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省嘉积中学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三大测三语文科试题解析版.docx
《海南省嘉积中学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三大测三语文科试题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海南省嘉积中学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三大测三语文科试题解析版.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海南省嘉积中学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三大测三语文科试题解析版
海南省嘉积中学2014—2015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三大测(三)
语文科试题
(时间:
150分钟 满分:
150分)
欢迎你参加这次考试,祝你取得好成绩!
第Ⅰ卷阅读题
甲必考题(45分)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如何应对“文明风险”
范正伟
近来,借助大众传媒,我们目睹了许多公共安全事件:
大连海上原油泄漏,南京废弃塑料厂爆炸……
联系此前国内三聚氰胺等事件,使人想起了德国著名社会学者贝克的一段话:
原本无害的东西突然间怎么就有危险了。
肥料变成长期毒药,造成普遍的后果。
过去一度被大肆夸赞的财富来源(核子、基因科技等)一变而为不可见的危险来源。
正如贝克在《风险社会》一书中所揭示的,在后工业化时代,人类正步入“风险社会”。
与传统的自然风险或者“外部风险”不同的是:
今天的风险则更多地来自人类自身,所谓“人造风险”或“文明风险”,它是人类发展、特别是科技进步造成的。
如果说传统风险源于“无知”,那么文明风险则更多的来自于知识和分工。
现代化给人类带来了高度的自由与便捷,同时也带来了高度的脆弱与风险。
越是发达的科技,内部组成的密集度和复杂性就越高;越是细密的分工,相互的依赖和影响程度就越高;越大规模的城市,安全布局的合理性就越高,而一旦其中某个部位或环节出了问题,就会造成想象不到的风险。
作为风险的对立面,安全是人类的首要诉求和基本价值。
对公共安全的维护,是政府的基本责任。
而面对“风险社会”中种种非传统风险,政府需要从行政理念到管理手段上的一系列转变。
与传统风险不同,人造风险则具有隐蔽性、不稳定性和突发性,仅以“水来土掩”的方式已难应对。
这就要求政府摒弃以往的安全主义文化,以及面对风险时的鸵鸟政策,代之以风险文化。
在管理中,树立预防理念,防患于未然;风险来临时,有“条件反射”般的应急能力,实现社会动员,最大程度降低损失。
近日山西煤矿爆炸、南京废弃塑料厂爆炸,前者是非法藏匿炸药所致,后者则被通报施工安全管理存在漏洞,这些都不能不说与政府风险文化的缺失有关。
我们经常会碰到这样的情况,事件发生后,人们向一个个机构求助问责,但得到的往往是“请向有关部门咨询”“这与我们无关”等回复;甚至在情况危急的时刻,还有人在进行着归谁负责、向谁请示的“淡定”商讨。
这种“有组织不负责”现象,往往会扩大和恶化风险。
因此,面对风险,除了严格贯彻《突发事件应对法》等法规,还应该认真检讨风险决策机制,看看分工是否够明确、配合是否无缝隙、权责是否相一致。
从某种意义上讲,风险是与现代化伴生的一种代价。
就像亨廷顿所言,“现代化孕育着稳定,而现代化过程却滋生着动乱”。
传统与现代的交织、农业与工业的更迭,使转型期中国比发达国家面临更加多元复杂的风险。
但“风险也是一个致力于变化的社会的推动力”,在风险频发的今天,如何进一步思索对公共危机的管理,如何走出“有组织的不负责任”的怪圈,如何培育全社会的“风险文化”,这将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必解之题。
(节选自2010年8月5日《人民日报》)
1.从原文看,下列对“文明风险”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明风险”产生于后工业化时代,它是人类自身带来的,因而又叫“人造风险”。
B.“文明风险”主要不是源于无知,它更多的来自于人类的知识和分工。
C.人类发展、科技进步必然造成“文明风险”。
D.“文明风险”与“传统风险”分别产生于后工业化时代和之前,它们是人类历史时期两种不同的风险。
2.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明风险”比“传统风险”更具隐蔽性、不稳定性和突发性。
要求政府以“风险文化”来应对。
B.从某种意义上说,风险是与现代化伴生的一种代价,在追求现代化的同时,要树立安全意识,政府部门在日常管理中要防患于未然。
C.转型时期的中国会面临比发达国家更加多元复杂的风险,目前存在“有组织的不负责任”的情况也属正常。
D.文章由目前大众传媒所披露的一些事件引起思考,指出了“文明风险”产生的根源,并指明政府部门转变管理手段即可应对“文明风险”。
3.下列对原文作者观点的概括,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作者在文中引用了德国著名社会科学学者贝克的一段话,为的是提醒人们要注意目前的一些名牌食品存在着“人造风险”。
B.文章说,城市规模越大,对它安全布局的合理性要求越高,一旦其中某个部位或环节出了问题,就会造成想象不到的风险,因此作者不主张扩建诚市。
C.“人造风险”是人类自身制造的,越是科技含量高的东西风险就越大,作者认为目前提倡“低碳生活”就是这种安全意识的觉悟。
D.由于目前有些政府部门职责不同,疏于管理,才扩大和恶化了许多公共安全事件,作者强调加强管理,明确责任,培养全社会的“风险文化”是现代化建设中减少和避免“人造风险”的必要前提。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万恭,字肃卿,南昌人。
嘉靖二十三年进士。
授南京文选主事,历考功郎中。
寿王丧过南京,中贵欲令朝王妃,恭厉声曰:
“礼不朝后,况妃乎!
”遂止。
四十二年,寇逼通州,帝方急兵事。
以兵部右侍郎蔡汝楠、协理戎政侍郎喻时不胜任,调之南京,欲代以郑晓、杨顺、葛缙,手诏问徐阶。
阶以晓文士,顺、缙匪人①,请命吏部推择。
帝乃谕尚书严讷越格求之,遂以湖广参政李燧代时,而命恭代汝楠。
恭列上选兵、议将、练兵车、火器诸事,皆报可。
明年,燧罢,众将推恭,恭引疾。
及用赵炳然,恭起视事。
于是给事中胡应嘉劾恭奸欺。
恭奏辩,部议调恭,诏勿问。
恭不自安,力请剧边自效。
乃命兼佥都御史,巡抚山西。
甫至,寇犯龙须墩,恭伏兵击却之。
未几,寇五万骑至朔州川,恭与战老高墓。
列车为阵,发火器,寇少却。
忽风起,火反焚车,寇复大至。
诸将殊死战,寇乃去。
事闻,赉银币。
巡抚故无旗牌,恭请得之。
滨河州县患套寇东掠,岁凿冰以防,恭为筑墙四十里。
教人以耕及用水车法,民大利之。
会河决邳州,运道大阻,已遣尚书朱衡经理,复命恭以故官总理河道。
恭与衡筑长堤,北自磨脐沟迄邳州直河,南自离林迄宿迁小河口,各延三百七十里。
费帑金三万,六十日而成。
高、宝诸河,夏秋泛滥,岁议增堤,而水益涨。
恭缘堤建平水闸二十余,以时泄蓄,专令浚湖,不复增堤,河遂无患。
恭强毅敏达,一时称才臣。
治水三年,言者劾其不职,竟罢归。
家居垂二十年卒。
(《明史·万恭传》)
注解:
①匪人:
行为不端正的人。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历考功郎中历:
经历
B.寇逼通州,帝方急兵事逼:
迫近
C.恭列上选兵、议将、练兵车、火器诸事列:
陈述
D.滨河州县患套寇东掠患:
担心
5.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万恭有才干的一组是()(3分)
①众将推恭,恭引疾②寇犯龙须墩,恭伏兵击却之
③巡抚故无旗牌,恭请得之④教人以耕及用水车法
⑤给事中胡应嘉劾恭奸欺⑥恭缘堤建平水闸二十余
A.①③④B.②③⑤C.②④⑥D.①⑤⑥
6.下面对文章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万恭秉礼行事。
寿王的灵柩经过南京时,宦臣想要担任南京文选主事的万恭朝见王妃,万恭义正词严地拒绝了他们的无理要求。
B.万恭勇于担当。
皇帝为战事着急,想要找合适的人选代替不能胜任作战任务的几位官员,下诏问徐阶,徐阶就推荐了万恭代替蔡汝楠。
C.万恭用兵作战讲究谋略。
在贼寇进犯龙须墩时设伏兵退敌,老高墓一战他巧用火攻使得敌军退却。
D.万恭在水利建设方面有贡献,他在治理水患时,沿河修建了平水闸,根据季节泄洪或者蓄水,不再增高堤坝,黄河却未再出现水患。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部议调恭,诏勿问。
恭不自安,力请剧边自效。
(5分)
(2)治水三年,言者劾其不职,竟罢归。
家居垂二十年卒。
(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一首明诗,回答问题。
栀子花诗
沈周
雪魄冰花凉气清,曲栏深处艳精神。
一钩新月风牵影,暗送娇香入画庭。
沈周,明朝“吴门画派”的领袖。
8.栀子花为常绿灌木,夏季开花,起首句为什么会有“冰雪”之喻?
全诗体现了诗人怎样的情致?
(5分)
9.诗的后两句尤为奇妙,历来颇得诗评家的青睐,请作简要赏析。
(6分)
(三)名句名篇默写
10.补出下列句子的空缺部分,每空1分。
(6分)
(1)1.《离骚》中表明当时社会中的人们违背准则,把苟合取悦别人奉为信条的两句:
,。
(2)《阿房宫赋》中诗人用“,”两句,勾勒出阿房宫占地广阔、凌云蔽日的宏伟气势,给人一个总体的印象。
(3)杜甫《望岳》中,“,”两句,写近望中所见泰山。
一个“钟”字把天地万物一下写活了,整个大自然如此有情致,把神奇和秀美都给了泰山。
一个“割”字,则写出了高大的泰山一种主宰的力量,突出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
乙选考题
请从以下三、四两大题中选定一大题作答。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
(1)~(4)题
最初的温暖
邹扶澜
男孩小时候家里很穷,买不起新衣服,甚至有时连上学的本子也买不起,这时,他就用完了正面用反面。
一天,班里来了位新生,是个漂亮的女孩,扎着鲜艳的蝴蝶结,背着一个让全班同学都眼红的书包。
女孩跟他成了同桌。
她的文具盒里装满了各种漂亮的笔和橡皮,还有很多崭新的方格本,甚至有精装的笔记本。
男孩偷眼看,既嫉妒又眼馋。
男孩自尊心很强,怕女孩笑话,本子用完了便不再用反面,也就不记笔记,只靠脑子记。
女孩感到奇怪,有一天问他,他说:
“会了,不用记了。
”女孩好像明白了什么,主动拿出两个本子给他,男孩拒绝了,女孩羞红了脸,几天不和他说话。
有一次,班里组织看电影,每人交5分钱,男孩没有钱,就没有报名。
女孩高兴地跑到他跟前,说:
“明天下午看电影,我替你把钱交了。
”男孩气恼地说:
“我不去,用不着你给我交。
”女孩委屈地哭了,说:
“你长大后还我还不行吗?
”男孩没有再说话,勉强答应了她。
第二年,女孩要搬家了,男孩也不知道她要搬的地方在哪个方向,只觉得有一种留恋的感觉,有一种丢了东西的感觉。
知道了她走的日期后,那一天他没上学,而是早早地等候在一个十字路口——县城开往外地的车辆都要经过这里。
终于,一辆大货车开了过来,女孩跟他哥哥站在车厢两边的护栏里。
女孩看见了他,高兴地向他挥手,男孩想跟她说点什么,跟在后边拼命追,可车速太快,一溜烟就从眼前开过去了。
第二天上学,班里一个女同学给男孩送来一个沉甸甸的牛皮纸包,说是他的同桌留给他的。
男孩打开,是厚厚一摞没有用的各式作业本,还有她用过的漂亮的文具盒,里面装满了铅笔,还有一支能抽水的钢笔。
笔中间夹着一张纸条,上面写着:
“送给我最好的同桌刘兵。
”
男孩哭了。
他突然觉得,因为嫉妒,他对同桌太不友好了,但她没有记恨他。
也就是从那天起,他的心知道了什么叫疼痛。
那个文具盒,他一直保存着。
有时拿出来看看,眼前会晃动着一对鲜艳的蝴蝶结,一跳,一跳……
几十年过去了,男孩读完大学,又读博士,打拼多年后成为一家上市公司的老总。
阅尽沧桑后,他越来越怀念那个当年跟他同桌的小女孩,于是在报纸上登了寻人启事,寻找那个叫王丽晨的女孩。
电视台的记者闻讯后,邀请他做了一次访谈。
面对现场的许多观众,他把掩藏在心底的那段往事说了出来,说到动情处,他几次哽咽,说如果能见一见当年同桌的女孩,他死而无憾了。
主持人问他:
“为什么非要见她呢?
相见不如怀念,保留最初的那份美好,为她祝福,不是很好吗?
”
他摇了摇头。
主持人说:
“王丽晨现在已经步入中年,也许已经发福,也许过得很不如意,如果是这样,你还会执意见她吗?
”他说:
“是的,我想当面对她说声谢谢,另外,如果她有什么难处的话,我想尽自己所能帮她一把。
这么多年来,我一直想着她,甚至没有一天忘记过她。
小时候,因为贫穷,我看过太多的冷眼,但她给了我最初的温暖,这成了我生命的动力,也让我一直洁身自好。
我经常想,如果她也给我冷眼,就像压垮骆驼的最后那根稻草,也许我的人生就会完全改写……”他已经泪光莹莹,“我想看见她还美好地生活着,跟我一样呼吸着新鲜的空气,沐浴着温暖的阳光……”节目的最后,主持人对观众说:
“那好吧,让我们大家一起帮忙,让刘总实现这个多年的心愿。
”
几天后,他收到一封信:
“亲爱的刘同学,不瞒你说,那天我就坐在观众席上。
之所以不见你,并不是因为你太富有,或者我已经老了,而是越纯净越美好的记忆,越经不起现实的打搅。
我很赞同主持人的那句话,有些美只适合放在心里,就像一坛陈酒,一旦打开味道就淡了。
如果你对我心存感激,那就在心里保存那份最初的美好吧。
感谢这么多年来,我一直活在你心里,并希望我能一直这样活下去……”
这封信是那位主持人所写。
刘兵所要寻找的王丽晨是她的妹妹,已经于3年前因病去世……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男孩拒绝女孩给他本子和替他交钱看电影,而女孩却没有记恨他,临走时还留下很多学习用品,说明女孩是一个乐于帮困救弱的好学生。
B.小说主要写了两件事:
一是少年时男孩和女孩同桌以及女孩要离开时发生的事,一是几十年之后男孩寻找同桌的女孩而被邀请做访谈的事。
C.小说中有关女孩头上扎着的“鲜艳的蝴蝶结”的描写前后出现了两次,说明男孩几十年来都没有忘记他的同桌主要是因为女孩给了他最初的温暖,这成了他生命的动力。
D.小说在塑造人物时运用了多种描写手法,如肖像描写、语言描写、细节描写等;在交代同桌的女孩最后的结局时还运用了插叙的手法。
E.男孩希望他的同桌“还美好地生活着,跟我一样呼吸着新鲜的空气……”,而女孩却死了,这给男孩的心理造成了难以弥补的深深的伤痛。
(2)倒数第二段交代了主人公收到的信,这在小说中有什么作用?
请简要分析。
(6分)
(3)小说中的刘兵是一个怎样的人?
请简要分析。
(6分)
(4)对于小说结尾一段的设计,有人认为过于哀伤,不利于小说主旨的表达,你有什么看法?
请结合文本,说明理由。
(8分)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2.阅读下面的新闻,完成12
(1)~(4)题。
高亦吾:
周恩来总理一生感念的启蒙老师
高亦吾1881年生于章丘绣惠镇西关村,15岁考取了济南省立高等学堂。
在进步教师萧少瑜的启发和引导下,他与学友赵佑贞、徐云甫等组建了“乐群书社”和“玫瑰花诗社”,并投书章太炎,寻求救国救民的道理。
他们在校赋诗、撰文,斗争宗旨为反清灭洋。
18岁那年,高亦吾率先加入同盟会,带头组织起声势浩大、轰动省城的罢课学潮,还以犀利的笔触写出了震惊校园内外的战斗檄文《伊奴出关》。
高亦吾的文章及极富影响力的言行,引起了山东巡抚周玉山的惊恐,他亲笔签署通缉令,定要严惩“肇事者”。
闻讯后,高亦吾当即脱掉长衫,剪掉象征“大清”臣民的发辫,连夜逃离济南,远赴东北。
章丘县衙接到逮捕令后,立即派人到西关高家进行严密的搜查,未见其人,便将其霜染鬓发的母亲投入监狱,施刑后又锁进铁牢。
高亦吾辗转漂泊半月,经友人介绍,进入奉天东关模范学校。
在这里,高亦吾初识了入校新生周恩来,见他精明睿智、气宇轩昂且胸怀壮志,课下便常向他慷慨激昂地讲述反清灭洋的革命道理,沉痛地诉说黄花岗七十二烈士的悲壮之举,使其听得义愤填膺、泪光盈盈。
高先生还将邹容19岁时写的《革命军》一书赠给他,使其树立起坚定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信念。
高先生借与周恩来同桌就餐之机,向其灌输马克思、孙中山等伟人志士的进步思想。
星期天,还同他上街“散步”,指着外国领事馆满腔怒火地说:
“这些外国列强协同腐朽的清政府签订了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瓜分华夏大好河山,简直令人难以容忍!
”周恩来时时处处受到他爱国主义思想的影响和教育。
辛亥革命爆发后,高先生率领师生涌向长街游行示威,振臂高呼:
“鞑虏不除,民国不立,四万万炎黄子孙誓不罢休!
”周恩来彻底觉悟了,返校后当众第一个剪掉发辫,发誓为中华崛起而读书!
1913年,周恩来入南开中学就读。
临别之际,高先生为周恩来命字“翔宇”,寓意深远;周恩来则奋笔疾书:
“同心努力,前程万里指日登!
”署名“翔宇”,表示对“翔宇”的认可和对恩师的敬重。
三年后,由于战乱不息、政局不稳,高先生辞校赴京到赵伊公署任职。
其间,周恩来曾两度进京探望,高先生警觉地叮嘱周恩来,“你在天津创办的‘觉悟社’轰动京畿,据传你的名字业已在册,当局声言要捉拿一切成员,你务必当心!
”周恩来返津不久便被捕入狱,高先生闻讯心急如焚,奋力投入营救,终使周恩来脱离虎穴。
岁月如流,人世沧桑。
高先生重返济南后,应邀在省建设厅任职。
“七七事变”后,他毅然辞去公职,返回章丘,县长郭德夫深知先生学识渊博,邀他出面成立“城关学堂”,先生知其是“亲日派”,力辞不就,却到西关私塾任教。
1939年章丘沦陷,高先生赴济避难。
有人举荐他去当地的某汉奸公署就职,高先生断然拒绝,出于生计,他便在济南小布政街开馆施教。
1941年春节刚过,高先生突患脑膜炎,遂还故乡。
弥留之际,他再三叮嘱爱子高肇甫:
“日后,一定要想方设法和周恩来取得联系,让他指引前程!
”2月5日子夜时分,这位深受社会尊重的民主革命战士、一代师表与世长辞,终年60岁。
1947年4月的一天下午,章丘警察局局长带领部下闯入高先生家中,以“私通共匪”的罪名将其妻子及儿媳逮捕入狱并抄家封门,二人在牢中受尽酷刑。
1949年7月,高肇甫遵照父亲遗嘱给周总理写信,历数期间的境况和怀思之情。
不久,总理回信,召肇甫进京,在中南海两人长谈三小时。
总理得知恩师早已仙逝,不禁悲恸万分,数次泪流满面……
后来周总理将高肇甫安排于政务院档案科工作。
周总理一生高风亮节,身在高位从未照顾过任何一位亲属,对高肇甫的安排可谓“仅此一人”。
(摘编自《齐鲁晚报》王绍忠《高亦吾:
周恩来总理一生感念的启蒙老师》)
相关链接
奉天东关模范学校是一所较好的小学,从校长到教员都是社会名流。
高亦吾初进课堂,就遭遇到一位浓眉大眼、英气逼人的少年学生的质疑发难,这位少年一连提出许多耐人深思的问题,他就是当时年仅13岁的周恩来。
高亦吾对这位气宇轩昂的少年非常赏识,从此30岁的高亦吾同13岁的周恩来结成了忘年之交。
(摘自《章丘名人录》)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高亦吾在济南省立高等学堂学习期间,投书维新志士章太炎并在其启发和引导下,与学友赵佑贞、徐云甫等组建了“乐群书社”和“玫瑰花诗社”。
B.山东巡抚周玉山亲笔签署通缉令,章丘县衙派人到章丘西关高家进行搜查,未见高亦吾,便将其妻子及儿媳逮捕入狱并抄家封门,二人受尽酷刑。
C.高亦吾一身正气,怀有满腔爱国之情,在思想上和行动上都深深影响着周恩来,最终使周恩来彻底觉悟,剪掉发辫,立下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的誓言。
D.高亦吾因战乱离沈进京到赵伊公署任职期间,周恩来曾两度探望;后周入狱,高亦吾奋力营救,最终使周脱离虎穴,二人因此结为忘年之交。
E.高亦吾弥留之际叮嘱爱子要设法和周恩来取得联系,高肇甫遵照父亲遗嘱给在京的总理写信很快接到总理回信并进京,后来得到了总理的妥善安排。
(2)高亦吾是深受社会尊重的民主革命战士,材料中有哪些体现?
请结合材料简要概述。
(6分)
(3)文章写高亦吾的身后事,有什么作用?
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6分)
(4)高亦吾是周恩来一生感念的启蒙老师,材料中有哪些具体体现?
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理解。
(8分)
丙表达题
五、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①有些省份的中小学暑期培训班星罗棋布、水平参差不齐,对那些无证无良的,骗钱的,偷漏税款的,市场监管部门应毫不手软地打击取缔。
②至于在反腐败中落马的“裸官”,在贪腐时亦,将贪腐得来的钱财转移到海外,以供家属挥霍。
可见,治理“裸官”是反腐课题里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③部分高校提高学费的理由是“培养学生的成本上升”,看上去。
可是,众所周知,近年来,高校固定资产建设投入过多才是经费紧张的最大原因。
A.冠冕堂皇肆无忌惮明火执仗B.肆无忌惮冠冕堂皇明火执仗
C.明火执仗肆无忌惮冠冕堂皇D.冠冕堂皇明火执仗肆无忌惮
1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
A.这篇文章集中分析了形势,辩证地回答了在大开放、大交往、大融合的世界里,我们迫切需要一种全新的观念来协调各种关系。
B.诚信教育已成为我国公民道德建设的重要内容,因为不仅诚信关系到国家的整体形象,而且体现了公民的基本道德素质。
C.高速悬浮列车没有轮子和传动机构,运行时与轨道不完全接触,列车的悬浮、驱动、导向和制动都靠的是利用电磁力来实现的。
D.我国正在实施公民旅游素质提高工程,在又一个“黄金周”到来之际,每位游客尤其是出境游客应该意识到自己是祖国的“形象大使”。
15.把下列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语段,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①工匠们会选用与雕塑对象外形接近的石材,以求用最简略的加工、最少量的雕凿来完成创作。
②而加工的重点则集中于刻画如头部、面部等特征最为明显与突出的地方,以便使整个雕塑产生动静结合、虚实对比的效果。
③因此,这个时期的作品的造型受到石质材料的限制,尚不能充分自由发挥。
④西汉时期,冶铁技术不发达,工匠们没有足够锐利的工具来完成对石雕的镂空、透雕及打磨等工艺。
⑤一种造型艺术风格的形成,是受当时使用的材料和工具的限制和影响的。
⑥在此基础上,工匠们再对创作对象的主体,如身躯、四肢及大的动势上进行粗略的雕凿,以求神似。
A.④⑤⑥②①③B.⑤④⑥③①②C.④⑤①⑥②③D.⑤④③①⑥②
16.根据下面文字的内容,用排比句概括苏州的美。
(5分)
苏州的美是古典的。
哪怕一木一石,它也是那么优雅,那么庄严。
它一会儿叫你想起我们伟大的历史,一会儿叫你温习许多美丽的传说。
含蓄也是苏州的美。
要是不下一番搜寻的工夫,你就别想领略它。
苏州人从来不喜欢在你面前夸口。
他只是带着恬淡的笑容,引你走到那儿,直到你在他面前发出大声的惊叹。
苏州的美还呈现出它的多样性。
在苏州,你欢喜古朴,请到沧浪亭;你爱好清幽,就去拙政园;你喜欢疏朗,不妨到怡园;你倾向于深邃,这儿有狮子林。
17.根据下面图表内容和文字表述,回答下面问题。
(6分)
我国二氧化硫的排放及贡献率
排放形式
排放量(万吨)
贡献率(%)
煤炭燃烧
2179
86.7
炼钢
168.5
6.7
炼油
68
2.7
机动车
99.8
4
合计
2513.3
100.0
(注)二氧化硫与空气中其他污染物进行复杂的大气化学反应,形成硫酸盐、硝酸盐二次颗粒,由气体污染物转化为固体污染物,成为PM2.5升高的最主要因素,从而导致雾霾天气的产生。
(1)根据以上材料概括造成全国大范围雾霾天气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3分)
(2)根据上文提供的材料,谈谈你对治理雾霾天气的建议。
(3分)
;
六、写作(60分)
1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文章。
老教授给学生做了个测试。
老教授问:
“你去山上砍树,面前有两棵树,一棵粗,一棵细,你砍哪一棵?
”大家都说:
“当然砍粗的了!
”老教授一笑:
“那棵粗的是普通的杨树,而那棵细的却是红松,你会砍哪一棵?
”同学们一想,红松比较珍贵,就说:
“砍红松!
”老教授又问:
“如果杨树是笔直的,红松却七歪八扭,你砍哪一棵?
”同学们有些疑惑,就说:
“这样的话,还是砍杨树!
”老教授说:
“杨树虽然笔直,可中间大多空了,你会砍哪一棵?
”
终于,有人问:
“教授,您到底想告诉我们什么呢?
”老教授收起笑容,说:
“你们怎么就没人问问自己,到底为什么砍树?
虽然条件不断变化,可是最终结果取决于你们最初的动机。
如果想要取柴,你就砍杨树,想做工艺品,就砍红松。
”听了这番话,大家心中似都有所感悟。
读完这个故事,你有何感想?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