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璁刘禹锡作文素材高三作文冲刺班.docx
《管璁刘禹锡作文素材高三作文冲刺班.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管璁刘禹锡作文素材高三作文冲刺班.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管璁刘禹锡作文素材高三作文冲刺班
刘禹锡
唐代著名诗人刘禹锡,因参加王叔文的政治改革,触犯了当朝达官显贵的利益。
这些大官僚在道理上辩不过他,背后就在皇帝面前说刘禹锡的坏话。
自古道:
“皇帝疼奸臣。
”皇帝听信了他们的谗言,就把刘禹锡贬了官,外放到安徽的和州当通判。
本来,按照当地规定的官员待遇,通判在衙门里可以住三间大房子。
可是,和州的长官策知县是个势利小人。
他见刘禹锡失势贬官,就处处刁难他。
策知县假说衙门里的房子破,不好住,叫他到南门外去住。
刘禹锡知道策知县同朝廷里的保守派穿一条裤子,也巴不得同他分开住。
因此,他什么话也没说,就搬到衙门外去住了。
这事很快就传到策知县那里去了。
策知县一听,气得胡须倒竖。
心想:
你这个刘禹锡,刚被贬了官,不闭门思过,夹起尾巴做人,反而满心不服气,还想再搞什么改革,那好,我就做一双小鞋拿给你穿穿,看你低不低头!
策知县叫来书丞,传命刘禹锡从南门搬到北门去住,住房也由原来的三间减少到一间半。
刘禹锡知道,这是策知县故意拿颜色给他看,也不多说什么,就搬到北门去住了。
刘禹锡来到和州还不到半年,却连续搬了三次家。
这第三次搬家,搬到一间又旧又小的房子里,里边只能放下一架眠床、一张桌子和一把椅子。
刘禹锡十分气愤,心想:
这狗官实在欺人太甚,太可恶了!
不过,住房虽小,却无损于我改革的雄心。
于是,他就写了一篇文章,为他住的这间简陋的房子大唱赞歌,题名《陋室铭》。
文章是这样写的: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孔子云:
“何陋之有?
”
刘禹锡写完,就去请来一个石匠,把文章刻在石板上,耸立在房门前。
这事又报到策知县那里。
策知县不好意思,自己跑去看,就叫人抄下《陋室铭》。
他看了以后,对“斯是陋室,惟吾德馨”两句话特别生气。
这两句话的意思是说:
这虽然是一间简陋的屋子,但由于我刘禹锡道德高尚,住了却使它散发出芳馨。
这不明明是在讥笑策知县这个狗官吗!
策知县看完,虽然气得打鸡骂狗,但是想不出别的打击报复办法,只好作罢。
从此,刘禹锡这篇只有八十一字的妙文《陋室铭》就传了下来。
刘禹锡,字梦得,洛阳人,生于公元772年,唐朝著名诗人,和白居易共称“刘白”。
并被白居易称赞为“诗豪”,意思指诗人中的豪杰、出众者的意思。
后人便也据此而称之。
刘禹锡的一生,在政治上,是斗争的一生,是反抗的一生,是在被打击中不断反击的一生。
在诗歌创作上,他自立门户,不断创新,写出大量雄浑苍劲的诗歌。
同时,他又以诗歌作为武器,无情地嘲讽和打击着他的对手。
他虽然不断地被排挤,被打击,被流放,但从没低头认输,反而是愈挫愈勇,豪情万千。
刘禹锡生平简介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晚年自号庐山人,洛阳(今河南洛阳)人,是汉中山靖王后裔。
唐代中晚期诗人、哲学家。
他的家庭是一个世代以儒学相传的书香门第。
刘禹锡,自幼好学,精通诸子百家,诗文辞赋。
在青年时代,可谓一帆风顺,平步青云,较之其他诗人要幸运的多。
他十九岁游学长安,上书朝廷。
二十一岁,与柳宗元同榜考中进士,同年又考中了博学宏词科,后又当上监察御史,23岁授太子校书,可谓前途一片光明。
虽说刘禹锡仕途一帆风顺,二三十岁便位极人臣,但他是个有为青年,梦想着治国平天下,便与数名有志之士一合计,搞了个大事情:
永贞革新,誓要彻底瓦解藩镇和宦官手中的权力,恢复唐王朝的兴盛。
结果只是螳臂当车,宦官权贵以及手握兵权的藩镇军阀一反扑,不仅逼迫皇帝禅位,还将他们纷纷贬官。
带头的王叔文被赐死,王伾被贬后病亡;剩下的刘禹锡、柳宗元等八人均被贬为边远八州的司马,是轰动一时的“二王八司马事件”。
刘禹锡突然从人生巅峰跌到了谷底,之后他一被贬就是长达23年之久。
人生能有几个23年?
但凡谁都会抱怨,但刘禹锡最让人佩服的就在于,不管遭遇什么,他都能乐呵呵地面对,并且不改初衷,归来仍是少年,简直是唐朝一只打不死的小强!
虽然身处“巴山楚水凄凉地”,但刘禹锡从不颓废,始终充满乐观的信念和必胜的信心。
在诗中,他表达的是一种不屈不挠、奋发自立的情怀,给他人以启迪,给自己以激励。
秋词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公元815年2月,刘禹锡奉召回京。
十年之后,再回京城,已经是物是人非了。
看着这十年之间由于投机取巧在政治上得意的新贵,再看看到处都是趋炎附势、攀高结贵之徒,刘禹锡很不以为然,于是借游玄都观写了一首诗:
紫陌红尘拂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
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
明眼人一看,此处桃树千株,不是暗指十年来在政治上投机取巧而得意起来的新贵么?
要是我老刘当年没被贬,哪还有这些小人得志的机会?
于是,这首诗一出来,刘禹锡再次被光荣下放。
他何尝不知道后果,但揭露了这些人丑恶的嘴脸,也算大快人心,又乐呵呵地上路了。
经过讽诗一事,对手们对刘禹锡甚是“照顾”,将他贬到偏远的广东连州,又辗转到四川夔州,十年后,刘禹锡才从“巴山楚水凄凉地”来到还算富庶的安徽和州。
不过他又在这里遇到一个小人。
策知县虽比刘禹锡低一级,但有实权,而面对贬官,地头蛇更不会客气。
按规定,他应住在衙门三间三厦的标间,可知县偏让他住到城南门,不仅远离市区,而且面朝大江,一片荒芜。
就在知县为自己的下马威窃喜时,刘禹锡家门口却贴出这样一幅字:
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思争辩。
有江可望,有帆可看,水天相接,去哪里找这样可以安静思考的“江景房”?
知县知道后恼羞成怒,又让他从城南搬到城北。
刘禹锡环顾新房,房间缩水了一半,旁边只有一条小小的德胜河,但一到春天,河边杨柳依依,满眼春色。
此情此景让他仿佛身在长安,于是又写道:
垂柳青青江水边,人在历阳心在京。
知县见他还是悠然自得,又把他转移到城中一间仅能容下一床一桌一椅的斗室里。
面对知县势利小人的嘴脸,刘禹锡反倒觉得滑稽可笑,淡定从容地写下让他名垂千古的《陋室铭》: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我在此山,此山即昆仑;我在此水,此水就是长江黄河;在此陋室,这里便是世间天堂。
没有标间、江景柳色又如何?
被小人刁难又如何?
你剥夺的只是身外之物,却永远无法触及我的内心。
被贬13年,刘禹锡又被召回京城。
但老母去世,好友柳宗元病故令他悲痛交加,他扶着母亲灵柩入京,派人料理好友丧事,收养他六岁的儿子,一路北上,途径扬州,终于见到了唱和已久,却素未谋面的白居易,两人一见如故,惺惺相惜。
他想起那个玄都观的桃花,于是旧地重游,观里的桃树已经无人照料,有的被砍,有的枯死了,满地长着燕麦野葵,一片荒凉。
他睹今忆昔,感慨万千,联想起一些过去打击他的高官权贵一个个在政治斗争中下了台,而他自己倒是顽强地坚持了下来。
想到这里,他就又写下了一首诗,来抒发心中的感慨。
再游玄都观
刘禹锡
百亩庭中半是苔,桃花净尽菜花开。
种桃道士归何处?
前度刘郎今又来。
比较前一首诗,讽刺更为辛辣,态度更为倔强。
这就是刘禹锡。
这首诗一出,他留在京城的职位又黄了,被打发到苏州、汝州、同州当刺史的闲职,但他游山玩水,填诗作赋,交友唱和,早将名利置之度外。
836年,65岁的刘禹锡因患足疾,向朝廷上书辞官。
三起三落,就此结束了自己的政治生涯。
值得欣慰的是,虽然仕途坎坷,但其晚景并不凄凉,最终以正三品的虚职退居洛阳养老,与好友白居易,裴度等诗唱往合,名满天下。
回望此前,刘禹锡一生曲折皆因永贞革新而起,很多人都觉得刘禹锡太傻了,逞一时意气,误一生大计!
如果他圆滑世故一些,凭借自身才华和朝中多位宰相的青睐,完全可以青云直上,封侯拜相。
是的,这个分析完全没有错。
但是如果你读过他高中进士之后写就的《华山歌》,你就会明白他为何要走这样一条荆棘遍布的路,那首诗的结尾是这样一句话:
“丈夫无特达,虽贵犹碌碌!
”
大丈夫如果没有高尚的德行,即使坐拥富贵也不过是庸碌之辈!
——这正是刘禹锡秉持一生的志向,也是破译他一生选择的密码。
从科场才子到钢铁战士,只因为一件东西——信仰。
刘禹锡最终将他对永贞革新的忠诚坚持到了生命的最后一刻。
退居洛阳6年后,他自知大限将至写下绝笔自传《子刘子自传》,其中没有对自己的文学成就做任何夸耀,没有为自己坎坷的一生做任何哀鸣,却花了接近一半的篇幅为永贞革新的领导人物王叔文倾情辩护(永贞革新失败后被赐死),最后一次为革新事业振臂高呼!
永贞革新历时只有100多天,刘禹锡却用了一生来坚守。
一次一次的希望,换来的是一次又一次的失望,以及一次又一次的贬谪和打击,他却从未向命运和权贵低下高贵的头颅,更不曾对自己的理想有过半点质疑。
自传收笔后,刘禹锡于842年在自己倾情歌颂的秋日里带着对理想的缅怀驾鹤西去,终年70岁。
在高手林立,风起云涌的中唐诗坛上,刘禹锡或许不是才情最盛的,却一定是最倔强最乐观的,他以百折不挠,永不屈服的斗士情怀和另辟蹊径,自成一家的豪迈诗情让我们相信:
“人所拥有的任何东西,都可以被剥夺,唯独人性最后的自由——也就是在任何境遇中选择一己态度和生活方式的自由——不能被剥夺”。
而刘禹锡选择的是:
坚守信念,永不言弃。
刘禹锡的豪迈
刘禹锡被奉为“诗豪”,一方面是因为诗风“豪”:
雄浑壮阔,豪气冲天;另一方面是因为性格“豪”:
刚毅坚强,洒脱豪迈。
一首秋词天下知
刘禹锡出生于书香门第。
二十一岁进士及第,三十三岁成为唐顺宗永贞革新的主力,很想在政治上大展宏图。
后来永贞革新失败,刘禹锡等革新派受责遭贬,从此宦迹漂泊,半生蹭蹬。
元和元年,三十四岁的刘禹锡被贬为朗州司马。
去年还是春风得意、踌躇满志的政治才俊,今年却被逐出朝廷,走上了漫长的谪宦之路。
受此沉重打击,同为“二王八司马”事件中的柳宗元用“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山雪。
”来抒发自己的孤独和落寞。
刘禹锡却在谪所写了两首别开生面的《秋词》:
其一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其二山明水净夜来霜,数树深红出浅黄。
试上高楼清入骨,岂如春色嗾人狂。
一改文人悲秋的格调,以高扬的精神和开阔的胸襟,绘出了非同凡响的秋色,唱出了不同寻常的秋歌,字里行间都洋溢着豁达的情怀和奋发的精神。
“一鹤排云”尤见刘禹锡在逆境中的自信与澎湃的豪情。
这哪里是浪迹偏远异乡的谪客,分明是激情满怀斗志不减的勇士。
前度刘郎今又来
元和十年,刘禹锡被召回京都。
在观看了长安玄都观桃花后,他写下了《元和十年自朗州承召至京,戏赠看花诸君子》,后人亦称《游玄都观》:
紫陌红尘拂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
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
他把千树桃花比作投机取巧、攀附权贵的政治小人,不但讥讽这些政治新贵趋炎附势,还在结尾明确告知那些人:
我蔑视你们,你们也不过是在我刘禹锡被排挤出去后,靠阿谀逢迎才爬上来的,根本不值得在意。
狠狠地挖苦了那些掌权的新官僚,真是愈挫愈勇的斗士。
因为这首诗,刚刚回到皇都的“刘郎”再次被贬,而且是更加荒凉的连州。
大和二年,五十七岁的刘禹锡再次回京,重游玄都观,灼灼其华的桃花荡然无存,取而代之的是满庭菜花正开,当年的那些“种桃道士”早已不知去向。
刘禹锡感慨万千,于是在观内墙壁上题诗,就是这首著名的《再游玄都观》:
百亩庭中半是苔,桃花净尽菜花开。
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
刘禹锡这次是有意旧事重提,告诉那些人,自己丝毫不为十四年前因诗惹祸而后悔,也不会因屡次被贬而屈服,仍是有棱有角,锋芒不减当年。
刘禹锡痛击那些阿谀逢迎的政客:
看如今,你们或死或离,树倒猢狲散,早已失势,我刘禹锡不随波逐流,受尽波折,可我还是又昂扬地回来了。
处荒凉何陋之有
写这首诗距离上一首《游玄都观》已经整整十四年。
十四年间,皇帝都已经换了四个,刘禹锡本人也已年近花甲。
尝尽了流离的艰辛,但他还是毫不妥协,毫不气馁,一如从前的高歌猛进。
《浪淘沙》其一
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几簸自天涯。
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
这是一首政治抒怀诗,作于谪地夔州。
以淘金者的口吻,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银河隐喻为政治清明的理想境界,黄河则喻为当时的黑暗政治。
顶着黄河的惊涛骇浪,踏着黄河的万里泥沙,依然坚定追求自己的理想,且坚信理想一定能够实现。
长庆四年,刘禹锡被贬安徽和州,因为刚直不阿,势力的和州县令把刘禹锡的住所面积一缩再缩,最后竟然给刘禹锡安排了半间茅屋,里面仅能容一床一桌一椅。
第二天,刘禹锡就挥就文章一篇,然后刻在石头上,立于门口,就是那篇脍炙人口的《陋室铭》: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孔子云:
何陋之有?
清贫中乐道,苦难中达观,身居逆境,没有萎靡,不改初衷。
直言我的品格高尚,陋室何来陋也?
即是鞭挞小人,也是警策自己,奋斗精神跃然纸上。
病树前头万木春
宝历二年,辗转于穷山恶水半生的刘禹锡被召回东都洛阳,人事全非,恍如隔世。
在扬州与好友白居易相逢,宴席上,白居易写了一首《醉赠刘二十八使君》,其中有这样几句:
“举目风光长寂寞,满朝官职独蹉跎。
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
白居易在为自己的挚友不平和愤恨:
“人家都是风风光的升官晋级,你却在蛮夷之地虚度春秋,你这二十三年遭受的曲折磨难,真是太多了”。
但是作为当事人的刘禹锡却和了一首很乐观向上的《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二十三年固然是“折太多”,但是刘禹锡一洗伤感低沉情调,慷慨激昂地唱出“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他把自己比作“沉舟”和“病树”惆怅但却乐观。
翻船旁边有千千万万的行船经过;病树的前面却是万木千林的欣欣向荣。
纵然自己屡遭谪贬,老病缠身,但是有这些蓬勃的后续力量仍然感到很欣慰。
他对生活没有丧失信心,他不会消沉,刘禹锡永远都是振奋的,他的心里永远是春天。
刘禹锡这样有“宰相之器”的人,风华正茂时积极参与永贞革新,失败后被贬长达二十三年之久,晚年被召回也是任闲散之职,可谓一生不得志。
但是他从未后悔,坚持自己的理想,坚定自己的信念,坚信永贞革新的正确性。
正如他在《浪淘沙》中所言的:
莫道谗言如浪深,莫言迁客似沙沉。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
不汲汲于富贵,不戚戚于贫贱,潇洒一世,乐观向前,这就是刘禹锡。
“诗豪”的美誉,他担得起。
刘禹锡被尊为“诗豪”,当之无愧。
早年生活
刘禹锡,其祖先为汉景帝贾夫人之子刘胜,七代祖刘亮,事北朝为冀州刺史散骑常侍,随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
父亲刘绪,为避安史之乱,迁居苏州。
刘禹锡生于大历七年(772年),其父、祖均为小官僚,父刘绪曾在江南为官,刘禹锡并在那里度过了青少年时期。
他很小就开始学习儒家经典和吟诗作赋,既聪明又勤奋,在做诗方面,曾得当时著名诗僧皎然、灵澈的熏陶指点。
贞元六年(790年)十九岁前后,刘禹锡游学洛阳、长安,在士林中获得很高声誉。
贞元九年(793年),与柳宗元同榜进士及第,同年登博学鸿词科。
两年后再登吏部取士科,释褐为太子校书,不久丁忧居家。
贞元十六年(800年),杜佑以淮南节度使兼任徐泗濠节度,辟刘禹锡为掌书记。
后随杜佑回扬州,居幕期间代杜佑撰表状甚多。
贞元十八年(802年),调任京兆府渭南县主簿,不久迁监察御史。
当时,韩愈、柳宗元均在御史台任职,三人结为好友,过从甚密。
贬谪生涯
贞元二十一年(805年)正月,唐德宗卒,李诵即位,是为唐顺宗。
原太子侍读王叔文、王伾素有改革弊政之志,这时受到唐顺宗信任进入中枢。
刘禹锡与王叔文相善,其才华志向尤受叔文器重,遂被任为屯田员外郎、判度支盐铁案,参与对国家财政的管理。
这段时间里,刘禹锡政治热情极为高涨,和柳宗元一道成为革新集团的核心人物。
“二王刘柳”集团在短短的执政期间采取了不少具有进步意义的措施,但由于改革触犯了藩镇、宦官和大官僚们的利益,在保守势力的联合反扑下,很快宣告失败。
唐顺宗被迫让位于太子李纯,王叔文赐死,王丕被贬后病亡,刘禹锡与柳宗元等八人先被贬为远州刺史,随即加贬为远州司马。
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八司马事件”(同时贬为远州司马的共八人,史称“八司马”)。
此后,刘禹锡在朗州近十年。
期间,刘禹锡创作了大量寓言诗,表达了对当朝权贵的极大不满,又写了许多赋来表达自己不甘沉沦的雄心。
由于接触当地民间歌谣,从中吸取了营养,他的诗歌创作表现出一些新的特点。
同时,他还写了多篇哲学论文,最重要的便是与柳宗元《天说》相呼应的《天论》三篇。
元和九年十二月(815年2月),刘禹锡与柳宗元等人一起奉召回京。
但不久又被贬谪到更远的播州去当刺史,幸有裴度、柳宗元诸人帮助,改为连州(今广东连州市)刺史。
此后,刘禹锡在连州近五年。
次年三月(816年),刘禹锡创作了《元和十年自朗州召至京戏赠看花诸君子》一诗,得罪执政,被外放为连州刺史。
元和十四年(819年),刘禹锡因母丧才得以离开连州。
长庆元年(821年)冬,刘禹锡被任为夔州(今四川奉节县)刺史。
长庆四年(824年)夏,调任和州(今安徽和县)刺史。
宝历二年(826年),刘禹锡奉调回洛阳,任职于东都尚书省。
从初次被贬到此时,前后共历二十三年。
晚年生活
大和元年,刘禹锡任东都尚书。
次年回朝任主客郎中写了《再游玄都观绝句》,表现了屡遭打击而始终不屈的意志。
以后历官苏州、汝州、同州刺史。
从开成元年(836年)开始,改任太子宾客、秘书监分司东都的闲职。
会昌元年(841年),加检校礼部尚书衔。
世称刘宾客、刘尚书。
刘禹锡晚年到洛阳,与朋友白居易、裴度、韦应物等交游赋诗[11][12],唱和对吟,生活闲适,和白居易留有《刘白唱和集》、《刘白吴洛寄和卷》,与白居易,裴度留有《汝洛集》等对吟唱和佳作[13]。
此后,他历任集贤殿学士、礼部郎中、苏州刺史、汝州刺吏、同州刺史,最后以太子宾客分司东都。
会昌二年(842年),刘禹锡病卒于洛阳,享年七十一岁。
死后被追赠为户部尚书,葬在河南荥阳(今郑州荥阳)
以柳易播,柳宗元与刘禹锡的友情
好兄弟刘禹锡
这年三月,刘禹锡邀请柳宗元等人去京城里的玄都观看花。
触景生情,刘禹锡随意作《元和十年,自郎州承召至京,戏赠看花诸君子》诗,诗中唱道:
“紫陌红尘拂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
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
”诗的后两句是开玩笑的话,他讥讽那些靠排挤自己得到提拔的朝臣,“语涉讥刺”,轻蔑那些新贵象满园桃花一样,不值一顾。
没想到这激怒了宪宗和旧派朝臣,在京城引起了一场风波。
八司马随即又被贬放到“五谷不毛处”。
韩泰为漳州刺史,柳宗元为柳州刺史,韩晔为汀州刺史,陈谏为封州刺史。
刘禹锡观花诗是让柳宗元等人再次被贬出京城的导火索,他也为此被放置最远的播州。
播州在今天的贵州遵义,当时异常荒凉,是个人口不足五百户的小州。
刘禹锡有八十多岁老母,同去必就死地,分离也是死别。
面对此情此景,身体已经很差,刚刚回到长安没两个月的柳宗元几次上书,要与刘禹锡交换地方,他说:
“播非人所居,而梦亲在堂,万无母子俱往理。
”生死之间,微言大义。
幸好御史中丞裴度伸出援手,刘禹锡才改贬去连州做刺史。
柳宗元与刘禹锡的生死之交
刘禹锡与柳宗元有很多共同之处。
在政治上,两人一起参与永贞革新,并肩战斗。
在创作上,两人诗文俱佳,趣味相投,相互唱和。
甚至在生活经历上,二人也有不少相似之处。
他们一起进京应试,同榜登进士第。
接下来,同朝为官,一起共事。
后又因革新失败双双一贬再贬。
共同的志向,共同的趣味,共同遭遇,使他们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他们不仅在顺境时相互支持,相互砥砺。
在天涯沦落,生死未卜的逆境当中,二人的真絷友谊更加巩固,也更加牢固。
他们的友谊,成就了一段文坛佳话。
永贞革新失败后,刘柳二人同时遭贬,一人贬官朗州,一人贬官永州。
他们忍受着事业上的失败和空间上的分离,不断地诗文往来,互相促进。
其间,柳宗元和身居要职的好友韩愈之间曾展开一场哲学论战,柳宗元作《天说》陈述自己的观点,刘禹锡作《天论》三篇对柳宗元进行策应和声援。
刘禹锡的散文成就受到柳宗元的重视,柳宗元的童话和寓言创作,同样被刘禹锡所推重。
在患难的岁月里,是纯真的友谊、共同的志趣给了他们以鼓励,给了他们以支撑,给了他们以勇气。
十年后,当他们先后结束贬官生涯聚会长安之时,真是感慨万千,悲喜交集。
一个人一生的黄金时间能有几个十年啊!
刘禹锡在《阙下口号呈柳仪曹》中不禁感叹:
“铜壶漏水何时歇,如此相催即老翁。
”
然而,十年的分别只换来短暂的聚首,很快,他们又双双被贬。
而且离长安的距离更遥远,条件也更艰苦。
柳被贬柳州,刘被贬到更远在贵州的播州。
此时,刘禹锡来京仅一年多时间,而柳宗元则刚刚到达不久。
柳宗元虽然对自己的境遇非常失望,但考虑到刘禹锡有八十岁的老母亲需要随身奉养时,几次上书朝廷,要求和刘禹锡对换,后经友人帮助,才将刘禹锡改贬连州。
刘禹锡因好友柳宗元(字子厚,773~819)“以播易柳”的提议和鼎力相助,得到唐宪宗的格外开恩,改授连州。
自长安南下连州和柳州,有一大段的路途相同,因而这一次刘禹锡与柳宗元是结伴南行的,一路上自然遍游诸景,诗酒相依。
从江陵下长江、入洞庭、逆湘江,至衡阳,柳宗元仍须乘船取道湘江西去柳州,刘禹锡则需策马跨
山南下连州。
他们之间的情谊早已亲逾兄弟,好像也预感到这一次如生离死别,故彼此依依不舍,几度唱和。
歧路在前,柳宗元年纪小刘禹锡一岁,先作《衡阳分路与梦得赠别》:
十年憔悴到秦京,谁料翻为岭外行。
伏波故道风烟在,翁仲遗墟草树平。
直以慵疏招物议,休将文字占时名。
今朝不用临河别,垂泪千行便濯缨。
此诗似含规劝之意,虽为老友,或子厚对梦得累及自身获贬恶州的《挑花诗》不以为然吧,刘禹锡似有所悟,答诗《再授连州至衡阳酬柳柳州赠别》曰:
去国十年同赴召,渡湘千里又分岐。
重临事异黄丞相,三黜名惭柳士师。
归目并随回雁尽,愁肠正遇断猿时。
桂江东过连山下,相望长吟有所思。
为答友情,梦得“有所思”,一定程度上接受了老友的观点。
子厚又作《重别梦得》:
二十年来万事同,今朝岐路忽西东。
皇恩若许归田去,岁晚当为邻舍翁。
子厚之诗,有相互鼓励、友情永续之意。
对此,梦得以《重答柳柳州》相酬:
弱冠同怀长者忧,临岐回想尽悠悠。
耦耕若便遗身老,黄发相看万事休。
不过,梦得重提二人年少时曾立下忧国之志,对形势的估计,似比子厚较为乐观。
相伴千里,终有一别,柳子厚再作《三赠刘员外》:
信书成自误,经事渐知非。
今日临岐别,何年待汝归?
诗似是对自己以往的经历作总结。
刘梦得以《答柳子厚》相赠:
年方伯玉早,恨比四愁多。
会待休车骑,相随出罻罗。
因柳宗元体弱多病,刘禹锡善解人意,并未再提出新的话题,费劳神思,大家挥泪惜别,各奔任所。
自长安至衡阳,一路上这样的情节并不是第一次,但这是最后一次,也是他们相互面对的绝唱了。
五年后,刘禹锡扶慈母灵柩北归,在衡阳得柳宗元在柳州病逝的凶信,遂作《重至衡阳伤柳仪曹并引》,对前事悲叹不已。
其诗引言云:
“元和乙未岁,与故人柳子厚临湘水为别,柳浮舟适柳州,余登陆赴连州。
后五年,余从故道出桂岭,至前别处,而君没于南中,因赋诗以投吊。
”诗曰:
忆昨与故人,湘江岸头别。
我马映林嘶,君帆转山灭。
马嘶循故道,帆灭如流电。
千里江篱春,故人今不见。
刘禹锡得授连州,而其时连州的社会环境条件比柳州要好得多,我们不难想象,刘、柳于路咏叹山水,吊古论今,感怀身世,切磋诗艺,他们之间的友谊会升华到一个什么样的高度。
我们现在基本可以确定,刘禹锡出长安至连州,一路上不停地吟咏,仅编入诗集的就有二十多首。
如刘禹锡作《题淳于髡墓》,柳宗元则有《善谑驿和刘梦得酹淳于先生》相和,诗酒之间,两个人在途中有所耽搁,也是情之所发,理之所至矣。
刘禹锡辞别柳宗元,过郴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