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语文高二年级第一单元各课教学设计.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3528798 上传时间:2022-11-23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31.9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语文高二年级第一单元各课教学设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人教版语文高二年级第一单元各课教学设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人教版语文高二年级第一单元各课教学设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人教版语文高二年级第一单元各课教学设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人教版语文高二年级第一单元各课教学设计.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语文高二年级第一单元各课教学设计.docx

《人教版语文高二年级第一单元各课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语文高二年级第一单元各课教学设计.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教版语文高二年级第一单元各课教学设计.docx

人教版语文高二年级第一单元各课教学设计

高中语文第三册第一单元各课教案(新)

《诗经》三首 

  [教学目标] 

 A、理解三首诗歌反映的古代社会生活及思想情感。

        B、了解《诗经》概况、代表作及其赋比兴的手法及其艺术效果。

        C、背诵课文,默写名句。

        D、了解四言诗的节奏和押韵。

[教学重点]  有关《诗经》的文学常识;背诵课文,默写名句。

[教学难点]  教学目标D

[教学安排]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语

由本单元的学习重点导人新课。

本单元学习重点:

在熟读课文、背诵课文的基础上领悟古体诗歌的思想感情,同时了解四言诗、骚体诗、五言诗的节奏。

二、有关《诗经》的文学常识

《诗经》,305首,又称“诗三百”,反映公元前11世纪西周初年至公元前6世纪春秋中期近500年间的古代社会生活。

《诗经》是中国现实主义诗歌的源头,因它的内容以反映劳动人们生活的“国风”为主,所以文学史上把这类诗歌称为“风体诗”。

《诗经》分“风”“雅”“颂”三部分。

其中十五“国风”占160篇,多是各个诸侯国家的抒情性的民间歌谣。

《诗经》主要有三种表现手法:

“赋”:

铺陈叙事。

“比”:

借物托情。

“兴”:

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

“风”“雅”“颂”“赋”“比”“兴”,文学史上合称“六义”。

三、全班齐读三首诗

(三首诗中生僻字、难读字比较多,学生诵读比较困难。

四、老师范读

1、要注意咬文嚼字;

2、要注意诵读节奏:

本文三首诗歌基本上都是四言诗歌,每句两个节拍,节奏整齐。

五、板书正音

 

第一首  《卫风.氓》

氓:

méng蚩:

chí  愆:

qiān  将:

qiāng  垝:

guǐ  垣:

yuán 筮:

shì  咎:

jiù 于:

xū  说:

tuō  陨:

yǔn  组:

cú  汤:

shāng  渐:

jiān  罔:

wáng靡:

mǐ  夙:

sù  咥:

xì  隰:

xī  泮:

pàn

第二首   《秦风·无衣》

泽:

zé    戟:

jǐ    偕:

xiě

第三首   《邶风·静女》

邶:

bèi  姝:

shū  隅:

yū  见:

xiàn  踟:

chì  躕:

chú  娈:

luán  炜:

wěi  说:

yuè  怿:

yì  归荑:

kuìtì  洵:

xún

 

五、逐步正音,全班熟读。

六、教学后记。

第二课时

《卫风·氓》

一、全班用指读法诵读一遍。

二、尝试背诵。

三、对照课文注解默看一次,争取理解文意。

四、老师补充部分注释:

 蚩蚩:

课文翻译为“老实”,另有版

     本翻译为“嘻皮笑脸”。

愆期:

耽误、拖延日期。

复关:

地点。

本文借指“在复关的

     那个人”。

咎:

灾祸。

无与士耽:

沉溺而不能自拔。

其黄而陨:

飘落。

二三其德:

他的品行变化无常。

女也不爽:

差错(毫厘不爽)。

夙兴夜寐:

早上。

不思其反:

没想到你会变心。

 五、老师示范翻译第一、二自然段。

两种方法:

直译-------力求逐字逐句求准确;

意译-------力求理清段意求流畅。

六、学生分组讨论,分段试译。

各组派代表演示讨论结果;老师纠正并小结每一段大意。

七、全班各自诵读。

八、抽查一、二段背诵情况。

全班一齐背诵全文。

《秦风·无衣》

一、全班用指读法朗读一遍。

二、请学生对照课文注解理清文意,进行翻译。

诗歌短小,文字简单,变化单调。

老师分别请三位学生翻译,注意变化字词的意义。

三、老师范读,翻译。

1、范读时注意四言古诗的诵读节奏,节拍处注意停顿。

2、翻译时要分析和强调变化的效果。

四、全班背诵。

《邶风·静女》

一、全班用指读法朗读一遍。

力求咬准字音,做到基本流畅。

老师在学生读后逐字纠正读音。

二、请学生对照课文注解理清文意,进行翻译。

诗歌短小,文字简单,变化单调。

老师分别请三位学生翻译,注意变化字词的意义变化。

三、老师范读,翻译,分析。

1、范读时注意四言古诗的诵读节奏,节拍处注意停顿。

2、翻译时要分析和强调变化的效果。

3、文意简析:

第一章:

期望约会 

第二章:

爱人赠物  爱情的美好                        

第三章:

再写赠物

静女形象:

美丽、娴静、活泼、可爱。

四、全班熟读并背诵。

五、作业布置:

1、基础训练:

《知识与能力训练》; 2、能力提高:

课后思考题一、二、三;

3、小作文:

改写《静女》为300字左右的小故事; 4、背诵三首诗。

 

离骚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离骚》是《诗经》以后的一次诗体大解放,是“楚辞”体的代表作品。

2、通过学习《离骚》,了解文学作品中常用的“移情法”。

如屈原借诗中的的“香草”“美人”表述自己的政治理想及情怀。

 

3、学会吟诵古诗词,注意节拍、重音。

4、了解以屈原作品为代表的积极浪漫主义和创作手法:

丰富的想象,形象的描述。

能力目标

1、培养通过把握诗文形象,深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的能力。

2、掌握文言实词、虚词,培养学生阅读古诗文的能力。

德育目标

通过学习《离骚》,理解诗人热爱祖国、忧国忧民的情怀,培养学生爱国忧民的思想感情,并学习诗人不与恶势力同流合污,执著追求理想的高尚节操。

教学重点

1、通过鉴赏《离骚》的优美诗句,学习屈原追求美政、忧国忧民的高尚品德。

2、品味、鉴赏诗歌的比兴艺术手法,艺术价值。

教学难点

1、引导学生对诗作中疑难的字、词及表达含蓄的句子的理解。

2、有感情、有节奏地诵读并背诵课文。

教学方法

1、运用讲读法、逐节诵读、讲讲背背,指点难字读音、难字词义。

2、运用讨论法,让学生理解诗中作者的爱国忧民感情及他为追求理想而九死未悔的精神。

3、通过比较阅读法,延展课堂内容,开阔学生的视野,充实对作品的理解。

教具准备

录音机     教学磁带

课时安排

3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1、了解屈原的《离骚》及他的政治理想。

2、了解《离骚》在诗歌形式上的革新及“楚辞”体。

3、学习诗歌的1-7节,解决其中的疑难字、词,能够熟读并基本背诵下来。

教学过程

一、导语:

 毛泽东在《沁园春  雪》中感叹古代帝王们武功有余而文治不足。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我们知道,\\\"风\\\"是指《诗经》中的《国风》,\\\"骚\\\"即《楚辞》中的《离骚》。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楚辞》是我国第一部文人创作的诗歌,《诗经》《楚辞》分别开创了我国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诗风,\\\"风骚\\\"也因此成为文学的代名词。

古代帝王们需补充一点\\\"风骚\\\",作为新世纪接班人的我们更应注重自身的文学修养。

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离骚》,以求在文学的殿堂里接受美的熏陶。

二、解题

1、简介“楚辞”

 “楚辞”这一名称最早见于西汉前期,上战国时期兴起于楚国的一种诗歌样式。

它渊源于中国江淮流域楚地的歌谣,汲取民间文学特别是楚声歌曲的新形式,把《诗经》三百篇特别是“雅”、“颂”中的古板的四言方块诗改为参差不齐,长短不拘的骚体诗,建立一种诗歌的新体裁,标志着我国文学史的诗歌的新发展,是《诗经》以后的一次诗体大解放。

主要作者有屈原、宋玉、景差、唐勒等人。

主要的作品有屈原的《离骚》《九歌》《天问》,宋玉的《九辨》等。

2、屈原及《离骚》

       屈原,名平,字原。

战国时期楚国诗人、政治家,“楚辞”的创立者和代表作者,上个世纪中,曾被推举为世界文化名人。

       我国历史上第一个伟大诗人屈原,生活在时代大动荡,社会大变革的战国中期。

当时,新兴地主阶级与奴隶主贵族集团的残余势力,在宗国内部和宗国之间进行着内外交错的复杂斗争。

据《史记 屈原列传》记载,屈原“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入则与王图义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付诸侯。

王甚任之。

”还曾“使屈原造为宪令”。

屈原力主革新政治,举贤授能,除残去秽,励精图治。

这就突破了贵族阶级的局限,而适应了新兴阶级的政治要求。

楚国贵族集团中的顽固派不断打击和排挤屈原,使他一生为之奋斗呼号的政治理想不能得到实现。

他就用诗歌倾吐自己的忧愁幽思、缠绵悱恻的情绪。

       《离骚》是屈原一生寻求爱国真理并为之奋斗不息的一个缩影,是我国古典文学中最长的一首政治抒情诗,是“可与日月争光”的一篇浪漫主义杰作,是诗人的一篇主要代表作品,也是“楚辞”体的重要代表作品,人们往往以此来统称屈原的全部诗作,它在我国文学史是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人们常将“风”“骚”并称,用“风”来概括《诗经》,用“骚”来概括《楚辞》。

        《离骚》的主题表现了诗人为实现祖国富强的崇高目标所作的热烈追求和不屈的斗争。

“离”——忧愁,“离骚”即作者遭遇忧愁而写成的诗句。

全诗373句是屈原的思想结晶,是他政治失败后用血和泪写成的一篇扣人心弦的抒发忧国之思的作品,本课便是选于其中的20-32节。

三、诵读课文

1、放录音:

第一遍,要求学生注意听准字音及句子的节奏。

第二遍,让学生轻声跟读。

第三遍,让学生大声朗读。

2、指名学生朗读,指正生字的读音及句子的节奏。

3、教师总结骚体诗的诵读节奏:

骚体诗一般是三四个节拍,随文切分。

如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余/虽/好修姱/以鞿羁兮,謇/朝谇/而夕替。

4、请同学们集体读一遍课文,要读出语气。

四、整体把握课文

1、要求学生借助课下的注解,疏通课文的句子,注意生字、生词及常用字、词的特殊用法。

2、要求学生以四人为一小组,讨论课文内容,梳理课文思路。

明确:

1-7节作者自述受屈遭贬的原因,表示不愿同流合污。

8-13节表现了作者追求美政,九死未悔的高尚节操,抒发忧国忧民,献身理想的爱国感情。

五、重、难点解决过程       学习1-7节

1、要求学生集体朗读这一部分。

2、提问:

第一节中,诗人“太息”“掩涕”,为什么?

这一节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明确:

诗人是因为“哀民生之多艰”,即同情人民生活艰难。

这两句承上,形象地概括了诗人忧国忧民的博大情怀,给我们塑造了一位“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诗人形象。

“余虽好修姱以羁鞿兮,謇朝谇夕替”两句启下。

3、提问:

屈原一生“好修姱以鞿羁鞿兮”,却为什么“謇朝谇而夕替”?

有哪三个原因?

明确:

小人投机(“众女”“谣诼”);君王“不察”,自己不愿同流合污。

4、屈原怎么对待这种不公平的待遇?

(用诗句回答)屈原是什么态度?

表现了他什么样的感情?

 

明确: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世之所厚”。

表现了屈原实施“美政”,振兴楚国的政治理想和爱国热情,以及修身洁行的高尚节操和嫉恶如仇的斗争精神,并对楚国的腐败政治和黑暗势力做了无情的揭露和斥责。

六、小结:

        第一部分自述受屈遭贬的政治原因,表示不愿同流合污。

七、作业:

        背诵课文。

 孔雀东南飞

 

 [教学目标] A、把握这首诗故事情节的发展过程,通过人物对话分析理解男女

主人公的真挚感情。

B、从诗歌的写作时代和作品反映的时代把握作品的深刻思想内容,

理解作品的浪漫主义色彩。

C、熟悉汉乐府的文学常识与《孔雀东南飞》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

位,背诵默写诗歌中的名句。

D、掌握文中出现频率较高的几个文言实词

[教学重点]  疏通文义,把握故事发展过程,分析人物感情;

掌握文中的“偏义复词”和“谢”“相”“见”“迎”的一词多义。

识记有关文学常识,背诵有关名句。

[教学难点]  教学目标B

[教学安排]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语

    由该课文的教学目标和学习重点导人新课。

二、简介有关文学常识

1、乐府和乐府诗:

概念略。

举例:

《上邪》《战城南》

2、汉代乐府与南北朝乐府

3、“乐府双璧”:

汉乐府《孔雀东南飞》和北朝乐府《木兰辞》

4、《孔雀东南飞》:

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最早的一首长篇叙事诗,也是我国古代最优秀的民间叙事诗。

选自南朝徐陵所编《玉台新咏》。

三、结合小序简介本文故事情节

开头小序,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以及成诗的经过。

故事发生在汉代末年的建安年间,是以真人真事为基础创作的。

四、导读全诗,把握情节和人物

课文较长,重点引读,理清情节线索,鉴赏人物对话。

故事梗概:

东汉建安年间,才貌双全的刘兰芝和庐江小吏焦仲卿真诚相爱。

可婆婆焦母因种种原因对兰芝百般刁难,兰芝毅然请归,仲卿向母求情无效,夫妻只得话别,双双“誓天不相负”。

兰芝回到娘家,慕名求婚者接踵而来,先是县令替子求婚,后是太守谴丞为媒。

兰芝因与仲卿有约,断然拒绝。

然而其兄恶言相向,兰芝不得已应允太守家婚事。

仲卿闻变赶来,夫妻约定“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兰芝出嫁的喜庆之日,刘焦二人双双命赴黄泉,成千古绝唱。

故事结尾与其它中国民间文学几成千篇一律,充满浪漫主义的理想色彩:

两人合葬,林中化鸟。

(其它如《梁祝》中的“化蝶”、牛郎织女的“七夕相会”)

五、要求学生结合课文注解通读一遍

解决下列问题:

1、基本解决翻译问题;

2、理清故事脉络和矛盾冲突的变化和激化;

3、注意人物对话的特点和人物形象的塑造。

六、教学后记

第二课时

一、结合课后练习一理清故事结构

开头两句:

托物起兴,引出故事。

第一部分:

兰芝被遣(2~5自然段)——故事的开端

第二部分:

夫妻誓别(6~12自然段)——故事的发展

第三部分:

兰芝抗婚(13~21自然段)——故事的发展

第四部分:

双双殉情(22~31自然段)——故事的高潮

第五部分:

告诫后人(32自然段)——故事的尾声

本诗以时间为顺序,以刘兰芝、焦仲卿的爱情和封建家长制的迫害为矛盾冲突的线索,也可以说按刘兰芝和焦仲卿的别离、抗婚、殉情的悲剧发展线索来叙述,揭露了封建礼教破坏青年男女幸福生活的罪恶,歌颂了刘兰芝、焦仲卿的忠贞爱情和反抗精神。

二、人物形象和对话

本文成功地塑造了刘兰芝、焦仲卿的艺术形象,除了他们的悲剧行为外,对话在表现典型性格方面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1、刘兰芝:

坚强、持重,不为威逼所屈,也不为荣华所动。

“十三能……十六诵诗书”——知书达礼

“受母钱帛多,不堪母驱使”——不卑不亢

“处分适兄意,那得任自专”——外柔内刚

2、焦仲卿:

忠于爱情,忍辱负重,但胆小怕事。

“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取”——坚贞不逾

“故作不良计,勿复怨鬼神”——叛逆精神

3、焦母:

反面形象,是封建家长制的代言人,是封建礼教摧残青年的典型;她既极端的蛮横无理,又一味的独断专行。

对焦刘的婚姻强行拆散,对儿子软硬兼施。

(对话鉴赏略)

4、刘兄:

反面形象,是封建家长制和封建礼教摧残青年的帮凶。

此人性行暴戾,趋炎附势,尖酸刻薄,冷酷无情。

(对话鉴赏略)

三、文章的表现手法

1、人物对话的个性化;(见二)

2、铺陈排比的手法;

3、起兴和尾声

四、本文出现的“偏义复词”

 便可白公姥:

意义偏“姥”

昼夜勤作息:

意义偏“作”

我有亲父母:

意义偏“母”

逼迫兼兄弟:

意义偏“兄”

 五、本文出现的古今异义词

 共事二三年:

共同生活(一起工作)

可怜体无比:

可爱(值得同情)

汝岂得自由:

自作主张(没有约束)

本自无教训:

教养(失败的经验)

处分适兄意:

处理(处罚)

便可作婚姻:

结为亲家(结为夫妻)

叶叶相交通:

交接(与运输有关的)

 六、归纳“谢”“相”“见”“迎”的一词多义

参见有关资料与练习。

七、作业布置:

1、背诵课文精彩语段;

2、课后练习二三题;

3、《知识与能力训练》

八、教学后记

(欧阳宇) 

汉魏晋五言诗三首

 

导标显示屏幕

1.学习体会汉魏晋时期五言诗体裁式样更新、题材内容广泛、表现技巧丰富的特点及与《诗经》四言诗和《楚辞》骚体诗的区别;

2.分析理解三首诗中的人物形象和人物感情及其表现的手法和技巧,并注意品味其艺术效果;

3.背诵《白马篇》和《归园田居》

导学点拨窗口

【作家作品】

 《古诗十九首》中国东汉文人五言诗的代表作。

最早见于南朝梁萧统的《文》。

作者为无名氏。

《古诗十九首》也真实地记录和反映了失意文人仕途碰壁后所产生的

生命无常、及时行乐等颓废情绪。

这类诗反映了东汉末年儒家思想崩溃,乱世人生观盛行时文人们普遍存在的一种精神状态。

《古诗十九首》的艺术上成就相当突出。

将抒情、议论、叙事、写景融而为一,达到高度的自然和谐;善于抓取人物的典型活动来揭示人物的思想感情;语言浅近凝炼,自然和谐。

刘勰推崇它为“五言之冠冕”。

曹植(192~232),三国时魏国诗人。

字子建。

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

曹操第三子。

少聪慧,“善属文”,始深得曹操宠爱,其兄曹丕称帝后,植名为王侯,实为囚徒,最后移封陈郡,卒谥思,故世称陈王或陈思王。

  曹植是建安时期成就最高的一位诗人。

他的诗现存约80首,大部分是乐府诗。

曹植一生重视从乐府民歌中汲取创作养料,所不同的是,他在学习民歌的基础上进行了加工和提高,因此他的诗歌呈现出文人所特有的风格与情调,具有明朗、和谐、清新等特色。

   

曹植一生创作了大量的五言诗,把五言诗推向了前所未有的高峰,并使之达于成熟。

他的五言诗,叙事与抒情相结合,格调雄浑而不卑弱,文辞华美而不雕琢,尤其是注重语言的提炼和修辞,特别留意于文句的整饬和韵律的和谐。

在中国诗歌发展史上,他被视为五言诗的一代宗匠。

    陶渊明(365~427)中国晋宋时期文学家。

一名潜,字元亮。

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人。

陶渊明出身于没落的仕宦家庭。

由于儒道思想的矛盾性,时官时隐,举棋不定。

后期(41岁以后)陶渊明因时局动荡,仕途险恶,以及官场政治腐败,门阀制度森严而对现实极端不满,毅然辞官归隐,与官场彻底决裂。

陶渊明的创作包括诗歌和文章两大部分,而以后期的诗歌成就最高。

     陶渊明是汉魏南北朝800年间最杰出的诗人。

陶诗今存125首,多为五言诗。

从内容上可分为饮酒诗、咏怀诗和田园诗三大类:

①饮酒诗;②咏怀诗;③田园诗。

陶渊明的田园诗数量最多,成就最高。

这类诗充分表现了诗人鄙夷功名利禄的高远志趣和守志不阿的高尚节操;充分表现了诗人对黑暗官场的极端憎恶和彻底决裂;充分表现了诗人对淳朴的田园生活的热爱,对劳动的认识和对劳动人民的友好感情;充分表现了诗人对理想世界的追求和向往。

作为一个文人士大夫,这样的思想感情,这样的内容,出现在文学史上,是前所未有的,尤其是在门阀制度和观念森严的社会里显得特别可贵。

陶渊明的田园诗中也有一些是反映自己晚年困顿状况的,可使我们间接地了解到当时农民阶级的悲惨生活。

它以纯朴自然的语言、高远拔俗的意境,为中国诗坛开辟了新天地,并直接影响到唐代田园诗派。

陶渊明现存文章有辞赋3篇、韵文5篇、散文4篇,共计12篇。

总的来说,陶文数量和成就都不及陶诗。

【探海导航】

   本课学习的是文人五言诗的代表作。

学习时要注意体裁上与《诗经》四言诗和《楚辞》骚体诗的区别。

五言诗起源于西汉民间,开始不受文人重视。

但五言乐府的流行推动了文人创作五言诗。

两汉时期文人多写辞赋,写五言诗并不多,流传下来的就更少。

但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文人五言诗最繁荣的时期,流传的作品也很多,曹植、陶渊明是当时的重要作家。

   学习《迢迢牵牛星》要注意体会叠音词的运用和押韵情致,以及由此而表达出的景中情和情中景;学习《白马篇》要注意体会作者所运用的铺叙的手法的艺术效果和少年英雄的忠勇爱国;学习《归园田居》要注意理解诗人辞官归隐、重返自然的悠然自得的心态,体会其田园诗的艺术风格。

【思路结构】

   《迢迢牵牛星》起首两句描写环境,中间四句描写织女,最后四句点明离别的根源和哀怨:

诗中充满着浓厚的浪漫气息,将神话和现实和谐地结合起来。

全篇十句有六句以叠词起头,使诗具有很强的音乐节奏美感。

结构图:

   两星现状

 

 织女的相思

 

 分离的痛苦

 

      《白马篇》前六句介绍游侠儿的身世和经历。

中间十四句描写他高超的武艺和善战的本领。

最后八句揭示英雄少年崇高的献身精神。

全诗布局精巧,剪裁得当,时而紧急,时而松缓,波澜起伏夕曲折生姿,十分引人人胜,加以语言朴素优雅,用词精当,使突它成为建安诗作中不可多得的名篇。

结构图:

游侠身世

边陲英雄

  武功高超

为国出力

  弃家保国

视死如归

 

   《归园田居》开头八句写归田的原因,可以说是整组诗(共五首)的一篇总序,以议论出之,跌宕飞动,而结到“归园田”之上;“方宅”以下十句写田园景象,天然逼真,是一幅生动的村居图;最后两句换笔另收,与起首一段呼应。

全诗以质朴真淳的语言写出,而音节铿锵,元气淋漓,得自然之美。

           

摈弃世俗

回归本性

 

 田园美景

村居之乐

 

 本性复苏

心旷神怡

 

【疑难指津】

·《白马篇》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曹植在青少年时期,随其父曹操南征北战。

军旅生涯陶冶了他的性格。

诗中塑造了一个武艺高强的爱国壮士形象,歌颂了他的为国献身,誓死如归的高尚精神,寄托了诗人为国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

曹植《自试表》云:

“昔从武皇帝,南极赤岸,东临沧海,西望玉门,北出玄塞,伏见所以用兵之势,可谓神妙。

而志在擒权馘亮,虽身分蜀境,首悬吴阙,犹生之年。

”可见诗中所云“捐躯赴难,视死如归”,正是曹植本人的一向志愿。

此时年轻的诗人精神昂扬奋发,对自己的前途、对自己的事业充满了美好的憧憬。

因而诗歌的思想感情也高迈不凡。

 

··陶渊明笔下的田园风光美在哪里?

这里描写的一切,是极为平常的。

你看:

土地,草房;榆柳,桃李;村庄,炊烟;狗吠,鸡鸣……但正是这些平平常常的事物,在诗人笔下,构成了一幅十分恬静幽美、清新喜人的图画。

在这画面上,田园风光以其清淡平素的、毫无矫揉造作的天然之美,呈现在我们面前,使人悠然神往。

这不是有点儿像世外桃源的光景吗?

这些描写初读起来,只觉得自然平淡,其实构思安排,颇有精妙。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是简笔的勾勒,以此显出主人生活的简朴。

虽无雕梁画栋之堂皇宏丽,却有榆树柳树的绿荫笼罩于屋后,桃花李花竞艳于堂前,素淡与绚丽交掩成趣。

这是近景。

“暖暖远人村,依依墟里烟”,这是远景,给人以平静安详的感觉,好像这世界不受任何力量的干扰。

从近景转到远景,犹如电影镜头慢慢拉开,将一座充满农家风味的茅舍融化到深远的背景之中。

画面是很淡很淡很淡,味道却是很浓很浓,令人胸襟开阔、心旷神怡。

这景象太过清静,似乎少一点生气。

但诗人没有忘记这一点,请听,“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一下子,这幅美好的田园画不是活起来了吗?

因为这鸡犬之声相闻,才最富有农村环境的特征,和整个画面也最为和谐统一。

【语言揣摩】

 1.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评析:

最后四句是诗人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