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教版四下语文第六单元教学设计.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228704 上传时间:2023-01-22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40.1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鲁教版四下语文第六单元教学设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鲁教版四下语文第六单元教学设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鲁教版四下语文第六单元教学设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鲁教版四下语文第六单元教学设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鲁教版四下语文第六单元教学设计.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鲁教版四下语文第六单元教学设计.docx

《鲁教版四下语文第六单元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鲁教版四下语文第六单元教学设计.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鲁教版四下语文第六单元教学设计.docx

鲁教版四下语文第六单元教学设计

第六单元“走进西部”单元教材简析

一.本单元包括哪些教学内容?

选编的4篇课文,从不同角度反映了神奇的西部,反映了西部的昨天和今天。

老舍的《草原》描绘了内蒙古美丽的自然风光和浓郁的风俗民情,表达了蒙汉民族间的深情厚谊。

《丝绸之路》再现了发生在两千多年前这条伟大之路上中西方文化交流、商贸往来生动的一幕,表明了这条交通要道对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和增进各国人民间友谊的重大作用,作者的民族自豪感洋溢在字里行间,引起读者对昔日西部繁荣昌盛景象的遐想。

《白杨》通过父子两代人的交谈,托物言志,借物喻人,热情讴歌了一代又一代献身边疆的建设者们。

《把铁路修到拉萨去》报道了一支最能吃苦、最能打硬仗、攻克了世界第一高原隧道难关的筑路大军,他们昂扬的斗志和无私的奉献精神让人肃然起敬。

二.本单元的教学目标是什么?

1.认识13个生字,会写20个生字。

正确读写“高歌、绿毯、柔美、渲染、一碧千里、翠色欲流、襟飘带舞”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抓住主要内容,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了解西部灿烂的历史,体会丝绸之路的重要作用。

3.感受内蒙古大草原美好的风光及风土人情,体会蒙汉两族人民之间的深情厚谊,激发了解西部的兴趣,交流有关丝绸之路的故事。

4.揣摩优美的语句,体会课文表达上的一些特点,学习作者抒发情感的方法。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爸爸介绍白杨树的那段话。

抓住重点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白杨的特点和爸爸的心愿。

体会借物喻人的写作特点。

5.把握主要内容,体会修建青藏铁路的重要意义,感受建设者无私奉献、乐观向上和科学创新的精神。

继续增加对西部大开发的了解。

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体会条理清楚的表达特点。

三.本单元的教学重、难点是什么?

教学重点:

一是引导学生通过读书和搜集资料了解西部,激发热爱西部的情感;

二是引导学生学习把握课文主要内容,联系上下文,体会优美语言的表达效果和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进一步提高理解语言的能力。

三是引导学生了解文章一些比较简单的、适于他们接受的写作方法,并试着将这些写法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

教学难点:

1.要注意引导学生搜集有关资料,通过网络、影视、报刊等资源更多地了解西部,认识西部大开发的重要意义。

2.为在“口语交际•习作”和“回顾•拓展”中的学习、交流做好准备。

教师在教学时要注意各部分的内在联系,使本组教学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四.如何突破《草原》一课的教学重、难点?

教学本课的重点是引导学生随着作家的叙述,在头脑中浮现出一幅幅生动的画面,从而感受草原风光与人情的美好。

教学难点一是品味优美的语言,体会表达方法;二是通过学习此文,引起认识西部,了解西部的兴趣。

1.课前可要求学生查阅有关书籍或上网查找资料:

①在中国版图上找到内蒙古的位置、范围,并初步了解有关草原的自然风光和民族风情,例如,服饰特点、生活特点。

②收集古今文人描写大草原的诗词、文章。

③通过展示图片和请去过草原的同学作介绍,加深对草原的感性认识。

2.理清作者的写作顺序,从整体上把握课文。

文章按事情发展顺序,描绘了:

草原风光图、喜迎远客图、主客联欢图,通过这些画面,表现了草原的风光美、人情美和民俗美,最后以凝炼的诗句总结全文。

要引导学生体会这种结构安排上自然流畅、脉络清晰的特点。

3.本文语言优美,富有形象感和画面感,因此要加强有感情朗读的指导。

可引导学生结合生活体验,边读边想象画面:

草原一碧千里而又不失秀美的风光;马疾驰,车相随,襟飘带舞,欢声笑语迎远客的场景;敬酒联欢的热闹场面。

要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朗读将大家带进草原,并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背诵第一、二自然段。

4.品读优美语句,体会表达方法,是本课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要引导学生品味课文精美的语言,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感受力与初步的审美能力。

作家老舍随着场景的变化、时间的推移,情感也在变化着。

但贯穿全文的是对草原及草原人民的赞美与留恋之情。

这种情感与描绘的景物紧密交融在一起,要引导学生抓住这样的语句,通过品读、吟诵、想象画面、课件演示、角色扮演、抄写等方法,来体会美的意境、美的情感、美的语言。

情景交融是本文的最主要特点,作家在描写草原风光时,处处流露出感叹赞美之情,大致有这样几个特点:

一是直抒胸臆,如,“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愉快。

”“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

”“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

”第一次见到草原的惊喜、赞叹和离开时的留恋之情,溢于言表,流于笔端,将独特感受表达得淋漓尽致。

二是精笔细描,如,草原如一幅翠色欲流的中国画;羊群走在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群马疾驰的迎客队伍像一条彩虹,这些描写细致入微,形神兼备,生动鲜活,传达出作者满心的喜悦与赞叹。

三是写实清新质朴,不露雕饰的痕迹,如,“握手再握手,笑了再笑”,“干部向我们敬酒,七十岁的老翁向我们敬酒。

我们回敬,主人再举杯,我们再回敬。

”这种纪实的描写,更能表达出蒙古族同胞的纯朴热情和民族间的团结互助。

5.在学生充分感受到草原之美后,教师可相机组织学生通过多种渠道了解西部,搜集资料,访问老师、家长,与西部地区的小学生建立联系等方式,为口语交际、习作和交流平台做准备。

五.如何突破《白杨》一课的教学重、难点?

本文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深入体会文中一些含义深刻的句子,感受新疆建设者扎根边疆、无私奉献的精神。

可让学生先自读,画出自己认为含义深刻、耐人寻味的语句,并反复研读;然后在小组和全班交流,体会树的形象与人的形象是如何合二为一的。

另外,难点是体会写法,感悟树的某些特点与人的某些品质之间的相通、相似之处。

引导学生体会文中在人物描写上很有特色,借此体会到文章在表达上的借物喻人、托物言志的特点。

对兄妹二人通过几句简短的对话,就凸显了不同的性格特征。

而对爸爸的描写则抓住了神情的变化,来暗写他心理的变化、志向与心愿。

第一次是“出神”和“沉思”,因看到车窗外高大挺秀的白杨树触景生情,想到环境,想到了自己和战友,浮想联翩;第二次是“微笑”,因为听到孩子关于白杨树的争论是那么天真幼稚;第三次是“严肃”,因为他与孩子们谈白杨特点,尽管孩子们还不懂,而实质是在借树喻人,抒怀言志;第四次是“又陷入沉思”,是由树想到了子女,从自己想到孩子的未来;最后一次是“浮起一丝微笑”,是想到孩子们也将扎根边疆,为事业后继有人而感到欣慰。

要加强朗读指导和评价,通过朗读进一步体会人物的精神。

对重点段落要多读,把体会到的感情读出来。

可采取分角色朗读,读时要把人物心理活动揭示出来,如,孩子的天真稚气,爸爸神情与心理的变化和严肃亲切中的循循善诱。

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使人物形象鲜活起来。

对爸爸谈论白杨树的一段话,指导学生抓住关联词语,体会到对白杨树的赞美和边疆建设者的豪情壮志。

在多次有感情朗读的基础上背诵下来,然后用这些词说一说其他的树,如,青松、白桦、银杏树;最后再让学生用这些词写几句话,夸一夸像课文中的爸爸那样的祖国建设者或保卫者,如,筑路工人、地质队员、建筑工人、青年志愿者和军人。

六.本单元课时如何分配?

精读课文4—5课时,略读课文2—3课时,口语交际1课时,习作3课时,“交流平台”“日积月累”“趣味语文”1—2课时

17《草原》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自主学习字词,会认4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并结合词语的学习,理解字义,识记字形。

2.能正确读写“渲染、勾勒、一碧千里、回味、襟飘带舞、拘束、羞涩”等词语。

理解词语的意思,积累文中的好词佳句。

3.帮助学生理清课文思路,整体把握课文内容,通过理解蒙汉人民的深情厚意,激发学生对对草原的热爱和依恋之情。

4.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课前准备

1.搜集草原的图片和文字资料,了解内蒙古草原的风土人情。

2.歌曲《天堂》,描写草原生活的乐曲一首。

三、教学重点

体会蒙汉人民之间的深厚情谊。

四、教学难点

感受作者对草原的热爱和依恋之情。

五、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交流说话,激情导入

1.齐读课题。

你去过(见过)草原吗?

你是通过什么途径了解草原的?

(生可以通过唱歌、讲述等形式来交流和表达。

如歌曲《天堂》《草原之歌》,也可以就自己在电视、电影、网络上看到的草原进行描述。

2.“蓝蓝的天空,清清的湖水,奔驰的骏马,洁白的羊群”这是西部歌王腾格尔用歌声唱出的草原的美。

大家想不想听一听?

播放歌曲《天堂》。

今天,就让我们跟随语言大师老舍先生去领略一下内蒙古草原美丽的自然风光,透过文字去体会那里独特的民族风情。

二、初读感知,了解内容

1.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画出生字新词。

指名认读生词。

2.交流自学生字词的情况,让学生当老师,提示易错之处。

3.快速浏览课文,想一想:

这篇课文究竟写了哪些内容?

指名交流,教师适时点拨:

这些内容大致可以分为几个部分?

(两个)

4.每一个部分分别写的是什么?

结合学生回答适时板书:

风光美人情美

5.请你找出这两个部分的内容,自己大声地读一读。

三、领略草原风光美

1.谁能把描写草原风光美的这一部分读出来?

其他同学边听边把不是直接描写草原风光的句子勾画下来。

2.指名读第一自然段。

师生适当点评。

3.自由朗读文中直接描写草原风光的句子。

边读边想象,边读边体会。

4.指名朗读,谈谈自己读后的感受。

5.读一读你最喜欢的句子,说说喜欢它的原因。

建议:

学生谈到自己喜欢的句子是,课件及时呈现该句。

同样喜欢这一句的学生也参与朗读。

同时指导学生运用多种方法理解词语。

6.请你把刚才勾画的不是直接描写草原风光的句子读给大家听。

师:

你们发现勾画的句子都写的什么内容呢?

点拨:

其实这些句子就是作家老舍先生看到草原风光以后,抒发自己感情的句子。

7.配乐引读课文。

教师读直接描写草原风光的句子,学生读作者抒发感情的句子。

8.引导思考:

作者前后的感受有什么不同?

板书:

高歌──低吟

9.讨论交流:

作者的感情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

(通过讨论让学生明白:

作者初入草原,从整体上看到草原美丽开阔,所以满怀豪放之情,想要高歌一曲,既而深入草原,被草原美景所陶醉,所以想坐下低吟小诗。

10.背诵第一自然段。

(1)多么美丽的风光,多么生动的语言,让我们拿起书来,再读一遍课文,再感受一次草原那无限美丽的景色!

让我们把它们永远记在脑海中!

(齐读)

(2)课文学到这儿,谁把这美景记在脑海中了,谁能把这段课文背下来?

请会背的同学站起来试一试。

(配乐)

四、总结

我们虽然只学习了课文第一段,但我相信:

草原的美一定给大家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下节课我们再随老舍先生到蒙古包里,去蒙古人家里做客,去感受蒙古人民的热情好客,感受大草原的人情美。

板书设计

17、草原

风光美────────────人情美

高歌──低吟

作业设计

1.先有感情地朗读全文,再有感情地朗读自己喜欢的段落。

2.请正确、漂亮地书写“毯、渲、勒、吟、迂、襟”等字。

3.摘抄文中的好词语。

课后反思:

第二课时

一、复习引入

1.指名朗读生字、词语。

2.背诵第一自然段中自己喜欢的句子。

二、感悟草原人情美

草原风光无限美,草原上居住的蒙古人民更是热情奔放。

作者一行人进入蒙古草原受到了蒙古族人民的热情接待,表现了蒙古族风情。

课文2——5自然段给我们作了详细介绍。

2.自由朗读课文,思考:

这部分都讲述了哪些内容?

3.全班交流。

教师适时引导,并根据学生的发言板书:

迎客──相见──款待──联欢

4.课文四个自然段就讲了四个内容,请你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部分来自学,然后在小组中交流学习成果。

5.组内交流。

6.全班交流。

(1)第二自然段──迎客。

①提出交流要求:

一边说,一边把自己喜欢的句子有感情地读出来,最后还要加上自己的评论。

②重点理解以下句子:

走了许久,远远地望见了一条迂回的明如玻璃的带子──河!

(感悟作者的兴奋与惊喜)马上的男女老少穿着各色的衣裳,群马疾驰,襟飘带舞,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

(感受草原人民穿着艳丽的民族服装,挥动马鞭,从很远的地方来迎接客人的情景,体会蒙古族人民的热情好客,对汉族兄弟的情深意长的情谊。

)静寂的草原热闹起来:

欢呼声,车声,马蹄声,响成一片。

(感受热闹的场面打破草原寂静的场景。

③有感情地朗读,深化理解。

④练习背诵本自然段。

(2)第三自然段──相见。

①有感情地朗读第三自然段。

②说说你是从哪些语句中体会到主客见面时那真挚的感情的?

③重点体会句子:

也不知道是谁的手,总是热乎乎地握着,握住不散。

握手再握手,笑了再笑。

(从“总是”和两个“再”字中,都能体会到主客双方的感情热烈、深厚。

④把你的体会通过有感情的朗读表达出来。

学生自由读、分组读或者齐读。

(3)第四自然段──款待。

①好客的主人是怎样款待客人的?

你体会最深的一点是什么?

请你用一边说、一边读、一边评价的方式交流。

(如:

进了蒙古包,好客的主人倒上了奶茶,摆上了奶豆腐,端进来大盘的手抓羊肉。

他们用自己民族特有的风味食品来款待我们。

这充分表现了蒙汉两族人民亲如一家。

主客互相敬酒,齐声歌唱,体现了两族人民的深情厚谊。

名学生朗读本段,其余学生边听边想象画面。

(4)第五自然段──联欢。

①继续运用前边的方法学习。

②联系上下文,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

7.是啊,蒙汉情深,怎忍别离,虽然已是夕阳西下,但大家谈兴正浓。

面对情深意切的蒙古族人民,我们对整个草原都产生了怎样的感情?

结合学生的回答板书:

热爱──依恋

8.放声朗读自己最喜欢的段落和句子。

把自己最喜欢的一个句子通过有感情朗读推荐给大家。

三、品味语言,揣摩写法特点

1.作者从草原美丽的自然风光和独特的人文风情两个方面介绍了草原,你认为贯穿全文始终的是一种什么情感?

作者是如何生动具体地表达自己的这种情感的呢?

2.一幅美丽的草原风情画在老舍先生的笔下展开。

我们通过读文,感受着蒙汉人民的亲密无间,咀嚼着优美生动的语言文字,你发现老舍先生的这篇文章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

3.把你最喜欢的词语和句子再好好读一读。

四、总结全文,升华情感

1.充满感情地朗读课文。

2.说说自己学完课文后的感受。

板书设计:

1.7草原

风光美────────人情美(草原风情画)

高歌──低吟迎客──相见──款待──联欢

热爱──依恋

作业设计:

①找出自己喜欢的段落,多读几遍,试着背一背,再与伙伴比赛,看谁记得又快又准,并谈谈自己的感受。

②把课文中优美的句子摘抄下来。

③继续阅读有关草原的资料。

课后反思:

18、《丝绸之路》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的

知识与能力:

通过动手绘制丝绸之路的示意图,了解丝绸之路的概貌。

了解我国古代丝路的线路、交流的内容,及其在古代经济、文化交流中所起的巨大作用;对照古代丝路,了解当代亚欧大陆桥在各国交流中的优势。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读图,能够分析出图中包含的信息,并能将书本中的信息转化到图上;通过对古代丝路和现代亚欧大陆桥的学习,逐步具备对比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丝路的美丽风光,培养热爱祖国的情感;感受中国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树立强烈的民族自豪感。

三、重点与难点:

重点:

丝绸之路的历史作用。

难点:

引导学生客观、辨证地看待历史现象。

四、教学方法:

学生展示法、分析讨论法、图表讲解法、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法 。

五、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

绘制丝绸之路示意图;收集丝绸之路、亚欧大陆桥、古楼兰消失的资料图片。

教师准备:

搜集相关资料制作成多媒体课件。

六、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

七、课时安排:

1

八、教学过程:

(一)情景激发,定向引导

1.激情导入

以多媒体显示一组丝路风光并配上《西游记》的主题歌曲,在学生的兴奋与好奇中,提问唐僧“西天取经上大路”中的“大路”指的是什么路呢?

从而导出主题-—丝绸之路。

2.揭示目标

我们刚才领略到的是今天的丝路风光,到处是沙漠,戈壁,但昔日这儿却延伸着一条繁华的丝绸之路。

这么具有西域风情、沙漠风情的丝绸之路是由谁来开辟的呢?

(二)任务驱动,协作探索。

1、自学教材、探究新知:

让学生阅读P97的内容与图,活动:

1)绸之路是谁开辟的?

什么叫丝绸之路?

2)想你从长安出发,沿丝绸之路西行,你会经过今天哪些国家和地区?

同时,还经过哪些地形区?

四人小组合作,小组作好记录。

3)作丝绸之路的路线简图。

2、交流反馈,体验成功:

反馈学生探索收获,让小组选出代表上台讲解,老师和同学们给出评价与激励,让学生感受到成功与喜悦。

并对学生探索过程中的有代有性的问题集中讲解。

3、循序渐进,突出重点:

1)提问:

观察线路图,你认为在当时我国境内的丝路上有哪些重要的城市和地区呢?

2)活动:

如果你是当时的一位商人,在敦煌你是如何交易的呢?

提示:

1.你扮演哪方的商人?

2.选择好你的货物。

3.准备和对方商人交换什么货物?

学生表演(繁荣背景,如何交易,筹备干粮,水等)

3)丝绸之路的开辟在古代有什么重大意义呢?

请同学们自学课文,找出一句话来概括丝绸之路的重大作用,并找出史实来印证这句话。

4.深入学习,突破难点:

1)楼兰是丝绸之路上的一个重要城市,并且曾经很辉煌,为何后来消失了呢?

请根据查找的资料解释这一现象。

2)事实上,“丝绸之路”并不是只有这一条,广义上的丝绸之路是指当时对中国与西方所有来往通道的统称。

除了张骞开通的官方通道“西北绿洲丝绸之路”外,你们还知道其他的丝绸之路吗?

3)曾经繁荣的“丝绸之路”为何会衰落下去呢?

学生演示所查资料并讨论,老师点评。

(三)古今对比,感悟新知

1.过渡:

千余年过去了,由于航海技术的发展人们逐渐喜欢上了更为方便的海上运输,于是曾经辉煌的丝绸之路渐渐被人们放弃,敦煌也同样衰弱了,逐渐被人们所遗忘。

但是随着全球化发展的需要,一条新兴的丝绸之路重新展现在了我们的眼前,那就是亚欧大陆桥。

2.展示:

亚欧大陆桥资料片。

亚欧大陆桥的简介:

新亚欧大陆桥东起江苏连云港、山东日照等沿海港口城市,西至荷兰鹿特丹、比利时安特卫普等欧洲口岸,是横跨亚欧两大洲,连接太平洋和大西洋,实现海──陆──海统一运输的洲际铁路,经过了三十多个国家。

新亚欧大陆桥的贯通,代替了昔日缓缓西行在茫茫戈壁上的骆驼队,被称为当代的新丝绸之路。

3.提问:

那么,亚欧大陆桥与昔日的丝绸之路相比较有什么优势呢?

在今天有着什么重要作用呢?

(小组活动)

1).经过的国家更多,到的地方更远;

2).交通工具:

骆驼,马──洲际铁路,火车;

3).节省时间,节省运费。

4).东西方沟通:

间接──直接。

(四)课后延伸,拓展思维

讨论:

古老的丝绸之路在今天的价值。

学生从发展旅游业角度讨论──丝路旅游方兴未艾。

(五)回顾总结,概括要点

(六)课后作业,挑战自我

上海某中学要组织高二学生去西部领略丝路风光,请替他们设计一条旅游线路和沿途景点介绍,看谁的方案最佳。

(七)板书设计:

18丝绸之路

第二课时

4

19、《白杨》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采取多种读书形式进行朗读训练,感悟人物的言行。

背诵爸爸介绍白杨树的那段话。

3、抓住重点语句,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蕴含的思想感情,从而使学生受到思想感染,陶冶高尚的情操。

4.联系上下文,体会白杨的特点和爸爸的心愿。

5.体会借物喻人的写作特点。

二、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了解白杨的特点,学习边疆建设者像白杨一样,“哪里需要哪里安家”的高贵品质。

体会爸爸借白杨表白自己的心声的有关句子。

三、教学难点:

体会爸爸的几次神情变化和结尾处意味深长的描写。

体会文章的写法,感悟白杨树的某些特点与人的某些品质之间的相通相似之处。

四、教学方法:

采用“变序”教学与“读、写”结合法

五、教学时数:

两课时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入题

1、同学们,你们看到过大戈壁吗?

(出示茫茫戈壁的图片)

然而没有山,没有水,也没有人烟的荒凉大戈壁上,却有着一棵棵高大挺秀的身影,你知道它们是什么吗?

它们就是挺拔的白杨树。

今天我们到这荒凉的戈壁滩上去看一看它们。

(板书:

3.白杨)请同学们欣赏几幅白杨的图片。

2、从刚才你欣赏的图片中,你了解到了白杨有哪些特点?

(出示高大、挺秀)

二、生读课文:

在本篇课文中我们不但能看到茫茫的大沙漠,还能听到一位旅客为他的孩子介绍白杨呢。

边读边想:

1、课文中写了白杨的哪些特点?

2、课题是《白杨》,全文就仅仅写白杨吗?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自学生字新词

1、出示自学思考题,学生自学,小组讨论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朗读遇到难懂的词语和句子画出来

(2)课文主要讲述了一件什么事情?

是通过课文中的那部分读懂的?

自由交流。

(3)大戈壁是什么样子的?

白杨树是什么样的?

在文中勾画出来。

(4)爸爸是怎样向孩子介绍白杨树的?

2、教师检查自学情况,学生自由汇报自学效果。

(1)对一些词语的理解(学生相互补充)。

提醒学生注意一些生字的字形。

如“疆”字不要丢“土”,与“僵”在字形字义上进行区别;“陷”字右下的笔顺是撇、竖、横、横折、横、横。

(2)说说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主要写了在通往新疆的列车上,一位父亲和两个孩子望着窗外的白杨,展开议论的事。

四、细品文本,了解白杨生活的环境

学习课文1至3自然段,画出含义深刻的句子。

1、找出描写白杨树特点的词、句。

2、抓住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白杨树生长的环境。

(1)出示茫茫大戈壁的画面,让学生进一步感受白杨树的坚强,再在文中找出相关的语句,从这些语句中你能体会到些什么?

(2)学生自由汇报。

生:

我从刚才欣赏的画面中知道了戈壁滩上经常狂风四起,飞沙走石,感受到了白杨树坚强、不择环境。

生:

我从“白杨树生长在茫茫的大戈壁上那里没有山,没有水,也没有人烟。

”体会到了白杨的生命力强。

生:

我从:

“天和地的界限并不那么清晰,都是浑黄一体。

”也感受到了白杨树生长的环境及其恶劣。

生:

我的感受是:

白杨树生长不择环境、生命力强,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下还长得“高大挺秀”,实在是令人佩服。

(3)父亲又是怎样介绍白杨的?

(4)大戈壁这么荒凉,环境这么恶劣,白杨却长得那么高大挺秀,像卫士一样守卫着铁路。

读到这里,你觉得白杨怎样?

应该用怎样的语气朗读爸爸说的话?

(赞美)

(5)激情朗读父亲说的话。

读出对白杨的赞美。

自由读,指名读,范读,齐读。

五、归纳小结,置留作业

1、同学们,我们从字里行间里、资料中感受到了白杨的特点:

、、、。

2、收集与白杨的关的材料。

(可以是图片、歌曲、生长环境等)

第二课时

一、回顾课文内容

1、有感情地朗读1至3自然段,展示自己朗读的风采。

2、指名背诵爸爸介绍白杨的那段话。

(回顾课文,练习概括,再度从整体入手回读。

二、剖实质,体会爸爸的心。

(一)、(学习十至十三自然段)

1、指名读这几自然段,理解“表白”、“心”是什么意思?

爸爸只是在介绍白杨,赞美白杨吗?

(学生齐答)

出示文字片:

不是的,他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

“也”说明什么?

(说明爸爸说树即说人)

2、白杨树是在极其恶劣的环境中生长起来的绿色战士,那么,爸爸的生活环境又会是怎样的呢?

①、出示有关建设兵团的图片介绍

②、学生看图片后,自由交流。

(二)、自由读课文14、15自然段,用()划出孩子们知道的事情。

思考孩子们还不知道哪些事情?

(引导学生理解爸爸这样做的目的,来体会文章的中心思想)

1、爸爸的做法和白杨的特点有什么相似的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成人教育 > 成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