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新闻采编与制作.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262873 上传时间:2023-01-22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53.6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新闻采编与制作.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新闻采编与制作.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新闻采编与制作.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新闻采编与制作.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新闻采编与制作.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新闻采编与制作.docx

《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新闻采编与制作.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新闻采编与制作.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新闻采编与制作.docx

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新闻采编与制作

 

中央财政支持高等职业学校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建设方案

 

 

二〇一一年十月

目录

Ø封面·······················1

Ø目录·······················2

Ø专业建设基础···············3

Ø行业背景与人才需求·········5

Ø建设目标···················6

Ø建设内容与措施·············7

Ø经费预算及建设进度·········12

Ø保障措施···················17

 

一、专业建设基础

(一)历史沿革

我院的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创办于2000年,是我院最早开办的四个高职专业之一。

经过十余年的建设与发展,目前在校学生772人,近三年毕业生平均就业率92.02%。

该专业与湖南广播电视台等新闻媒体建立了密切的合作办学关系,形成了较强的办学实力,具备了进一步发展的基础。

(二)建设成就

1、创新实施了“三位一体”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在学院“前台后院”办学模式的基础上,以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为切入点,形成了“工学结合”两大平台:

一是以校园电台、电视台、《行知》报社、湖南广播电视台节目生产基地等为代表的32个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它们能基本满足学院主干专业校内实践教学的需要;二是以湖南教育电视台、湖南广播电视台为代表的14个校外合作企业,这些企业已成为学生工学交替、顶岗实习及预就业基地。

针对传媒高技能人才“创意与操作一体化”的培养要求,为弥补校外媒体因普遍具有时效性和导向性,难于满足以实习学生为主体进行实际创作的不足,本专业探索了一条以校内生产性实训为主体、以校外集中教学实习和顶岗实习为两翼的“三位一体”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新模式。

所谓“三位”即立足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实现产学结合,依托湖南广播电视台和湖南教育电视台等紧密合作单位实施工学交替,对接校外合作企业推行顶岗实习;“一体”即三种方式是前后相继的有机系统,互相依存互为补充,共同为人才培养服务。

2、建立职业岗位能力“层次递进化”的课程体系。

在对职业岗位能力进行调查分析的基础上,着眼于学生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的培养,围绕职业必备的专业技能,构建了四个层次的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能力课程体系:

第一个层次是新闻采编与制作所必备的职业核心能力课程,突出语言文字、职业道德、心理素质等方面的培养;第二个层次是新闻采编与制作的行业通用能力课程,突出新闻理论、历史等新闻行业通用能力的培养;第三个层次是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的岗位特定能力课程,突出采写编评摄制等专业技能培养;第四个层次是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的技能拓展课程,突出策划、节目营销等拓展能力的培养。

四个层次的课程从基础到拓展,从通用到特定,层层递进,逐级向上,初步建立了适用于新闻专业的“层次递进化”课程体系。

3、拥有一支基本满足教学需要的专兼结合的师资队伍。

本专业现有专任教师10人,是一个结构比较合理、梯次性明显、富有朝气的教学团队。

部分专任教师有在电台、电视台制作节目的经历,拥有一定的新闻采编与制作工作经验,“双师”素质教师为60%;聘请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媒体资深专家和骨干3人从事专业教学和实践指导;聘请行业记者、编导、编辑等10人担任实习指导教师。

团队成员具有较高的教学、科研能力,均能指导实践,敬业精神强,整体水平高,教学内容熟练,教学效果好,多名教师被评为优秀教师。

4.实训条件能较好地满足实践教学需要。

本专业已建成素材采集与电视对编机房、非编实验室等四个专业实验室,其他相关教学系的影视动画制作实验室、演播室、摄影棚、语音室等资源也可共享,可以基本满足学生进行电视作品(新闻、专题、访谈、广告等)制作的需要。

学院建有校园电台、电视台、《行知》报社等校内媒体,给学生提供了较好的校内实训场所。

近年来,本专业先后与湖南教育电视台、长沙广播电视台、湖南报业集团等14家单位签订了建立实习实训基地及产学研合作的协议,为学生顶岗实习和就业提供便利。

5.有一系列互补性较强的相关专业。

新闻采编与制作是技术与艺术、技术与文化相结合的传媒属性专业。

学院开办的与本专业互补性较强的相关专业有“电视节目制作”、“摄影摄像技术”、“电视编导”、“影视广告”、“影视表演”、“主持与播音”等专业。

这些专业对应传媒机构的各个工作岗位,与本专业在基础课程、实验实训条件、师资力量上有着相互联系和依存关系,可以实现教学资源的共享,可以充分发挥专业群的资源聚合和辐射作用。

6.专业社会服务能力较强,学生社会认可度高。

本专业每年派老师参加湖南省广播影视集团主办的培训班的教学工作;近年为株洲市广播电视局以及常德、益阳电视台进行职工在职培训,培训在岗人员220人次;多位教师兼任省级媒体和长沙广电集团各频道电视栏目的策划编导及顾问。

本专业自开设以来,为各级媒介、制作公司培养了记者、编辑及后期制作人员600多人。

许多毕业生成长为各新闻机构和企业的技术骨干。

用人单位普遍反映本专业毕业生知识面宽、职业技能强、能适应多种岗位的工作,具有“素质高、技能专、上手快、适应面广”的特点。

二、行业背景与人才需求

(一)行业背景

近年来,随着国家产业结构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具有高附加值、知识密集、组织方式灵活、产业关联性强、资源节约与环境友好等特征的创意产业,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蓬勃发展。

各地纷纷兴建创意产业园区,聚集了大批创意企业,其在国民经济中的贡献不断增强。

更有学者认为,创意产业是中国经济持续发展的新引擎,目前方兴未艾。

据测算,目前我国的文化创意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还不足3%,而美国是25%,日本是20%,欧洲平均在10%到15%,即使是亚洲的韩国,也高于15%。

中国是一个有着广大的文化消费人群和数千年文明历史的文化大国,为使我国从文化大国变成文化强国,国家于2009年9月正式发布了《文化产业振兴规划》,这标志着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已经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并进入实施阶段,必将迎来一个创意产业持续发展的黄金时期。

报纸、杂志、广播和电视四大传统媒体再加上网络媒体的全面发展,媒体产业呈现出大幅度的增长,都需要大量的高端技能型新闻采编与制作人才。

湖南“十二五”规划提出立足湖湘文化特色,大力实施“文化强省”战略,加快发展广播影视、新闻出版、文娱演艺、体育服务4大文化产业,提升品牌影响力,精心培育金鹰节、动漫城、卫视台、数字电视等媒体产业链,建成全国最具大众化的综合性文化娱乐中心。

湖南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需要强大的人才作支撑,从而为传媒职业教育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一方面,湖南广播影视集团、湖南出版集团等大批优势企业,为应对来自国内外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实现可持续发展,需要大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另一方面,随着民营资本的大量涌入,民营文化企业蓬勃发展,大批尚处于成长中的中小文化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也急需一大批创新意识强、综合素质高的技能型人才。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新闻传播对整个社会的渗透,不单是专业媒体对新闻采编与制作人才有需求,各行各业对这类人才也有了相当的需求量,他们对于这些行业的新闻发布、形象宣传、技术推广、产品推介都将起到重要的作用,这种潜在的人才需求量是难以估量的。

目前对这些机构发展的最大制约就是人才的奇缺,大部分公司都把吸纳专业人才作为扩大市场竞争力的首要任务。

(二)人才需求

本专业主要面向地市级基层媒体和其它企事业单位宣传部门、文化传播公司,培养从事新闻采编、撰稿、策划等工作,并具有一定的创新能力、合作能力的复合技能型人才。

本专业毕业生对应的职业岗位主要有各级报社、广播电台和电视台采写、摄影摄像、编辑、制作人员;各企事业单位报社、电台、电视台及其他新闻宣传部门的新闻采写、摄影摄像、编辑、制作人员,宣传专干、新闻发言人;各类文化传播公司的文案、策划、制作人员等;大专院校电视台和宣传部门工作人员。

三、建设目标

(一)总体目标

依托湖南文化产业的优势,以培养“能把关、会创意、善策划、长沟通”的高端技能型新闻采编人才为目标,进一步深化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完善层次递进化的课程体系开发,着力提高专业教学团队的执教能力和社会服务能力,完善实验实训条件,建立校企合作运行机制,使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成为立足湖南、辐射周边,服务地市县级新闻媒介及各类企事业单位的高端技能型新闻采编人才的培养基地。

(二)具体目标

1、构建基于职业岗位能力培养的“三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深入开展基于工作过程任务导向的课程改革,完善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人才培养方案。

2、建立围绕新闻采编与制作能力展开的“层次递进式”课程体系,引入行业技术标准整合专业课程,重点建设专业核心课程,编写与专业教学改革相配套的教材,建立教学资料库;.

3、建设一支教学质量好、科研和社会服务能力强、专兼结合的高水平教学团队。

培养专业带头人1人,聘任1名具有行业影响力的专家作为专业带头人;通过国内外培训学习、挂职锻炼、国内进修等方式,培养专业骨干教师4名;建立教师深度参与行业企业技术创新和研发的激励保障制度,提升双师素质;新增20名兼职教师,使兼职教师总数达到30人,承担专业课课时比例达到50%。

4、依托校内的“湖南广播电视台节目生产基地”、“国际汉语言文化传播基地”和校园广播电视台,积极开展横向合作节目生产、行业培训、技术培训及职业技能鉴定等多种形式的社会服务,加强国内外交流与合作,承接汉语国际推广项目,不断提高专业建设的国际化水平

5、围绕职业岗位能力培养和核心课程实施要求,在建设新闻采编实训室、校内媒体及技能竞赛等校内实训平台,建设22家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建成能满足实训教学、产品生产、行业培训、职业技能鉴定的生产性实习实训基地。

6、在学院构建“政府主导、校企一体”的集团化办学体制机制的基础上,完善与湖南广播电视台、青海卫视、长沙县广播电视台、湖南报业集团的基地共建、利益共享机制,逐步完善以学校为核心、政府引导、社会和企业共同参与的教学质量控制与评价体系建设,形成校企互利共赢的局面。

四、建设内容与措施

(一)进一步完善“三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完善基于工作过程任务导向的人才培养方案。

1、优化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结构

聘请省内新闻媒体、节目制作公司等相关单位的行业专家,与教育专家、骨干教师等共同组成结构合理、熟悉媒体新理念、具有较高学识水平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完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的运行制度和各成员的工作职责,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课程建设、实训条件建设等提供保障。

2、加强专业人才市场调研

在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的指导下,每年组织对省、市、县三级电视台及部分制作公司、新媒体机构进行调研,了解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主要就业岗位和所需要的岗位能力,掌握人才需求新动向,并根据人才需求状况的变化及时调整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完善人才培养方案,优化项目课程设置。

3、深化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依托学院“前台后院”的办学模式以及与湖南卫视合作的演播大厅,搭建实战型平台,实践教学从模拟型转向实战型。

按新闻工作的过程组织教学,进行生产实训。

实行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任务驱动为目标、以校内生产性实训为主体、以校外集中教学实习和顶岗实习为两翼的“三位一体”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新模式

(二)重构以新闻采编技能为中心的“层次递进式”的课程体系

根据本专业的特点,以新闻采编活动和岗位职业能力分析为基础,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职业道德及可持续发展能力为基本点,以校企合作机制为保障,引入行业企业技术标准,构建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层次递进化”课程体系。

通过对新闻职业岗位调研,分析职业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确定本专业的若干行动领域以获得职业岗位的通用能力要求和专业技能要求,并将其转化为完成工作所必需的学习领域(课程),从而构建专业核心课程的基本体系,再结合高职教育规律和传媒类高技能人才培养的特殊要求,进而构建出本专业工作过程导向的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课程体系。

表1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的典型工作任务、行动领域及学习领域分析

典型工作任务

行动领域

学习领域

技能认证

发现新闻线索,申报新闻选题,拟订采访提纲,预约采访对象,采集加工材料,写作制作新闻

新闻采访

新闻采访、电视采访

专业新闻采写

广播电视编辑记者资格考试合格证(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

网络编辑员资格证(劳动和社会保障部)

摄影师资格证

(劳动和社会保障部

撰写新闻稿、节目策划文案、活动方案、解说词、文学台本

文稿撰写

专业新闻采写

新闻写作、电视写作

拍摄新闻素材

画面拍摄

新闻摄影、电视摄像

剪辑图像素材和声效素材,制作片头、片花

影像剪辑制作

画面编辑、非线性编辑

确定报道思想,组织、修改稿件,制作节目串联单,合成各环节节目

新闻编排合成

广播电视新闻编辑

提供创意,策划公关活动,评估项目实施效果

策划执行

电视新闻策划

捕捉社会热点、焦点,写作制作新闻评论

新闻评论

新闻评论、深度报道

如表1所示,通过调研,对新闻专业的典型工作任务、行动领域及学习领域进行分析,引入行业技术标准整合专业课程,不断完善由“通识课程”、“行业通用能力”、“岗位特定能力”、“拓展能力”四个模块构成的“层次递进化”课程体系。

重点建设采、写、编、摄、制、评等专业核心课程,促进课程标准开发、学习情境设计、教材建设、实训项目开发、教学方法与考核评价方式改革、网络课程建设等工作顺利展开。

建设校级精品课程4门,编写与专业教学改革相配套的教材2部,开发专业核心课程标准,初步建设专业教学资源库,实现部分教学资源共享。

按照对应的职业资格证书考试大纲的要求修订教学计划,保证职业资格证书考试内容在教学计划中得到落实,在课程体系中嵌入职业资格证书考试的开考课程。

开展以“记者风采大赛”和“DV大赛”为主的各种技能竞赛活动,激发学生专业兴趣和潜能,培养他们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完善双证书制度,使学生双证书获取率达92%以上,就业率达95%以上。

(三)构建校企合作平台,完善校企合作机制

依托学院“前台后院”的办学模式以及与湖南广播影视集团、湖南教育电视台和长沙广播电视台的合作,建立健全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运行机制,把企业的“触角”转化为学校的“耳目”。

1、成立校企合作机构,建立工作章程

成立电广传媒系“校企合作委员会”和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建立“校企合作指导委员会”工作章程、工作机制。

定期召开“校企合作指导委员会”工作会议,共同制定专业建设发展规划、调整人才培养方案,促进专业建设、课程开发、人才培养、顶岗实习、学生就业,并付诸实施。

发挥委员会成员各自优势,在专业建设、人才培养、课程标准、课程开发、顶岗实习、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等领域开展合作。

2、建立“校中台”生产性实训运行机制。

建设“校中台”工学结合管理制度,由企业专家主导,教师参与,校企共同制定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考核办法,共同完成学生实践技能和综合素质的考核。

充分利用湖南广播电视节目生产基地、校园电视台,实施将企业栏目制作要求作为课堂常态实训要求,每年接纳200人次以上学生在“校中台”基地学习,规范实训行为,培养实践技能,建立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企业兼职教师管理办法教师和电视从业人员共同评定制度,鼓励企业兼职教师参与申报教师系列职称评定,教学研究项目和教学成果评审;建立校企共同建立实习顶岗实习基地的实施办法。

与湖南教育电视台,长沙县广播电视台合作开发栏目、节目,鼓励专业教师参与校企合作项目,制定专业教师参与校企合作的激励制度和保障机制,建设共享校企人才资源,实现教师、新闻记者人力资源的共享,完善实训教师到新闻节目生产一线轮岗制度,建立基于校企合作项目评估和反馈体系。

3、设计校企联络模式。

企业责成或聘请熟悉本专业的专家当任教学督导任务,全权负责与学校的联系。

学校主动深入企业掌握生产一线的情况,企业主动深入课堂,掌握学生的学习的情况,配合学校对学生进行教育。

学校严格学生学习成绩的考核管理,合格者发毕业证书,企业在职业能力上把好关口,确保学生通过与专业相关的国家职业技能鉴定。

(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专业教学团队的教学能力和社会服务能力

1、专业带头人建设

培养1名专业带头人,聘任1名具有行业影响力的专家作为专业带头人;通过到电视媒体发达国家或地区学习新闻采编与制作新理念,到国内职业教育研究机构学习传媒类高职教育理论和专业建设模式、课程建设模式,使之能全面了解行业发展动态,把握专业改革、发展方向;具备带领专业团队进行课程开发和建设的能力,具备主持省级课题的科研开发和技术推广能力。

2、骨干教师建设

培养4名骨干教师,通过实施脱产学习、在职培训、顶岗实践、国内外学习交流、课题项目研究开发、学历进修或攻读学位等多种方式,进一步提高教学能力、课程开发能力、教研教改能力和社会服务能力,提升教师双师素质;引进2名有丰富实践经验能从事新闻编辑和新闻评论的骨干教师。

激励教师积极参加社会服务和横向联合项目,积极参与国际交流培训活动。

在建设期内本专业有省部级(含)以上课题1-2项,在国家级核心期刊发表论文2篇左右,省部级公开发表的论文1篇/年·人。

有1-2部教材或专著公开出版。

获得各类奖励多项。

鼓励教师参加各类学术交流和行业顶岗实习(1次/人·年)。

3、“双师”素质教师培养

全面实施专任教师“双师”素质的培训计划,组建新闻采编与制作教学团队,利用教师工作室与校园电视台或电视制作公司合作开办电视栏目,承接电视节目制作项目,培养社会服务能手;构建专任教师定期下企业锻炼、在职培训、参与电视节目创作与生产的制度和激励机制。

两年内专任教师人均到媒体锻炼不少于4个月,2013年双师素质教师达到90%以上;鼓励教师提升学历和职称,在1-2年内有1-2位教师具有博士学位(或博士在读),40岁以下教师100%具有硕士学位。

高级职称的教师占本专业教师的30%左右,年龄结构合理。

4、兼职教师库建设

完善兼职教师管理办法,建立兼职教师库。

从电视台或者节目制作公司聘请行业记者、策划、编导、编辑等专业骨干建成30人的教学和实习指导兼职教师库,根据校内教学实训和校外顶岗实习的情况动态优化兼职教师库。

灵活安排兼职教师的教学时间,保证兼职教师承担专业课教学学时达到50%。

进一步完善兼职教师选拔、培训、聘任等管理制度。

把职业道德、爱岗敬业、专业知识和业务技能作为聘任的重要依据;加强教育理论培训。

通过不定期举办的教学艺术专题讲座、经验交流会和座谈会等形式,让兼职教师尽快掌握高等职业教育规律和人才培养理念;通过组织兼职教师学习教育学、心理学知识,学习高职教材教法和课堂教学常规要求,使其快速适应教学工作的要求;对优秀兼职教师以学校名义发表的论文、编著教材等提供相应的资金资助,鼓励他们考取教师资格证,选送他们参加专业建设相关的学术会议;组织教学研讨活动,指导“双师”教师;促进院内教师和外聘兼职教师的交流,增强其归属感。

校企双方共同制定兼职教师工作考核机制,通过专业教学质量评价系统和教学信息反馈系统,定期对兼职教师的教学工作和质量进行检查与评估,考核成绩作为工作量计算、酬金发放、续聘、解聘的依据。

(五)完善实训条件,构建校内外实训基地

1、校内实训基地建设

根据“创意与操作一体化”的高技能人才培养要求,与行业、骨干企业紧密结合,积极探索“校中台”、“台中校”实训基地建设模式。

引入企业需求、标准、设备、工作模式和企业文化,“引台入校”,与湖南广播电视台共建校内“教学节目生产基地”,与青海卫视共建“节目离岸生产基地”,通过完善制度和内部运行机制,使“校中台”真正成为学生校内生产性实训和顶岗实习基地,成为教师的实践基地和兼职教师的重要来源地。

建成“校园广播电视台”、“《行知》报社”、“记者风采大赛”等实践教学平台,加强投入,形成融教学、科研、生产和社会服务为一体、校企资源互补型的校内实训中心。

新建新闻采编实训室2间,面积50平米,能完成前期策划、采集、后期编辑制作工作任务。

新增电脑、摄像机、录音笔、话筒、监视器、调音台等设备20台套,能同时满足40名左右学生的实践需要。

可开展素材前期拍摄、现场节目录制等社会服务80次。

同时,对现有实训室设备进行补充和完善,保证实验设备的使用率达到100%。

2、校外实习基地建设

加强校外实习基地建设,以满足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学生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顶岗实习需要。

一是在骨干企业和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建立“企业课堂”、“企业校区”;二是利用文化产业职教集团合作单位和校友等资源,拓展工学交替和顶岗实习基地。

完善实训管理制度和内部运行机制,探索校企共建校内校外实训基地的模式与机制,根据学生职业能力形成规律,校企共同开发实训项目,形成新闻专业校内实训内容和设备配置标准,营造与工作现场相一致的真实或仿真的职业环境,使校内实训基地成为学生职业技能训练中心和职业素质训导中心,实现课堂与工作岗位一体化、学生与员工一体化、教学与生产一体化;完善《顶岗实习管理办法》,建立“顶岗实习网络测评系统”,强化学生顶岗实习的过程管理。

通过校地合作,与长沙县广播电视台共建“台中校”电视教学基地。

由学院提供专业学生、指导教师、节目资源及部分设备,长沙县广播电视台提供办公场地、部分制作资金、生产设备和播出平台,双方共同策划、制作广播电视节目和开办电视栏目。

基地可基本满足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学生生产性实训和顶岗实习的要求和零距离就业的需要,同时带动长沙县广播电视台整体水平的提升,实现互利共赢。

新增8个校外顶岗实习基地,使校外顶岗实习基地由原来的14个增加到22个,确保100%的学生有半年以上的顶岗实习;成立由本专业带头人负责的校外实训基地建设项目组,加强实训基地建设研究和管理,完成实训指导教师教学理论的培训。

委派4名青年骨干教师到基地进行实践锻炼不少于5个月。

(六)教学资源建设

积极开发教学资源,一是素材类教学资源建设,通过国家投资的方式,建立新闻采编素材库,建立试题库、文献资料、课件、案例、常见问题解答和资源目录索引;二是网络课程建设,自主开发的优质课件、视频上传网络,收集国内外新闻采编视频资料,课件资料。

三是资源建设的评价,在现有基础上,对教学工作实施全过程的控制,学院、企业、社会共同参与对教学结果的分析评价,及时反馈信息,逐步完善以学校为核心、政府引导、社会和企业共同参与的教学质量控制与评价体系。

五、经费预算及建设进度

表2经费预算表

建设内容

资金来源

合计

(万元)

中央财政支持

学院自筹

课程

教学内容建设

教学资源库建设

15

15

教材建设

25

25

课件、精品课程、核心课程建设

20

20

教学研究及改革

10

10

实训基地建设

新闻采编与制作校内实训平台建设

30

30

新闻采写编评、策划实训室建设

25

5

30

校外实训基地建设维护及指导教师培训

15

15

师资建设

专业带头人培养

15

15

骨干教师培养

15

15

教学团队建设

15

5

20

校企合作制度与

管理运行机制建设

校企合作制度体系建设

5

5

校企合作组织机构与管理运行机制建设

5

5

合计(万元)

195

10

205

表3专业建设的进度与预期绩效

建设内容

2012

2013年

 

课程

教学内容建设

教学资源库建设

1、制定、建立专业标准;

2、完成基础数据库建设。

1、建设实训资源库、教材资源库;

2、初步建成以专业为核心的专业资源库。

教材建设

1、根据专业培养目标,与企业人员联合确定2门特色教材;

2、制定专业核心课程标准,课程标准体现专业知识和技能能力的培养,体现行业的标准。

1、继续完善教材的编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商务科技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