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八省联考重庆市普通高中学业水平选择性考试适应性测试历史试题答案仅供参考解析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223294 上传时间:2023-01-22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166.1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全国八省联考重庆市普通高中学业水平选择性考试适应性测试历史试题答案仅供参考解析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全国八省联考重庆市普通高中学业水平选择性考试适应性测试历史试题答案仅供参考解析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全国八省联考重庆市普通高中学业水平选择性考试适应性测试历史试题答案仅供参考解析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全国八省联考重庆市普通高中学业水平选择性考试适应性测试历史试题答案仅供参考解析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全国八省联考重庆市普通高中学业水平选择性考试适应性测试历史试题答案仅供参考解析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全国八省联考重庆市普通高中学业水平选择性考试适应性测试历史试题答案仅供参考解析版.docx

《全国八省联考重庆市普通高中学业水平选择性考试适应性测试历史试题答案仅供参考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全国八省联考重庆市普通高中学业水平选择性考试适应性测试历史试题答案仅供参考解析版.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全国八省联考重庆市普通高中学业水平选择性考试适应性测试历史试题答案仅供参考解析版.docx

全国八省联考重庆市普通高中学业水平选择性考试适应性测试历史试题答案仅供参考解析版

2021年重庆市普通高中学业水平选择性考试适应性测试

历史试卷

一、单项选择题

1.下图是1976年出土的利簋及其铭文拓片。

学者张政娘释其铭文曰:

“武王征商,唯甲子朝,岁鼎,克昏夙有商。

辛未,王在阑师,赐有事利金。

用作檀公宝尊彝。

”这有助于研究当时的

①军事战争②天文历法③土地制度④商品经济⑤文字书法

A.①②④B.①②⑤C.①③⑤D.②③④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详解】根据题干信息可知,材料反映了周武王征伐商国,在甲子日的早上举行岁祭并进行贞卜,克商后于辛未那天,在阑驻扎时论功行赏,右史利以铜、锡等物做檀公宝尊彝作为纪念。

故材料有助于为研究牧野之战、商代占卜及商代铭文字等历史现象提供有力证据,故①②⑤正确,B项符合题意;题干未体现商代土地制度、商业发展等信息,故③④错误,ACD均不符合题意,排除。

2.《后汉书》载:

东汉后期,“豪人货殖,馆舍布于州郡,田亩连于方……不为编户一伍之长,而有千室名邑之役。

荣乐过于封君,势力侔(相等)于守令。

财赂自营,犯法不坐,刺客死士为之投命。

”这说明当时

豪强地主

A.具有州郡行政治理权B.成为政府的主要依靠力量

C.不承担赋税徭役义务D.在地方拥有强大的影响力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馆舍布于州郡,田亩连于方……不为编户一伍之长,而有千室名邑之役。

荣乐过于封君,势力侔(相等)于守令”可得出东汉时期的地方豪强,在商业、土地、影响力方面都有很大的优势,形成了较强的地方势力,故D正确;豪强没有行政权,排除A;材料没有体现政府要依靠豪强,排除B;根据“而有千室名邑之役”可得出他们要承担徭役,排除C。

3.敦煌莫高窟壁画中有许多讲述佛经故事宣扬教义的经变画。

北魏早期经变画中有大量为了施舍而割头、挖眼的内容,隋唐时期则代之以孝道、忠君的故事。

这种变化反映了隋唐时期的佛教

A.改变了基本教义B.出现了人文关怀

C.促进了民族交融D.迎合了本土文化

【答案】D

【解析】

【分析】

【详解】根据题干“北魏早期经变画中有大量为了施舍而割头、挖眼的内容,隋唐时期则代之以孝道、忠君的故事”可知,佛教文化传入后经历了以早期佛教教义为主到吸收中国传统儒家忠孝思想的变化,说明佛教在文化方面呈现出一定程度上的本土化,故D项正确;佛教基本教义传入中国后并未改变,排除A项;题干未体现唐朝佛教教义注重人文关怀的相关信息,排除B项;题干未体现民族融合现象,排除C项。

故选D。

4.明末,传教士利玛窦在给西方人介绍中国时说:

“中国人中也有德高望重之士著书立说,但多为伦理方面的,并非科学的著述,而是根据《四书》中的名言发挥申述。

此书尤受儒者重视,日夜手不释卷。

该书体积并不很大,较西塞罗的《书信集》还小,但注释它的书籍却汗牛充栋。

”利玛窦这段话的核心是

A.感叹中国饱学之士众多B.阐述中国古代学术

特点

C.赞扬中国传统文化繁荣D.倡导中西文化交流与融合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详解】根据题干“多为伦理方面的,并非科学的著述……尤受儒者重视……但注释它的书籍却汗牛充栋”可知,传教士利玛窦认为中国古代学术多以伦理为核心,疏于科学研究,且中国知识分子热衷于研究儒学经典,思想上并无创新,体现中国传统学术重道轻器的特点,故B项符合题意;题干并未强调传教士利玛窦感叹中国人才众多,排除A项;题干未体现对传统文化繁荣的赞扬,排除C项;材料中利玛窦并未主张融合中西文化,排除D项。

故选B。

5.1911年,清政府出台“铁路国有”政策,宣布“从前批准干路各案,一律取消”,由此剥夺了各省商办铁路的权利。

时人指出:

“以路抵款,是政府全力夺自百姓而送外人。

”由此可见,这一政策的实质是

A.以路权抵押换取外债B.集中全国力量建造铁路

C.削弱商办铁路的实力D.强化对地方经济的控制

【答案】A

【解析】

【分析】

【详解】根据题干“以路抵款,是政府全力夺自百姓而送外人”可知,清政府“铁路国有”政策实质上是出卖国家铁路利权,掠夺人民财富以偿还对外赔款,故A项正确;材料中未反映清政府收回路权为建造铁路作准备,排除B项;削弱商人实力、强化地方经济控制均不是清政府实行“铁路国有”的主要目的,排除CD两项。

故选A。

6.孙中山流亡日本时曾言:

“以‘宋案’、借款之故,促起二次革命,不幸精神涣散,相继则走……谈及将来事业,意见分歧,或缄口不谈革命,或期革命以十年,种种灰心,互相诟谇,二十年来之革命精神与革命团体,几于一蹶不振。

”据此,孙中山认为革命失败的根源在于

A.帝国主义列强暗中破坏B.群众基础极其薄弱

C.国民党内部缺乏凝聚力D.封建思想根深蒂固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不幸精神涣散,相继则走……谈及将来事业,意见分歧,或缄口不谈革命,或期革命以十年,种种灰心,互相诟谇,二十年来之革命精神与革命团体,几于一蹶不振”可以看出孙中山认为失败的原因在于国民党内的问题,即国民党内部缺乏凝聚力,C正确;ABD项在材料中并没有体现,排除。

7.1935年6月28日,美国决定将中美外交关系提升至大使级。

美国驻华公使詹森成为首任驻华大使,施肇基为首任中国驻美大使。

美国作出这一决定应该是基于

A.国民政府日臻稳固B.日本侵华进一步加剧

C.国共两党关系缓和D.民间外交的大力推动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的时间可知,日本发动华北事变,加紧侵略中国,使中日民族矛盾成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因此美国通过提升中美关系来支持中国的抗战,B项正确;日臻稳固的说法错误,排除A;当时处于国共对峙时期,排除C;材料与民间力量无关,排除D。

8.1945年8月28日,毛泽东、周恩来、王若飞一行飞抵重庆。

8月29日,《大公报》发表社评:

“毛泽东先生来了!

中国人听了高兴,世界人听了高兴,无疑问的,大家都认为这是中国的一件大事。

”这件“大事”

A.促成了世界反法西斯同盟正式建立

B.意味着人民民主统一战线已经形成

C.顺应了中国人民和平建国的强烈愿望

D.标志着国共两党就建立联合政府达成共识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中国人听了高兴,世界人听了高兴,无疑问的,大家都认为这是中国的一件大事”可以得出,重庆谈判顺应了抗战胜利后中国人民和平建国的强烈愿望,因此才会高兴,故C项正确;1942年1月1日,《联合国家宣言》的签署标志着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建立,故A项错误;随着蒋介石集团破坏了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统一战线,成为全国人民共同的敌人,各阶级、阶层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团结起来,结成统一战线,为推翻国民党反动统治,建立独立、民主、自由、富强的新中国而斗争,形成了人民民主统一战线,此时属于重庆谈判时期,国共合作尚未破坏,B排除;国共双方未能就联合政府未能达成共识,D项排除。

9.下表是1959~1963年中国财政收支表,体现了当时的财政收支变化情况。

造成这些变化的原因是

1959~1963年中国财政收支表

年份

总收入(亿元)

总支出(亿元)

收支差额(亿元)

1959

487.12

543

17

—56.05

1960

572.29

643.68

—71.39

1961

356.06

356.09

—0.03

1962

313.55

294.88

18.67

1963

342.25

332.05

10.20

A.“一五”计划的实施B.苏联加大了对华援助

C.人民公社化运动的推进D.八字方针的有效实行

【答案】D

【解析】

【分析】

【详解】根据题干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1959年至1961年我国处于国民经济困难时期,故整体上处于财政赤字局面,1962年我国开始国民经济调整,推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国民经济有所好转,故财政收支大体持平,故D项符合题意;“一五”计划实施于1953-1956年,排除A项;20世纪60年代中苏关系恶化,大量撤去对华援助,排除B项;人民公社化运动对农业生产力发展造成长期的消极影响,故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

故选D。

10.1985年,经济学家薛暮桥说:

“几年前人民追求的是自行车、缝纫机、手表大件,现在这些耐用消费品已经基本满足需要了。

人民开始追求电视机、电冰箱、洗衣机新三大件等高级耐用消费品。

不论老三大件(主要是手表)还是新三大件,近几年价格是下降的,今后还有继续下降的趋势。

”这说明当时中国

A.经济发展改变了人们的购物方式B.民众的消费结构发生了根本变化

C.改革开放切实改善了人们的生活D.市场经济体制促进民众消费升级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详解】根据题干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人们的物质需求从老三件升级为新三件,反映了改革开放以来说人们物质生活不断丰富,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故C项正确;题干并未反映人们购物方式的变化,排除A项;题干并不能说明人们消费结构的根本性变化,排除B项;1992年我国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排除D项。

故选C。

11.梭伦改革开启了雅典民主的进程。

针对城邦中贵族与平民之间的矛盾,梭伦宁愿遭受双方仇视也要为城邦订立最优良的法律。

他在诗歌中表达了立场:

“我屹立于此,为双方挥舞坚实的大盾,不许任何一方行不义而占上风。

”这说明

A.法制是雅典城邦的民心所向B.民主政治需要法律提供保障

C.梭伦主张武力消除双方矛盾D.梭伦改革旨在维护平民利益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详解】根据材料“我屹立于此,为双方挥舞坚实的大盾,不许任何一方行不义而占上风”结合所学可知,梭伦改革制定法律的目的在于调和贵族与平民的矛盾,维护城邦内部的团结,为城邦民主政治的稳定提供法律保障,故B项符合题意;贵族群体反对法制,故题干不能反映建立法制为民心所向,排除A项;题干中并未反映梭伦主张武力解决双方矛盾,排除C项;梭伦改革旨在调和贵族与平民矛盾,维护城邦整体秩序,并非仅维护平民利益,排除D项。

故选B。

12.从16世纪开始,种植园经济的发展改变了非洲、美洲、欧洲以及亚洲的面貌。

它取代了古老的丝绸贸易,并将日渐具有活力的世界经济中心向西推进到了大西洋沿岸。

这反映的主要历史现象是

A.亚洲经济在这一时期陷入衰退

B.种植园经济模式推广到了全球

C.丝绸贸易刺激了种植园经济发展

D.种植园经济推动近代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发展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种植园经济的发展改变了非洲、美洲、欧洲以及亚洲的面貌”“并将日渐具有活力的世界经济中心向西推进到了大西洋沿岸”可以看出种植园经济在新航路开辟后,影响到亚洲、美洲等地区,并把它们纳入到世界市场之中,使世界的贸易中心转移到了大西洋沿岸,故D项正确;材料不能体现亚洲的衰退,此时中国经济一直保持世界前列,排除A;B项太绝对,排除B;丝绸之路与种植园经济间没有必然的关联,排除C。

13.1774~1781年间,詹姆斯·瓦特分别申请了“分离式冷凝蒸汽发动机”和新型号“旋柄齿轮转动”的技术专利。

这些技术给莫兹利发明的“螺丝切削”机床提供了持久和稳定的新动力,使得批量生产机器零件具备了可能性。

这反映了

A.动力革命推动了工业革命的发展B.专利制度开启了工业革命的进程

C.机器零件生产是工业革命的主流D.新能源的使用催生了新技术出现

【答案】A

【解析】

【分析】

【详解】根据题干“这些技术给莫兹利发明的‘螺丝切削’机床提供了持久和稳定的新动力,使得批量生产机器零件具备了可能性”可知,詹姆斯·瓦特关于蒸汽动力提高及转动技术专利为莫兹利发明“螺丝切削”机床提供了保障,促进机器零件标准化生产,有力的推动了工业革命进程,故A项正确;工业革命由棉纺织业领域的技术革新引发,并非专利制度开启工业革命进程,排除B项;工业革命的主流是机器大生产的应用,并非机器零件生产,排除C项;题干并未出现蒸汽动力之外新的能源动力,以推进新技术出现,排除D项。

14.著名历史学家加迪斯认为:

“20世纪80年代,冷战史学家们是在事件

发展过程中,而不是在事件结束以后来描述冷战的。

我们不清楚最后的结局,只能确定主要角色的某些而非全部的动机。

史学家对已经发生过的事件之描述的详尽程度,超不过地图再现地上景物的详细程度。

冷战的结束,以及至少是前苏联、东欧和中国的档案部分开放,会使得我们的描述更接近事实。

”这表明

A.历史研究能够超越时代的局限B.档案的开放可以推动历史研究

C.历史学家可以还原历史的全貌D.历史学和地理学之间密不可分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我们不清楚最后的结局,只能确定主要角色的某些而非全部的动机史学家对已经发生过的事件之描述的详尽程度”、“冷战的结束,以及至少是前苏联、东欧和中国的档案部分开放,会使得我们的描述更接近事实”可得出关于冷战的相关事件,在相关的档案公布之后会更有利于研究,故表明档案的开放可以推动历史研究,B项正确;根据“超不过地图再现地上景物的详细程度”可排除A;C项太绝对,排除C;材料“超不过地图再现地上景物的详细程度”是一种比喻的修辞手法,用来说明80年代史学家对冷战事实的了解并不详细,D项理解有误,排除。

15.15世纪末以来,世界日益成为一个整体。

然而,21世纪初,一些国家政治理念的保护主义色彩越来越浓。

2017年美国总统特朗普在就职演说中说到:

“从现在开始,一切以美国优先”。

对政治家而言,将国家的问题归咎于“别人”一移民、外国人或是他们中的陌生人一似乎简单得多。

这主要反映出

A.全球化面临着严峻的挑战B.国家保护主义已成为主流

C.美国试图领导和称霸世界D.移民问题加剧国家间冲突

【答案】A

【解析】

【分析】

【详解】根据题干信息可知,21世纪以来,以美国为首的一些国家政治理念上保护主义色彩浓厚,将国家问题归咎于移民群体,不利于经济全球化形势下劳务、人才资源的有效流动,故A项符合题意;题干不能反映国家保护主义成为国际主流,排除B项;题干并未强调美国的霸权主义,排除C项;题干并不能说明移民造成国家间的政治冲突,排除D项。

故选A.

二、非选择题

1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榷场,互市之所也。

皆设场官,严厉禁(设卫警戒,限制出入),广屋宇以通二国之货,岁之所获亦大有助于经用焉。

(金)熙宗皇统二年五月,许宋人之请,遂各置于两界。

泗州场,大定间(1161~1189),岁获五万三千四百六十七贯,承安元年,增为十万七千八百九十三贯六百五十三文。

宋亦岁得课四万三千贯。

——摘编自(元)脱脱《金史》

材料二1115年冬,“阿骨打用杨朴策,始称皇帝,建元天辅,以王为姓,以旻为名,国号大金。

”金朝建国后,完颜希尹仿效汉字楷字,合女真语创制女真字,阿骨打“命颁行之”。

自大定十一年起,在科举考试中专设女真进士科。

女真人在创制、推广本民族文字的同时,积极学习以儒家思想为中心内容的汉文化。

金世宗为了让不懂汉文的人学汉文化,命译经所翻译了《易》《书》《论语》《孟子》等,“朕所以令译《五经》者,正欲女真人知仁义道德所在耳”。

——摘编自陈佳华等《宋辽金时期民族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榷场设立的作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女真人学习汉文化的措施并分析其效果。

(3)综上,谈谈你对周边少数民族融入中华民族共同体这一过程的认识。

【答案】本卷所有答案仅供参考,请等待官方正式答案

(1)促进宋金之间的经济贸易往来,密切了两国的联系,促进了宋金间的文化交流和民族融合;有利于控制边境贸易,增加两国财政收入。

(2)措施:

效仿中原王朝的政治制度,效仿汉字创制女真文字,学习以儒家思想为中心内容的汉文化。

作用:

促进了女真族的封建化,有助于女真族和汉民族的民族融合,促进了女真政权的发展。

(3)少数民族的融入丰富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内容,加速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

【解析】

【详解】

(1)根据“榷场,互市之所也。

皆设场官,严厉禁”可知榷场是设置在两国边界进行商业贸易的场所,而且有较为严格的管理。

通过贸易和互市,榷场起到了促进宋金之间的经济贸易往来,密切了两国的联系,促进了宋金间的文化交流和民族融合的作用,并且有利于控制边境贸易,增加两国财政收入。

(2)措施:

根据“始称皇帝,建元天辅,以王为姓,以旻为名,国号大金”、“在科举考试中专设女真进士科”得出效仿中原王朝的政治制度;根据“完颜希尹仿效汉字楷字,合女真语创制女真字”得出效仿汉字创制女真文字;根据“积极学习以儒家思想为中心内容的汉文化”得出学习以儒家思想为中心内容的汉文化。

作用结合所学可知是促进了女真族的封建化,有助于女真族和汉民族的民族融合,促进了女真政权的发展。

(3)综合材料内容和所学可知,少数民族的融入能够丰富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内容,从而加速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

言之有理即可。

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薄伽丘的《十日谈》描写的是14世纪中期佛罗伦萨城的10名青年人,在瘟疫隔离期间为了排遣恐惧而讲述了100个故事。

许多故事都抨击天主教会和宗教神学,着力揭露他们的虚伪和奸诈。

在这些故事中,僧侣们道貌岸然,骨子里却男盗女娼,是十足的伪君子,其根源出自教规的虚伪和反人性。

《十日谈》反对中世纪的禁欲主义,歌颂爱情,认为爱情是崇高的、合乎人性的,人有权享受爱情和现世的幸福。

“三言二拍”是明代优秀的短篇小说集。

与前代文学作品相比,“三言”中的商人,多数已不是为富不仁之辈,而是一些善良、纯朴、有道德的正面形象。

“二拍”中的一些作品则注重描写商人的逐利,更直接地接触到了商业活动的本质。

薄伽丘对教会的批判,表达了城市平民阶层对神权的不满。

“三言二拍”中将商人小贩、工匠等作为小说的主角,成为当时的一种新现象。

——根据郑克鲁《外国文学史》和袁行霈《中国文学史》整理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十日谈》所反映的思想核心和“三言二拍”中“新现象”的含义,并分析两部文学作品社会背景的共性。

(2)综合上述材料,你如何认识文学作品的史学价值?

【答案】

(1)思想核心:

人文主义。

含义:

随着资本主义萌芽和商品经济发展,市民阶级壮大,市民追求财富和享乐的社会风气。

共性:

资本主义萌芽,商品经济发展;市民阶级壮大;政治上封建社会腐朽黑暗的统治,封建社会走向衰落;民众追求自由世俗幸福的思想出现。

(2)文化是一定时期政治、经济、社会生活等的反映,所以文学作品有一定的史学参考价值,同时,文学是艺术创作的一种形式,往往含有艺术加工的成分,所以对于文学中的史料信息应辨别真伪,谨慎考证。

【解析】

【详解】

(1)据“《十日谈》反对中世纪的禁欲主义,歌颂爱情,认为爱情是崇高的、合乎人性的,人有权享受爱情和现世的幸福”可得出思想核心是人文主义;据““二拍”中的一些作品则注重描写商人的逐利,更直接地接触到了商业活动的本质”和所学知识可得出“新现象”的含义:

随着资本主义萌芽和商品经济发展,市民阶级壮大,市民追求财富和享乐的社会风气;其社会背景的共性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阶层的角度回答即可。

(2)认识文学作品的史料价值可从辨别真伪、辩证的观点来回答。

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841年12月,当鸦片战争战事正酣,美国众议院外交委员会主席亚当斯发表演说:

“一般的看法都以为争执不过为了英国输入几箱鸦片,中国政府因其违法输入而予以查抄,但是我却认为这完全是错误的看法。

这只不过是争端中的一个偶然事故,而并不是战争的原因……战争的原因是磕头!

”这就是西方学界十分流行的“文化价值冲突论”,认为鸦片战争的爆发主要是中西文化观念不一,中国人不以磕头为耻,但西方人难以接受。

——王建朗、黄克武《两岸新编中国近代史》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亚当斯的观点。

(要求:

观点正确,持论有据,逻辑清晰。

【答案】观点:

亚当斯认为鸦片战争的原因是中英外交礼仪规则冲突,其说法掩盖了英国侵略中国的本质。

论述:

19世纪中期,英国率先完成了工业革命,开始在全球范围内寻找产品销售市场和原料,而在中英贸易关系中,英国一直处于贸易逆差地位。

为了扭转对华贸易逆差,英国开始向中国走私毒品鸦片,获取暴利。

而此时实行闭关锁国政策的清朝逐步落后于世界潮流,此后英国为打开中国市场大门,英国政府以硝烟为借口,发动了鸦片战争。

但是腐朽的封建制度抵抗不住英国的侵略,战争以中国失败告终。

签订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

中国开始向外国割地、赔款、商定关税,严重危害中国主权。

鸦片战争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丧失独立自主的地位。

所以鸦片战争是英国为了其目的发动的对中国的侵略。

【解析】

【详解】据“战争

原因是磕头”可得出亚当斯的观点,即认为鸦片战争的原因是中英外交礼仪规则冲突,其说法掩盖了英国侵略中国的本质。

论述可从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背景、目的和结果以及对中国产生的危害来分析。

1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认为,19世纪是英国人的世纪,20世纪是美国人的世纪,而21世纪将是中国人的世纪。

下表为20世纪美国大事年表(部分),列举了若干对世界产生重大影响的事件。

20世纪美国大事年表(部分)

年代

事件

1900年代

1903年莱特兄弟发明飞机

1910年代

1917年美国参加一战

1920年代

1921年华盛顿会议召开

1930年代

1933年罗斯福总统推行新政

1940年代

1950年代

1950年美国干涉朝鲜内战

1960年代

1969年“阿波罗”登月计划成功实施

1970年代

1980年代

1984年里根总统提出“星球大战”计划

1990年代

1992年美国提出信息高速公路计划(互联网)

——整理自沃尔特·拉菲伯《美国世纪一个超级大国的崛起与兴盛》

根据上表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为1940年代和1970年代的美国补充一件大事并说明理由。

【答案】1941年美国对日宣战

理由:

美国向日本宣战,不仅开辟了太平洋战场,还向欧洲派了援军,此后二战的走向就被改变了,加速了二战的进程。

1979年中美建交

理由:

中美建交结束了两国之间30年的不正常状态,提高了两国的战略地位,让中国处于美苏之间的关键性制衡地位,使中国战略地位空前提高,对亚太地区的和平与稳定有重大的意义。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41年美国对世界影响最大的事件是参与二战,即珍珠港事件以后,美国对日宣战,其理由从开辟太平洋战场,加速二战进程等角度回答即可。

1970年代的重大事件是中美建交,其理由从中美建交对中美两国的影响、对世界格局的影响回答即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文学研究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