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人教九年级历史下册材料第二次工业革命和近代科学文化材料 分析题专项练习附答案.docx
《历史人教九年级历史下册材料第二次工业革命和近代科学文化材料 分析题专项练习附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历史人教九年级历史下册材料第二次工业革命和近代科学文化材料 分析题专项练习附答案.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历史人教九年级历史下册材料第二次工业革命和近代科学文化材料分析题专项练习附答案
【历史】人教九年级历史下册材料第二次工业革命和近代科学文化材料分析题专项练习(附答案)
一、第二单元第二次工业革命和近代科学文化材料辨析论述题
1.观察下列图片,回答问题
图一:
1876年,德国人奥托制造出一台煤气内燃机。
183年,德国工程师戴姆勒研制出汽油内燃机。
几年后,德国工程师狄塞尔发明了柴油内燃机。
随后,大量以内燃机作动力的机器设备先后问世:
汽车、飞艇、飞机、拖拉机、坦克…煤气、石油(尤其是石油)的使用量飞速上升。
图二:
石油化学工业,简称石油化工。
一般指以石油和天然气为原料的化学工业随着石油开采业的发展,石油化学工业产生。
19世纪60年代——80年代,人们已经能够使用新方法生产碱、硫酸、人造燃料等产品,而且生产成本更低,性能更好。
(1)从两幅图片及文字说明中,你能获取哪些历史信息?
(写出三点即可)
信息点一:
信息点二:
信息点三:
(2)根据上述图片及文字介绍,你能得到怎样的历史结论?
【答案】
(1)信息一:
内燃机制造出来的时间是1876年;信息二:
狄塞尔发明了柴油内燃机;信息三:
19世纪60年代——80年代,人们已经能够使用新方法生产碱、硫酸、人造燃料等产品等等。
(2)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内燃机的发明推动了石油化学工业的产生。
【解析】
【详解】
(1)只要是根据图文中获取的信息即可,例如:
根据“1876年,德国人奥托制造出一台煤气内燃机”可知,内燃机制造出来的时间是1876年;根据“几年后,德国工程师狄塞尔发明了柴油内燃机”可知,狄塞尔发明了柴油内燃机;根据“19世纪60年代——80年代,人们已经能够使用新方法生产碱、硫酸、人造燃料等产品,而且生产成本更低,性能更好。
”可知,19世纪60年代——80年代,人们已经能够使用新方法生产碱、硫酸、人造燃料等产品等等。
(2)据上述图片及文字介绍“大量以内燃机作动力的机器设备先后问世:
汽车、飞艇、飞机、拖拉机、坦克…煤气、石油(尤其是石油)的使用量飞速上升。
”等可知,第二次工业革会中内燃机的发明推动了石油化学工业的产生。
2.自然环境与人类社会关系密切。
材料一:
材料二:
地质学、气象学和考古学的发现,也可以连贯到中国初期早熟的统一。
黄河夹带大量泥沙,随时有阻塞河床,冲破河堤,淹没人畜,损坏作物的可能,局部治理无济于事……《孟子》一书中提到治水十一次之多。
足见光治水一事,中国之中央集权,已无法避免。
中国季风气候显著,季风与农业的关系,也促使中国在公元前趋向统一。
中国农产区雨量80%出现于夏季三个月内。
且由于自然地理因素,旱涝灾害频发。
灾荒时,邻国如不接济,即可能发生战事……凡此种种,都增加了中央集权的趋向。
——摘编自黄仁宇《赫逊河畔谈中国历史》
材料三:
这些新涌入地球的几十亿人给我们的家园施加了压力,这种压力即使在人口相对稀少、十分富裕的美国也随处可见——为从内布拉斯加到得克萨斯潘汉多的大草原提供灌溉水的巨大的奥格拉拉地下蓄水层的枯竭;加利福尼亚的牧场和长岛的马铃薯地向住宅区的转变;西北部残存的已被砍伐殆尽的原始森林;全国已知的99%的未被清理且仍在污染水源的有毒垃圾堆。
不仅美国,以上问题已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传播成为一个世界范围的问题。
——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四:
(1)下列图片与材料一中A处遗址有关的是,与B处遗址有关的是。
(只填写序号)
(2)依据材料一,说出我国境内原始人类遗址分布的特点。
并说明原因。
(3)依据材料二,说明中国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与自然环境因素之间的关系。
(4)依据材料三,人类社会发展对环境造成了哪些影响?
(5)依据材料四,谈谈人类社会应如何更好地保护自然环境。
【答案】
(1)①④;②③
(2)分布特点:
多集中在黄河、长江流域(或河流附近)。
形成原因:
大河能够为早期人类提供水资源和食物(或易于获得生活资料),大河流域土地肥沃、方便灌溉,利于发展农耕(或利于生产),长江、黄河流域气候适宜早期人类生存。
(3)黄河易泛滥,中国季风气候显著,易出现水灾或旱灾。
采用中央集权能够更好地调动人力、物力和财力,更好地应对自然灾害。
(4)环境污染;资源枯竭;耕地减少。
(5)加强立法;加强宣传;合理开发自然资源
【解析】
【详解】
(1)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生活在距今(2019年)七千年浙江省余姚市(长江流域)的河姆渡原始居民,使用磨制石器、骨器、用耒耜耕地,住干栏式房屋,种植水稻。
他们还饲养家畜,会制造陶器、简单的玉器和原始乐器,会挖水井。
距今(2019年)6000年前的半坡原始居民已种植粟、白菜、芥菜等农作物,住半地穴式房屋,已经饲养家畜,制作彩陶。
所以与材料一中A处遗址有关的是①④;与B处遗址有关的是②③。
(2)由材料一可知,我国境内原始人类遗址分布的特点是多集中在黄河、长江流域(或河流附近)。
形成原因包括大河能够为早期人类提供水资源和食物(或易于获得生活资料),大河流域土地肥沃、方便灌溉,利于发展农耕(或利于生产),长江、黄河流域气候适宜早期人类生存。
(3)由材料二可知,我国中国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与自然环境因素之间的关系是,黄河易泛滥,中国季风气候显著,易出现水灾或旱灾。
采用中央集权能够更好地调动人力、物力和财力,更好地应对自然灾害。
(4)依据材料三“为从内布拉斯加到得克萨斯潘汉多的大草原提供灌溉水的巨大的奥格拉拉地下蓄水层的枯竭;加利福尼亚的牧场和长岛的马铃薯地向住宅区的转变;西北部残存的已被砍伐殆尽的原始森林;全国已知的99%的未被清理且仍在污染水源的有毒垃圾堆”可知,人类社会发展环境污染、破坏环境;破坏资源,导致资源枯竭;耕地减少。
(5)依据材料四“宣传环境保护的大游行”“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等可知,人类社会应加强立法;加强宣传;合理开发自然资源等保护环境。
3.材料一1876年,电话在美国问世,这种电话经过改进,很快在许多国家使用,电话通讯事业发展起来。
材料二他是举世闻名的美国大发明家,他一生中共获得2000项发明专利权,被称为“发明大王”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的科技成果出现在第几次工业革命中?
(2)这次工业革命的主要标志是什么?
(3)这次工业革命使人类跨入了什么时代?
(4)材料二中:
“发明大王”是谁,他最重要的发明是什么?
【答案】
(1)第二次工业革命
(2)电力成为新能源进入生产生活领域
(3)电气时代
(4)爱迪生、电灯泡
【解析】
【分析】
【详解】
(1)根据材料一“1876年,电话在美国问世,这种电话经过改进,很快在许多国家使用,电话通讯事业发展起来”,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电力成为新的能源进人生产生活领域,是第二次工业革命最显著的成就。
美国发明家爱迪生利用电学研究的最新成果,发明了耐用的白炽灯泡、碱性蓄电池、电影摄影机和放映机等事物。
所以材料反映的科技成果出现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
(2)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世纪六七十年代,电力的广泛使用,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主要标志。
(3)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电力成为新的能源进人生产生活领域,是第二次工业革命最显著的成就。
这次工业革命使世界进人了“电气时代”。
(4)根据材料可知“发明大王”是爱迪生,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美国发明家爱迪生利用电学研究的最新成果,发明了耐用的白炽灯泡、碱性蓄电池、电影摄影机和放映机等事物。
因此他最重要的发明是电灯泡。
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870年以后,德国工业化进程加速。
通过普法战争,德国从法国夺取了矿产资源丰富的阿尔萨斯——洛林地区,并获得50亿法郎的战争赔款。
德国统一后,继续扩大军费支出,大大刺激了与军火生产有关的重工业。
军事上的需要使铁路和海运获得迅速发展,进而带动了钢铁、机器制造等一系列重工业部门的发展。
19世纪后半期,德国在学习外国先进科技的基础上,完成了科学研究向应用转变的重大突破,新的科学发现很快就能应用于生产、转化为生产力。
——摘编自孙炳辉、郑寅达《德国史纲》
材料二德国工业化起步较晚,但它能够集中力量投资于新兴产业,因此钢铁、电气、化工等现代化工业部门遥遥领先于其他国家。
19世纪80年代后,德国将鲁尔与洛林结合成为重要的煤钢基地。
钢铁工业的高速发展使其成为德国工业领域中最强大的主导性部门。
到1913年,德国已成为世界上第二大金属生产国和最大的金属出口国。
以维尔纳•冯•西门子为代表的德国企业家利用电灯和电话等普及的契机,在19世纪80年代率先开始大规模发展电气工业。
到1896年,德国电气工业中已有39家股份公司,电器制造业的规模在欧洲是最大的。
德国在工业化发展过程中,抓住化学研究的最新成就,仅用了二三十年时间就使自己在这一产业领域中取得了近乎垄断的地位。
到1896年,德国已拥有了108家化工股份公司,总资本达到31329万马克。
(1)据材料一,指出德国工业化进程加速的主要原因。
(2)据材料二,归纳德国工业化发展的特点。
(3)上述材料和问题探究的主题是什么?
【答案】
(1)普法战争胜利;军火军事、交通、机器等重工业部门的发展;完成了科学研究向应用转变的重大突破。
(2)钢铁、电气、化工等现代化工业部门遥遥领先于其他国家;充分利用科技发展的成果。
(3)第二次工业革命。
【解析】
【详解】
(1)由材料一“1870年以后,德国工业化进程加速。
通过普法战争,德国从法国夺取了矿产资源丰富的阿尔萨斯--洛林地区,并获得50亿法郎的战争赔款。
德国统一后,继续扩大军费支出,大大刺激了与军火生产有关的重工业。
军事上的需要使铁路和海运获得迅速发展,进而带动了钢铁、机器制造等一系列重工业部门的发展。
19世纪后半期,德国在学习外国先进科技的基础上,完成了科学研究向应用转变的重大突破,新的科学发现很快就能应用于生产、转化为生产力”可以看出,德国工业化进程加速的主要原因有普法战争胜利;军火军事、交通、机器等重工业部门的发展;完成了科学研究向应用转变的重大突破。
(2)由材料二“德国工业化起步较晚,但它能够集中力量投资于新兴产业,因此钢铁、电气、化工等现代化工业部门遥遥领先于其他国家。
19世纪80年代后,德国将鲁尔与洛林结合成为重要的煤钢基地。
钢铁工业的高速发展使其成为德国工业领域中最强大的主导性部门。
到1913年,德国已成为世界上第二大金属生产国和最大的金属出口国。
以维尔纳•冯•西门子为代表的德国企业家利用电灯和电话等普及的契机,在19世纪80年代率先开始大规模发展电气工业。
到1896年,德国电气工业中已有39家股份公司,电器制造业的规模在欧洲是最大的。
德国在工业化发展过程中,抓住化学研究的最新成就,仅用了二三十年时间就使自己在这一产业领域中取得了近乎垄断的地位。
到1896年,德国已拥有了108家化工股份公司,总资本达到31329万马克”可以看出,德国工业化发展的特点是钢铁、电气、化工等现代化工业部门遥遥领先于其他国家,充分利用科技发展的成果。
(3)两则材料以德国为例介绍了第二次工业革命,因此材料和问题探究的主题是第二次工业革命。
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谷物、煤炭、各种货物的运输,几乎只需以前所用的马匹的半数。
商业旅行快了一倍以上。
农业进步与商业进步并肩前进。
一切都呈现繁荣的样子。
我们的一切出产都增加了价值。
作为这个大运动的枢纽的东西就是我们道路的改革。
——保尔·芒图《十八世纪产业革命》
材料二 工业革命后,美国大城市处理污水的方式,也只是在半夜用马车将各个家庭的排泄物运出城外。
……19世纪中期以后,城市排水设施建设起来,街头照明日益完善,还出现了马拉的轨道公共客车和有轨电车等城市公共交通工具。
材料三 英国艺术家约瑟夫·特纳画出了汽车的速度。
德国作曲家费利克斯·门德尔松把蒸汽船的噪音变成音乐。
……当那个时代最有发明才能的机械师布鲁内尔出现在他设计的英国桥梁的开幕式上时,乐队演奏:
“好啊!
英雄来了!
”
——费尔南德兹·阿迈斯托《世界:
一部历史》
(1)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说明18世纪英国交通领域变革的历史背景及对英国社会的影响。
(2)材料二说明了什么问题?
(3)根据材料三,指出人们对工业化的态度并分析原因。
【答案】
(1)背景:
工业革命的进行;商品运输发展的需要。
影响:
促进人口、货物的流动;加强地区间的经济联系;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促进了劳动力结构的变化等。
(2)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开始时城市居民的生活环境很差,19世纪中期以后得到改善。
(3)态度:
歌颂。
原因:
工业化改善了人们的生活;体现了人类对自然的征服;凸显了人的力量。
【解析】
【详解】
(1)第一小问结合材料一“谷物、煤炭、各种货物的运输,几乎只需以前所用的马匹的半数。
商业旅行快了一倍以上”可以得出商品运输发展的需要,再结合所学知识,18世纪的英国开展了工业革命,推动了交通领域变革。
第二小问根据材料一“谷物、煤炭、各种货物的运输,几乎只需以前所用的马匹的半数。
商业旅行快了一倍以上”可以得出促进人口、货物的流动,加强地区间的经济联系,再结合所学知识,交通领域变革也影响了人们的生活方式等。
(2)依据材料二“工业革命后,美国大城市处理污水的方式,也只是在半夜用马车将各个家庭的排泄物运出城外。
……19世纪中期以后,城市排水设施建设起来”可以看出工业革命时期环境问题逐渐得到改善,人们开始不重视环境问题,后来通过改善城市设施等改善环境问题。
(3)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三“英国艺术家约瑟夫·特纳画出了汽车的速度。
德国作曲家费利克斯·门德尔松把蒸汽船的噪音变成音乐”“好啊!
英雄来了!
”可见人们对工业化的态度是赞扬、歌颂。
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工业革命推动了生产力的显著发展,改善了人们的生活,凸显了人的价值或力量。
6.科学技术改变了世界的面貌,改变了人们的生活。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广阔的海外市场等因素推动英国于18世纪中期率先发生工业革命,摆脱自然条件限制的工厂纷纷建立,生产效率大大提高,也催生了新型交通工具。
(1)当时工厂普遍采用的动力机器是什么?
18世纪中期的工厂与中世纪的手工工场有何不同?
材料二:
(2)材料二中展示的发明创造分别是哪种动力机器的应用?
材料三:
1840年前后,英国率先完成工业革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工业国家。
机器大工业生产的产品不再满足于国内市场……火车和轮船的出现大大改变了交通运输条件,世界各地间的联系更为便捷。
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电车、汽车、铁制轮船成为新的交通运输工具,电话、无线电、电报成为新的通讯手段,大大缩短了时空距离,为国际贸易的大发展提供了新的物质技术基础。
(3)根据材料三,分析两次工业革命为全球化提供的“物质技术基础”有哪些具体表现?
材料四:
工业革命大量使用煤炭,由于没有任何环境保护措施,煤燃烧时释放出含有二氧化硫等有害物质的滚滚浓烟,使得天空、建筑物等都变成了一片黝黑。
一批与化学工业密切相关的工厂,将工业污水和废弃物排入河中,造成河水黝黑、发臭,令人作呕。
钢铁业突飞猛进的发展。
对森林大肆砍伐,使得大片森林不复存在。
——摘编自《环球时报》
(4)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如何认识科技对社会的影响?
【答案】
(1)蒸汽机;采用大机器生产
(2)发电机;内燃机
(3)火车、轮船、汽车等改善交通运输条件;电报、电话等改善通讯条件
(4)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创新促进经济发展;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我们要趋利避害。
(言之有理皆可得分)
【解析】
【分析】
【详解】
(1)依据材料一“广阔的海外市场等因素推动英国于18世纪中期率先发生工业革命,摆脱自然条件限制的工厂纷纷建立,生产效率大大提高,也催生了新型交通工具”的信息,结合所学可知,1785年,瓦特改良了蒸汽机,极大的推动了工厂的生产力的发展,成为当时工厂普遍采用的动力机器,18世纪中期,采用大机器生产成为工厂的主要生产手段,与中世纪的手工工场不同。
(2)依据材料二的图片信息,依据所学可知,图一中展示的发明是电灯,它的动力机器是发电机,图二展示的汽车,是卡尔.本茨的发明,它的动力机器是内燃机。
(3)根据材料三“电车、汽车、铁制轮船成为新的交通运输工具,电话、无线电、电报成为新的通讯手段,大大缩短了时空距离,为国际贸易的大发展提供了新的物质技术基础”的信息,依据所学可知,火车、轮船、汽车等改善了交通运输条件;电报、电话等改善通讯工具为全球化提供的“物质技术基础”。
(4)综合题干材料的内容,依据所学可知,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创新促进经济发展,科技创造了巨大的社会生产力,推动了社会进步;但同时,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我们要趋利避害,在发展科技的同时,注意保护环境。
【点睛】
解题的关键是抓住材料的有效信息“广阔的海外市场等因素推动英国于18世纪中期率先发生工业革命,摆脱自然条件限制的工厂纷纷建立,生产效率大大提高,也催生了新型交通工具”图片信息,“电车、汽车、铁制轮船成为新的交通运输工具,电话、无线电、电报成为新的通讯手段,大大缩短了时空距离,为国际贸易的大发展提供了新的物质技术基础”,结合工业革命和第二次科技革命的相关知识解答问题,需要学生具备扎实的基本功和总结材料的能力,同时思考科技的影响。
7.下面一副油画的作者是谁,油画名是什么,作者是如何通过这一作品表达对生活怎样的态度?
【答案】梵高《向日葵》
1987年3990万美元价格,创下了当时世界油画价格之最。
《向日葵》画面艳丽而又和谐、优雅,每朵葵花好似燃烧的火焰,花瓣叶则像跳跃的火苗。
画家运用有力的笔触和强烈的色彩对比来表达他对生活的无比热爱。
【解析】
【详解】
依据图片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油画的名称是《向日葵》,作者是荷兰的梵高。
《向日葵》画面艳丽而又和谐、优雅,每朵葵花好似燃烧的火焰,花瓣叶则像跳跃的火苗。
梵高运用有力的笔触和强烈的色彩对比来表达他对生活的无比热爱。
8.科学技术的发展是革命性的,同时也是不平衡的。
迄今为止,历史上共同发生了三次工业革命与科技革命。
它们在极大地改变人类社会面貌的同时,对世界局势也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辉煌远去)
材料一据英国学者罗伯特·坦普尔《中国——发明和发现的国度》统计
中外科技发明成果比较
时期
科技发明(件)
中国
世界其它国家
1-1500年
157
98
59
1501-1840年
472
19
453
(1)依据上表说明中国科技成就在世界的地位发生怎样的变化?
(巨浪西来)
材料二铁甲舰冒着滚滚黑烟而来,朽木布帆撑起的水师怎能相对。
乾隆爷的威武大将军炮在西洋小炮前竟不堪一击,高举的大刀长矛未照敌面就已断折。
割地、赔款、开埠似乎成了必须的选择,帝国大厦在西来的巨浪击下摇摇欲坠。
(2)“铁甲舰”的动力来源于英国工业革命中的哪项成果?
“割地、赔款、开埠”起始于中国近代史上哪一不平等条约?
(惊涛拍岸)
材料三19世纪末20世纪初,爱迪生、贝尔、西门子、本茨等登上各国媒体的头版头条。
1894年,美国工业总产值跃居世界首位。
1910年,德国工业总产值居世界么二位。
与此同时,帝国主义国家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华民族面临空前严重的危机。
(3)美德两国工业总产值能够跃居世界前两位的关键性因素是什么?
为了挽救民族危机,先进的中国人掀起一系列爱国救亡运动,请举一例说明。
(追波逐浪)
材料四1956年,党中央发出了“向科学进军”的口号。
1985年我国开始实施农业科技的“星火计划”。
1986年底,制定《中国高科技研究发展计划纲要》,即“863计划”。
(4)请举两例说明新中国在科学技术方面取得的突出成就。
(5)综合上述材料,你能得出什么启示?
【答案】
(1)中国科技由先进变为落后。
(2)蒸汽机;《南京条约》;
(3)抓住第二次科技革命的机遇,大力发展科技。
戊戌变法(或:
辛亥革命、五四运动);
(4)我国成功爆炸第一颗原子弹、发射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袁隆平培育“籼型杂交水稻”、发射神舟系列飞船等;(任意两点即可,2分)
(5)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推动社会的进步。
我们要学习科学家勇于创新,努力探索、勤奋、善思的精神品质。
科学技术改变了人们的生活等。
(言之有理亦可)
【解析】
【分析】
【详解】
第
(1)问,由表格数据可以得出“1-1500年”中国古代科技领先于世界,“1501-1840年”中国古代科技远远落后于世界。
第
(2)问,依据已学知识可知当时轮船主要是以蒸汽为动力,材料中“‘割地、赔款、开埠’起始于中国近代史”是解答本题的关键,《南京条约》中“割地、赔款、开埠”起始于中国近代史。
第(3)问,依据材料中“19世纪末20世纪初”“1910年”等时间信息可以判断出美德两国工业总产值能够跃居世界前两位的关键性因素是抓住第二次科技革命的机遇,大力发展科技;又依据时间信息可以得出为了挽救民族危机,先进的中国人掀起一系列爱国救亡运动,进行了戊戌变法运动。
第(4)问,依据材料中“新中国在科学技术方面”,结合已学知识可知民,新中国成立以后后我国成功爆炸第一颗原子弹、发射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袁隆平培育“籼型杂交水稻”、发射神舟系列飞船等。
第(5)问,综合以上材料的分析,得出启示: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推动社会的进步。
我们要学习科学家勇于创新,努力探索、勤奋、善思的精神品质。
科学技术改变了人们的生活等。
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866年,德国工程师西门子就制成了发电机。
1870年比利时人格拉姆发明了电动机,从此开始了电力带动机器,使电力成为补充并逐渐取代蒸汽动力的新能源。
材料二1870年,世界铁路总长度为21万公里,其中10.5万公里在欧洲,9.3万公里在美洲,余下仅1.2万公里,基本上在亚洲。
到1913年世界铁路线已经达110.2万公里,超过1870年时的5倍。
材料三1870~1913年,世界贸易总额增长了3倍多,从445亿法郎増至1924亿法郎先卷入世界市场的各国都围绕着一个工业中心——英国。
英国消费各国的材料,供应各国工业品。
20世纪初出现多极化的新格局。
1913年英国占世界贸易的15%,美国占11%,德国占13%,法国占8%,俄国占4%。
——以上材料均摘自:
刘宗绪《历史学科专题讲座》
(1)据材料一,指出第二次工业革命的重要标志。
(2)据材料二、三,归纳第二次工业革命对世界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3)据材料和问题,概括推动社会进步的主要因素。
【答案】
(1)电力的发明与广泛应用。
(2)推动了铁路交通领域的迅速发展;推动了世界贸易额的迅速增长;导致世界贸易格局发生变化。
(3)科技创新。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第二次工业革命。
【详解】
(1)根据材料一“电力成为补充并逐渐取代蒸汽动力的新能源”等关键信息可知,电动机的发明使得电力逐渐被广泛应用,电力成为新的能源进入生产生活领域,是第二次工业革命最显著的成就,再联系所学知识即可作答。
(2)根据材料二数据,1913年铁路的公里数超过1870年的5倍,可知第二次工业革命推动了铁路交通领域的迅速发展,再根据材料三中“1870~1913年,世界贸易总额增长了3倍多”“20世纪初出现多极化的新格局”可判断出第二次工业革命推动了世界贸易额的迅速增长,导致世界贸易格局发生变化。
(3)根据前两问设问及答案,可判断出电力的发明与广泛应用推动了社会各领域的进步,即可得出推动社会进步的主要因素是科技创新。
【点睛】
注意分析材料,掌握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相关内容。
10.阅读材料,观察图片,思考问题
材料一1952年12月5日至9日,伦敦上空受反气旋影响,大量工厂生产和居民燃煤取暖排出的废气难以扩散,积聚在城市上空。
伦敦被有浓厚的烟雾笼罩,交通瘫痪,行人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