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认识方法论.docx
《马克思主义认识方法论.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马克思主义认识方法论.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马克思主义认识方法论
马克思主义认识方法论
LT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方法论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本质
即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
唯物主义认识论的高级阶段和科学形式.是关于认识的本质、来源、发展过程及其规律的科学理论.其基本原理是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即实践论。
它坚持从物质到意识的认识路线,认为认识从实践中产生,随实践而发展,认识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实践,认识的真理性也只有在实践中得到检验和证明;认为认识的发展过程是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由理性认识到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辩证过程;一个正确的认识.往往需要经过物质与精神、实践与认识之间的多次反覆;社会实践的无穷无尽决定了认识发展的永无止境。
1、分析和综合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对于教育科学研究方法有很强的指导作用。
研究方法是有层次的,科学研究方法的最高层次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也就是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或方法论。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揭示了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的思想发展的普遍规律,为一切科学研究提供了方法论:
一、要按客观事物的本来面貌来认识它们,不要为种种唯心主义观点所蒙蔽;
二、世界上的事物都是互相联系的,不要孤立地看问题;
三、事物是发展变化的,不要静止地看问题;
四、在事物的现象与本质之间存在着矛盾,必须要透过现象,看到事物的本质,即抓住事物的规律性的东西,才能真正认识到客观事物的真面目。
关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毛泽东同志在《实践论》中有详细的论述,其中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要处理好理论与实践的关系。
党的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一切从实际出发的思想路线,也是针对我国思想界实际情况对于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所作的一种描述。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本身也在不断发展着,就是说人们对它的认识也在随着科学的发展而不断深入.今天在科学技术发展的基础上所产生的控制论、信息论、系统论,把人们认识客观世界的水平大大提高了一步。
有人把这三论说成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深化与具体化。
掌握三论特别是系统论的精神,将会使我们的眼界更加开阔,将会帮助我们从整体的角度、从动态的角度、从一切事物与其上下左右的
实践的三要素:
实践主体、实践手段、实践对象。
实践主体是具有决定作用的,对主体来讲:
实践就是人们的体力活动——接触(观察、操作)与脑力活动——思考。
实践能使客观事物的本质与规律性得以真实地显现;实践又能把人的主观思想(目的、意图)付诸于实现,所以,实践是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充分体现,它对人们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都是具有决定意义的。
坚持“物质源泉观”,是马克思主义唯物主义“一元论”的唯一正确的观点。
认识来源于实践,说到底,认识是经过实践,根源于外界物质的客观存在。
实践是认识的必由之路。
人们在实践中得到认识,在实践中应用认识,在实践中发展认识,在实践中验证认识,这就是实践对认识的特定意义。
正确的认识(真理、或叫客观真理),应当代表客观事物本身,不能只看成是人脑的反映,更要看成是客观事物的标志与属性,这就是认识的回归性。
认识世界的目的在于改造世界,改造世界的目的是在于更好地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这才是人类认识的最终目的。
总之,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
出发点、初始点——是在于物质的客观存在.如若客观不存在,那么无论你怎样认识,怎样实践,也是认识不出来的;或者,就算你认识出来了(编造的),那对客观现实又有什么意义呢?
世界是物质的,而且是可知的,这就是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点”。
着眼点、依存点——是在于实践。
人类的认识,脱离不了实践,没有实践,就没有外界物质与意识的相互作用,没有相互作用,也就形成不了认识,也就改造不了世界。
改造世界的过程是实践的过程;认识世界的过程也是实践的过程,即使是接受前人的认识(理论),那么,前人也有个实践的过程,都不是凭空捏造的过程。
这就是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点”。
根本点、基本点——是在于人的主观能动性。
没有人的主观能动性,就没有人类认识的回归性;可以想象,如果没有人的主观能动性,外界物质自己,绝不会毫无任何条件,自愿自动地结合在一起,从而产生为人所需的新物质(这里特指产品)。
人们的生活需要,乃是人的能动性的源泉之所在。
所以,认识的意义就在于遵循物质的客观规律,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使之更好地改造自然、改造社会、为人类的生存发展服务。
这就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能动的反映论的“能动观点”。
由此可知: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中的实践观点,是要强调实践对于认识的极端重要性,而不是要拿来代替它的“物质观点”,“能动观点”。
承认了实践,就是承认了外界物质与意识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而又不否认外界物质与意识,作为物质的客观相对独立存在性,这才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
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分为实践、认识、真理,三大部分。
马克思主义方法论本质
“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这是正确认识和践行马克思主义的一个最重要、最基本的命题。
对这一命题的科学解答,需要从马克思主义方法论特质人手。
恩格斯指出:
“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
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
”马克思主义方法论是工人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所遵循的根本方法的学说和理论体系,她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的科学概括和集中反映,是掌握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的关键环节。
所谓特质就是事物的根本特性和本质特点。
马克思主义方法论特质贯穿于马克思主义的全部学说中,体现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实践中,反映在马克思主义整体性、实践性、开放性和真理性等方面。
如果没有马克思主义方法论特质的反思和升华,对“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研究和实践运用就难以达到新的境界和水平。
从方法论特质认识和把握马克思主义,就是不能用实用主义庸俗化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也不能用学理主义抽象化态度马克思主义,更不能用教条主义神圣化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而只能按照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方法,客观地认识和对待马克思主义,更好地推动马克思主义的时代化、中国化、大众化。
一、整体性:
马克思主义是一与多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是人类社会迄今为止最科学、最严整、最有价值的理论体系。
作为科学理论体系的马克思主义是“一个”活的有机体,“一块”完备而严密的整钢。
所谓“一”,就是强调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内在统一性、逻辑一致性,揭示马克思主义是一个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有机联系的整体。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就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历史与逻辑的统一。
从马克思主义的形成看,整体性是马克思主义得以生存与发展的条件和基础。
马克思主义创始人代表工人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代表人类社会的前进方向,深刻阐明科学社会主义运动的理论形态,为无产阶级的阶级解放、社会解放和人类解放提供伟大的认识工具。
从马克思主义的本质看,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只有一个,那就是实事求是,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从马克思主义的结构看,马克思主义是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具有内在逻辑结构一致性的理论体系,不只是在各个具体层面上认识和把握客观世界的发展、人的发展与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性,更重要的是对各个不同层面之间的逻辑关系作出新的认识,正是这些内在逻辑关系的一致性构成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整体性”。
马克思主义的根本和精髓体现在它的整体性之中,体现在它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中。
离开了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即使学习了马克思主义的某些内容,也不能对马克思主义有完整的了解和准确的掌握,不能科学地理解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精神实质。
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整体性,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本质性、科学性、完整性,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去分析和研究经济社会发展中各种现象,揭示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特殊规律。
马克思主义是一个具有深邃思想资源、理论形态丰富的科学理论宝库,不能把马克思主义孤立起来,更不能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具有内在逻辑结构的多样性表达方式对立起来。
所谓“多”.就是强调马克思主义内容多样性、视域多维性。
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不可能是事先设定好的。
而是需要在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具体实践中不断拓展、完善的。
从马克思主义的内容看,整体不是脱离局部的整体,而是包含各种具体内容的整体。
马克思主义不仅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这三个主要组成部分,而且包括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学、社会学、法学、政治学、民族学、人类学、新闻学、文艺学、军事学.等等,这些具体内容是马克思主义在不同领域和方面的科学运用与逻辑展开。
恩格斯指出:
“马克思在他所研究的每一个领域,甚至在数学领域,都有独到的发现,这样的领域是很多的,而且其中任何一个领域他都不是浅尝辄止。
”从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作用看,马克思主义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
没有抽象的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丝毫不排除对客观世界中某一领域的探讨和对客观世界改造中的具体运用,恰恰强调需要正确地解释历史变迁和革命过程中所发生的种种实际问题。
从马克思主义的功能看,马克思主义在对当今世界和当代中国社会生活中的经济、政治、文化等实际问题给予科学的阐释,予以的理论说明,形成了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的当代形态。
面对火热的社会生活,马克思主义理论向各个具体学科的渗透、拓展无疑是一种常态,它既有利于各个具体学科按照正确的方向发展,也有利于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的发展,有利于马克思主义理论通过这种学科渗透从这些具体学科的发展中吸取丰富的营养。
马克思主义不是诸多个别论断和个别结论的机械总和,而是各个部分及其所包含的各项基本原理的有机整合。
我们不能把本来不属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内容附加到马克思主义上去,不能把属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内容从马克思主义整体中割裂出去,也不能把对马克思主义具体研究和实际运用,看做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简单“叠加”或形式“拼装”。
随着人类历史的变化与发展,越来越证明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
完整、准确地领会马克思主义整体性,需要坚持“一”与“多”的统一。
“一”是“多”的灵魂和核心;“多”是“一”的基础和体现。
强调整体性不能片面化、绝对化,不能只看到“一”而看不到“多”。
从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上,不能因为强调整体性,而否定对其分门别类的研究,忽视对重大问题、具体问题的理解和把握。
没有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内容各个方面、各个层次的深人研究,就谈不上把这些理论综合在一起的整体性研究。
从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作用上,当今世界、当代中国面对的是利益格局多元化、价值取向多样化、信息来源多变化的新情况,需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不能生搬硬套,更不能断章取义。
正如列宁所说:
马克思主义理论“所提供的只是总的指导原理,而这些原理的运用具体地说,在英国不同于法国,在法国不同于德国,在德国又不同于俄国”。
同样,坚持整体性也不能表层化、简单化,不能只看到“多”而看不到“一”。
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研究,不能仅仅停留在某一个局部或一个层面。
如果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就不能使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一个具有内在逻辑一致性的整体认识,就不可能有效地发挥马克思主义认识世界和改变世界的整体作用。
学习领会马克思主义的旨趣,就是要深入把握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体系和基本原理,而不是某个具体结论;就是要深刻揭示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而不是某个具体论断;就是要着重领会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和基本观点,而不是某个具体观点。
二、实践性:
马克思主义是知与行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是伟大的认识工具,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指导思想的理论基础。
“知”即认识,是指知晓和懂得马克思主义。
坚持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意识形态的指导地位,首先要学好马克思主义,真正在理论与实际的结合上弄懂弄通。
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著作,要尽可能详尽地占有第一手材料,尽可能深入细致地进行文本研究,而不能以偏概全,更不能无中生有。
如果不系统地钻研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原著,不系统地梳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文本,就不可能深人了解和科学把握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渊源、主要内容和精神实质,也就不可能在实践中自觉地践行马克思主义。
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要在利用著作的时候学会按照作者写的原样去阅读这些著作,首先要在阅读时,不把著作中原来没有的东西塞进去”。
尤其要学会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思想发生与发展的特定语境中来把握其本真意义,因为“每一篇原著的内容、角度以至于对于问题的提法虽都不尽相同,但它们的共同之处却都在于表现了作者的基本理论取向,亦即立场、观点、方法,这就使得我们在判别是否忠实于原著时有据可依”。
应该看到,前一时期我国学者在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时提出“回到马克思”,既不是要回到马克思的一切既成结论上,也不是要简单地回到马克思所处的特定环境与条件中,而是要重新解读马克思的文本,揭示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重要表现形式,回到在历史演进中被“遮蔽”的马克思科学精神上。
实现马克思主义理论返本开新,使马克思与时代同行,使马克思主义永葆青春。
如果缺少对马克思主义科学真谛的深刻把握,如果缺乏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厚重感和时代创新性。
就不能准确把握马克思主义的真正思想脉搏,就会因理论的贫乏而丧失对变革现实的话语权,就会因缺少理论根基和思想指导而导致学术研究的左右摇摆以及实际生活表面繁荣的假象。
在现实生活中,不懂马列而否定马列是幼稚可笑的;而学习马列不懂装懂,“以其昏昏,使人昭昭”也是十分可悲的。
对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要能够精通它、应用它,精通的目的全在于应用。
“行”即行动,是指马克思主义的具体实践和实际应用。
马克思主义的强大生命力就在于它的实践陛,在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实际运用。
列宁指出:
“现在必须弄清一个不容置辩的真理,这就是马克思主义者必须考虑生动的实际生活,必须考虑现实的确切的事实。
而不应当抱住昨天的理论不放,因为这种理论和任何理论一样,至多只能指出基本的、一般的东西,只能大体上概括实际生活中的复杂情况。
”马克思主义不是包治百病的万应灵药,不能把它当做现成的公式到处搬运,也不能把它当做现成的模式到处套用。
马克思、恩格斯在指导工人运动具体实践时反复强调,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
只有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科学方法应用到各国的“具体环境中去,应用到具体条件中去”,才能真正发挥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
马克思主义的精髓是实事求是,就是强调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坚持一切从历史事实出发,从已经变化了的实际出发研究问题。
毛泽东一再强调:
“我们是马克思主义者,马克思主义叫我们看问题不要从抽象的定义出发,而要从客观存在的事实出发,从分析这些事实中找出方针、政策、办法来。
”我们决不把马克思的理论看做某种一成不变的和神圣不可侵犯的东西。
马克思主义在其发展的每一阶段,都要不断地吸收同时代的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和思维科学发展中一切有价值的科学成果,总是从发展着的世界本身的原理中,为人们认识世界、改变世界阐发新的理论,开辟自觉实践的前进道路。
强调“知”与“行”的辩证统一,就是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实践观。
马克思主义产生的源泉是实践,发展的根据是实践,检验的标准也是实践,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属性和特征,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最具有决定性意义的东西.“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
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全部认识论,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知行统一观。
”我们强调实践性,就是不能把马克思主义理论搞的玄而又玄、神乎其神,成为人民大众敬而远之的奢侈品。
那种把马克思主义束之高阁、脱离实际、远离生活、独在小楼成一统式的研究,实际上是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背离和对马克思主义本质的伤害。
恩格斯明确指出:
“我们的理论是发展着的理论,而不是必须背得烂熟并机械地加以重复的教条。
”…“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和创造力就在于她只是给人类社会发展奠定了一种科学基础,是应当在各方面不断发展和推向前进的理论。
我们不能简单地到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著作中去找现成答案,而应该根据时代的发展、本国的国情和人民的实践中探寻解决问题的办法。
坚持马克思主义知与行的统一,就是要自觉地把思想认识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中解放出来,从对马克思主义的错误的和教条式的理解中解放出来,从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
三、开放性:
马克思主义是源与流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是一个开放的理论体系。
她的创始人和继承者在吸纳人类所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的基础上,不断地把人类思想认识提升到时代发展的新水平。
所谓马克思主义的“源”,是指原生形态的马克思主义,就是马克思主义创始人揭示人类社会发展真谛所创立的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不是到顶的理论,也不是到此为止的理论,没有也不可能穷尽一切真理,没有也不可能穷尽真理的一切新的发展。
马克思主义是真理,但不是终极真理,她为人类认识和发展真理开辟了正确的道路、提供了科学的方法。
马克思主义是一座人类思想高峰,同时又是人类向新的高峰攀登的阶梯。
马克思主义的原生形态是真正能够代表和体现马克思主义精神实质的理论形态,它是我们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最为可靠的理论基础。
当然,坚持原生形态的马克思主义,不能静止地对待马克思主义,把马克思主义看做是孤立不变的东西,需要马克思主义的继承者们依据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在实践中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把马克思主义理论推向前进。
所谓马克思主义的“流”,是指衍生形态的马克思主义,就是马克思主义的继承者们按照马克思主义本来面貌在认识世界、改变世界的实践中创新的马克思主义。
恩格斯指出:
“我们的理论不是教条,而是对包含着一连串互相衔接的阶段的发展过程的阐明。
”马克思主义不是抽象的空洞的理论,不是一成不变的东西,而是需要根据客观实践的发展不断检验与完善的理论,是在实践中发展着的理论,是与各国实际相结合的具体而鲜活的理论,它的一般原理必须与具体实际相结合,才能真正显示强大的生命力。
在指导无产阶级革命实践中,恩格斯认为,在任何一种关于社会的学说中,“结论要是没有使它得以成为结论的发展过程,就毫无价值”;“结论若本身固定不变,若不再成为继续发展的前提,就比无用更糟糕”.马克思主义需要随着实践的变化而不断创新。
离开本国实际和时代发展来谈马克思主义,没有意义;静止地孤立地研究马克思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同它在现实生活中的生动发展割裂开来、对立起来,没有出路。
马克思主义“源”与“流”的统一是一脉相承而又与时俱进的,不能割断传承与创新的关系。
没有“源”的马克思主义,就是没有根基的马克思主义;而没有“流”的马克思主义,则是缺乏生机和活力的马克思主义。
只有把马克思主义的“源”与“流”有机结合起来,坚持继承和创新,才能在实践中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的新发展。
恩格斯曾经指出:
“每一个时代的理论思维,从而我们时代的理论思维,都是一种历史的产物,它在不同的时代具有完全不同的形式,同时具有完全不同的内容。
”马克思主义是科学,它的强大生命力在于始终严格地以客观事实为依据,而实际生活总是在不停的变动中,这种变动的剧烈程度和深刻性,现在已经达到了前人难以想像的程度。
马克思主义需要发展,但不是一般地为发展而发展,更不能借口发展歪曲甚至否定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没有过时,它依然是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行动指南。
邓小平指出:
“马克思主义理论从来不是教条,而是行动的指南。
它要求人们根据它的基本原则和基本方法,不断结合变化着的实际,探索解决新问题的答案,从而也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
”马克思主义要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随着人民群众实践的发展而发展。
马克思主义的“源”与“流”是辩证统一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每一次重大突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每一次历史性飞跃,都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当代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进行理论创新的结果。
四、真理性:
马克思主义是破与立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是真理,而不是空洞的教义。
列宁明确指出:
“马克思的全部理论,就是运用最彻底、最完整、最周密、内容最丰富的发展论去考察现代资本主义。
自然,他也运用这个理论去考察资本主义的即将到来的崩溃和未来共产主义的未来的发展。
”在人类社会发展的进程中,作为科学理论的马克思主义其本质特征是变革的、否定的、批判的,她始终实际地与反对和改变现存的事物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所谓“破”,就是强调破除旧思想、旧事物、旧制度,就要敢于并善于否定一切需要否定的东西,彻底摧毁一个旧世界。
马克思主义“不是闭起眼睛不看资产阶级科学,而是注意它,利用它,批判地对待它,不放弃自己完整的明确的世界观”。
其实质是要“推翻那些使人成为被侮辱、被奴役、被遗弃和被蔑视的东西的一切关系”马克思说:
“如果我们的任务不是推断未来和宣布一些适合将来任何时侯的一劳永逸的决定,那末我们便会更明确地知道,我们现在应该做些什么,我指的就是要对现存的一切进行无情的批判,所谓无情,意义有二,即这种批判不怕自己所作的结论,临到触犯当权者时也不退缩。
”在当代中国,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就是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坚决冲破一切妨碍科学发展的思想观念,坚决改变一切束缚科学发展的做法和规定,坚决革除一切影响科学发展的制度障碍和体制弊端,为深化改革开放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继续推向前进。
马克思主义之所以是科学真理,最根本的原因在于它始终代表无产阶级和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他的全部理论都立足于实现和维护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把全人类解放和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作为最高价值追求,不谋求任何私利,不抱有任何偏见。
客观地说,马克思主义也是一种建设性的学说,它对资本主义旧社会的批判,是因为它有一套建设新社会的理论,它是以一种完全是为了建设新社会的方法和原则为参照来批判现实社会的。
所谓“立”,就是根据事物矛盾运动的对立统一规律,突出矛盾的同一性,强调用新思想、新事物、新制度代替旧的东西,在破除旧世界的同时要创造一个新世界。
恩格斯明确表明:
“我们对未来非资本主义社会区别于现代社会的特征的看法,是从历史事实和发展过程得出的确切结论;不结合这些事实和过程去加以阐明,就没有任何理论价值和实际价值。
”马克思主义的伟大历史功绩在于,在对资本主义社会进行客观分析的基础上,得出了资本主义社会必然灭亡、必然要被更高级的社会形态所取代的结论,并指出了到达理想社会的现实发展道路。
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是建构的、和谐的、肯定的。
作为马克思主义最新理论成果的科学发展观,是当代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重大指导方针,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科学的行动指南。
马克思主义以改变旧世界、建设新世界为己任,在变革和推动社会发展过程中既强调“在破中立”,又强调“在立中破”,始终坚持“破”与“立”的统一。
当代中国正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坚持“破”与“立”的统一就是要继续解放思想,坚持科学发展,深化改革开放,促进社会和谐。
在指导新的实践中,既要旗帜鲜明地肯定对的、坚持好的、扶持新的,又要理直气壮地纠正错的、调整偏的、摒弃旧的,正视社会发展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不回避阶层分化、利益分层引发的社会矛盾,对于一切不适应改革发展的旧思想、旧观念、旧体制要大胆地破除,对于一切符合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新思想、新观念、新制度要大胆地构建,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把握马克思主义方法论特质,就是要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新情况,研究新问题,提出新理论,指导新实践,不断开创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发展的新境界,也就是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实践中,要创新发展理念,破解发展难题,转换发展方式,揭示发展规律,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越走越宽广,真正实现中华民族新的伟大复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