核心技术,加速显像管产业向新型显示产业的战略转型。

突破关键技术,积极采用绿色工艺,重点发展高灵敏度、高精度、高可靠性的传感器件和敏感器件及环保型电子元器件。

大力发展片式化、微型化、集成化、高性能化的各类新型元器件,形成较强的国内配套能力。

“十一五”末,电子元器件产业年销售收入达到2.7万亿元,基本满足整机生产需求。

率先做强通信制造业。

把握技术融合演进趋势,抓住国际通信产业调整机遇,强化标准制定,培育跨国企业,打造全球一流的通信产品研发生产基地。

重点发展新一代蜂窝移动通信、数字集群、宽带无线接入产品,积极推进智能光网络、超长距超高速光传输、宽带有线接入(xDSL)等技术的研发和产业化,实现规模生产。

加强下一代网络技术和关键产品的研究开发,形成高端路由器、网络交换机等新的产业增长点。

“十一五”末,通信产品制造业年销售收入达到1.5万亿元。

重点培育数字化音视频产业。

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全面发展数字化、网络化视听娱乐产品,推进视听产业由模拟技术向数字技术的战略转型。

重点发展数字电视产业,构建从核心元器件到整机产品、从硬件到软件、从系统到终端、从制造到运营服务的数字电视产业体系。

推动发展数字音视频广播,突破数字音视频编解码、内容保护等关键技术。

加快开发下一代高密度激光视盘机等新型家庭数字娱乐产品。

“十一五”末,基本完成视听产业由模拟向数字化的转变,全行业年销售收入达到6500亿元。

积极发展计算机产业。

进一步提升计算机开发设计能力,扩大产业规模,增强国际竞争能力,构建产业配套体系。

积极研制超级计算机,实现万亿次高性能计算机的产业化,大力发展高性能个人计算机和高端服务器。

推进计算机总线控制器、网络适配器、外部设备和移动计算终端的研发及产业化。

重点发展大容量磁、光、半导体存储设备和高速率、网络化、高分辨率、多功能输入输出设备。

“十一五”末,计算机产业年销售收入达到2.9万亿元,由全球计算机生产基地向研发制造基地迈进。

大力发展电子专用设备产业。

立足国内市场,开展国际合作,加强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推动电子设备制造向高端、成套方向发展。

重点提高8英寸和12英寸集成电路芯片制造、封装、测试设备的研发和产业化水平。

增强TFT-LCD、PDP等新型元器件和表面贴装关键生产设备的研制开发和产业化能力。

加大数字电视、新一代通信产品等的专用测试仪器及电子产品高精度模具的开发力度。

“十一五”末,部分关键设备研制取得突破,进一步提升支撑电子信息产业自主发展的能力。

(二)生物产业

生物产业将成为未来经济发展新的主导产业。

要充分发挥我国特有的资源优势和技术优势,着力发展生物医药、生物农业、生物能源和生物制造,保护和开发特有生物资源,保障生物安全。

优先发展生物医药产业。

针对严重危害我国人民生命健康的恶性肿瘤、心脑血管疾病、艾滋病、禽流感等重大疫病防治以及生物防御的需要,充分发挥生物技术优势,重点发展基因药物、合成药物、生物医学工程产品、现代中药等。

集中开发一批掌握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型疫苗、生物试剂和基因工程药物,加快实现产业化。

积极发展对治疗常见病和重大疾病具有显著疗效的小分子药物,促进手性合成、激素合成、抗生素半合成等领域取得新突破。

加快生物医学材料、生物人工器官、临床诊断治疗设备等生物医学工程产品的规模化发展。

鼓励技术含量高、具有显著中医药特色与优势的中药新药产业化。

培育一批年销售额超过10亿元的创新药大品种和销售规模超过100亿元的大型企业集团,建设一批年销售额超过500亿元的生物医药产业基地。

大力发展生物农业。

积极开发和推广生物农业技术,推动生物农业产品产业化,促进高产高效优质农业发展。

广泛应用生物技术,重点发展超级杂交稻、优质高产小麦、杂交玉米和大豆、转基因棉花以及畜、禽、水产等育种业,积极培育抗逆、抗虫、优质基因工程林木新品种,推进生物农药、生物肥料、动物新型疫苗的规模化生产。

提升生物农业技术创新能力,建设生物育种基地。

“十一五”末,初步形成生物农业研发、产业化和推广应用体系。

积极发展生物能源。

充分利用非粮作物、植物和农林废弃物,大力开发低成本、规模化、集约化生物能源技术,积极培育生物能源产业。

选育发展一批速生、高产、高含油、高淀粉含量的能源植物新品种,实现规模化种植。

重点建设以甜高粱、木薯等非粮作物为原料的燃料乙醇示范工程,加快木质纤维素生产燃料乙醇技术研发和产业化。

积极推动以麻疯树、黄连木等农林油料植物为原料的生物柴油规模化生产。

开展秸秆、木屑等农林业废弃物气化、固化供热与发电、大型沼气示范。

建设年产10万吨级非粮原料燃料乙醇、生物柴油和年处理10万吨级以上生物质的发电示范工程。

初步形成我国生物能源的技术基础和产业基础。

加快发展生物制造。

以低成本、规模化为目标,以发酵工程、酶工程和微生物应用为重点,积极推广应用生物制造技术。

积极推进具有经济价值、可部分替代石油化工产品的生物基材料产业化,鼓励可降解的生物高分子材料、高性能木基复合材料等生物新材料的发展。

提高赖氨酸、谷氨酸等生物基化学品的生产技术水平,加快微生物和酶制剂在传统工业的应用。

建设年产10万吨级聚乳酸、20万吨级完全降解材料生产示范工程,积极扩大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生物基产品的工业化应用。

(三)航空航天产业

航空航天产业的发展水平是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志。

按照远近结合、军民结合、自主开发与国际合作相结合的要求,推进飞机、卫星和关键零部件的规模化发展,加速建立航空航天产业的市场开发、科研生产和服务体系。

扩大民用飞机产业规模。

坚持自主研制与国际合作相结合的原则,积极发展民机产业。

加速ARJ21新支线飞机研制,推进国产支线飞机系列化和产业化,统筹发展通用飞机、直升机、教练机、无人机、浮空器,实现国产不同座级支线飞机和通用飞机的批量生产,积极扩大出口。

加快建设空客A320系列飞机组装生产线。

启动大型飞机研制,在大型飞机设计、制造、试验、适航认证等关键技术研发上取得新进展。

提升航空产业配套能力。

以增强民用航空产业自主发展能力和基础配套能力为目标,大力发展航空发动机产业,积极推进航电系统、机载设备、配套零部件产业化和规模化,扩大国际航空工业转包生产和风险合作,鼓励飞机维修改装业务发展,提高空中管制设备的产业化能力,积极开展新一代航空运输服务装备和系统的研发制造。

形成若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零部件专业化生产基地,初步建立我国航空产业配套体系。

提高卫星研发制造水平。

以应用为主导,大力提升高可靠、长寿命、高性能、大容量卫星研发能力。

加快新一代广播和通信卫星研制。

突破兼容系统导航卫星关键技术,发展导航定位应用卫星系统。

实现气象、海洋、资源、减灾与环境等遥感卫星和低成本、多功能小卫星及微小卫星的系列化生产。

加快卫星载荷的研制,提高关键零部件自主配套能力,大力促进整星出口。

研制新一代运载火箭。

着力发展卫星应用产业。

坚持天地统筹,充分利用空间卫星资源,整合完善地面支撑系统、综合应用系统,构建和完善通信广播电视、导航定位和遥感三大卫星应用体系,积极推进航天产业由试验应用型向业务服务型转变。

采用遥感卫星技术,加强土地资源、矿产资源、农作物和森林覆盖、生物质资源等的监测和评估,深化在城市规划、灾害和环境监测领域的应用。

提高卫星数据加工处理及服务能力,建立信息共享机制,基本形成对地观测业务系统。

加速卫星定位导航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各领域的规模化应用。

整合和开发通信卫星资源,积极发展卫星直播业务。

(四)新材料产业

新材料是促进产业创新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

围绕信息、生物、航空航天、重大装备、新能源等产业发展的需求,重点发展特种功能材料、高性能结构材料、纳米材料、复合材料、环保节能材料等产业群,建立和完善新材料创新体系。

提升电子信息材料水平。

坚持自主发展与引进消化相结合,按照重点突破、提升水平、扩大规模的要求,建立和完善电子信息材料的本地化配套体系。

大力开发大规模集成电路生产所需的多晶硅材料、单晶硅材料、硅及锗硅的外延材料和封装材料,加快发展平板显示材料、半导体照明材料,积极支持半导体激光器材料、激光晶体材料、光纤预制棒、光纤传感材料、绿色电池用关键原材料等的发展。

加快航空航天材料研制。

按照航空航天产品轻量化、高性能、安全性的要求,重点研制轻质高强金属材料、高温合金材料、高性能碳纤维及其复合材料、功能陶瓷材料、先进树脂基复合材料、功能涂层材料等航空航天产业发展急需的关键材料,推进产业化,形成规模生产能力。

扩大能源材料生产。

针对我国可再生能源、核能、氢能等新能源快速发展的巨大需求,发展太阳能电池用高纯硅材料、燃料电池新型催化剂和电解质膜、储氢材料、核燃料元件和核反应堆耐中子辐射材料、大型发电设备专用材料等,初步形成我国自主的新能源材料研发和生产体系。

 

 

(五)高技术服务业

高技术服务业是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按照加强基础、强化应用、拓宽领域、扩大规模、规范服务的要求,进一步优化高技术服务业发展环境,加强服务能力和服务体系建设,推动关键领域和新型业态的发展。

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

加强通信、广播电视、互联网络建设,积极推进“三网融合”。

重点建设和完善宽带通信网,加快发展宽带用户接入网,稳步推进新一代移动通信网建设,加强国际通信网络建设。

构建下一代互联网的骨干和驻地网络,提高网络承载和传输能力,引导IPv4向IPv6过渡。

建设集有线、地面、卫星传输于一体、覆盖全国的数字电视网络。

强化信息安全基础设施建设,提高信息安全保障能力。

制定和完善网络标准,促进业务融合、互联互通和资源共享。

基本实现20户以上自然村通广播电视,村村通电话,乡乡能上网。

增强电信服务能力。

改善基础业务,发展增值业务,开发新兴业务,促进普遍服务,推动电信业发展向信息服务型转变。

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努力创新电信业务,增加服务价值,提高服务质量。

实施电信普遍服务工程,建立和完善普遍服务基金补偿机制,进一步提高电信普遍服务水平,大力发展适用、方便的农村通信服务。

2010年全国电话用户总数超过10亿户。

推进电子商务和电子政务发展。

按照需求主导、深化应用、安全可控和实用高效的要求,提高信息化服务能力和应用水平。

积极发展电子商务,建立健全电子商务基础设施、法律环境、信用和安全认证体系,建设安全便捷的在线支付服务平台,发展企业间电子商务,推广面向中小企业、重点行业和区域的第三方交易与服务。

推进电子政务,整合网络资源,建设统一的电子政务网络,构建政务信息网络平台、数据交换中心、数字认证中心,推动政府部门间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完善重点业务系统,健全政府、企业、公众互动的门户网站体系,依法开放政务信息,培育公益性信息服务机构。

2010年企业网上采购商品和服务总额占采购总额的比重超过25%,行政许可业务在线处理的比例超过50%。

积极发展数字内容产业。

加强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大力发展弘扬民族先进文化、满足群众需要、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数字内容产业。

重点发展教育、文化、出版、广播影视等领域的数字内容产品,培育网络游戏、动漫等新兴数字内容产业,推动传统媒体拓展网络信息内容服务。

丰富和开发基础地理信息资源,建设公共信息基础数据库,提高信息资源的开放程度。

积极向海外推广宣传优秀传统文化的数字内容产品。

依法保护数字内容产品的知识产权。

2010年形成数千亿元规模的数字内容产业。

培育技术服务业。

完善技术服务体系,大力扶持技术中介机构,促进技术服务业的快速发展。

重点加强技术转移中心、创业服务中心和生产力促进中心等机构的建设,改善服务设施和手段。

推进各类技术中介机构的专业化、规模化和规范化,构建跨地区、多层次、布局合理的科技公共服务体系。

大力促进研究开发、技术推广和交流的网络化,鼓励和扶持面向全社会的技术扩散、成果转化和科技咨询,实现技术服务业的有序快速发展。

(六)新能源产业 

   发展可再生能源、新一代核能、氢能等新能源是我国能源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加强成套技术的开发和产业化示范,提高新能源产业的技术装备水平,为产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

加强政策扶持和投资导向,重点开发高效、低成本的成套可再生能源技术。

积极推进2兆瓦以上风力发电机组及其关键部件研制和产业化,开展大型风电机组的商业示范。

进一步推动高热效率和光电转换效率的新型太阳能发电产业的发展,实现规模化发电。

发展太阳能建筑一体化设备。

积极开发利用地热能和海洋能的技术和装备,扩大推广应用。

加快发展先进核能。

按照核电发展的总体要求,建立核电设计、制造、建设的标准体系,开发核电关键技术,研制成套技术装备。

加强对大型先进压水堆引进技术和装备的消化吸收再创新,重点开发和掌握第三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理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