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季期《心理学》复习提纲.docx
《春季期《心理学》复习提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春季期《心理学》复习提纲.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春季期《心理学》复习提纲
2014年春季期《心理学》复习提纲
第一章绪论
1.心理学的概念,研究对象
概念:
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就是以科学的方法研究。
研究对象:
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就是心理现象及其规律。
2.心理学的理论取向(了解名称、代表人物、主要观点)
(1)心理生物学理论取向主要是指一种较极端的唯生物学观点,即企图只以生物学的观念和模式来构建心理学的内容和体系。
(2)行为主义理论取向华生只有直接观察到的东西才能成为科学研究对象,只有客观的方法才是科学的方法。
(3)认知理论取向主张心理学应直接研究知觉、表象、思维、记忆和语言等内部认知过程。
(4)精神分析理论取向佛洛伊德主张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应该是潜意识(一种无意识现象),并特别强调潜意识在人整个精神活动中的重要作用。
(5)人本主义理论取向
(6)现象学理论取向
3.神经元的主要特征和种类
主要特征:
兴奋性、传导性
种类:
感觉神经元(传人神经元)、运动神经元(传出神经元)、联络神经元(中间神经元)。
4.科学心理学的诞生和独立的标志
19世纪末德国心理学家冯特结合哲学心理学内容体系和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和实验技术,于1879年在德国的莱比锡大学创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有影响的心理实验室,开设了实验心理学。
5.心理学的任务(五个任务)和研究方法
任务:
描述、解释、预测、控制、提升。
研究方法:
观察法、实验法、测验法、调查法、个案法等。
第二章心理发展理论
1.心理发展的含义
心理发展是指个体随年龄的增长,在相应环境的作用下,获得新结构或引起心理结构发生改变的过程,是一种体现个体内部的连续而又稳定的变化。
2.弗洛伊德对意识和人格的分类、弗洛伊德心理发展阶段
意识、前意识、潜意识
本我、自我、超我
发展阶段:
口唇期、肛门期、前生殖器期、潜伏期、生殖欲期
3.斯金纳、维果斯基和皮亚杰的理论(了解)
(P45—54)
4.皮亚杰的心理发展阶段
感知运动阶段(0--2岁)、前运算阶段(2--7岁)、具体运算阶段(7--12岁)、形式运算阶段(12--15岁)。
5.心理发展的基本问题(了解应用)
遗传和环境的关系问题、连续性和阶段性的关系问题、主动性和被动性的关系问题、心理发展的“关键期”问题。
6.个体心理发展的阶段;心理发展的基本规律(了解应用)
阶段:
胎儿期、乳儿期、婴儿期、幼儿期、童年期、青少年期和成年期
基本规律:
第三章认知理论
1.认知的概念、认知心理学对认知活动的研究内容
概念:
广义的认知指个体通过感觉、知觉、表象、想象、记忆、思维等形式,把握客观事物的性质和规律的认识活动。
狭义的认知是指个体获取信息并进行加工、贮存和提取的过程。
研究内容:
认知过程、认知风格、认知策略、元认知。
2.意识的概念、睡眠的阶段
概念:
个体意识是指能为人所觉察到的个体心理活动。
意识是心理反应的高级形式,是人区别动物所特有的心理现象,是个体所能觉察到的心理活动的总和。
睡眠阶段:
睡眠开始、浅睡阶段、深睡阶段、快速眼动。
3.注意的概念和特征
注意是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的心理活动。
注意的基本特征是指向性和集中性。
4.注意的功能、种类和品质
功能:
选择功能、维持功能、调节功能。
种类:
无意注意、有意注意、有意后注意。
品质:
注意的广度、注意的稳定性、注意的分配、注意的转移。
5.感觉和知觉的概念、种类、知觉的特征(知觉恒常性)
感觉是一种最简单的心理现象,是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现象。
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的反映。
知觉的特征:
选择性、整体性、理解性、恒常性
6.记忆的概念和分类、记忆的品质
概念:
记忆就是人脑对有关信息进行编码、贮存和提取的认知加工过程。
记忆活动所加工的信息可以是感觉、知觉、想象、思维等认知活动的产物,也可以是情绪、情感活动和意志活动的产物。
分类:
形象记忆、情景记忆、语义记忆、情绪记忆、动作记忆。
记忆的品质:
记忆的敏捷性、持久性、准确性、准备性。
7.记忆的信息加工系统(三种记忆的概念、保持时间、容量)
记忆的信息加工系统:
感觉记忆、短时记忆、长时记忆。
感觉记忆:
通过感觉获得的信息在大脑中都要保存一个极短的时间,这就是感觉记忆,又称瞬时记忆或感觉登记。
(0.25-2秒)
短时记忆:
在注意的条件下,将有关信息只短暂地呈现一次(信息呈现时间一般为1秒)对这种当前信息的记忆叫做短时记忆。
长时记忆:
是对经过深入加工的信息的记忆。
8.遗忘的规律,艾宾浩斯的研究方法
9.影响遗忘的因素
10.思维的概念、种类和品质
概念:
思维是一种高级的认知活动,是人脑对客观事物本质属性和内部联系及规律性的反映。
种类:
动作思维、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辐合思维和发散思维;常规思维和创造思维。
品质:
思维的广阔性、深刻性、灵活性、敏捷性、独立性、批判性、逻辑性、独创性。
11.问题解决的影响因素
动机与情绪,对问题情景的知觉,定势,功能固着,原型启发。
12.创造性思维的特点
思维的流畅性、变通性、独特性、敏捷性。
13.表象的概念和种类
概念:
表象是事物不在面前时,人们在头脑中出现的关于事物的形象。
它是大脑以形象的心理形式表现客观事物的过程。
种类:
视觉表象、听觉表象、味觉表象、嗅觉表象、运动表象等单一表象,其中视觉表象是经常和主要的表象形式。
14.想象的概念、种类和认知加工方式
概念:
想象是个体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产生新形象的过程。
想象既具有形象性、又具有新颖性。
种类:
有意想象、无意想象;有意想象又可分为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
加工方式:
黏合、夸张、人格化、典型化。
第四章行为动力理论
1.需要的概念和种类
概念:
需求是由生理上或心理上的缺失或不足所引起的一种内部的紧张状态,是个体活动积极性的源泉。
种类:
按需求的起源,可以将需求分为自然性需要和社会需求;根据需求对象的性质,可以将需求分为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
2.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马斯洛认为,人的需求包括不同的层次,而且这些需求都是由低层次向高层次发展的。
层次越低的需求越大,人们优先满足较低层次的需求,再依次满足较高层次的需求。
马斯洛把需求分成五个层次,即生理需求、安全需求、归属和爱的需求、尊重的需求和自我实现的需求。
3.情绪和情感的概念和关系
4.表情
情绪具有独特的外部表现形式,即表情。
表情一般分为面部表情、体态表情和言语表情。
5.情绪和情感的种类(心境、激情和应激;道德感、理智感和美感)
6.动机的概念、动机强度和行为效率之间的关系
概念:
动机是激发并维持个体从事某种活动,并使活动朝向一定目标的心理倾向或内部动力。
关系:
7.动机的归因理论
归因是指个体对自己成功与失败原因的看法与解释。
韦纳认为人们对成败的原因分析可归纳为能力高低、努力程度、任务难度、运气好坏、身心状态、外界环境等六个因素。
韦纳的归因理论主要有下列三个论点:
1、人的个性差异和成败经验等影响着他的归因;2、人对前次成就的归因将会影响到他下次成就行为的期望、情绪和努力程度等;3、个人的期望、情绪和努力程度对成就行为有很大的影响。
8.意志的概念、意志行动的过程和动机冲突、意志品质
意志:
人为了实现预定的目的,自觉地调节自己的行为,克服困难的心理过程。
特征:
明确的行动目的性、以随意动作为基础、与克服困难相联系;
两个阶段:
一是采取决定阶段(1激起与发展展开动机斗争2确定行动目的3选择达到目的的行动方法与策略4克服困难做出确定);二是执行决定阶段。
意志品质:
自觉性、坚持性、果断性、自制性。
意志品质:
自觉性、坚持性、果断性、自制性。
第五章智能理论
1.智力和能力的概念
智力:
智力是个体顺利地从事某种活动所必需的一般性认识能力,是一种综合的认识能力,由注意力、观察力、想象力、思维能力和记忆力等基本因素组成,其中以思维能力(尤其是抽象思维能力)为核心,创造力是智力的最高表现。
能力:
能力是一种直接影响活动效率,使得活动能够顺利完成的个性心理特征。
2.智力的二因素论和多元理论
二因素论:
是由英国心理学家斯皮尔曼于1904年提出的。
人的智力由一般因素(G因素)和特殊因素(S因素)构成,G因素是一切智力活动的共同因素,S因素只与特定的智力活动有关,个体完成任何一种作业都需要这两种因素的参与。
多元理论:
言语-语言智力、逻辑-数理能力、视觉-空间能力、音乐-节奏能力、身体-动觉能力、交往-交流能力、自知-自省能力。
3.智力发展的一般状况、个别差异(比率智商和离差智商;智力分布的形式:
正态分布;智力发展的水平:
超常、低常和中常)
4.能力、才能和天才。
(思考高分低能现象)
能力:
能力是一种直接影响活动效率,使得活动能够顺利完成的个性心理特征。
5.能力的分类
按照倾向性划分:
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
按功能划分:
认知能力、操作能力和社交能力;
按显现程度划分:
实际能力和潜在能力;
按活动性质划分:
模仿能力和创造了。
6.能力发展的因素(遗传、环境、个体实践、个体主观能动性)和能力的个别差异(类型、表现早晚、性别)
7.创造力的概念
创造力是根据一定目的,运用一切已知信息,产生出某种新颖、独特、有社会或个人价值的产品的能力,创造性思维是其核心和基础。
第六章人格理论
1.人格的概念(黄希庭的观点)和特征
概念:
人格是个人内在的动力组织及其相应的行为模式的统一体。
主要特征:
整体性、独特性、稳定性、生物性与社会性。
影响人格的因素:
(1)生物遗传因素;
(2)社会文化因素;(3)家庭环境因素;(4)早期童年经验;(5)自然物理因素;(6)学校教育因素。
人格测验主要有:
自陈量表式测验和投射测验法。
常用的投射测验有罗夏墨渍测验和主题统觉测验。
2.卡特尔的16PF(十六种人格因素问卷)和艾森克的EPQ
3.气质的概念和特征
概念:
气质是心理活动的强度、速度、灵活性与指向性等方面表现出来的典型而稳定的动力特征,它是与生俱来的,反映了人格的自然属性。
特征:
气质反映的是心理活动动力方面的特征;气质是一种典型的心理特征;气质是一种稳定的心理特征;气质具有天赋性。
4.气质类型(掌握应用)
气质类型:
多血质、黏液质、胆汁质和抑郁质。
5.性格的概念
概念:
性格是个体在对现实的态度及其相应的行为方式中表现出来的稳定而有核心意义的心理特征,是一个人经常表现出来的如何对人、对事、对物、对自己的基本特点。
6.自我意识的概念、特征和结构
概念:
自我意识是指个人对自己的身心状况、自己与周围世界关系的认知、情感以及由此产生的意向。
特征:
内容的多样性,发展的矛盾性,整体的形象性,个体的独特性。
结构:
自我认知、自我体验、自我行动。
其他(以下仅了解概念)
第十一章
班集体的分类
非正式群体的概念和学生非正式群体的特点
社会助长和社会惰化
从众与服从
群体极化与去个性化
人际关系
影响人际关系的因素
第十二章学校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健康的概念(本书观点)和标准
概念:
心理健康是指个体在适应环境的过程中,生理、心理和社会性方面达到协调一致,保持一种良好的心理功能状态。
标准:
智力水平正常、自我意识正常、人际关系和谐、生活平衡积极、社会适应良好、情绪乐观向上、意志行为健全、人格统一完整、心身特征一致。
2014年春季期《心理学》试卷题目类型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4分,共20分)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16分)
三、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四、简答题。
(共20分)
五、分析题。
(共12分)
六、论述题。
(共1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