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测量实习报告.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5387950 上传时间:2022-12-15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125.5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工程测量实习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工程测量实习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工程测量实习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工程测量实习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工程测量实习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工程测量实习报告.docx

《工程测量实习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工程测量实习报告.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工程测量实习报告.docx

工程测量实习报告

工程测量实习报告

 

姓名:

孙洪宇专业班级:

水电1102

小组:

第五组学号:

1111420217

同组人:

刘明、程冰清、孙超、宁聪、梅击

实验仪器:

水准仪、电子经纬仪、皮尺等

指导教师:

李芬花、连仲华

成绩:

实习日期:

2013年7月8日~2013年7月12日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可再生能源学院

一、实习目的与要求

水利水电工程测量教学实习的目的是使学生对所学的测量学的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进行系统、全面的复习,以得到进一步的巩固,并为专业课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本次工程测量实习的目的是:

1)电子经纬仪、水准仪、皮尺的使用;

2)运用闭合导线、附和导线的布设方案建立实习基地区域平面控制;

3)运用四等水准及等外水准的方法建立实习基地模型区域高程控制;

4)学会用经纬仪法测绘大比例平面图的方法;

5)通过本次实习,培养团队合作能力,提高协作意识。

本次实习的内容是:

实习区域平面控制测量;

高程控制测量;

绘制平面图:

西广场,包括红旗干及其周围建筑物,台阶,草坪,标志性建筑物

二、实习分工与具体策划

根据不同任务与职责,分工如下:

数据记录:

孙洪宇

辅助测量:

梅击

角度测量:

孙超

距离测量:

程冰清、刘明

高程测量:

宁聪

时间安排:

8日上午:

设计方案并领取仪器

下午:

测量各控制点高程及距离

9日上午:

分化碎部测量高台

下午:

测量国旗杆平台位置与高程

10日~11日:

地形图补测测绘、日记与报告处理

三、仪器设备及其使用技术要求

设备名称

使用要求

电子经纬仪

机械、外观检查。

照准部水准管的检验。

竖盘指标差的检验。

水准仪

机械、外观检查。

圆水准器的检验:

气泡不偏离出分划圈。

视准轴的检验:

两次高差之差小于3mm或i<20’

补偿器的检查。

看是否失灵

皮尺

是否齐全、有无破损、使用是否正常、编号与记录单是否一致

水准尺

是否齐全、有无破损、使用是否正常、编号与记录单是否一致

标杆两个

是否齐全、有无破损、使用是否正常、编号与记录单是否一致

四、精度要求与测量方法要求

1、测角:

对中;

整平;

瞄准。

一般导线点用测回法测一测回,上、下半测测回角值之差≤±40″。

2、量边:

用皮尺或其他仪器测量。

3、测高差:

1)观测顺序按“后前前后”。

2)每站前、后视线长不超过100m,前后视距差不超过5m,前后视距累计差不超过10m。

内业计算:

进行外业测量成果(水平角、边长)的整理,同组成员数据共享,但是具体计算和分析要求独立完成。

说明:

(1)导线精度要求:

角度闭合差≤±40

n秒;导线全长相对闭合差≤1/2000.

(2)四等水准精度要求:

整个环线的高程闭合差≤±6

n或20

L(mm)

五、测量原理

为绘制实习基地平面图,需要测量基地点的高程、水平角度及点间的距离,以确定平面点的几何坐标。

1、高程测量

应用水准仪测量,按照一定水准路线进行。

测定两点间高差,并已知一点高程,求算另一点高程的一般方法。

当两点间距离较大或高差过大时,则需要将两点之间分成若干测段,逐段安置仪器,依次测得各段高差,然后计算两点间的高差。

实习中,我们小组采取闭合水准路径测量的方法,即从一已知的水准点开始,沿一条闭合的路线进行水准测量,最后又回到该起点。

在测量后理论高差应等于零,即∑h-=0。

但是由于测量具有误差,存在高度闭合差fh.。

高度闭合差的大小反映了测量的准确度,等外水准路线测量的最大允许闭合差为:

平原丘陵区fh=+\-40√(∑L)(mm)

式中∑L------水准路线总长度km

∑n-------水准路线测站总数

若∣fh∣>∣fh允∣,说明测量成果不符合要求,应当返工测量。

2、角度测量

用电子经纬仪测量角度原理:

测回法

这种方法用于观测两个方向之间的单角。

1)盘左位置精确瞄准左目标A,调整水平度盘为零度稍大,读数A左。

2)松开水平制动螺旋,顺时针转动照准部,瞄准右方目标,读取水平度盘读数B左。

以上称上半测回。

β上=B左-A左。

3)松开水平及竖直制动螺旋,盘右瞄准右方目标,读取水平度盘读数B右,再瞄准左方目标A右。

以上称下半测回。

β下=B左-A左。

4)上、下半测回合称一测回。

                

当测角精度要求较高时,往往要测几个测回,为了减少度盘分划误差的影响,各测回间应根据测回数n按180°/n变换水平度盘位置。

3、距离丈量

要丈量平坦地面上A、B两点间的距离,其做法是:

先在标定好的A、B两点立标杆,进行直线定线,如图、所示,然后进行丈量。

丈量时后尺手拿尺的零端,前尺手拿尺的末端,两尺手蹲下,后尺手把零点对准A点,喊“预备”,前尺手把尺边近靠定线标志钎,两人同时拉紧尺子,当尺拉稳后,后尺手喊“好”,前尺手对准尺的终点刻划将一测钎竖直插在地面上,如图所示。

这样就量完了第一尺段。

用同样的方法,继续向前量第二、第三…第N尺段。

量完每一尺段时,后尺手必须将插在地面上的测钎拔出收好,用来计算量过的整尺段数。

最后量不足一整尺段的距离,如图所示。

当丈量到B点时,由前尺手用尺上某整刻划线对准终点B,后尺手在尺的零端读数至mm,量出零尺段长度Δl。

上述过程称为往测,往测的距离用下式计算:

D=nl+Δl

式中:

l——整尺段的长度;

n——丈量的整尺段数;

Δl——零尺段长度。

接着再调转尺头用以上方法,从B至A进行返测,直至A点为止。

然后再依据式计算出返测的距离。

一般往返各丈量一次称为一测回,在符合精度要求时,取往返距离的平均值作为丈量结果。

在倾斜地面上丈量

当地面稍有倾斜时,可把尺一端稍许抬高,就能按整尺段依次水平丈量,如图所示,分段量取水平距离,最后计算总长。

若地面倾斜较大,则使尺子一端靠高地点桩顶,对准端点位置,尺子另一端用垂球线紧靠尺子的某分划,将尺拉紧且水平。

放开垂球线,使它自由下坠,垂球尖端位置,即为低点桩顶。

然后量出两点的水平距离,如图所示。

在倾斜地面上丈量,仍需往返进行,在符合精度要求时,取其平均值做为丈量结果。

平坦地区与倾斜地面丈量示意图

为了避免错误和判断丈量结果的可靠性,并提高丈量精度,距离丈量要求往返丈量。

用往返丈量的较差ΔD与平均距离D平之比来衡量它的精度,此比值用分子等于l的分数形式来表示,称为相对误差K,即:

ΔD=D往-D返

D平=

(D往+D返)K=

=

如相对误差在规定的允许限度内,即K≤K允,可取往返丈量的平均值作为丈量成果。

如果超限,则应重新丈量只到符合要求为止。

4、平面控制测量原理

闭合导线坐标计算:

角度闭合差的计算与调整

由于观测角不可避免地含有误差,致使实测的内角之和不等于理论值,而产生角度闭合差

各级导线角度闭合差的容许值超过,则说明所测角度不符合要求,应重新检测角度。

若不超过,可将闭合差反符号平均分配到各观测角中。

改正后之内角和应为(n一2)·180。

,以作计算校核。

(3)用改正后的导线左角或右角推算各边的坐标方位角

根据起始边的已知坐标方位角及改正角按下列公式推算其它各导线边的坐标方位角。

(适用于测左角)

(适用于测右角)

在推算过程巾必须注意:

1)如果算出的

>360°,则应减去360°。

2)如果

<0,则应加360。

3)闭合导线各边坐标方位角的推算,最后推算出起始边坐标方位角,它应与原有的已知坐标方位角值相等,否则应重新检查计算。

4)坐标增量的计算及其闭合差的调整

1)坐标增量的计算

2)坐标增量闭合差的计算与调整

闭合导线纵、横坐标增量代数和的理论值应为零,实际上由于量边的误差和角度闭合差调整后的残余误差,往往不等于零,而产生纵坐标增量闭合差与横坐标增量闭合差,即

导线全长闭合差为:

导线全长相对误差为:

坐标增量改正数计算:

各点坐标推算

六、测量步骤

1、高程测量

1)选定需要测量高程的测点,做好标记;

2)选定中转点,安置三脚架,进行对中调平,调好焦距,在测点放置好水准尺,进行读数,并记录数据;

3)平地高程测量完毕后,对花坛、旗杆处进行高程测量,方法如上。

2、距离丈量

1)选定起点,做好标记;

2)对平地处进行简单的水平距离丈量,因皮尺最大量距有限,故需分段测量,并记录数据;

3)对花坛、旗杆进行距离丈量。

因花坛存在倾角,故测量其直线距离,最后数据处理时根据各数据进行计算。

3、角度测量

1)选定中心点,选定两测点;

2)在中心点安置好电子经纬仪,在两测点安置好标杆,采用全圆测回法进行角度测量,并记录数据;

3)对花坛、旗杆进行角度测量,并记录数据。

4、利用所测得的数据,画出平面图。

七、实验数据记录与处理

广场边长测量数据记录与处理

线段

往测

返测

往返差(m)

相对精度

往返平均(m)

分段长(m)

总长(m)

分段长(m)

总长(m)

1-2

 

16.730

49.892

3.270

49.898

0.006

1/8316

49.895

29.962

29.903

3.200

16.725

2-3

27.585

36.680

9.106

36.686

0.006

1/6114

36.683

9.095

27.580

3-4

29.800

45.698

15.990

45.715

0.017

1/2689

45.707

15.890

29.725

4-5

9.080

36.685

9.899

36.602

0.017

1/2158

36.694

17.715

17.688

9.890

9.115

5-6

25.375

50.296

24.918

50.290

0.006

1/8382

50.293

24.921

25.375

6-1

29.600

118.996

20.195

119.007

0.011

1/10818

119.002

19.298

28.644

21.248

21.248

28.640

19.331

20.210

29.589

如图所示

为简便起见,以1-2向为N,1-6、1-2为正方向XY

控制点水平角观测记录

测角

目标

水平度盘读数

半测回角值

测回角值

备注

1

6

00°00′01″

90°10′58″

89°59′23″

控制点

2

90°10′59″

2

270°11′49″

89°47′48″

6

359°59′37″

2

1

00°00′00″

90°06′07″

89°55′00″

3

90°06′07″

3

270°17′06″

89°43′52″

1

00°00′58″

3

2

00°00′00″

179°55′18″

179°58′15″

4

179°55′18″

4

359°58′26″

180°01′12″

2

359°59′38″

4

3

00°00′00″

180°09′10″

179°59′44″

5

180°09′10″

5

00°10′11″

179°50′17″

3

00°00′28″

5

4

00°00′00″

90°18′52″

90°00′26″

6

90°18′52″

6

270°17′04″

89°42′00″

4

359°59′04″

6

5

00°00′00″

89°48′06″

90°00′32″

1

89°48′06″

1

269°47′41″

90°12′58″

5

00°00′39″

平面控制测量数据记录与处理

点号

观测角

改正后角度

坐标方位角

边长(m)

增量计算值(m)

改正后的增量(m)

坐标(m)

△x

△y

△x'

△y'

X

Y

1

89°59′23″

90°00′30″

0

0

00°00′30″

49.895

49.895

-0.007

-0.058

-0.001

2

89°55′00″

89°56′07″

49.837

-0.008

269°56′37″

36.683

-0.036

36.683

-0.042

0

3

179°58′15″

179°59′21″

49.795

36.075

269°54′52″

45.707

-0.068

45.707

-0.053

-0.001

4

179°59′44″

180°00′50″

49.674

82.381

269°53′56″

36.694

-0.065

36.694

-0.042

-0.001

5

90°00′26″

90°01′32″

49.567

119.074

179°54′22″

50.294

-50.293

-0.082

-0.058

-0.001

6

90°00′32″

90°01′38″

-0.784

118.991

89°54′54″

119.002

0.177

-119.002

-0.137

-0.002

1

2

719°53′20″

720°00′00″

338.274

-0.39

-0.007

0

0

fβ=∑β测-∑β理=00°06′40″

fβ允=±40″*

6=00°01′38″

fx=∑△x测=-0.39

fy=∑△y测=-0.007

fD=(fx+fy)1/2=0.39

K=fD/∑D=1/867>1/2000

 

控制点高程控制测量

测点

后视读数(m)

前视读数(m)

高差(m)

距离(m)

改正值(mm)

改正后高差(m)

高程(m)

备注

1

1.612

+0.407

49.895

+1

+0.408

0.000

2

1.205

0.408

2

1.458

-0.014

36.683

0

-0.014

3

1.472

0.394

3

1.411

+0.007

45.707

+1

+0.008

4

1.404

0.402

4

1.577

+0.029

36.694

+1

+0.030

5

1.548

0.432

5

1.463

-0.425

50.293

+1

-0.424

6

1.888

0.008

6

1.528

-0.010

119.002

+2

-0.008

1

1.538

0.000

花坛与台阶高程测量1

测点

后视读数(m)

前视读数(m)

高差(m)

距离(m)

改正值(mm)

改正后高差(m)

高程(m)

备注

1

2.138

+1.819

4.178

-2

+1.817

0.394

控制点3

2

0.319

2.211

2

0.569

+0.010

17.745

-8

+0.002

7

0.559

2.213

7

0.140

-1.945

-1.805

-2

-1.807

8

1.945

0.406

8

0.629

-0.004

17.744

-8

-0.012

1

0.633

0.394

花坛与台阶高程测量2

测点

后视读数(m)

前视读数(m)

高差(m)

距离(m)

改正值(mm)

改正后高差(m)

高程(m)

备注

3

2.371

+2.046

5.293

+2.18

+2.045

2.211

2碎部测点

4

0.328

4.256

4

0.580

-0.007

17.741

+7.32

0.000

5

0.587

4.256

5

0.230

-2.064

5.292

+2.18

-2.062

6

2.294

2.194

6

0.685

+0.009

17.743

+7.32

+0.016

3

0.676

2.210

花坛与台阶高程测量3

测点

后视读数(m)

前视读数(m)

高差(m)

距离(m)

改正值(mm)

改正后高差(m)

高程(m)

备注

11

2.167

+2.053

5.292

+1

+2.054

2.211

3碎部测点

12

0.114

4.265

12

0.513

+0.005

45.605

+2

+0.007

13

0.508

4.272

13

0.172

-2.062

5.289

0

-2.062

14

2.234

2.210

14

0.713

-0.001

45.603

+2

+0.001

11

0.714

2.211

花坛与台阶高程测量4

测点

后视读数(m)

前视读数(m)

高差(m)

距离(m)

改正值(mm)

改正后高差(m)

高程(m)

备注

9

1.904

+1.811

4.176

0

+1.811

0.406

8碎部测点

10

0.093

2.217

10

0.612

+0.002

45.599

+1

+0.003

15

0.610

2.220

15

0.202

-1.816

4.181

0

-1.816

16

2.018

0.404

16

0.735

+0.001

45.602

+1

+0.002

9

0.734

0.406

花坛与台阶高程测量5

测点

后视读数(m)

前视读数(m)

高差(m)

距离(m)

改正值(mm)

改正后高差(m)

高程(m)

备注

17

2.038

+1.810

4.176

0

+1.810

0.404

16碎部测点

18

0.228

2.214

18

0.731

+0.003

17.711

+4

+0.007

23

0.728

2.221

23

0.035

-1.823

4.179

+1

-1.822

24

1.858

0.399

24

0.688

+0.001

17.714

+4

+0.005

17

0.687

0.404

花坛与台阶高程测量6

测点

后视读数(m)

前视读数(m)

高差(m)

距离(m)

改正值(mm)

改正后高差(m)

高程(m)

备注

19

2.314

+2.050

5.293

-1

+2.049

2.210

14碎部测点

20

0.264

4.259

20

0.660

+0.002

17.709

-2

+0.000

21

0.658

4.259

21

0.172

-2.056

5.291

0

-2.056

22

2.228

2.203

22

0.643

+0.009

17.721

-2

+0.007

19

0.634

2.210

实物测量:

所有树的相对距离和位置在下图中表示

南方北方的两个车行底坡数据记录表

线段

往测(m)

返测(m)

往返差(m)

相对精度

往返平均(m)

1①

13.651

13.650

0.008

1/13600

13.6505

1②

10.175

10.176

0.001

1/10000

10.1755

1③

13.411

13.408

0.003

1/4470

13.4095

1④

7.621

7.619

0.002

1/3810

7.62

6⑤

9.544

9.542

0.002

1/4771

9.543

6⑥

13.055

13.049

0.006

1/2175

13.052

6⑦

6.843

6.845

0.002

1/3422

6.844

6⑧

12.463

12.466

0.003

1/4154

12.4645

角度测量

测站

目标

水平度盘读数

半测回角值

一测回角值

1

6

00°00′00″

23°47′49″

23°47′54″

23°47′49″

6

180°00′01″

23°47′59″

203°48′00″

1

6

00°00′00″

32°43′07″

32°43′27″

32°43′07″

6

180°00′02″

32°43′27″

212°43′29″

 

1

6

00°00′02″

00°05′10″

00°05′11″

00°05′12″

6

180°01′02″

00°5′12″

180°06′14″

 

1

6

00°00′00″

00°08′11″

00°08′18″

00°08′11″

6

180°01′00″

00°08′24″

180°09′24″

 

6

1

00°00′00″

37°14′14″

 

37°14′20″

37°14′14″

1

180°01′03″

37°14′26″

217°15′29″

6

1

00°00′01″

26°15′18″

26°15′21″

26°15′19″

1

180°00′04″

26°15′24″

206°15′28″

 

6

1

00°00′00″

00°04′32″

00°04′35″

00°04′32″

1

180°00′01″

00°04′39″

180°04′40″

6

1

00°00′00″

00°07′32″

00°07′36″

00°07′32″

1

180°00′03″

00°07′30″

180°07′43″

高程测量

点位

后视读数

前视读数

高差

距离

改正值

改正后读数

相对高程

1

1.582

+0.001

3.911

+2

+0.003

0.000

2

1.581

+0.003

2

1.450

-0.220

5.550

+3

-0.217

+0.003

4

1.670

-0.214

4

1.540

-0.020

5.790

+4

-0.016

-0.214

3

1.560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其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