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练习题资料.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190163 上传时间:2023-01-21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407.4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口练习题资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人口练习题资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人口练习题资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人口练习题资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人口练习题资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口练习题资料.docx

《人口练习题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口练习题资料.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口练习题资料.docx

人口练习题资料

人口的变化

一、基础知识梳理

一、单项选择题

1.世界人口达到60亿的时间是()

A.1998年B.1999年C.2000年D.2001年

2.人口增长模式由:

()

A.人口总数量决定

B.人口年龄结构决定

C.人口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决定

D.人口性别结构决定

3.在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过程中,先转变的是()

A.出生率

B.死亡率

C.自然增长率

D.生育率

4.以很高的死亡率和很高的出生率以及很低的自然增长率为特征的人口增长模式称为()

A.原始型B.由原始型向传统型的过渡阶段

C.现代型D.传统型

下图是四个国家的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

据此回答5~6题。

5.图中人口自然增长率最低的是()

A.①

B.②

C.③

D.④

6.①国可能属于()

A.亚洲

B.非洲

C.南美洲

D.欧洲

7.20世纪末,世界人口增长的地区分布特点是()

A.欧洲人口死亡率较高

B.澳大利亚人口自然增长率稍高,属现代模式

C.发展中国家均属“高—低—高”模式

D.德国、意大利、加拿大等国人口多年呈负增长

8.以下各组国家中,人口增长模式不同的是()

A.阿曼和孟加拉国B.巴基斯坦和英国

C.澳大利亚和美国D.韩国和新加坡

9.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发达国家的人口死亡率略有上升,是由老年型人口年龄结构造成的

B.欧洲各国的人口自然增长率都小于零

C.日本的人口自然增长率已经降低为负数

D.非洲一些国家的人口自然增长率超过或接近10%

10.因人口老化、年轻人不愿多生育,新加坡政府1984年创立了官方婚介机构——社会发展部,并鼓励生育。

下列哪些现象是由人口老龄化引起的()

①国防兵力不足②劳动力过剩,失业人口增加③养老费增加④经济发展加快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③

下图表示某地区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过程。

据此回答11~12题

11.“人口自然增长率迅速降低,高龄人口比例缓慢增加”对应的时期是:

()

A.Ⅰ期   B.Ⅱ期   

C.Ⅲ期   D.Ⅳ期

12、在Ⅰ期()

A.人口急剧膨胀   B.人口老龄化   

C.人口增长停滞   D.人口平均寿命较低

读甲乙两地人口抽样调查表(每10000人中各年龄段人数及死亡率统计),完成13~15题

年  龄

0-14岁

15-59岁

60岁以上

总计

人口数

2000

6500

1500

10000

死亡率(%)

0.6

0.6

2.5

人口数

3500

6000

500

10000

死亡率(%)

0.8

0.7

2.2

 

 

13、甲组人口死亡率总计是()

A.0.75%  B.3.7%  C.0.89%  D.0.95%

14、下列说法与表格内容相符的是()

A.甲组人口表示发展中国家,乙组人口表示发达国家

B.各年龄组死亡率甲小于乙,因此死亡总人口数也是甲小于乙

C.发展中国家有的死亡率高于发达国家

D.甲组人口死亡率偏高一些,主要原因是甲组老年人口比例高

15、近年来,中国人口老龄化的进程明显加快,其主要原因是()

A.经济迅速发展和城市化水平高B.人口自然增长率下降和生活水平提高

C.平均寿命延长和出生率下降D.环境质量改善和人口素质提高

16.我国从第四次人口普查到第五次人口普查期间,广东省人口增长明显加快,其原因是()

A.政区变更,香港和澳门的纳入

B.政策优惠,人口的自然增长率提高

C.经济发展,人口死亡率下降

D.人口迁入,人口机械增长加快

17.我国“十一黄金周”,大批游客前往湖南张家界,这种现象属于()

A.国际人口迁移

B.国内人口迁移

C.省际人口迁移

D.人口流动

18.在人类社会早期,影响人口迁移的最主要因素是(  )

A.自然条件B.经济条件C.自然灾害D.河流变迁

19.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都是人口迁入地的是(  )

A.欧洲B.拉丁美洲C.北美D.非洲

20、下列现象属于人口流动的是(  )

A.三峡库区移民   

B.“安史之乱”引发我国北方人民大规模南迁

C.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形成的“民工流”

D.老城区的拆迁户乔迁新居

21、关于人口迁移对环境的影响,正确的叙述是()

A.人口迁移是影响气候的重要因素

B.人口迁移对迁出地利大于弊。

对迁入地恰恰相反

C.对人口压力大的农村,人口迁出能更好地保护农村自然环境

D.人口迁移会造成国家政局不稳定

22、右图所示“某国家老年人口迁移线路”,

影响其迁移的主要原因是()

A.西部耕地充足,土地生产力潜力大

B.西部矿产资源丰富,有利于制造业的发展

C.西部、南部离海洋近,水资源丰富

D.西部、南部光照充足,空气洁净、环境优美

23、随着我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

很多人向西部迁移,这种局面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A.水源条件的改善

B.民族政策的变化

C.交通和通讯的进步

D.经济布局的改变

24.巴西首都巴西利亚,在建都前荒无人烟,建都后20年就发展成为拥有80多万人口的大城市,其人口数量的变化主要是由人口迁移造成的。

影响其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是()

A.自然环境因素

B.经济因素

C.政治因素

D.交通和通讯的发展

25.大庆、攀枝花等城市兴起,吸引大量人口迁入,其影响因素主要是()

A.气候条件优越

B.重大政治变革

C.经济的发展变化

D.矿产资源的开发

26.环境人口容量()

A.是环境所能容纳的最大人口数

B.消费水平是制约它的首要因素

C.不随社会的发展而有所变化

D.可随生产力发展而无限扩大

27、制约环境人口容量的首要因素是:

 (  )

A.科技水平     

B.人口的文化和生活消费水平 

C.资源状况      

D.地区的对外开放程度

28.1972年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认为,全球环境人口合理容量应为()

A.110亿或略多B.60亿

C.200亿D.250亿

29.不同人群对地球环境人口容量的估计不同,这主要是因为()

A.不同人群的肤色不同

B.环境人口容量本身具有的不确定性

C.不同人群的生活方式不同

D.不同人群的文化素质不同

30.下列关于科技发展水平与环境人口容量的叙述,正确的是()

A.科技发展水平与人类获得资源的数量无关

B.科技水平提高了,人类利用资源的数量和种类会相应减少

C.科技发展水平影响人类利用资源的手段和方法,进而影响到环境人口容量

D.今天地球上有60多亿人口,与当前科技水平的发展无关

31.某地区人口容量具有不确定性,是因为()

①科技发展水平和人口消费水平不断变化②某地某时期资源总数不断变化

③人口不断迁移④国家大型工程建设的实施

A.①②B.①③

C.②④D.①④

32.有关环境人口容量的说法,正确的是()

A.环境人口容量具有不确定性,因此对环境人口容量的估计意义不大

B.环境人口容量具有相对确定性,尽管人们假设的条件不同,但对环境人口容量的估计值差不多

C.在实际中,为了简便,往往用某一种或几种资源所能供养的人口数作为环境人口容量的估计值

D.环境人口容量的估计是建立在环境人口容量的不确定性这一基础之上的

33、我国协调人口与环境和谐发展的基本国策是()

A.珍惜粮食

B.环境保护

C.计划生育

D.控制大城市规模

34、估计人口合理容量的意义在于是()

A.指导农业生产的发展B.制定人口战略和人口政策

C.限制消费水平的提高D.帮助贫困地区脱贫

二、综合题

1.读下列表格中资料,回答相关问题:

出生率

死亡率

人口自然增长率

3.8%

3.2%

3.8%

2.4%

1.4%

2.9%

1.2%

1.0%

0.3%

 

(1)将表格中未完成的数据完成

(2)表格中属于原始型人口增长模式的是,属于现代型增长模式的是

(3)表格中经济最发达的地区是

2、阅读“芬兰1785—1976年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图表,回答下列问题:

(1)第一阶段芬兰人口增长的特点是__________,属于__________型人口增长模式。

(2)芬兰在第一阶段的社会生产力状况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二阶段和第三阶段芬兰人口增长模式的共同特征是_________,属于__________型人口增长模式。

(4)第四阶段芬兰人口增长模式属于__________型,促使芬兰人口增长模式向这种类型转变的社会生产力条件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读下图“人口增长模式转变示意图”,回答问题。

(1)图中A段,人口的出生率__________,死亡率__________,自然增长率__________,处于人口再生产类型的“__________”阶段。

(2)图中B段___________率快速下降,___________率基本不变。

图中C段___________率进一步下降,___________率也开始下降,到D段___________率下降到很低水平并稳定下来,___________率也趋于稳定,人口自然增长率普遍偏低。

(3)图中D段人口的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都___________,处于人口增长模式的“___________”阶段,世代更替___________,人口年龄结构呈现___________型。

(4)我国由于大力开展__________工作,人口转变速度较___________,目前,人口增长模式已处于“___________”阶段。

(5)分析上图得出人口增长模式及其转变是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决定的。

4.下图表示两类不同经济发展水平国家的人口年龄构成,读图回答有关问题:

(1)A表示_________国家,B表示_________国家。

(2)A类国家的人口增长模式是________________,B类国家人口增长模式是_______________。

(3)从平均年龄看,A类国家平均年龄较__________,B国较_________________。

(4)上述两种人口年龄构成哪一种好,为什么?

 

(5)针对不同的人口问题,两国应采取的人口政策分别是:

A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读下图“二战前后人口迁移模式图”,完成下列要求。

(注:

箭头表示人口迁入或迁出的方向。

 

(1)在北美两侧横线上加绘两个箭头,以表示其二战前后人口迁移的方向。

(2)图中字母所代表的大洲分别是:

 A________ B________ C________ D________

(3)一个国家人口的迁出,对于缓和所在国________有一定的好处,但也往往造成________;对于移入国则提供了________,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4)从全球来看,目前,我国属于人口的________地区。

6.读“上海市人口出生率、死亡率及自然增长率”图和“1982年与1996年上海市人口年龄构成比较”图,回答下列问题:

(1)50年代,上海市人口出生率自然增长率均__________;自国家推行__________措施后,1975年人口自然增长率降到__________%左右,1992年人口自然增长率出现__________。

(2)1996年与1982年相比,上海市0~14岁人口在总人口数中所占比重趋于__________,这表明上海人口年龄构成已出现__________的趋势。

(3)目前以及今后的一段时间内,上海上述人口问题将带来__________等社会问题。

7.下面是影响人口迁移诸因素的知识体系结构框图,据此回答问题:

(1)填出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A____________ B____________

(2)影响人口迁移的最主要因素是()

A.政治因素B.自然环境因素C.社会经济因素D.政策和矿产资源

(3)美国很多老人退休以后向南方“阳光地带”迁移是因为()

A.淡水B.土壤C.政策D.气候

(4)深圳、珠海在20世纪80年代能吸引大量人口的迁入,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

8.阅读下列资料,分析回答有关问题:

资料一:

据1999年10月13日《中国环境报》报道:

1997年中国60岁以上的老人有l亿多人,占总人中的10%,到2040年预计将达2.5亿以上,占总人口的23.79%,60岁以上的人口数将是20岁左右人口数的2~3倍。

资料二:

据在关部门统计,1984年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9485万人,到1994年上升到2亿人.2000年这一数字已增长到约3亿人。

据估计这些人口中到少有四分之一以上涌入了大、中城市。

(1)资料一反映出,近年来我国人口发展中的一个突出问题是出现了现象,这一问题将会对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产生的影响是(选择填空)。

A.产业结构将从以第一、二产业为主,转变为以第三产业为主

B.青壮年劳动力在总人口中所占的比重下降

C.交通拥挤,住房紧张等城市环境问题会更加突出

D.国家的社会福利负担加重,造成人均GDP的明显下降

(2)资料二中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是(选择填空)。

①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人口始终以较高的速度持续增长

②我国人口众多,人均土地资源不足的矛盾日益突出

③农村经济的发展,使大批农业劳动力被从土地的束缚中解放出来

④我国已完成了从农业经济为主向以工业经济为主的转变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②④

(3)近20年中我国人口流动的主要方向是,产生这种流动最根本的原因是。

(4)简要回答我国大规模人口流动和迁移对社会经济产生的影响从有利和不利两方面回答。

9.读右图,完成下列要求:

(12分)

(1)在图中填出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的主要

制约因素。

 

(2)利用框图,试说明环境人口容量的不

确定性。

 

(3)日本国土狭小,矿产资源贫乏。

但日

本的环境人口容量却较大,养活了1亿多人口,试分析其原因。

 

10.读“未来人口、资源、环境”关系图,回答:

(1)目前三者发展的趋势是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____

______________              ____。

(2)在三条曲线的相互关系中,起主导作用的是哪一条?

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3)解决人类与环境矛盾的主要途径是:

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B

2、C解析:

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这三个要素把人口增长模式分做原始型、传统型和现代型。

3、B解析:

在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过程中首先转变的死亡率。

人口增长模式转变的根本原因在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生产力水平的提高,食物供应和医疗卫生条件得到改善,这些都是死亡率下降的必要条件。

4、A解析:

原始型为“高——高——低”型。

5~6AD解析:

该组题图的纵坐标表示人口死亡率,横坐标表示人口出生率,而人口自然增长率就等于出生率减去死亡率。

这样通过分析图中四个点的横坐标和纵坐标数值,就可以得出四个国家的人口自然增长率情况:

③国家人口出生率高,死亡率低,人口的自然增长率最高;而①国家因出生率低于死亡率,所以自然增长率为负值,它可能出现在欧洲的某些国家。

7、B解析:

澳大利亚属于发达国家,人口增长模式属于现代型,由于国家鼓励生育,自然增长率较高。

8、B解析:

巴基斯坦为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模式是过渡型,英国是发达国家,属于现代型。

9、A解析:

随着人口预期寿命的提高和老年人所占比例的提高,发达国家的人口死亡率略有上升。

10、D解析:

人口增长过慢会导致劳动力短缺,国防兵源不足,社会养老负担加重等一系列社会问题。

11~12AD解析:

传统型的后期,人口的自然增长率迅速降低,人口老龄化开始出现,而现代型人口自然增长率已经保持在较低的水平。

Ⅰ期为原始型,人口的平均寿命较低。

13~15CDC解析:

由计算可知甲组各年龄段死亡总数约为89人,乙组死亡总数81人,故13题选C,14题甲组60岁以上的人数较乙组多,老年人口比例高,故死亡率偏高。

第15题我国由于老年人占的比重增大,老龄化进程加快。

16、D解析:

一个地区人口数量的变化,主要有两个原因:

一是人口的自然增长,取决于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变动;二是人口的机械增长,这是由人口迁移引起的。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广东省经济发展较快,吸引了大量的外来人口,使人口增长明显加快。

17、D解析:

人口迁移必须满足三大条件,即空间移位、居住地变更和一定的时间限度(永久性和长期性地改变)。

18、A解析:

人类社会早期,人们对自然的改造能力不强,大多数情况下由自然条件恶劣的地区迁往自然条件较好的地区,

19、C解析:

二战前后北美由于殖民主义的扩张和经济的发展都成为人口迁入地区。

20、C解析:

人口流动是人口短期离开原居住地后又返回的现象。

只有C项符合题意

21.C解析:

人口迁移对迁出地和迁入地的影响都是利弊结合的。

对于迁出地,人口迁出有利于缓解当地的人地矛盾。

22、D解析:

图中所示为美国,影响美国老年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是气候。

23、D解析:

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旨在发展西部地区,缩小东西部之间的差距,国家经济布局的改变从而吸引人口的迁入。

24、C解析:

一个国家政治上的变革,政治中心的改变,常常会引发人口迁移。

巴西首都由东南沿海迁往巴西利亚,导致人口的大规模迁移,是政治因素的影响。

25、D解析:

大庆“石油城”是因为石油资源的开采;攀枝花“钢铁工业”则是因为铁矿的开采,吸引了大量的人口迁入而形成的工业城市。

26、A解析:

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环境人口容量,是在可预见到的时期内,利用本地资源及其他资源和智力、技术等条件,在保证符合社会文化准则的物质生活水平条件下,该国家或地区所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

因此资源、科技水平和生活水平都是制约环境人口容量的重要因素。

27、C解析:

资源、科技水平和生活水平都是制约环境人口容量的重要因素。

其中资源是首要因素。

28、A

29、B解析:

在环境人口容量的估计中,假定条件不同,估计方法不同,必然得出不同的估计结果:

例如现有的资源总数并不确定,科学技术发展水平及人口消费水平等也在不断变化,导致在研究地球究竟能容纳多少人口的问题上,存在着截然不同的几种观点,这是环境人口容量具有不确定性的表现。

30、C解析:

人类获得资源的多少,与科技发展水平密切相关。

科技水平提高了,人类利用资源的范围增大,种类和数量增多,利用效率提高,因而环境人口容量也越大。

在原始社会,人类几乎没有掌握多少科技知识,获取的资源十分有限,因此环境人口容量很小,而今天地球上有60多亿人口,正是因为科技不断发展,环境人口容量越来越大的结果。

31、A解析:

资源、科技水平和生活水平都是制约环境人口容量的重要因素。

32、C解析:

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的因素,例如现有的资源总数并不确定,科学技术发展水平及人口消费水平也在不断变化,这就决定了环境人口容量具有不确定性。

但在一定历史时期内,在假定的技术水平、资源的基础和潜力相对稳定,以及人口消费水平变化不大的情况下,环境人口容量又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人们对环境人口容量的估计也正是基于相对稳定性而言的。

为了简便,通常用一种或几种资源所能供养的人口数作为环境人口容量的估计值,但人们假定的条件不同,估计的方法不同,对环境人口容量估计的结果也不一样。

研究环境人口容量,可以让人们更加清楚地认识人口与环境的关系,有利于了解各种环境问题,使人类自觉地保持与环境的协调发展,因此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33、C解析:

人口过快增长给我国的资源和环境带来很大的压力,所以计划生育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

34、B解析:

研究环境人口容量,可以让人们更加清楚地认识人口与环境的关系,制定合理的人口战略和人口政策,使人类自觉地保持与环境的协调发展,因此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综合题

1.答案:

(1)0.6%1.7%1.3%

(2)①④(3)④

2.答案:

(1)高出生率、高死亡率和低自然增长率 原始型

(2)以手工劳动为基础的农业经济条件下生产力水平不高

(3)高出生率、低死亡率和高自然增长率 过渡型

(4)现代型科学技术和政治经济文化不断发展,生产力水平进一步提高

3.答案:

(1)很高很高很低原始型

(2)死亡出生死亡出生死亡出生

(3)低现代型缓慢老年

(4)计划生育快现代型

(5)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

解析:

本题以教材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示意图为切入点,考查对人口增长模式转化过程的掌握情况。

该图显示了人口增长模式由原始型向现代型转变的过程。

现代型出生率和死亡率均很低且水平接近,由于人口老龄化影响,死亡率可能略有回升,故人口发展表现为低增长或零增长甚至负增长。

原始型的人口自然增长率很低,但两者有本质区别。

原始型人口增长缓慢,主要原因是死亡率太高;现代型人口增长缓慢,主要原因是出生率低。

4.

(1)发达发展中

(2)现代型传统型(3)大小(4)都不好A类国家人口增长缓慢,导致国家劳动力资源不足资源得不到充分的开发利用,兵源不足,老年人太多,生活孤单,社会负担较重等。

B类国家人口增长太快,影响经济发展、社会安定、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社会失业人口太多等。

(5)适当鼓励人口增长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

5.答案:

(1)箭头都指向北美(北美洲二战前后都是人口迁入地区)

(2)拉丁美洲

大洋洲非洲(或亚洲)欧洲(3)人地矛盾人才外流廉价劳动力(4)净迁出

6.答案:

(1)高 计划生育 1.2负增长

(2)下降 老龄化

(3)老年人口多,社会负担加重;青壮年劳动力严重不足

7.答案:

(1)气候经济

(2)C(3)D(4)80年代国家设立了深圳、珠海等经济特区,政策上给与支持;经济的发展给求职者提供了更好的就业机会和更高的生活待遇,吸引大量的人口迁入,经济布局的变化吸引大量人口迁入。

8.答案:

(1)人口老龄化B

(2)B(3)从农村流向城市,从贫困落后地区流向经济发达地区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育儿理论经验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