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的评价.docx
《历史的评价.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历史的评价.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历史的评价
历史的评价,审美的把握
——谈谈龙岳洲『武陵魂』的周逸群形象
贺宗广
当我们再一次读着龙岳洲的《武陵魂》的时候,我们的心又一次被攫住了。
忽然间一幅波澜壮阔,惊心动魄的历史画卷便呈现在我们的眼前,我们仿佛已置身于这历史的广场。
自然,小说那生动形象、峰回路转的情节,惊心动魄,波诡云谲的历史背景是小说魅力的重要因素,但我们认为小说成功的关键还是在于作者用历史和审美的笔触刻画了一个个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特别是成功地刻画了小说的主人翁革命烈士周逸群的形象。
所以我们不得不在一定意义上说小说的成功就是人物形象的成功,人物形象的成功就是《武陵魂》的成功。
一、历史的评价
历史唯物主义的创立是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对人类历史的伟大贡献,它使“唯心主义从它的最后避难所中,从历史观中被驱逐出来了。
”(恩格斯语)它第一次把笼罩在以往历史观上的英雄观、善或恶是历史发展的终极原因等等唯心主义迷雾一廓而清,使历史变成了真正的科学。
一句话,它恢复了历史的本来面目。
恩格斯在《诗歌和散文中的德国社会主义》一文和在《致斐迪南·拉萨尔》的信中,明确地提出了他的“美学观点和历史观点”的评论标准。
这个标准不仅给我们的评论家以很大的启示,而且也极大地启发了我们的作家。
很多作家都自觉或不自觉地用美学观点和历史观点去把握他们笔下的历史人物。
龙岳洲便是这样的作家。
他对周逸群等历史人物的把握便始终贯穿着历史唯物主义原则。
第一,周逸群是高是大的,但却不是全的。
历史唯物主义的一个重要原则就是按照历史人物的本来面目去描绘历史。
龙岳洲便严格地遵循着这一原则。
由于历史唯物主义的力量,使得作家有勇气去真实地再现周逸群这一特定历史环境下的典型人物。
周逸群不愧为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不愧为我党我军的杰出领导人。
由于他能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出发,能够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所以,他在“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尚未出现的情况下便提出了军队的“五大纪律”:
第一,坚决执行上级命令,行动听指挥;第二,冻死不烧屋,饿死不抢食;第三,不许损坏庄稼,妨碍农作;第四,买卖公平,缴获不私藏;第五,不打人、不骂人、不拉夫、请人挑东西要给钱。
周逸群还在当时那残酷的历史环境里,从实际出发,制定了“敌来我飞,敌去我归;人多则跑,人少则搞”的灵活机动的游击战术和“避开与敌人正面冲突,埋伏在群众之中,看清敌人的弱点,出奇不意地袭击敌人的后方,使敌人疲于奔命,士兵发生动摇,鼓动兵变”的战略方针。
由于周逸群能采取灵活的战略战术,所以他领导洪湖人民战胜了国民常反动派的多次围剿,使洪湖苏区得到了极大的巩固和发展。
当邓中夏来到红二军团打算要执行李立三的左倾冒险主义路线的时候,他就明确指出:
“目前不顾主客观条件的可能与否,不采取巩固发展的方针,而把红军调去打大城市是一个冒险计划。
”在攻打监利不下的情况下,他又诚诚恳恳地对邓中夏说:
“一个瘦子一口是吃不成一个胖子的,我们只有坚持巩固,发展的方针,扩大农村革命根据地,最后夺取城市,才能取得全国革命的胜利。
”在这里,周逸群的智慧和才能得到了充分地显现,一个高大的周逸群形象便呈现在我们的眼前!
周逸群是伟大的,但我们的作家要真实地再现周逸群伟大的一生却是需要极大的勇气的。
实际上作者真实地描写周逸群不但没有否定毛泽东,反而是更加充分地肯定了毛泽东,肯定了毛泽东的正确与伟大,因为一个观点多一个赞同就多得到一份印证。
周逸群是高是大的,但却不是全的。
他也有他的“缺陷”。
鲁迅先生在评论《红楼梦》的时候曾经指出:
《红楼梦》的“要点在于敢于如实描写,并无讳饰,和以前小说叙好人完全是好,坏人完全是坏的,大不相同,所以其中所叙的人物都是真的人物。
”(见《中国小说的历史的变迁》)显然,龙岳洲对周逸群作为一个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战士,毫无疑问他是要求彻底地反帝反封的,可是他对几千年来的封建婚姻包办制度却反抗不了,他不得不与自己指腹为婚没有丝毫感情其貌不扬的伍老丫结婚。
他对这没有感情的婚姻几乎没有反抗,他最多只是在当天晚上,翻来覆去地睡不着,只是发自内心地呼喊道:
“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古规到底要维持到何时?
”这不能不说是周逸群性格上的软弱。
周逸群聪明一世,机警过人,但也免不了有“愚蠢”的时候,他天天都说要找共产党,他天天在苦苦地盼望共产党的到来,可是当恽代英、鲁易等共产党人来到他身边时,他竟然一点也没有觉察到。
这不能不说他有些“蠢”!
周逸群才华横溢,写得一手好文章,可是他并没有一目十行,过目成诵,更没有生而知之,相反,他读列宁的《国家与革命》竟有些读不懂,以致于不得不向周恩来同志请教。
周逸群是一个天才的军事家,可他并不是神,他也有失算打败仗的时候。
他在南昌起义后南征过程的一次战役中,他的一个师被打得只剩他只身一人险逃出来,可谓也败得够惨的了。
另外,他还打过其他一些小败仗,可见,他也并不是一个常胜将军!
由于龙岳洲真实地再现了周逸群这一历史人物,在写他的高大形象的时候,也写出了他的一些缺陷,所以这就使周逸群这个人物形象有血有肉,真实可信。
第二,周逸群是一个立场坚定,党性原则极强的无产阶级革命战士。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人类社会是划分为阶级的,阶级社会的历史就是阶级斗争的历史。
阶级社会的人无不打上阶级的烙印。
恩格斯指出:
“从第一次社会大分工中,也就产生了第一次社会大分裂,即分裂为两个阶级:
主人和奴隶、剥削者和被剥削者。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第157)毛泽东在论述人性的时候指出:
“只有具体的人性,没有抽象的人性。
在阶级社会里就是只有带阶级性的人性,而没有什么超阶级的人性。
我们主张无产阶级的人性,人民大众的人性。
”(《毛泽东选集》第827页)显然,龙岳洲在把握周逸群这个历史人物的时候也是贯穿着阶级观点和阶级分析方法的。
自从周逸群在日本接触到《共产党宣言》、《资本论》、《国家与革命》等进步著作之后,他的思想便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从而走上了坚定地信仰马克思主义的道路。
当中国共产党成立的时候,他彻夜难眠,奔走相告,兴奋地说:
“中国共产党成立了,中国有希望了!
”并且他坚决表示,他要成为中国共产党的一个忠诚的伟大战士。
他是这样想的,也是这样做的。
周逸群一回到祖国便积极开展了无产阶级革命活动。
为了唤醒民众,为了找到共产党,他与李侠公等人在上海创办了宣传共产主义思想的进步刊物《贵州青年》。
在黄埔军校入党时,他激动得泪花闪闪。
当同志们要求他讲几句话时,他只讲了一句:
“我一定要做一个无愧于这光荣称号的共产党员!
”事后他在一首词中写道:
“今日宏愿酬,一生交给党,斗志昂扬。
愿为工农革命,洒热血一腔!
”这表明了他坚定的无产阶级立场和极大的革命信心!
在黄埔军校特别党支部改选上,他取蒋介石而代之,这引起了蒋介石的极大不满和恐慌。
蒋介石为了拉拢周逸群、蒋先云,他设宴招待了周蒋二人。
他把他们当成贵宾招待,对他们问寒问暖。
在散席时,蒋介石亲口许诺给二人,说他们毕业后都可以留校,蒋先云可升为中将教育长,周逸群可当军校学生军少将师长。
蒋介石真可谓是“好心”不得好报,周、蒋二人不但没有感激蒋介石的“知遇”之恩,反而利用蒋介石成立了进步革命组织“中国革年军人联合会”。
周逸群坚定的无产阶级立场我们从他在介绍贺龙入党时的一番话语也可以得到进一步的证实。
他说:
“贺龙同志出生贫苦,阶级立场坚定。
”“蒋介石、汪精卫曾多次用高官厚禄拉拢他,但他坚定地站在党和人民这一边,不因我们党面临的困难而畏惧,更不为国民党反动派的高官厚禄所动摇。
……”这一段话实际上也就是周逸群从他信仰共产主义那天起,便坚定地站在无产阶级立场上,直到革命的最后一刻。
他在受到邓中夏和夏曦的无理排挤和打击的情况下,也没有背叛过党,始终在为党和人民忘我地工作着。
一个坚强的无产阶级革命战士的形象呼之欲出,跃然纸上!
近年来,文艺界由于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的泛滥,在一些人公开鼓吹抽象的人性论的情况下,龙岳洲没有把周逸群写成抽象的人道主义者,投有把他写成一个阶级调和论者,这确实是难能可贵的。
第三,周逸群是我党我军杰出将领中走群众路线的典型代表。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
人民群众是真正的英雄。
周逸群总是把自己看成人民群众中的一员,他从没有高高地凌架在人民头上。
他总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为人民群众而忘我地工作。
1928年,有一次,他与贺龙受中央的派遣刚一回到洪湖,他就打扮成一个私塾先生的模样找群众做群众工作去了。
终于他了解到人民的疾苦,了解到当地人民受到以张定勋为首的四家大土豪的残酷压迫和剥削,于是周逸群、贺龙便用计狠狠地惩罚了张定勋等恶霸。
周逸群总是以人民利益为重。
在朱河镇的一次战斗中,大队长王尚武指挥的队伍进攻受挫,便提着油桶要去烧房子以便烧死敌人。
周逸群为了不损害人民群众的利益,坚决制止了王尚武的错误行为,终于用计消灭了顽抗的敌人。
有一次,王尚武带领队员们打完了仗之后,他看见队员们又累又饿,就不顾组织纪律,叫队员们去打群众的包谷,造成了很坏的影响。
周逸群知道这件事后,对此很重视,立即作了严肃处理。
他亲自与段德昌、万涛、彭国材等领导同志一起去向群众道歉,并叫王尚武带着十几个队员挑包谷去赔偿群众的损失。
此事感动了群众,也感动了王尚武、万涛等人。
周逸群就是在受到夏曦无理打击和排斥的情况下,也没有忘记人民,也没有忘记为人民服务。
作为中央分局的巡视员来到洞庭湖地区时,他便与段玉林立即组织召开了五县干部会议,宣告成立了洞庭湖特区。
在会上他指出,当时存在的一个重大问题就是广大农村的春荒问题。
因此他要求大家切实解决好这个问题。
他说:
“我们共产党人和人民群众的关系就好比鱼和水的关系。
鱼是离不开水而生存的,就象地神安泰离开大地母统就会窒息而死一样。
各级党组织,党员,党的干部,都要生根于人民,立足于人民。
”这段话集中体现了他的“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的群众观点。
在周逸群与段玉林的领导指挥下,洞庭湖人民终于智取了石首与华容两县,缴获了敌人的大量粮食与谷种,终于解决了春荒、春播等问题,极大地稳定了人心。
由于周逸群至始至终坚持群众观点,坚持群众路线,所以他终于赢得了广大湖区人民的无限崇敬和爱戴,他那高大的形象永远存活在人们的心中!
二、审美的把握
龙岳洲对周逸群这一历史人物的把握是历史的,同时也是审美的。
可以说他的《武陵魂》的目的就是要真实地再现周逸群这一极美的无产阶级革命战士的高大形象,所以能否用审美的眼光、审美的笔触去观照和把握周逸群这个人物形象就显得至关重要,这甚至是整个作品成败的关键!
我们认为《武陵魂》是成功的,它成功地为我们塑造了周逸群这一集真善美于一身的美的形象,美的典型。
周逸群是美的,但他的美主要是什么样性质的美,他的特征主要是什么样的美学特征呢?
显而易见,周逸群的美主要是崇高美,其审美特征主要是崇高性。
所谓“崇高”就是指“形体上巨大有力或精神上伟大雄浑,令人惊心动魄,崇敬奋发,心向神往的事物特征。
”(见《哲学大辞典·美学卷》第782页)德国哲学家康德把崇高分为两种:
数学上的崇高,如高山的体积;力学的崇高,如暴风雨的气势。
不言而喻,周逸群的崇高美主要就表现在他的“精神上的伟大雄浑”,表现在他是力的化身,是力的象征!
周逸群的“精神上的伟大雄浑”,他作为力的化身,作为力的象征主要表现在智、勇、德三个方面。
第一,智慧的周逸群。
智慧就是力,力就是智慧,周逸群便是一个充满了智慧的人。
周逸群的智慧集中体现在他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出发,独立地创建了武装割据的苏维埃,“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以及其他一些机动灵活的战略战术和严格的治军原则等。
这些前面已有论述,这里就不再一一细谈了。
但我们从其他很多方面也可以看到他的智慧和才能。
用逸群的智慧在少年时代就得到了充分的显示。
比如在他的家乡铜仁,周逸群便与他的少年伙伴把正在洗澡的两个洋人及其翻译官的衣裤用计沉到江底去了。
惩罚了平常作威作福的洋人及其翻译官走狗,他们还用计把地头蛇郭铁珊的一船大米搞翻在江里,大大地惩罚了平常欺压百姓的郭铁珊。
在贵阳南明中学读书的时候,他在《南叫杂志》上写了一篇题为《明太祖以布衣起兵论》的文章。
事后,他对他的好友李侠公说,他的文章是影射当前政局的。
他认为中国只能走象朱元璋那样用武力统一全国的道路,因为嘴巴是敌不过刺刀的。
显然,这时的周逸群便萌发了“暴力革命”,“枪杆子里面出政权”的思想。
周逸群的军事才能是杰出的。
我们从他第一次指挥部队攻下澧州和石门时采用的战术便可见一斑!
他取“猛张飞”贺敦武的强攻作战方案,而代之以“舍近求远,出奇不意”的战术,轻而易举地拿下了澧州、石门两城,终于使高傲的一直对他不满的贺敦武心悦诚服了,不得不甘拜下风,承认周逸群算得上个诸葛亮。
由于周逸群总是能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一切从实际出发,所以他的方针、政策、战略战术基本上都是正确的;他们总是能克服一切困难,取得了一个又一个重大胜利。
段德昌和段玉林“跟着周逸群就是胜利”的评价实在一点也不为过。
第二,勇敢的周逸群。
一个人越有智慧,它的信仰越高,他就会越坚强,越勇敢。
周逸群就是一个非常坚强、非常勇敢的人。
他为了革命,为了人民的解放事业,他总是把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表现了坚强的革命战斗精神。
他常常对他的战友们说:
“共产党员要永远为党的事业冲锋不止,哪一天在冲锋陷阵的战场上被敌人的子弹射倒了,只要后人说一句:
他是在冲向敌人营垒的战地上牺牲的,我就满意了,闭眼了!
”他是这样说的,他也是这样做的。
还在上海办《贵州青年》杂志的时候,由于《贵州青年》对贵州军阀袁祖铭的反动罪行作了无情的揭露,所以袁祖铭便写了一封画有手枪的恐吓信给周逸群妄图吓服他。
周逸群对此表示了极大的轻蔑,他冷笑道:
“捉毛虫吓娃娃,袁祖铭真是蠢如猪狗,要是画一只手枪,写几句恐吓话就把我吓倒的话,我就不会选择这条路,早就投入某个军阀的怀里,当高级幕僚去了!
”为了革命,用逸群常常冒着生命危险,装扮成各式各样的人物出没于敌人当中。
有一次,他为了发动在九佛岗烧石灰的百多农民,把他们组织起来,他就打扮成理发匠的模样只身一人向九佛岗从从容容地走去。
当他在九佛岗山口被团防兵拦住的时候,他那十足的理发匠模样还真把团防兵们给蒙住了,他居然还煞有介事地为团总孟勋功理起发来了!
周逸群勇于坚持真理,他不顾个人安危,他对邓中夏和夏曦的左倾冒险主义作了坚决的抵制和斗争。
周逸群自始至终都是英勇地站在革命斗争的最前列,直到他最后英勇地倒在敌人枪口下为止。
第三,道德的周逸群。
周逸群不是一个抽象的人道主义者,但他却是一个革命的人道主义者。
周逸群总是先人后己。
为了他人,为了革命,他从不计较个人的得失,充分显示了一个共产主义战士的极其崇高的革命品质。
在婚姻问题上,他牺牲委屈自己,与无才无貌的伍老丫结为夫妇。
在革命成绩上,他总是把成绩归功于别人,他从不邀功自请。
有一次段玉林引用段德昌的话说“跟着周逸群就是胜利”。
可周逸群却谦虚地回答说:
“论政治,我怎及毛泽东、周恩来?
论军事我更不及朱德、贺龙。
就是段德昌和你及彭国材等同志的指挥才能我也赶不上嘛。
”在革命工作上,他曾两次分别遭到邓中夏和夏曦的无理排斥和打击,但他仍然没有闹个人情绪,仍然兢兢业业地为革命工作着。
在他被邓中夏撤职,许光达等人说“干脆全部辞职”时,他却动情地劝大家不要这样做,他相反还鼓励他们要带好部队。
段德昌对此很不理解,他解释道:
“德昌同志,个人得失算得了什么,也用不着过多的去想。
”在夏曦推行王明的极左路线的时候,他与夏曦作了面对面的斗争。
他被夏曦撤销职务后他与段玉林仍然说道:
“我们早已将生与死置之度外,哪里还有闲心去计较个人得失?
”于是他与段玉林一起积极开展了洞庭湖一带的工作,很快便把这一带的工作搞得火红。
由此,周逸群的巨大人格力量便可见一斑!
周逸群集智、勇、德于一身,所以他百折不挠,他总是充满着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于是一个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崇高形象便充分地显示了出来。
正是这样,所以贺锦斋、段玉林等将领及广大士兵总是把他当作主心骨。
周逸群这个人物形象的审美特征主要表现为崇高,但他同时也带有幽默风趣的美学特征。
幽默是智慧的结晶,它包藏着崇高性的美学特点,所以周逸群这一极其智慧的崇高人物自然也就非常风趣了。
龙岳洲对周逸群的这一审美特点也是作了很好的把握的。
1923年4月的一天,周逸群与中学时代的好友李侠公在上海外滩偶然相逢。
他俩都很激动。
一个说:
你莫非是从天上掉下来的?
”一个说:
“你莫不是地里冒出来的?
”俩人禁不住哈哈大笑起来了。
一会儿,李侠公笑着问周逸群:
“上海是冒险家的乐园,你到这里来干什么?
”周逸群却幽默风趣地答道:
“我就是一个冒险家嘛!
”在黄埔军校时,有一次,李侠公、蒋先云、鲁易等人进城去找周恩来同志,可他们却扑了一空。
周逸群没有进城在海边看书时,却碰到了周恩来同志。
于是李侠公就用一句俗语戏谑道:
“真是无心插柳柳成荫!
”而周逸群则风趣地解释道:
“倒不是说我无心。
”“上午要是你们说是去找周恩来同志,恐怕我跑都跑不赢呢,可你们却说是去玩,依我看你们八成是无心拜佛佛不见!
”他的回答说得大家哈哈笑。
有一次他与贺龙去钓鱼,他故意逗趣问贺龙道:
贺师长,谁都知道你喜欢钓鱼,你到底钓得过没得?
”当通讯员小唐故意调皮地回说贺龙有一次钓了一个很有些年纪的鱼时,周逸群却讥之为一定是钓了一条长了一千年的“千年鱼”!
周逸群总是幽默乐观的,就是在他处境最艰难的时刻,他也没有忘记幽默风趣。
一次,在夏曦召他北回洪湖的水路上,湖面刮大风起了大浪,舵手马得水见周逸群被震醒了,对风生起气来,没头没脑地骂道:
“这鬼妖风,早不刮,迟不刮,偏偏这个时候刮!
”“周逸群听了不禁笑道:
“老马,照你说,刮风都得先与人商量,能刮时才能让它刮,不能刮时就不能刮吗!
”他的话说得大家都笑了!
周逸群的幽默话语还有很多,这里就不一一细谈了。
正是由于龙岳洲用幽默风趣的美学方式来观照、把握了周逸群这一历史人物,所以就使得周逸群这一人物形象更加高大,更具艺术魅力和艺术感染力!
当然龙岳洲对周逸群这个人物形象的刻画也不是十全十美的。
我们认为这个形象仍然有其不足之处。
实际上,周逸群是非常能干的,他的独立工作能力是很强的。
他在孙中山面前尚且能够侃侃而谈,在蒋介石面前还能将计就计地利用蒋介石,可令人不解的就是他为什么在周恩来面前总是如同一个小学生一样呢?
说周逸群初次没有读懂列宁的《国家与革命》这是可能的,这体现了作者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但说他没有读懂其中的暴力革命思想,却又有些矫枉过正了。
在中学时代的《明太祖以布衣起兵论》一文和在写给李侠公的投笔从戎的诗里就已显露出暴力革命思想的他怎么会读不懂《国家与革命》里的暴力革命思想呢?
周逸群本是一个极其乐观和百折不挠的,可为什么他在周恩来的面前却喜欢哀声叹气呢?
这不能不说是周逸群这个人物形象的不足之处。
当然瑕不掩玉,我们没有必要为此苛求作者。
周逸群并没有死,他那高大的形象分明正高高地升起在武陵山脉的上空,他正在向我们微笑,他在鼓舞着我们沿着他所开辟的革命道路奋勇前进!
周逸群是我们民族的骄子,是我们武陵人的骄傲。
同样,周逸群这一崇高形象是由武陵人,苗族作家龙岳洲同志来再现的,因此,也是值得我们骄傲的。
92年10月12日于松桃二中
在故乡土地上坚持与守望
——完班代摆的散文世界和他的文学突围
贺宗广
与完班代摆相识并相交已有20多年了。
从他的言谈与举止不难看出他在文学上是一个有大志的人。
在我们相交的最初岁月,他最为欣赏和津津乐道的事情就是沈从文到达北京时说的那句话:
“北京,我来征服你了!
”后来作家先后到过了几次北京。
当然他去的目的就是想走进中国当代文学的核心,占领中国当代文学的制高点。
这是他的创作初衷和他在文学创作上作出的初次突围。
当然,这样的突围他虽然收获也不小,但严格地说,他并未获得决定性的成功。
“当我一个人在喧哗的北京街头游走的时候,孤独就像一匹凶狠的狼,每时每刻都在追随着我。
在林立的高楼之间,在人们冷漠的目光当中,我感到了我的弱小.我的无奈,我的贫穷,我的边缘和我美丽的乡愁。
正是这些致命的因素制造了我在北京的恐谎和内心的赢弱。
……从那时起,我就感觉到我不属于北京。
”作家的自述实际也反映了他在文学创作上的苦闷、迷茫与困惑。
但是所有这些,并不能阻止他在文学道路上的前进步伐。
他随时都在寻找他的创作突破口.进行着一次又一次势猛的文学突围。
功夫不负有心人,缪斯女神终于垂青于他,他的一次漂亮进击终于使他获得了成功,他终于成功地完成了一次文学大突围。
他的成功缘于他不再死死抱守着北京.而是主动有计划地撤出北京,重新调整文学视角,以寻找新的文学突破口和切入点。
正象西西弗不能离弃石头一样,他也不能离弃他的故乡。
他开始把文学视角聚焦和切入生他养他的故乡松桃。
他深深地感到,只有故乡才是他精神的栖息之地,才是他始终无法离弃的温柔之乡。
在这里,他开始了他故乡土地上的文化之旅.开始对故乡人文历史进行了全面的反思。
《松桃舞步》便是他用散文的形式对故乡土地进行全景式鸟瞰取得的硕果。
在故乡土地上坚持和守望.在他面前展现了一个宽广的文学世界,同时也使他的文学创作具有特立独行的鲜明特色。
《松桃舞步》第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它的地域性。
其地域界限很明确,它描绘和展现的所有一切都是松桃这块土地上的人和事,具体说就是松桃这块土地上发生和发展着的人文历史。
作家对文学地域性的追求与其说是无意识的不自觉的,倒不如说是有意识的自觉的。
在作家看来,一个文学作者,“不能不占有一块生活的土地.一块与我们对于生活生命实践有着某种血肉联系的土地,一块体现着特定的人类生存方式和文化背景的土地。
只有占据了如此的一块土地.我们才会有艺术创造的可能性。
”(见《走向自已的方式》)显而易见,我们松桃的作家占有和拥有的这块土地就是松桃。
在作家看来,松桃人民群众为我们的文学艺术家留下了极为宝贵和精美的文化艺术遗产。
“我们的文学艺术者只有把目光甚至生命投人到松桃这块神秘的土地上,我们的文学艺术才会生发出许多独特的风感,独特的土地感和独特的生命感。
”(同上)作家旗帜鲜明地指出,“松桃文学只有立足于松桃这片沧桑的土地.才能走得更远。
”(同上)作家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松桃舞步》大体可分为三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个方面的内容就是作家叙述了他少年时代在松桃这块土地上的成长过程和抒发了他对松桃这块土地的相亲相爱与相敬之情。
第二个方面的内容主要表述的是他在松桃这块土地上的文化之旅,对松桃的民族文化、江河文化、硝烟战争、爱情歌谣、宗教鬼神、乡村历史、古镇往事、历史人物等等人文历史进行了全景式的鸟瞰。
这是全书的主体,也是全书的关键部分。
第三部分内容主要是写他在松桃生活中经历的人和事,抒发了他对亲人、师长的衷心爱戴和怀念之情。
由此可见,《松桃舞步》无一例外,全是写的在松桃这块独特的土地上发生的事情。
在完班代摆之前,挖掘松桃地域文化的还有作家吴恩泽,但吴恩泽不仅仅局限于松桃这块土地,他是以整个梵净山方园七百里地域为背景,他着重挖掘的是整个梵净山的地域文化。
而完完全全以松桃土地为背景,完班代摆还是第一人。
完班代摆以松桃土地为背景,着力挖掘松桃地域文化,使他的《松桃舞步》独具特色。
《松桃舞步》第二个显著特点就是它的民族性。
文学的民族性也是作家自觉的审美追求。
作家在《走向自己的方式》一文中表述道,松桃是以苗族为主体的少数民族聚居的边界地区,松桃人,特别是松桃的少数民族有着独特的生存环境。
松桃少数民族在与自然的各种联系中.形成原始、质朴、更合乎自然,也更合乎生命原本形成的心理和性格。
再加上有许多积淀在风土人情,传统习俗中的文化因素像血一样在他们生命体内源源地流,它们具有较完美的风格和高级的抽象:
具有严格专注于生命的风格;具有最原始文化的民族所获得的最原始的质朴情趣。
他认为松桃文学“在加入了当今文学的螺旋运动之后,一种本民族内在的精神因素影响了我们,这种精神因素也像血滋润着我们的文学。
”“经过语言对文学的阻障,我们兴奋地发现了萦绕在我们心灵之空的我们寻找了许久的苗族文化和边地人的情怀,它们将使我们的文学深刻起来。
”正象西藏阿来的《尘埃落宝》史诗性地再现藏族人民在解放前的生存境况,马丽华系列散文着力挖掘藏族文化,追寻人的灵魂家园一样,完班代摆也着力挖掘着松桃的苗族文化。
虽然在此之前作家吴恩泽对松桃的苗族文化也有过挖掘,但他着重的是以整个梵净山区域的综合文化为背景,他的小说主要地是史诗净山的地区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