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云南民族大学附属中学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221765 上传时间:2023-01-22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228.6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年云南民族大学附属中学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学年云南民族大学附属中学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学年云南民族大学附属中学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学年云南民族大学附属中学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学年云南民族大学附属中学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年云南民族大学附属中学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

《学年云南民族大学附属中学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云南民族大学附属中学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学年云南民族大学附属中学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

学年云南民族大学附属中学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

2017-2018学年云南民族大学附属中学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考试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

命题人:

审题人: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用黑色碳素笔将自己的考号、姓名、考场、座位号、班级在答题卡上填写清楚。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的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在试卷上作答无效。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40小题,每题1.5分,共60分)

1.王国维在《殷周制度论》中认为:

“是故有立子之制,而君位定;有封建子弟之制,而异姓之势弱,天子之位尊,……而自国以至天下,合为一家”,下列关于王国维观点理解正确的是

①嫡长子继承制有利于缓和统治集团内部矛盾

②分封制在初期实现了最高执政集团的权力集中

③分封制在创立初期提升了周天子权威

④分封制与宗法制塑造了“家国一体”的政治格局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答案】C

【解析】分封制度下诸侯的权力较大,中央很难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故②错误,其他均符合材料中关于分封制和宗法制的内涵,故C正确。

点睛:

宗法制是西周实行的重要的政治制度,是考试的重点和难点。

西周灭商以后,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采用分封制和宗法制。

宗法制实行嫡长子继承制。

血缘关系确保了政治的稳定。

一般来说,凡是材料中出现祖、宗、家谱等字眼的,大多与宗法制有关。

2.儒家经典《大学》把君子人格的修养和完成制定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程序下,从个人到“家”、到“天下”的一种层次扩展的关系。

实质上体现了

A.王位继承制

B.宗法制

C.分封制

D.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

【答案】B

【解析】宗法制把“国”与“家”结合在一起。

做为君子,要先齐家,再治国平天下,也就是先传宗接代,再扩展到天下大事,所以实质是宗法制的体现。

故B正确;A不符合材料主旨;C属于地方制度;D是秦朝时期建立。

点睛:

中国古代政治文明部分复习时要注意对历史概念内涵、外延的把握,要特别突出对分封制、宗法制、郡县制、三省六部制、行省制、科举制、中央集权制等历史概念的分析理解,应从概念制度的前因后果、发展过程、历史特点等方面准确理解和全面把握。

3.从“政自天子出”到“政自诸侯出”,再到“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

这一系列的变化反映了

A.从分封制到实现中央集权的变化

B.分封制从产生到消亡的过程

C.中央集权制诞生是历史的必然

D.战国时期中国政治的剧烈变化

【答案】C

【解析】本题材料提到,“政自天子出”到“政自诸侯出”,再到“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系列变化反映了西周到秦朝,从分封制到集权独断的变化,故A正确;B没有体现出中央集权特点;C中历史必然不符合题意;D是东周时期。

点睛:

本题主要考查分封制和皇帝制度的相关知识,属于备考的重点之一。

分封制也称分封制度或封建制,即狭义的“封建”,由共主或中央王朝给宗族姻亲、功臣子弟、前朝遗民分封领地和相当的治权,属于政治制度范畴。

统治封地的君主被称为“诸侯”、“藩王”等等。

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以皇权至上为核心的制度。

皇帝制度自秦始皇创立以来,其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皇权至上,不可僭越;皇帝独尊,王权神化;皇位世袭,不可转移;总之,皇帝制度与封建专制是相辅相成的。

4.有学者把先秦到秦汉的历史列为“方国→王国→帝国”(“方国”就是活动在一定区域,以血缘纽带牢固结成的部落集团),旨在说明秦汉时期

A.皇帝制度开始建立

B.统治范围不断扩大

C.周边政权完全臣服

D.中央集权国家形成

【答案】C

【解析】由“以血缘为纽带牢固的部落集团”到“分封的王国”再到“统一的大帝国”,这反映了统一的多民族中央集权国家形成的过程,故D项正确;最高统治者开始建立皇帝制是在秦朝,故A错误;中央王朝统治范围极大扩张是表面现象,不是材料反映的主要问题,故B错误。

周边王朝完全臣服于秦汉王朝不符合史实,故C错误。

5.下图所示是秦始皇统一货币后通行的秦半两钱,它最重要的影响是

A.控制了国家的经济命脉

B.将财政大权收归了中央

C.有利于各地区的经济交流,促进了大一统的形成

D.有效地抑制了已亡六国的东山再起

【答案】A

【解析】材料中属于秦朝统一货币,有利于经济交流,促成大一统局面形成,故C正确;A控制经济命脉,不符合题意;B与货币统一没有直接关系;D不是有效抑制。

6.有学者认为,我国历史上的第一次社会政治大转型,发自商鞅,极盛于始皇,而完成于汉武。

与此次转型描述相符的是

A.“诸侯更相征伐,周天子弗能禁止”

B.“兼并天下,建皇帝之号,立百官之职,收天下之权,尽归于中央”

C.“设行中书省……统郡县,镇边鄙,与都省为表里”

D.“革中书省,归其政于六部,置殿阁大学士”

【答案】B

【解析】题干中“发自商鞅,极盛于始皇,而完成于汉武”的这次社会政治转型应该指的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B中“兼并天下”指实现了国家的统一,“建皇帝之号”是指建立了皇帝制度,故B正确;A发生在战国时期,C发生在元朝,D发生在明朝,均不符合题干中的时间,故排除。

7.柳宗元说:

“周之失,在于制;秦之失,在于政,不在制”。

文中两个“制”分别指

A.分封制和郡县制

B.宗法制和郡县制

C.分封制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

D.宗法制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材料的意思是,分封制导致了周的灭亡。

而秦朝的灭亡并不是推行郡县制,在于暴政,故A正确;周的灭亡主要是的分封制的弊端造成的,而不是宗法制,排除B、D;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造成秦朝暴政,导致秦朝灭亡,不符合题意,C错误。

8.秦朝郡县制度之所以能够适应集权政治的需要,最主要在于

A.郡县是地方行政管理机构

B.郡县官吏必须对上一级负责

C.郡县官吏与皇帝是臣与君的关系

D.郡县长官由皇帝直接任命,官吏不能世袭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

秦朝推行郡县制度,郡县长官由皇帝直接任命,官吏不能世袭。

这样中央就牢牢控制地方的人事任免权。

郡县制度有利中央垂直管理地方,适应了集权政治的需要。

选D。

考点:

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郡县制

9.行省制度的创立,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

这一制度创立于

A.秦朝

B.汉朝

C.唐朝

D.元朝

【答案】A

【解析】行省制度创立于元朝,故D正确;其他朝代不符合。

10.从左图到右图的变化体现了

A.从分裂逐步走向统一

B.中央集权得到了加强

C.皇权不断得到强化

D.郡县制到行省制的演变

【答案】D

【解析】左图反映的是汉初的郡国并行制,右图反映的是元代的行省制度。

前者不利于中央管理地方,后者有利于加强对地方的管理。

故选B;西汉是统一的政权,故A错误;材料中是地方制度,是加强中央集权,故C错误;图一是郡国并行制,故D错误。

.

11.《水浒传》第七十七回写道,枢密院童贯率领八十万大军去梁山伯镇压宋江起义军,中了十面埋伏,只身逃回汴京。

宋代枢密院的职能是掌管

A.军政

B.民政

C.行政

D.财政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材料中“枢密院童贯率领八十万大军去梁山伯镇压宋江起义军”说明宋代规定,军政归枢密院掌管,行政归宰相掌管,财政归三司掌管。

因此A正确,BCD项错误,故选A。

考点:

古代中国的政治·汉代元政治制度演变·宋代政治制制度

12.某朝官员王锷通过贿赂企图兼任宰相。

皇帝同意了王锷的请求,并下诏“锷可兼宰相”。

时任给事中的李藩行使职权,驳回诏书。

由此推断,给事中隶属于

A.唐朝的门下省

B.宋朝的枢密院

C.明朝的内阁

D.唐朝的中书省

【答案】C

【解析】材料信息是:

给事中行使职权驳回了皇帝的诏书,这说明给事中行使的是审核权。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代三省六部制中的门下省拥有审核权,故A项;B负责军事;C不具备宰相的权限;D是负责草拟。

13.有学者认为:

作为一种上千年的文化存在,科举显然有其客观的历史合理性,否则我们就无法解释其存在的持久性。

与之前的选官制度相比,科举制度最大的“合理性”应是

A.封建政府人才选拔工作制度化

B.贵族垄断官场局面开始被打破

C.底层知识分子社会流动均等化

D.积极向上的社会心理得以塑造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并分析论证问题能力,本题主要考察的是科举制度。

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科举制度最大的“合理性”是底层知识分子社会流动均等化。

所以答案选C。

A中制度化没有体现阿金;B中贵族垄断打破错误;D中不符材料主旨。

考点: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科举制

【名师点睛】科举考试是隋唐到清代的历经了一千三百多年封建王朝分科考选文武官吏及后备人员的制度。

隋朝以前采用的九品中正制选拔官员的制度导致出身寒门的普通人无法步入仕途,隋朝开始改为科举制,使得任何参加者都有成为官吏的机会。

明清时期科举考试逐渐僵化,被称为八股取士,后于20世纪清末初废除。

14.韩剧《来自星星的你》中,都教授降落在朝鲜的日期为光海一年(公元1609年),此时中国正值明朝,若他当时降落在中国,以下情况有可能的是

A.成为明朝丞相,辅佐皇帝处理政务

B.成为殿阁大学士,对军国大事进行“批红”

C.在按察使司,对六部进行业务监督

D.以平民身份参加科举考试,成为朝廷的官吏

【答案】C

【解析】明朝太祖朱元璋就废除了宰相,故A项错误;明朝六科给事中辅助皇帝处理奏章,稽察六部事务,不负责监察地方官吏言行,故B项错误;殿阁大学士对军国大事拥有票拟权,而不是“批红”权,“批红”权属于宦官,故D项错误;明代仍实行科举制度来选拔官吏,故C项正确。

15.下图“獬豸”是我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神兽,它能辨是非曲直,能识善恶忠奸。

下列古代官僚机构及官员中带有“獬豸”功能的有

①御史大夫

②军机大臣

③监御史

④刺史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答案】B

【解析】本题材料提到,“獬豸”是我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神兽,它能辩是非曲直,能识善恶忠奸。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古代官僚机构及官员带有“獬豸”功能的有①御史大夫,秦朝中央监察官员,三公之一;②军机大臣属于中枢机构,不负责监察,③监御史负责监察机构,④刺史,汉代监察地方的官员。

故B项正确。

点睛:

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官僚机构及官员带有监察功能的相关知识,属于备考重点难点之一,要引起足够重视。

题目中的御史大夫,秦朝中央监察官员,三公之一;刺史,汉代监察地方的官员;按察使司,明朝地方监察官员;枢密使,宋代中央掌管军事的官员。

分散在教材各处,要从不同角度归纳相关知识点,同时和其他相关知识联系,如宋代通判的职能。

16.根据史书记载进行统计发现,唐朝830名进士的分布来源如下图所示。

下列有关唐代科举制的说法正确的是

A.科举制是对魏晋时期九品中正制的继承

B.士族子弟的传统文化优势并未逐渐消失

C.科举制对整个乡村教育的影响微乎其微

D.容易滋生官本位之风不利社会整体发展

【答案】D

17.近代史上赫德在《中国实测论》中向列强建议:

侵华的最好手段“莫如扶植满洲政府,使其代行我令,压制其民。

民有起而抗者,则不能得义兵排外之名,而可以叛上之名诛之……我因得安坐以收其实利,此即无形瓜分之手段也。

”以下阶段与列强这一手段不相符的是

A.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

B.八国联军侵华后的清朝

C.北洋军阀统治时期

D.抗日战争时期

【答案】A

【解析】材料中是“莫如扶植满洲政府,使其代行我令,压制其民”体现是通过扶持政府来控制中国,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还没有实现对清政府的控制,故A不符合材料特征,其他均是列强扶持政府对中国的控制,故A正确。

18.有的历史学家认为“(鸦片战争)不过是一个持续了二十年,并且要决定东方和西方之间应有的国际和商务关系的斗争的开端”。

今天有的历史学者又提出了“鸦片战争——农耕文明和工业文明的碰撞”的新认识。

以下正确的是

A.两种观点符合史实

B.两种观点都错误

C.前者观点正确后者观点错误

D.前者观点错误后者观点正确

【答案】D

【解析】据材料“东方和西方之间应有的国际和商务关系的斗争的开端”、“农耕文明和工业文明的碰撞”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前者抹煞了鸦片战争的实质,故观点错误;后者从文明史观的角度看待鸦片战争,观点正确。

故D项正确,ACD项都错误。

故选D。

19.江苏有一个城市,是近代史开始的地方,同时也见证了近代史的结束。

这座城市是

A.无锡

B.苏州

C.南京

D.连云港

【答案】C

【解析】略

20.“天京事变”可以说明一个基本道理

A.农民领袖之间只能同患难,不能同安乐

B.农民领袖缺乏进取心

C.统治阶级内部争权夺利的斗争不可避免

D.小农经济的分散性决定了农民阶级不能形成坚强的领导核心

【答案】D

【解析】最基本的道理就是最本质的原因,天京变乱是太平天国统治集团内部争权夺利的斗争,这是由其阶级本性决定的。

A、B两项表述的观点不正确。

C项说法绝对。

点睛:

农民阶级的局限性表现

(1)从经济上看,是分散的小生产者,目光短浅。

(2)从政治上看,农民阶级不可能提出科学的革命纲领和口号。

(3)从思想上看,农民阶级缺乏科学的世界观,不能用科学理论作指导,多是用封建迷信宣传和组织群众。

(4)从组织上看,作为小生产者,因其自私性和分散性,很难形成统一的、坚强的革命领导核心。

21.太平天国运动期间,浙江和江苏的太平军颁布告示:

“令凡有田者,得自征半年租”“业主租收五成”。

在这种情况下,地主收租“如乞丐”,佃户“善者给数斗,黠者不理,或全家避出”。

对此,合理的结论是太平天国运动

A.触动了封建生产关系

B.得到了农村地主的支持

C.引发了农民恐慌出逃

D.废除了封建土地私有制

【答案】A

【解析】材料中由于太平天国土地政策的实施,地主收租比较困难,反映出了太平天国运动触动了封建生产关系,故A正确;地主反对太平天国土地政策,故B错误;农民并没有恐慌,故C错误;太平天国不是废除土地私有制,故D错误。

22.《马关条约》中使列强侵华方式由商品输出转变为资本输出的内容是

A.赔偿日本军费白银2亿两

B.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

C.割辽东半岛、台湾及其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

D.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

【答案】B

【解析】资本输出是用过剩资本向其他国家投资或贷款,例如在中国投资开办工厂,故B项正确;A是属于赔款;C属于领土割让;D属于开放通商口岸,有利于商品输入。

点睛:

商品输出,顾名思义,就是西方列强向中国倾销工业品和掠夺原料,这些商品包括鸦片、西方列强本国的手工工厂所生产的产品,或者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很少),利用中国廉价劳动力和原料,剥削中国人民。

商品输出较资本输出时间早,在1840年至1895《马关条约》签订年间里,绝大部分都是商品输出。

其本质是控制殖民地的市场。

资本输出是用过剩资本向其他国家投资或贷款,例如在中国投资开办工厂,借大量高额利息的国债(如《马关条约》中规定:

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

《辛丑条约》规定赔4.5亿两白银清政府无力支付,只得向帝国主义国家大借外债,或者利用雄厚的资本取得在中国的铁路权(《中法条约》规定)、开矿权等等。

其本质是通过资本控制殖民地的经济命脉(危机更加加深和严重)。

23.《辛丑条约》签订后,在德军驻守的区域,士大夫为店铺重新命名,“德昌”“德兴”“德胜”“德永”,比比皆是,还有自发给侵略军送“万民伞”的。

北方下层社会原本刮起痛恨洋物之风,联军侵略后,则以附洋为时髦。

这反映了

A.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

B.中国传统民族心理防线的瓦解

C.清政府成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

D.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答案】B

【解析】材料中“德昌”“德兴”“德胜”“德永”说明《辛丑条约》后民众比较认同洋人的东西,显然中国民众心理防线被摧毁,故B正确;A是甲午战争之后;C和D均是是《辛丑条约》影响。

24.慈禧太后在允签《辛丑条约》的上谕中说:

“今兹和约不侵我土地,不掠我人民,念友邦之见谅,疾愚暴之无知。

”所谓该条约“不侵我土地”的主要原因应在于

①瓜分狂潮中列强已将中国领土瓜分完毕

②义和团运动粉碎了列强瓜分中国的迷梦

③清政府已变成列强在中国的统治工具

④中外反动势力矛盾业已根除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答案】B

25.“瓜分豆剖燃眉急,扶清灭洋树大旗。

莫道中华尽懦弱,农民阶级志不移。

”该诗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A.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

B.义和团运动

C.黄海海战

D.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

【答案】B

【解析】从材料信息“农民阶级”“扶清灭洋”、“瓜分豆剖”,可以看出这是对义和团运动的描述。

ACD三项都没有提出扶清灭洋的口号,也不是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狂潮时期。

26.下列通过解读史实而得出的结论,正确的是

A.A

B.B

C.C

D.D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

左宗棠收复新疆,打击了侵略者的嚣张气焰,维护了中国领土的完整,但没有消除中国的边疆危机,A错误;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台湾并没有收回祖国,没有维护了国家领土完整,B错误;义和团运动在民族危机空腔严重情况下提出“扶清灭洋”口号,C正确;1927年在井冈山创建第一块农村革命根据地,D错误。

考点:

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1840至1900年间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和《辛丑条约》

27.《临时约法》规定:

“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国民全体。

”在当时,其本质意义在于

A.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全体国民

B.为资本主义发展创造了条件

C.否定了君主专制政体

D.确立了民主共和政体

【答案】C

【解析】“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国民全体”说明主权在民的思想,实质上是否定了君主专制的政体,故C正确;A属于现象,不是本质;B属于辛亥革命经济影响;D不符合《临时约法》确定的政体。

28.辛亥革命后,一些有志于民主推广的人常到田间“与农夫田父谈于树林之下,语以代议制之善,国会选举之不宜草率投票,其皆瞠目结舌而不解。

”对此说法错误的是

A.代议制的基础还没巩固

B.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C.农民对政治不了解

D.实施民主政治的基础薄弱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

代议制基础薄弱导致材料中现象出现,故A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与材料中“则皆瞠目而不解”的信息完全相反,故B项错误;符合题意;农民了解代议制,只是无暇顾及,故C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材料中“与农夫田父谈于树林之下,语以代议制之善”说明辛亥革命后实施民主的社会基础非常薄弱,故D项正确,不符合题意。

考点:

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辛亥革命•辛亥革命影响

29.1912年成立的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被称为亚洲第一个“美国式”的共和国。

其政权的组织形式也被称为是美国的“仿制品”,究其主要原因是这一政权

A.实行责任内阁制

B.在美国支持下建立

C.实行民主共和制

D.确立了君主立宪制

【答案】C

【解析】根据《临时约法》规定,中华民国实行三权分立的民主共和制,是一个“美国式”的共和国。

故选C。

A项说法错误,临时政府是共和制。

B项错误,临时政府并非在,美国的支持下建立的,新生的政府并未得到列强的认可;D项是学习的英国;

点睛:

《临时约法》是孙中山在充分考察西方民主政治的基础上颁布的,其中三权分立制参照了美国,责任内阁制效仿了英国。

责任内阁制的规定,有利于从法律上限制即将成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的袁世凯的权力,维护民主共和制度。

30.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义革命的开端,最主要的依据是

A.彻底的反帝反封建口号

B.受十月革命的影响

C.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D.无产阶级开始担负起革命的领导任务

【答案】D

【解析】试题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五四运动,旨在考查正确解读材料的能力。

根据所学,新民主主义革命是指无产阶级领导的反封建反侵略的革命活动,而五四运动标志着无产阶级登山了历史舞台,符合题意的是D项,A项是中共二大的主要成果,BC项不是最主要的,排除。

31.爱因斯坦在20世纪20年代初途经上海,后在日记中写道:

“在上海,欧洲人是一个统治阶级,而中国人则是他们的奴仆,这种差别使得近年来的革命事件特别可以理解了。

”材料中的“革命事件”是指

A.义和团运动

B.辛亥革命

C.五四运动

D.新文化运动

【答案】C

【解析】根据关键词20世纪20年代、上海,可知选择C项五四运动。

故选C。

A是1900年,不符合题干时间;B项错误,辛亥革命发生在武汉,并且还是在1910年;D项是在1915年发生,但是与材料“在上海,欧洲人是一个统治阶级,而中国人则是他们的奴仆”无关且不是革命事件。

32.1921年中共“一大”上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纲领》(英文译稿)中规定:

“以无产阶级革命军队推翻资产阶级,由劳动阶级重建国家,直至消灭阶级差别;……废除资本私有制,没收一切生产资料,如机器、土地、厂房、半成品等,归社会所有”。

对上述材料的解读,正确的是

①明确了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

②宣告了中国无产阶级政党诞生

③中共对当时国情缺乏正确认识

④中国共产党是新型的革命政党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③④

【答案】B

【解析】反帝反封建的主要任务是1922年中共二大提出的。

中共一大的纲领仅仅是最高的革命纲领,故①错误,其他均是一大正确表述,所以本题答案就是C。

点睛:

中国共产党一大意义

33.费正清说:

“这是一个大约12个二十几岁年轻人参加的会议。

会议是在上海法租界的一所女子学校(暑假放假)里召开的,成员们担心巡捕的监视,乘火车转移到(嘉兴南湖)湖上的一所游艇中继续讨论。

”材料中所说的会议

A.标志着国共两党合作的形成

B.成为中共历史上重要的转折点

C.使得中国革命面貌焕然一新

D.给思想混乱的中共指明了方向

【答案】C

【解析】由“成员们担心巡捕的监视”可知这是一次秘密会议,结合选项内容和所学知识可知应为中共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共一大的召开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从此中国革命的面貌就焕然一新了,故选C。

A是国民党一大;B是遵义会议;D是八七会议。

34.1927年7月24日,宋庆龄在声明中指出:

“我对于革命并没有灰心。

使我失望的,只是有些领导过革命的人已经走上歧途。

”宋庆龄所指的人是

A.蒋介石、汪精卫

B.汪精卫、陈独秀

C.蒋介石、陈独秀

D.蒋介石、董必武

【答案】A

【解析】“1927年7月24日”“领导过革命的人走上歧途”说明是国民大革命失败的事件,指的是蒋介石和汪精卫发动的反革命政变,故A正确;其他选项组合不符合题意。

35.“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当年红军“远征”主要是因为

A.中共负责人博古和军事顾问李德等人“左”倾错误

B.东北沦陷,华北沦陷!

中华民族危机空前

C.蒋介石先后派重兵和使用现代化武器

D.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利

【答案】A

【解析】红军长征的主要原因是左倾错误,故A正确;B是1935年华北事变;C不是主要原因;D是直接原因。

36.下列对长征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党团建设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