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原理知识点梳理讲课稿.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193860 上传时间:2023-01-21 格式:DOCX 页数:28 大小:61.2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育学原理知识点梳理讲课稿.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教育学原理知识点梳理讲课稿.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教育学原理知识点梳理讲课稿.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教育学原理知识点梳理讲课稿.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教育学原理知识点梳理讲课稿.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育学原理知识点梳理讲课稿.docx

《教育学原理知识点梳理讲课稿.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学原理知识点梳理讲课稿.docx(2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教育学原理知识点梳理讲课稿.docx

教育学原理知识点梳理讲课稿

 

教育学原理知识点梳理

第一章

一、教育学的研究对象

教育学是教育学学科的简称。

教育学是研究人类教育现象或教育问题,揭示或探讨教育规律的一门社会科学。

教育学的研究对象:

教育现象或教育问题。

教育学的根本任务:

揭示或探讨教育规律。

◆教育现象、教育问题、教育规律

教育现象:

人类各种教育活动的外在表现形式。

教育问题:

指反映到人们头脑中的、需要探明和解决的教育实际矛盾和理论疑难。

教育规律:

教育内部诸要素之间、教育与其他事物之间的具有本质性的联系,以及教育发展变化的必然趋势。

◆教育科学、教育学科

教育科学:

是以教育现象为其共同研究对象的相关学科的总称,是若干门教育学构成的学科总体。

二、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

1、教育学的萌芽阶段

▲时间跨度:

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和西方的古希腊城邦时期到十七世纪初叶。

▲发展特征:

(1)属于教育经验的描述,缺少理论分析;

(2)教育学包含在一个庞大的哲学体系中,还没有分化出来成为一门独立学科;

(3)没有提出“教育学”这一概念。

代表人物:

中国的孔子、孟子、墨子等,古希腊的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

▲代表作:

我国思孟学派《学记》(世界最早);

古罗马昆体良《论演说家的培养》(西方最早);

韩愈的《师说》;

朱熹的《语录》;

颜元的《存学篇》。

2、教育学的独立形态阶段

英国哲学家培根在1623年撰写了《论科学的价值和发展》一书,首次在科学分类中将教学的艺术作为一个独立的研究领域划了出来,标志着教育学在科学体系中有了自己独立的学科地位。

▲时间跨度:

十七世纪——十九世纪中叶

▲发展特征:

(1)提出了“教育学”概念;

(2)有建立“教育学”的明确目的;

(3)构建了一个完整的教育理论体系。

代表人物:

夸美纽斯、赫尔巴特、康德

洛克、卢梭、裴斯泰洛齐等。

▲代表作:

夸美纽斯《大教学论》(近代最早);

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标志独立学科代表作);

英国洛克《教育漫话》;

法国卢梭《爱弥儿》;

瑞士裴斯泰洛齐的《林哈德与葛笃德》;

德国的康德第一次把教育学搬上大学讲台(哥

尼斯堡大学)。

3、教育学的发展多样化阶段

▲时间跨度:

十九世纪中叶——20世纪中叶

▲代表人物:

斯宾塞、拉伊、杜威、凯洛夫。

▲特征:

(1)研究视野开阔,打破了以前就教育论教育的封闭状态;

(2)开创了教育研究的诸多新领域;

(3)出现了专门的教育研究机构,形成了不同的教育学流派。

▲代表作:

斯宾塞的《教育论》;杜威的《民主主义与教育》;拉伊的《实验教育学》;凯洛夫的《教育学》。

4、教育学的理论深化时期

▲时间跨度:

20世纪中叶以来

▲代表人物:

美国的布卢姆、布鲁纳、前苏联的

赞可夫、巴班斯基等。

▲代表作:

布卢姆的《教育目标的分类系统》;

布鲁纳的《教育过程》;

赞可夫的《教学与发展》;

巴班斯基的《教学过程最优化》。

三、教育学发展的中国道路

1、“教育学”学科的设立(19世纪末—20世纪初)

2、教育学的译介与编著(1905—1920)

3、西方教育学说在我国的传播(1920—1949)

4、教育学的苏化与改造(1949—1965)

5、教育学的“革命化”阶段(1966—1976)

6、教育学中国化的探索(1977—)

四、当代教育学的新发展

1、教育学研究的问题领域扩大;

2、教育学研究基础的扩展和研究范式的多样化;

3、教育学发生了细密的分化和多层次、多类型

的综合;

4、教育学研究与教育改革的关系日益密切;

5、教育学开始对自身的反思,形成了元教育学。

五、教育学的价值与学习

1、教育学的价值

(1)认识教育活动,领悟教育真谛

(2)获得大量的教育理论知识,扩展教育工作的理论视野;

(3)养成正确的教育态度,培植坚定的教育信念;

(4)提高教师的自我反思和发展能力;

(5)为成为研究型教师、甚至是教育家打下基础。

第二章

一、教育的定义

(一)字源界说

最早出现在甲骨文中。

汉代许慎《说文解字》:

“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

《孟子·尽心上》的“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第一次合用)。

日本留学生将翻译而来的“教”和“学”的活动及理论称为“教育”和“教育学”。

我国:

教、学、教育倾向于指有学识、有经验的长者对年轻一代的教导,注重自上而下、由外而内的知识的传递和能力的训练。

西方:

侧重于由内而外的引导,注重的是学生主动性、自主性的发挥和个性的培养,在形式和内容上比较趋向于现代意义上的教育

(二)权威工具书界定

《中国大百全书·教育卷》:

广义上说,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品德的活动,都是教育。

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指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一定社会所需要的人的活动。

《教育大辞典·总论》:

“教育是传递社会生活经验并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通常认为:

广义的教育,泛指影响人们知识、技能、身心健康、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的社会活动。

《美利坚百科全书》:

“从最广义的意义上说,教育就是个人获得知识或见解的过程,就是

个人的观点或技艺得到提高的过程。

《美国教育百科全书》:

“作为一个活动或过程,教育可能是正式的或非正式的,私人的或公

共的,个人的或社会的,但是它总是在于用一定的方法培养各种倾向(能力、技能、知识、信仰、态度、价值及其品格特征)。

(三)中外教育家、思想家论教育

古希腊柏拉图:

教育使个人身心得到圆满发展。

卢梭:

“教育应当依照儿童自然发展的程序,培养儿童所固有的观察、思维和感受的能力。

德国现代教育家雅斯贝尔斯:

所谓教育,不过是人对人的主体间灵肉交流活动包括知识内容的传授、生命内涵的领悟、意志行为的规范,并通过文化传递功能,将文化遗产教给年轻一代,使他们自由地生成,并启迪其自由的天性。

前苏联教育家巴班斯基:

教育是老一代向新一代传递社会

历史经验的过程,其目的在于培养他们参加生活和从事为保

证社会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劳动。

英国斯宾塞:

教育是为美好生活作准备。

美国哲学家、教育学家杜威:

教育并不是为生活作准备,教育本身就是生活。

梁启超:

教育是什么?

—教人学做人—学做现代的人。

陶行知:

生活即教育。

孙喜亭:

教育是对人的发展的价值限定。

袁振国:

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是承传社会文化、传递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的基本途径。

柳海民:

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活动,由专职人员和专门机构施行的、以发展受教育者身心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

综述,可以肯定:

教育是一种活动或社会活动。

广义的教育:

认为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品德的活动都是教育。

狭义的教育:

指专门组织的教育,既包括全日制的学校教育,也包括半日制的、业余的学校教育、函授教育、广播学校和电视学校的教育。

更狭义的教育,主要指思想教育活动或德育,是对受教育者思想认识产生影响的活动。

(四)我们的理解

教育(学校教育):

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和受教育者身心发展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使之在品德、知识、技能、身体等各方面都得到发展的活动。

第一,教育是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社会活动。

第二,教育给人的影响比较全面、系统和深刻,它在一定程度上主导着人的发展。

第三,教育由受过专门训练、具有专业知识与技能、负有专门职责的教育工作者具体实施。

第四,教育以受教育者的全面发展为目的。

二、教育的起源

(一)神话起源说

代表者:

所有的宗教

主要观点:

教育是由人格化的神所创造的,教育的目的就是体现神或天的意志,使人皈依于神或顺从于天。

评价:

根本错误的,是非科学的。

(二)生物起源论

代表人物:

法国利托尔诺

英国沛·西能

主要观点:

人类教育活动起源于动物,归于动物的本能行为,它根植于人的生物本性;人的教育活动与动物的教育形式没有本质差异。

评价:

完全否认了人与动物的区别,否认了教育的社会性

(三)心理起源论

代表人物:

美国教育家孟禄。

基本观点:

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人无意识的模仿。

评价:

否认了教育的社会属性,否认了教育是一种自觉有意识的活动。

(四)劳动起源论

代表人物:

苏联、我国的部

分教育家

主要观点:

教育起源于劳动,具体而言起源于劳动过程中社会生产需要和人的发展需要的辩证统一。

三、教育的历史发展

一般认为,教育在其历史演进过程中,大致经历了原始形态的教育、古代形态的教育和现代形态的教育三个阶段。

(一)原始形态的教育

1、教育的非独立性;

2、教育的贫乏性,表现在教育目的、内容、方法上的简单、粗糙和低水平;

3、教育的同一性。

(二)古代形态的教育

古代形态的教育含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教育。

1、学校教育、教师的产生。

2、教育具有鲜明阶级性和森严等级性。

3、学校教育脱离生产劳动、脱离社会实际。

4、学校教育形式得到发展,内容逐渐丰富。

5、学校教育的发展比较缓慢。

(三)现代形态的教育

现代教育是指从现代工业出现,资本主义制度社会主义制度先后建立,直到当代社会的教育。

1、教育直接为现代科技、生产发展所制约。

2、教育与生产劳动日趋结合。

3、教育具有普及性。

4、教育制度日趋完善。

5、教育形式多样化。

6、教育具有科学与发展性。

7、班级授课制为现代学校主要教育模式。

四、教育的本质

(一)关于教育

本质的争论

(二)教育的本质特性(质的规定性)

◆◆培养人的活动或社会活动

(1)教育是人类社会特有的一种社会活动。

(2)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一种有意识的活动。

(3)教育是人类有意识地传递经验的活动。

(4)教育是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

五、教育的基本要素

要素,即构成活动必不可少的、最基本的因素。

宏观上:

教育活动由教育主体、教育目标、教育

内容、教育手段、教育环境、教育途径六要素构成;

微观上:

教育活动由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内容和教育手段(组织)四要素构成。

本书:

指微观上的构成要素。

(一)教育者:

教的主体

教育者:

凡是对受教育者在知识、技能、思想、品德等方面施加影响的人。

直接教育者:

教师、教育管理者。

间接教育者:

家长、长辈、社会其他人员等。

(二)受教育者:

学的主体

受教育者:

在各种教育活动中接受教育,进行学

习的对象。

广义上:

所有为提高自身素质而处于学习状态的人都是受教育者;

狭义上:

特指教师“教”的对象——学生。

(三)教育内容:

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客体

教育内容是教育者对受教育者发生作用的影响物。

而学校教育内容是典型的经过教育者加工整理的具有特殊价值的内容,表现在具有更高社会价值、更高的教育价值、具有全面性和系统性。

(四)教育手段(组织):

教育活动相互作用的综合表现形式

教育活动中所借用的各种形式与条件的总和,它既包括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在教育活动中所采用的教育学的方式和方法,也包括进行教育活动中所运用的一切物质条件。

六、本世纪教育的展望

教育的国际化

重视教育公平

协调政府与市场在教育的作用

教育的多样化

提高教育质量

教育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并重

教育现代化

构建学习化社会

第三章

一、人的本质与发展

一)人的本质

马克思:

“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

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人的主体活动总是受制于社会关系。

◆人的主体活动本质上是社会的。

◆人的现实本质决定于人的社会属性。

◆人的本质具有一定的社会形式,是具体的。

◆具体理解:

第一,人是自然性与社会性的统一

自然性:

人在生物进化中形成的特性(天生)

社会性:

人作为社会一员进行活动时的特性(后天)

第二,人是能动与受动的统一

受动:

人发展受制于多种因素

能动:

主动适应社会,并创造社会

第三,人是共性与个性的统一

共性:

具社会成员共同品质(教育成为可能)

个性:

具有各自的特性(教育需因材施教)

(二)人的发展

1、作为物种的人的发展,考察人类在地球上的出现过程。

2、个体的发展,是随时间的推进个体身心所发生的变化。

二、人的身心发展六个理论

三、人身心发展的规律及对教育的制约

四、影响人身心发展的因素及其作用

(一)影响个体发展的因素观

1、单因素论

2、二因素论

3、三因素论

4、多因素论与综合因素论

5、二层次三因素论

遗传、教育、环境、主观能动性

本章小结

影响人的发展的主要因素有遗传、环境、教育和个体主观能动性,它们分别起着生物前提、客观条件、主导作用和动力作用。

同时,它们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共同作用于人的发展,我们不能孤立地、片面地来分析每一因素对人的发展的作用,应该以系统论的观点,从动态上来把握。

第四章自己动手总结哦,有两对关系,一是教育对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等方面的,二是社会对教育的很重要哦。

第五章

一、教育的目的概述

(一)概念

一般认为,教育目的:

是一定社会对人才培养的总的要求,规定教育培养人才的质量规格。

广义的教育目的:

指人们对受教育的期望,即人们期望受教育者接受教育后身心各方面产生怎样的积极变化或结果。

狭义的教育目的:

指一个国家对教育活动结果规定出的总要求,是国家为培养人才而确定的质量规格和标准。

(二)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

♦方针即目的论♦方针非目的论

(1)方针属于教育政策学范畴,而目的是教育基本理论范畴。

(2)方针是国家或政党提出的,主要从最宏观、最根本的方面规定一个国家教育性质和教育方向、人才发展的内容和质量要求;目的则是针对个人而言的,是对所要培养的人才规格做出的具体规定。

(3)目的一般来讲只包含“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而方针除此之外,还有“怎样培养人”的问题及教育事业发展的基本原则。

(三)教育目的的功能(作用)

1倒向2选择3激励4调控5评价

二、教育目的确立的依据

生产力

发展水平

社会经济

政治制度

人自身

发展的需要

社会的依据

三、相关理论几种相关的目的观

(一)个人本位论

代表人物:

法国哲学家卢梭、瑞士教育家裴斯泰

洛齐和德国教育家福禄培尔。

主要观点:

其一,教育目的是根据个人的发展需要而制定的;

其二,个人价值高于社会价值,社会价值只是表现在它有助于个人发展;

其三,人生来就具有健全的本能,教育目的就在于促使本能不受影响的发展。

(二)社会本位论

代表人物:

法国的孔德、德国的那托尔普

法国的涂尔干

主要观点:

其一,个人一切发展有赖于社会;

其二,教育除社会目的外,无其它目的;

其三,教育结果只能以社会效率加以衡量,教育的

结果主要看对社会贡献了什么,培养的人对

社会起了什么作用。

(三)生活本位论

代表人物:

斯宾塞、杜威

主要观点:

其一,教育应为未来的美满生活做准备。

其二,教育即生活,教育本身就是生活。

♦教育是生活的需要

♦教育不能离开生活,生活为教育提供具体的内容

(四)辨证统一论

代表人物:

马克思

主要观点:

教育目的应当把社会需要与个人发展密切相连、不可分割,一方面社会是由人构成的,社会是人的社会;另一方面人是归属于一定社会的,只有在社会中才得以生存和发展,因此教育目的的确立要把满足人的需要和社会需要结合起来,既重视人的价值又重视社会的需要,把二者辩证地统一起来。

四、社会主义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

1、人的全面发展的涵义

何为全面发展的人?

——个人智力和体力尽可能多方面的、充分的、自由的发展。

(1)个人智力和体力尽可能多方面发展(量的特征)

“多方面”:

欲求广泛和全面;

“尽可能”:

在考虑社会条件、自身实际及与他人的差异等情况下,充分发挥个人的主观努力,尽其所能地去达到多方面的程度。

(2)个人智力和体力充分、自由的发展(质的特征)

一是:

智力与体力的“充分”发展;

二是:

智力与体力的“自由”发展;

三是:

在全面发展基础上的个性发展。

(3)个人智力和体力的统一的发展(度的特征)

统一的表现在:

统一于个体;

统一于物质生产过程

2、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基本观点

五、我国的教育目的

2、我国教育目的的精神实质

(1)社会主义是我国教育性质的根本所在

(2)使受教育者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

(3)注重提高全民族素质

(4)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全面发展培养各级各类人才

3、我国教育目的的实现     

(1)正确认识教育目的,树立正确的教育思想

(2)深刻理解素质教育,积极推进课程改革

(3)规范教育行为,在实践中落实教育目的

第六章

一、教育制度概述

(一)教育制度

何谓制度?

制度:

一是机构或组织的系统;二是机构或组织系统运行的规则。

教育制度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各级各类教育机构与组织的体系及其管理规则。

一是各级各类教育机构与组织的体系:

包括教育的各种施教机构与组织,而且包括教育的各种管理机构与组织。

(教育学原理)

二是教育机构与组织体系赖以存在和运行的一整套规则。

如各种各样的教育法律、规定、条例等。

(教育管理学)

(二)制约教育制度的因素

5个

(三)教育制度的历史发展

二、学校教育制度

(一)学校教育制度

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在教育制度中居于核心地位。

主要指的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规定学校的性质、任务、学生入学条件、学校教育的分段以及不同阶段学校之间的衔接与联系。

现代教育制度的核心,是教育制度体系中最严密、最有效的基本制度.

(二)学校教育制度的形成

原始社会没有学校便没有学制。

古代社会有古代学制。

但,与现代学制有着本质上的区别。

现代学制是在人类社会进入现代文明之后,随着现代学校的产生和发展而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集阶级性、生产性、群众性和普及性为一体)

现代学制最早出现在欧洲。

(三)学校教育制度的类型

1、双轨学制

出现最早,19世纪开始定型,以英国的双轨制典型为代表,还有法国、前西德等。

一轨是为上层社会、贵族与高级僧侣的子

弟而设,初中毕业后可继续接受高等教育。

一轨是为平民子弟而设,小学毕业后只能

就业或接受初等与中等的职业教育。

优点:

◆有利于培养社会高层次的人才。

缺点:

◆丧失从中下层劳动阶级中选拨人才机会;

◆不利教育逐级普及特别是高等教育的普及。

2、单轨学制

这种学制普遍运用于北美各国。

结构:

自上而下,小学、中学和大学

特征:

所有学生在同样的学校系统学习,可以由小学升入中学、大学,各级各类学校互相衔接。

特点:

一个系列、多种分段。

优点:

◆有利于教育逐级普及和国民素质的提高;

◆对现代科技和生产更适应;

◆阶级对立与差别不明显。

缺点:

◆对如何提高教育的质量、如何培养高质量有特色的人才缺乏有效措施。

3、分支学制

前苏联的学制是典型的分支型学制。

该学制在小学和初中阶段并不分轨,只是中学毕业后又开始分,职业学校毕业生可以进入对口的高校学习,中学毕业生可进入高等学校学习。

特点:

上通(高等学校)下达(初等学校),左(中等专业学校)右(中等职业技术学校)互连。

三、我国学校教育制度

(一)我国近代学制的诞生

癸卯学制

该学制将学校系统分为三段七级:

初等教育阶段分为蒙养院(4年)、初等小学堂(5年)、高等小学堂(4年)三级;中学教育阶段仅中学堂一级(5年);高等教育阶段分高等学堂或大学预科(3年)、大学堂(3-4年)、通儒院(5年)三级。

从横的方面看,还有与各段平行的各类学堂。

学制还详细地规定了各级各类学堂必修课程、学时及达到的标准。

学制的年限比较长,从初小到通儒院共需约26年。

壬戌学制

该学制是1922年11月由当时的留美归国人员主持的全国教育联合会以美国学制为蓝本制定的。

它把小学、初级中学、高级中学的修业年限分别规定为6年、3年、3年,所以人们又把该学制称为“六三三”学制。

与中学平行的还有师范学校和职业学校;大学四至六年。

基本思想:

注重初等教育的普及和中等教育水平的提高;取消大学预科,使大学集中于专业教育和科学研究;实行选科制和学科教育,兼顾学生升学和就业两种准备。

1、1951年新学制的建立

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于1951年10月1日颁布了《关于改革学制的决定》,明确提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新学制。

新学制的组织系统,分为幼儿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以及各级政治学校和政治训练班等,此外,还有各级各类补习学校,函授学校和特殊学校。

1951年的学制特点:

(1)发扬我国单轨学制的传统,使各级各类学校互相衔接,保证劳动人民子女受教育的平等权利;

(2)职业教育在新学制中占有重要地位,体现了重视培养各种建设人才和为生产建设服务的方针;

(3)重视工农干部的速成教育和工农群众的业余教育,使各种干部有学文化,提高业务的机会;

(4)体现方针的统一性和方法的灵活性。

2、1958年的学制改革

1958年9月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发布了《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指出“现行的学制是需要积极地和妥当地加以改革的。

”1958年学制改革的要点是:

(1)制订了发展教育事业“三个结合”、“六个并举”的原则。

即统一性与多样性相结合,普及与提高相结合,全面规划与地方分权相结合;在具体的办学形式上,各地要采取国家办学与厂矿、企业、农业合作社办学并举,普通教育与职业(技术)教育并举,成人教育与儿童教育并举,全日制学校与半工半读、业余学校并举,学校教育与自学并举,免费教育与不免费教育并举,这就是两条腿走路的办学方针。

(2)发展三类学校:

全日制学校,半工半读和业余学校。

3、1985年的教育体制改革

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出台,对“文化大革命”之后的中国教育事业发展做出了一系列重大调整。

《决定》是一个纲领性的文件。

其中关于学制的主要内容有:

(1)加强基础教育,有步骤地实施九年义务教育。

(2)调整中等教育结构,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

(3)对学校教育实行分级管理。

(4)改革高等教育招生与分配制度,扩大高等学校办学自主权。

5、1993年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

 1993年2月13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纲领性文献《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

《纲要》提出了教育优先发展的重大思想,同时又对教育制度提出了一些新的规定。

(1)关于中国教育发展总目标

※“两基”、“两全”、“两重”

(2)关于教育结构

※基础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高等教育四种类型。

(3)关于办学体制

(4)改革高等学校的招生和毕业生就业制度

(5)改革和完善投资体制。

(三)我国现行学校教育制度的形态

1995年3月18日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二章17—24条规定我国现行学校教育制度。

※国家实行学前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的学校教育制度。

※国家实行九年制义务教育制度。

※国家实行职业教育制度和成人教育制度。

※国家实行国家教育考试制度。

※国家实行学业证书制度。

※国家实行学位制度。

(四)我国现行学校教育制度的改革

1.适度发展学前教育

2.切实普及义务教育

3.继续调整中等教育结构

4.大力发展高等教育

第七章

一、教育内容概括

(一)教育内容概述

1、教育内容的涵义

教育内容是教育活动中所要传授和学习的知识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文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