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历史地理与行政区划略说.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191573 上传时间:2023-01-21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6.4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古代的历史地理与行政区划略说.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古代的历史地理与行政区划略说.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古代的历史地理与行政区划略说.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古代的历史地理与行政区划略说.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古代的历史地理与行政区划略说.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古代的历史地理与行政区划略说.docx

《古代的历史地理与行政区划略说.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代的历史地理与行政区划略说.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古代的历史地理与行政区划略说.docx

古代的历史地理与行政区划略说

中国传统文化专题(6)

 

专题六:

古代的历史地理与行政区划略说

 

      同学们在中国住了那么久,去过许多名胜古迹、名山大川。

古代中国的地域范围是怎么样的呢?

 

一.中国的历史地理

 

      中国历史地理,就是过去几千年中国范围内的地理状况,它包括历史自然地理和历史人文地理。

      比如民族的母亲河黄河,不同时期的河道和出海口都不一样,黄河的泥沙与现在比是多少等等,这是自然历史地理;

又如“中国”这个名称是什么时候开始的?

中国各历史时期各民族所建立的政权的疆域是怎样的?

汉朝、唐朝的版图有多大?

历代行政区划有过什么变化?

古代某地今天属于什么地区?

一些地区经济发达是否有其历史背景,历代又有什么变化?

还有中国人口分布状况的前后变化,人口的迁移,方言的分布;各地不同的风俗习惯,宗教的传播等等,这就是人文历史地理。

学习中国经济的同学,了解中国的人文地理是必须的。

      

古代中国的地域范围是怎样的?

它不限于今天的中国,它是历史时期的中国。

      具体地说,我们是以清朝完成统一以后,帝国主义入侵中国以前的版图为中国古代的版图。

就是从十八世纪五十年代到十九世纪四十年代鸦片战争之前的中国版图作为历史上的中国范围。

东北到外兴安岭,今天漠河是中国的北极,外兴安岭在漠河之北,今天的俄罗斯境内。

它包括乌苏里江以东,而现在乌苏里江为中俄界河,东边就是俄罗斯了;西北到巴尔喀什湖,也是前苏联,今天的哈萨克斯坦境内,葱岭和帕米尔高原;其它地方大致与今天相同。

曾经在这个范围内活动的民族,都是中国历史上的民族,曾经在着这个范围内建立的政权,都是中国历史上的政权。

对此,我们可把握以下几点:

 

      1“中国”这个概念是随着历史的发展而逐步扩大的。

春秋时所谓中国,是中原的代名词,只是指黄河中下游地区的中原,与今天的概念不同。

应该说,华夏民族并不仅仅生活在当时的中原,它逐步包括了长江、珠江流域,也包括了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范围。

如匈奴等民族建立的五胡十六国,鲜卑人(古代的民族,居住在今内蒙、东北一带)建立的北魏,到唐朝,都是中国的一部分了。

宋、辽、金三个政权,在元代,也都在中国的版图。

蒙古族的铁蹄,甚至踏到了波斯(今伊朗)。

这都是历史的客观事实。

我们也不应局限于当时的民族偏见。

当然,我们今天讲历史上的中国,应该站在今天的立场看历史,而不能用春秋人,或用唐人的眼光来划分中国与非中国。

      

2中国的历史并不仅仅是汉族的历史,是汉族和其他兄弟民族共同创造的。

所以历史上汉族建立的政权,如汉朝、唐朝、宋朝、明朝固然是中国;其他民族建立的政权,如藏族的祖先土蕃人建立的政权,契丹人建立的辽朝、蒙古族人建立的元朝、满族人建立的清朝,同样也是中国。

即使这些政权之间曾经是互相对立的,即使某些政权曾经在一段时间内不归中央王朝管辖,但这些民族以后都逐渐融合在中华民族的大家庭中了。

他们活动的这些地区当然都是历史上中国的一部分。

那种认为只有汉族政权管辖的地区,或者只有中原王朝到的范围才能代表中国的看法,显然是错误的。

      

3鸦片战争以前的清朝疆域是几千年来历史发展所自然形成的,是这一范围内各民族经过长期交往,包括一次次的统一和分裂,最终结合成的。

这些地区在历史上先后都曾经隶属与同一个政权,或者曾经保持政治、经济、文化上的密切联系。

所以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并不是单纯依靠清朝军事上的胜利所能取得的。

相反,清朝打败准噶尔,统一新疆以后,中亚一些国家曾要求加入清朝,却被拒绝。

而这以后,中国被帝国主义掠走了东亚、西北大片领土。

这种结果当然不是历史上的中国,不能认为被帝国主义占去的领土,就不是历史上中国的一部分。

      这样的划分也不是绝对的,在相当长的时期内,这个范围外的某些地区曾属于中国,如朝鲜半岛的北部,今天的越南北部。

所以这些阶段的中国范围就应该根据历史事实,而不仅仅根据清朝的版图。

不能因为这些地区以后成为独立的国家了就否定了历史事实。

      我国的地图是一只金鸡,而台湾的国民党政权依照旧中国的版图,是枫叶。

不承认独立的蒙古人民共和国。

      历史上的疆域变化是很复杂的,可参见谭其骧教授主编的《中国历史地图集》。

      

4通过历史地理,我们可以了解中国这样一个多民族的伟大国家的缔造过程。

我们可以通过疆域的变化了解我们祖先如何经过政治隶属上的一次次的结合,互相吸引,日益接近,逐步融合,最后终于凝聚在一个疆界确定、领土完整的国家实体之内;

      

(1)据考古发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址在我国分布很广,遍及包括台湾在内的全国各省市自治区,无论从考古发掘还是从文化记载都可以证明,商王朝已经拥有相当大的版图,包含了不同的民族。

也就是说,早在三四千年以前,在历史中国范围内,已建立了幅员很大的奴隶制国家。

到3200年以前,秦就已经形成包括今天大半个中国范围内的多民族统一国家。

以后经过汉、隋、唐、宋、元、明历代的开拓与发展,到清中期,十九世纪帝国主义入侵中国以前已形成拥有一千多万平方公里领土的多民族伟大国家。

在帝国主义掠夺下,中国丧失了一百多万平方公里领土(今天整个国家是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

      

(2)伟大祖国的形成是汉民族和各兄弟民族共同奋斗的结果,中原地区的经济开发,边疆地区的开拓巩固,都是各民族人民长期辛勤劳动,团结互助,一致反抗外来侵略获得的。

      A.今天的汉族在历史上已经融合了大量少数民族,如戎、狄、匈奴、鲜卑、羌、越、“西南夷”、“南蛮”、契丹、女真、蒙古等;

      B.在边疆地区的开发中,少数民族的贡献很大。

1。

东北:

契丹、女真、满;2。

青藏高原:

土蕃;3。

新疆:

维吾尔、契丹、蒙古;北部边疆:

匈奴、鲜卑、蒙古族;十七世纪前的台湾:

高山族。

同样,一部分汉族人民也融合在少数民族中了。

 

      5 我们通过历史地理能更深刻地认识社会发展的规律,理解古代的历史和文化。

一般地说,地理条件对于人类社会发展来说,只是起着加速或延缓的作用,并不是决定因素。

但是在古代生产力低下,人类利用和改造自然条件能力很差的情况下地理条件对社会发展所起的作用比现在大的多。

而且在某些特定的条件下,也能起到决定性的作用,直接影响了人类社会。

      A.如历史上黄河曾经多次改道,有时在今天津入海,有时在今河北省和山东省入海,还有时在今江苏省省北部入海。

      B华北平原上曾经有许多湖泊,在《水经注》上还记载了不少,但以后基本上消失了;

      C现在的波阳湖在东汉时还是一片广阔的平原,后才渐沦为大湖。

      D新疆塔克拉玛干沙漠曾经是我国历史上的发达地区,丝绸之路穿过此地。

但公元四世纪后,城市渐废弃,现已是无垠沙漠。

      E上海地区,汉代大多是汪洋大海,后来才渐成陆地。

      这些变化最多不过一二千年,有的只有几百年、几十年乃至更短。

这些变化有些受到人类活动的影响,有的即使在今天的科学条件下也无法抗拒。

它们对历史发展的影响,特别是某一局部地区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人们从事经济开发时,应从中吸取经验教训。

 

      我们学习中国传统文化中碰到一些具体问题,如中国封建社会为什么长期延续,汉族为什么成为我国的主体民族,单一的农业经济、小农经济是怎样形成的,经济中心为何从北方移到南方,近代科学技术落后的原因,古代文明和哲学观念形成的原因等等,虽不能完全归结与地理环境,但都可以找到一些答案。

      

6.学习传统文化中常常会碰到历史地理常识,如:

      A.《水浒传》中讲梁中书当北京留守;《说岳全传》中讲赵构在南京登位,如果认为是今天的北京南京就闹笑话了。

      今天的北京北宋时一直在辽的控制下,今天的南京则是当时的江宁府。

北宋也有北京、南京,北宋的北京是大名府,今河北大名县;南京则是宋州,今河南商丘市。

我们再查下去,可以发现历史上被称为北京的地方至少有西晋时的洛阳,南朝刘宋时的京口,十六国时的统万城(今内蒙白城子)北魏时的平城(今山西大同);唐以及唐五代的太原府,金朝的临湟府(今内蒙巴林左旗);明初的开封府及明清的北京。

加上大名府,共有十个之多。

      B.长城和运河;长城和运河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两项杰作,早已闻名于世。

但不少人,包括有些书中对长城和运河的介绍都没有弄清最基本的事实。

有的人站在八达岭上赞叹两千多年前建筑工程的伟大,其实此段长城与秦长城无关,是明朝筑的。

秦始皇筑的长城在八达岭以北一百多公里。

      有人说运河开凿与于1400多年的隋朝,也不对,隋炀帝六世纪初开凿的是从洛阳到涿郡和洛阳到余杭(杭州)两条运河,而北京到杭州之间的运河贯通到1293年元朝才完成。

只能说京杭大运河中某段有一千多年历史,而贯通的整条而言,是700年。

      C.谭其骧教授曾对黄河的变迁作过深研。

发现黄河西汉时经常泛滥成灾,但从东汉后却有近千年的安流时期,原因在于变农为牧或农牧俱废,退耕还林还草,起了保持水土的作用,流入黄河泥沙大减,河床不淤积,河水也不泛滥了。

了解这一历史经验,我们就能理解为什么要在西北地区乃至全国范围保护森林,退耕还林,植树种草了。

      总之,我们学了历史地理,对祖国的历史有了进一步了解,在对传统文化的了解中,加强对民族的自信心。

 

二.       古代的行政区划

 

     历史时期的中国除了中原王朝外,往往还同时存在着几个边疆少数民族所建立的政权,各有各的行政区划制度,我们只讲中原王朝,不包括这些边疆政权。

   中国的中央集权国家,萌芽于春秋战国时期,到了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建成封建统一的国家,才算完成。

有了中央集权国家,才可能有地方行政区划。

从秦朝统一一直到解放前,这2000多年间,中国历代中原王朝的地方行政区划制度大致可划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

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约800年。

可称为州郡时代;

   第二阶段:

隋唐五代、宋辽金时期。

约900年。

可称为道路时代;

   第三阶段:

元明清、民国时期。

不到700年。

可称为行省时代。

   以后你们看到古代的石碑,也许能根据上面的“州、郡”、“道、路”“行、省”之类的字眼来判断它们的大致年代。

   

第一阶段(州郡。

从公元前221—583年),又分前后二期。

   前期,秦汉,约400年,基本是郡县两级制;

   后期,魏晋南北朝,约400年,州郡县三级制。

前期,郡县两级,以郡统县。

前221年秦始皇完成统一,分全国为36郡,秦末增到四十多郡。

管全国大约1000个县,一郡管十几到二三十个县。

到汉朝,把有些郡分给诸侯王,称为王国。

开始诸侯王掌握王国的统治权,一国可有几郡。

景武帝后,才制定一国只管一郡,并撤消诸侯王的统治权,王国的官吏也由朝廷直接派遣。

从此郡和国在行政区划制度上已无区别。

所不同的除了名称以外,知识王国的赋税收入不归朝廷,而归诸侯王享受。

西汉后期,全国有103个郡、国,到东汉中叶,又在边境少数民族地区设置了几个属国。

两汉的郡国比秦郡增加了一倍有余。

汉武帝后扩大了版图,在边地设了不少郡。

汉朝有一百零几个郡,而现在全国包括台湾只有三十几个省、直辖市、自治区。

可见那时的郡比现在的省级行政区小。

今天的一省相当于汉朝的十二三个郡。

那时的郡接近于现在的地区或有领县的市(地级市)。

但当时经济开发相对落后的长江珠江流域地广人稀,郡的辖境很大。

比如今日之江西相当于西汉江西的一个豫章郡;西汉的会嵇更大,包括了江苏太湖流域、上海市、浙江的大部分地区和福建全省。

古代地方行政区划往往可以反映各地的开发程度。

其实今天亦如此。

如省、自治区一级,东南沿海的江苏、浙江开发程度高,却只有十万平方公里,而西北未充分开发的新疆却有一百六十万平方公里;县亦如此。

秦时一千多县,西汉增加到一千五百多,东汉又减到一千一百八十多。

现在全国两千多县,是否东汉一县相当于今天二县,非。

因为县的辖境也是内地小,边疆大;且当时中原的县辖境一般都比今天小。

江南、岭南的县往往相当于今天好几个县。

 

后期,魏晋南北朝,州郡县时期。

这时,郡县之上有出现了一级行政区划叫州。

州的名称出现很早,战国时的《尚书。

禹供》就有“九州”的说法。

但只是先秦地理学家的一种理想中的地理区划。

不是实际存在过的。

更不是大禹时的制度。

汉武帝时,把全国百多个郡国分为十三个刺使部,另外首都附近的七郡分为司隶校尉部。

这是一种监察区域,不管地方行政。

西汉地行政区还只有军县两级,郡太守和王国的相直接与中央政权发生关系,不用经过州一级。

东汉也基本如此。

到东汉末黄巾起义后,才逐步由监察区变为行政区,成为郡以上的一级行政区。

以后四百年皆如此。

三国时,魏有十二州,吴有四州,蜀只有一州。

西晋统一之初,共十九州,一百七十三郡国。

西晋末增设二周,共二十一州。

东晋十六州时,州逐步缩小面积增加数量;至南北朝时,南北合计有五十六个州。

从全国范围说,一个州平均只管两个郡,每郡平均管两三个县。

一州仅五六个县,三级制意义消失了。

南北朝后期名义上还是三级制,但只有州刺使和县令是上任理事的。

中间郡一级的长官、太守并不理事,只领干薪,事实上已是二级制了。

隋文帝在开皇三年终于撤郡,只设州县二级。

开皇九年灭陈,又推行于南方,从而结束了州郡县时代。

 

   第二阶段(道路):

隋文帝废郡又有新问题。

由中央政府直接管近200个州很困难。

隋炀帝曾行州改郡,隋亡,唐初又郡改州。

时全国有三百几十个州,中央难以直接管辖。

唐太宗贞观元年(627)年将全国分为关内、河南、河北等十个道,每道有时置官,有时不置官。

是监察性质的官。

   玄宗开元年间,该为十五道,始置采访处置使,其职权相当于汉武帝时的刺使,道才成为固定的检查去区。

   安史之乱后,全国形成了以掌兵权的节度史管几个州。

节度史的辖区也叫道,这种道就成为州以上的行政单位,形成了道、州、县三级行政制。

全国分为五十个道,每道少则二三州,至多十多州。

   北宋初年,宋太祖、宋太宗厉行中央集权政策,取消了节度史实权,让所有的州都直属中央。

但历史发展到唐宋,二级政区无论如何无法适应。

宋太宗又在州上设路。

宋代的“路”,既不同于唐代采访使的道,也不同于节度史的道。

一路不归一个机构、一个长官管辖,而分属于转运使、提总刑狱、安抚使等为首的好几个机构,“转运使”掌财赋、“提总刑狱”管司法、“安抚使”管兵权,此外又有提举常平、茶盐、坑冶等司,分管一路粮储和官管专利企业。

各路都有或多或少的几个机构,各有所司,都只能在其所掌管的业务范围之内举劾地方官。

所以,路并没有成为州以上的一级机构,遇事仍直达中央。

路的性质只能说是介乎行政区和监察区之间的一种区划。

不同于六朝的“州”、元明清的“省”,近于唐代的“道”。

故隋唐两宋时期叫做“道路时代”

   道路以下的行政区划,简单地说就是州和县,七百年间,大都是以州统县,但有时也改州为郡。

但两宋三百年间则始终只有州而没有郡。

不过《宋史地理志》等书中,每个州名之下都要挂上一个郡名。

原来宋朝每个州都有一个郡名,就向过去每个人都有名和字一样。

州是正名,郡是别名。

宋朝大多数郡名都沿用唐名。

置新州。

朝廷往往要赐一个新郡名。

   除一般的州外,唐宋还把一些地位特殊的州改称为府。

玄宗开元时把京都所在的三个州改称为府,首都长安所在的雍州为京兆府;东都洛阳所在的洛州改为河南府;北都晋阳所在的并州为太原府。

到唐末共有十来个府。

北宋又把一些重要的州升为府。

宋末已有三十几个府。

到南宋与金对峙时期,双方共有五十多府。

约占当时州级行政区的七分之一强。

   唐代州级政区只有州府两种,宋代增加到府州军监四种,军监地位较低于州。

辽代全境分为五道,州一级有府、州、军三种。

总的说来,唐宋辽金时代行政区划是道路统辖州县时代。

   

第三阶段(1276-1949),行省时代。

行省制始于元朝,它的全称叫某某等处行中书省,简称河南行省,再简称就是河南省。

省作为提高一级的地方行政区划是从元朝开始的。

但省这个名词是早就有了。

不过古代的省与元明以后作为行省简称的省含义正好相反。

省的原义:

西汉称宫禁之中为“省中”,魏晋以后逐渐地把设于宫禁近处的尚书、门下、中书等中央政府机构都称为省。

这就是“省”的原义。

   行省。

从魏晋时代起,开始出现行省的前身——行台、大行台或行台省。

台省原是设在京都城内的中央政府里,一旦发生大事件,需要由掌握中央政权的位居宰相的大臣率领一部分中央政府人员离开首都到前线去征伐或镇压,这就形成了一个或几个出行在外的台省,因而便以行台或行台省为名。

但魏晋南北朝隋唐时代都是因事而设,事已即罢,不为常制。

到了金朝末年,外有蒙古入侵,内有农民起义。

需要不断地派出中央大员到各处去镇压防守。

中央政府叫尚书省,地方上就设置了许多行尚书省。

蒙古进入中原,首先接触的是金朝,也设了行尚书省。

元宪宗以前,蒙古的首都在蒙古高原的和林,离被它征服的黄河流域和西域都很远。

为了统治这些地区宪宗元年便在金朝故都、今天的北京设立了燕京行尚书省。

又改行中书省。

是中央政府派出的临时机构。

元初从成吉思汗到忽必烈汗,从入侵中原到灭夏灭金灭宋前后经七十年之久,这样长的军事征伐时期,元无法撤消各处的行中书省。

行中书省久驻一地,就不可避免地要在军国大事之外,干预地方行政事物,行省就成了最高一级的地方行政区划,“省”也就从中央政府变为地方政府的称号。

这一演变过程大约完成于灭宋之初。

元朝中央政府还叫中书省,地方政府叫行中书省。

元初的行省辖境很大,增置罢并也很频繁。

元中叶后才稳定下来。

分全国为一个中书省直辖区和十个行中书省。

另有一些边远地区不在此内。

中书声的辖境范围很大,包括今天的北京、天津、河北、山东、山西、内蒙和河南的黄河以北地区。

十个行中书省,平均一省约有今两省之地。

XX文库-让每个人平等地提升自我   到了明朝,明太祖厉行中央专制集权主义。

认为行省长官与中央长官一样大不合适。

应中央官大于地方官。

取消行省。

改为承宣布政司。

接着又撤中央的中书省,废除宰相,由皇帝自己管理中央政务。

原来归中书省直辖的地区,也就改为京师的直辖区,称直隶。

明成祖后京师(北京)、南京两都并建,都有中央政府,京师周围的直辖区为北直隶;南京周围的直辖区为南直隶。

宣德之后明朝的常制是全国两直隶,十三布政司。

但民间习惯于称全国十五省。

   清初袭明制,康熙初年以前只有十五省,康熙六年,把南直隶分为江苏安徽两省;陕西分为陕西、甘肃两省;湖广分为湖南湖北两省,就是清代所谓“内地十八省”。

即以汉族为主的十八省。

至于不在十八省之内的边疆地区,就不用省的建制和名称。

在东北满族发祥地设奉天(又称盛京)、吉林、黑龙江三个将军辖区;新疆由伊犁将军统辖;外蒙古由乌里雅苏台定边左将军统辖;内蒙古采用盟旗制度;西藏、青海都设立办事大臣。

从清初到光绪之前,这套制度不变。

光绪年间才在边疆建省。

光绪十年(1884)在新疆建省,次年又在台湾设省(原属福建)。

但台湾改省后十年因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失败,由次年的马关条约割让给日本。

光绪三十三年(1907)又把东北三将军辖区改为三省,请摸共二十二省。

但还不是清朝的全部版图。

还有外蒙古、西藏、青海等在二十二省之外。

到民国,北洋政府在二十二省之外又设热河、察哈尔、绥远、川边等几个特别区域,国民党政府把这几个区域和宁夏、青海建为六个省,共二十八省。

加上西藏、外蒙古,就是“九一八”以前的地方行政区划。

(此后,东北成了“满州国”,其他变化不大)。

   元明清、民国都是行省制,但省以下的行政区划各时代不同。

元朝下有路、府、州、县,路归省管。

明朝省下有府、州、县,清朝省下有府、厅、州、县。

请宣统末年始废府,民国初年全国都废。

还把所有不管县的州厅都改称为县。

因此民国初北洋时地方基层区只剩县一种,但省县之间还保留了‘道“。

   道,在元明清都有,但非地方一级行政区划,是省的派出机构。

清朝在苏州、松江、太仓两府一州之上设苏松太道。

道员驻上海,习称“上海道”。

鸦片战争后,帝国主义在伤害强划租界,所有的外交事宜由上海道管,故上海道屡见于记载。

北洋时代道的地位也重要,因为一个省要直辖一百多县是困难的。

国民党政府开始废除道,行省县两级制。

但不久又在各省设行政督察员,建立专署,作为省的派出机构,一个专署管十几个县。

说明省县间要有一个中间机构。

   当然,历代行政区划制度相当复杂,以上介绍的只是一个轮廓。

   

我们在接触历史地名时,还应注意:

1. 旧时代文人喜欢用古名、别名,对行政区划和地方官也喜用古称。

仅常见于诗文书札,也用于署籍贯,提书名。

地名用古名,如趁南京为金陵、扬州为广陵,其实金陵是先秦的名称,广陵是唐以前的名称。

宋元以来,这些名称早已不用。

地名用别名,如泉州为温陵,无锡为梁溪,而泉州无锡自古以来从未叫过温陵、梁溪,不过是文人为风雅而取的别名。

2. 政区和地方官用古称。

宋以后根本没有郡,但宋元明清文人笔下常出

现文人和太守。

实际上所谓郡是当时的一州一府之地,大致相当于两汉六朝的一郡,而知府知州也大致相当于古代的郡太守。

又如明人称道员为观察,称知县为大令,实际上都是唐代旧称,宋以后早不用。

文人喜欢仿古。

3. 明朝人最喜欢用地名的别称署籍贯。

李卓吾泉州晋江人,署“温陵李

贽”。

宋元地方志通例不用府州县名,用郡名或别名。

如嘉泰《会稽志》,事实上是绍兴府志;绍熙《云间志》,事实上是华亭(松江)县志,云间是别名。

着一陋习到清朝改了大半,但一些风雅之士仍不肯改,故诗文书札中常见,通人学者亦在难免。

我们见了,不可因此判断当时实际存在这种名称或者制度。

4. 同样的政区和地方官名,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含义或相去甚远,或迥

然不同。

如上面提到的,汉代的一个州,往往辖今二三省之地。

如唐代的苏州,辖有今江苏省苏州市(包括属县)、上海市(除崇明)和浙江嘉兴市(包括属县),比今天苏州大好几倍。

六朝扬州的治所就是今天的南京市,隋以后才移到今天的扬州市。

又如汉朝的轮台在今新疆轮台县附近附近,唐诗中出现轮台,却指的是唐轮台,在北疆乌鲁木齐附近。

地理位置明显不同。

明代的布政使是一省的行政长官,清代的一省长官是总督或巡抚,布政司成了督抚的僚属。

这是同一地方官名职权的不同。

唐朝的节度使掌握好几个州的军政大权,宋代仍有节度使,但已变成一种武官的虚衔,荣誉职位。

与当地不发生任何关系。

南宋曾授岳飞“清远军节度使”,而清远军是广西苗区融州的军额,绝不能因此认为岳飞在苗区作过地方官。

《宋史》载当时岳飞领军屯驻鄂州(武昌),官职是湖北路荆湘制置使。

 

总之,历代行政区划的名称、治所、辖境都在不断变化,所以我们看到一

个地名,要弄清楚这个地名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属于哪一级政区、治所在何处,辖境有多大,否则要出错。

所以,一方面对此有一个大概的了解,一方面就要靠查工具书了。

最有用的,谭其骧《中国历史地图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研究生入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