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老服务行业分析报告.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198182 上传时间:2023-01-21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1.66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养老服务行业分析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养老服务行业分析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养老服务行业分析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养老服务行业分析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养老服务行业分析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养老服务行业分析报告.docx

《养老服务行业分析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养老服务行业分析报告.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养老服务行业分析报告.docx

养老服务行业分析报告

 

2016年养老服务行业分析报告

 

2016年7月

目录

一、行业监管体制及行业政策4

1、行业监管体制4

2、主要法律法规及行业相关政策4

二、行业概况9

1、行业简介9

2、行业现状9

(1)我国加速步入老龄化社会9

(2)供求不匹配10

(3)养老服务产业规模仍然较小11

(4)养老机构经营状况堪忧12

(5)养老机构人才储备严重不足12

3、行业发展趋势13

三、行业壁垒14

1、政策壁垒14

2、资金壁垒15

3、人才壁垒15

四、影响行业发展的重要因素15

1、有利因素15

(1)国家政策大力支持养老产业发展15

(2)老年人口快速增长16

(3)养老产业市场潜力大,养老需求开始向个性化、多元化方向发展16

(4)养老观念变化17

2、不利因素18

(1)传统养老观念突破尚需时日18

(2)现有老年群体消费能力有限18

(3)养老专业人才缺乏19

(5)政策尚未落地20

五、行业风险特征21

1、人才流失风险21

2、经营风险21

3、地域性扩展风险21

六、行业发展空间22

1、我国属于未富先老的国家,目前养老产业尚处于起步阶段22

2、区域集中养老的市场容量24

一、行业监管体制及行业政策

1、行业监管体制

行业的行政主管部门是民政部。

民政部主要职责:

拟订民政事业发展规划和方针政策,起草有关法律法规草案,制定部门规章,并组织实施和监督检查。

拟订社会福利事业发展规划、政策和标准,拟订社会福利机构管理办法和福利彩票发行管理办法,组织拟订促进慈善事业的政策,组织、指导社会捐助工作,指导老年人、孤儿和残疾人等特殊群体权益保障工作。

2、主要法律法规及行业相关政策

行业为国家鼓励类行业。

近年来国家颁布了一系列政策与法规对本行业进行直接支持,同时制定了相关鼓励政策及法规,规范行业的发展,对本行业发展形成间接支持。

本行业涉及的主要法律法规及规范性文件如下:

二、行业概况

1、行业简介

养老服务业是为老年人提供生活照顾和护理服务,满足老年人特殊的生活需求和精神需求的服务行业。

养老服务主要是围绕老年人健康方面的需求来提供服务,包括家庭病床和护理、健康咨询、康复中心以及提供医疗护理等。

服务对象不仅包括“生活不能自理”的老人,也含“不健康但生活能自理”的老人。

我国的养老服务业是从计划经济条件下那些专门为照顾“三无对象”而设立的国家福利设施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我国传统的养老模式是家庭养老,没有家庭支撑的城市孤寡老人和农村五保老人,则由政府兴办的敬老院或养老福利机构负责供养。

近几年,我国养老服务业发展速度较快,初步建立了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的养老服务体系,国家也陆续出台了一些相关政策来支持养老服务业的发展。

2、行业现状

(1)我国加速步入老龄化社会

按照国际标准,当一个国家或地区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7%或60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10%以上时,即为老龄化社会。

我国自2000年步入老龄化社会以来,人口老龄化加速发展,老年人口基数大、增长快并且日益呈现高龄化、空巢化趋势,需要照料的失能、半失能老人数量剧增。

目前,我国是世界上唯一一个老年人口超过1亿的国家,且正在以每年3%以上的速度快速增长,是同期人口增速的五倍多。

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数据显示:

2012年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占比为14.32%,65岁以上老年人口占比为9.39%。

2015年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2.22亿人,占总人口的16.1%,65岁以上老人达到1.45亿人,占总人口的10.5%。

(2)供求不匹配

经过20多年的发展,传统的家庭养老逐步向社会化养老转移,社会化养老服务需求不断扩大,服务功能不断增强,已成为养老的重要方式和家庭养老的重要补充。

从我国目前养老现状可以发现,中国养老表现出明显的“9073”特征,90%的老人在家养老,有特别困难的和特殊贡献的老人由政府托底养老占7%,3%就是现在企业经营的养老机构。

受我国计划生育政策的影响,第一代独生子女的父母开始步入老年,形成了“四二一”风险型的家庭架构,随着家庭结构的小型化和空巢化的发展,养老服务社会化成为了我们必然的选择。

而政府对养老的资助却有限,2013年中央财政支出中,财政对社会保障基金的补助和补充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的总额为176.85亿元,相对社会养老机构建设高昂的支出,杯水车薪,因此我国社会养老机构的建设严重不足,养老服务业供需矛盾仍然十分突出。

(3)养老服务产业规模仍然较小

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公布数据:

2015年,我国60岁以上人口人数22200万,养老服务机构2.8万个,养老床位数669.8万张。

根据《中国养老产业发展战略研究(2014)》的统计分析,目前我国养老产业规模尚小。

一方面,2010年我国专门为老年人提供的产品和服务只有3000亿元,养老产业只占老年人消费总量的30%,其余70%都是靠一般性产业实现。

另一方面,我国老年人卫生机构人均床位数长期变动不大。

长期以来,我国(包括城镇和农村)每千人口卫生机构床位数仍维持在3张左右;而医疗设施相对较好的城市中每千人口卫生机构床位数也仅为4张左右。

此外,对老年人护理和照料有重要作用的卫生技术人员和护士人数也保持基本稳定,尽管近年来有小幅上升,但仍维持在每千人口卫生技术人员4人多;而全国每千人口卫生人员数仅为1.5人左右。

根据民政部统计,2013年中国养老服务机构的平均规模为102张床位,中小型民办养老机构是目前比较常见的类型。

目前我国城乡空巢家庭超过50%,部分大中城市达70%;农村留守老人约4000万,城乡家庭养老条件明显缺失。

我国急需加强包括老年地产、老年护理、老年疾病医治等相关产业。

(4)养老机构经营状况堪忧

与其他行业相比,养老行业是一个特殊的行业,具有高风险、高投入、收益率低等特点。

中国老龄科研中心《中国养老机构发展研究报告》调查数据:

在全国抽调的12个城市中257家养老机构中,8.8%的民办养老机构认为投资回收预期在1-3年以内,22.4%认为在7-10年,还有40.5%的机构认为回收预期在10年以上。

较长的资金回收周期加上经营中遇到的诸多问题,容易导致养老机构的经营状况堪忧。

调查数据显示,48.1%的民办养老机构只能持平,32.5%的机构常年处于亏损状态,能够盈余的只占19.4%,并且盈利率在5%以下的占到了78%,只是微利运营。

很多民营养老机构的运营模式、资金筹划、销售模式、盈利模式都不够清晰,在目标人群的定位上与公立养老机构高度重合,这使得民营养老机构难以提高价格,利润空间被压缩。

民营养老院在价格上没有优势,服务上也无特别之处,为了降低成本维持运营,不惜以降低质量作为代价。

服务质量较差,因资金不足、硬件落后的问题逐渐显现,最终惨遭淘汰。

2013年-2015年全国养老机构从4.3万个减少到2.8万个。

(5)养老机构人才储备严重不足

根据老龄办调研数据显示:

中国民办养老服务机构的人员配置比例大致为管理人员:

医护人员:

护理人员:

后勤人员约为3:

2:

9:

3,其中护理人员占到全部人员的一半以上。

而医护人员数量少、学历低和护理人员年龄大、职业技能差的现象普遍存在。

调查显示,民办养老机构中的护士70%以上为中专或以下学历;另外,41-50岁的中年护理人员是护工队伍的主力军,比重占到44%左右,51岁以上的护理人员占22%左右,30岁以下的青年护工比重仅为7%左右。

养老服务人员的素质和专业水平普遍较低的同时,专业人才流失率也很高。

养老人员的素质和专业水平低下直接导致了服务质量下降,无法进行专业化护理。

目前的养老机构急需建立完善的服务管理体系,其中最核心的就是建立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管理团队、护工团队和医疗团队。

因为专注于管理服务,才能使效率更高,服务质量更好,严格成本控制,公司盈利能力强,更能留住人才。

因为民办养老机构在没有外部支持和监督的情况下,为了降低服务成本只能在减少人力成本方面做文章,由此造成了许多民办养老机构中服务人员劳动时间长、劳动强度大、劳动报酬低、长期处于超负荷运转的状况,也造成了许多从事养老服务的人员不安心本职工作、频繁跳槽改行的状况,造成整个养老服务队伍的不稳定。

3、行业发展趋势

人口老龄化是当今世界人口发展的趋势,我国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在经济不发达的情况下迎来了人口老龄化,必将给经济和社会带来巨大的变化,为解决人口老龄化所带来的种种问题,养老产业得到兴起和发展,随着我国老龄化趋势和老龄化程度的加深,养老产业应运而生。

养老产业在国外被称为“银色产业”,完整的养老产业涵盖养老住宅、医疗护理、日常消费、文化娱乐、养老金融六大板块。

以银发产业链最有代表性的医药保健行业为例,日本20世纪80-90年代,医药保健行业的家庭支出占比提升,其指数具有明显的超额收益。

当前中国部分行业已开始涉足养老产业,在北京、上海、深圳、江苏等多地已经具备部分高端养老项目在运营,且日本、美国等国家护理、医疗企业等养老产业相关公司开始向中国市场拓展,中国亦有多家上市公司开始涉足养老产业。

中国正处于老龄化加速阶段,养老事业所带动的养老产业成为符合国家战略、需求旺盛等新一轮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未来两年或进入养老事业的快速建设期。

对中国经济而言,养老可谓为数不多的朝阳产业之一。

三、行业壁垒

1、政策壁垒

养老行业属于服务性行业,且受政策支持。

但是,开办养老机构需要一系列的资质认证,比如在土地使用、建筑等方面归属国土资源部、住建部,养老设置归属民政部,费用使用有时又涉及人保部。

另外,老人由于自身身体机能的不断退化,对于健康的需求远高于普通人群,因此具备“医养结合”能力的养老机构还需获得卫计委相关医疗从业资质。

未取得相关认证的企业,不能合法进入该市场。

所以,资质认证也成为拟进入企业的壁垒。

2、资金壁垒

养老行业的投资成本较高,投资回收期长,对行业参与者的资金实力有一定要求。

前期需要投入大量资金,包括经营场所的租赁和装修、基本医疗设备的采购等。

在经营过程中,由于需要的护理及服务人员较多,对于专业护理人员的工资福利支出也比较大。

同时,在管理建设、品牌培育等方面也需要持续的资金投入。

3、人才壁垒

为了提供良好的养老服务并保证服务质量,养老行业需要医护、心理、养生、管理等方面的专业素质人才。

由于目前养老机构职工流动性大,具有专业知识与丰富经验的服务人才少,专业人才也是制约养老行业发展的问题之一。

因此,专业技术人才的数量、素质是限制其他企业进入本行业的主要壁垒之一。

四、影响行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1、有利因素

(1)国家政策大力支持养老产业发展

养老服务产业化是当前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使广大人民老有所养更是我国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根基。

近年来,国务院、民政部、商务部等多部门出台多项产业政策,扶持养老行业发展,鼓励民间资本参与养老服务业发展。

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针对当前突出问题提出一系列扶持政策,这些产业政策将推动我国社区养老行业可持续、快速发展。

民政部发布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十二五”规划》指出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应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着眼于老年人的实际需求,优先保障孤老优抚对象及低收入的高龄、独居、失能等困难老年人的服务需求,兼顾全体老年人改善和提高养老服务条件的要求。

(2)老年人口快速增长

我国从2000年开始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近几年人口老龄化处于快速增长的态势。

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公布数据:

2015年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2.22亿人,占总人口的16.1%,65岁以上老人达到1.45亿人,占总人口的10.5%。

随着未来5-10年建国后第二次“婴儿潮”一代逐渐进入老年,中国老龄化进程将会进一步加速,预计2050年老龄人口占比将超过30%。

(3)养老产业市场潜力大,养老需求开始向个性化、多元化方向发展

养老产业,是指为老年人提供设施、特殊商品、服务,满足老年人特殊需要的,包括老年人衣食住行用医娱学等物质精神文化方面构成的一个产业链,是多个产业相互交叉的综合性产业,是由老年市场需求拉动而兴起的新兴产业。

它既有市场性的特征,也有公共性及福利性的特点,产业链长、涉及领域广,并对上下游产业具有带动效应。

同时,随着我国老龄化步伐的加快,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部分老年人越来越注重生活质量。

随着社会保障制度的逐步完善,不同年龄、层次的老年人在衣、食、住、用、行、医、娱、学、为等方面对消费产品和服务质量将有不同的要求。

这本身就构成了一个规模庞大、结构多元、丰富多彩的老年消费市场。

(4)养老观念变化

受传统观念影响,居家养老一直是我国养老的主要模式。

中国绝大多数老年人选择居家养老,由子女或亲属提供养老服务。

但是,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口和家庭结构的变化,我国家庭承担的养老功能明显弱化。

目前,城乡家庭日趋小型化,老年人同子女分开居住趋势越来越普遍。

即便在农村,独生子女婚后与父母分居现象也越来越多。

这种趋势给居家养老的服务模式提出了越来越多的挑战。

自从我国实行计划生育政策以来,许多家庭逐渐变得小型化,独生子女家庭增多。

由于经济社会的发展,晚婚晚育人口增加,小型家庭逐渐增多,形成了所谓“4-2-1”型的家庭结构,即2位青年或中年人组成的家庭,只有1个子女,却有4位老年人需要赡养。

我国在计划生育政策影响下的独生子女这一代人已经逐步建立了家庭。

但是,作为独生子女父母这一代,他们大多数面临的是“4-2-1”型的家庭结构,一方面要抚养子女,一方面又要赡养老人,这无疑给这一代人带来了沉重的经济负担。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过去老年人口的养老需求只是简单的衣食住行等基本生存需要,而现在老年人口对生活服务、生活照料以及精神慰藉等方面产生了提出了更高更强烈的需求。

而老龄阶段是身体脆弱的阶段,随着身体功能下降以及疾病缠身,老年人口需要更多的悉心照料以及专业的护理服务。

因此,有一些老年人选择了集中养老服务,即在各类老年福利机构居住养老。

2、不利因素

(1)传统养老观念突破尚需时日

中国目前的养老方式大体上包括居家养老、社区养老和机构养老三种,且基本上呈现“9073”的格局,即90%选择居家养老,7%在社区享受养老服务,3%入住专业养老机构。

受“养儿防老”传统观念的影响,居家养老在相当长一个时期内仍将是我国养老方式的主流。

近年来观念虽然有所转变,但是进入专业养老机构的,除了孤寡失独老人及家人难以照料的失能、半失能老人之外,所占人口比例依然很低。

由于不少中国人仍将老人住养老院和子女不孝之间画等号,大多数身体尚好的活跃老人依然会选择居家养老。

经调研发现,无论是公办还是民办养老机构,入住老人的平均年龄都超过了80岁,其中半失能、失能老人占比达到了60%。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中国人口家庭结构的变化,养老社会化将在所难免,但要实现观念的突破,使更多老年人及其子女从思想上适应并接受养老社会化方式尚需假以时日。

(2)现有老年群体消费能力有限

目前,城市老人的平均退休金在2000元至2500元之间,农村老人则基本上无固定收入,靠子女赡养。

而目前社会资本投资建设的养老社区大多定位在中高端,与公办养老机构相比收费较高,二线城市一般收费每月4000元左右,北上广深一线城市通常月均收费在万元左右。

从目前一些养老产业项目的销售情况来看,大多数养老服务是子女为父母购买的,真正由老年人自己掏钱购买的比例非常低。

由于经济条件所限,也由于中国老年人普遍替子女打算,大多数老人更愿意选择传统的居家养老方式,即便是要进养老院,也大多选择公办养老院,而不愿意去条件较好但收费相对较高的民办养老机构。

但随着购买人群年龄结构的变化,上述状况将随着时间推移发生转变。

目前,四五十岁的人是当今购买力最强的人群,再过十年二十年他们将步入老年人行列,当家庭结构和社会的养老观念发生较大变化时,这群人掏钱为自己购买养老服务将成为一种趋势。

(3)养老专业人才缺乏

目前,养老服务产业最为缺乏的是各类专业护理服务人才。

据推算,到2020年,我国直接养老服务就业岗位潜在需求将超过1000万个,目前,专业养老机构人才难求的现象已现端倪,如不抓紧培养储备人才,养老产业将面临十分严重的“用工荒”。

由于中国养老教育的严重缺位,目前,很多养老机构从事护理工作的人员多是从家政服务跳槽过来的,由于年龄偏大,教育水平偏低等因素,即使经过短期培训,胜任素质也很难令人满意。

同时,养老护理服务业从业人员社会地位和待遇的双低,又进一步加剧了这一矛盾。

目前,不少高校已将各类养老服务人才纳入培养计划,但还必须动员社会力量投资养老教育培训,逐步形成有中国特色的养老教育培训体系。

(4)发展仍处探索期盈利模式尚不明晰与传统地产项目不同,养老产业项目自身的特点决定了其后续的运营管理和综合服务往往比前期项目的开发和销售更为重要。

目前我国养老地产的运作模式主要有出售、出租以及租售结合这三种。

出售模式与传统的商品房销售无异,多为房地产商所采用;出租模式的主要特点是开发商自己长期持有物业并负责后期运营管理,为客户提供综合养老服务,这种模式多为保险企业所采用;租售结合具有前两种模式的优势,运作灵活,开发商可根据财务状况调整租售比例,有利于长期经营,这种模式多为转型中的房地产商和养老服务商所采用,但各种运营模式都存在一定的问题和风险,如出租如何保证充足的开发和运营资金,防范企业资金链断裂的风险;出售如何保证项目的专业化运作和后续服务的品质;租售结合要如何设置合适的比例才可维持项目的正常运作,既保证有足够的运营资金又保证服务的质量。

(5)政策尚未落地

近年来,国务院和民政部出台了一系列关于养老服务产业发展的相关文件,但均属于指导性文件,概念较多,具体到投融资、用地、人才、运营等多方面都没有落实到位。

养老项目初始投资大、回收期长、盈利性一般。

从国际国内经验看,民办养老机构步入正轨一般需要4至8年的培育期,未来,单靠公办养老机构来解决几亿人的养老问题显然是不现实的。

要运用政策手段充分调动社会资金投资养老产业的积极性,尽快实现民办养老机构与公办养老机构在国家政策性补贴和税收优惠方面的同等待遇;同时,政府可以通过购买民办养老服务、将公办养老机构适度推向市场等手段来实现养老市场的公平竞争,增强养老市场的活力,逐步建立形式多样、结构合理、竞争有序的养老市场体系。

五、行业风险特征

1、人才流失风险

随着越来越多的企业走上养老产业发展之路,市场上相关专业管理人才较少,人员流动渠道较宽广,会导致未来的业务扩张过程中存在养老服务专业管理人才缺失,导致服务质量下降的风险。

2、经营风险

养老行业主要是为老年人提供养老护理服务的特殊行业,老年人本来就是一个有较高意外伤害风险的特殊群体,公司为其提供服务时遭遇客户意外伤害的机率也较大,因此对责任的认定纠纷的风险也相对较大。

3、地域性扩展风险

一般,受限于行业特殊性,养老企业服务的对象具有较强的区域性,想进入全国市场需要较大的资源投入,且不同地域会有不同的需求或不同的应用环境,因此企业的扩张存在一定的壁垒和较大的风险。

六、行业发展空间

1、我国属于未富先老的国家,目前养老产业尚处于起步阶段

按照各地颁布的“9073”养老办法,约10%的老人是需要定期医养服务照料的,而3%的老人是需要机构床位的。

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公布数据:

2015年,我国60岁以上人口人数分别为22200万人,养老服务机构2.8万个截至2015年底,全国机构养老床位数为669.8万张,根据“百名老人5张床位”的国际标准计算,在养老床位方面我国仍有一定缺口。

在养老服务人员方面,我国当前的情况是人员严重不足。

按3个老年人需要一个护理员的国际标准,估算我国需要1000万养老服务人员,目前全国所有养老机构从业人员只有100万,而符合从业资格的仅4万。

同时,养老服务人员缺乏专业化和职业化的培训,无法充分发挥信息技术上的便利。

此外,我国目前的养老机构,大部分还是由政府来建设并运营的,根据《老龄服务业发展报告2014》,民营养老机构仅占28%。

养老业是可以解决大量就业的服务行业,国家也在极力推动民营资本进入这个领域。

未来10年,随着老龄人口的快速增加,养老医养产业一定会迎来快速发展的黄金时期。

中国产业信息网发布的《2016-2022年中国养老产业深度调查及投资前景预测分析报告》中指出:

2010年我国老年人口消费规模达到1万亿元,预计到2020年将达到3.3万亿元,2030年达到8.6万亿元,2040年达到17.5万亿元。

而从2014年至2050年间,中国老年人口的消费潜力将从4万亿元左右增长到106万亿元左右,占GDP的比例将从8%左右增长到33%左右。

我国将成为全球老龄产业市场潜力最大的国家。

2009-2014年我国养老服务行业市场规模

2、区域集中养老的市场容量

据调查目前全省农村老年人空巢率约占40%,局部村镇高达60%以上。

城市受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和产业布局等影响,择业弹性加大、就业范围扩大,异城择业或同城跨区、跨县市就业成为普遍,加之子女多不愿与老人共同居住,城市老人实际空巢率高于农村,导致养老服务需求巨大(来源:

《关于湖北省失能老人长期照护问题的调查报告》湖北省老龄办、中南财经政法大学联合课题组)。

四是由照护能力严重不足决定。

调查显示,失能老人需要生活护理的比例高达73.46%。

其中城市和农村养老机构需要护理服务的比例分别为90.45%、81.70%;城市和农村居家失能老人需要护理服务的比例分别为77.22%和64.29%。

有30%的重度失能老人需24小时专人护理。

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公布数据:

2015年,我国60岁以上人口人数分别为22200万人,养老服务机构2.8万个,截至2015年底,全国机构养老床位数为669.8万张,根据“百名老人5张床位”的国际标准计算,在养老床位方面我国仍有一定缺口。

在养老服务人员方面,我国当前的情况是人员严重不足。

按3个老年人需要一个护理员的国际标准,估算我国需要1000万养老服务人员,目前全国所有养老机构从业人员只有100万,而符合从业资格的仅4万。

从目前的数据上看,我国已经步入老龄化社会,几十年来中国实行计划生育政策,大部分城镇居民均独生子女家庭,第一代独生子女的父母已经步入老龄,随着二胎政策的放开,家庭养老,靠子女养老对于大多数家庭已经显得力不从心。

根据国家最新的政策,《关于金融支持养老服务业加快发展的指导意见》指出大力推动金额组织、产品和服务创新,改进完善养老领域金额服务,加大对养老服务业发展的金额支持力度,促进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

资本市场的对接也会为公司带来资本上的支持,也有利于养老产业的规模化发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文化宗教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