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人是幸福的.docx
《读书人是幸福的.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读书人是幸福的.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读书人是幸福的
《读书人是幸福人》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把握文章运用分论点的形式,层层深入,从而证明中心论点的议论方法。
2.培养夹叙夹议综合表达方式的运用能力。
3.品味文章语言,培养判断中心句的能力。
4.准确把握“读书”与“幸福”之间关系的深刻含义,领会阅读求知对人生发展的重要性。
从而初步养成勤于阅读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
1.学习运用分论点证明中心论点的方法。
2.品味文章语言,理解部分句子的含义。
3.领会阅读求知对人生发展的重要意义。
【教学难点】
1.培养学生搜集并处理资料的能力。
2.引导学生把握围绕中心论点提出若干分论点的方法。
3.培养学生勤于阅读的良好习惯。
【教学方法】
1.教师点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归纳要点,掌握方法。
2.通过课堂交流讨论,感悟读书对自我发展的重要意义。
【课时安排】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课前预习
1.预习课文,给不熟悉及无把握的字词注音并解释。
2.通过网络或课外书籍,查阅有关作者及文中涉及到的人物、作品的资料。
3.搜集有关读书的名言警句。
设题意图:
1.培养学生自读课文的能力。
2.通过查阅资料,搜集名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书籍对人生的意义。
一、导入新课
1.学生交流课前搜集的关于读书的名言警句。
2.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教师多媒体展示有关读书的若干名言。
(见多媒体课件)
3.在师生交流的基础上,导入新课。
从同学们搜集的资料可见,书籍对古今中外的许多名家名人都产生过重要的影响。
记得我国古代有这样一句话“书中自有千钟粟,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可见在古代人心目中,读书是跟今后的人生幸福密切相连的。
今天我们要学的《读书人是幸福人》,以通俗而有力的语言向我们阐释了读书对人生发展的重要意义。
二、检查预习作业(课堂练习)
词语解释。
(见多媒体课件)
参考答案:
(见多媒体课件)
(学生答题后,多媒体出示正确答案。
)
三、研读课文,整体把握
1.作者简介。
(以学生活动为主。
学生根据查阅的资料介绍作者,教师在学生活动的基础上,运用多媒体进行补充总结。
)
2.学生认真阅读课文。
3.学生在阅读全文的基础上,思考下列问题:
(1)本文属于议论文,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总结:
作者开门见山,在题目中直接表明了文章的观点:
读书人是幸福人。
(2)为了论证中心论点,作者提出了哪些分论点?
提示:
分论点通常出现在文段开头,文段结尾,也有出现在语段中间。
总结:
在文章主体部分,作者用三个分论点,层层深入,说明读书为何使人幸福的道理。
这三个分论点分别是:
①人们通过阅读,能进入不同时空的诸多他人的世界。
②读书加惠于人们的不仅是知识的增广,而且还在于精神的感化与陶冶。
③一个人一旦与书本结缘,极大可能是注定了做一个与崇高追求和高尚情趣相联系的人。
(3)这三个分论点分别是从哪些方面来论述读书对人的影响的?
总结:
第一个分论点是从物质方面论述了读书对人的影响;而第二、三两个分论点则是从精神方面论述读书对人的重要作用,层层深入,充分有力。
(4)文章采用了怎样的论证结构?
总结:
文章采用了总──分──总的结构。
在文章开头,作者明确提出读书人是幸福人,因为他还拥有现实世界之外更为丰富也更为浩瀚的世界,接着,作者用三个分论点展开论述,最后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再次重申:
读书人是幸福人。
(以上四个思考题,都以学生活动为主,教师则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进行补充总结。
)
四、深入阅读,部分感知
1.全体朗读第三自然段。
2.朗读后思考:
(1)在本段中,作者采用了何种论证方法来阐明分论点?
总结:
举例论证。
(2)作者具体以哪些事实为例?
总结:
为了说明读书能给人以精神上的感化与陶冶,用八个事例加以说明。
这些事实涉及古今中外,使说理全面而充分。
(3)学生根据查阅的资料,介绍事例所涉及的人物。
(不要求面面俱到,每个学生只要能讲出熟悉的一两个人物或作品就行。
学生作答后,教师用多媒体展示主要作家或作品的简介。
目的是让学生初步了解这些对人能产生积极影响的作家或作品。
)
(4)本段采用了哪些表达方式?
试分析说明。
总结:
本段采用了夹叙夹议的表达方式。
作者通过对一系列的事实铺叙,强有力地支撑着读书能给人以“精神上的感化与陶冶”这一分论点。
叙议结合,以议带叙,主从分明。
这也是这篇文章的一个主要特点。
五、第一课时小结
在文章中,作者开门见山,提出了“读书人是幸福人”的观点,接着以分论点的形式,层层深入,对读书为何会使人幸福这个命题展开了充分且有力的论证。
在具体而富有说明力的事实与引述包含哲理的名言警句之后,作者再次重申“读书人是幸福人”的观点。
六、课堂练习
1.找出三个分论点中的关键词。
2.第一自然段中“更为浩瀚也更为丰富的世界”指的是什么?
七、课后作业
1.思考文章所运用的主要的修辞手法及其作用。
要求能举例说明。
2.试解读文章最后引用的两个句子的含义。
3.搜集古今中外勤奋苦读的事例,并回忆一篇或一部曾经使自己有所感触有所收获的作品。
附录 板书设计:
读书人是幸福人
谢冕
《读书人是幸福人》 谢 冕( )
【教学要求】
1、联系各自的阅读经历和读书体会,理解“读书人是幸福人”的内涵。
2、能边读边归纳文意,感知文章的主要写作特点。
能唤起对本单元其他的相关联系。
3、能对文中某些内容作注释,逐步养成翻检工具书的习惯。
【教学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同学们可能都听过这样一句名言“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做舟”,什么意思呢?
学习不能偷懒!
读书学习是非常苦的一件事情。
我想做个调查,大家都认为读书是一件“苦差事”么?
(多数同学说“是”)
那么,北京大学的王冕教授却说“读书人是幸福人”又是为什么呢?
请同学们把书翻到P13页,我们今天就来学习《读书人是幸福人》,来改变你们的这种陈旧的观点。
一、基本知识
1、作 者:
(板书)
谢冕:
北京大学中文系博士生导师、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副会长、著名诗学理论家。
50年代后期,谢冕作为中文系学生,在北大逗留时间最多、最有感情的是北大图书馆和分散在全校大大小小的图书阅览室。
他是宿舍、饭厅、图书馆“三点一线”的竞走者,常在下课后到图书馆看书,就免不了用书包占座。
在他的印象中,这个图书馆“是动荡学海中一个宁静而美丽的港湾”。
谢教授曾经动情的回忆这段青春的记忆“就我个人而言,我的成长有赖于名园的熏陶、名师的指点,也有赖于这座著名图书馆的灯火,它是我们青春的欢乐和痛苦的见证,如今它已成了点燃在心灵深处的恒久的光明。
”
由此可见,我们说,谢冕教授是充分感受了读书的幸福后才能由衷的发出“读书人是幸福人”的心声的。
2、说文解字:
(板书)
(1)加惠:
施惠,给予好处。
(2)往哲先贤:
历代贤明、智慧之士。
哲,有智慧。
贤,有德行和才能。
(3)睿( )智:
英明有远见。
睿,看的深远。
(4)卑( )鄙( ):
二、教学过程:
这是谢冕教授有关读书的一篇随笔,最初发表在1995年7月19日的北京《中华读书报》上。
后来收入《永远的校园》一书,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
作者在这本书里抒发了对北京大学的热爱之情。
这种热爱源于北大所给予每一个“北大人”的文明滋养,也包括对北大图书馆的爱和对所有读书人的交流、交往的幸福回忆。
可以说,作者对读者的幸福主要是在北京大学这样的文明圣地感觉到的,所以在理解本文的抒情和议论主题时,就要先从“北大”说起了。
(一)快速阅读:
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准确把握课文基本信息
给大家5分钟时间,阅读课文。
来体会作者的读书的幸福,找出每一段的中心句。
。
2、集体合作、探究
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理清文章的情节和结构。
首先我们来看第一自然段:
(1)第一自然段的中心句是那一句?
TS:
“我常想读书人是世间幸福人,因为他除了拥有现实的世界之外,还拥有另一个更为浩瀚也更为丰富的世界。
”
作者为什么认为“读书人是幸福人”呢?
TS:
作者在文章一开头就直接阐明了读书人为什么是世间的幸福人。
他总结出了“两个世界”的观点(“因为他除了拥有现实的世界之外,还拥有另一个更为浩瀚也更为丰富的世界。
”)一个是人所共有的“现实的世界”,另一个就是“为读书人所独有的”“更为浩瀚也更为丰富的世界”。
在这一认识的基础上,作者确立了“读书人是幸福人”的主要观点。
他还由此想开去,提出了以是否具有阅读能力来对幸与不幸作区分。
认为:
“失去或不能阅读的人”是不幸的,这种丧失是“不可补偿的”。
由此,作者在财富不平等和权利不平等之外,又提出了“精神不平等”,这是由“拥有或丧失”阅读能力所体现出来的。
以上是第一段所提出的,作者的观点十分新颖,表述也是直截、明朗。
(2)那么,阅读究竟会给人带来什么呢?
作者在第2自然段对此做了概括说明,“能多识草木鱼虫之名”,能“上溯远古下及未来”,也能“饱览存在的与非存在的奇风异俗”,总之,正如作者所说,人们正是通过阅读“进入不同时空的诸多他人的世界”。
这一段的中心句识那一句呢?
“人们通过阅读,却能进入不同时空的诸多他人世界。
”
(3)那么,阅读除了能给我们带来“丰富知识”外,还由什么作用呢?
来看第3段,
第3段得中心句是那一句?
“读书加惠于人们的不仅是知识的增广,而且还在于精神的感化与陶冶。
”
比“知识”更进一层的是“精神的感化与陶冶”。
作者用整个第3段来说明这一核心思想。
作者说:
人们正是从读古今圣贤、才俊的书才学得人格和学会做人的。
这是总说,后面用了8个小句子来作具体说明,名人、伟人,古人、今人,政治家,革命家,文学家,中国人、外国人,众多实例,一一援引,又表述得言简意赅。
最后作总结,“一个读书人,是有机会拥有超乎个人生命体验的幸运人。
”
(4)第4段进一步论证:
与书结缘,就注定能与崇高追求和高尚情趣相联系。
这里,作者对书得品味、质地、价值和档次作了优劣、高下之分。
作者这种谨慎得区分,也提醒我们“开卷有益”的“卷”要做品味、质地、价值和档次的区别对待。
作者不仅告诉我们读书要读品质优良的一类,并且直言自己“之所以常感读书幸福,厌恶暴力,同情弱小,心灵纯净,富于正义感,情趣变得高雅,从幼年到成年,一步步向人间美好境界前进。
”
读到这里,回忆一下刘心武的《十首足矣》。
香港一家文化机构举办了一项“最受欢迎唐诗选举”,结果投票者从上万首唐诗中选出10首来,评选出了10首“最受欢迎唐诗”。
作者写作的真正目的仅仅是因为这个活动么?
不是!
真正促使作者写作的动因正是作者对社会现实的深刻剖析,和对美好人性和良知的呼唤,以及优秀文艺作品对人的心灵的陶冶。
作者接下来又引用了笛卡儿和雨果的名言,一说“向善”,一说“避恶”,也都证明了优秀的书籍多人的教育、感化功能。
这一段的中心句:
“读书使人向善……读书使人避恶。
”
(5)至此,文章完成了论述。
最后一段“所以,我说,读书人是幸福人。
”独句成段,点名主题。
中心句:
“读书人是幸福人。
”
(6)文章结构:
总——分——总
(二)、写作特点:
(板书)
论述性散文——夹叙夹议——以议带叙
文章层层推进,逐章显志,把读书能从时空角度扩大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对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的拥有这一核心问题阐述得清清楚楚。
总结与引申:
我不知道,学习了这一课后,大家还有谁认为读书是苦差事的?
我们都知道“希望工程”、“红凤工程”。
很多贫困地区的孩子没有学上,没有书读。
大家有没有看过的导演张艺谋的电影《一个都不能少》中扮演小老师的魏敏芝,就是实实在在的贫困山区的失学儿童。
(图)以及中国摄影家解海龙于1991年4月在安徽大别山区拍摄的照片《我要读书》,这张照片成为了希望工程的标志。
图中主人公“大眼睛”苏明娟,都是贫困山区的失学儿童。
我们今天能够坐在这里上学、读书,学习知识,陶冶情操,难道不应该是幸福的人么?
(板书)
读书人是幸福人!
《读书人是幸福人》说课设计
【摘要】:
说课,是检验教师教学基本功的手段之一,它不同于一般的发言稿和课堂教学,它要求说者比较系统地介绍自己的教学设计及其理论依据(包括大纲依据、课程标准依据、教学法依据、教育学和心理学依据等),而不是宣讲教案,也不是浓缩课堂。
它的核心在于说理,在于说清为什么要这样教,用什么理论来支持教学,说课的重点在于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的突破上。
说案不同于教案。
《读书人是幸福人》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把握文章运用分论点的形式,层层深入,从而证明中心论点的议论方法。
2.培养夹叙夹议综合表达方式的运用能力。
3.品味文章语言,培养判断中心句的能力。
4.准确把握“读书”与“幸福”之间关系的深刻含义,领会阅读求知对人生发展的重要性。
从而初步养成勤于阅读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
1.学习运用分论点证明中心论点的方法。
2.品味文章语言,理解部分句子的含义。
3.领会阅读求知对人生发展的重要意义。
【教学难点】
1.培养学生搜集并处理资料的能力。
2.引导学生把握围绕中心论点提出若干分论点的方法。
3.培养学生勤于阅读的良好习惯。
【教学方法】
1.教师点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归纳要点,掌握方法。
2.通过课堂交流讨论,感悟读书对自我发展的重要意义。
【课时安排】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课前预习
1.预习课文,给不熟悉及无把握的字词注音并解释。
2.通过网络或课外书籍,查阅有关作者及文中涉及到的人物、作品的资料。
3.搜集有关读书的名言警句。
设题意图:
1.培养学生自读课文的能力。
2.通过查阅资料,搜集名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书籍对人生的意义。
一、导入新课
1.学生交流课前搜集的关于读书的名言警句。
2.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教师多媒体展示有关读书的若干名言。
(见多媒体课件)
3.在师生交流的基础上,导入新课。
从同学们搜集的资料可见,书籍对古今中外的许多名家名人都产生过重要的影响。
记得我国古代有这样一句话“书中自有千钟粟,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可见在古代人心目中,读书是跟今后的人生幸福密切相连的。
今天我们要学的《读书人是幸福人》,以通俗而有力的语言向我们阐释了读书对人生发展的重要意义。
二、检查预习作业(课堂练习)
词语解释。
(见多媒体课件)
参考答案:
(见多媒体课件)
(学生答题后,多媒体出示正确答案。
)
三、研读课文,整体把握
1.作者简介。
(以学生活动为主。
学生根据查阅的资料介绍作者,教师在学生活动的基础上,运用多媒体进行补充总结。
)
2.学生认真阅读课文。
3.学生在阅读全文的基础上,思考下列问题:
(1)本文属于议论文,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总结:
作者开门见山,在题目中直接表明了文章的观点:
读书人是幸福人。
(2)为了论证中心论点,作者提出了哪些分论点?
提示:
分论点通常出现在文段开头,文段结尾,也有出现在语段中间。
总结:
在文章主体部分,作者用三个分论点,层层深入,说明读书为何使人幸福的道理。
这三个分论点分别是:
①人们通过阅读,能进入不同时空的诸多他人的世界。
②读书加惠于人们的不仅是知识的增广,而且还在于精神的感化与陶冶。
③一个人一旦与书本结缘,极大可能是注定了做一个与崇高追求和高尚情趣相联系的人。
(3)这三个分论点分别是从哪些方面来论述读书对人的影响的?
总结:
第一个分论点是从物质方面论述了读书对人的影响;而第二、三两个分论点则是从精神方面论述读书对人的重要作用,层层深入,充分有力。
(4)文章采用了怎样的论证结构?
总结:
文章采用了总──分──总的结构。
在文章开头,作者明确提出读书人是幸福人,因为他还拥有现实世界之外更为丰富也更为浩瀚的世界,接着,作者用三个分论点展开论述,最后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再次重申:
读书人是幸福人。
(以上四个思考题,都以学生活动为主,教师则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进行补充总结。
)
四、深入阅读,部分感知
1.全体朗读第三自然段。
2.朗读后思考:
(1)在本段中,作者采用了何种论证方法来阐明分论点?
总结:
举例论证。
(2)作者具体以哪些事实为例?
总结:
为了说明读书能给人以精神上的感化与陶冶,用八个事例加以说明。
这些事实涉及古今中外,使说理全面而充分。
(3)学生根据查阅的资料,介绍事例所涉及的人物。
(不要求面面俱到,每个学生只要能讲出熟悉的一两个人物或作品就行。
学生作答后,教师用多媒体展示主要作家或作品的简介。
目的是让学生初步了解这些对人能产生积极影响的作家或作品。
)
(4)本段采用了哪些表达方式?
试分析说明。
总结:
本段采用了夹叙夹议的表达方式。
作者通过对一系列的事实铺叙,强有力地支撑着读书能给人以“精神上的感化与陶冶”这一分论点。
叙议结合,以议带叙,主从分明。
这也是这篇文章的一个主要特点。
五、第一课时小结
在文章中,作者开门见山,提出了“读书人是幸福人”的观点,接着以分论点的形式,层层深入,对读书为何会使人幸福这个命题展开了充分且有力的论证。
在具体而富有说明力的事实与引述包含哲理的名言警句之后,作者再次重申“读书人是幸福人”的观点。
六、课堂练习
1.找出三个分论点中的关键词。
2.第一自然段中“更为浩瀚也更为丰富的世界”指的是什么?
七、课后作业
1.思考文章所运用的主要的修辞手法及其作用。
要求能举例说明。
2.试解读文章最后引用的两个句子的含义。
3.搜集古今中外勤奋苦读的事例,并回忆一篇或一部曾经使自己有所感触有所收获的作品。
附录 板书设计:
读书人是幸福人
谢冕
小说《永远的蝴蝶》训练及赏析
原文:
永远的蝴蝶(台湾)陈启佑
那时候刚好下着雨,柏油路面湿冷冷的,还闪烁着青、黄、红颜色的灯火。
我们就在骑楼下躲雨,看绿色的邮筒孤独地站在街的对面。
我白色风衣的大口袋里有一封要寄给南部的母亲的信。
樱子说她可以撑伞过去帮我寄信。
我默默点头。
“谁叫我们只带来一把小伞哪。
”她微笑着说,一面撑起伞,准备过马路帮我寄信。
从她伞骨渗下来的小雨点,溅在我的眼镜玻璃上。
随着一阵拔尖的煞车声,樱子的一生轻轻地飞了起来。
缓缓地,飘落在湿冷的街面上,好像一只夜晚的蝴蝶。
虽然是春天,好像已是秋深了。
她只是过马路去帮我寄信。
这简单的行动,却要教我终身难忘了。
我缓缓睁开眼,茫然站在骑楼下,眼里裹着滚烫的泪水。
世上所有的车子都停了下来,人潮涌向马路中央。
没有人知道那躺在街面的,就是我的,蝴蝶。
这时她只离我五公尺,竟是那么遥远。
更大的雨点溅在我的眼镜上,溅到我的生命里来。
为什么呢?
只带一把雨伞?
然而我又看到樱子穿着白色的风衣,撑着伞,静静地过马路了。
她是要帮我寄信的。
那,那是一封写给南部母亲的信。
我茫然站在骑楼下,我又看到永远的樱子走到街心。
其实雨下得并不大,却是一生一世中最大的一场雨。
而那封信是这样写的,年轻的樱子知不知道呢?
“妈妈:
我打算在下个月和樱子结婚。
”
1.小说以“雨”开篇,并以“雨”贯串全文,这样写的作用是(至少答出两条,每条答案不超过15字)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此题考查对作品构思的鉴赏。
悲剧因雨而生,小说开篇写雨,正是对不幸和灾难起因的一个交代。
樱子遭遇不幸后,又写“更大的雨点溅在我的眼镜上”,溅到生命里,成为“一世中最大的一场雨”。
显然,贯串全文的“雨”已成为泪水和痛苦的象征,并造成笼罩全文的阴冷氛围。
【答案)
(1)交代“雨”是不幸和灾难的起因;
(2)以“雨”为泪水和痛苦的象征;(3)造成笼罩全文的阴冷氛围。
2.小说最后再次描写了樱子“穿着白色的风衣,撑着伞”的特征,并交代了给母亲信的内容,这样写的作用是(至少答出两条,每条答案不少于15字).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l此题考查对作品构思的鉴赏。
樱子“穿着白色的风衣,撑着伞”过马路的形象,伴着“我”的痛苦和思念已深深刻在“我”心中,小说再次描写这一形象,是为了突出我”对樱子的深切怀念和爱恋。
小说最后交代给母亲信的内容,这样构思,既增加了小说的悲剧色彩,又照应了前文,可谓匠心独运。
(答案]
(1)使樱子的形象更加鲜明突出;
(2)表达了“我”对樱子永不磨灭的爱;(3)照应前文。
3.开始写“小雨点”溅到眼镜上,之后写“更大的雨点”溅到眼镜上,其作用是:
(不超过20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此题考查细节描写的作用。
两个细节基本一致,不同的是,前一个细节无感情色彩,是后一细节的衬托。
同样是“雨点溅在我的眼镜上”。
但后一个“雨点”更是溅到生命里的痛苦和泪水。
看似写景,实是写情,写“我”的内心痛苦。
[答案]通过写景来抒情,展现了内心深处的极大痛苦.
4.下列几种说法.与原文不一致的两项是:
()
a.文中最能表露“我”悔恨心情的一句话是“为什么呢?
只带一把雨伞?
”
b.“虽然是春天,好像已是深秋了。
”这句话表现了“我”失去恋人的痛苦、凄凉、空虚的心境。
c.小说三次写到“站在骑楼下”,作用是显示“我”的思绪的流程和层次。
d.把樱子比喻成蝴蝶有两个原因,一是飞的动作,二是樱子长得像蝴蝶一样的外貌。
e.题目叫“永远的蝴蝶”,就是说蝴蝶是永恒的,我爱蝴蝶,我也爱樱子。
[解析]此题考查分析理解的能力。
d项“长得像蝴蝶一样的外貌”不是把樱子比喻成蝴蝶的原因,e项对题目含义的理解不正确。
(答案)d、e
蝴蝶飘飞亦美亦痛——《永远的蝴蝶》赏析
《永远的蝴蝶》就像一支低沉而哀怨的悲曲,幽幽道来,委婉动人。
读罢此文,脑海中一直浮现着这样一个场景:
阴雨中,樱子如蝴蝶般轻轻飞了起来,又缓缓落到了街面上。
雨是冰凉的,街面是湿冷的,蝴蝶的飘飞是凄美的,又是令人伤痛的。
作品写了樱子在雨中穿过马路帮“我”寄信,不幸横遭车祸罹难,情节极其简单,却写得催人泪下,感人肺腑,我想是有以下三点原因的。
第一,情感表达上,内情与外景完美结合。
一切景语皆情语,自然环境是思想感情的烘托和表白,而汹涌的情感又渲染和强化了自然环境。
全文笼罩在一片阴雨的氛围中,伴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人物情感的深入,雨的悲剧氛围也是愈来愈浓厚的。
开篇写雨,“那时侯刚好下着雨,柏油路面湿冷冷的,还闪着青、黄、红颜色的灯火。
”各色灯火,映出了一对年轻人情投意合的美妙情感世界,而阴雨的氛围、湿冷的柏油路则奠定了全文悲剧的情感基调。
接着写雨是“从她伞骨渗下来的小雨点溅在了我眼镜玻璃上。
”“我”不会想得到这竟是樱子对“我”的最后的一点亲意,也是“我”生命中关于樱子的最后一丝回忆,故“我”对这细微的小雨点是满怀眷恋的。
目睹樱子遇难后,“更大的雨点溅到我的眼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