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106广西桂林十八中届高三第三次月考.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256146 上传时间:2023-01-22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34.2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106广西桂林十八中届高三第三次月考.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高考106广西桂林十八中届高三第三次月考.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高考106广西桂林十八中届高三第三次月考.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高考106广西桂林十八中届高三第三次月考.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高考106广西桂林十八中届高三第三次月考.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106广西桂林十八中届高三第三次月考.docx

《高考106广西桂林十八中届高三第三次月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106广西桂林十八中届高三第三次月考.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106广西桂林十八中届高三第三次月考.docx

高考106广西桂林十八中届高三第三次月考

2018年高考(106)广西桂林十八中2018届高三第三次月考

广西桂林十八中2018届高三第三次月考试卷

语文

注意事项:

本试卷共4页,答题卡2页。

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

正式开考前,请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学号用黑色水性笔填写清楚填涂学号;

请将所有答案填涂或填写在答题卡相应位置,直接在试卷上做答不得分。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国人很早便与茶发生关系了。

《诗经谷风》中的谁谓荼苦,其甘如怡的荼许多人便认为是茶。

西汉初马王堆墓葬中的随葬品中即有茶叶。

不过两汉以前,茶不是作为一种饮料存在,而是一种菜肴。

晋代郭璞为《尔雅》作的注中会说道茶叶可煮作羹饮。

作羹自然少不了油盐酱醋、姜桂葱椒等调料,还要用一些碾碎的米粉勾芡。

现在,在某些地区还有其遗留存在,如湘西的擂茶、陕西的三炮台、洛阳的罐罐茶等等,这些都是介于饮料与菜肴之间的。

茶的文人士大夫化或说雅化是由唐代的茶圣陆羽完成的。

他的那部《茶经》不仅总结了前代饮茶的经验并加以提高与规范化,其中充满了士大夫的审美情味。

这是世界茶的历史上第一部系统论茶的著作,是茶的雅化的标志,至今仍被全世界的茶人们奉为经典。

唐代主要饮的是饼茶,它由茶叶蒸、捣、拍、焙等方法制成,在煮茶之前还要烘烤、碾碎,在釜中煮沸而饮。

在烹煮和品饮过程中,所用器具也是饮茶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陆羽还研制了十分细致考究的二十四种茶具,大都小巧玲珑,可以贮存在一个美观的笼中,携带方便。

使得远近倾慕,好事者家藏一副,与现在仍在日本流行的茶道类似,当然那是极富诗意的艺术品。

从此饮茶就多了一重意义。

在这种情态下,自然会刺激诗人的想象,于是便产生了著名的卢全的《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

诗人饮茶后的感觉竟是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甚至要乘此清风遨游蓬莱仙境。

唐代的饼茶还是比较大众化的,虽然一般平民百姓饮的还只是采下晾干即可饮用的散茶。

宋代的饼茶则是特别贵族化的饮料了。

尤其是官家监制的,制作时选料严格,其价格超过金玉,还往往被皇家垄断。

朝中大老重臣,每逢年节,才有可能得到朝廷一、两饼的赏赐。

平民饮的散茶,宋代称之为草茶。

冲泡散茶,虽然自古就有,但正式风行于元末明初。

当时战争消耗大量的生产力,那些过度奢侈、徒耗民力的龙团凤饼,显然为民众负担不起。

明初洪武间,正式停止了让民间供奉饼茶,改为散茶,日久便成为风气。

散茶的兴盛也与文人士大夫审美趣味有关系。

他们人生的价值取向是清。

《尚书尧典》上就有夙夜惟寅,直哉惟清的教诲。

其后清介、清心、清白、清名、清廉等等,许许多多带有清字的价值判断为他们所向往。

那么日夜相伴的茶水怎么能是浑浊不堪的呢?

从宋代开始,文人饮茶如无特殊的目的,便很少加其他佐料了。

宋代的饼茶也努力向清澈无色靠拢,而散茶只要茶叶的品质好、采摘及时、加工得法,清是完全有保障的。

到了明代,以清为特征的茶的风格已经形成。

有人说它是清虚之物,把品饮茶的嗜好称之为清尚,人们把它看作纯洁的象征。

它宜于和人世间摆脱了名缰利锁的清高者相匹配。

因为茶是至洁之物,所以要求采摘者、烘焙者以及茶具和水质的清洁;在品饮过程中也强调环境氛围的清雅、清幽。

明代罗察说:

山堂夜坐,汲泉煮茗。

至水火相战,如听松涛,清芬满怀,云光浇激,此时幽气,故难于俗人言矣。

明代特别是明中叶以后有些文人雅士以茶人自称,在园林之内建立茶室。

文震亨说:

构一斗室,相旁山斋,内设茶具,教一童专主茶役,以供长日清谈,寒宵兀坐,幽人首务,不可少废者。

这是在与少数几个知心朋友品饮时所需要的氛围,它充满了情趣。

有人甚至提出具有清德之人才配品饮清茶。

从这里本来可以进一步迈进茶道之门,但此论终是电光石火,稍纵即逝,没有人认真执行过。

(节选自《茶的演变与风格》,王学泰,有删改。

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的一项是(

)(3分)

A.茶最早不是作为饮料而是作为菜肴存在,里面会加其他佐料。

直到宋代开始,文人饮茶才在非特殊情况下,很少其他东西。

B.元末明初风行散茶的原因,一是饼茶过度奢侈、徒耗民力,成为民众的负担;二是文人士大夫开始有了清的审美价值取向。

C.散茶出现的时间较早,但流行的时间比饼茶晚;饼茶原本是大众化的茶,到了宋代才变得很昂贵。

D.要求采摘者、烘焙者以及茶具和水质的清洁;在品饮过程中也强调环境氛围的清雅、清幽是为了和至洁的茶匹配。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

A.饮茶经历过俗到雅阶段,直至现今,有些地方普通老百姓饮茶仍然没有完全摆脱这种俗的状态。

B.宋代的一般平民百姓多饮用称之为草茶的散茶,而贵族官员则以饮官家监制的饼茶为主,饼茶往往因其选料严格而价格昂贵,往往被皇家垄断。

C.器具和环境都是饮茶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如陆羽研制的像艺术品一样的茶具、相旁山斋的茶室等。

D.文人士大夫视茶为清虚之物,是纯洁的象征,所以品饮茶的嗜好被称之为清尚之举,和士大夫追求摆脱人世间名缰利锁的清高相一致。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由唐代的茶圣陆羽完成的茶的雅化体现为茶的制作方法、烹煮和品饮过程中的器具的细致考究,这使得饮茶就多了一重艺术的意义。

B.茶道在中国没有出现,和要求过高有关。

有人提出具有清德之人才配品饮清茶,而这些要求不易于实行。

C.茶并不是一早就作为至清之物出现的。

茶的种类、饮茶的方式、饮茶的风格在历史中都经过了一些变化。

D.宋代士大夫所饮的茶饼和散茶都能做到向清澈无色靠拢,这种以清为特征的茶的风格到明代已经形成。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窗子以外

林徽因

话从哪里说起?

等到你要说话,什么话都是那样渺茫地找不到个源头。

此刻,就在我眼帘底下坐着,是四个乡下人的背影:

一个头上包着黯黑的白布,两个褪色的蓝布,又一个光头。

他们支起膝盖,半蹲半坐的,在溪沿的短墙上休息。

每人手里一件简单的东西:

一个是白木棒,一个篮子,那两个在树荫底下我看不清楚。

无疑地他们已经走了许多路,再过一刻,抽完一筒旱烟以后,是还要走许多路的。

兰花烟的香味频频随着微风,袭到我官觉上来,模糊中还有几段山西梆子的声调,虽然他们坐的地方是在我廊子的铁纱窗以外。

永远是窗子以外,不是铁纱窗就是玻璃窗,总而言之,窗子以外!

所有的活动的颜色、声音、生的滋味,全在那里的,你并不是不能看到,只不过是永远地在你窗子以外罢了。

多少百里的平原土地,多少区域的起伏的山峦,昨天由窗子外映进你的眼帘,那是多少生命日夜在活动着的所在;每一根青的什么麦黍,都有人流过汗;每一粒黄的什么米粟,都有人吃去;其间还有的是周折,是热闹,是紧张!

可是你则并不一定能看见,因为那所有的周折,热闹,紧张,全都在你窗子以外展演着。

在家里罢,你坐在书房里,窗子以外的景物本就有限。

那里两树马缨,几棵丁香;榆叶梅横出疯杈的一大枝;海棠因为缺乏阳光,每年只开个两三朵——叶子上满是虫蚁吃的创痕,还卷着一点焦黄的边;廊子幽秀地开着扇子式,六边形的格子窗,透过外院的日光,外院的杂音。

什么送煤的来了,偶然你看到一个两个被煤炭染成黔黑的脸;什么米送到了,一个人掮着一大口袋在背上,慢慢踱过屏门;还有自来水,电灯、公司来收账的,胸口斜挂着皮口袋,手里推着一辆自行车;更有时厨子来个朋友了,满脸的笑容,好呀,好呀,地走进门房;什么赵妈的丈夫来拿钱了,那是每月一号一点都不差的,早来了你就听到两个人唧唧哝哝争吵的声浪。

那里不是没有颜色、声音、生的一切活动,只是他们和你总隔个窗子,——扇子式的,六边形的,纱的,玻璃的!

你气闷了,把笔一搁说,这叫做什么生活!

检点行装说,走了,走了,这沉闷没有生气的生活,实在受不了,我要换个样子过活去。

健康的旅行既可以看看山水古刹的名胜,又可以知道点内地纯朴的人情风俗。

走了,走了,天气还不算太坏,就是走他一个月六礼拜也是值得的。

没想到不管你走到那里,你永远免不了坐在窗子以内的。

不错,许多时髦的学者常常骄傲地带上考察的神气,架上科学的眼镜,偶然走到哪里一个陌生的地方瞭望,但那无形中的窗子是仍然存在的。

不信,你检查他们的行李,有谁不带着罐头食品,帆布床,以及别的证明你还在你窗子以内的种种零星用品,你再摸一摸他们的皮包,那里短不了有些钞票;一到一个地方,你有的是一个提梁的小小世界。

不管你的窗子朝向哪里望,所看到的多半则仍是在你窗子以外,隔层玻璃,或是铁纱!

隐隐约约你看到一些颜色,听到一些声音,如果你私下满足了,那也没有什么,只是千万别高兴起说什么接触了,认识了若干事物人情,天知道那是罪过!

(有删改)

4.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第二段描写窗外四个乡下人的背影,笔触细致,表露出观看者对他们的陌生与好奇,并引发下文关于窗子内外的感叹。

B.

既然所有活动的颜色、声音、生的滋味,永远都只在窗子之外,那么通过健康的旅行,领略了名胜古迹和风土人情,就会获得深刻的认识。

C.

本文写时髦的学者架上科学的眼镜,到陌生的地方瞭望,是以调侃的方式来讥刺他们的考察不过是浮光掠影罢了。

D.

开头的话从哪里说起一句看似多余而突兀,但读完全文之后,就会明白正是从那种渺茫之感开始梳理自己思路的。

5.

结合全文,说明文中窗子的含意。

(5分)

6.

交替使用你和我两个不同的人称,其中蕴涵着怎样的态度?

请结合全文进行分析。

(6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莫言访谈录

2012年10月13日上午8

点,记者在莫言的书房见到了他,黄白细格衬衫,咖啡色运动服,神色平静却难掩倦怠。

当时,一外媒记者已挤在客厅中等候采访。

莫言要求穿着一双拖鞋接受采访,但面对记者的镜头,他还是很配合地脱掉了运动外套。

南方周末:

对于你获奖后的第一反应,媒体报道有不同版本,准确的表述应该是什么?

莫言:

10月11日18点40

分前后,评奖委员会通知我获奖并询问当时的心情,我说的是惊喜和惶恐。

因为全世界那么多的优秀作家都没有获奖,他们有的八十多岁才获奖,在漫长的队伍中,相对而言我还是比较年轻的;我想,这么巨大的荣誉降落在我身上,面对世界上那么多有充足的获奖理由却没有获奖的优秀作家,我压力倍增。

南方周末:

你说过你深受中国古典文学的影响,尤其推崇《聊斋志异》,却不提《红楼梦》,为什么?

莫言:

因为蒲松龄和我同乡,聊斋里的很多故事,小时候都听村里老人讲过;《聊斋志异》那精美典雅的文言文,让我读得很入迷。

《红楼梦》是我早在18

岁时读的,它在文学价值上当然超过《三国演义》和《水浒》,对我的影响也很大,但需要经过历练之后再去读,才能读得出它的味道。

南方周末:

美国汉学家认为,你创作的《生死疲劳》几乎涵盖了中国在‘文化大革命’期间的所有经历,算是那个时代的纪实小说,你同意这种说法吗?

莫言:

这部作品是虚幻跟民间艺术的结合、社会现实和历史的结合。

虚幻的部分,如生死轮回变成各种动物,但动物眼中的人间生活是现实的。

虽然小说描写的历史跨度有50

年,但对历史的延伸,可能是50或100

年之前的。

如果没有虚幻,仅仅写实,这部小说就没有生命。

反之,全是虚幻的,和中国现实没有,也没有意义。

作家的责任、本事就是写立足现实又超越现实的东西,有变形有夸张有想象有虚构。

南方周末:

法新社认为,你的长篇小说《蛙》是最勇敢的作品。

写作的时候,你付出了比其他作品更大的勇气吗?

莫言:

没有,最勇敢这个评价是不准确的。

我1980

年的中短篇,在当时都是艺术上标新立异、思想上离经叛道的。

当然他们指的很可能是《蛙》涉及了计划生育。

作家不能脱离现实生活,当然要直面现实,关心社会上的热点问题,但进行文学创作时可以有一定的处理方式。

《蛙》是以我姑为原型,她从建国初开始做妇科医生,一直到退休。

写这样一个人,自然要涉及从1980

年延续至今的计划生育政策。

写这个问题是文学创作的需要,塑造人物的需要。

这个小说是文学作品,问题没有压倒文学,事件没有破坏人物,挑战性也不仅在于题材本身,还在于小说的形式和塑造人物的难度。

南方周末:

日本爱知县一个寺庙里,有以莫言命名的点心,据说厨师是《红高粱家族》的读者,你怎么看待?

还有,你怎么评价村上春树的作品?

莫言:

我去看过爱知县的莫言馒头,和点心铺老板吃过饭。

爱知县称念寺的住持是个文学爱好者,对我的小说很有研究,而且是个很好的文学活动组织者,他把我的书发给周围的信徒看;因点心铺老板夫妻是他的信众,是他建议点心铺老板做一种莫言馒头,高粱米的颜色,里面是糖和奶油,馒头还不错。

村上春树是个非常有影响力的作家,被翻译作品的数量非常大,而且赢得很多读者的喜爱,我非常尊重他。

他比我大,但心态比我年轻,与西方交流比较广泛。

他现代生活、年轻人的生活,这一点是我无法相比的,这样的作品我写不出来。

(摘编自2012年10月《南方周末》)

7.下列对莫言作品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生死疲劳》立足现实又超越现实,是虚幻与写实相结合的作品,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B.《生死疲劳》涵盖了在文化大革命期间的所有经历,因而被认为是纪实小说。

C.《蛙》由于涉及了计划生育,被人认为是最勇敢的作品,莫言对这个评价并不认可。

D.《蛙》以姑姑为原型,写到计划生育问题,是文学创作的需要,也是塑造人物的需要。

8.下列对访谈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5分)

A.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面对蜂拥而至的媒体采访,莫言毫无大师架子,依然保持平民姿态:

黄白细格衬衫、咖啡色运动服,甚至穿着一双拖鞋。

B.莫言曾说过,自己深受中国古典文学的影响,他认为《红楼梦》超过了《三国演义》和《水浒》,经过历练后才能读出《红楼梦》的味道。

C.作品《生死疲劳》描写的历史跨度有50年,但延伸的不止50

年,其中生死轮回变成各种动物是虚幻部分,动物眼中看到的人间生活是现实部分。

D.日本爱知县的莫言馒头是高粱米的颜色、糖和奶油夹心;据说点心铺老板既是《红高粱家族》的读者、莫言的信众,又是很好的文学活动组织者。

E.莫言认为村上春树是个非常有影响力的作家,心态年轻,与西方交流广泛,具有更多现代生活气质,并坦承自己写不出村上春树的这类作品。

9.在莫言看来,作家应该怎样处理文学创作和现实的关系?

请结合其作品简要概述。

(4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体共4小题,19分)

褚翜[sh]字谋远,少以才干称,袭爵关内侯。

于时长沙王义擅权,成都、河间阻兵于外,翜知内难方作,乃弃官避地幽州。

后河北有寇难,复还乡里。

河南尹举翜行本县事。

及天下鼎沸,翜招合同志,将图过江,先移住阳城界。

翜与荥阳太守郭秀共保万氏台,秀不能绥众,与将陈抚、郭重等构怨,遂相攻击。

翜惧祸及,谓抚等曰:

诸君所以在此,谋逃难也。

今宜共戮力以备贼,幸无外难,而内自相击,是避坑落井也。

郭秀诚为失理应且容之若遂所忿城内自溃胡贼闻之指来掩袭诸君虽得杀秀无解胡虏矣累弱非一宜深思之。

抚等悔悟,与秀交和。

时数万口赖翜获全。

建兴初,复为梁郡司马。

时部将耿奴甚得人情,而专势,翜常优遇之。

梁郡太傅王玄为政既急,翜知其不能容奴,因戒之曰:

卿威杀已多,而人情难一,宜深慎之。

玄纳翜言,外羁縻奴,而内怀愤。

会迁为陈留,将发,乃收奴斩之。

奴余党聚众杀玄。

梁郡既有内难,而徐州贼张平等欲掩袭之。

郡人遑惑,将以郡归平。

翜抚之,众心乃定。

成帝初,为左卫将军。

苏峻之役,朝廷戒严,以翜为侍中,典征讨军事。

既而王师败绩,司徒王导谓翜日:

至尊当御正殿,君可启令速出。

翜即入上大阁,躬自抱帝登太极前殿。

导升御床抱帝,翜及钟雅、刘超侍立左右。

时百官奔散,殿省萧然。

峻兵既入,叱翜令下。

翜正立不动,呵之曰:

苏将军来觐至尊,军人岂得侵逼!

由是兵士不敢上殿。

及峻执政,犹以为侍中。

时京邑焚荡,人物凋残,翜收集散亡,甚有惠政。

成康七年卒,时年六十七,赠卫将军,谥曰穆。

(节选自《晋书·列传第四十七》,有删节)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郭秀诚为失/理应且容之/若遂所忿/城内自溃胡贼/闻之指来掩袭/诸君虽得杀秀/无解胡虏矣/累弱/非一宜深思之/

B.郭秀诚为失理/应且容之/若遂所忿/城内自溃胡贼/闻之/指来掩袭/诸君虽得杀秀/无解胡虏矣/累弱非一/宜深思之/

C.郭秀诚为失/理应且容之/若遂所忿/城内自溃胡贼/闻之/指来掩袭/诸君虽得杀秀/无解胡虏矣/累弱非一/宜深思之/[来源:

学科网]

D.郭秀诚为失理/应且容之/若遂所忿/城内自溃/胡贼闻之/指来掩袭/诸君虽得杀秀/无解胡虏矣/累弱非一/宜深思之/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袭爵指封建时代子孙承袭先代的爵位。

侯为封建制度五等爵位的第二等。

B.建兴成帝咸康在文中都是帝王年号。

年号是指古代皇帝纪年的名号。

C.至尊是对皇帝的敬称,古代用来敬称皇帝的还有陛下万岁主上圣上等。

D.赠又叫追赠,指古代皇帝为已经去世的官员及其亲属给予的加封。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褚翜很有才干。

和荥阳太守郭秀一起保卫万氏台时,他及时化解了郭秀与部将陈抚、郭重等人之间的矛盾,保全了数万人的生命。

B.褚翜善于安抚。

梁郡太傅王玄在褚翜劝说下放过了专权的耿奴;当徐州贼人张平想趁机突袭梁郡时,褚翜安抚百姓,使之安定。

C.褚翜敢作敢为。

苏峻作乱率军攻入皇宫时,褚翜亲自抱着皇帝登上太极前殿,大声呵斥进犯的士兵,苏峻的士兵因此未敢上殿。

D.褚翜为国尽心。

苏峻执政之后,京城被焚烧扫荡,人口财物凋敝残败,担任侍中的褚翜收集四散逃亡的百姓,对晋朝颇有贡献。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今宜共戮力以备贼,幸无外难,而内自相击,是避坑落井也。

(5分)

(2)因戒之日:

卿威杀已多,而人情难一,宜深慎之。

(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10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送进士下第归南海

曹邺

数片红霞映夕阳,揽君衣袂更移觞。

行人莫叹碧云晚,上国每年春草芳。

雪过蓝关寒气薄,雁回湘浦怨声长。

应无惆怅沧波远,十二玉楼非我乡。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4分)

A.首联描绘了夕阳下的一幅送别图。

夕阳斜照,几片红霞,诗人和朋友,手挽着手,饮酒送别。

在轻快明丽的景色衬托下,友朋宴别的感情显得深情而明朗。

B.颔联中每年春草芳承接前句行人莫叹,用借代手法,诗意委婉含蓄,代指京中每年都举行科举考试,中举的机会很多,正不必为一次失败而消沉。

C.颈联对仗工整,情意深长。

蓝关、湘浦是友人前往南海的必经之地。

遥想友人经过蓝关之后,寒气减弱,衣着须注意;湘浦雁回,思念之情当会萌生。

D.尾联以更深一层的劝勉作结。

十二楼即传说中昆仑山的仙人居所,此处借指俗世繁华。

希望友人不必在江海沧波之间惆怅留连,不要执着于人世浮华。

E.古人送别诗,多是渲染别情的孤楚、悲苦,本诗没有像一般送别诗悲叹、沉浸于别离的凄苦,而是意境鲜明,语气亲切委婉,格调清新明丽,别具一格。

15.

诗歌表达了哪些情感?

请简要分析。

(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题,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苏轼在《赤壁赋》中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表达人生短暂、渺小的两句是

(2)李白在《蜀道难》中,用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把读者带进一个古木荒凉、鸟声悲凄的境界的句子是

(3)陆游《游山西村》中的名句

,既是描写实景实感,也可形容由困窘步入佳境的一种境界。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7.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促进科研成果移化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任务,我们应该制订一套行之有效的激励机制和创新协同机制。

小庄从小就对机器人玩具特别感兴趣,上学后喜欢收集机器人模型,通过各种途径得到的模型已经汗牛充栋,整整一间屋都摆满了。

约翰逊的学术方法虽比较新颖,但其学术成果得到学术界公认的却不是很多,再加上其追随者大都等而下之,以致他的学术地位一直不高。

张家界独特的自然景观被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徜徉其间,峰峦叠峰,峪壑幽深,溪流澄碧,让人乐不思蜀。

近年来,有关部门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强化虚拟广告的监管,使得滥竽充数的广告得到了一定程度的遏制。

丹·罗斯嘉德发明的雾霾塔是一种利用静电吸附尘粒原理的环保装置,脏空气滔滔不绝地从塔顶进入后,能在塔中间得到净化。

A.

B.

C.

D.

18.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3分)

A.新疆焦裕禄阿布列林·阿布列孜这个名字对其他地区的青年人可能还有些陌生,可对新疆哈密地区的人却是很熟习的。

B.中国诗词大会是央视首档以诗词为主题的大型全民互动益智节目,其赛制、内容和表现形式都富有新意,力求把该节目打造成一席特色鲜明的文化盛宴。

C.俗话说,新官上任三把火,特朗普的这把移民政策之火不仅烧到了自己的头上,而且也点燃了美国移民政策。

D.《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提出要把跨越时空的思想理念、价值标准、审美风范化为人们的精神追求和行为习惯,不断增强人民众的文化参与感、获得感和认同感,形成向上向善的社会风尚。

19.填入下面文段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3分)

颠扑不破的商业规律和白热化的同质竞争,网红个体

生存,需要加强自律和自洁,

提升自身核心技能。

有外界的压力,

有内在的自律。

网红具有明星属性,二者同属公众人物。

欲戴王冠,必承其重,众网红在享有众人的同时,

担负起公众人物的社会职责。

文明的进步需要个体不断完善自我净化、自我约束的能力。

A对于如果也要

/仍

B面对若要

/既亦

还须

C随着只要甚至更

/

D对

/还要还

更但

20.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每处不超过l5个字。

(6分)

游戏是近年青少年喜闻乐见的一种娱乐项目,然而万事都要有个度,

,就会走向反面。

经常长时间玩游戏,眼睛就会感到干涩、疲劳,

玩游戏往往姿势相对固定,而且注意力高度集中.如果长时间紧张地保持一个姿势,容易引发颈椎病、骨骼发育不良等问题。

另外,

,还会影响工作、学习和人际关系。

因此,奉劝广大青少年千万不要沉溺于游戏之中。

21.下面是某高中举办迎新生晩会的构思框架,请把这个构思写成一段话,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80个字。

(5分)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60分)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陶潜)

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

(杜甫)

心在天山,身老沧州。

(陆游)

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

(李贺)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辛弃疾)

谁怕?

一蓑烟雨任平生。

(苏轼)

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

(屈原)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无数名句化育后世。

读了上面六句,你有怎样的感触与思考?

请以其中两三句为基础确定立意,并合理引用,写一篇文章。

要求自选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桂林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理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