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资格证中学《综合素质》重点知识整理.docx
《教师资格证中学《综合素质》重点知识整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师资格证中学《综合素质》重点知识整理.docx(3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教师资格证中学《综合素质》重点知识整理
《综合素质》复习总纲
综合素质(中学)试卷结构
序号
题型
分值占比
涉及篇章
1
单项选择题
29题×2分=58分
每一章
2
材料分析题
3题×14分=42分
第1、3、5章
3
写作题
1题×50分=50分
第5章
共150分,120分钟
综合素质(中学)题型占比
章节
篇章
比例
题型
第一章
职业理念
15%
单项选择题、材料分析题
第二章
教育法律法规
10%
单项选择题
第三章
教师职业道德规范
15%
单项选择题、材料分析题
第四章
文化素养
12%
单项选择题
第五章
基本能力
48%
单项选择题
材料分析题
写作题
合计
100%
单项选择题:
约39%
非选择题:
约61%
第一章教师职业理念
第一节教育观
教育观即教师的教育观念,是指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形成的,对相关教育现象,特别是对自己的教学能力和所教学生的主体性认识。
考纲解析
关键点:
素质教育
1.理解国家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
2.掌握在学校教育中开展素质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3.依据国家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分析和评判教育现象。
✓素质教育的基本内涵
素质教育是以人的素质发展为核心的教育
《决定》指出:
“实施素质教育,就是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指导方针,以提高国民的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时间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
✓素质教育的基本内涵(要掌握,有可能出分析题)
1、面向全体学生
依法保障义务教育阶段儿童和青少年学习发展的基本权利,改变仅以分数衡量学生的做法,有失教育公平。
2、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要求学生德、智、体、美等各方面并重。
3、重视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素质教育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重要途径。
4、培养学生主动精神,注重学生个性发展
素质教育强调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这是以学生注动精神和个性发展为基础的。
5、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可持续发展
✓素质教育的实施
1、转变课程功能(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
2、调整课程结构(整体设置九年一贯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
3、密切课程内容与生活和时代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
4、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
5、建立与素质教育理念相一致的评价与考试制度
6、实行三级课程管理制度(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
✓学校教育中开展素质教育的主要途径和方法(要掌握)
1、把教学目标的的实现,落实到每一堂课,乃至教学的每一个环节(对课堂教学的基本要求)
2、构建生活、生产实际和社会发展紧密联系的学科内容体系(最为迫切、最为关键的一步)
3、全方位跳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保证学生学习的有效性,提高学生学习的质量,促进学生学习的良性循环。
(课堂教学的首要任务和核心课题)
4、最大限度地发挥教师的作用
5、建立多层次、多样化的教学模式
✓素质教育存在的问题
1、重智育,轻德育。
2、重文化知识传授,轻创新精神培养。
3、面向少数升学有望的学生而忽视了大多数学生的发展。
4、学生课业负担依然过重,影响了学生身心健康。
5、学生体质和健康状况不容乐观,部分指标有所下降。
✓实施素质教育的对策探讨
1、转变教育观念
2、提高教师队伍素质
3、改革考试制度
第二节学生观
学生观即教师对学生的基本认识和根本态度,它直接影响教育活动的目的、方式和效果。
在实施新课程中,学生是核心。
考纲解析
1.理解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
2.理解“以人为本”的涵义,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做到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本。
3.运用“以人为本”的学生观,在教学教学活动中公正地对待每一个学生,不因性别、民族、地域、经济状况、家庭背景和身心缺陷等歧视学生。
4.设计或选择丰富多样、适当的教学教学活动方式,因材施教,以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内涵
全面发展教育,对含有各方面素质培养功能的整体教育的一种概括,是对为使受教育者得到多方面发展而实施的培养多种素质的教育活动的总称,由多种相互联系而又各具特点的教育所组成。
✓学生的本质特征
1、学生以系统学习间接经验为主
2、学生是具有主体性的人
3、学生具有明显的发展特征
(1)学生的身心发展具有规律性
(2)每个学生都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
✓以人为本的内涵(以理解为主)
1、从社会发展思想看,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
(1)以人为本是历史唯物主义的一项基本原则;
(2)以人为本是我们党的根本宗旨和执政理念的集中体现;
(3)以人为本全面回答了科学发展观的一系列基本问题。
即为谁发展、靠谁发展、发展成果如何分配。
2、从教育思想看,以人为本就是在教育活动中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本,以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本。
(1)在教育活动中做到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引导学生成长;
(2)在教育教学活动中,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
(3)坚持以人为本,必须面向全体学生。
✓以人为本的学生观
“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
1、学生是发展的人
2、学生是独特的人
3、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
✓以人为本,公正对待每一个学生
教师应运用“以人为本”的学生观,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公正地对待每一个学生,不因性别、民族、地域、经济状况、家庭背景和身心缺陷等歧视学生。
1.公正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尊重他们的人格和受教育的权利。
2.要公正合理地对学生进行教育。
3.要公正合理地对学生进行评价,努力创设一个民主、平等的班集体。
4.要公正合理地处理学生中的各类矛盾冲突。
5.要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
✓因材施教,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意义
1.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
2.学生成长的最重要的内在要求。
3.有助于教师自我形象的重塑。
4.提升办学品位。
✓在教育教学中,如何贯彻因材施教
1.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以便从实际出发,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
2.在教学中既要把主要精力放在面向全班集体教育上,又要善于兼顾个别学生,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相应的发展。
3.针对学生的个性特点提出不同的要求。
第三节教师观
教师观即教师的教育观念,是教师对教师职业特点、责任、教师的角色以及科学履行职责所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等方面的认识。
考纲解析:
1.
重要知识点:
专业发展
终身学习
了解教师专业发展的要求。
2.具备终身学习的意识。
3.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运用多种方式和手段促进自身专业发展。
4.理解教师职业的责任与价值,具有从事教育工作的热情与决心。
✓教师劳动的特点
1.复杂性、创造性(教师劳动不是简单劳动,而是复杂的精神劳动。
具有丰富而独特的创造性)
2.连续性、广延性(教师劳动时间上具有连续性,空间上具有广延性)
3.长期性、间接性(教师劳动对象是人。
教师的劳动不仅周期长,而且见效慢。
)
4.主体性、示范性(教师自身具备的素质影响学生。
教学效果取决于教师的学识水平和教育能力等发挥。
)
✓教师角色的转变
1.从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看,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2.从教学与研究的关系看,教师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
3.从教学与课程的关系看,教师是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
4.从学校与社区的关系来看,教师是社区型的开放教师
✓教师行为的转变
1.在对待师生关系上,教师应尊重、赞赏学生
2.在对待教学关系上,教师应帮助、引导学生
3.在对待自我上,教师应注重反思
4.在对待与其他教育者的关系上,教师应加强合作
✓教师专业发展的基本内涵
教师专业发展,教师在整个专业生涯中,依托专业组织、专门的培养制度和管理制度,通过持续的专业教育,习得教育教学专业技能,形成专业理想,专业道德和专业能力,从而实现专业自主的过程。
教师个体的专业发展包括
(1)专业理想的建立
(2)专业知识的拓展
(3)专业能力的发展
(4)专业自我的形成
✓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
1.职前教育
2.新教师的入职辅导
3.在职培训
4.教师专业发展学校
5.自我研修
6.同伴互动
7.家校合作
✓教师促进自身专业发展的方法
1.教师必须学会学习,加强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2.培养和发展自己的反思能力,成为反思型教师
3.培养创新精神与强化创新能力
4.重视教师交往与合作能力的培养
5.教师要成为课程的开发者和教育教学的研究者
✓终身学习
1965年,法国教育理论家保罗.朗格在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巴黎召开的国际成人教育促进会议上,提出“终身教育”的概念。
✓终身学习是教师职业的必然要求
1.终身学习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必然要求。
2.终身学习是教师职业生涯周期特点的必然要求
3.终身学习是教师工作对象特点的必然要求
✓教师终身学习的内涵
1.师德修养
2.教育科研能力的培养
3.反思能力的培养
4.现代教学手段的掌握
5.对学生和自身的研究
✓教师终身学习的途径
1.在工作实践中贯彻落实终身学习
2.在反思中促进终身学习
第二章教育法律法规
第一节教师法律法规概述
✓教育法的体系
教育法的六个层次:
1)宪法中的有关教育条款
2)教育基本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
3)教育单行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等)
4)教育行政法规(由国家最高行政机关(国务院)制定、发布)
5)地方性的教育法规(由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人民代表大会或其党委会等制定)
6)教育章程
✓教育法的原则
1.坚持教育的社会主义方向,保证各级各类教育事业协调发展
2.坚持全面发展的教育基本方针,保障公民平等的受教育权。
3.确立不同主体的责任,维护教育的公共性原则。
✓教育法的功能
1.规范功能
2.标准功能
3.预示功能
4.强制功能
✓教育法律救济的措施(合法权益受到侵犯并造成损害时,获得恢复和补救的法律制度)
1.行政途径
2.司法途径
3.仲裁途径
4.调解途径
第二节有关教育法律法规解读
考纲解析
1.了解国家主要的教育法律法规,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等。
2.了解《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的相关内容。
第2章第二节的复习内容,具体看课本
第三节教师的权利与义务
考纲解析
1.理解教师的权利和义务,熟悉国家有关教育法律法规所规范的教师教育行为,依法从教;
2.依据国家教育法律法规,分析、评价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的实际问题。
注意,教师的权利和义务实则包含以下含义:
1、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宪法》对公民有相关的权利和义务的规定;
2、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教师法》对教师有相关的权利和义务的规定。
✓《宪法》赋予教师的基本权利
1.平等权
2.政治权利和自由
3.宗教信仰自由
4.人身自由
5.社会经济权利
6.文化教育权
7.监督权
✓《教师法》赋予教师的职业权利(重要掌握,经常考的)
1.教育教学权
2.科学研究权
3.指导评价权
4.获得报酬待遇权
5.参与管理权
6.进修培训权
✓《宪法》规定教师的基本义务
1.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
2.遵守宪法和法律的义务
3.维护祖国安全、荣誉和利益的义务
4.保卫祖国、抵抗侵略、依法服兵役和参加民兵组织的义务
5.其他方面的义务
✓《教师法》规定教师的基本义务(重要掌握,第2、4、5点经常考)
1.遵守宪法、法律和职业道德,为人师表。
2.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遵守规章制度,执行学校的教学计划,履行教师聘约,完成教育教学工作任务。
3.对学生进行宪法所确定的基本原则的教育和爱国主义,民族团结的教育。
4.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促进学生在品德、智力、体制等方面全面发展。
5.制止有害于学生的行为或者其他侵犯学生合法权益的行为,批评和地址有害于学生健康成长的现象。
6.不断提高思想政治觉悟和教育教学业务水平。
✓规范教师教育行为,依法从教
1.故意不完成教育教学任务应承担的责任
2.教师体罚学生、侮辱学生人格应承担的责任
3.教师实施性犯罪应承担的责任
✓教师在履行职责的过程中涉及的法律问题
1.侵犯教师的合法权益的行为及法律责任
1)侮辱、殴打教师
2)对教师进行打击报复
3)拖欠教师工资
2.教师的违法行为及其法律责任
1)教师的违法行为
2)执法机关及处理
3.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容易发生的几种犯罪行为
✓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容易发生的几种犯罪行为
1.故意伤害罪
2.过失致人重伤罪
3.侮辱罪
4.强奸罪和奸淫幼女罪
5.教育设施重大安全事故罪
✓具体教学实践中如何落实依法执教
1.遵守教师的职业道德,为人师表;
2.尊重和保护学生权利;
3.依照教学计划,完成教学任务;
4.保障安全健康的教学环境和教学设施
5.教育方式必须合理、合法
6.妥善处理教师与家长之间的关系
第四节学生权利的保护
考纲解析
1.了解有关学生权利保护的教育法规,保护学生的合法权利;
2.依据国家教育法律法规,分析、评价教育教学活动中学生权利保护等实际问题
✓学生的权利(重要掌握)
1.人身权(生命健康权、人格尊严权、肖像权、荣誉权、隐私权、安全权)
2.财产权(财产所有权、继承权、受赠权以及知识产权中的财产权利等)
3.受教育权(受教育起点上的机会平等、受教育过程上的机会平等、受教育结果上的机会平等三个方面)
4.学生作为受教育者的权利
第三章教师职业道德规范
第一节教师职业道德
考纲解析
1.了解《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2008年修订),掌握过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主要内容,尊重法律及社会接受的行业准则。
2.理解《中小学班主任工作规定》的文件精神。
3.分析评价教育教学实践中教师的道德规范问题。
✓教师职业道德的含义
教师职业道德,简称师德,是教师在其职业生活中,调节和处理与他人、社会集体、工作关系所应遵守的基本行为规范或行为准则,以及在此基础上所表现出来的观念意识和行为品质。
✓教师职业道德的本质
1.教师职业道德是教师从事的教育教学活动必须遵守的职业伦理
2.教师职业道德体现为特定的道德规范体系
3.教师职业道德是从教育活动的特殊利益关系中引申出来的
✓教师职业道德的构成
1.教师职业理想
2.教师职业责任
3.教师职业态度
4.教师职业纪律
5.教师职业技能
6.教师职业良心
7.教师职业作风
8.教师职业荣誉
9.教师的教育人格
✓教师职业道德的特点
1.境界的高层次性
2.意识的自觉性
3.行为的典范性
4.影响的深远性
✓教师职业道德社会作用
1.对教师起调节作用
2.对学生起榜样和带动作用
3.对社会起影响和促进作用
✓教师职业道德的基本原则
1.忠于教育事业的原则
2.教育民主的原则
3.教育人道主义的原则
✓《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内容(重中之重的重点)
1.爱国守法。
热爱祖国,热爱人民,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拥护社会主义。
2.爱岗敬业。
忠于人民教育事业,志存高远,勤恳敬业,甘为人梯,乐于奉献。
3.关爱学生。
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平等公正对待学生。
4.教书育人。
遵循教育规律,实施素质教育。
5.为人师表。
坚守高尚情操,知荣明耻,严于律己,以身作则。
6.终身学习。
崇尚科学精神,树立终身学习理念,拓宽知识视野,更新知识结构。
以上24个字,务必要记住,为帮助记忆,可记住以下口诀
爱爱关教为终
✓《中小学班主任工作规定》的内容
《中小学班主任工作规定》共七章二十二条
1.总则
2.配备与选聘
3.职责与任务
4.待遇与权利
5.培养与培训
6.考核与奖惩
7.附则
✓《中小学班主任工作规定》对班主任工作的要求
1、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目标导向。
2、注重公平,面向每一位学生。
3、要关心学生的全面发展。
4、建立平等互信的师生关系。
5、遵循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身心发展规律。
6、建立完善班级管理制度。
7、积极进行班集体文化建设。
8、指导和组织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
9、充分发挥纽带作用。
10、大胆创新工作方式。
第二节教师职业行为
考纲解析
1.了解教师职业行为规范的要求;
2.理解教师职业行为规范的主要内容,在教育活动运用行为规范恰当地处理与学生、学生家长、同事以及教育管理者的关系;
3.在教育教学活动中,依据教师职业行为规范,爱国守法、爱岗敬业、关爱学生、教书育人、为人师表。
✓中小学教师行为规范的基本要求
(一)教师思想行为规范
1)热爱社会主义祖国,拥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认真学习和宣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热爱教育事业。
2)执行教育方针,遵循教育规律,尽职尽责,教书育人。
3)正直诚实,作风正派,为人师表,遵纪守法。
4)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发扬无私奉献精神,不做有损国格、人格的事。
5)积极参加政治学习和宣传活动,做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者和传播者。
(二)教师教学行为规范
1)要有端正的教学态度,严肃认真地对待教学工作中的每一项内容;
2)钻研业务,熟悉教材,认真备课;
3)精心编排练习,认真批改作业,及时纠正错误;
4)按时上课下课,不迟到、不缺课、不拖堂;
5)上课语言文明、清晰流畅,表达准确简洁;板书整洁规范,内容简练精确;
6)既要严格要求学生,又要尊重学生,对待学生要一视同仁;
7)教学计划应符合教学进度的要求,不能随意删增内容、加堂或缺课。
(三)教师人际行为规范
1)教师与学生之间要做到:
热爱学生,关心学生,尊重学生;严格要求,耐心教导,循循善诱,不偏不袒;不以师生关系谋取私利;
2)教师之间要做到:
互相尊重,切记嫉妒;相互学习,取长补乱短;平等相待,不卑不亢;乐于助人,关心同事;
3)教师与领导之前要做到:
尊重领导,服从安排;顾全大局,遵守纪律;互相理解,互相支持;秉公办事,团结一致。
4)教师与家长之间要做到:
尊重家长,理解家长;经常家访,互通情况;密切配合,教育学生。
(四)教师的礼仪行为的基本要求
1)衣着整洁,朴实大方。
服饰要符合职业特点,体现教师为人师表的好形象。
2)举止稳重大方、潇洒自然、彬彬有礼。
切忌轻浮粗俗、拘谨呆板。
(五)教师语言行为规范的基本要求
1)科学规范,准确简明,富有示范性;
2)言行一致,表里如一,通俗诙谐,富有幽默感;
3)语言文明,礼貌待人,富有层次感;
4)准确生动,严谨纯洁,富有启发性和激励性;
5)声音洪亮清晰,抑扬顿挫,富有节奏感;
6)文雅流畅,讲究忒想,使用普通话,富有条理性。
✓教师行为规范主要内容的解读
(一)教师的思想行为
1)良好的思想政治素养
2)热爱教育事业
为人师表、遵纪守
(二)教师的教学行为
1)精心上好每一堂课
(1)上课前悉心准备;
(2)课上尽心讲授;(3)课后倾心交流
2)构建合理的知识结构
(1)获取广博文化知识;
(2)具有扎实专业知识;(3)掌握教育科技知识;(4)不断优化知识结构
3)努力开展教育科学研究
(1)分析自我,了解学生;
(2)加强学习,处处留意;(3)关注过程,时时反思
(三)教师的人际行为
1)教师与学生的关系
2)教师与家长的关系
3)教师与同事及领导的关系
(四)教师的礼仪
1)个人礼仪
2)学校礼仪
3)公共礼仪
第四章文化素养
考纲解析
1.了解中外历史上的重大事件。
2.了解中外科技发展史上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成就。
3.了解一定的科学常识,熟悉常见的科普读物,具有一定的科学素养。
4.了解重要的中国传统文化知识。
5.了解中外文学史上重要的作家作品。
、
6.了解一定的艺术鉴赏知识。
7.了解艺术鉴赏的一般规律,并能有效地运用于教育教学活动。
此章节被考的题型主要是选择题,其中关于第一节历史、第四节中国文化知识需要特别注意下
第一节中外历史重大事件
一、中国历史重大事件
一)古代(约170万年前-1840年)
1.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
2.战国时期,七个实力最强的的诸侯国是齐、楚、燕、韩、赵、魏、秦,被称为“战国七雄”。
3.秦王嬴政灭六国,定都咸阳,秦灭六国的顺序为:
韩、赵、魏、楚、燕、齐。
4.三省六部制,隋朝时正式建立,在唐朝得到进一步完善,六部包括吏部(吏政)、户部(财政)、礼部(学政)、兵部(军政)、刑部(法律刑狱)、工部(营造工程)。
5.唐太宗李世民,“贞观之治”。
6.唐玄宗李隆基,唐朝进入全盛时期,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强盛的国家,被誉为“开元盛世”。
补充
1荆轲刺秦(故事来历):
荆轲在为秦王嬴政展示地图时,从地图卷袖中抽出隐藏的匕首,准备刺杀秦王(“图穷匕见”的成语就出自于此),但最终失败。
2南北政权更迭:
南朝包括四个相继存在的政权:
宋、齐、梁、陈。
北朝经历北魏、东魏西魏对峙、北齐北周对峙三个时期。
3“玄武门之变”(故事来源):
唐太宗李世民-“贞观之治”。
4“陈桥兵变”(故事来源):
“黄袍加身”典故来源于此。
赵匡胤改国号为“宋”定都开封,赵匡胤为宋太祖。
二)近代(1840-1949年)
1.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1842年中英《南京条约》,鸦片战争是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半封建社会的转折点。
2.洋务运动(19世纪60年代-90年代)“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封建统治者的自救运动。
“曾国藩、李鸿章”为代表的洋务派。
3.八国联军,1901年6月,英、法、德、美日、俄、意、奥八个国家的军队组成联军进犯北京。
1901年9月签订《辛丑条约》,标志着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半封建社会。
4.五四运动,1919年5月4日,“外争国权、内惩国贼、废除二十一条”等口号,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义主义革命的开始。
5.1935年1月15-17日遵义会议,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
6.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七七事变”这是日军全面侵华战争的序幕,也揭开了中国全面抗战的序幕。
补充
1辛亥革命: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成为辛亥革命的开端。
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在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