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单元.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215572 上传时间:2023-01-21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47.1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十二单元.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十二单元.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十二单元.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十二单元.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十二单元.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十二单元.docx

《十二单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十二单元.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十二单元.docx

十二单元

第十二单元

一、

隕、磒、湮、下、降、墜、摽、蘦,落也1。

[注]2磒,猶隕也,方俗語有輕重耳3。

湮,沈落也。

摽、蘦,見《詩》。

[正義]4《說文》云:

“木曰落,艸曰零。

”此言字之本義也,通言之則隕墜之類皆爲落也。

隕者,《說文》云:

“隕,從高下也。

”《姤·九二》云5:

“有隕自天。

”《夏小正》云6:

“隕麋角。

”隕,墜也。

《豳風·七月》云:

“十月隕蘀7。

”《毛傳》:

“隕,墜也。

”磒者,《說文》引《春秋傳》云8:

“磒石於宋五。

”今《春秋·莊七年傳》“磒”作“隕”9。

《穀梁傳》云10:

“著於下不見於上謂之隕。

”“隕”、“磒”古通用。

湮者,《周語》云11:

“墮高湮庳12。

”下者,《益·彖傳》云13:

“自上下下。

”降者,《禹貢》云14:

“是降丘宅土15。

”《曲禮》云16:

“水潦降。

”“降”與“下”義同,故《釋言》云17:

“降,下也。

”墜,《說文》作“隊”,云:

“從高隊也。

”《左氏·僖公二十八年傳》云:

“俾隊其師。

”杜注:

“隊,隕也。

”摽,通作“莩”。

趙岐《孟子》注18:

“莩,零落也。

”蘦,通作“零”。

《夏小正》云:

“栗零。

”零也者降也。

[注]“蘦猶”至“見詩”。

○[正義]19郭以“隕”即爲“磒”,因方俗語有輕重,分爲二字耳。

《左氏·文十八年傳》云:

“不隕其名。

”隕,墜也。

《列子·周穆王篇》:

“王若磒虛焉。

”張諶注:

“磒,墜也。

”是其義同也。

湮爲水落,故云沈落也。

摽蘦見《詩》者,《召南》云20:

“摽有梅。

”《毛傳》:

“摽,落也。

盛極則隋落者梅也21。

”《鄭風·野有蔓草》云:

“零露溥兮。

”《豳風·東山》云:

“零雨其濛。

”(釋詁)子之子爲孫。

注孫22,猶後也。

孫之子爲曾孫。

注曾23,猶重也。

曾孫之子爲玄孫。

注玄者,言親屬微昧也24。

玄孫之子爲來孫。

注言有來往之親。

來孫之子爲晜孫。

注晜,後也。

《汲冢竹書》曰25:

“不窋之晜孫26。

晜孫之子爲仍孫。

注仍,亦重也。

仍孫之子爲雲孫。

注言輕遠如浮雲27。

正義《白虎通義》云28:

“子者,孳孳無已也。

”《釋名》云:

“子,孳也,相生蕃孳也。

”“孫,遜也,遜遁在後也。

”曾孫,義如曾祖也。

元孫29,元,懸也,上懸於高祖,最在下也。

元孫之子曰來孫,此在五服之外30,其義疎遠,呼之乃來也。

來孫之子曰昆孫31,昆,貫也,恩義轉遠,以禮貫連之耳。

昆孫之子曰仍孫,以禮仍有之耳,恩意實遠也。

仍孫之子曰雲孫,言去已遠,如浮雲也。

皆爲早娶晚死壽考者言也。

案:

曾孫又爲自孫以下之統稱。

《周頌·維天之命》云:

“曾孫篤之。

”《鄭箋》:

“曾,猶重也,自孫而下事先祖皆稱曾孫32。

”《孔疏》:

“孫是其正稱,自曾孫已下皆得稱孫33。

”《哀二年左傳》云:

“曾孫蒯聵敢告皇祖文王34,烈祖康叔35。

”是雖歷多世亦稱曾孫也。

鄭注《喪服傳》云36:

“據祖期則曾祖大功37,高祖宜小功也38。

高祖、曾祖皆有小功之差,則曾孫、元孫爲之服同也。

”服盡於元孫,故《左氏·僖二十八年傳》載:

盟諸侯之“要言曰:

‘及其元孫,無有老幼39。

’”言以元孫爲遠也。

昆孫又爲遠孫之統稱。

《昭十六年傳》云:

“孔張君之昆孫。

”案:

孔張爲鄭穆公之曾孫,今云昆孫者,散文言之40,遠孫俱得稱昆孫也。

“仍孫”或作“耳孫”,《漢書注》應劭云41:

“言去高、曾益遠,但耳聞之也。

”晉灼云:

“耳孫,元孫之曾孫也。

”顔師古云:

“仍、耳聲相近,蓋一號也。

注“汲冢”至“晜孫”。

○正義《晉書·束皙傳》:

“太康二年42,汲郡人不凖盜發魏襄王墓43,或言安釐王冢44,得竹書數十車,其《紀年》十三篇,記夏以來至周幽王爲犬戎所滅。

郭引之以證古有晜孫之稱也。

不窋之晜孫謂毀榆也45。

隕、磒、湮、下、降、墜、摽、蘦,都是“落”的意思。

兒子的兒子是孫子。

孫子的兒子是曾孫。

曾孫的兒子是玄孫。

玄孫的兒子是來孫。

來孫的兒子是晜孫。

晜孫的兒子是仍孫。

仍孫的兒子是雲孫宮就是室,室就是宮。

[1]單行大字爲《爾雅》原文。

[2][注]以下中號字爲晉郭璞的注解。

[3]輕重:

指“隕”“磒”二字韻部的陰陽之別。

《經典釋文·爾雅音義》:

“隕,于閔反。

”“磒,於敏反。

”“閔”上古屬文韻,“敏”上古屬之韻。

[4][正義]以下雙行小字爲清邵晉涵的注解。

[5]《垢》:

《周易》卦名。

九二:

爻題,指《垢卦》二爻。

按:

當爲“五爻”。

[11]《周語》:

《國語》篇名。

[6]《夏小正》:

《大戴禮記》篇名。

[7]蘀(tuò):

草木脫落的皮葉。

[8]《春秋傳》:

指《左傳·僖公十六年》。

[9]《春秋莊七年傳》:

指《左傳·莊公七年》,有“星隕如雨”之語。

[10]《穀梁傳》云:

見《穀梁傳·莊公七年》。

[12]墮(huī):

毀壞。

後來寫作“隳”。

庳(bì):

低下,矮。

[13]《益》:

《周易》卦名。

《彖傳》:

也叫彖辭,統括一卦之辭。

[14]《禹貢》:

《尚書》篇名。

[15]宅:

定居。

[16]《曲禮》:

《禮記》篇名。

[17]《釋言》:

《爾雅》篇名。

[18]趙岐《孟子章句》引《韓詩·摽有梅》作“莩”。

[19]以下邵晉涵疏解郭璞的注解。

[20]《召南》云:

見《詩經·召南·摽有梅》。

[21]隋:

通“墮”。

[22]“孫”是“遜”的本字,有“在後”的意思。

[23]曾:

指中間隔兩代的親屬。

[24]微昧:

隱蔽,不明顯。

指親屬關係比較疏遠。

[25]《汲塚竹書》:

書名。

見下文邵晉涵《正義》。

[26]不窋:

人名,周始祖后稷之子。

[27]王念孫《廣雅疏證》:

“云者,《爾雅》:

‘仍孫之子爲雲孫’,謂遠孫也。

‘雲’、‘云’古同字,說者以爲‘輕遠如浮雲’,則於義迂矣。

[28]《白虎通義》:

書名。

又稱《白虎通》、《白虎通德論》,東漢班固編集。

[29]元孫:

即玄孫。

元:

避諱字。

[30]如高祖死了,其來孫無須服喪,即通常所謂“出五服”。

[31]昆孫:

同“晜孫”。

昆:

後代。

[32]鄭玄《毛詩傳箋》作“自孫之子而下”。

[33]孔穎達《毛詩正義》認爲曾孫以下都可稱孫。

[34]蒯聵:

春秋時衛國的太子。

皇祖:

遠祖。

文王:

周文王。

[35]烈祖:

開創基業的祖先。

康叔:

周文王之弟,衛國的始祖。

[36]見《儀禮·喪服》鄭玄注。

[37]祖期:

出殯前行祭奠禮的時間。

大功:

五服之一,服喪九個月。

[38]小功:

五服之一,服喪五個月。

[39]這句意爲:

直到後代子孫,不論老少,都要遵守這個盟約。

[40]散文:

訓詁術語,就是籠統地說。

[41]《漢書注》:

指唐顔師古《漢書注》。

[42]太康:

晉武帝年號。

二年:

公元281年。

[43]不准:

人名。

魏襄王:

戰國時魏國國君,公元 前318-前296在位。

[44]安釐王:

戰國時魏國國君,公元前276年-前243年在位。

[45]毀榆:

人名。

周族第八世祖。

二、

爽,差也;爽,忒也1。

皆謂用心差錯不專一。

2差者,《說文》作,云:

“貳也。

”《段氏注》“貳”作“貣”3。

按:

籀文从二,二,謂心不一也。

士或“二三其德4”,所以過差也5。

故“參差”之字从二三。

《太玄·廓》云6:

“或生之差。

”范望注7:

“差,過差也。

”爽者,《說文》云:

“明也。

从(力兒切),二爻也。

”二不專一,故又訓差。

《詩》:

“女也不爽8”,“其德不爽9”。

《傳》竝云:

“爽,差也。

”《方言》云10:

“爽,過也。

”過亦差。

《謚法》云11:

“爽,傷也。

”傷敗亦過差也。

《書》云12:

“惟事其爽侮。

”《老子》云13:

“五味令人口爽14。

”《列子·黃帝篇》云:

“昏然五情爽惑15。

”竝以爽爲差也。

《周語》云16:

“實有爽德17。

”又云18:

“言爽日反其信19。

”韋昭注竝云:

“爽,貳也。

”依《段注》“貳”亦“貣”矣。

爽又訓忒者,忒亦差也。

廣異訓耳。

《老子》云20:

“常德不忒。

”《釋文》引顧云21:

“忒,爽也。

”《漢書·賈誼傳》注:

“爽,忒也。

”忒,《說文》作“”,云:

“失常也。

”通作“忒”,云:

“更也。

”更變亦失常。

故《詩》:

“鞫人忮忒22。

”“享祀不忒23。

”《傳》、《箋》竝云:

“忒,變也。

”《正義》俱引孫炎曰24:

“忒,變雜不一。

”不一即貳,貳即差矣。

《爾雅釋文》“忒”或作“”25,是“”、“忒”通。

又通作“貸”,《易豫釋文》“忒26,京本作‘貸’27。

”《月令》云28:

“宿離不貸29。

”又云:

“無或差貸。

”《呂覽》“貸”俱作“忒”。

又通作“貣”,《書》云30:

“衍忒31”,《史記·宋世家》作“衍貣”。

又通作“貳”,《禮·緇衣》引《詩》“其儀不忒”32,《釋文》:

“忒,本或作‘貳’,音二。

”(釋言)速,徵也;徵,召也。

《易》曰33:

“不速之客。

”徵者,求也。

《說文》云:

“召也。

”召、求義近。

《呂覽·達鬱篇》云:

“桓公樂之而徵燭。

”《漢書·五行志》云:

“徵褰與襦34。

”高誘注及顔師古集注竝云:

“徵,求也。

”速者,疾之徵也。

《文選·思玄賦》云35:

“速燭龍令執炬兮36。

”舊注:

“速,徵也。

”徵亦召。

故《詩》“何以速我獄37”、“以速諸父38”《傳》竝云:

“徵召也。

”《鄉飲酒》及《鄉射禮》“速賓”注同39。

召者,《說文》云:

“也。

”《呂覽·分職篇》云:

“令召客者酒酣。

”高誘注:

“召,請也。

”請猶徵也。

經典“徵”訓“召”者,《周禮·司市》云:

“成賈而徵儥40。

”《縣正》云41:

“縣之政令徵比42。

”《典祀》云43:

“徵役于司隸。

”及《鄉飲酒鄉射禮》云44:

“徵唯所欲。

”鄭注竝云:

“徵,召也。

”凡《左傳》“徵會”、“徵聘”、“徵師”之類,其義亦同。

召猶招也。

《說文》:

“招,手呼也。

”(呼,當作“”)然則召以口,招以手,故《楚辭·招魂序》云:

“以手曰招,以言曰召。

《詩·匏有苦葉》傳:

“招招,號召之貌。

”號召亦召也。

招又求也,致也,竝與“召”義同。

(釋言)

爽,可以訓爲“差”,又可以訓“忒”。

速就是徵;徵就是召。

[1]單行大字爲《爾雅》原文。

[2]這一部分的雙行小字是晉郭璞的注解。

下面的雙行小字是郝懿行的義疏。

[3]貣:

通“忒”,差錯。

[4]二三其德:

語出《詩經·衛風·氓》。

二三:

謂不專一,反復無定。

[5]過差:

過失,差錯。

[6]《太玄》:

書名,也稱《太玄經》。

西漢揚雄類比《周易》而作。

《廓》:

其中的一首。

[7]戴望:

東晉人,著有《太玄經集解》。

[8]女也不爽:

語出《詩經·衛風·氓》。

[9]其德不爽:

語出《詩經·小雅·蓼蕭》。

[10]《方言》云:

見《方言·卷十三》。

[11]《諡法》:

《逸周書》篇名。

[12]《書》云:

見《尚書·洛誥》。

[13]《老子》云:

見《老子·十二章》。

[14]口爽:

味覺差失,舌不知味。

即口舌失去辨味的能力。

爽:

敗壞。

[15]五情:

指眼、耳、口、鼻、身。

爽惑:

迷亂。

[16]《周語》云:

見《國語·周語上》。

[17]爽德:

失德。

[18]又云:

見《國語·周語下》。

[19]言爽:

言語失真,說不講信用的話。

[20]《老子》云:

見《老子·二十八章》。

[21]顧:

指晉顧懽堂。

著有《老子誥》。

[22]鞫人忮忒:

語出《詩經·大雅·瞻卬》。

鞫:

審問。

忮忒:

嫉害變詐。

[23]享祀不忒:

語出《詩經·魯頌·閟宮》。

[24]《正義》:

指孔穎達《毛詩正義》。

[25]《爾雅釋文》:

指《經典釋文·爾雅音義》。

[26]《易豫》:

指《周易·豫卦》。

《釋文》:

指《經典釋文·周易音義》。

[27]京本:

指西漢京房所傳《周易》。

[28]《月令》:

《禮記》篇名。

[29]宿:

星宿。

離:

分佈。

[30]《書》云:

見《尚書·洪範》。

[31]衍忒:

推算過失。

[32]《詩》:

見《詩經·曹風·鳲鳩》。

[33]《易》曰:

見《周易·需卦》。

[34]褰:

套褲。

襦:

短衣。

[35]《思玄賦》:

東漢張衡作。

[36]燭龍:

燈籠。

[37]何以速我獄:

語出《詩經·召南·行露》。

[38]以速諸父:

語出《詩經·小雅·伐木》。

[39]《鄉飲酒》:

《儀禮》篇名。

《鄉射禮》:

《儀禮》篇名。

[40]成賈:

定價。

賈:

同“價”。

儥,買。

[41]《縣正》:

《周禮·地官·司徒》篇名。

[42]徵比:

徵用人力並考核其服役成績。

[43]《典祀》:

《周禮·春官·宗伯》篇名。

[44]《鄉飲酒鄉射禮》:

當爲“鄉飲酒禮”,“鄉射”二字涉上文而衍。

三、

乃、、遂、邁、行、、歸、迋,往也1。

乃者2,《衆經音義》卷十八引《倉頡篇》云3:

“迺,往也。

”《說文》:

“,往也。

”“迺”、“”竝與“乃”同。

《趙策》4:

“蘇秦謂趙王曰:

‘秦乃者過柱山。

'”《漢書·曹參傳》:

“乃者我使諫君也。

”顔師古注云:

“乃者,猶言曩者。

”是“乃”爲“往”也。

,各本僞作“”,或作“昔”,遂譌而爲“”。

下文“,愛也5。

”“”字訛作“”。

《卷二》內6:

“賃、荼、差、且、假、貸,也。

”“”字訛作“僭”,《卷三》內“,磨也。

”“”字訛作“”,竝與此同。

趙岐注《孟子·離婁篇》云:

“者,往也。

”《玉篇》、《廣韻》俱云:

“,往也。

”今據以訂正。

遂者,《楚辭·天問》:

“遂古之初。

”王逸注云:

“遂,往也。

”《淮南子·要略篇》:

“攬掇遂事之蹤7,追觀往古之跡。

”“遂事之蹤”,即“往古之跡”也。

《論語·八佾篇》:

“成事不說,遂事不諫,既往不咎。

”“成事”、“遂事”,即“既往也”。

《逸周書·史記解》8:

“取遂事之要戒。

”亦謂往事也。

邁、行者,《爾雅》:

“邁,行也。

”《秦風·無衣》傳云:

“行,往也。

”者,《說文》:

“,遠行也。

”《漢書·楊雄傳》:

“因江潭而記兮。

”鄧展注云9:

“,往也。

”“”與“”同。

歸者,《隱二年公羊傳》云:

“婦人謂嫁曰歸。

”《爾雅》:

“嫁,往也。

”《莊二年穀梁傳》云:

“王者,民之所歸往也。

”迋者,《說文》:

“迋,往也。

”《襄二十八年左傳》:

“君使子展迋勞於東門之外。

”杜預注與《說文》同。

《漢書·五行志》“迋”作“往”。

“往”、“迋”、“”聲竝相近10。

(釋詁)枸簍、隆屈、、篷、籠,軬也。

此謂蓋弓也11。

《方言》12:

“車枸簍,宋、魏、陳、楚之間謂之,或謂之籠。

自關而西,秦、晉之間謂之枸簍,西隴謂之,南楚之外謂之篷,或謂之隆屈。

”郭注云13:

“即車弓也。

”“”與“軬”同。

《釋名》云14:

“軬,藩也15,藩蔽雨水也。

”《說文》作“轒”,云:

“淮陽名車穹隆轒16。

”《四民月令》有上犢車蓬軬法17,見《齊民要術》18。

枸,各本譌作“拘”,今訂正。

枸簍者,蓋中高而四下之貌。

山顛謂之岣嶁,曲脊謂之痀僂,高田謂之甌窶,義與“枸簍”竝相近。

倒言之則曰“僂句19”。

《昭二十五年左傳》:

“臧會竊其寶龜僂句。

”龜背中高,故有斯稱矣。

枸簍,或但謂之簍。

《玉篇》20:

“簍,車弓也。

”《漢書·季布傳》:

“置廣柳車中。

”李奇注云21:

“廣柳22,大隆穹也23。

”“柳”與“簍”通。

隆屈,猶僂句也。

張衡《西京賦》云:

“終南太一24,隆崛崔崒25。

”是其義也。

《釋名》謂車弓爲“隆強”26,云:

“隆強,言體隆而強也。

”“強”亦“屈”也,猶《漢書》言“屈強”矣27。

籠,《說文》作“穹隆”,倒言之則曰“隆穹”。

故李奇《漢書注》云:

“廣柳,大隆穹也。

”司馬相如《大人賦》云:

“詘折隆窮躩以連卷28”,是其義也。

或但謂之。

《玉篇》:

“,姑簍也。

”姑簍,即“枸簍”之轉。

《考工記》謂之弓29,弓亦穹也。

故《釋名》云30:

“弓,穹也,張之穹隆然也。

”《方言注》云31:

“今呼車子弓爲。

”音巾幗32。

《後漢書·烏桓傳》注云:

“幗,婦人首飾也。

”《釋名》作“簂”33,云:

“簂,恢也,恢廓覆髮上也34。

”與車弓謂之同義。

《方言注》云:

“今通呼車弓爲篷。

”《廣韻》:

“篷,織竹夾箬覆舟也35。

”與車弓之篷亦同義。

(釋器)

乃、、遂、邁、行、、歸、迋,都是“往”的意思。

枸簍、隆屈、、篷、籠,都是指車蓋弓。

[1]單行大字爲魏張揖《廣雅》原文。

[2]雙行小字爲清王念孫的《疏證》。

[3]《衆經音義》:

書名,即唐玄應的《一切經音義》。

《倉頡篇》:

字書,也作《蒼頡篇》。

秦李斯撰。

漢時又與秦趙高《爰曆篇》、胡毋(母)敬《博學篇》合稱《倉(蒼)頡篇》。

[4]《趙策》:

見《戰國策·趙策一》。

秦:

蘇秦。

[5]下文:

指《廣雅》後面的條目。

[6]卷二:

指《廣雅》卷二。

下文的“卷三”指《廣雅》卷三。

[7]攬掇:

拾取。

[8]《逸周書》:

書名,舊稱《汲冢周書》,爲晉太康二年汲郡人於魏襄王(一说安釐王)冢所得。

《史記解》:

篇名。

[9]鄧展:

三國魏人,曾注《漢書》。

[10]按:

“乃(迺)、、遂、邁、行、、歸、迋,往也”這一條可以分爲兩組:

“乃(迺)、遂,往也”的“往”是“往昔、從前、過去”的意思;“邁、行、(俇)、歸、迋,往也”的“往”是“去,到(某處)”的意思。

[11]蓋弓:

車蓋弓。

古代車上支撐車蓋的弓形木架。

[12]《方言》:

見《方言·卷九》。

[13]郭注:

指郭璞《方言注》。

[14]《釋名》云:

見《釋名·釋用器》。

[15]藩:

車上起蔽障作用的帷幕。

[16]車穹隆:

即車蓋。

穹隆:

指建築物的圓頂。

[17]《四民月令》:

書名。

東漢崔寔撰。

犢車:

牛車。

蓬軬:

車篷。

[18]見北魏賈思勰《齊民要術·雜說》。

[19]僂句:

指龜蓋。

[20]《玉篇》:

字書。

南朝梁、陳之際顧野王撰。

[21]李奇:

東漢人,曾注《漢書》。

[22]廣柳:

即廣柳車,古代運載棺木的大車。

[23]隆穹:

即穹隆,就是車蓋。

[24]終南:

即終南山。

太一:

亦即終南山。

[25]隆崛(jué):

高聳貌。

崔崒(zú):

高峻貌。

[26]《釋名》:

見《釋名·釋車》。

[27]屈強:

即倔強。

[28]詘折:

同“曲折”。

隆窮:

即隆穹。

躩:

跳躍。

連卷:

長曲貌。

[29]《考工記》:

《周禮》篇名。

[30]《釋名》云:

見《释名·釋兵》。

[31]《方言注》云:

見《方言·卷九》郭璞的注解。

下同。

[32]巾幗:

即“巾幗切”。

[33]《釋名》:

見《釋名·釋首飾》。

[34]恢廓:

寬闊。

[35]箬:

編織用的箬竹片子。

四、

葬1葬2,臧也3。

見《檀弓》4。

从死在茻中,一,其中所荐之。

荐,各本作“薦”,今正。

荐,艸席也。

有“藉”義,故凡藉於下者用此字。

《易》曰:

“古者葬,厚衣之以薪。

”此引《易·辭》5,說“從死在茻中”之意也。

上古厚衣以薪,故其字上下皆艸。

茻亦聲6。

此於叠韻得之,則浪切7,十部8。

(茻部)喪丧,亡也。

《亡部》曰:

“亡,逃也。

”亡非死之謂。

故《中庸》曰:

“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

”《尚書大傳》曰9:

“王之於仁人也,死者對其墓,況於生者乎?

王之於賢人也,亡者表其閭,況於在者乎?

”皆“存亡”與“生死”分別言之。

凶禮謂之喪者,鄭《禮經》目錄云10:

“不忍言死而言喪,喪者,棄亡之辭,若全居於彼焉,已失之耳。

”是則死曰喪之義也。

公子重耳自偁“身喪”,魯昭公自偁“喪人”,此喪字之本義也。

凡“喪失”字本皆平聲,俗讀去聲,以別於“死喪”平聲,非古也。

从哭亡,亡亦聲11。

此從《禮記·奔喪》之禮《釋文》所引。

息郞切。

十部。

(哭部)疾,病也。

析言之,則病爲疾加;渾言之,則疾亦病也。

按:

經傳多訓爲急也、速也,此引伸之義,如病之來多無期無迹也。

《止部》曰:

“疌,疾也。

从,矢聲。

矢能傷人,矢之去甚速,故从矢會意,“聲”字疑衍。

秦悉切。

十二部。

12,籀文疾13。

从“廿”者,古文“疾”也14;從“”者,“”省也。

,古文。

各本篆體作,是仍與小篆無異,今正。

攷“竊”篆下曰:

“,古文疾。

”“童”篆下曰:

“,古文以爲疾。

”此“”爲古文疾之明證。

而《集韻》、《類篇》皆曰15:

“,古文疾;,籀文疾。

”此丁度所見不誤之明證也。

其曰籀文作“”又作“”者,乃當其時已有誤本同今本,因而併入之,又譌古爲籀也。

(疒部)

葬是“藏”的意思。

字形爲把死人放在草裏,“—”表示放在草裏墊死人的東西。

《周易》上說:

“古時候埋葬死者,是用很多草把死者蓋起來。

“茻”也表示讀音。

疾就是病。

從疒,矢聲。

是籀文的疾。

是古文。

[1]这个楷體的“葬”字是中華書局影印時加上去的,以利辨認。

下同。

[2]小篆以下的單行大字是《說文解字》的原文(段玉裁有時也作刪改,與大徐本《說文》不盡相同)。

下同。

[3]臧:

《說文》本作“藏”。

段玉裁認爲“臧”是本字,故改。

[4]雙行小字是段玉裁的注解。

下同。

《禮記·檀弓上》:

“葬也者,臧也。

[5]《易辭》:

即《周易·繫辭》。

[6]這三個字是段玉裁加的。

許慎認爲“葬”是會意字,段玉裁認爲是會意兼形聲字。

[7]這是徐鉉校訂《說文》時根據唐代孫愐的《唐韻》加上的反切注音,是中古音。

下同。

[8]這是段玉裁的古韻分部,見《說文解字注》後所附《六書音均表》。

下同。

“十部”大致相當於“陽部”。

[9]《尚書大傳》:

書名。

舊題西漢伏生撰。

[10]見《儀禮·喪服》賈公彥疏。

鄭:

指鄭玄。

《禮經》:

指《儀禮》。

[11]《說文》本作“从哭从亡,會意,亡亦聲”。

[12]這是《說文》附在“小篆”字頭下的重文。

[13]籀文:

即大篆。

[14]古文:

指戰國時期東方六國文字。

[15]《集韻》:

韻書。

宋丁度修定。

《類篇》:

字書。

宋王洙、司馬光等纂修。

 

五、

東1宫2室也。

从宀,躳省聲3。

按:

郭忠恕《汗簡》引《華嶽碑》作“竆”4,不省。

《爾雅·釋宮》:

“宮謂之室,室謂之宮。

”《釋文》5:

“古者貴賤同稱宮,秦、漢以來,惟王者所居稱宮焉。

”《易·繫辭上》:

“古穴居而野處,後世聖人易之以宮室。

”按:

《考工·匠人》6:

“室中度以几,堂上度以筵,宮中度以尋。

”對文則垣之內統名曰宮7,正中曰堂,堂之後曰室;散文則宮室亦同。

《詩·七月》:

“上入執宮功。

”《禮記·內則》:

“父子皆異宮。

”《儒行》8:

“儒有一畝之宮。

”是古者臣民之宅稱宮也。

《詩·采蘩》:

“公侯之宮。

”《雲漢》9:

“自郊徂宮。

”《公羊·文十三傳》:

“群公稱宮。

”《儀禮·公食禮記》10:

“司宮具几。

”是宗廟稱宮也。

《周禮·內宰》:

“以陰禮教六宮11。

”注:

“婦人稱寢曰宮。

”按:

后正寢一12,燕寢五也13。

《禮記·祭義》:

“卜三宮之夫人。

”注:

“諸侯夫人半王后也。

”是內寢稱宮也14。

[轉注]《禮記·喪大記》:

“君爲盧宮之15。

”注:

“謂圍障之也。

”《爾雅·釋山》:

“大山宮小山,霍。

”注16:

“謂圍繞之。

”《周禮·小胥》:

“王宮縣。

”司農注17:

“四面縣也18。

”《周禮·司儀》:

“宮旁一門。

”《儀禮·覲禮》:

“爲宮方三百步。

”《禮記·祭法》:

“王宮,祭日也。

”按:

壝,土爲壇之營城19,象垣牆也。

又《楚辭·遠逝》注20:

“三宮,紫宮、太微、文昌也。

”按:

亦謂之三垣。

又《周禮·司刑》:

“宮罪五百21。

”《白虎通·五行》22:

“宮者,女子淫,執置宮中不得出也;丈夫淫,割去其勢也23。

”[假借]爲稯24,實爲總25。

《周禮·大師》疏:

“八十一絲爲宮26。

”又爲躳。

《楚語》27:

“右執殤宮28。

”按:

躬亦身也。

注29:

“殤之居”,失之。

又託名幖識字30。

《爾雅·釋樂》:

“宮謂之重31。

”《禮記·月令》:

“律中黃鐘之宮32。

”《玉藻》33:

“右徵角,左宮羽。

”《樂記》34:

“宮爲君。

”《廣雅·釋詁一》:

“宮35,君也。

”又《儀禮·燕禮記》:

“下管新宮”注:

《小雅》逸篇也36。

按:

或以爲即《斯干》之詩37。

又《書·君奭》:

“南宮括”,馬本作“君”38。

君、宮雙聲。

[聲訓]《釋名·釋宮室》:

“宮,穹也,屋見於垣上穹隆然也。

”又《漢書·律厤志》:

“宮,中也。

”《白虎通·禮樂》:

“宮者,容也,含也。

”又《史記·天官書》:

“皆曰紫宮”《索隱》引《春秋元命苞》39:

“宮之言中也。

”“中宮天極星”《索隱》引《元命苞》40:

“宮之爲言宣也。

”按:

宣者,“官”之誤字。

宮、官雙聲。

[古韻]41《詩·采蘩》叶“中、宮”42。

《思齊》叶“雍、宮”43,句中韻。

《楚辭·招魂》叶“衆、宮”。

[轉音]44《詩·思齊》叶“宮、臨”。

《長門賦》叶“心、音、宮、臨、風、淫、陰”45。

按:

讀如今也。

(豐部46)

[1]東:

《平水韻》韻目。

“宮”在《平水韻》中屬東韻。

[2]宮:

字頭。

先楷體,後小篆。

[3]這一部分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解决方案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