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全册.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211233 上传时间:2023-01-21 格式:DOCX 页数:116 大小:163.1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全册.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6页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全册.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6页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全册.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6页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全册.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6页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全册.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全册.docx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全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全册.docx(1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全册.docx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全册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全册)

1消息二则

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

1.了解消息的基本知识,培养学生阅读新闻的能力。

2.掌握新闻的特点、结构形式。

3.理清新闻的内容、要素、结构,体会语言的真实准确。

(二)情感目标:

感受人民解放军排山倒海、所向披靡的气势和一往无前、压倒敌人的大无畏精神。

(三)教学重点:

把握新闻的特点,重点把握新闻的结构,了解导语的作用。

(四)教学难点:

理解新闻主体部分各层次间的关系,体会新闻语言的准确性、简洁性。

二、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简介消息。

俗话说:

足不出户,能知天下事。

现代社会中我们可以依靠什么知晓天下大事呢?

生答:

“新闻联播”、《人民日报》等。

是的,我们通过电视、报纸、网络等途径知道天下大事,了解世界变化。

那本课属于哪种类型的报刊文章?

生答:

新闻、消息。

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这则新闻:

《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

(二)了解新闻知识,把握结构特点。

1.新闻的概念

新闻是满足人们信息传播与交流需求的一种实用性文体,是新闻作者对新近发生、发现的事实的报道。

新闻有广义和狭义两种,广义的新闻泛指出现在电视、广播、报纸及网络等一切传媒上的对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包括消息、通讯、特写、人物专访、调查报告、新闻评论、社论、报告文学等。

狭义的新闻专指消息,即用简明扼要的文字,及时迅速地向公众告知新近发生的有价值的事实。

2.新闻的结构

新闻的结构由五部分构成,即标题(分为:

正标题、副标题、引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

标题:

高度概括已经发生的新闻事实。

必须简明、准确地概括消息内容,帮助读者理解报道的事实。

一般包括主标题、副标题、引标题。

主标题:

概括和说明主要事实和思想内容。

引标题:

提示消息的思想意义或交代背景,说明原因,烘托气氛。

副标题:

提示报道的事实结果,或作内容提要。

导语:

是新闻的第一段或第一句话,它扼要地揭示新闻的核心内容。

导语的要求:

一是要抓住事情的核心,二是要能吸引读者看下去。

主体:

是新闻的主干部分。

承接导语之后,对导语作具体全面的阐述,具体展开事实或进一步突出中心,从而写出导语的所概括的内容,表现新闻的主题思想。

背景:

是新闻的发生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

结语:

是新闻的最后一段落或最后一句话。

背景和结语有时可以暗含在主体中。

(三)朗读新闻,把握结构。

1.分析本消息的结构

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标题)

【新华社长江前线二十二日二时电】(电头)

英勇的人民解放军二十一日已有大约三十万人渡过长江。

(导语)

渡江战斗于二十日午夜开始,地点在芜湖、安庆之间。

国民党反动派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遇着人民解放军好似摧枯拉朽,军无斗志,纷纷溃退。

长江风平浪静,我军万船齐放,直取对岸,不到二十四小时,三十万人民解放军即已突破敌阵,占领南岸广大地区,现正向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诸城进击中。

(主体)

人民解放军正以自己的英雄式的战斗,坚决地执行毛主席朱总司令的命令。

(结语)

2.新闻的电头

“新华社长江前线二十二日二时电”属于新闻的什么?

在新闻中起什么作用?

答:

是新闻的电头。

交代了通讯社名称、发电地点和发电时间。

电头的作用:

表明材料真实,报道及时。

3.著名通讯社名称

新华社(中国)美联社(美国)路透社(法国)

塔斯社(俄罗斯)共同社(日本)

4.新闻的要素

①六要素(也就是记叙要素):

人物、时间、地点、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结果。

②分析新闻的六要素。

这是一篇动态消息,请指出本文所包含的五个要素。

时间:

二十二日。

地点:

长江前线。

人物:

敌我双方。

事件起因:

解放军渡江解放全中国。

事件结果:

三十万大军胜利渡过长江。

5.新闻在表达方式上的特点:

以记叙为主,可适当议论。

(四)研读课文,品味语言

1.字斟句酌,体会新闻的特点。

①据了解,渡江战役要有百万大军渡江,那么,标题中的“三十万大军”改为“百万大军”行不行?

不行。

因为新闻必须具有真实性。

②那么,等所有大军渡江胜利以后再写新闻发表,不可以吗?

不可以,因为这样的好消息必须及时告诉给全国人民。

新闻必须具有及时性。

2.品析语言,领悟情感。

从理论上说,新闻只是向读者提供最新的事实,好像是中立的、纯客观的。

但是,完全中立的,客观的,不带主观价值判断的“事实”是不可能存在的,请你判断记者倾向哪一方,从哪些倾向词句可以看出?

这其中蕴含了一种什么样的情感?

摧枯拉朽、军无斗志、纷纷溃退等词语描绘了国民党反动派的防线崩溃。

万船齐放、直取(对岸)、突破(地阵)、占领、进击、英雄式的战斗等描述了人民解放军的英勇善战。

“英勇”流露出作者对人民解放军的赞美之情。

三、拓展延伸

(一)介绍作者

毛泽东,1893年12月26日生于湖南湘潭韶山冲的一个农民家庭。

1976年9月9日在北京逝世,享年83岁。

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卓越的领导者,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理论家。

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开拓者,是近代以来中国伟大的爱国者和民族英雄,是中国共产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核心,是领导中国人民彻底改变自己命运和国家面貌的一代伟人。

是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诗人,书法家。

毛泽东被视为是现代世界历史中最重要的人物之一;时代杂志将他评为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100个人物之一。

(二)欣赏名句

毛泽东最广为流传的几句话:

最鼓舞人心的一句话--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最豪迈最傲气的一句话--一切反对派都是纸老虎!

一条千古不变的真理--枪杆子里面出政权!

最谦虚的一句话--这只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

最震撼人心的一句话--人不犯我,我不犯人!

最充满信任的一句话--你办事我放心!

最无奈的一句话--天要下雨,娘要嫁人,由他去吧!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

1.准确认读并理解“锐不可当、业已、绥靖、阻遏”等词语。

2.了解新闻消息的特点,明确新闻结构的五部分。

3.培养学生阅读探究的能力。

(二)情感目标:

1.增进对新中国创建历史的了解,引导学生接受革命传统教育,学习革命前辈英勇奋斗的精神。

2.认识渡江胜利与解放南阳的历史意义,认识人民解放军为中国革命事业所作的贡献,珍惜现在的美好生活。

(三)教学重点:

1.把握课文内容,了解新闻消息的一般特点。

2.分析文章的谋篇布局,注意划分层次,理清思路,注意前后内容的联系。

(四)教学难点:

1.引导学生接受革命传统教育。

2.培养学生阅读探究的能力。

尝试新闻写作。

二、教学过程

(一)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1.快速朗读第一则新闻,读准字音,读出感情气势,并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其内容。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报道了解放战争中渡江战役的胜利战况。

表现了我军战士英勇善战、锐不可当、所向披靡的英雄气概。

2.快速默读第一则新闻,理清结构和要素。

(1)新闻的结构:

标题: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导语: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

主体:

二十日夜起,……课文最后。

第一层(二十日夜起……已渡过三十万人):

写中路军渡江的时间、地点、人数。

第二层(二十一日下午五时起……不起丝毫作用):

写西路军渡江的情况,并加以评价。

第三层(汤恩伯认为……结束):

写东路军渡江的情况。

(2)新闻的要素(即记叙的六要素):

人物——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时间——1949年4月20日夜起至4月22日22时;地点——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一千余华里的战线;事件发生的原因——解放军横渡长江,进而解放全中国;经过——分三路横渡长江;结果——人民解放军全线告捷(渡过35万人,渡至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地区)。

3.朗读第一则新闻,回答问题。

(1)标题中的“百万”是实数还是虚数?

百万是实数。

其中东路军、西路军各35万,中路军30万。

可见新闻的真实性很重要。

(2)导语从哪几个方面总领了全文?

从渡江的作战兵力、详细区域和战役的全局情况三个方面来总领了全文。

(3)三路大军为何不以地点为序从东往西或从西往东?

采用现在的顺序有什么考虑?

本文依时叙事,中路军首先发起渡江作战,所以先说。

西路军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敌军抵抗甚为微弱,而东线敌军抵抗较为顽强,所以西路接着中路说,合在一起,可以议一议。

最后详说东路激战,文势涌起高潮:

东路军的战况直接关系到能否包围敌军,解放南京;因此在报道我东路军进展时,和中西两路军有几处不同,一是较具体地写了战斗情况;二是更详尽地写了战果。

(4)本文中的议论句(此种情况……都很泄气)有何作用?

这处议论透彻、精辟地分析了我军胜利南渡的两方面原因,揭示了人心向背是决定战争发展趋势的关键,深化了新闻的思想性。

(二)品读课文,品味语言

1.比较阅读甲、乙两句话,体会句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甲:

二十日夜起,长江北岸人民解放军中路军首先越过安庆、芜湖线,到达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地区,共渡过了三十万人。

乙:

二十日夜起,长江北岸人民解放军中路军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渡至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地区,二十四小时内即已渡过三十万人。

“越过”只写出了“经过”,“突破”表现了经过战斗所取得的进展。

“到达”只表示一般的“到了”“抵达”之意,“渡至”则表现的是“从水路进军,来到了……”“共”只表示一般的总结性的统计,“二十四小时内即已”强调了时间之短、进军之神速。

所以,乙句的语言更加准确恰当。

2.比较阅读甲、乙两句,结合加点词说说表达效果。

甲:

现在,该路三十五万人民解放军已渡过三分之二,剩下的二十三日可渡完。

乙:

至发电时止,该路三十五万人民解放军已渡过三分之二,余部二十三日可渡完。

“现在”与“至发电时止”相比,后者时间概念更确切,且有“战势发展迅速,我军胜利进军”的豪迈之情蕴含其中。

“剩下的”容易产生误解,是人员,还是物资?

“余部”是军事术语,在这里指还未渡江的部队,这个词用在报道战况的消息中,既确切,又得体。

所以,乙句的语言准确,语言色彩恰当。

3.比较阅读甲、乙两句感情色彩的不同。

甲:

结果就在二十一日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

乙:

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

甲句只是一般的交代了时间。

而乙句则充满了嘲讽,汤恩伯本是来“督战”的,结果不但无战可“督”,而且全军覆没,狼狈不堪。

敌军的“不料”,正显出了我军的神勇。

所以,乙句的语言爱憎分明,褒贬有别。

(三)进入演播厅,角色体验

如果你来当《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这则新闻的播音员,你在重音、语调、情感、节奏上应如何处理?

全文的朗读基调为慷慨激昂、豪情万丈。

“冲破、横渡、均是、英勇善战、锐不可当”等应重读,读出一种胜利的喜悦。

“控制”“封锁”“切断”应干脆利落地重读,读出一种自豪与骄傲。

“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

”应读出奚落、嘲讽的语气。

三、总结提升

学习了本文,请各小组学生针对本文的学习,以“我学到了……”进行小结。

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点拨,引导学生不仅从知识上考虑,还要从方法、思想情感上考虑。

为了培养学生提高阅读新闻的质量和速度,教师准备报纸,先让学生相互提问,辨别任意一则新闻标题中的正标、副标和引标;辨别导语、主体与电头;辨别新闻的六要素。

2首届诺贝尔奖颁发

一、教学目标

(一)教学重点

1.了解新闻的有关知识,培养学生阅读新闻的能力。

2.认真阅读课文,培养学生快速、准确获取信息的能力。

3.养成阅读新闻的习惯,关注社会生活和时代变迁。

  

(二)教学难点

能根据新闻的结构理清课文的内容和层次。

二、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生成问题 

在世界科学史上,有这样一位伟大的科学家:

他不仅把自己的毕生精力全部贡献给了科学事业,而且还在身后留下遗嘱,把自己的遗产全部捐献给科学事业,用以奖励后人,勇攀科学高峰。

今天,以他的名字命名的科学奖,已成为举世瞩目的最高荣誉奖。

这位伟人就是诺贝尔。

那么关于诺贝尔奖首次颁发的时间、获得者、颁发机构、地点等等,你了解多少呢?

今天我们就 从一则新闻《首届诺贝尔奖颁发》中寻求答案吧!

  

(二)自我研学,生成新知 

知识梳理 夯实基础 

1.读准字音,记准字形,给加点的字注音。

 

遗嘱(yí) 渗透(shèn) 卓有成就(zhuó)仲裁(zhòng) 

拨款(bō)逝世(shì)颁发(bān)

 

2.记住重点词语的词义。

 

遗嘱:

人在生前或临死前用口头或书面形式嘱咐死后各事应如何处理。

 

颁发:

授予,分发某一样东西,比如勋章,奖状等。

 

建树:

在事业上有很大的成就或表示建立不朽的功勋。

 

卓有成就:

有突出的成绩,成就。

 

3.作者简介 

诺贝尔(1833-1896) ,瑞典化学家 ,工程师。

诺贝尔在机械和化学方面有100多种发明,但他最突出的是发明炸药。

他一生致力于炸药的研究,因发明硝化甘油引爆剂,硝化甘油固体炸药和胶状炸药等,被誉为“炸药大王”。

 

4.背景介绍 

1867年 ,瑞典化学家诺贝 尔发明了黄色炸药,取得了在许多国家生产黄色炸药的专利。

发了大财,以后又发明了更安全可靠威力更大的胶质炸药,接着又研制无烟火药。

因毕生从事科研和火药的研制,终身未娶、无儿无女,晚年立下遗嘱,将全部不动产进行投资,作为基金,设立诺贝尔奖金。

1901年12月10日瑞典国王和挪威诺贝尔基金会首次颁发了诺贝尔奖。

 

(三)整体感知,走进文本

1.大声朗读课文,勾画出导语部分,思考:

导语交代了哪些内容?

 

导语为课文第一段话。

导语交代了颁奖的时间,颁发者和颁奖机构以及诺贝尔奖设立的奖项。

 

2.速读主体部分,从中你获取了哪些信息?

 

我获取的信息有:

首届诺贝尔奖的获得者及所获奖项;诺贝尔奖的颁奖机构,时间和地点;诺贝尔奖的资金来源;资金管理权和评奖权是分离的。

 

(四)合作探究,生成能力 

品味语言 感受魅力 

本文选自《百年好文章——路透社新闻佳作》,称新闻佳作,那语言自然富有表现力。

下面就请同学们再读课文,揣摩以下加点字的含义。

 

1 .德国的伦琴(物理学奖) ,他发现了X 射线。

 

发现是已有的事物、现象从隐藏不为人知的状态到为众人所知的状态的过程。

而X 线波长是介于紫外线和Y 射线之间的一种电磁辐射,它是本来就存在的。

所以此处用“发现”,体现了新闻语言的准确性。

  

2. 德国的贝林(生理学或医学奖) ,他在血清疗法的研究方面卓有成就。

 

卓有成就指贝林在血清疗法方面所取得的成就很突出,用在这里表明对贝林在医学方面取得成就的认可和肯定。

 

3.法国的普吕多姆(文学奖) ,他在诗歌创作方面颇有建树。

 

颇有建树的“颇”在这里指“很,相当”的意思,在文中指普吕多姆在诗歌创作方面造诣很深,成果丰硕,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是理所应当的。

 

(五)精读课文,深层探究 

1.课文主体部分为什么要一一列举获奖者的国籍、姓名、所获奖项和所做贡献呢?

 

一方面是表明新闻事实的准确性;另一方面是表明新闻事实的翔实;还因为“列举获奖者的国籍、姓名、奖项 和所做贡献”是新闻的重点,所以要详写。

 

2.课文的主体部分详写 了什么内容,略写了什么内容,为什么要这样安排?

 

主体部分写了首届诺贝尔奖获得者的情况,略写了颁奖机构,时间和地点,还略写了资金来源和两权分离。

 

因为首届诺贝尔奖获得者的国籍、姓名、所获奖项和所做贡献这些情况是整篇新闻要报道的重点,能更好地突出中心,所以要一一列举,进行详写;而其他方面,如颁奖机构、时间、地点和资金来源不是新闻的重点,只需交代清楚无需详写,这样安排详略能更好地突出中心。

 

3.最后一段交代新闻背景,进一步介绍颁奖资金的来源,补充说明资金管 理权和评奖的分离。

你觉得作者有什么用意?

 

进一步介绍颁奖资金来源,目的是让我们读者更清楚明白地了解,诺贝尔奖的巨额资金来源于诺贝尔发明的多种炸药所获得的巨额收入,消除了读者心中的疑问;补充说明两权分离,是为了表明诺贝尔奖的公正、公平性。

 

三、总结提升

(一)课堂小结 

这篇新闻所报道的是首届诺贝尔奖颁发的具体情况。

文中详细列举了获奖者的国籍、姓 名、所获奖项和所做贡献。

同时也明确了颁奖机构,颁奖时间、地点等等,这篇新闻事实准确,内容详略得当,是新闻中的佳作,希望同学们以后养成阅读新闻的良好习惯,提高我们的认知水平和获取信息的能力。

   

(二)拓展知识

1896年,诺贝尔在意大利与世长辞。

 临终时,他把毕生发明所得的积蓄,全部奉献出来,以每年的利息作为诺贝尔奖的奖金,让我们来听一听诺贝尔临终前的遗言吧:

全世界爱好科学并愿意献身科学的朋友们:

生命对于我来说已经快要走到尽头了。

在科学这个神奇的世界里,我遨游了一辈子,发现里面的奥秘太多了。

研究它,掌握它,将给人类带来巨大的恩惠,希望大家继续研究下去,区区200万英磅的利息,虽微不足道,但愿意为行走在物理学、化学、生理学或医学、文学、和平之路上的你助上一臂之力。

诺贝尔在九泉之下感谢你们。

 

3 “飞天”凌空

一、教学目标

(一)教学重点

1.了解新闻特写的有关知识,明确新闻特写的一些特点。

 

2.体会作者的爱国之情,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难点

认真阅读课文,品味文章优美而生动的语言。

二、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生成问题 

对有着“跳水皇后”之美称的郭晶晶,这位美女我们大家是再也熟悉不过了,可是在1982年新德里亚运会上跳水比赛中夺得金牌的女运动员又是谁呢?

今天就让我们揭开这神秘的面纱去一睹她的芳容吧!

 

 

(二)知识梳理,夯实基础 

1.读准字音,记准字形,给加点的字注音。

 

优雅(yǎ)    掠过(lüè)    翘首(qiáo)    

屏息(bǐng) 一刹那(chà)  慷慨(kǎi)  

哧地(chī)  悄然(qiǎo) 

2.记住重点词语的词义。

 

翘首:

抬起头来。

 

屏息:

暂时抑止呼吸。

 

酷似:

好像。

 

慷慨:

大方,不吝惜。

 

轻盈:

形容 女子动作、姿态轻柔优美。

由衷:

指衷心的,出自内心的,不是假装的。

 

如梦初醒:

像刚从梦中醒来,比 喻过去一直糊涂,在别人或事实的启发下,刚刚明白过来。

 

震耳欲聋:

形容声音很大,耳朵都快震聋了。

3.背景介绍 

《“飞天”凌空》是一篇新闻特写,发表于1982年11月25日《光明日 报》,由夏浩然,樊云芳采写。

仅540多字的特写。

记者别具匠心地选用了百余个动词,堪称精当运用动词的新闻经典范文,30多年了,今天再来读它,依然觉得比赛像刚发生在昨天一样,现场动态感十足,是那样的真切感人,它不仅让我们了解了新闻,而且还具有美学价值,因此作品被评 为全国好新闻一等奖。

 

(三)整体感知,走进文本

1.听课文录音。

学生思考:

这则新闻特写报道了一件什么事?

着重抓住什么场面来刻画的?

 

这则新闻特写报道的是:

跳水姑娘吕伟在新德里亚运会上赢得金牌的事。

课文抓住吕伟跳水动作来细致刻画的。

 

2.学生再读课文。

思考:

本文按照什么顺序来记叙的?

能不能列出课文的结构提纲。

 

本文按照时间顺序来记叙的。

课文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

(1):

吕伟站在10米高台的前沿,准备跳水。

 第二部分(2-4) :

细致刻画吕伟起跳、腾空、入水的跳水动作。

 第三部分(5-8) :

写了观众的反应和赞叹以及现场的气氛。

 

(四)品味语言,感受魅力 

在文中第二部分,记者用诗画般的语言,生动形象地再现了中国跳水姑娘吕伟夺魁的精彩瞬间,字里行间,盈溢着动态美,请同学们认真读二三四自然段 ,品味动词的精妙。

 

1. 第二段中“轻舒双臂”“轻轻一蹬”“向空中飞去”对吕伟起跳、飞天的动作进行细致的刻画,有力地突出了吕伟动作的轻柔,优美,舒展,充满了动态美。

2. 第三段中“向前翻腾一周半”“空中转体三周”,第四段中“哧地插进碧波”对吕伟转体,入水的动作进行了近镜头的特写,有力地突出了吕伟动作的高难、惊险、完美,震撼人心。

 

(五)精读课文,探究写法 

1.认真通读课文,小组合作探讨:

本文采用了什么写法,有什么效果?

 

开头起笔不凡,采用了动静结合, 对比烘托的写法。

先是“静”中的吕伟站在10米高台的前沿“沉静自若,风度优雅”,再用“飘浮的白云、掠过的飞鸟、翘首的观众”这些动感的环境加以烘托,动静相宜,充分展现了吕伟的沉着冷静,坚定自信和观众的高度关注,为吕伟的起跳作了一个巧妙的铺垫。

文中还采用了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写法。

对吕伟起跳前的沉静自若及起跳、腾空、 入水一系列动作的慢镜头回放采用了正面描写。

而对记者的赞叹,观众的掌声、欢呼声,游泳场的气氛的描写则是侧面描写,这样结合起来写,更有力地烘托了吕伟跳水动作的出色完美,技艺精湛,精彩绝伦。

 

2.课文除了运用侧面描写,对比烘托的写法外,还善于运用一些修辞手法,你能找出来吗?

 

运用的有比喻,如“紧接着,是向前翻腾一周半,同时伴随着旋风般的空中转体三周,动作疾如流星”。

此句把吕伟跳水的动作比作“旋风”“流星”,表现了吕伟空中转体三周的动作完成得非常迅速,完美,无可挑剔。

 

运用的有拟人。

如“1.7秒的时间对她似乎特别慷慨。

让她从容不迫地展示身体优美的线条。

”此句把时间拟人化了,赋予了人的情感,说“时间”特别慷慨,把“时间”写得有情有意。

从而展现了吕伟跳水动作既快又潇洒。

 (六)总结课文,拓展延伸   

1.这篇新闻特写,善于捕捉瞬间,落笔集中,突出一点,在一秒七的时间里,记者层次鲜明地描绘了一幅美丽的“飞天”画卷。

文势有起有伏,动静相宜,侧面烘托,将体育健儿奋力拼搏为祖国争光的主题突显出来,不仅是一篇非常优秀的人物特写,更是一篇不可多得的美文,值得我们细细品鉴。

   

2.怎样写好现场短新闻?

 

用“五官”采写是写作现场短新闻的基础,作者深入到现场后,不能像个木偶,必须充分发挥“五官”的作用去观察现场。

 

眼:

要像一部摄像机。

要把事件主要人物的肖像,行动,细节乃至现场的景物摄下来。

 

耳:

要像一部录音机。

要把主要人物的话原汁原味录下来,其他人物有意义的话录下来。

 

鼻:

要成为“新闻鼻”。

要嗅一嗅现场空气的 气味是否正常,尽可能感受是 什么气味。

 

口:

要成为“新闻嘴”。

要张开嘴伸出舌头舔一舔,看是什么味道。

 

身:

要勤莫偷懒。

要注意感受现场的冷暖,对有关东西要掂一掂,感受轻重,对有关路程,迈开腿去量一量,看看有多远。

 

五官感受的东西越多,写出来的稿子就越生动,否则 就是一杯白开水。

 

三、板书设计

“飞天”凌空 

“飞天”前——沉静自若,风度优雅 

“飞天”时——凌空翔舞,从容不迫,自天而降 

“飞天”后——沸腾,如梦初醒, 惊讶不已  对比烘托  侧面描写

4一着惊海天

一、教学目标 

(一)教学重点

1.了解通讯有关知识,明确通讯的一些特点。

2.感知课文内容,培养提取信息的能力。

3.感受作者的爱国激情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操,激发学生富国强军的豪情。

 

(二)教学难点

揣摩文章写作手法,品味文章语言特色。

二、教学过程

(一)基础知识,检测学习 

1.字音检测 

着陆(zhuó)     桅杆(wãi)     凛冽(lǐnliè)    舰艉(wěi)       

浩瀚(hàn) 娴熟(xián)     默契(qì)      镌刻(juān)    

澎湃(péng pài)   殚精竭虑(dān) 

2.掌握释义 

娴熟:

熟练。

 

镌刻:

雕刻。

 

白手起家:

比喻原来基础或条件很差而创立一番事业。

   

殚精竭虑:

用尽精力,费尽心思。

 

惊心动魄:

形容使人感受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研究生入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