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貌学复习资料1.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264902 上传时间:2023-01-22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7.0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地貌学复习资料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地貌学复习资料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地貌学复习资料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地貌学复习资料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地貌学复习资料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地貌学复习资料1.docx

《地貌学复习资料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地貌学复习资料1.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地貌学复习资料1.docx

地貌学复习资料1

第一章绪论

地貌学的英文geomorphology,起源于三个希腊文字:

ge代表地球,morphe代表形态,Logos代表学科。

因此,地貌学是关于地球表面形态的科学。

陆壳地貌类型

平原:

地面起伏微弱的广大平地,海拔0-600米

高原:

地面海拔高程在600米以上的平原

山地:

四周被平地环绕的孤立高地,由山顶、山麓、山坡组成,海拔高程在500米以上,分为低山、中山、高山、极高山

丘陵:

相对高程100米以下或绝对高程500米以下的孤立高地。

盆地:

周围是山地或高原,中间地形低平的地区,盆地与周围山地高差大雨500米。

台地:

具有坡度较陡的台坡(一般大于10度)和坡度较缓的台面(一般小于7度)的隆起地貌。

山的形态分类

名称绝对高程(m)

极高山>5000

高山3500-5000

中山1000-3500

低山500-1000

几个概念:

1构造运动tectonicmovement:

在地球内部动力的作用下发生了地壳物质的运动,并产生了各种地质构造类型的地壳活动。

2内营力endogenicforce:

由地球内部能量(热能、化学能、重力能以及地球自转能等)所引起的地质作用力,如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火山、地震等,都是内营力作用导致的。

3外营力exogenicforce:

地球表面以太阳辐射能、重力能、日月引力能为能源、通过大气、水、生物等所产生的作用力。

外营力作用总趋势是削平山岭、填塞低地、夷平地表,使地表元素发生迁移、分散或富集。

地貌一直在不断变化发展。

地貌变化发展受构造运动、外营力作用和时间三个因素的影响。

地貌学定义:

地貌学是研究地表形态特征及其成因、演化、内部结构和分布规律,并利用这些规律来认识、利用和改造自然的科学

第二章坡地地貌

坡地地貌:

坡地上的岩块或土体在重力和流水作用下发生崩塌、滑动或蠕动形成的地貌,有时又叫重力地貌。

坡地地貌的形成与发展可分成两个阶段:

1坡地物质风化和岩石破裂并具备大量松散物质;

2坡地上的不稳定块体或风化碎屑在重力和流水作用下,发生迁移而形成各种坡地地貌。

崩塌:

斜坡上的岩屑或块体,在重力作用下,快速向下坡移动,称为崩塌。

根据坡地的物质组成分为:

1崩积物崩塌这类崩塌是山坡上已有的崩塌岩屑和砂土等物质,由于它们的质地很松散,当有雨水侵蚀或受地震震动时,可再一次形成崩塌

2表层风化物崩塌这是在地下水沿风化层下部的基岩面流动时,引起风化层沿基岩面崩塌

沉积物崩塌有些由厚厚的冰积物、冲积物或火山碎屑物组成的陡坡,由于结构松散,形成崩塌

3基岩崩塌在基岩山坡上,常沿节理面、地层面或断层面等发生崩塌

根据崩塌体的移动形式分为

1散落型崩塌在节理或断层发育的陡坡,或是软硬岩层相间的陡坡,或是由松散沉积物组成的陡坡,常常形成散落型崩塌

2滑动型崩塌这类崩塌沿一滑动面发生,有时崩塌体保持了整体形态

3流动型崩塌降雨时,斜坡上的松散岩屑、砂和粘土,受水浸泡后产生流动崩塌。

滑坡

斜坡上的大块岩(土)体,由于地下水和地表水的影响,在重力作用下,沿着滑动面整体向下滑动,称为滑坡

影响滑坡的因素

1地下水

2地表水

3斜坡岩石结构和岩性

4地震

5人为因素

醉汉树:

滑坡体上的树木,因滑坡体滑动而歪斜,这种歪斜的树木称为醉汉树。

马刀树:

如果滑坡形成已有相当长的一段时间,歪斜的树干又会慢慢长成弯曲形,叫做马刀树

滑坡的发展阶段

1蠕动变形阶段:

斜坡上岩(土)体的平衡状况受到破坏后,产生塑性变形,有些部位因滑坡阻力小于滑坡动力而产生微小滑动。

随着变形的发展,斜坡上开始出现拉张裂隙。

裂隙形成后,地表水下渗加强,变形进一步发展,滑坡两侧相继出现剪切裂隙,滑动面逐渐形成

2滑动阶段:

滑动面已形成,滑动体向下滑动,滑坡前缘形成滑坡鼓丘,一些滑坡裂隙也相继出现,裂隙错距不断加大,在滑动面的下方出口处,常有浑浊的地下水流出

3停息阶段:

滑坡体滑动后,不断受阻,能量消耗,滑坡体趋于稳定。

滑坡停息以后,滑坡体在自重作用下,一些曾滑动的松散土石块逐渐压实,地表裂隙逐渐闭合,滑坡壁因崩塌而变缓,甚至生长植物。

滑动时一些东倒西歪的树木又恢复正常生长,形成许多弯曲的马刀树

土屑蠕动:

斜坡上的碎屑或土壤颗粒在重力作用下缓慢向下坡运动,称为土屑蠕动

第三章河流地貌

河流:

地表线形凹槽内天然流水的通称。

凡由河流作用形成的地貌,称河流地貌

河流作用是塑造地貌最普遍最活跃的外营力之一。

从整个流域看,上游河谷狭窄,多瀑布;中游河谷较宽,发育河漫滩和阶地;下游河床坡度较小,河谷宽浅,多形成曲流和汊河;河口段形成三角洲和三角湾

横向环流(helicalflowpattern):

在弯曲河道中,从凸岸由水面流向凹岸的水流(表流)和从凹岸由河底流向凸岸的水流(底流)构成一个连续的螺旋形向前移动的水流,称横向环流

漩涡流:

当水流绕过障碍物,如沙波的脊部、河床基岩岩槛以及各种人工建筑物时,都会产生漩涡流。

沙波sandwave:

河流河床底部泥沙以集合体方式向下游移动的形式,也叫沙浪

河流水流有破坏地表并掀起地表物质的作用。

水流破坏地表有三种方式,统称为河流的侵蚀作用:

1冲蚀作用(cavitation,hydraulicking(水力冲蚀)

2磨蚀作用(abrasionorcorrasion)

3溶蚀作用(corrosion)

河流侵蚀按方向可分为下切侵蚀(verticalerosion)和侧方侵蚀(lateralerosion)两种。

1下切侵蚀是水流垂直地面向下的侵蚀,其效果是加深河床。

下切侵蚀可以沿较长的河段同时进行,也可以从源头开始,或从河口开始向上游侵蚀,或通过瀑布的后退来实现,又称向源侵蚀(溯源侵蚀)。

2侧方侵蚀也称旁蚀,是河流侧向侵蚀的一种现象。

这种侵蚀的结果是使河岸后退,沟谷展宽,或者形成曲流。

河流水流在流动过程中携带大量泥沙和推动河底砾石移动的作用,叫河流搬运作用。

河流水流搬运的方式有三种:

1推移:

推移是流水使泥沙或砾石沿河床底面滚动或滑动,主要是泥沙或砾石受水流的迎面压力作用所致。

2跃移:

跃移是床底泥沙呈跳跃式向前搬运。

3悬移:

悬移是较细小颗粒在流水中呈悬浮状态搬运。

河流的侵蚀、搬运、堆积作用是同时进行、错综交织在一起的,但河流不同段落有差别,一般而言:

上游以侵蚀作用为主,下游以堆积作用为主;曲流河段内则凹岸侵蚀、凸岸堆积。

河床(bed):

河谷中枯水期水流所占据的谷底部分。

河流侵蚀基准面(erosionbaselevel):

河床纵剖面是河流作用形成的,每条河流下切侵蚀的最大深度并不是无止境的,往往受某一高度基面控制,河流下切到接近这一基面后即失去侵蚀能力,不再向下侵蚀,这一基面称为河流侵蚀基准面(erosionbaselevel)

地方侵蚀基准面(localbaselevel):

就各个河段而言,一些坚硬岩坎、湖泊洼地或支流汇入主流的汇口处等等,它们都起着控制上游河段下切的作用,可称为地方侵蚀基准面(localbaselevel);

终极侵蚀基准面:

控制一条河流下切最深的一点高度,称为终极侵蚀基准面

当侵蚀基准面下降时,在河流的下游发生侵蚀,然后逐渐向上游扩展,即向(溯)源侵蚀,河床纵向坡度变大;当侵蚀基准面上升时,水流搬运泥沙能力减弱,河流发生堆积,河床纵向坡度变小

河床发展过程中,由于不同因素影响侵蚀和堆积作用,在河床中形成各种地貌,如河床中的浅滩与深槽、沙波,山地基岩河床中的壶穴和岩槛等

1浅滩是河床底部的一些不同规模的冲积物堆积体,有的分布在岸边,称边滩;有的分布在河心,称心滩。

浅滩与浅滩之间较深的河段,称深槽

2壶穴(potholes)是基岩河床中被水流冲磨的深穴

3岩槛:

基岩河床中较坚硬岩石横亘于河床底部

河床平面形态有:

1平直的(straight)

2弯曲的(meandering)弯曲的河床称曲流(meaders)

3分汊的(braided)分汊的河床称辫流(braidedriver

河漫滩:

河流洪水期淹没河床以外的谷底部分,称为河漫滩(floodplain)

河漫滩的形成阶段:

1边滩阶段:

粗粒沉积物一部分在河床上堆积,另外在河流凸岸地段也因流速较缓而堆积,形成滨河床浅滩(边滩):

2雏形河漫滩Ⅰ:

随着曲流的发展,浅滩不断展宽加高,主要沉积粗粒河床相的推移质沉积物,较细的悬移物质被带到河流下游

3雏形河漫滩Ⅱ:

随着河谷进一步展宽和河漫滩位置抬高,滩上水流流速变小,只有较细的悬移质能沉积在这里

泥石流:

泥石流是山区常见的一种突发性自然灾害,由大量土、砂、石块等固体物质(占15~80%)与水组成的一种特殊洪流

泥石流常在暴雨或融雪时期突然暴发,运动速度很快(每秒数米),历时短暂(数小时)

在它的源头常有滑坡或崩塌,下游出山口堆积成泥石流堆积扇

泥石流是一种严重的自然灾害,对工农业生产、交通运输、城市建设和人民生命财产等带来很大危害

泥石流的形成条件

1大量松散固体物质——物质来源

2暴雨和洪水——润滑作用

3陡峻的沟谷——使泥石流快速形成并迅猛下泻

 

洪积扇:

山麓带地形坡度急剧变缓,河流水流分散,流速减慢,山地河流带来的大量砾石和泥沙在山麓带发生堆积,形成一个平面呈扇形的堆积体,称洪积扇

河口区:

河流入海或入湖的地段,是河流和海洋或湖泊相互作用的区域

河流阶地:

河流下切侵蚀,原先的河谷底部(河漫滩或河床)高出一般洪水位以上,呈阶梯状分布在河谷谷坡上的阶地

第四章岩溶地貌

岩溶:

是指地下水和地表水对可溶性岩石的化学作用和物理作用及其形成的水文现象和地貌现象

岩溶地貌:

原又称喀斯特(Karst)地貌。

喀斯特原是亚得里亚海北端东海岸石灰岩高原的地名,那里发育着各种奇特的石灰岩地形。

十九世纪末,南斯拉夫学者J.司威治(Cvijic)研究了喀斯特高原的各种石灰岩地形,并把这种地貌叫喀斯特。

以后,喀斯特一词便成为世界各国通用的专门术语。

1966年在广西桂林召开的全国喀斯特学术会议上,将喀斯特改为岩溶

地表岩溶形态

1溶沟:

地表水流沿石灰岩坡面流动,溶蚀和侵蚀出许多凹槽,称为溶沟

2石芽:

溶沟之间的突出部分,称为石芽。

从山坡上部到下部,由全裸露石芽过渡为半裸露石芽,再到埋藏石芽。

3石林(stoneforest;pinnaclekarst):

一种非常高大的石芽,它是在热带多雨气候条件下形成的。

云南路南石林,高达20~30m,密布如林

4落水洞:

岩溶区地表水流向地下河或地下溶洞的通道。

它是由垂直方向流水对裂隙不断进行溶蚀并伴随塌陷而形成的

5漏斗:

是岩溶化地面上的一种口大底小的圆锥形洼地,平面轮廓为圆形或椭圆形,直径数十米,深十几至数十米。

漏斗下部常有管道通往地下,地表水沿此管道下流,如果通道被粘土和碎石堵塞,则可积水成池

6溶蚀洼地:

四周为低山丘陵和峰林所包围的封闭洼地。

7岩溶盆地是指岩溶地区的一些宽广平坦的盆地或谷地。

8干谷(dryvalleys):

岩溶区的干涸河谷

9盲谷(blindvalleys):

在岩溶区,河谷上游的水流从某一陡坝下的泉眼涌出,河流流向的前方又有一陡坎阻挡,陡坎下方有一落水洞,河水沿落水洞流入地下,这种上下游封闭的河谷,称为盲谷

10伏流(undergroundstream):

转入地下的河流暗流段,叫伏流

11峰丛:

由上部为耸立的锥形山峰和下部为相连的基座组成

12峰林:

高耸林立的石灰岩山峰

13孤峰:

岩溶区的孤立石灰岩山峰

关于峰林地貌的发育,通常用地貌循环理论来解释

峰丛是岩溶发育初期由岩溶水的垂直渗入溶蚀扩大而成,所以峰丛洼地之间的相对高度较小,山峰下部有尚未溶蚀的基座相连

当峰丛之间进一步溶蚀向深处发展,直到水平循环带,这时地下河可能出露成地表河,使侵蚀作用加强,峰丛基座被切开,山峰相互分离,形成峰林

地下岩溶形态

1溶洞:

是地下水沿着可溶性岩石的层面、节理或断层进行溶蚀和侵蚀而成的地下孔道

2石笋(stalagmites):

从洞顶滴落下来的水溅到洞底,水中的CaCO3逐渐沉积,形成形似竹笋的堆积形态,称石笋。

石笋是自下而上逐层增长,它的横剖面为叠层状

3石柱(column):

石钟乳和石笋各自向相对方向伸展,最后连结起来,成为石柱

4石幕(draperies;curtainsandshawls):

从洞壁沿裂隙渗出的水中的CaCO3呈片状沉积,如同帷幕一样展开,故称为石幕

5泉华(tufaandtravertine):

是由泉水出露的CaCO3沉积物

6岩溶泉,分为

1)暂时性泉:

这一类泉多分布在垂直循环带或过渡带,只在雨季或融雪季节,垂直循环带充水以及洪水期受河水上涨影响,地下水位上升成暂时泉

2)周期性泉:

这类泉多形成在过渡带和水平循环带之间,泉的涌量呈周期性变化,有时水量很大,有时水量很小,例如贵州省猫跳河红板桥附近的周期泉,最大涌水量达22.5~88.5L/s,最小流量才0.45L/s,每一周期相隔30~35min

3)涌泉:

这类泉来自水平循环带的深部或深部的层间含水层,流量大且较稳定

第五章冰川地貌

冰川冰:

在高山和高纬地区,气候严寒,年平均温度在0℃以下,常年积雪,当降雪的积累大于消融时,地表积雪逐年增厚,经一系列物理过程,积雪就逐渐变成微兰色的透明的冰川冰。

雪线(firnline,firnlimit,snowline):

在气候年变化不大的若干年内,每年最热月积雪区的下限大致在同一海拔高度,这一高度的界线称雪线

冰川的类型

1按冰川发育的气候条件和冰川温度状况,冰川分为:

海洋性冰川

大陆性冰川

2按冰川的形态、规模和所处的地形条件,把冰川划分为

山岳冰川:

发育在高山上的冰川,主要分布在中纬度和低纬度高山地区,分为

冰斗冰川(Cirqueglaciers)

悬冰川(suspendedglacial)

山谷冰川(valleyglacial)

大陆冰川

在两极地区发育的冰川,面积广,厚度大。

包括以下类型:

冰盾(icedomes)

冰盖(icesheet)

平顶冰川:

发育在起伏和缓高地上的冰面平坦、形如薄饼的冰川。

冰川的周围伸出许多冰舌。

如冰川规模很大,覆盖了整个山顶或山区大部分,又称冰帽(icecaps)。

山麓冰川:

当山谷冰川从山地流出,在山麓带扩展或汇合成一片广阔的冰原(大面积冰雪原野),叫山麓冰川。

冰川运动

冰川一年通常只前进数十米至数百米。

冰川的运动主要靠内部塑性变形和块体滑动完成。

冰川运动速度大小,主要依靠以下因素:

1冰川或冰面坡度:

坡度越大越有利于冰川运动。

2冰川厚度:

冰川越厚,运动速度越大,冰川体中部运动速度大于外侧。

3时间:

冰川运动速度夏季大于冬季,白昼大于夜晚。

冰川运动可分为:

1冰川内部运动(internaldeformation)

2冰川底部滑动(basalsliding)。

当冰川达到一定厚度时,能克服内摩擦而产生内部运动,或克服冰川与谷底的滑动摩擦而产生底部滑动。

一般来说:

海洋性冰川既有内部运动,也有底部滑动;大陆性冰川仅为内部运动,少有底部滑动。

冰川的侵蚀作用(Glacialerosion)

冰川的侵蚀方式:

拔蚀作用(plucking/quarrying):

冰床底部或冰斗后背的基岩,沿节理反复冻融而松动,松动的岩块再与冰川冻结在一起时,冰川向前运动就把岩块拔起带走。

冰川拔蚀作用可拔起很大的岩块。

磨蚀作用(abration):

冰川运动时,冻结在冰川底部的碎石突出冰外,象锉刀一样,不断地对冰川底床进行削磨和刻蚀。

冰川磨蚀作用可在基岩上形成带有擦痕的磨光面。

冰川的搬运作用

冰川侵蚀产生的大量松散岩屑和由山坡上崩落下来的碎屑,进入冰川体后,随冰川运动向下游搬运。

这些被搬运的岩屑叫冰碛物。

根据冰碛物在冰川体内的不同位置,可分为不同的搬运类型:

底碛Subglacialdebris

表碛Supraglacialdebris

内碛Englacialdebris

冰川搬运能力极强,它不仅能将冰碛物搬运到很远的距离,而且还能将巨大的岩块搬运到很高的部位。

漂砾(erraticboulders):

被冰川搬运到很远或很高地方的巨大冰碛砾石。

冰川地貌分为

1冰蚀地貌

2冰碛地貌

3冰水堆积地貌

各种冰蚀地貌分布在不同部位:

雪线附近及其以上有冰斗、刃脊和角峰;

雪线以下形成冰川谷

在冰川谷内或大陆冰川的底部发育羊背石

冰碛地貌

由冰川侵蚀搬运的砂砾堆积形成的地貌,称冰碛地貌。

有以下几种类型。

1冰碛丘陵(基碛丘陵)(Groundmoraines):

冰川消融后,原来的表碛、内碛和中碛都沉落到冰川谷底,和底碛一起统称基碛。

这些冰碛物受冰川谷底地形起伏的影响或受冰面和冰内冰碛物分布的影响,堆积后形成波状起伏的丘陵,称冰碛丘陵或基碛丘陵。

2侧碛堤(Lateralmoraines):

侧碛堤是由侧碛和表碛在冰川退缩以后共同堆积而成。

它在冰川谷的两侧堆积成堤状,向下游方向常和冰舌前端的终碛堤相连,向上游方向可一直延伸到雪线附近。

3终碛堤(尾碛堤)(Endmoraines):

当冰川的补给和消融处于相对平衡状态时,冰川的末端较长时期地停留在某一位置,这时由冰川上游搬运来的物质,在冰川尾端堆积成弧形的堤,称终碛堤(尾碛堤)

4鼓丘(Drumlins):

鼓丘是由一个基岩核心和冰砾泥组成的一种小丘

5.锅穴(Kettleholes):

冰水平原上常有一种圆形洼地,深数米,直径十余米至数十米,称为锅穴。

锅穴是埋在砂砾中的死冰块融化引起的塌陷而成。

6.蛇形丘(Eskers):

蛇形丘是一种狭长而曲折的垄岗地形,由于它蜿蜒伸展如蛇,故称蛇形丘。

它的长度约数公里至数十公里,高10~30m,有时可达70~80m,底宽几十米至几百米,丘顶较狭窄,仅数米宽,顶部平缓,两侧坡度约10~20°。

蛇形丘的延伸方向大致与冰川的流向一致。

第六章冻土地貌

冻土:

极地、亚极地地区和中低纬的高山、高原地区,在较强的大陆性气候条件下,气温极低,降水量很少,地表没有积雪,地面裸露。

在这样的条件下,将0℃或0℃以下并含有冰的地表冻结土层,称为冻土(frozenground)。

冻土种类:

1季节冻土:

如果冬季土层冻结,夏季全部融化,叫季节冻土。

2多年冻土:

如多年处于冻结状态土层,仅在夏季冻土表层融化,下部仍处于冻结状态,称为多年冻土(permafrost)。

多年冻土分上下两层:

上层每年夏季融化,冬季冻结,叫活动层(activelayer)

下层常年处在冻结状态,叫永冻层(permafrost)

冻土厚度还与其他自然地理条件有关

1气候的影响:

大陆性半干旱气候较有利于冻土的形成,而温暖湿润的海洋性气候不利于冻土的发育

2.岩性的影响:

砂土导热率较高,易透水,不利于冻土的形成;粘土导热率较低,不易透水,有利于冻土的形成;泥炭的导热率最低,最有利于冻土的发育。

在连续冻土带,往往在潮湿粘土区的永冻层顶面埋深比砂砾石区的要浅,厚度比砂砾石区大。

3.坡向和坡度的影响:

坡向和坡度直接影响地表接受太阳辐射的热量。

阳坡日照时间长,受热多于阴坡,因而在同一高度、不同坡向冻土的深度、分布高度和地温状况都不同,冻土的厚度也不同。

坡向对冻土发育的影响还随坡度减小而减弱

4.植被和雪盖的影响

冬季,植被和雪盖阻碍土壤热量散失;夏季,植被和雪盖减少地面受热。

冻土的结构

冻土上层是夏融冬冻或是昼夜融冻的活动层,又叫交替层;下层是多年冻结不融的永冻层。

活动层的厚度随纬度和高度的增大而减小,它的冻融深度与每年冬夏季节的温度有关。

冻融扰动构造(冰卷泥)

当活动层于每年秋末自地表向下冻结时,由于底部的永冻层起阻挡作用,结果使中间尚未冻结的融区(含水土层),在上下方冻结层的挤压作用下,发生塑性变形,形成各种大小不一、形状各异的弯曲结构,这种现象称为冻融扰动构造,或称冰卷泥。

多年冻土中地下冰的形式

1充填在土壤颗粒孔隙中的小冰针(needleice)

2填充在裂隙中的冰脉(veinice)和冰楔(icewedges)

3泥炭核心的巨大冰透镜体(lenseice)

冻土的成因(originofpermafrost)

1残留冻土:

现存的多年冻土绝大部分是第四纪冰期时的遗留物。

2新生冻土

冻融作用:

冻融作用是指冻土层中的水在气温周期性的正负变化影响下,不断发生相变和迁移,使土层反复冻结融化,导致土体或岩体的破坏、扰动和移动。

冻土地貌:

由冻融作用形成的地貌称为冻土地貌或冰缘地貌,包括,

1石海(blockfields):

在寒冻风化作用下,岩石遭受崩解破坏,形成大片巨石角砾,就地堆积在平坦的地面上,形成石海。

2石河:

在山坡上寒冻风化产生的大量碎屑滚落到沟谷里,堆积厚度逐渐加大,在重力作用下发生整体运动,形成石河。

3石冰川:

当冰川退缩后,聚集在冰斗和冰川槽谷中的冰碛物,内部常夹有冰川冰,顺谷地下移,形成石冰川。

碎屑物具棱角,地貌呈巨型的叶状或舌状。

4多边形构造土:

在第四纪松散沉积物的平坦地面上,由于冻融和冻胀作用,地面形成多边形裂隙,构成网状,称为多边形构造土。

5石环(stonecircles):

石环是由较细粒土和碎石为中心,周围由较大砾石为圆边的一种环状冻土地貌。

石环是冻土中颗粒大小混杂的松散砂砾层,由于饱含水分,经频繁的冻融交替,形成物质分异形成的。

6冰核丘:

冻土层中常夹有未冻结层,未冻结层中的水分在地下慢慢凝结成冰体,使地面膨胀隆起,形成冰核丘。

7热喀斯特洼地:

因温度升高,地下冰融化引起地面塌陷所形成的各种洼地。

这种塌陷过程类似喀斯特过程,而塌陷原因和温度有关,故称热力喀斯特。

第七章荒漠地貌

风蚀作用:

地表物质在风力作用下脱离原地称为风蚀作用。

风蚀作用包括吹蚀作用(deflation)和磨蚀作用(abration)。

风挟带沙粒移动对岩石或不同胶结程度的泥沙块体进行碰撞和摩擦,或者在岩石裂隙和凹坑内进行旋磨,称为磨蚀作用(abration)。

搬运作用:

风携带各种不同粒径的沙粒,使其发生不同形式和不同距离的位移,称为风的搬运作用。

各种大小不同的沙粒,在风的作用下可产生悬移、跃移和蠕移(推移)等不同形式的运动。

一些小于0.1mm的沙粒,在风速为5m/s时,呈悬浮状态移动称为悬移。

跃移的沙粒主要是由于飞跃的颗粒降落时碰撞地面而产生的反弹跳跃或冲击地面沙粒跃起。

蠕移是一些跃移运动的沙粒在降落时对地面不断冲击,使地表的较大沙粒受冲击后产生缓缓向前移动。

风成地貌:

风对地面的吹蚀、搬运和堆积过程中,形成各种风蚀地貌和风积地貌,统称风成地貌。

风蚀地貌:

1石窝:

陡峭的岩壁受风沙的吹蚀和磨蚀,岩壁表面形成大小不等,形状各异的小凹坑,其直径大多约20cm,深达10~15cm,有群集,有分散,使岩石表面具有蜂窝状的外貌,称为石窝。

2风蚀蘑菇:

突起的孤立岩石,尤其是裂隙比较发育的不太坚实的岩石,受风蚀作用后而成上部宽大,下部窄小的蘑菇状地形,称风蚀蘑菇

3风蚀柱:

垂直裂隙发育的岩石,在风长期吹蚀后形成的孤立的柱状岩石

4雅丹:

指一种流线型的风蚀山丘(土堆),其长度从数米到数公里不等。

在任何弱固结的沉积物上发育。

风积地貌

1信风型风积地貌

2新月形沙丘

3纵向沙垄

季风-软风型风积地貌

1新月形沙丘链

2横向沙垄

干旱区荒漠的类型:

根据荒漠地貌特征和地表物质组成,可将荒漠分成岩漠、砾漠、沙漠和泥漠四种类型。

第八章黄土地貌

黄土区的西面和北面和沙漠相连,从西北向东南为戈壁、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笔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