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课《短文两篇》教案设计新版新人教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198504 上传时间:2023-01-21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30.4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课《短文两篇》教案设计新版新人教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课《短文两篇》教案设计新版新人教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课《短文两篇》教案设计新版新人教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课《短文两篇》教案设计新版新人教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课《短文两篇》教案设计新版新人教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课《短文两篇》教案设计新版新人教版.docx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课《短文两篇》教案设计新版新人教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课《短文两篇》教案设计新版新人教版.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课《短文两篇》教案设计新版新人教版.docx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课《短文两篇》教案设计新版新人教版

第22课 短文两篇

教学目的

1.积累与本课相关的语言与文言知识。

2. 背诵《陋室铭》与《爱莲说》。

3.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理解《陋室铭》与《爱莲说》寄寓的思想情感。

教学重难点:

1.积累与本课相关的语言与文言知识。

2. 背诵《陋室铭》与《爱莲说》。

教学设想

    在背诵的基础上积累语言,理解文言知识,体会作者的感情与情操。

通过仿写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课时:

2课时

第1课时

 

教学目的

    背诵理解《陋室铭》,并加以仿写。

教学内容与步骤

    情景激趣

刘禹锡在任监察御史期间,参加了王叔文的“永贞革新”,反对宦官和藩镇割据势力。

革新失败后,被贬至安徽和州县当一名小小的通判。

按规定,通判应在县衙里住三间三厢的房子。

可和州知县见刘禹锡是从被贬之人,就故意刁难。

先安排他在城南面江而居,刘禹锡不但无怨言,反而很高兴,还“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思争辩”了联贴在门上。

和州知县知道后很生气,将刘禹锡的住处从县城南门迁到县城北门,面积由原来的三间减少到一间半。

刘禹锡仍不计较,并见景生情,又在门上写了两句话:

“垂柳青青江水边,人在历阳心在京。

那位知县见其仍然悠闲自乐,满不在乎,又再次派人把他调到县城中部,而且只给一间只能容下一床、一桌、一椅的小屋。

刘禹锡见这个势利眼的狗官,实在欺人太甚,遂愤然提笔写下《陋室铭》,并请人刻上石碑,立在门前。

《陋室铭》聚描写、抒情、议论于一体。

通过具体描写“陋室”恬静、雅致的环境和主人高雅的风度来表述自己两袖清风的情怀。

文章运用了对比,白描,隐寓,用典等手法,而且压韵,韵律感极强,读来金石掷地又自然流畅,一曲既终,犹余音绕梁,让人回味无穷。

仿写作至今有愈演愈烈之势。

探究生趣

第一步,泛读课文。

指导学生阅读时,要求结合注释,梳理文意,将课下重要注释简化后移到课文相关位置处。

用(一,二,……标出段落层次),用(1,2,……标出段内层次),批注自己的阅读感受,列出不懂之处。

在阅读过程中校正读音,积累词语:

陋室:

简陋的屋子。

铭:

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称述功德的文字,叫“铭”,后来就成为一种文体。

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骈句,句式较为整齐,朗朗上口。

名:

出名,著名,名词用作动词。

灵(líng):

神奇;灵异。

斯是陋室(lòushì):

这是简陋的屋子。

斯:

指示代词,此,这。

是:

表肯定的判断动词。

陋室:

简陋的屋子,这里指作者自己的屋子。

惟吾德馨(xīn):

只因为(陋室铭)的铭文(就不感到简陋了)。

惟:

只。

吾:

我,这里是指(陋室铭)的铭文。

馨:

散布很远的香气,这里指(品德)高尚。

鸿儒(hóngrú):

大儒,这里指博学的人。

鸿:

同“洪”,大。

儒,旧指读书人。

白丁:

平民。

这里指没有什么学问的人。

调(tiáo)素琴:

弹奏不加装饰的琴。

调:

调弄,这里指弹(琴)。

素琴:

不加装饰的琴。

丝竹:

琴瑟、箫管等乐器的总称,“丝”指弦乐器,“竹”指管乐器。

这里指奏乐的声音。

案牍(dú):

(官府的)公文,文书。

劳形:

使身体劳累(“使”动用法)。

劳: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劳累。

形:

形体、身体。

何陋之有:

即“有何之陋”,属于宾语前置。

之,助词,表示强烈的反问,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

全句译为:

有什么简陋的呢?

孔子说的这句话见于《论语·子罕》篇:

“君子居之,何陋之有?

一、整体理解

1.划分层次,概括大意 

第一层(从开头至“惟吾德馨”)以类比的方式引出文章主旨。

第二层(“苔痕上阶绿“至无案牍之劳形”)描写居室环境与日常生活。

第三层: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自比古代名贤的居室。

2.概括中心

文章表现了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洁身自好、不慕名利的生活态度,流露出安贫乐道的隐逸情趣。

第二步,默读课文,梳通文意

白话译文

山不在于高,有了神仙就出名。

水不在于深,有了龙就显得有了灵气。

这是简陋的房子,只因为(陋室铭)的铭文(就感觉不到简陋了)。

苔痕碧绿,长到台阶上;草色青葱,映入帘中。

到这里谈笑的都是知识渊博的大学者,交往的没有知识浅薄的人,可以弹奏不加装饰的古琴,阅读佛经。

没有奏乐的声音扰乱双耳,没有官府的公文使身体劳累。

南阳有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有扬子云的亭子。

孔子说:

“有什么简陋的呢?

第三步,背诵课文,边背诵边深入理解

1.诗人用有仙之山、有龙之水具体比什么呢?

明确:

陋室之有名在于住者品德高(德馨)。

2.作者是怎样写陋室之陋呢?

明确: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台阶上已经长满了绿苔——可见房子常年失修,极为简陋;窗前门旁长满青草——居住的环境荒凉冷落。

这是写陋室的环境(板书环境)。

3.主人又是为何不觉其陋呢?

明确:

“草色入帘青”这美丽的山水画。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来往的是常有学识渊博、才华出众的鸿儒。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主人过的是富有情趣的生活。

4.作者并没有写自己是什么人,而是写与他交往的朋友,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明确:

用朋友的学问渊博、情趣高雅来衬托自己的学问渊博、情趣高雅。

5.“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采用了怎样的手法?

目的是什么?

明确:

类比。

用历史上诸葛亮和扬子云的名室和自己的陋室相比,暗示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原来也是陋室,由于他们的主人德才兼备而闻名天下,暗示作者虽然住的是陋室,也会因为德才兼备而闻名天下。

6.“孔子云,何陋之有?

”这句话的作用是什么?

明确:

表明自己因为是君子,感觉不到陋室之陋。

孔子的原话是:

“君子居之,何陋之有?

”孔子这句话是一个典故,孔子打算搬到九夷山去住,有人对他说,那个地方十分简陋,你怎么能去住呢?

孔子回答说:

“君子居之,何陋之有?

”刘禹锡只引用孔子的后一句“何陋之有”。

,委婉地表明自己正是孔子一类的君子,自己的生活态度正如孔子一样安贫乐道。

二、背诵课文,然后任选一对象仿写

1.仿写

2.交流评议

 

总结固趣

《陋室铭》是一篇短文力作,是我国古代文苑中的一朵奇花,千百年来经久不衰。

它的显著特点就是语言精辟。

采用大量的修辞方法,对偶工整,对比鲜明,互相衬托,虚实相生,引经据典,言志如诗,具有一种韵味如歌的音乐美,读来如行云流水,文气通达起伏,是我国古典文库中脍炙人口的珍品。

这篇不足百字的室铭,含而不露地表现了作者安贫乐道、洁身自好的高雅志趣和不与世事沉浮的独立人格。

它向人们揭示了这样一个道理:

尽管居室简陋、物质匮乏,但只要居室主人品德高尚、生活充实,那就会满屋生香,处处可见雅趣逸志,自有一种超越物质的神奇精神力量。

布置作业:

1.预习《爱莲说》,要求基本理解课文,列出不懂之处。

2.背诵《爱莲说》。

第2课时

教学目的

1.背诵《爱莲说》,积累相关的词语。

2.理解莲花的高洁品格,理解托物言志的写法。

教学内容与步骤

    情景激趣

周敦颐(1017-1073年),字茂叔,晚号濂溪先生,少时喜爱读书,志趣高远,博学力行,后研究《易经》,在亲友帮助下,谋了个小官,不久辞官而去,在庐山西北麓筑堂定居,创办了濂溪书院,开始设堂讲学。

但是他生前官位不高,学术地位也不显赫,在他死后,弟子程颢、程颐成名,他的才识才被认可,经过后来朱熹的推崇,学术地位最终确定,被人称为程朱理学的开山祖。

周敦颐是周恩来、鲁迅等先代名人的先祖。

宋熙宁四年(公元1071年),周敦颐来星子任南康知军。

他为人清廉正直,襟怀淡泊,平生酷爱莲花,来星子后,在军衙东侧开挖了一口池塘,全部种植荷花。

他来星子时已值暮年(55岁),又抱病在身,所以每当茶余饭后,他或独身一人,或邀三五幕僚好友,于池畔赏花品茗,并写下了散文《爱莲说》。

莲花又称荷花、芙蓉。

古往今来,不知有多少人描绘过它,赞美过它,并把它当作高洁脱俗品格的象征,借以表达自己的志向。

周敦颐写的《爱莲说》就是一篇脍炙人口、经世不衰的赞莲佳作。

探究生趣

第一步,泛读课文。

指导学生阅读时,要求结合注释,梳理文意,将课下重要注释简化后移到课文相关位置处。

用(一,二,……标出段落层次),用(1,2,……标出段内层次),批注自己的阅读感受,列出不懂之处。

在阅读过程中校正读音,积累词语:

可:

值得。

蕃:

通“繁”,多。

淤泥:

河沟或池塘里积存的污泥。

濯(zhuó):

洗涤。

妖:

妖艳。

美丽而不端庄。

亵(xiè):

亲近而不庄重。

玩:

玩弄。

焉:

助词。

谓:

认为。

君子:

指品德高尚的人。

鲜(xiǎn):

少。

一、整体理解

1.划分段落,概括大意:

第一部分:

描绘莲花高洁的形象

第二部分:

揭示了莲花的比喻义。

2.理解本文中心

作者并以莲自况,抒发了作者内心深沉的慨叹。

二、梳通文意 

1.检查学生结合注释梳通文意情况

2.强化关键语句的翻译

白话译文

水上,陆地上的各种花草树木,值得喜爱的非常多。

晋朝陶渊明唯独喜爱菊花。

从唐朝以来世间的人们非常喜爱牡丹。

我唯独喜爱莲花,它从淤泥中长出来,却不沾染污秽,在清水里洗涤过但是不显得妖媚,它的茎中间贯通,外形挺直,不生枝蔓,不长枝节,香气远播,更加清香,笔直地洁净地立在那里,可以远远地观赏但是不能玩弄它。

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莲花,是花中的君子。

唉!

对于菊花的喜爱,在陶渊明以后很少听到了。

对于莲花的喜爱,和我一样的还有谁?

对于牡丹的喜爱,当然有很多人了。

第二步,背诵课文,在背诵过程中加深理解:

1.我们应怎样理解题目?

明确:

“爱”表现了作者的感情,“莲”是这篇文章写作的主体,“说”表示文体。

2.“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作者写出了莲怎样的品质?

写作的目的是什么?

明确:

写出了出淤泥而不染、清逸超群的令德,可敬而不可侮慢的风范。

是为了突出自己具有莲一般的品质。

3.作者写“菊”和“牡丹”有怎样的作用?

明确:

写“菊”是为了正衬“莲”。

作者写陶渊明独爱菊,正是赞颂他不苟同于世俗的高洁品质,也是用菊花来正面衬托莲花,用陶渊明来正面衬托他自己。

写“牡丹”是为了反衬莲。

世人甚爱牡丹是因为牡丹色彩艳丽,妩媚动人,象征富贵,从而反衬莲的出淤泥而不染。

4.怎样理解作者对三种花的品评?

明确: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

菊清高冷傲,似乎是逃避现实的隐者。

“牡丹,花之富贵者也”:

牡丹那样妍丽妖冶,以富贵媚人。

莲花出于污浊现实而不受沾染,受清水洗濯而不显妖冶,实为百花丛中的贤君子。

(莲花又是佛教中的圣物,如来、观音均以莲花为座。

5.怎样理解作者对爱的三种评价?

明确:

“噫!

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作者深沉地慨叹:

当今之世真隐者少,有德者寡,而趋炎附势钻营富贵之门的小人比比皆是;这莽莽红尘,能有几个志同道合之人,共同去根治这社会痼疾呢?

作者以花的特性喻人,形象地将陶渊明的避世,世人皆追求荣华富贵的心态描写的淋漓尽致,并流露出一种孤掌难鸣的哀怨,但意味深长,无情地鞭挞了那些寡廉鲜耻之徒。

6.作者是怎样托物言志的?

明确:

作者以浓墨重彩描绘了莲的气度、莲的风节,寄予了作者对理想人格的肯定和追求,也反射出作者鄙弃贪图富贵、追名逐利的世态的心理和自己追求洁身自好的美好情操。

第三步,背诵课文,在准确把握原文特点之后仿写

1.背诵全文

2.仿写课文

3.交流仿写成果

总结固趣

 

布置作业:

预习《核舟记》,熟读课文,基本理解大意,列出不懂之处。

有关的趣味教学资料

 

柳宗元与刘禹锡“以柳易播”的故事

韩愈为柳宗元(字子厚)撰写的《柳子厚墓志铭》中记述了柳宗元的这样一件事:

元和十年(815),柳宗元由礼部员外郎贬为永州司马期满进京又外任为柳州剌史。

同时,他得知刘禹锡(字梦得)也被贬为播州剌史。

柳宗元落着泪说:

“播州非人所居,而梦得亲在堂,吾不忍梦得之穷,无辞以白其大人,且万无母子俱往理。

”其意是说,播州不是个人住的非常荒远之地,而梦得是个孝子,家有老母亲,我不忍心梦得身陷困境,又没有可以劝慰老母亲的话语,且没有母子同去播州的道理。

于是,柳宗元“请于朝,将拜疏,愿以柳易播,虽重得罪,死不恨。

”即向朝廷请求,上奏疏给皇帝,愿用自己任所的柳州与刘禹锡对换,就是再加一重罪,也死而无怨。

恰好有人把梦得的事上报给皇上,梦得被改任连州剌史。

刘禹锡写《陋室铭》

唐代著名诗人刘禹锡,因参与政治革新得罪当朝权贵,被贬为安微和州通判。

按当时规定,通判应住衙门里三间三厦的屋子。

可和州知县见刘禹锡是被贬而来,便多方刁难。

先是安排他住在县城南门,面江而居。

刘禹锡没有埋怨,撰写一幅对联贴于房门:

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思争辨。

这个举动气坏了知县,又令衙内书吏将刘禹锡的住房由城南门调到城北门,由三间改为一间半。

新宅临河,杨柳依依,刘禹锡写了一幅对联:

“杨柳青青江水边,人在历阳心在京。

”安心住下,读书作文。

知县见他还是悠然自得,将其住房再度调到城中、而且只给一间,仅能容下一床一桌一椅。

半年时间,刘禹锡连搬三次家,住房一次比一次小,最后仅为斗室,写下《陋室铭》一文。

刘禹锡玄都观

过了几年,皇帝忽然想起刘禹锡有那么点才能,就又重新把他调回京城。

刘禹锡到京城后,听说这几年郊区玄都观里来了个老道会种桃花,偌大一个庭院尽是桃花,等到开放,壮观得很。

于是刘禹锡就和朋友相约去看桃花。

刘禹锡这个人本来就好写诗,看了如此壮丽的桃花,焉能不写。

于是他回来就写了一首《游玄都观》。

紫陌红尘拂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

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

刘禹锡的诗本来就有名,这下很快就流传开了。

结果有人这么一分析,就向皇上进谗言,说这首诗明是写桃花,其实是讽刺新提拔的权贵的。

皇上当然不高兴,于是就把刘禹锡又发到外地去了。

差不多十年后刘禹锡又被调回京城,恰好是春天,于是想起玄都观的桃花。

结果一看,很让人失望。

种花的道士已经去世,庭院也就破败,再也没有往日的繁盛了。

刘禹锡又想起这些年有无数的权贵兴起又衰败了,难免感慨,于是又写了一首《游玄都观》。

百亩庭中尽是苔,桃花净尽菜花开。

种花道士归何处?

前度刘郎今又来。

这首诗传到皇帝耳朵里,又觉得刘禹锡在发牢骚,就又把他发到外地去了。

刘禹锡的成语故事

刘禹锡中了进士后,便在京做监察御史;因为他放荡不羁的性格,在京中受人排挤,被贬做苏州刺史。

就在苏州刺史的任内,当地有一个曾任过司空官职的人名叫李绅,因仰慕刘禹锡的闻名,邀请他饮酒,并请了几个歌妓来在席上作陪。

在饮酒间,刘禹锡一时诗兴大发,便做了这样的一首诗:

“高髻云鬓新样,春风一曲杜韦娘,司空见惯浑闲事,断尽苏州刺史肠。

”“司空见惯”这句成语,就是从刘禹锡这首诗中得来的。

这首诗中所用的司空两个字,是唐代一种官职的名称,相等于清代的尚书。

从刘禹锡的诗来看,整句成语的意思,就是指李司空对这样的事情,已经见惯,不觉得奇怪了。

刘禹锡题碑

在桃花源入口处,竖着一块丈把高的石碑,上面刻着“桃源佳致”四个大字。

这四个字,是唐朝刘禹锡题的。

刘禹锡被贬到朗州作司马后,经常到桃花源散心。

别人见他是个大诗人,都来请他题字。

他心情不好,总摇头拒绝。

有一次刘禹锡又到桃花源里来游玩,发现原来见到过的一些长得很好的树木,一些很雅致的石头都不见了,便虎起了脸,找来了看山老人查问。

看山老见刘禹锡生了气,慌忙报告:

“大人,你只知这是块风水宝地,却不知附近多少有钱有势的人想霸占它,我老头哪能管得住啊!

刘禹锡听了,叹了口气,想到自己虽没拿走这里的一草一木,却也没有为它做过什么好事。

于是,便叫人拿来笔,蘸饱了墨,挑中了一块斜靠在山边的大石头,写了“桃源佳致”四个大字,后面又写上自己的名字。

他又叫石匠把这几个字錾到石碑上,抬到桃花源入口处竖了起来。

后来,那些有钱有势有人来了,一到入口处,抬头看到那块大石碑,知道司马大人刘禹锡要保护桃花源,只好悻悻地说:

”既然刘司马题了字立了碑,今后谁也不准拿一草一木!

据说,桃花源就是这样被保护下来了。

后人感激刘禹锡,便把这块碑叫做“镇山碑。

  

仿《陋室铭》精选

写作“铭”

写不在多,有字则灵,词不在好,能用则行。

斯是作文,惟吾真心。

段落巧安排,构思有创新,叙写中外事,感慨古今情。

可以用记叙,抒真情。

无文体之规范,无语法之束缚。

议论说明文,叙事抒情篇,学子云:

好文妙文。

 

 

交友“铭” 

友不在多,知心就行。

貌不在美,心仁则灵。

斯是好友,唯吾真情。

遭难舍身救,遇福共分享。

彼此存信任,处事有默契。

可以同生死,共患难。

无争吵之乱耳,无猜嫉之劳形。

战国廉蔺交,盛唐李孟情。

好友云:

“君交如水。

” 

 

小室铭 

庙不在雄,有神则灵;人不在小,有技则能;斯是小室。

唯吾适应。

庭前映绿柳,室内几案清。

座上有高朋,谈笑说古今。

可以看影视、听录音,无孤单之寂寞,无车马之噪音。

山中四空洞,路上八角亭;自慰云:

“何小之有”。

 

 

公仆铭

位不在高,廉洁则名;权不在大,为公则灵。

斯是公仆,服务于民。

脚步迈基层,民情入脑深;谈笑有百姓,往来无私情。

可以明实况,察真情。

无谎报之乱耳,无偏颇之爱心。

兰考焦裕禄,赢得万民钦。

众人曰:

“公仆精神!

” 

 

老人铭 

年不在低,没病就行。

子不在多,孝字先行。

斯是居室,诗画书琴。

夕阳无限好,霞光暖人心。

说学逗唱叹,样样我都行。

可以浇浇花,散散心。

无纷争之乱耳,无病痛之劳形。

别人声声叹,我却笑吟吟。

旁人云:

童心未泯。

 

家庭铭 

房不在大,能住就行。

人不在多,热闹则行。

家虽简单,却很温馨。

走进小书房,书本入眼睛。

听首流行歌,看部好电影。

可以聊聊天,谈谈心。

没有痛苦哀愁,只有快乐开心,天天笑嘻嘻,年年喜盈盈。

众人云:

欢乐家庭!

 

 

愚公铭 

山即再高,有力则平。

方即再广,有心则行。

斯是巨山,惟公敢行。

子上高山挖,孙下渤海倾。

荷担有子孙,往来无闲丁。

智叟笑愚公,没正经。

无人多之乱耳,无时长之劳形。

愚公尽余力,却将两山清。

列子云:

何愚之有?

 

 

攀登铭 

路不在远,能走就行。

年不在高,有志则灵。

千难万险,唯吾树旌。

春来万山翠,谁知寸草心。

参天有大树,试干九霄云。

人生拼搏路,逞豪情。

无真险之阻耳,恐自身之惧心。

学海无涯路,书山攀登径。

屈子云:

何惧之有?

 

 

奇文铭

文不在长,奇怪就行。

意不在深,耐嚼则灵。

斯是短文,惟吾率真。

诙谐字里藏,幽默齿颊馨。

谈笑有机锋,往来没正经。

可以化淤痰,健精神。

无圣贤之刺耳,无道貌之劳形。

古有马屁赋,今有游戏铭。

徐公云:

何奇之有?

 

周敦颐简介

周敦颐(1017—1073),字茂叔,号濂溪,道州营道县(今湖南道县)人。

以母舅龙图阁学士郑向任分宁(修水)主簿,调南安军司理参军,移桂阳令,徙知南昌,历合州判官、虔州通判。

熙宁初知郴州,擢广东转运判官,提点刑狱。

所到之处,都很有实绩。

“在合州郡四年,人心悦服,事不经先生之手,吏不敢决”。

晚年知南康军,治所在今星子县城。

曾游览庐山,为庐山的山水所吸引,在其自为诗中道:

“庐山我爱久,买田山中阴。

”因筑室庐山莲花峰下,前有溪,合于湓江,取营道故居濂溪以名之,遂定居于此,并将原在故里的母亲郑木君墓迁葬于庐山清泉社三起山。

敦颐卒,亦附葬于母亲墓旁。

以后子孙世居江州,后裔绵衍。

周敦颐是我国理学的开山祖,他的理学思想在中国哲学史上起了承前启后的作用。

清代学者黄宗羲在他的《宋儒学案》中说道:

“孔子而后,汉儒止有传经之学,性道微言之绝久矣。

元公崛起,二程嗣之……若论阐发心性义理之精微,端数元公之破暗也”。

他继承《易传》和部分道家以及道教思想,提出一个简单而有系统的宇宙构成论,说“无极而太极”,“太极”一动一静,产生阴阳万物。

“万物生而变化无穷焉,惟人也得其秀而最灵(《太极图说》)。

”圣人又模仿“太极”建立“人极”。

“人极”即“诚”,“诚”是“纯粹至善”的“五常之木,百行之源也,是道德的最高境界”。

只有通过主静、无欲,才能达到这一境界。

在以后的七百多年的学术上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他所提出的哲学范畴,如无极、太极、阴阳、五行、动静、性命、善恶等,成为后世理学研究的课题。

周敦颐生前并不为人们所推崇,学术地位也不高。

人们只知道他“政事精绝”,宦业“过人”,尤有“山林之志”,胸怀洒脱,有仙风道气。

但没有人知道他的理学思想,只有南安通判程太中知道他的理学造诣很深,并将两个儿子——程颢、程赜送到他的门下,后二程均为著名理学家。

南宋学者,胡宏对敦颐的理论学加以尊信,理学集大成者朱熹对他评价很高,为他作事状,又为《太极图易说》、《易通》作了注解。

张(木加武字)称他为“道学宗主”,其名声逐渐大起,九江、道州等、南安等地纷纷建濂溪祠纪念他,宁宗赐敦颐谥号为“元”,因此敦颐又被称为“元公”,到理宗时,从祀孔子庙庭,确定了周敦颐的理学开山地位。

周敦颐性情朴实,自述道:

“芋蔬可卒岁,绢布是衣食,饱暖大富贵,康宁无价金,吾乐盖易足,廉名朝暮箴”。

他从小信古好义,“以名节自砥砺”。

平生不慕钱财,爱谈名理,他认为“君子以道充为贵,身安为富”。

他虽在各地作官,但俸禄甚微,即使这样,来到九江时,他还把自的积蓄给了故里宗族。

周敦颐酷爱雅丽端庄、清幽玉洁的莲花,曾于知南康军时,在府署东侧挖池种莲,名为爱莲池,池宽十余丈,中间有一石台,台上有六角亭,两侧有“之”字桥。

他盛夏常漫步池畔,欣赏着缕缕清香、随风飘逸的莲花,口诵《爱莲说》。

自此莲池名震遐迩。

九江的烟水亭最初是由周敦颐修建的,因为亭在湖心,一墩如月,故名“浸月亭”。

后不断兴废,取“山头水色薄笼烟”之意境,改名“烟水亭”。

清顺治十七年,巡道崔抡奇复修烟水亭建立五贤阁,奉周敦颐为五贤之一。

九江市区现在还有濂溪路、濂溪居委会等。

周敦颐著有《周子全书》行世。

濂溪书院是他讲学的讲坛,他的学说对以后理学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

他从小喜爱读书,在家乡道州营道地方颇有名气,人们都说他“志趣高远,博学力行,有古人之风”。

由于大量广泛地阅读,周敦颐接触到许多不同种类的思想。

从先秦时代的诸子百家,一直到汉代才传入中国的印度佛家,他都有所涉猎,这为他而后精研中国古代奇书《易经》创立先天宇宙论思想奠定了基础。

十五岁时,他和母亲一同上到京城,投奔舅父郑向,他是当时宏仁宗朝中的龙图阁大学士。

这位舅父对周敦颐母子十分眷顾。

 周敦颐故里在周敦颐二十岁时,舅父向皇帝保奏,为他谋到了一个监主薄的职位。

周敦颐在任职期间尽心竭力,深得民心。

在生活中,周敦颐开始研究《周易》,后来终于写出了他的重要著作《太极回·易说》。

它提出了一个宇宙生成论的体系。

 中国哲学思想史上,宋明理学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宋明理学以孔孟之道的儒学为主干,还多方吸收了道家、佛家的思想精华,逐渐成为中国封建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哲学思想。

周敦颐就是北宋理学的创始人。

《宋元公案》中对于周敦颐的地位有这样的论述:

"孔孟而后,汉儒止有传经之学。

性道微言之绝久矣。

元公崛起,二程嗣之,又复横渠清大儒辈出,圣学大昌。

" 这里所称的元公,就是周敦颐,元公原是他的谥号。

这段话明确肯定了周敦颐作为北宋理学开山之祖的地位,他常常和高僧、道人游山玩水,弹琴吟诗。

他的学问、气度,也感动过许多人来追随他学习。

其中最著名的,当然是程颢、程颐两兄弟。

 程颐在后来回忆说,他年少时就是因为听周敦颐讲道,因而厌倦了科举仕途。

立志要学习和探索儒家的如何为圣王的道。

周敦颐死后,随着程颢、程颐对他的哲学的继承和发展,他的名声也逐渐显扬。

南宋时许地方开始建立周敦颐的祠堂,人们甚至把他推崇到与孔孟相当的地位,认为他"其功盖在孔孟之间矣"。

帝王们也因而将他尊为人伦师表。

而周敦颐生前的确也以他的实际行动,成就了一代大儒的风范,他的人品和思想,千百年来一直为人们敬仰。

代表作:

《周元公集》《太极图说》《通书》宋朝学者周敦颐是周恩来,周树人(鲁迅),周作人等名人的先祖。

 

周敦颐爱莲断案的故事

沈刚

 

说到周敦颐,不由让我记起千古名篇《爱莲说》里优美的词句来: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