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带村两周古墓遗址.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188889 上传时间:2023-01-21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38.6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梁带村两周古墓遗址.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梁带村两周古墓遗址.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梁带村两周古墓遗址.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梁带村两周古墓遗址.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梁带村两周古墓遗址.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梁带村两周古墓遗址.docx

《梁带村两周古墓遗址.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梁带村两周古墓遗址.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梁带村两周古墓遗址.docx

梁带村两周古墓遗址

梁带村两周古墓遗址

梁带村遗址

韩城市位于关中平原东北隅,距省会西安200左右公里,北依宜川,西邻黄龙,南接合阳,东隔黄河与山西省河津、乡宁、万荣等县市相望。

1983年10月撤县设市,1985年被国务院批准为对外开放城市,1986年12月被命名为全国历史文化名城。

韩城历史悠久,旧石器时代便有人类活动,历史人物众多,文物古迹荟萃,有“文史之乡”和“关中文物最韩城”之美誉。

韩城故称龙门这和古代大禹治水的故事有渊源,三皇五帝的尧帝时期洪水泛滥中原地区天地茫茫,宇宙洪荒,人民饱受海浸水淹之苦。

尧帝开始起用禹的父亲鲧治理洪水。

鲧治水逢洪筑坝,遇水建堤,采用“堙”的办法,九年而水不息。

尧的助手舜行视鲧治水无功,将他诛杀在羽山。

舜命鲧的儿子禹继续治水。

他从冀州开始,踏遍九州进行实地考察,决定采用因势疏导洪水的办法。

在我们古典文学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大雅·韩奕》中这样写到:

“奕奕梁山,维禹甸之”。

讲的就是大禹治水的故事。

 龙门,为我国第二大河黄河的咽喉。

龙门山横跨黄河两岸,高山对峙,悬崖壁立,巨涛咆哮。

陕西的西禹门山高892.6米,山西的东禹门山高891米,地势非常险要。

 “龙门”,群山对峙,黄河奔流其间,波涛汹涌,咆哮如雷,故古人咏诗有“禹门三级浪,平地一声雷”之佳句。

龙门胜景,实乃天下一大奇观。

这里是黄河最窄处只有48米宽,且从龙门上溯直至黄河最大的水位差“壶口瀑布”黄河是在两山之间的峡谷中奔流。

这段黄河是整个黄河河道最窄,水位最深,流速最高的一段。

上古时代黄河鲤鱼非常丰盛,每年三月份是黄河鲤鱼溯流之期。

因龙门河窄水流迅疾,鲤鱼不能进,所以鲤鱼只有“跳”,只有跳得越高,落得越远进入龙门口的可能性越大,古人看到这种万鱼竞跃场面取其祥瑞“鱼跃龙门,可以化龙”。

这也是在中国历史夏商时代韩城的古称“龙门”。

《三秦记》中有鱼跃龙门的神话传说:

每年三月冰化雪消之时,有黄河鲤鱼从百川汇集龙门之下,竞相跳跃。

一年之中能跃上龙门的鲤鱼只有七十二条。

一登龙门,云雨随之,天火烧其尾,乃化为龙;登不上龙门者,点额曝鳃指伤其额”。

因其不易登越,是为可贵。

过去科举时代,把名题金榜的人,叫跃上龙门,即所谓“一登龙门,身价十倍”。

到了周代。

周武王的儿子周成王大封诸侯,其时周公摄政,封成王弟于河西建韩侯国,西周初年,周武王之子韩武子被封地韩城,建立韩侯国。

据《左传》、《史记》载,两周之际,周平王封秦仲少子康于梁山之阳,建立梁伯国,筑少梁城,梁伯国于公元前641年被秦所灭(秦穆公时期),在今韩城市南10公里处发现有少梁城墙。

所以两周时期韩城史称少梁。

少梁也是古战场,秦孝公将商鞅战魏公孙痤的少梁战场就在现在韩城。

到了战国时期,秦国崛起,秦惠文王11年(公元前327年),收复河西之地,作为春秋战国时期河西是秦的东门户,秦惠文王遂改称少梁为夏阳,因司马迁为秦末人所以称其京畿夏阳人也就是陕西韩城人。

夏阳这个名称沿用比较长,到了隋朝。

隋文帝杨坚是鲜卑族(杨坚今陕西华阴人),入主中原兴科举、重儒学,复兴周礼。

随认西周初年韩侯国为正统,取韩字设城故名韩城这是在文帝开皇18年(公元589年)时期。

沿用至今。

期间韩城在金元统治时期被称为古桢州有百余年。

这是韩城的的一个大体的历史沿革。

韩城号称四围之国,极具战略地位,在历史上三大历史时期可谓极其重要,春秋战国时期、金元统治时期、抗日战争时期。

同时韩城亦是个人杰地灵之地,世界文化名人司马迁、春秋时期赵武、乾隆年间名相王杰、现代著名作家杜鹏程等都诞生在这里。

文物储量蔚为大观。

沿黄河一线由南至北,有战国时期魏长城遗址(城南村)。

八路军东渡黄河遗址(芝川镇)。

晋代始建现在保留的是元代建筑风格的司马迁祠(芝川镇)。

战国时期的古少梁城遗址(少梁村)。

近代红色文学家杜鹏程故居(苏村)。

与其隔涺水相望的是清乾隆时期的状元王杰故居(庙后村)。

王杰也是整个清代长江以北唯一的一名状元,官至上书房管事(相当于国务院主管)。

嘉庆的帝师。

在向北行便是现在陕文投斥资60亿修复建设的明清古城。

韩城古城,南临涺水,西依梁山,东北有塬,山水环抱,易守难攻。

古城内,一条明清古街道,一群古建筑,一批四合院古民居,风貌古色古香,格局保护完好,是全国六个保护完好的明清古城之一。

城池金大定四年(1164)土筑,明崇祯十三年(1640),由本市人当朝宰相薛国观奏朝庭批准,倡议地方官员、绅士捐资改土城墙为砖城墙。

城四门门楼额东为东带黄河,西为梁奕西襟,南为溥彼韩城,北为龙门盛地。

古城街区,南北贯通的大街为主街道,呈龙形,长达千米,略有弯曲,如同龙身横卧;古城北边步步登高的园觉寺顶端金代宝塔(因金代完颜氏在韩城所建以国得名故名金塔)如龙头昂扬,南端的古石桥如龙尾摆动。

龙形主街两翼及东西南北四关,有纵横交错,曲直有序,四通八达的大小巷道72条。

古城区共有房屋5200多栋,其中有文物建筑和有一定保护价值的店铺及民居770多栋。

主街道沿街两侧为明清建筑的古式店铺,多为两层楼房,上库下店,前门面后住宅,砖木结构,青砖灰瓦坡屋顶,是典型的北方古城风貌。

古城四合院民居整片集中保护较完好的有张巷、高家巷、泊子巷、南营庙巷、湾湾巷等。

街区保护的古建筑13处70多栋,数量多,规模大类型多样,特别是文庙,城隍庙,东营庙连为一片,长达700多米,是古城一大特色。

古城向北大禹庙、民居瑰宝党家村、元代寺庙普照寺。

这些文物古迹都是地上文物。

地下文物只我们梁带村一家。

我们在2004年秋冬之际在梁带村北冲沟内发现了古墓葬。

这是一个卫星遥感照片绿色虚框是遗址区保护区域,西起西禹高速,东到黄河岸边。

占地976亩。

墓葬核心区域主要集中在门口马路两侧,有500余亩。

其中红色点线是探明还没有挖掘的墓葬,黄色点线是已经挖掘清理过的墓葬。

我们东面大约六百米的地方就是黄河,黄河约在1500年前将我们墓葬区东部堤岸冲毁形成了一条冲沟,沟的最深处约有40米。

沟西顶端冲毁了遗址区部分墓葬。

所以在沟壁土崖上留有古墓葬断层,土质结构变化。

随后在省 地 市级的重要领导的支持下迅速采取措施,同时联合武警 公安 对梁带村全方位多层次的保护,才使台塬上1300余座墓葬完整保留下来了。

这1300余座墓葬有平民墓葬1100余座,中级士大(dà)夫墓葬100余座(相当于现在厅处级)。

诸侯级墓葬7座(相当于省部级)。

各级陪葬坑达64座。

在陕西省也属罕见。

27号墓是截止目前为止我们梁带村发现的唯一的一座带有两条墓道的中字形大墓,在2007年中央电视台对这座大墓的开馆过程进行四个小时的现场直播。

周礼规定天子墓,四墓道程“亜”字型。

诸侯墓,双墓道呈“中”字型。

士大夫墓,单墓道呈“甲”字型。

27号墓的发现被国家文物总局列为全国2005年十大考古发现之一。

墓道南北相通全长63米,墓室长9米,宽7米,深13.2米。

这座墓还是陕西省战国以前,没有被盗挖过的古墓葬中形制最大的两周墓葬。

陕西凤翔有一座战国时期的秦国大墓“秦公一号大墓”。

属于春秋礼崩乐坏后违天子制的一座“亜”字型大墓(秦景公墓)。

可叹的是秦公一号大墓历代被盗有约200余次。

1975年挖掘以来37年收获不大。

27号墓出土的文物遍及椁室与棺室,在这个墓室里就出土了大量金器及玉器,都是墓主人的佩饰,许多随葬品在陕西省甚至国内,或是首次见到,或年代最早,或保存最好。

像首次见到两周之际的金剑鞘,首次见到的三角形两面刃有銎戈,目前国内年代最早的青铜錞于,国内年代最早的漆木建鼓,以及一套完整的青铜编钟、编磬,在椁室的侧板悬挂有大量的串饰,是由玛瑙和海贝串联而成的,就跟今天盖房子一样,房子盖好以后在墙壁上挂一些装饰品,把房子装饰的富丽堂皇,生前享有这些东西死了以后还享有这些东西,由此可见墓主生前也是非常奢华的。

有趣的是在墓葬的主墓道上还有一个墓上墓,系清代乾隆时期一个刘姓人家的墓葬,从葬仪上分析应该是盗葬墓。

1是墓室小仅容人,2是立葬,立葬的人头脚骨不分。

如是平葬的人头脚骨是两个方向。

3是没有棺椁。

这三点看显得葬礼极贫寒且匆忙。

但是在墓葬的底部有两块刻石记录墓主人的生平和生卒年月。

又显得很重视。

结合这四点看,这是一个盗葬墓。

风水学中有“夺人之地”。

就是,不是我家的地,但有宝地我以尸骨夺他。

夜里埋人时间紧,显得匆忙,不可能装殓,留有墓志铭为以后好找,不至于要重修坟墓时错修或找不到。

所以说是盗葬墓。

 

我们这个展馆是一个临时的出土文物精品展。

只展示了19、26、27号墓中有代表性的一些精品文物。

就26号墓王后仲姜墓出土玉器一项500余件。

陕西地区少有。

27号墓芮桓公墓出土金器一项48件,全国战国以前墓葬数量最大的一次发现。

27、26墓出土的几件金器和玉器,这些金器都是墓主身上的装饰品,金环出土于墓主腰部,金肩饰是肩膀上装饰的,而牛首衔环出土在墓主的胸部。

看到的这些玉器分为礼玉和佩玉,礼玉是用来祭祀的而佩玉则是用来装饰的,看到这个人龙合雕的配饰整个配饰成C字形,它是由人和龙首合雕而成的。

尤其是我们看到的这个玉立人对我们了解周代的服饰发式以及面部轮廓有极高的研究价值。

玉琮是的内圆外方,正所谓天圆地方。

它是一块用来祭祀的礼玉。

自从梁带村的发现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先后全国人大副委员长李建国,陕西省长袁纯清,国家文物旅游局长禅霁翔,殷商第一人李伯谦等等都来梁带村来实地考察。

今年我们即将在对面建一座集旅游观光休闲娱乐

科普教育文物保护为一体的大型博物馆,这是整个遗址保护区的规划图。

从西禹高速下来是一个广场,目前已有全国各地芮姓族人1000余人在我们这里认祖。

希望祭祀。

向东我们将建一个5000—6000平米的博物馆,将我们目前已出土的2万余件文物进行一个整体展示。

还有我们规划建设一个墓葬形制展示区,就是展示墓葬开挖中棺椁,尸骨、陪葬品放置,是游客可以下到墓葬内参观感受。

还有考古展示。

我们把部分墓葬不做考古清理,让喜爱考古的游客体验一下劳动带来的快乐。

在就是冲沟黄河景观区。

黄河在我们遗址区边上有一个特殊的现象,北边这个村叫化石村,黄河河床在化石村的上游是石底河床,一过化石村立即变为全泥沙底河床。

没有一块石头。

向泾渭分明一样有一个明显的界限。

所以这个化石村的化石不是古生物化石的化石,而是石头在这里被化解掉了。

接下来就请跟我一起走进展室,我们遗址区从2005年发掘以来我们这个展室所展出的这些珍贵文物出土于27

2619墓。

27号墓刚才说了是具有两条墓道的大墓

,根据出土的情况来看,墓主是一位诸侯国君,26号墓墓主是其王后夫人的,19号墓墓主是也是一位女性墓。

前言:

梁带村两周古墓遗址从2005年发掘以来,从出土青铜器上的铭文显示,这个墓葬群属于跨越西周和春秋两个时期的,距今有2700—2800年历史的两周古墓群。

首先交代一下东西周陕西境内诸侯国分布的一个历史背景。

现今西安地区是西周的都城称镐京也叫丰镐。

秦国在现在的岐山以西。

现在陕西铜川市以北是游牧民族犬戎的发祥地。

史记注:

(秦襄公(?

—前766年)嬴姓,名开。

先秦时期男子称氏不称姓,虽为嬴姓,却不叫嬴开。

是秦国列为诸侯的第一代君主。

周幽王时,申侯联合犬戎进攻镐京,袭杀幽王于骊山之下,秦襄公以兵救之。

周幽王被杀后,襄公面临的抉择是拥戴平王,或者拥戴携王。

秦襄公审慎时势后,转向拥载平王,并派兵护送,被封为诸侯、赐岐山以西之地。

)。

现在陕西渭南地区有两个诸侯国一个梁伯国。

一个芮伯国。

《史记·秦本纪》记录和三家注的注解都显示殷商与周代不同的芮国,认定“在冯翊临晋”(即大荔),而《正义》引《括地志》说,“南芮乡故城在同州朝邑县南三十里,这些都显示芮国当在现在的陕西大荔朝邑一代。

而同在渭南地区的同时代诸侯国梁伯国(《史记*秦始皇本纪》两周之际,周平王封秦仲少子康于梁山之阳,建立梁伯国,筑少梁城,梁伯国于公元前641年被秦所灭,在今韩城市南10公里...)现在从我们墓葬的发掘情况来看这个记载有了差距。

首先按记载说就是就是芮国国君墓葬于梁国的地盘上。

这就有了问题了。

春秋战国期间诸侯相争两国交战先杀质子。

再掘祖坟。

所以有嬴政在赵国被追杀,伍子胥掘楚王坟。

再者韩城、大荔两县相距120公里。

即就是这里是当是芮国地,相距太远,送葬祭祀时日太久,尸体保存也是难题。

一旦尸体有变是大不孝。

继承人是不好交代的。

另外周代诸侯国墓地多位于都城之北。

如浚县辛村卫国公墓区位于卫国都城之北,虢国墓地也位于国都上阳城之北;这样算梁国的墓葬在这里更合适些。

鉴于这些疑问我们的展馆就称为了迷失的故国。

我们这个展厅分为青铜金器和玉器三个部分。

首先来看青铜器部分,在中国古代,祭祀和战争是社会的两件大事,所以祭祀所用的礼器尤为重要,青铜铸作也是为此而服务的,

礼器主要分:

礼玉:

玉璜、玉琮、玉璧、玉圭gui、玉璋、玉琥等,

被《周礼》一书称为是“六器礼天地四方”

青铜礼器:

食器:

鼎,簋gui,甗yan,鬲li,俎zu,豆dou,簠fu

都三声除鬲是四声

  玉器:

璧bi,璋zha,琥hu,琮cong,圭gui,璜huang

 

  乐器:

钟zhong、铙nao,鼓gu,钲zheng,磐pan

 

  酒器:

爵、觚(gū)、觯(zhì)、斝(jiǎ)、尊、壶、罍(léi)、卣(yǒu)、觥(gōng)、方彝、盉(hé)、角(juē)、瓒(zàn)挹(yì)、缶(fǒu)

  水器:

盘、匜yi、盂yu

 

杂器:

罐、箕ji形器、方形器

这是一对青铜鬲,鬲在出土的时候常常是四个四个出土当然也有两个出土的,这两个鬲是梁带村最早发现带有铭文记载的两个青铜鬲,也就是这两个鬲让我们最早得知梁带村墓地的国别是属于芮国,一个是“芮(内)公作铸鬲子子孙孙永宝用享”“芮(内)太子作铸鬲子子孙孙永宝用享”他是一个墓葬里出土的证明当时的宗族礼法是嫡长子继承制。

这鬲的底部发现有熏过的痕迹,它是一个煮粥用的炊具。

鬲是烹饪食器,礼器。

有三只袋足。

由新石器时期陶鬲演变而来。

最主要的青铜器莫过于鼎,它甚至被视为国家政权的象征,鼎实际上就是我们煮肉用的锅,随着礼制的进一步完善,它又多了另一项功能,成为祭祀神灵的一种重要礼器,西周中晚期形成列鼎制度,即用形状、纹饰相同而大小依次递减的鼎,按奇数分组,毎组代表贵族的不同身份。

据桓公二年何休注《春秋公羊传》记载,天子用9鼎,诸侯用7鼎、卿大夫用5鼎、士用3鼎或1鼎。

我们现在看到的就是列鼎7鼎。

而且对于鼎的拥有与使用也是标榜奴隶主等级差别的标志之一,七鼎和九鼎在祭祀是可以用到牛所以都称为太牢。

而五鼎三鼎用羊称之为少牢。

太牢祭祀鼎内肉牲由大到小依次是:

牛、羊、猪、最后两个依次是鸡和鱼。

中间几个鼎是动物下水做熟了称胙。

而少牢是以羊开头的。

在考古发现中,奇数的列鼎往往与偶数的盛黍稷的簋配合使用,即如:

5鼎与4簋相配,7鼎与6簋相配等,其中“9鼎8簋”为最高规格,天子用。

所以说27号墓就是一代诸侯国君的墓。

簋在祭祀和宴飨的时候和鼎是配套使用的,这也是青铜组合的基本模式,它是一个盛食器,相当于盛饭用的米饭盆,当时还没有大米。

人们是把五谷(粟、豆、麻、麦、稻)蒸熟了分成在簋里。

我们看到这簋盖上有铭文的“芮(内)公作为旅簋”这几个铭文,为我们确定墓主的国别提供了重要的线索。

青铜方壶是盛酒器和水器,礼器。

流行于商至汉代。

他在出土的时候常常是成对的,因为随着到战国时期“礼崩乐坏”有些礼器逐渐被废弛只有青铜方壶的流行时间最长,秦汉的时候还可以看见。

这对方壶身上的纹饰是典型的西周钩形喙凤鸟纹饰。

甗也是重要的炊具之一,下面是鬲上面是甑,下面是用来盛水,上面是用来盛食物,是用来蒸的。

这个青桐方盉在使用的时候和旁边这个铜盘是配套使用的,盉里面的水倒进铜盘里面一边倒一边用来洗手的。

看来洗手用的是很科学的流动水。

提梁卣是放香酒的容器一般的酒是没有资格享有它的,古代的酒分清酒,玄酒,香酒。

提梁卣就是专门盛香酒的专用器皿。

用现在的酒打个比方玄酒相当于西凤酒。

香酒就相当于五粮液、茅台了。

这是商代的一件器物,是目前国内首次出土的青铜硬梁提梁卣。

它是分体合煮而成的。

证明在商代已经有了青铜器焊接技术。

而这个尊是截止目前全国发现的唯一一个像这种形式的带盖的尊,也是酒的容器。

这个尊是商尊但有三点与以往的商尊不同,商尊一般为方形,口沿上有成对的兽头,无盖。

典型器物四羊方尊。

但这件尊圆形,无兽头,还有个盖。

盖的中间有一把剑。

而且这个盖是西周时期周人给它配了一个盖。

这就很有深意了。

殷人崇尚饮酒,上自商王,下至臣子,各级贵族均嗜好饮酒,酗酒荒政是商王朝腐败的重要原因之一,殷人重酒在考古中也能找到证据,贵族墓葬中随葬的青铜器是以酒器为主,而周人鉴于殷人酗酒荒政而导致败亡的历史教训周初的统治者极力禁酒,所以西周的酒器大大少于商代,墓葬的随葬品中也反应了这点,都是以食器为礼器的。

所以这个盖就有了警示作用,是周的王室警醒后人酒是祭祀的必需品,但你们要记住商是怎么亡国的,我们能用商代酒器做祭祀,是因为纣王好酒色周人才得天下的。

所以就要少用,加盖就是限制的意思,酒用多了使用危险的,所以用一把剑代表危险。

27号墓出土了22件乐器。

《周礼》规定:

天子用乐四面。

(天子用数字9,四面就是36件。

)诸侯用乐三面(诸侯用数字7,三面就是21件。

)士大夫用乐两面。

我们这里出土22件乐器中有两面鼓。

刚好是诸侯级的一个标准礼乐配置。

这是一组编钟共有8件。

还有一组石罄共有10件。

经过专家对这18件乐器测音,五音(宫、商、角、徵、羽。

对应1、2、3、5、6)可以相互对应,这就说明它们可以合奏。

这18件乐器组合起来就是孔夫子讲的“金石之声”了,老夫子说:

“金石之声奏邵乐余音绕梁三日不知肉味”。

可见之美妙动听。

只是王室才可听到的。

老夫子在家也只能弹琴而已。

编钟上的乳丁其实是钟的调音器。

青铜钲是一件高音乐器,青铜錞于是一件低音乐器,在战国以后有所发展。

这两件乐器都和战争有关系。

青铜钲在战争中它绑与战车上的战鼓旁边由主将控制,击鼓战阵前进,鸣钲士兵回归本阵,向主将战车聚拢,有收兵之意。

钲用到了唐代还有解散的作用。

唐代长安城有东西市贸易,每日辰时(早上8点-9点)钟鼓楼击鼓聚市。

卯时(下午5点-7点)鸣钲散市。

看来钲是发布停止命令的信号器。

青铜錞于是一件低音乐器声音如鼓。

它是一个打击的乐器后来作为军用的行军乐器。

《春秋》记载:

吴王阖闾攻打楚国,便有百人方阵击錞于而行。

用于鼓舞士气。

这是一具截止目前全国发现年代最早的品相最好的錞于,因为錞于这件乐器体型大,口小大腹,只有1毫米多厚,所以大多出土的錞于都有破损。

这是在27号国君墓里面出土的几件金器。

我们这里的金器有三个看点,一、数量多。

因为这个时期煤炭还没有大量使用冶炼黄金这种高熔点的金属浪费极大,所以产量就低。

还有王室的活人还要使用所以这一时期墓葬陪葬金器一般3-5件。

这个墓一次出土48件金器全国之最。

二、制作工艺精美。

所有器件多为镂空铸造。

把湖北战国时期的曾侯乙墓青铜器镂空制作工艺往前推了200多年。

(曾侯乙墓是公元前433年,芮国是公元前641年灭国的)。

三、黄金纯度高。

所有金饰黄金纯度都在百分之97以上。

部分饰品纯度接近唐代饰品纯度。

三角形牌饰一对腰部两侧的饰品。

金肩饰左肩的饰品。

肩饰上下都有圆孔结构,就是用丝线和衣服做固定的。

金肩饰出土时以变形扭曲,现在是修复了的。

这是一个金韘,韘我们俗称扳指,有玉质的、金质的、还有铁质的。

它是古人拉弓射箭辅助拉弓弦的一个扳机。

防止弓弦割伤手指。

也有一对。

这是国内首次见到的镂空金剑鞘和玉剑。

两个器物是一套。

先说玉剑,古人佩玉十分敬重,在中国盗墓史上两宋以前盗墓者不盗玉。

因为玉不配黔首。

就是普通百姓,再说佩剑汉以前士以上的贵族才可以佩剑,所以韩信乞食要饭也不敢卖剑,他是要保留一个贵族身份。

墓主人佩带一把玉剑就是体现他不一般的贵族身份,再给这把玉剑佩一把纯金镂空剑鞘。

彰显了墓主人极其奢华尊贵的身份。

这把金剑鞘镂空铸造,上刻三组12条龙纹。

把商周时期这种吐长舌,或有角、或无角的夔龙形象整体集合在这一个器物上,让人赞叹古人的精巧技艺。

它对研究商周时期龙文化的发展文化意义重大。

遇见的把手和剑鞘的内壁当时都做了兽皮保护,因年代久远一腐烂不见了。

这是墓主人腰带上的一组金环共有13件。

多为衔首夔龙金环。

相当于金腰带。

墓葬里还出土了肩部饰品金龙一对,衔环金牛头六只。

佩于胸前。

颈部还有金泡七只。

我们做一个设想。

芮桓公站在高台之上。

头戴七疎冠冕,身穿赤色龙袍,颈饰黄金龙泡,肩带金龙、金肩饰,胸前佩以六个衔环金牛头,腰围金带,上挂玉剑金鞘。

手上戴着金韘(就是金扳指),脚蹬皂靴。

检阅自己的军队,这是一个多么威严,庄重而又奢华的场面。

这是在26号墓里面出土的一组弄器,所谓弄器就是墓主成天手上把玩的一些玩具,(近代常见的弄器有,清代的鼻烟壶,明代的蛐蛐罐)其中我们看到的这个镂空方盒匜

套鼎均为国内首次见到,这一时期的陪葬弄器一般一到两件,而这位仲姜夫人墓一次出土了六件,这也是国内最完整的一套弄器。

镂空方盒:

青铜质地镂空铸造,盖上饰以重环纹,盒体上是四条夔龙纹饰,龙眼圆睁,长舌外吐,对称分布,使镂空方盒更加美观。

盒下由四只老虎做足,虎身只以肩部和方盒连接。

虎似在奔跑,两耳直竖,两足后钩,前足之间还有一个轮子。

作为弄器的玩具还有一些小的生活作用。

镂空方盒可以当一个小的熏香炉,古人席地而坐。

室内移动时,方盒可以跟随。

点上熏香以后盒子会发烫,装上轮子,推一下就行了,不会把人烫伤。

足见其设计之巧妙。

套鼎:

首先它是两鼎铸接在一起的。

并且是商鼎周用,(商鼎方周鼎圆)里面的小鼎四角饰以四条小爬龙,像是正在努力外爬一样,外鼎鼎身上饰以吐长舌的夔龙纹饰,鼎脚由四个裸体女奴跪伏背着整个鼎身。

足以证明当时奴隶社会制度下奴隶和王族之间的生活关系。

还有就是在中原文化里器物饰以裸体人形不多见的,西方比较多而中国就少了。

这只套鼎还可以装一些小的饰品,如女性的头饰发簪之类的器物,拿起来比较方便。

圈足匜和贯耳小罐是墓主人的化妆盒,我们把罐内物品提取化验应该是胭脂水粉之类的物品,这个圈足匜,是匜的造型已失去匜的实用意义,匜:

本是水器,是古人洗手时盛水倒水的工具,和青铜盘配套使用。

这把圈足匜盖钮为人面虎身钮,匜盖匜身有铜练相接,匜耳是两条龙,龙头向上像是要饮水一般。

贯耳小罐,是指罐盖和罐体的耳朵上有对穿孔可以连接。

所以叫贯耳小罐,罐体饰以重环纹,龙纹等纹饰。

小鍑和单把罐

是同一时期草原游牧民族的生活使用器具,鍑,本来是用来煮饭的锅,墓主人把它缩小了,再给它佩了一个圈足,体身上又加以纹饰就成了一件典型的弄器了。

单把罐是喝水用的杯子,考古界一致认为这种器物造型是汉以后才出现的,相距了6-7百年。

中国有玉文化之乡的美誉。

三大玉文化产地体现里中国史前玉文化发展的灿烂辉煌。

北方辽河流域的红山文化,中原黄河流域的仰韶文化、龙山文化。

还有南方江浙一带的良渚文化。

源远流长的古代玉器是中华文明的基石,中国人自古以来便崇玉、尚玉,古代玉器应该是石器的一部分,它最早是做为工具来使用。

由于其美观并具有人们无法解释的神奇特性,被作为祭神、事神、通神以沟通上天的神物。

玉作为神物至少出现于距今8000年前。

玉器作为礼器,成了社会地位的象征。

像我们看到的这组玉器都是礼玉,用来祭祀的,这个玉猪龙可谓是博物馆的镇馆之宝它是黄河流域以内发现最大的一块红山文化玉雕,距今5000—6000年的历史,而同类文物我们一般出土于距今4000——6000的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在2800年前的墓里面能发现5000到6000年前的玉器,更令人惊叹的是,它的玉质属辽宁一带的岫岩玉,器物造型是典型的红山文化玉器造型,在我国石家庄市以南还没有出土过玉猪龙这种器物。

这也是全国已出土的玉猪龙体型第二大的(最大的现藏于故宫博物院),黄河流域体型第一大的玉猪龙。

在出土仰韶和龙山文化的陕西能出土辽宁内蒙一代的红山文化器物也是我们在探讨的一个话题,(它可能是战争掠夺

,有可能是家族遗传等等)它是一块石器时代部落首领佩戴在胸前象征权力的一件礼玉。

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古代玉器是中华文明的基石,中国人自古以来便崇玉、尚玉,古代玉器应该是石器的一部分,它最早是做为工具来使用。

由于其美观并具有人们无法解释的神奇特性,被作为祭神、事神、通神以沟通上天的神物。

玉作为神物至少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外语学习 > 韩语学习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