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江花月夜》教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221969 上传时间:2023-01-22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7.6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春江花月夜》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春江花月夜》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春江花月夜》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春江花月夜》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春江花月夜》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春江花月夜》教案.docx

《《春江花月夜》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春江花月夜》教案.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春江花月夜》教案.docx

《春江花月夜》教案

课题

课题:

《春江花月夜》教案

班级

授课(完成)时间

教师(学生)

学习

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赏析本诗的景、情、理,提高鉴赏诗歌的能力。

2、提高学生联想和想象能力,进入诗歌意境。

3、培养学生在诵读中感受诗歌的能力,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领悟人生哲理。

过程与方法

合作探究,讲练结合。

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

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领悟人生哲理。

重点

难点

1.景、情、理是怎样有机地融合在一起。

2.通过置身诗境的方法,赏析本诗情景理浑然天成的诗情画意。

教学过程

【导入】

自古以来,月是个永恒的母题,伴随着人类的脚步,关注着苍生的冷暖,千百年来一直成为文人墨客笔下所吟咏的对象,在此之中倾注了他们的爱恨情愁,寄托了他们的悲欢离合,展示了他们的人生坎坷。

月亮在中国文化中象征意义十分丰富:

她是美丽的象征,创造了许多优美的审美意境;她是失意的象征,触发了许多失意文人的空灵情怀;她是永恒的象征,引发了人们深刻的哲理思考;她是人类相思情感的载体,寄托了恋人间无限的相思;她是故乡与异域共同的见证,蕴含着人们对故乡和亲人朋友的怀念。

当我们遥望夜空,看见朗朗明月之时,心中总是引起无限遐想:

(《诗经•陈风•月出》)“月出皎兮,佼人僚兮”(月亮出来多明亮,美人仪容真漂亮);(唐·张九龄《望月怀远》)“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茫茫的海上升起一轮明月,此时你我都在天涯共相望。

有情之人都怨恨月夜漫长,整夜里不眠而把亲人怀想。

);(唐·李白《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唐·李商隐《月夕》)“兔寒蟾冷桂花白,此夜姮娥应断肠”(诗人置身于月光下,遥想广寒宫中失意的嫦娥,自然与诗人宦海沉浮、仕途坎坷、人生失意的感慨相切合。

)(唐·杜甫《月夜忆舍弟》)“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从今夜就进入了白露节气,月亮还是故乡的最明亮。

有兄弟却都分散了,没有家无法探问生死。

)……

在人才辈出、群星璀璨的唐代诗坛,就有这样一位诗人,因为一轮明月而成就了诗坛的千秋美名,这位诗人就是初、盛唐之交的张若虚,这首诗便是千百年来无数人为之迷恋、为之倾倒的《春江花月夜》。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领略张若虚笔下那轮明月的光华吧。

【课堂知识点拨】

一.题解

《春江花月夜》为乐府诗。

(清商曲辞、吴声歌)作者吸取了南朝民歌的内容形式,以和谐的歌调,点染出祖国锦绣的江山。

探索宇宙的神奇奥妙。

描述了动人心弦的春江花月夜之景,抒写了游子思妇离恨闺怨之情。

格调宛转优美,抒情幽怨缠绵。

打破了六朝以来宫体诗的空洞庸俗,提高了言之有物、并开拓了诗歌的高远意境和格律。

使诗歌的内容和形式达到了完美统一。

为写景、叙事、抒情融合一体的诗歌,铺垫了基础。

对诗歌的继承和发展,影响极为深远。

二.世人评价

明·钟惺、谭元春《唐诗归》:

钟云:

浅浅说去,节节相生,使人伤感,未免有情,自不能读,读不能厌。

又云:

将“春江花月夜”五字,炼成一片奇光,分合不得,真化工手。

谭云:

春江花月夜,字字写得有情、有想、有故。

清·沈德潜《唐诗别裁》:

前半见人有变易,月明常在,江月不必待人,惟江流与月同无尽也。

后半写思妇怅望之情,曲折三致。

题中五字安放自然,犹是王、杨、卢、骆之体。

闻一多《宫体诗的自赎》誉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

一千多年来使无数读者为之倾倒,一生仅留下两首诗的张若虚,也因这一首诗而“孤篇横绝,竟成大家”,于是人们称呼他为文学史上最懒的诗人。

一首《春江花月夜》被赞誉为“孤篇盖全唐”,一洗六朝诗风,横绝千古。

一首《代答闺梦还》把少妇的相思哀情表现得淋漓尽致,可惜无人问津!

三.作者张若虚

张若虚(约660-约720),唐代扬州人,初唐诗人。

曾任兖州兵曹。

事迹略见于《旧唐书·贺知章传》。

曾以“文词俊秀”而名显长安,与贺知章、包融、张旭并称为“吴中四士”。

其诗描写细腻,音节和谐,清丽开宕,富有情韵,在初唐诗风的转变中有重要地位。

但受六朝柔靡诗风影响,常露人生无常之感。

诗作大部散佚,《全唐诗》仅存2首,其一为《春江花月夜》,另一首诗是《代答闺梦还》。

《春江花月夜》为其代表作,乃千古绝唱,被誉为唐诗开山之作,有“以孤篇压倒全唐”之誉;有“一词压两宋,孤篇盖全唐”之名。

他在诗风上厌恶六朝以来的空洞艳体,追求自由豪放,富有理想的高远意境。

四.创作背景

《春江花月夜》为乐府吴声歌曲名,相传为南朝陈后主所作,原词已不传,《旧唐书·音乐志二》云:

“《春江花月夜》《玉树后庭花》《堂堂》,并陈后主作。

叔宝常与宫中女学士及朝臣相和为诗,太乐令何胥又善于文咏,采其尤艳丽者以为此曲。

”后来隋炀帝又曾做过此曲。

《乐府诗集》卷四十七收《春江花月夜》七篇,其中有隋炀帝的两篇。

张若虚这首为拟题作诗,与原先的曲调已不同。

关于此诗的具体创作年份已难以确考,而对此诗的创作地点则有三种说法:

扬州文化研究所所长韦明铧认为,诗人是站在扬州南郊曲江边赏月观潮,有感而发,创作了此诗,表现的是唐代曲江一带的景色;长期从事瓜洲文史研究的高惠年认为,此诗作于瓜洲,表现的是千年古镇瓜洲江畔清幽如诗的意境之美;长期从事大桥文史研究的学者顾仁认为,此诗作于扬子江畔,其地在今扬州市江都区大桥镇南部。

五.层次结构

结构上,此诗既以月亮从升起到坠落的过程作为全诗起止的外在线索,同时又以月亮为景物描写的主体和引发感喟、抒写情思的依托为内在线索,表里兼顾,情景交融,使全诗显得浑然一体。

四句一韵,共九韵(段)。

可分三个部分:

开头八句为第一部分:

赏析诗歌的意境之美。

依题目摹写春、江、花、月、夜的幽美景色,侧重描绘皓月当空、光照整个江天、天地一派空明的美妙境界。

接下八句为第二部分:

领悟诗的哲理之美。

由月之“照”人,从描写景色转向观照人生,思索茫茫人生与漫漫宇宙之间的相互关系。

余下二十句为第三部分:

鉴赏诗的情感之美。

喊观照人生进而抒写人间思妇游子的离愁别绪,讴歌人们对爱情的向往和对幸福的憧憬。

具体而言,这一部分又分为一二层:

从“白云一片去悠悠”到“鱼龙潜跃水成文”为一层,写思妇怀人;从“昨夜闲潭梦落花”到最后为一层,写游子想家。

六.诗文赏析

第一部分:

赏析诗歌的意境之美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注释】

“海上”句:

月亮从地平线升起,在水边望去,就好像从浪潮中涌出一样。

滟(yàn)滟:

波光荡漾的样子。

芳甸(diàn):

开满花草的郊野。

甸,郊外之地。

霰(xiàn):

天空中降落的白色不透明的小冰粒。

此处运用比喻(明喻)手法,形容月光下春花晶莹洁白。

流霜:

飞霜。

古人以为霜和雪一样,是从空中落下来的,所以叫流霜。

此处运用比喻(借喻)手法,形容月光皎洁,月色朦胧、流荡,所以不觉得有霜霰飞扬。

汀(tīng):

水边平地,小洲。

【译文】

春天的江潮水势浩荡,与大海连成一片,一轮明月从海上升起,好像与潮水一起涌出来。

月光照耀着春江,随着波浪闪耀千万里,所有地方的春江都有明亮的月光!

江水曲曲折折地绕着花草丛生的原野流淌,月光照射着开遍鲜花的树林好像细密的雪珠在闪烁。

月色如霜,所以霜飞无从觉察,洲上的白沙和月色融合在一起,看不分明。

【探究】

1.“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这四句描写一幅怎样的图画?

为什么用“生”不用“升”?

【答案】

图画:

描写出一幅江海相连、月共潮生、光照万里、春江月明的图画,境界开阔。

原因:

①比拟;②诗人赋予月亮和海潮以生命;③用“生”写出明月随着奔腾的潮水喷薄而出的宏大气势。

而“升”只能表现海月升起的状态。

2.诗人为什么说“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请结合诗句赏析。

【答案】①飞霜和汀上白沙的颜色和月色一样,所以觉察不到霜的飞洒,看不清白沙的颜色。

②这里运用了衬托的手法,用飞霜来衬托白沙之白,月色之皎洁。

③渲染了春江夜晚,月色如霜的宁谧氛围。

3.在前几句诗中,诗人写到了哪些意象?

请展开联想和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这幅画面。

【答案】①诗人写到了潮涨的春江,初生的海月,江绕的芳甸,不觉的流霜等意象。

②春江潮水涌动,江海相连,更有那一轮明月伴随着海潮一同升起。

月渐升高,皎洁的清辉随春潮奔涌,光耀千万里,波光粼粼。

江水曲曲折折地绕过春天花草遍地的原野,月华洒在花叶上闪着银光,似天降流霜,与江畔白沙融成白茫茫的一片。

③极力渲染一种良辰美景,描绘出皓月当空、光照整个江天、天地一派空明清幽静谧的美妙境界。

第二部分:

领悟诗的哲理美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

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注释】

纤尘:

微细的灰尘。

月轮:

指月亮,因为月圆时像车轮,所以称为月轮。

穷已:

穷尽。

望:

一作“只”。

但见:

只见、仅见。

【译文】

江水、天空成一色,没有一点微小灰尘,明亮的天空中只有一轮孤月高悬空中。

江边上什么人最初看见月亮?

江上的月亮哪一年最初照耀着人?

人生一代代地无穷无尽,只有江上的月亮一年年地总是相像。

不知江上的月亮等待着什么人,只见长江不断地一直运输着流水。

【探究】

1.本段引发出怎样的人生哲理问题。

【答案】①叹人生迷惘:

“何人”“何年”表现诗人对月的苦苦追问与思索。

以明月长照对照人生短暂,自然地引起诗人对宇宙和人生奥秘的遐想追溯,思索茫茫人生与漫漫宇宙之间的相互关系,抒写诗人心中对人生的迷惘与感叹。

②叹人生短暂:

以人生的变幻无穷和年年只相似的江月、宇宙的永恒抒发感叹。

江月长存,流水长逝,苍天不老,对比鲜明,感叹人生易老、人生苦短。

曹操: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李白: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刘希夷: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苏轼:

羡长江之无穷,哀吾生之须臾。

毛泽东:

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

第三部分:

赏诗的情感美。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谁家今夜扁舟子?

何处相思明月楼?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

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

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注释】

悠悠:

渺茫、深远。

青枫浦:

地名,今湖南浏阳县境内有青枫浦。

这里泛指游子所在的地方。

暗用《楚辞·招魂》“湛湛江水兮上有枫,目极千里兮伤春心”句意,隐含离别之意。

扁(piān)舟子:

飘荡江湖的游子。

扁舟,小舟。

明月楼:

月夜下的闺楼。

这里指闺中思妇。

月徘徊:

指月光偏照闺楼,徘徊不去,令人不胜其相思之苦。

离人:

此处指思妇。

妆镜台:

梳妆台。

玉户:

形容楼阁华丽,以玉石镶嵌。

捣衣砧(zhēn):

捣衣石,捶布石。

相闻:

互通音信。

逐:

追随。

月华:

月光。

文:

同“纹”。

闲潭:

幽静的水潭。

碣(jié)石:

山名,在渤海边上。

潇湘:

湘江与潇水,在今湖南。

这里两个地名一南一北,暗指路途遥远,相聚无望。

无限路:

极言离人相距之远。

乘月:

趁着月光。

摇情:

激荡情思,犹言牵情。

【译文】

游子像一片白云缓缓地离去,只剩下思妇站在离别的青枫浦不胜忧愁。

哪家的游子今晚坐着小船在漂流?

什么地方有人在明月照耀的楼上相思?

可怜楼上不停移动的月光,应该照耀着离人的梳妆台。

月光照进思妇的门帘,卷不走,照在她的捣衣砧上,拂不掉。

这时互相望着月亮可是互相听不到声音,我希望随着月光流去照耀着您。

鸿雁不停地飞翔,而不能飞出无边的月光,月照江面,鱼龙在水中跳跃,激起阵阵波纹。

昨天夜里梦见花落闲潭,可惜的是春天过了一半自己还不能回家。

江水带着春光将要流尽,水潭上的月亮又要西落。

斜月慢慢下沉,藏在海雾里,碣石与潇湘的离人距离无限遥远。

不知有几人能趁着月光回家,唯有那西落的月亮摇荡着离情,洒满了江边的树林。

【探究】

1.“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四句用了哪些意象来表现感情?

请简要分析。

【答案】①“白云”飘忽其状比喻游子的萍踪不定;“青枫”用《楚辞·招魂》:

“湛湛江水兮上有枫,目极千里兮伤春心”的典故,抒发离别之愁;“浦”,河水分叉的地方,用《九歌·河伯》:

“送美人兮南浦”之典,喻指分别之地,暗示离别。

②“扁舟、明月”引发相思之情;“明月楼”指思妇的闺楼。

曹植《七哀诗》:

“明月照高楼,流光正徘徊。

上有愁思妇,悲叹有余哀。

”暗指思妇望月思人。

③这些意象具体形象地抒写游子和思妇的两地相思之情。

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

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

——白居易《南浦别》

2.这节可分几层?

请概括内容并作简要分析。

  【答案】①这一部分又可分为两层。

②第一层:

高楼思妇难以排解的相思之情。

月光无处不在,玉户帘上是月,捣衣砧上是月。

那一轮可爱的明月总是照在她的妆镜台上,似乎想要安慰她,但是思妇见月,更增加了悲苦。

她想把捣衣砧上的月光拂去,又想把帘子卷起来,以便把上面的月光卷去,可是这恼人的月光“卷不去”,“拂还来”。

那无边的月光,笼罩着一切,鸿雁不停地长飞,仍然飞不出无边的月光去,水底鱼龙泛起阵阵波纹,思妇只好托月华来遥寄相思了。

③第二层:

写江湖游子辗转反侧的思归之情。

落花闲潭,春光将老,隐含思妇青春将逝。

在这春江花月夜,不知有几许游人能乘月而归。

此时明月西下,游子思妇的一腔离情伴随月影洒在江边的树上。

3.本节是如何抒写思妇对离人的怀念的?

【答案】①运用烘托手法(细节描写的手法)。

用“月”来烘托她的思念之情。

诗篇把“月”拟人化,“徘徊”二字

极其传神,月光怀着对思妇的怜悯之情,在楼上徘徊不忍去。

岂料思妇触景生情,反而思念尤甚。

她想赶走这恼人的月色,可是月色“卷不去”,“拂还来”,真诚地依恋着她。

这“卷不去”,“拂还来”的既是月色,也是思妇绵绵不绝的相思之情。

②运用直抒胸臆的抒情方式。

“愿逐月华流照君”,互相望着月亮倾诉思念之苦,可是却听不到对方的声音,所以希望追随着月光流去照耀着远行的游子。

③运用借情抒情的抒情方式。

借鸿雁不停地飞翔,而不能飞出无边的月光,抒发自己无奈之情;借月照江面,鱼龙在水中跳跃,激起阵阵波纹,抒发自己内心的不宁。

4.本节是如何抒写游子思归之情的?

【答案】①运用烘托手法。

诗人用落花、流水、残月来烘托他的思归之情。

“扁舟子”连做梦也念念归家──花落幽潭,春光将老,人还远在天涯,情何以堪!

江水流春,流去的不仅是自然的春天,也是游子的青春。

②运用借情抒情的抒情方式。

江潭落月,一夜未眠,更衬托出他的凄苦寂寞之情。

沉沉的海雾隐遮了落月,碣石、潇湘,天各一方,道路是多么遥远。

“沉沉”二字加重渲染了他的孤寂;“无限”也无限地加深了他的乡思。

③以景结情(情景交融)。

“落月摇情满江树”,“摇情”,是说即将落下的月亮,摇动起满树象征着离人情意的光辉。

游子思妇的一腔离情伴随月影洒在江边的树上。

小结:

第三部分,由感叹人生多愁进而抒写人间思妇游子的离情别绪,讴歌人们对爱情的向往和对幸福的憧憬。

【小结】

诗歌描绘了朗月照耀下的江水花林的绚丽景观,把游子思妇的离愁放在春江花月夜的背景上,以良辰美景衬托离别之

苦;又以江月与人生对比,显示人生的短暂,而在短暂的人生里,那离愁就越发显得浓郁。

由景及人,感叹人生苦短,抒发思妇游子的离愁别绪。

这首诗固然带着些许伤感和凄凉,但总的看来并不颓废。

它表现了对爱情的渴望,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幸福的憧憬,对青春年华的珍惜,以及对宇宙、人生的探索,境界是相当开阔的。

【本诗艺术技巧】

1.融情景理于一体,虚实结合,迷离恍惚。

  这首诗从月升写到月落,把现实的情景和诗中人物的梦境结合在一起,先写明月照耀下的江水花林的绚丽景观。

为下面对景抒情打下基础(景物美),再由写景转向观照人生,思索茫茫人生与漫漫宇宙之间的相互关系,以明月长照对照人生短暂,抒写心中的感叹。

(哲理美)最后由感叹人生进而抒写思妇(虚写)游子的离愁别绪,讴歌人们对爱情的向往和对幸福的憧憬.(情感美)

  2.有主有从,多角度描写景物,节节相生、绵绵不断。

  清人徐增在《而庵说唐诗》中说:

“此诗如连环锁子骨,节节相生、绵绵不断,使读者眼光正射不得,斜射不得,无处寻其端绪。

‘春江花月夜’五个字,各各照顾有情,诗真艳诗,才真绝才也。

”诗题中的五个字:

春、江、花、月、夜,以月为重点,顾及其余。

诗人从月升开始,继而写月下的江流、月下的芳甸、月下的花林、月下的沙汀,然后就月下的思妇反复抒写,最后以月落收结。

有主有从,主从巧妙地结合在一起,构成完整的诗歌意境。

  3.运用多种修辞手法,展现春江美景,表达游子思妇相思之情。

  ①比喻:

  如“月照花林皆似霰”,它不仅生动地再现了月光之下,花林一片白蒙蒙的绮丽景象,而且与下一句把月光比喻成霜,构成了有机的联系。

  “空里流霜不觉飞”,写空中,是抬头仰望所见。

这里由花林似霰,进而联想到月光如霜。

不过,在比喻的方法上又有了变化;上句是明喻,这句是借喻。

而且需要指出的是,虽则如霜,却只觉得它像水似的“流”,而不觉得它像霜那样“飞”,这就写出了月光的柔和细腻。

  ②拟人: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两句中的“送”、“待”两字,则是运用了拟人化手法。

把月亮写得很有感情,为了见到它期待的人,可以年年长明不衰。

诗人由仰望月轮,又低头见长江“送”走的一江春水。

人生、人的青春,不就是被这滔滔流水“送”走的吗?

  4.运用情景交融的抒情方式,于景物之中充满相思,离情。

  “白云一片去悠悠”,暗示游子远去,“月徘徊”,暗示思妇徘徊楼台、望月思人;月照“妆镜台”,暗示思妇对镜伤怀;月光“卷不去”、“拂还来”,暗示相思之情缠绵悱恻、难以排遣;“光不度”,暗示情不变;“梦落花”,暗示春将尽;“落月复西斜”,暗示游子夜夜望月思归等等,都使人与物、情与景达到了水乳交融的境界。

【理解性默写】

1.《春江花月夜》中勾勒出一幅春江月夜江潮连海,月共潮生的壮丽画面,对应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春江潮水连海平 海上明月共潮生

2.《春江花月夜》中写出江水、天空成一色,没有些微灰尘,只有明亮的一轮孤月高悬空中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江天一色无纤尘 皎皎空中孤月轮

3.《春江花月夜》中写清明澄澈的天地宇宙,仿佛使人进入了一个纯净的世界,这就自然地引起了诗人的遐思冥想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答案】江畔何人初见月 江月何年初照人

4.《春江花月夜》中“白云”“青枫浦”托物寓情,写出游子像一片白云缓缓地离去,只剩下思妇站在离别的青枫浦忧愁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白云一片去悠悠 青枫浦上不胜愁

5.《春江花月夜》中写出江月有恨,流水无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不知江月待何人 但见长江送流水

6.《春江花月夜》中写出时光不断消逝,自己的青春、憧憬也跟着消逝,然而碣石、潇湘,水远山遥,怎能乘月归家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江水流春去欲尽 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 碣石潇湘无限路

【课堂即学即练】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A.霰(xiàn)  发酵(xiào) 参与(yù) 同仇敌忾(kài)

B.滟滟(yàn) 内讧(ɡōnɡ) 恪守(kè) 垂涎三尺(xián)

C.碣石(jié) 谄媚(chǎn) 懦弱(nuò) 莘莘学子(shēn)

D.扁舟(piān) 创伤(chuànɡ) 联袂(mèi) 戛然而止(ɡá)

【答案】C【解析】A.“酵”读jiào;B.“讧”读hònɡ;D.“创”读chuānɡ,“戛”读jiá。

2.下列诗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升。

B.江流婉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C.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装镜台。

D.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答案】D【解析】 A.升—生;B.婉—宛;C.装—妆。

3.下列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愿逐月华流照君 逐:

逐渐

B.月照花林皆似霰 霰:

雪珠

C.青枫浦上不胜愁 胜:

承受

D.应照离人妆镜台 离人:

离家在外的人

【答案】A【解析】逐:

追随。

【课外拓展训练】

阅读下面一首元曲,完成1~2题。

望月怀远(唐)张九龄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注】情人:

多情的人,指自己;一说指亲人。

1.对下面这首诗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首联写景,辽阔大海上升起一轮皎洁明月。

即景生情,诗人想起远在天涯的亲友,此刻与“我”同望明月。

前句“望月”,后句“怀远”,紧扣诗题。

B颔联直接抒发思念之情。

因“思”生“怨”,相思之深、相思之极、因而埋怨长夜漫漫,夜不能寐;“竟夕”,以至于通宵都在思念,极言相思之烈。

C.颈联通过动作和细节描写传达感情,描绘诗人彻夜难眠的情形。

“灭烛”月光满屋,更加可怜月的孤独;“披衣”庭院散步,露水湿衣,相思之浓。

D.尾联说月光虽美,可无法捧在手中送给远方思念的人,还不如在梦里与思念的人团聚。

寄希望于梦中,足见对远人思念之切,情感真挚,深化中心。

【答案】C【解析】“更加可怜月的孤独”错误。

“怜光满”:

爱惜满屋的月光。

很显然根据上下文,这应该是个月明的时候,农历十五左右。

(望月:

即是遥望月亮,又可理解在满月之际农历十五)

2.首联“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是用何种手法表达意境之美的?

请指出并分析这样写的好处?

(6分)

【答案】

(1)触景生情(即景生情)。

①辽阔无边的大海上升起一轮皎洁的明月,普照天下,为“怀远”营造了气氛;由雄浑壮阔之景,引发思亲怀远之情。

远在天涯海角的亲人,此时此刻也和我望同这轮明月吧!

②这样写由“壮”景转入“怀远”浑然天成,雄浑阔大深邃,表达对远人的深深思念。

(3分)

(2)虚实结合。

①望月是实写:

波澜壮阔的大海上,升起了一轮皎洁的明月;怀远的内容是虚写。

遥想远在天涯的亲友也对这轮明月在怀念自己吧;②借助想象补充现实,虚实互补,深化怀远的深情,给人留下了思考的空间。

(3分)(给分点:

①指出手法1分;结合内容,正确分析各1分)

【译文】

一轮皎洁的明月,从海上徐徐升起;和我一同仰望的,有远在天涯的伊。

有情人(多情的人)天各一方,同怨长夜之难挨;孤身彻夜不成眠,辗转反侧起相思。

灭烛欣赏明月呵,清光淡淡泻满地;起身披衣去闲散,忽觉露珠侵人肌。

月光虽美难采撷,送它给远方亲人;不如还家睡觉,或可梦见相会佳期。

【赏析】

张九龄是唐代的一代名相,遭受奸臣排斥,贬谪荆州,中秋之夜怀念远方,写了这首诗。

诗歌意境雄浑阔大,骨力刚健,但又情感真挚,特别是前两句早已成为千古名句。

此诗乃望月怀思的名篇,写景抒情并举,情景交融。

诗人望见明月,立刻想到远在天边的亲人,此时此刻正与我同望。

有怀远之情的人,难免终夜相思,彻夜不眠。

身居室内,灭烛望月,清光满屋,更觉可爱;披衣出户,露水沾润,月华如练,益加陶醉。

如此境地,忽然想到月光虽美却不能采撷以赠远方亲人,倒不如回到室内,寻个美梦,或可期得欢娱的约会。

诗的意境幽静秀丽,情感真挚。

层层深入不紊,语言明快铿锵,细细品味,如尝橄榄,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哲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