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头小学劳动与技术教育课程规划方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255964 上传时间:2023-01-22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河头小学劳动与技术教育课程规划方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河头小学劳动与技术教育课程规划方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河头小学劳动与技术教育课程规划方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河头小学劳动与技术教育课程规划方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河头小学劳动与技术教育课程规划方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河头小学劳动与技术教育课程规划方案.docx

《河头小学劳动与技术教育课程规划方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河头小学劳动与技术教育课程规划方案.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河头小学劳动与技术教育课程规划方案.docx

河头小学劳动与技术教育课程规划方案

《农村小学劳动与技术教育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研究》结题报告

金坛市河头小劳技开发和利用课题组 

我校地处农村,有着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

我校以小学劳动与技术教育为平台,构建具有本校特色和地方特色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研究背景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必修国定课程,劳动与技术教育是综合实践活动四大指定领域之一。

它是以学生获得积极劳动体验、形成良好技术素养为主要目标,以操作学习、设计学习为主要特征的学习活动。

  它通过丰富多彩的劳动实践和技术实践,认识日常生活中的常见材料,懂得一些社会生产的基本常识,学会使用一些基本的技术工具,初步掌握一些社会生产的基本技能;通过技术实践与技术探究活动,学会简易作品的设计、制作及评价,初步具有技术学习、技术探究及技术实践能力;丰富劳动体验,具有亲近技术的情感和正确的劳动观点,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能够安全而有责任心地参加技术活动,初步具有技术意识、职业意识、创新意识、质量意识、环保意识、安全意识和审美意识。

  内容主要包括劳动实践、技能练习、工艺制作、简易设计、技术试验、职业体验等。

江苏省中小学教研室,为了更好地顺应时代发展的需要,编写了《劳动与技术》教材。

它吸收了国内外的先进理念,以项目引导为主线。

小学课程分成两大部分:

家政、技术初步。

家政又分为六个项目,每个单元又分成了若干主题。

 

  但教材仅仅是个例子,它不包括劳动与技术教育的全部。

它需要我们结合本地特点,进行二度开发,使自编与引进相结合;省统编与自编相结合,使教材真正为教学、育人服务,为本地区的经济建设服务。

它要求各学校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能根据本地的社会、自然资源和学校、教师和学生的实际情况,作出相应的补充、删减和调整,这样,才能因地制宜、因校制宜、因人制宜,从而更加有效地发挥《劳动与技术》教材的作用。

我校地处农村,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是一个大有作为的广阔天地。

1、学校高度重视劳动与技术课程的实施,明确劳动与技术课程的管理责任,把劳动与技术课程的开设及人、财、物的资源开发与利用列入学校的工作计划,并从实际出发,多方面、多途径组织实施。

2、根据《江苏省劳动与技术课程纲要》要求,结合本校实际情况,确定课程开设方案,选择和确定开发内容。

积极、稳妥地结合地方实际开发劳动与技术教育的校本课程,使劳动与技术的内容更加丰富多彩。

3、学校采取多种途径配备好劳动与技术课程的专、兼职师资。

现学校有一名专职综合实践活动教师。

4、学校因地制宜地安排与落实劳动与技术课程的专用教室及场地,配备必要的教学设备。

学校设有劳动与技术专用教室,按《江苏省劳动与技术课程纲要》要求配备了必需的劳技工具。

专用教室既是学生接受劳动与技术课程教学的重要场所,也是一个展示学生的劳动与技术成果的场所,它兼具学习和展示作品的功能,学生一旦进入专门教室,就感受到劳动与技术教育的氛围。

逐步形成学校特色,建立更完整的劳动与技术教育框架,关注课程整体发展,打破常规利用多元资源,建构初步的课程体系,给予学生更多的实践舞台和发展空间。

基本认识

1、从研究的目标来看:

如何进一步发挥劳动与技术课程的作用,形成正确的劳动观念,

形成热爱劳动、热爱劳动人民、热爱生活和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养成勤俭节约、认真负责、遵守纪律、团结协作、爱护公物、珍惜劳动成果的品质以及良好的劳动习惯。

做到以劳育德,以劳增智,以劳促美,以劳益体。

2、从研究的范围来看:

它涵盖了小学劳动与技术教育的各个方面,基本包括以下五个方

面:

工艺制作、种植养殖、家政服务、职业体验、是商品交易类。

3、从研究的内容来看:

包括根据不同的操作对象,设计不同的目标;形成比较规范的操

作流程;建构具有学校特色的劳动与技术教育课程体系。

相关理论

1、学习德国鲁道夫•普法伊费尔《项目教学的理论与实践》

2、实现三个转变:

由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由以课本为中心转变为以“项目”

为中心;由以课堂为中心转变为以实际经验为中心。

3、了解项目教学的基本特征,以兴趣、目标、产品为导向,注重合作、操作、综合学习,

贴近实际生活、重视社会实践、跨越学科界限。

4、注重课程资源的多样性和开放性,运用“课堂观察法”,探究教师的有效指导方法,积累相关案例,形成特色课程。

研究目的

1、为了进一步发挥劳动与技术课程的作用,形成正确的劳动观念,形成热爱劳动、热爱劳动人民、热爱生活和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养成勤俭节约、认真负责、遵守纪律、团结协作、爱护公物、珍惜劳动成果的品质以及良好的劳动习惯。

2、初步掌握现代生活和现代生产所必备的技术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生活自理能力和一定的技术认识、技术思维、技术实践和技术创新能力,以及终身进行技术学习的能力,为他们进一步学习和掌握有关技术、迎接未来社会的挑战奠定初步的基础。

3、初步形成具有学校特色的劳动与技术教育课程体系。

充分挖掘和利用身边的各种资源,大胆整合,进一步开发和利用,立足现有教材,通过增、换、扩、改等方法,形成具有本校特色的劳动与技术教育课程体系。

研究内容

我们拟从以下五个方面进行了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每个方面,结合地方特色和学生的生活实际,又分别开发各种资源。

一是工艺制作类。

主要包括木工、纸工、金工等。

二是种植养殖类。

种植番茄、大蒜、萝卜、白菜、蚕豆等,养蚕。

三是家政服务类。

学习钉纽扣、缝布袋等。

四是职业教育类。

利用学校地处金坛市经济开发区的地理优势,走进乡镇企业,了解家乡的经济发展,滋长热爱家乡的情感。

五是商品交易类。

举办“红领巾跳蚤市场”,旧物再利用,了解商品流通过程。

         金坛市河头小学劳动与技术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分类表

类别

    主要内容

备注

工艺制作类

工艺

花灯、风筝、叶贴画

学生传统的制作和利用废旧材料制作

制作

木工

制作小凳子、笔筒、粉笔盒、毽子等

利用废旧材料,制作实用的物品,物尽其用。

纸工

制作贺卡、书签、剪纸等

金工

制作衣架

种植养殖类

种植

番茄、大蒜、萝卜、白菜、蚕豆、大蒜

利用学校的空地,学习简单的农作物的栽种;

利用地处晨风千亩桑园的优势,学习养蚕技能。

养殖

养 蚕

家政服务类

钉纽扣、缝布袋、包馄饨、包粽子、

烹饪、野炊等

尽可能贴近学生生活

职业教育类

参观公司企业、采访厂长经理、

发挥地方企业的资源优势,扩大学生的视野,了解各行各业。

商品交易类

红领巾跳蚤市场

定时定地定物,旧物利用,倡导节约环保意识。

研究方法

劳动与技术教育应立足于学生的发展,从学生的生活实际、经验兴趣出发,贴近学生生活,激发其学习热情。

我校充分挖掘和利用身边的各种资源,大胆整合,进一步开发和利用,对现有教材进行增、换、扩、改,从而初步形成具有本校特色的劳动与技术教育课程。

(一)增一增,增加一些学生喜闻乐见、易于操作的项目

广阔的农村天地,具有丰富的劳动与技术教育资源,劳动与技术教育可基于这样的宝贵资源,进行整体设计与实施,充分开发和利用这些得天独厚的资源,研究和分析地方和社区的背景和条件,充分挖掘地方自然条件、社区经济文化状况、民族文化传统等方面的课程资源,体现课程资源的地方特色。

[例一]《粽子飘香》项目设计:

1、主题由来:

端午佳节,是这些传统节日中富有民族色彩的一个节日。

了解端午节包粽子等相关习俗,亲自动手包粽子,进一步了解中华民族的传统,了解民风民俗,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2、活动目标:

(1)通过活动,使学生初步了解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等特征;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故乡,热爱人民的情感,增进学生对文化传统知识的探究心理。

(2)通过活动锻炼学生搜集和整理信息的能力以及动手操作的能力。

(3)通过活动,使学生体验自己学习的快乐和成功感,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提高学生兴趣。

3、活动准备:

搜集粽子的由来及相关传说;准备包粽子所需的材料,学会材料的处理方法;了解粽子的种类;向长辈学习粽子的包法、煮法及吃法;了解端午节的其他习俗。

4、活动过程:

(1)分组开展调查、采访与收集活动,并做好记载。

(2)各组汇报交流调查、采访、收集的成果。

了解粽子的由来及相关传说;了解粽子的种类(如从外形和馅料上可分为几种);了解包粽子的材料选择和制作(怎样选择粽叶,如何制作馅料等)。

(3)了解粽子的包法并学习包粽子。

(4)、展示各组所包粽子,小组派代表介绍、展示。

请指导老师们评价,选出优秀作品。

(5)、交流粽子的煮法以及吃法。

有条件可以煮一煮,品一品,评一评。

(6)、根据之前收集材料,汇报端午节的其他风俗习惯。

5、活动总结:

以小组为单位畅谈活动收获和体验,并派代表进行全班交流。

我们要以此活动为范本,结合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开展一系列活动。

如中秋月饼、重阳粘糕、春节元宵等,了解中国饮食文化的博大精深。

(二)扩一扩,丰富原有教材略显单薄、内容单一的结构

在《劳动与技术》教材中,有些内容显得单薄,很难满足学生的个性发展需要。

如在“家政•烹饪”中,仅仅是要求做一些家常菜。

其实,我们可以引入地方资源,学做地方特色小菜。

   

[例二]绿色食品——野菜

随着广大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无污染的绿色食品──野菜,已经从毫不起眼的家常小菜,步入了大雅之堂。

春天一到,广袤的田野就慷慨地奉献出各种野菜。

池塘边,田埂下,柳树旁,处处有野菜的踪影,像马兰、荠菜等。

从前这毫不起眼的野菜,现在可成了富有营养的“绿色食品”。

在荠菜飘香的三月天,同学们来到河畔、田边、菜畦里……手持镰刀,臂挎小篮,开始挖采荠菜。

回到家,同学们将荠菜洗净,学着烧制各种美味佳肴。

“三八”妇女节快要来临了,六

(2)班的同学们决定送给妈妈一份特殊的礼物——学做一道菜,给母亲献上一份自己的孝心。

他们在老师的指导下,学做荠菜松子羹,用实际行动,为妈妈献上一份节日礼物!

当父母亲喝着孩子们动手烹制的荠菜松子羹时,激动得连连夸孩子懂事。

学生从网上还得知,光是荠菜的吃法就很多,如凉拌、炒肉、做汤、煮粥、笼蒸、做馅包水饺等都可以,清香味美,老少皆宜。

于是,有的学烧荠菜汤,有的学包荠菜馄饨,还有的学做凉拌荠菜……

同学们还建议开发荠菜菜谱,开展“家乡野菜知多少”调查活动,全面了解家乡的野菜资源,制作常见的野菜家常菜,学习烹饪一道道野菜佳肴。

以“尝尝我的手艺”为主题,开展挖菜、摘菜、洗菜、烧菜的综合实践活动,掌握切、拌、煮、炒等技能。

尝试着烹制不同的以野菜为主的菜肴,编制野菜菜谱。

小小的野菜,让同学们体验到了“当家”的感觉,捕捉到家乡资源的丰富。

(三)换一换,调整与当地资源相匹配、易于操作的内容

江苏省《劳动与技术》教材中的有些内容,可以删去,增加一些学生喜闻乐见的纸工。

[例三]小小书签

也可将纸工删去,增加制作小书签这一内容。

在书签制作过程中,鼓励同学们积极动手动脑,利用各种不同的材料来制作。

可用厚薄不一的纸张、易拉罐壁料、薄木片等。

可采用各种不同的制作方式,如粘贴、刻压、编织、剪纸等。

可设计出形态各异,如盛开的桃花;飘零的树叶;粗大的萝卜。

还有蝴蝶状、星星样、小鱼形、苹果貌、小房项等。

同时,激励同学们发挥大胆的想像,用自己灵巧的双手,装点着小小的书签。

如添加一朵朵小花,系上一根根穗条,粘上一条条花边,精心设计,细心装扮,使书签更加惹人喜爱。

在书签上可书写与读书有关的古代诗词、名言警句,或表现诗词意境的,或摘录优美句段。

这样制作而成的书签就别具一格,让人眼前一亮。

这样制作出来的一枚枚与众不同的书签,处处闪耀着智慧的火花,创造的快乐。

这远比按部就班的纸工制作有趣得多。

(四)改一改,改编教材的设计思路,建构最优化的劳技课程

教材中的“种植”项目,要求认识常见的观赏性植物,进行花卉种植、小花圃的管理。

根据季节和学校的条件,选择1~2种常见的花卉进行种植,如菊花的栽培(选种、扦插、打头、修剪、留蕾、支撑)、水仙的水培等,并对花卉进行水、土、光、肥的一般管理。

我校则根据地处农村的特点,指导学生学种番茄和大蒜等常见蔬菜。

[例四]学种番茄

番茄是一种常见蔬菜,营养丰富,物美价廉,深受同学们的喜爱。

在离学校不远的赵庄村,就有许多种植番茄的蔬菜大棚。

当地农民靠种植番茄发家致富,过上了富裕的生活。

家住赵庄的殷惠惠老师,也耳濡目染,从父母那里学到了一手种植番茄的技术。

殷老师就发挥自身的这一特长,指导同学们了解番茄,学习利用扦插法种植番茄。

  同学们来到学校的梅形花圃中,挖坑、放苗、培土、浇水,忙得不亦乐乎。

平时,同学们一有空,就给苗儿除草、搭架绑蔓、整枝打杈、去掉老叶、防治病虫害等。

通过种植,才知“樱桃好吃树难栽”,要想种好番茄,决不是一种轻而易举之事。

通过同学们的不懈努力,不辞辛劳,番茄终于由小变大,由青泛红。

当同学们品尝着一只只亲手种植的番茄,心中无比甜蜜。

这一番茄种植活动,成为他们校园生活的美好回忆,“要想吃到甜美的果实,需要付出辛勤的劳动”。

农村中可供种植和饲养的对象很多。

蔬菜类有青菜、茄子、辣椒、黄瓜、蚕豆等,农作物有黄豆、油菜、小麦、玉米等,花木类有各种易栽种的植物花卉等。

学生是劳动与技术学习的主人,他们不仅是劳动体验、动手操作的主体,而且也是技术探究的主体。

[例五]“春蚕到死丝方尽”

在饲养项目中,养蚕成了同学们的首选。

一是因为晨风集团的千亩桑园就在河头中塘村,便于参观和学习;二是当地有许多农民养蚕,便于指导和借鉴。

同学们从蚕农处选来小小蚁蚕,虚心地向蚕农请教,学习养蚕。

在养蚕过程中,同学们学到了许多养蚕常识,掌握了一些养蚕技术,如刚出壳的蚁蚕很弱小,不能用手捏;蚕蜕皮时,不能弄断它身上的丝;沾了露水的桑叶要擦干后再喂等。

同学们兴趣盎然,那一条条白白胖胖的蚕儿,吸引了同学们好奇的目光。

养蚕活动在教室里有条不紊地开展了。

同学们按小组分好工,采集桑叶,轮流饲养,天天记载养蚕的过程。

在系列活动中,孩子们亲手操作,亲身体验,收获也真不少。

教师是劳动与技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亲密的伙伴,必须在新的人才观、课程观、教学观的指导下,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时时整合当地资源,实现劳动与技术学习方式的转变,并建构体现技术学科特点的教学方法体系,做课程实施的有心人。

立足《劳动与技术》教材,注重教材的二度资源开发,充分发挥劳动与技术教育的主体性、引领性、学科性的优势,恰当地引进研究性学习方式,整合其他学习领域内容,从而有效地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当然,我们需要进一步全面了解和研究学生,深刻把握劳动与技术课程内容之间的联系,

应认真调查和研究当地劳动与技术课程的有益资源,以实现劳动与技术课程教学的创新。

  一是保证课程目标的整体性,3-6年级,每个年级对劳动与技术课程内容的实施,培养的目标,应该包括各个方面,避免单一性。

二是突出任务取向和目标的可操作性。

根据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各个阶段的要求,运用

项目教学法,在不同环节里面提出一些具体的目标,可操作的、可观测的、可以作出动作的目标。

在某一个环节学生究竟应该完成哪些任务,通过任务来确定目标。

三是要强调整合。

据台湾国立成功大学教育研究所教授、国立政治大学教育研究所博士、综合活动学习领域研修小组召集人李坤崇教授所作的《综合活动学习领域课程纲要之修订、困境与展望》报告介绍,台湾综合活动课程总目标是:

培养学生具备生活实践能力。

将其分为四大主轴:

自我发展、、生活经营、社会参与、保护自我与环境,又将其分为十二项核心素养。

它将学生需要掌握的各种生活技能整合在各学科课程的学习之中,其中在饮食部分,各学习领域主轴如下:

艺术与人文学习领域强调饮食造型创作与装饰,自然与生活科技学习领域强调饮食食材的物理化学变化,健康与体育学习领域强调饮食营养、热量控制与食材卫生,综合活动学习领域强调饮食实际制作。

如制作铜锣烧,艺术与人文学习领域强调造型创作,自然与生活科技学习领域强调食材的物理化学变化,健康与体育学习领域强调热量控制与食材卫生,综合活动学习领域强调实际制作。

照其思路,《劳动与技术》实施还可以通过与各学科整合,从而避免孤军作战,做到学以致用,携手共进。

研究过程

1、忙趁东风放纸鸢——重建传统项目课程

生活中有许多传统项目,为劳技与技术教育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如何进一步发挥它们的功能,需要在其原有基础上进行重建。

近年来,我们开展了风筝制作、花灯制作等项目的研究。

 

我们结合传统节日和季节,整合美术、语文学科知识和当地资源,开展一系列传统工艺制作活动。

“风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之一,“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就说明中华民族放风筝的历史久远。

我国每年都会举行风筝大赛,山东维坊的风筝节,举世闻名。

放风筝也是同学们喜闻乐见的活动。

紧贴学生的生活,紧抓身边的资源,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的热情,通过放、做、问等环节,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造水平。

2、绝知此事要躬行——注重日常技能实践

现在的孩子,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缺乏一些必要的生活技能。

所以,劳动与技术教育课程,也应该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紧密相联,注重培养学生的基本生活技能,习得基本生活方法,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

钉纽扣、做书签、包馄饨、包粽子、烹饪等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项目应运而生。

教师节期间,老师们常会收到一张张学生亲手制作的精美贺卡,充满温馨,别具意韵。

同时,从学校延伸到家庭。

家庭是学生最重要的活动场所,家庭教育对学生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学校动员和引导家长关心劳动与技术教育,并在对劳动与技术课程的认识上达成共识,配合学校在家庭生活中对学生进行劳动与技术教育。

家庭中的劳动与技术教育应使学生逐步养成必需的生活自理能力,使其能主动参与家务劳动,参与处理家庭事务,承担与家庭有关的社会责任,理解和尊重家庭成员,能为家庭成员做一些力所能及的服务。

日记本上,有同学们记录下的点滴体会、深度体验。

四(3)班曹鸿波《种番茄》:

今天,我们带好了锄头、肥料,准备去松土了。

老师一声令下,锄地开始了,同学们干得可带劲了。

男同学力气大,一锄紧跟一锄地挖着,没过多久,一小块地就被同学们锄好了。

同学们个个也累得汗流浃背。

我们每人都分到了三棵番茄苗。

我们来到种植园,迫不及待地想把番茄苗给栽下去。

可是,带来的小铲子很少,大部分同学就各显神通。

有的不怕脏,用一双双小手去扒;有的不怕苦,用一根根小木棍去掘……

栽完后,及时浇上水,一棵棵番茄苗就在种植园里安了家。

我凝望着他们,仿佛已经看见了番茄渐渐长大,慢慢成熟了。

那红红的番茄已经挂在了枝头上,像一盏盏红灯笼,红红的,挺滋润的,让人看见口水直流。

番茄啊,我们期盼着你快快长大。

 

3、恒念物力维艰——打造红领巾超市魅力

现实生活处在一个商品极度丰富的社会中,学生天天都要和各类商品打交道。

为此,学校每年儿童节期间,都要举办红领巾跳蚤市场,引导学生全面认识商品,了解商品的流通环节,学会正确地选购商品、体验获得金钱的不易,懂得“一丝一缕恒念物力维艰”。

培养学生真诚待人、诚信为本、公平交易的精神和品质,为学生的终生发展奠定基础。

徐锁平老师在活动记录中写到:

活动开始不久,我班的于露兴奋地告诉我:

“徐老师,我班的东西‘销售’得最好,我已经卖到了39.5元。

连谭校长和张小燕老师也到我们班买了东西。

”我听了连连夸奖他们能干,鼓励他们继续努力。

也许是我班开展过一次“跳蚤市场”的缘故,同学们带的货物多,摆放有序,分工明确。

为了让大家都能尝试一下当售货员的滋味,并能外出买到自己喜爱的东西,实行了轮流值班制。

对售出的每一件商品,都认真记录,钱物分开。

由“收银员”收钱,记帐员记帐。

便于核对和发放钱物。

4、小舟撑出柳阴来——打开社会实践通道

学校地处金坛市经济开发区,有着许多得天独厚的的地理优势。

学校周边有许多企业,它们各具特色,独领风骚,为学生的社会实践和劳动技术教育提供了重要的场所。

学校努力开拓社会资源,充分发挥社区资源的作用,动员社会力量支持学校的劳动与技术教育,与多家企业建立劳动与技术教育实践基地。

社会是学生赖以生存的土壤,是学生未来发展的舞台。

我校根据不同的学段,让学生到社会各行业中进行考察、实践,通过与社会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的直接接触,了解社会,形成对一些基本生产劳动知识和技术的认知、操作,体会到良好的劳动与技术素质、道德素养、职业素质对个人生活与工作发展的重要性。

近年来,学校与社区企业携手,共同开展读书节、参观访问、实地考察等活动,学生更了解家乡、热爱家乡,决心长大后建设更美好的家乡。

学校先后与万和奥特莱斯购物公园、华阳科技、华泰电器合作,为学生打开了一条实践通道,为职业体验提供丰富的素材。

六(3)班崔盛遥在日记中这样表述:

“我们来到了制造车间,嘈杂的声音使我不得不拼命地捂上了耳朵。

我在想,这么吵的环境里,工人们怎么安心工作呀?

看来,这些工人工作真是挺辛苦的。

研究成果

从课题申报至今,课题组成员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教师们在反思中研究,在研究中成长。

组长徐锁平老师:

1、《也傍桑阴学种瓜》获得2007年江苏省“一品梅杯”教海探航“论文评比三等奖。

2、《春城无处不飞花》在2007年度全国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劳技教育优秀论文评选中,荣获二等奖;

3、《淡妆浓抹总相宜――例谈综合实践活动中教师有效指导策略》获得常州市综合实践活动论文评比一等奖;

4、《天生我材必有用――农村劳动与技术教育课程资源开发的落脚点》获得全国综合实践活动第六次研讨会论文评比一等奖;

5、《农村小学劳动与技术课程建设初探》在常州市2008年教科研论文评比中荣获一等奖;

6、《综合实践活动,你的指导有效吗?

》获金坛市“教海探航”论文评比一等奖;

7、《综合实践活动展示活动中的“几多愁”》获2007年金坛市小学初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论文评比一等奖;

8、《学生的快乐来自何方——“我是缝制小能手”活动点评》、《小木工活动中要提倡“三省”原则》获2007年金坛市小学初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论文评比三等奖;

9、《放飞春天——走进风筝》2010年常州市小学、初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活动方案评比中获得三等奖。

8、2007年12月,被聘为金坛市教师研训中心兼职研训员。

9、被评为2007年度综合实践活动“先进工作者”。

副组长郑彩霞:

1、《“我是缝制小能手”案例及评析》获得常州市综合实践活动论文评比三等奖;

2、《洞察种植皆学问》获金坛市“教海探航”论文评比三等奖;

3、《种大蒜的学问》获金坛市综合实践活动学生成果现场交流评比二等奖;

4、《聆听花开的声音——谈综合实践活动如何捕捉学生的心声》获2007年金坛市小学初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论文评比一等奖;

5、《小锤儿响叮当——“我做小板凳”》综合实践活动手记获2007年金坛市小学初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论文评比三等奖;

6、《我是缝制小能手——“钉纽扣”活动方案》2007年全年小学、初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活动方案评比二等奖。

组员周开发、殷惠惠、马卫红、彭秀文、周群、马卫红等老师的论文和案例均在市级以上获奖。

同时,也有一些论文发表。

《“杯垫”说课稿》发表在《综合实践活动――劳动与技术》

《例说劳动与技术课堂教学的现状与对策》发表在《中国综合实践教育》2007年第4期(双月刊)

《春城无处不飞花》在《江苏教育》2007年8月。

学生们也在活动中得到锻炼,在活动中享受到成功的快乐。

1、王文焕、顾梦涵同学在第四届“丰登杯”环境教育竞赛中获奖

2、在“2009年常州市小学生劳动技术制作比赛”中,我校喜获丰收!

三(4)班饶邦卫同学制作的《小丑帽》,四(3)班侯文静制作的《卡通狗》,五(3)班姚燕制作的《纸蛋糕》,六

(1)班薛元霞制作的《小拎包》,均获得了常州市三等奖。

 

存在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理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