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名称高效节能微纳结构材料体系研究首席科学家杨振忠中国.docx
《项目名称高效节能微纳结构材料体系研究首席科学家杨振忠中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项目名称高效节能微纳结构材料体系研究首席科学家杨振忠中国.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项目名称高效节能微纳结构材料体系研究首席科学家杨振忠中国
项目名称:
高效节能微纳结构材料体系研究
首席科学家:
杨振忠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
起止年限:
2012.1至2016.8
依托部门:
中国科学院
一、关键科学问题及研究内容
2.1总体思路
发挥化学、材料、物理等学科交叉的优势,围绕工业和生活中热能损耗这一普遍问题,以提高热能使用效率为突破口,解决能源供求之间的矛盾,通过纳米科学与技术寻找大幅度提高节能解决方案,为社会经济低碳绿色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综合我们在微纳结构材料设计和可控制备及热传递规律研究方面的优势,开发新型高效节能材料体系,特别关注体相与表/界面微纳结构的构筑及其对材料热物理性能的影响,力求在高效节能微纳结构材料的理论、制备方法及应用方面的若干重大问题上取得突破,取得一批国际领先的研究成果。
本项目选择实际应用中总体热能耗突出的几个典型领域为研究对象,针对其中的关键科学问题,开展新型高效节能微纳材料体系的结构控制、功能复合和热物理规律的系统研究,重点关注微纳结构对材料热物理性能的显著影响,制备柔性纳米结构多孔材料,提高材料的隔热保温效果;控制材料的表/界面微纳结构及浸润性,强化材料的传热性能;将相变储能材料与微纳结构材料复合,实现对热能时空分布的智能调控;同时关注上述结构与材料的安全性和时效性。
2.2本项目所要研究的关键科学问题
“高效节能微纳结构材料体系”的研究需要在基础理论上取得突破,以此指导设计制备微纳结构材料体系;在此基础上,结合纳米科学与技术方面的最新进展,有效地实现微纳结构的构筑,并对其热传递性能进行精确表征和深入研究,为高效节能材料体系的制备和成功应用奠定基础,为此本课题拟解决的关键问题包括:
1)探索微纳结构材料的体相、表/界面结构与热传递性能关系,发展纳米尺度热能传递表征新原理和新方法,揭示微纳尺度上的热传递物理规律;2)面向新型节能材料包括高效隔热、强化传热以及智能热能调控材料体系,发展结构设计、材料制备和功能集成新方法;3)面向节能材料应用,为稳定体系结构/性能和实现材料安全性,发展系列控制技术。
2.3围绕上述科学问题的主要研究内容
1)体相与表/界面微纳结构高效节能材料的规模化可控制备
系统研究前驱体分子结构、模板剂诱导、微相分离诱导和层层组装等合成条件对材料结构的影响,制备具有高效隔热性能、高热稳定性的多孔纳米材料、气凝胶材料、微纳结构纤维状隔热材料;发展简单、快速、低成本的微纳结构化高效传热表/界面构筑方法;研究相变储能微胶囊合成机理和新方法,控制壳层组成/结构,控制其热物理行为;探索相变储能微胶囊功能集成化技术,发展具有安全性的智能控温/高效隔热微纳米结构复合材料。
2)微纳结构与传热、隔热及相变蓄热性能的关系和规律
系统研究合成和组装条件等对材料体相微纳结构,进而对材料隔热性能的影响,揭示材料微纳结构和隔热性能及材料稳定性之间的构效关系;与隔热材料更注重体相微结构有所不同,高效传热材料与表/界面微纳结构的关系更加紧密,将设计制备具有不同化学组成和粗糙度的微纳表/界面材料,研究其固/气、固/液和固/液/气间的热传递行为,揭示表/界面微观构型、浸润性与冷凝传热和沸腾传热性能之间的规律;研究相变储能微胶囊的结构形态、受限空间内的相变行为,研究蓄热与隔热、传热的集成问题(如相变储能微胶囊与纳米孔材料的集成等),实现协同效能。
3)微纳结构热能材料的结构与热能传递过程的表征
基于同步辐射的高能X-射线衍射技术表征材料的化学结构,获取组成原子之间的全关联函数,构建原子之间的排列方式;以小角X-射线散射及小角中子
散射技术原位表征材料的微纳结构;以掠入角X-射线衍射和吸收技术研究化学组分在表/界面的分布,结合原子力显微镜分析表/界面形貌,深入了解材料的表/界面结构;利用同步辐射光源的高强度及高单色性,使用高时间分辨技术及微聚焦扫描技术研究材料的化学组成及微纳结构在热传递过程中的时空演化规律,为预测材料的实际使用性能及服役寿命提供理论支持。
4)高效节能微纳结构材料热传递的基本原理
从波耳兹曼输运方程、弹道-扩散方程和量子力学第一性原理出发,结合可靠实验测量,研究微纳结构热能材料内部以及表/界面上热传递特性,揭示微纳结构材料中能量载流子多体散射、耦合散射过程对热传递影响;以动力学方程为基础,以非平衡格林函数(采用Dyson方程核心近似)及材料中热传递载能粒子的密度矩阵等方法,研究各种相互作用(包括考虑载能粒子自身的库仑相互作用、不同载能粒子间相互作用以及载能粒子与光场的相互作用),建立超快激光脉冲激发下的热传递理论模型;采用分子动力学(MD)模拟和载能粒子输运模型相结合的处理方法,研究其内部和界面载能粒子的耦合运动的规律,热波以及应变波等演变的规律及其相互间的关系;采用波动光学、电动力学与电磁辐射理论研究表面薄膜的辐射特性、表面间近场辐射与尺度和结构的关系。
一方面为高效节能微纳米结构材料的热性能提供基础数据,同时加深热物理规律的认识,指导和优化节能材料的结构设计和可控制备。
二、预期目标
本项目针对我国为提高热能使用效率而发展新型高效节能材料体系这一研究领域中的关键科学问题,利用微/纳米尺度下的特殊热传递现象,从高效隔热材料、强化传热材料和智能热调控材料等方面进行创新性研究。
将新型微纳结构热能材料的构筑、表征、理论原理探索等方面的研究工作有机结合,多层次、综合性地解决科学问题,使得我国在新型高效节能材料领域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若干关键核心技术,为提高我国热能使用效率、缓和日趋严峻的能源供需矛盾奠定技术基础;同时培养一大批高水平科技人才,增强我国在该领域内的研究实力。
五年预期目标:
知识创新方面:
开发新型高效节能微纳米结构材料设计、制备、组装调控以及热传递表征新方法和新技术;揭示微纳结构材料中体相、表/界面结构和热传递基本规律,为指导设计制备高效节能材料体系和热能智能管理提供理论依据。
技术方法创新方面:
开拓和发展微纳结构高效热能材料的可控构筑手段,提高现有制备方法的可靠性和可控性,探索开发1-2种创新性的高效节能微纳材料体系制备新方法;发展微纳尺度下的热物理测量的高时空分辨和高方向性分辨的新方法,为深入研究其热物理性质与微结构的关联奠定基础。
工程应用方面:
探索发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效节能材料的规模化制备新技术,实现高效节能材料与不同应用环境的结合,探索其在隔热、传热、储能和热能调控方面的应用前景。
有望实现如:
高效阻燃防火相变储能复合泡沫材料在建筑中的应用,纳米多孔体相材料在工业、建筑隔热中的应用,微纳结构界面在强化工业传热和空调、制冷设备高效换热方面的应用。
关键技术指标:
1)柔性纳米孔高效保温材料导热系数低于空气,达到绝热水平;使用温度在室温到400℃可调;实现吨级生产规模;
2)泡沫隔热保温材料实现高阻燃防火性,达到防火材料B1级以上;
3)相变微胶囊相变温度范围在室温至400℃可调,焓值保有率大于90%,实现规模化制备(吨级),获得样板房节能数据;
4)强化传热方面,导热系数提高50%以上。
5年预计发表200-250篇论文,出版1-2本专著,申请专利30-40项。
通过本项目的执行,培养和造就一批高层次的、交叉复合型研究人才,形成若干个在相关领域中有研究特色和国际影响的研究团队。
三、研究方案
材料化学组成和微纳结构优化是高效节能材料制备的关键因素。
本项目将系统研究前驱体分子结构、模板剂诱导、微相分离诱导和层层组装等化学、物理与微加工过程对材料微纳结构的影响,实现微纳结构的可控构筑。
全面表征材料的微区热物理特性,揭示材料微纳结构、隔热性能及材料稳定性之间的构效关系。
低成本大批量制备具有高效隔热性能、高热稳定性的体相多孔微纳米材料、中空微纳米纤维隔热材料及层状复合材料,关联纳米结构与提升隔热性能的关系。
研究表/界面微纳米复合结构、特殊浸润性以及界面传热性能三者关系,以此为基础研发高性能传热界面,特别围绕冷凝传热、沸腾传热等应用领域的共性传热科学问题而开展研究。
在热能的智能调控管理方面,围绕相变储能材料的微胶囊化,实现囊芯相变材料的组成、结构、强度及稳定性调控,通过壳层组成与微纳结构控制,解决相变材料的传热和耐久稳定性问题,实现相变温度和热行为的控制,为低成本大批量制备高性能的相变微胶囊材料提供依据。
研究相变材料与隔热、传热材料多功能化的集成,进一步提升隔热、强化传热和热能智能调控的能力,如隔热多孔泡沫,尤其纳米孔材料与相变微胶囊的复合以进一步提升隔热性能,同时解决其阻燃防火等安全问题。
以建筑节能和工业节能两个“能耗大户”(约占社会总能耗65%)重大需求为切入点,在充分认识其热能利用和耗散方式的基础上,开发新型高效节能材料体系。
根据热传递的传导、对流、辐射三种方式,有针对性地设计制备具有微纳结构的新型节能材料体系,实现热量的高效传递、阻隔和智能调控,揭示微纳结构效应与热量管理效果规律,发展适用于微纳结构材料热物理学行为的分析方法和表征新手段,关联材料体系的热物理行为与微纳结构和表/界面的关系,并利用这些新原理、新方法进一步指导高效节能微纳米材料体系的开发和节能效果的大幅度提升。
四、年度计划
研究内容
预期目标
第
一
年
根据热能传导、对流和辐射三种基本传递方式,设计具有低传导、无对流或低对流、高辐射阻隔的材料体系;研究材料组成、晶态和结构对热传导的影响及其与温度变化的关系;设计具有本征低热导率的材料组成和化学结构,构建低热导率的微纳米空间结构单元;根据热辐射原理,设计具有高效阻隔辐射及反射性能的微纳界面结构和材料;在此基础上设计微纳结构高效隔热结构单元体系。
设计具有高导热、强化对流和相变传热的表/界面材料体系;设计能够分别促进滴状冷凝和膜状冷凝效率的微纳米复合结构特殊浸润性表面、能够促进传热介质流动的复合表面微纳米结构。
研究相变储能微胶囊、多组分相变微胶囊和多通道微纳米纤维的高效、可控制备方法。
发展材料的微纳米结构热物理测量的高时空分辨率的分析方法和表征技术。
获得1-2种具有本征低热导率的的微纳米材料单元;
得到1-2种能够促进滴状冷凝和膜状冷凝效率的微纳米复合结构特殊浸润性表面;
提出1-2种相变储能微胶囊、多组分相变微胶囊和多通道微纳米纤维的高效、可控制备新方法;
得到2-3种相变温度可调、焓值保有率较高的微纳米相变材料;
掌握材料组成、晶态和结构对热传导影响及其与温度变化的关系规律;
发展微纳米尺寸下热物理测量的高时空分辨率的分析方法和表征技术。
发表研究论文40-50篇。
申请发明专利5-7项。
第
二
年
根据隔热、传热、储能应用领域对材料热稳定性和机械性能等时效要求,研究微纳米高效隔热/传热材料体系的构筑方法,利用模板剂诱导、微相分离、薄膜成型技术、微纳米加工技术、聚合技术等手段组装有机、无机、有机/无机复合微纳高效隔热/传热单元结构及高效传热界面微纳米结构,构建绝热和传热材料体系,调控相变储能微胶囊壳层组成、结构与性能,控制其热导行为;选取典型的高效隔热/传热材料,包括耐高温气凝胶材料、多孔材料、多层柔性隔热材料,以及特殊浸润性的滴状冷凝传热表面和膜状冷凝传热表面,表征材料微纳结构和化学组成,总结材料微结构控制和稳定化基本规律,为材料结构调控提供依据。
对相变储能微胶囊(包括多空腔微胶囊和多通道微纳米纤维)的隔热性能和结构稳定性进行表征,优化条件,制备结构稳定的高效储能材料。
探索传统高分子泡沫隔热材料与相变储能微胶囊复合提升隔热保温的新方法,同时探索显著提升其阻燃防火性能的新方法。
进一步发展材料的微纳米结构热物理测量的高时间、高方向性分辨的手段和分析方法。
获得1-2种具有良好力学、热学稳定性的多孔结构高效隔热材料;
获得系列不同粗糙度的高效传热微纳结构材料,掌握材料组成、微纳结构、特殊浸润性和传热性能之间的内在关系;
调节相变微胶囊(或纤维)的壳层和相变材料组份,获得1-2种导热系数可调的相变材料;
得到1-2种相变材料与高效隔热材料或强化材料复合材料;
进一步发展材料的微纳米结构热物理测量的高时间、高方向性分辨的手段和分析方法;
掌握材料微纳结构控制和稳定化基本规律。
完成论文50-60篇。
申请发明专利6-8项。
第
三
年
表征材料的宏观隔热/传热性能,研究固相、孔隙、界面等微区传热特性及界面传热介质的输运特性,并和相应的微纳米结构关联,揭示材料结构和隔热性能及传热性能的构效规律。
研究材料热稳定性和机械性能,总结材料的微纳结构与材料耐热性质、强度和韧性等之间的内在联系,为材料的宏量制备提供依据,研究材料的化学组成和微观结构与材料的各种力学性能以及老化性能的关系,实现材料结构/性能稳定化控制;研究微胶囊壳层与囊芯、功能材料与壳层、功能材料与囊芯等的界面和相容性,制备吸热、隔热或快速传热的多功能复合相变微胶囊;制备多种具有不同相变温度包覆于同一微胶囊和多通道纤维中的多级相变材料,研究其梯度相转变行为;研究室温到中高温(400℃)连续可调相变微胶囊的合成方法;发展相变微胶囊的中试技术,为建筑隔热保温和工业余热回收利用提供材料基础。
得到2-3种具有纳米多孔隔热层、热辐射反射层和增强增韧层的复合隔热材料;
理解微纳米结构材料表面的高效传热机理、微区传热特性及界面传热介质输运特性,得到1-2种结构稳定的微纳米复合高效传热界面材料;
得到2种以上的具有制备吸热、隔热或快速传热的多功能复合相变微胶囊,得到1-2种具有多级相变温度的微胶囊或纤维材料;得到室温到中高温(400℃)连续可调相变微胶囊;
揭示固-固界面热阻与材料及加工工艺间的关系以及固-液界面热阻受润湿性影响的规律;
采用分子动力学模拟与实验研究相结合,初步建立导热、对流及辐射在微纳隔热中的理论模型。
完成论文60-70篇。
申请发明专利10-12项。
第
四
年
研究隔热/传热材料在服役环境下随环境温度改变的结构稳定性和机械性能变化;研究温度场对材料相转变、结构单元烧结和强度特性的影响以及和微纳结构及材料组成之间内在关系,优化材料结构和组成;研究界面传热材料污染老化对传热性能的影响,探索相应的再生、活化手段。
研究多级相变微胶囊和多通道纤维的大规模制备条件,可控高效制备结构稳定、高相变储能能力的多级相变储能材料;研究中高温相变微胶囊的热物理性质、理化性质以及应用方法,进行微胶囊与隔热、传热材料的集成和安全稳定性研究;发展微纳米结构材料体系的热物理理论框架。
得到2-3种在服役环境下随环境温度改变的结构稳定性和机械性能优良的纳米孔结构高效隔热材料;
获得1-2种在传热介质或环境温度改变时保持良好传热效能的结构稳定的纳米界面材料;
制备1-2种结构稳定、具有高相变储能能力、安全的多级相变储能材料;
采用谐波探测原理,精确测量微纳相变胶囊的热导率,热扩散率等参数,研究材料尺度、密度、腔体结构、材料组分等与其隔蓄热能力的关系;确定其传热及蓄热的理论模型。
完成论文60-70篇。
申请发明专利10-12项。
第
五
年
在前四年研究的基础上,系统总结高效隔热/传热材料的微纳结构形成和控制规律及材料表面/界面和隔热/传热性能的构效关系,大规模制备微纳米结构隔热/传热和热能智能调控材料的关键问题。
制备性能稳定的高效安全的隔(绝)热材料、高效冷凝或沸腾传热表/界面材料、复合功能高效传热/隔热体相材料以及安全的智能相变控温材料。
揭示节能材料体系结构设计、制备过程、微/纳结构、表/界面和材料微纳尺度热物理性能的关系,实现面向应用需求的材料和过程设计,大幅度提高热能的使用效率。
得到2-3种具有优良服役行为的,有量产前景的纳米孔结构高效隔热材料;
制备1-2种性能稳定的高效冷凝传热和沸腾传热界面材料;
获得2-3种结构稳定、高储能、安全的多级相变储能材料,其中1-2种达到中试以上生产规模,得到样板房节能数据;
揭示微纳结构隔热材料、新型界面传热和复合功能传热材料、相变储能材料的传热及蓄热规律以及与相关因素的作用机制
完成论文40-50篇。
出版1-2本专著。
申请发明专利8-10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