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材地理必修1人教版 第一章 第三节.docx
《新教材地理必修1人教版 第一章 第三节.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教材地理必修1人教版 第一章 第三节.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新教材地理必修1人教版第一章第三节
第三节 地球的演化过程
课程标准
运用地质年代表等资料,简要描述地球的演化过程。
学习目标
1.了解地层和化石的概念,掌握其规律。
2.了解地质年代表。
3.熟悉地球的演化历史,掌握不同地质年代的生物特征。
一、原始大气、海洋和陆地
1.原始陆地:
地球诞生初期,受大量陨石撞击,地球上大部分岩石处于熔融状态;陨石减少后,地球冷却,地幔表层冷却形成原始地壳。
2.原始大气:
地球在冷却过程中,内部气体溢出形成原始大气圈。
3.原始海洋:
火山喷发出的水蒸气、二氧化碳、氮、氢等气体形成厚厚的云层,云层凝结致雨,雨水汇聚到低洼地带,原始海洋开始形成。
判断
1.地球上的水来自于宇宙空间。
(×)
2.炽热的岩浆中不会含有水。
(×)
3.地球诞生初期表面被熔岩覆盖。
(√)
二、地质年代表
1.地层与化石
(1)地层:
地壳在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具有一定时代含义的成层的岩石和堆积物。
(2)化石:
岩石形成过程中保存下来的石化的古代生物遗体或遗迹。
(3)意义:
是记录地球历史的“书页”。
2.地质年代表
(1)地层单位:
地质学家们通常根据地层顺序和古生物遗体或遗迹,把地层划分为若干大小不同的单位,称为地层单位。
(2)地质时代单位:
各个地层单位所代表的时间称为地质时代单位。
(3)地质年代表:
按时代早晚顺序把地质年代进行编年,形成地质年代表。
填写下表:
判断
1.地层中的化石就是古生物的遗体。
(×)
2.各类地层中都能找到化石。
(×)
3.地质年代表是按照岩层的上下顺序排列的。
(×)
三、地球的演化史
1.太古代(距今25亿年以前)
(1)海陆格局:
形成薄而活动的原始地壳,岩浆喷溢活动相当频繁,构造运动剧烈。
太古代晚期,出现了小规模的陆地。
(2)大气:
原始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较高,处于缺氧状态。
(3)矿产:
世界上60%以上的铁矿形成于这个时期。
(4)生物演化:
①早期没有生命现象。
②十几亿年后,出现了原始的生命:
原始细菌。
③31亿年前,蓝绿藻类已开始繁殖。
2.元古代(距今25亿~5.41亿年)
(1)海陆格局:
①地壳经过多次构造运动,陆地面积进一步扩大。
②元古代末期,形成了许多稳定的古陆地。
(2)大气:
二氧化碳逐渐被藻类吸收,游离氧增多。
(3)矿产:
形成丰富的铁矿等矿产。
(4)生物的进化:
藻类日益繁盛。
3.古生代(距今5.41亿~2.5217亿年)
(1)海陆格局:
①陆地面积进一步扩大。
②经过泥盆-二叠纪的海西运动,北方各个古陆合在一起,形成劳亚古陆;南方有冈瓦纳古陆。
(2)矿产:
石炭-二叠纪是地质史上一个重要的成煤时代。
(3)生物的进化:
①早古生代,三叶虫、珊瑚等无脊椎动物空前繁盛。
因此早古生代被称为“海洋无脊椎动物时代”。
②从志留纪出现鱼类,到泥盆纪空前繁茂,成为“鱼类时代”。
③泥盆—二叠纪,动物演化为两栖类,由在水中生活开始大规模地向陆地发展,这是动物发展史上的一次飞跃。
④晩古生代时期,蕨类植物繁茂,形成广阔森林,是主要的造煤植物。
4.中生代(距今2.5217亿~0.66亿年)
(1)海陆格局:
①中生代的燕山运动,形成了中国的地质构造轮廓和地貌基础。
②劳亚古陆逐渐连接,面积扩大,而冈瓦纳古陆发生解体并逐渐分离,出现古大西洋和古印度洋。
(2)矿产:
矿产
种类
非金属矿产
煤、石油、天然气、石膏、岩盐
金属矿产
铁、钨、锡
(3)生物的进化:
①适应陆地环境的裸子植物迅速发展,中生代被称为“裸子植物时代”,代表植物主要有松柏、苏铁、银杏等。
这些繁茂的植物成为当时主要的造煤植物。
②爬行动物极度繁盛,其中最占优势的一类就是恐龙,中生代也被称为“爬行动物时代”。
5.新生代(距今0.66亿年~今)
(1)海陆格局:
规模巨大的构造运动——喜马拉雅运动,形成了阿尔卑斯山脉、喜马拉雅山脉、安第斯山脉等,地球上的海陆分布与现在渐趋一致。
(2)矿产:
在中国古近纪和新近纪的地层中含有煤、油页岩、石油、石膏和岩盐等矿产。
(3)生物的进化:
①植物以被子植物为主,所以新生代又被称为“被子植物时代”。
②哺乳动物极为繁盛,因此也被称为“哺乳动物时代”。
③人类的出现和进化,是第四纪最重要的特征。
(4)气候:
第四纪时期北半球出现大冰期,气温普遍下降,气候寒冷。
判断
1.地壳演化的整体趋势是越来越稳定的。
(√)
2.绿色植物是在氧气充足后发展起来的。
(×)
3.地质史上的气候演化是越来越暖的趋势。
(×)
4.三叶虫是生活于中生代的动物。
(×)
探究点一 地层的判读
地质历史上各种地质事件的结果和影响,都可在地层和岩石中留下一定的痕迹,因此,追溯地层和岩石的各种特征及其空间关系,就可了解地壳的发展历史。
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原始产出的地层具有下老上新的规律;有侵入地层的总是侵入者年代新,被侵入者年代老。
据此判断下图中岩层A、B、C、D的新老关系。
答案 按照从老到新的顺序依次为B→A→C→D。
2.同一时代的地层往往含有相同或相似的化石,越古老的地层含有越低级、越简单生物的化石。
而不同时期地壳运动在垂直方向上表现为抬升或下沉,地壳抬升过程中地表往往伴随着侵蚀作用,地壳下沉过程中地表往往伴随着沉积作用。
读“A、B两地地层对比图”,思考以下问题。
(1)A、B两地是否具有同一时代的地层?
并将同时代的地层用虚线连起来。
答案 是。
(2)试根据上述材料分析B地缺少化石4所在地层的可能原因。
答案 可能一:
化石4所在地层形成时期,B地为山地,地势高,未发生沉积。
可能二:
化石4所在地层形成之后,B地地壳抬升,化石4所在地层被侵蚀掉。
岩层新老关系的判断方法
(1)沉积岩是受沉积作用而形成的,因而一般的规律是岩层年龄越老,其位置越靠下,岩层年龄越新,其位置越靠上(接近地表)。
(2)侵入的岩层晚于被侵入的岩层。
(3)受岩浆活动高温高压的影响而变质的岩层,晚于相邻的岩层。
读“地质构造图”,完成1~2题。
1.图中岩层按由老到新的顺序是( )
A.①②③④B.①③②④
C.①②④③D.①③④②
2.如果在①岩层中发现了大量的珊瑚化石,那么可以推断当时的沉积环境是( )
A.温暖的浅海B.温暖的深海
C.寒冷的深海D.寒冷的浅海
答案 1.B 2.A
解析 第1题,读图可知,图中岩层①③④为水平沉积岩层,沉积岩形成年代越久,其位置越向下,所以按照由老到新的顺序依次为①③④。
②岩层为侵入岩,将①③岩层破坏,形成于①③岩层以后,而④岩层没有被破坏,说明④岩层形成最晚,故顺序为①③②④,故选B。
第2题,珊瑚化石指示清澈温暖的浅海环境,故选A。
探究点二 地球的演化
阅读地球上生物的演化过程,分析地球整体的演化历史。
1.根据图中生物的演化推测,地层A~E的形成时间从早到晚的排列应该是________。
说出你的判断理由。
答案 ABCDE。
理由:
从A到E中的生物越来越高级,根据生物进化从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规律可以推测,A地层中生物最简单,形成时代最早,是最古老的地层。
E地层中的生物最高级,形成的时代最晚。
2.B地层中的生物生存环境都是海洋,根据图中的生物种类,推测此时期大气的主要成分及变化。
答案 主要是以二氧化碳为主,蓝绿藻出现后,光合作用越来越强,大气中的游离氧越来越多。
3.E地层形成时期,发生了什么重要事件?
答案 ①在古地中海和环太平洋地带发生了规模巨大的构造运动——喜马拉雅运动,形成了阿尔卑斯山脉、喜马拉雅山脉、安第斯山脉等,地球上的海陆分布与现在渐趋一致。
②形成煤、油页岩、石油、石膏和岩盐等矿产。
③第四纪时期北半球出现大冰期,气温普遍下降,气候寒冷。
④人类出现并进化至今。
地球环境的演化
(1)海陆的演变
①太古代,地球形成原始地壳,原始海洋出现,形成了一些小规模的陆地;构造运动剧烈。
②元古代,地壳经过多次构造运动,形成了许多稳定的古陆地。
③古生代,地壳运动剧烈,多大型褶皱运动,陆地面积进一步扩大,北方形成劳亚古陆;南方有冈瓦纳古陆。
④中生代,板块运动剧烈,冈瓦纳联合古陆解体,各大陆漂移;燕山运动形成了中国的地质构造轮廓和地貌基础。
⑤新生代,地壳运动剧烈,喜马拉雅运动后形成了现代地势起伏的基本面貌。
(2)大气层的演变
①原始大气:
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碳、一氧化碳、甲烷和氨,缺少氧气。
②现代大气:
主要成分是氮气和氧气。
③演变原因:
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
因此,地球上生命的出现和演化与大气中氧气的增多密不可分。
(3)矿产资源
①太古代:
铁矿。
②元古代:
铁矿。
③古生代:
煤矿。
④中生代:
多种矿产。
类型
非金属矿产
金属矿产
类型
煤、石油、天然气、石膏、岩盐
铁、钨、锡
⑤新生代:
煤、油页岩、石油、石膏和岩盐等矿产。
(4)生物的演化
科学家对全球各地的地层和古生物化石进行了对比研究,发现地球生物演化呈现明显的阶段性。
生物的演化呈现出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向复杂进化的特征。
①太古代:
早期还没有生命现象;十几亿年后出现了原始细菌;大约31亿年前,蓝绿藻类开始繁殖。
生命从无到有。
②元古代:
海生藻类出现;无脊椎动物出现。
③古生代:
早期,三叶虫、珊瑚等无脊椎动物空前繁盛;志留纪出现了鱼类等脊椎动物;泥盆-二叠纪演化为两栖类,动物由在水中生活开始大规模地向陆地发展,这是动物发展史上的一次飞跃。
晩古生代时期,陆地上的蕨类植物繁茂,形成广阔森林。
④中生代:
由于陆地面积扩大,地形和气候条件逐渐变得复杂,蕨类植物逐渐衰退,裸子植物迅速发展,因此,中生代又被称为“裸子植物时代”。
以恐龙为代表的爬行动物极度繁盛,中生代也被称为“爬行动物时代”。
⑤新生代:
植物以被子植物为主,所以新生代又被称为“被子植物时代”。
哺乳动物极为繁盛,因此也被称为“哺乳动物时代”。
山东省诸城市恐龙博物馆收藏有大量恐龙化石和恐龙蛋化石,恐龙于白垩纪晚期灭绝。
据此完成3~4题。
3.白垩纪属于( )
A.古生代早期B.古生代晚期
C.中生代早期D.中生代晚期
4.恐龙繁盛的地质年代,兴盛的植物是( )
A.孢子植物B.被子植物
C.裸子植物D.藻类植物
答案 3.D 4.C
解析 第3题,中生代主要包括三叠纪、侏罗纪和白垩纪,白垩纪属于中生代晚期,故选D。
第4题,恐龙繁盛的地质年代为侏罗纪和白垩纪,此时裸子植物极度兴盛,故选C。
1.关于化石的说法,错误的是( )
A.同一时代的地层中,往往含有相同或相似的化石
B.不同时代的地层,往往含有不同的化石
C.一般而言,地层中低级化石在上,高级化石在下
D.通过化石可以确定地质年代
答案 C
解析 同一时代的地层中,往往含有相同或相似的化石,A对。
不同时代的地层,往往含有不同的化石,B对。
一般而言,地层中低级化石在下,高级化石在上,C错。
通过化石可以确定地质年代,D对。
故选C。
2015年初,美国科学家宣布发现了3亿年前(古生代末期)的食肉动物祖先的化石,科学家认为这一类食肉动物最终进化成为现代的哺乳动物。
下图为科学家依据化石复原的这一古老生物示意图。
据此回答2~3题。
2.对材料中的信息判断合理的是( )
A.生物的进化与环境无关
B.生物进化是由低级到高级的过程
C.该时期地球上出现了哺乳动物
D.生物不仅可以适应环境,也能主动改造环境
3.该时期灭绝的代表性生物是( )
A.恐龙B.爬行类
C.被子植物D.三叶虫
答案 2.B 3.D
解析 第2题,生物的进化与环境有关,A错。
生物进化是由低级到高级的过程,B对。
该时期为古生代末期,没有出现哺乳动物,C错。
生物进化论认为适者生存,生物可以适应环境,不能主动改造环境,只有人类能主动改造环境,D错。
第3题,图示时期是古生代末期,选D。
地壳中的矿产资源都是地质历史时期形成积累下来的,不同的矿产资源形成的地质年代差异很大。
下面是地球演化的地质年代:
①太古代,②元古代,③古生代,④中生代,⑤新生代。
关于矿产资源的形成问题,回答4~5题。
4.铁矿石形成的地质年代主要是在( )
A.①②B.③④C.①②③D.③④⑤
5.煤炭是目前人类的常规能源之一,是地质历史时期的植物被掩埋在地下逐渐形成的。
主要的成煤期是在( )
A.①②B.③④
C.①②③D.③④⑤
答案 4.A 5.D
解析 第4题,铁矿主要形成于太古代、元古代两个古老的地质年代,选A。
第5题,古生代的蕨类植物、中生代的裸子植物、新生代的被子植物都是重要的成煤植物,选D。
6.科学家在地层中发现未被破坏的沉积岩层的次序,如图所示,图中Ⅱ层中有物种A化石,Ⅰ层中有物种B化石。
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化石是地层里古代生物的________或________。
(2)在研究地层中古生物化石的结构时发现,越是古老地层中发掘的生物化石结构越________,越是新近地层中发掘的生物化石结构越________。
(3)试比较物种A与物种B的主要差异。
(4)在Ⅱ层里能否找到物种B的化石?
为什么?
答案
(1)遗体 遗迹
(2)简单 复杂
(3)物种A比物种B出现的时间晚,物种A比物种B结构复杂,物种A比物种B高等。
(4)有可能。
可能物种B一直适应环境,直到物种A的出现,仍有生存的竞争力。
生物是在地球发展历史中产生的,但在地质历史时期也经历过一些不利于生物演化的环境变化阶段,导致大量生物物种的衰退和灭绝。
据此回答1~3题。
1.鱼类出现的时期是( )
A.寒武纪B.志留纪C.泥盆纪D.侏罗纪
2.从海洋中的水生生物中演化成两栖类生物的时间段是( )
A.太古代B.元古代
C.古生代D.中生代
3.盛极一时的恐龙从地球上完全销声匿迹的地质历史时期是( )
A.古生代末期B.中生代末期
C.太古代末期D.新生代末期
答案 1.B 2.C 3.B
解析 第1题,鱼类是海洋中的脊椎动物,出现在古生代的志留纪,选B。
第2题,两栖类是在海洋环境越来越差、陆地面积越来越大的情况下,部分生物为了更好的适应变化的新环境,被迫向陆地发展,从“鱼类时代”后的泥盆—二叠纪演化为两栖类,泥盆—二叠纪属于古生代,选C。
第3题,中生代末期发生了白垩纪物种大灭绝事件,绝大多数物种从地球上消失,包括我们所熟知的恐龙。
读“某地剖面示意图”,完成4~5题。
4.图示地层中动物化石经历的演化过程是( )
A.海生无脊椎动物—爬行动物—脊椎动物
B.海生无脊椎动物—脊椎动物—爬行动物
C.爬行动物—海生无脊椎动物—脊椎动物
D.爬行动物—脊椎动物—海生无脊椎动物
5.石炭—二叠纪是地质史上最重要的成煤时期,由此可推知当时的环境特点为( )
A.干燥,冷热多变B.全球气候分带明显
C.湿润,森林茂密D.寒冷,冰雪广布
答案 4.B 5.C
解析 第4题,动物是不断从低级向高级演化的。
第5题,煤炭是地质历史时期的森林等植被在地质作用下形成的,由此可推知石炭—二叠纪时期气候湿润、森林茂密。
地球有悠久的过去,还有漫长的未来。
生物的出现和进化只是其中的一小段,而人类的历史更是短暂的一瞬。
据此回答6~7题。
6.鱼类出现在( )
A.太古代B.元古代
C.古生代D.中生代
7.三叶虫形成于寒武纪,灭绝于二叠纪。
含三叶虫化石的地层形成于( )
A.古生代B.元古代
C.中生代D.新生代
答案 6.C 7.A
解析 第6题,鱼类出现在古生代中的志留纪。
第7题,不同时代的地层中,含有不同的生物化石。
三叶虫生活的地质年代从寒武纪到二叠纪,对应的是整个古生代,选A。
8.生物大灭绝的原因可能是( )
A.生物进化B.环境污染
C.环境变迁D.海洋消失
答案 C
解析 生物大灭绝的原因可能是环境变迁,生物的生存环境遭到破坏,C对。
生物进化、环境污染是逐渐变化的,不会导致生物突然灭绝,A、B错。
海洋从来也没有消失过,D错。
9.下列有关生物进化与环境关系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无脊椎动物演化成脊椎动物与环境没有关系
B.蓝绿藻的出现和发展,对地理环境影响不大
C.大气向有氧环境转变与生物进化无关
D.地理环境转向有氧环境,为生物进化奠定了环境基础
答案 D
解析 生物和环境是相互影响和作用的,生物的进化与环境变化密切相关,A错。
蓝绿藻是绿色植物,具有光合作用的功能,改变了地球大气组成,对地理环境影响巨大,B错。
地理环境从无氧环境向有氧环境转变是生物进行光合作用的结果,C错。
地理环境从无氧环境向有氧环境转变,为生物进化奠定了环境基础,D对。
读“生物进化与环境演变示意图”,完成10~12题。
10.在①时期以前,地球表层的主要发展过程有( )
A.岩浆活动频繁B.火山活动趋向平稳
C.陆地面积辽阔D.亚欧大陆形成
11.下列现象与蓝绿藻的出现无关的是( )
A.水体中有了游离态的氧气
B.赤铁矿的形成
C.紫红色石英砂岩的形成
D.劳亚古陆的形成
12.动物由海洋向陆地发展的时期是( )
A.①B.②C.③D.④
答案 10.A 11.D 12.C
解析 第10题,在①时期以前,地球表层处于剧烈的变化过程中,岩浆活动频繁,火山活动强烈,陆地面积不大,选A。
第11题,蓝绿藻的出现,使光合作用得以进行,释放了大量游离态的氧气,铁元素被氧化形成红色的赤铁矿,含有红色氧化铁的石英砂岩也形成了。
劳亚古陆的形成是地壳运动的结果,与蓝绿藻的出现无关。
故选D。
第12题,动物由海洋向陆地发展的时期是古生代末期,鱼类向两栖类发展。
现代地貌的形成与地质历史时期的地壳运动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关于地质地貌的演化问题,回答13~14题。
13.燕山运动产生的影响是( )
A.劳亚古陆解体
B.冈瓦纳古陆连接成大陆
C.安第斯山形成
D.形成了我国的地质构造轮廓和地貌基础
14.形成我国现代地貌格局的构造运动是( )
A.海西运动B.加里东运动
C.燕山运动D.喜马拉雅运动
答案 13.D 14.D
解析 第13题,燕山运动中,劳亚古陆联合成为大陆,冈瓦纳古陆解体;安第斯山是在喜马拉雅运动中形成的;燕山运动形成了我国的地质构造轮廓和地貌基础。
第14题,喜马拉雅运动使得海陆格局与现在渐趋一致,故选D。
15.读“地层与化石示意图”,完成下列问题。
(1)A、B、C岩层中最老的是________层,最年轻的是________层。
(2)若地点1的A岩层含有煤炭,当时的古地理环境是什么?
(3)若地点2的B岩层含有石油,当时的古地理环境是什么?
答案
(1)A C
(2)暖湿的陆生环境。
(3)温暖的浅海环境。
解析
(1)沉积岩层下方的先沉积,上方的后沉积,读图可知,该地岩层自下而上依次为A、B、C,所以最下方的A岩层形成年代最早,最上方的C岩层形成年代最晚。
(2)煤炭是由古代森林经过地质作用转化而来,该地有煤炭,说明古地理环境适合森林生长。
(3)石油是古代海洋生物经过地质作用形成的,该岩层有石油存在,说明过去为海洋环境。
16.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地处青藏高原和黄土高原交会地带的和政县是远古时代各种古脊椎动物繁衍生息的乐园,孕育了今天弥足珍贵的古脊椎动物化石群。
不同化石群埋藏在不同的地层中。
据了解,
1000万年前的古脊椎动物化石,是研究青藏高原隆升历史及古环境、古气候的重要物质依据和信息源。
”看到这个消息,上海某中学地理小组的同学特别感兴趣,他们决定利用暑假前去实地考察研究一番。
在地理老师的指导下,他们给这次考察命了名,并做了大量物质上、知识上的准备工作。
(1)考察主题:
______________与地质年代、自然地理环境的关系。
(2)考察工具准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结合相关材料,他们绘制了一幅古生物化石地表分布示意图,并对相关问题进行了分析。
①根据地层中的化石,该区域最老的岩层形成于____________代。
②三叶虫生活时期该地应为________(填“海洋”或“陆地”)环境;恐龙繁盛时期,该地应为__________(填“海洋”或“陆地”)环境,气候、植被特点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考察结论:
根据实地考察及材料分析,他们认为迄今为止青藏高原地区:
①地理环境经历了__________环境向__________环境的演变;②由不同化石的相对位置关系可知,地壳经历了________(填“抬升”、“下降”或“水平”)运动。
答案
(1)生物化石
(2)该区岩层等资料、指南针、地质锤、笔、纸(只要合理即可)
(3)①古生 ②海洋 陆地 气候温暖湿润,植被茂密
(4)①海洋 陆地 ②抬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