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无机化学教学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180264 上传时间:2023-01-21 格式:DOCX 页数:101 大小:487.7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职无机化学教学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1页
高职无机化学教学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1页
高职无机化学教学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1页
高职无机化学教学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1页
高职无机化学教学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职无机化学教学案.docx

《高职无机化学教学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职无机化学教学案.docx(10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职无机化学教学案.docx

高职无机化学教学案

高职无机化学教案上(一至七章)

撰写人张荣

 

绪论

一、化学的地位及作用:

自然科学在纵向方面分为三个层次:

工程技术、技术科学、基础科学。

化学是一门基础学科,它是在分子、原子或离子等层次上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和性质以及可能发生的变化和变化中的能量转换。

化学理论已渗透到许多技术学科当中,如采矿和冶金工业的需要,推动了无机和分析化学的发展;纺织、印染、煤、石油的综合利用又使有机化学向前迈进了一大步。

二、四大化学:

化学在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了许多分支学科,如"四大化学"这些都属于纯粹的化学。

无机化学:

以所有元素及其化合物(除C、H化合物及其衍生物)为研究对象;

有机化学:

以C、H化合物及其衍生物为研究对象;

分析化学:

研究物质的化学组成和鉴定方法及其原理;

物理化学:

以应用物理测量方法和数学处理方法来研究物质及其反应,以寻求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间本质联系的普遍规律。

另外,随着化学在不同领域中的应用,又产生了许多应用化学:

如工业化学、高分子化学、放射化学、环境化学、生物化学、半导体化学等等。

三、本课程的目的及主要内容:

1、目的:

化工专业一门重要的基础课,是后续化学课程的基础

2、主要内容:

主要是研究无机物的组成、结构、性质、制备、应用以及其变化的基本原理。

本教程分为两部分:

化学理论与元素及其化合物

其中化学理论又分为:

四大平衡(化学平衡、酸碱平衡、沉淀溶解平衡、氧化还原平衡)及结构理论

3、学习方法:

 一理论大课

  中学的学习模式:

每节课的讲授内容少,讲授的内容重复较多,大量作业,课堂练习和课外练习,自学内容少。

  大学的学习模式:

每节课的讲授内容多,讲授内容重复性小,作业量少,无课堂练习,强调自学能力的提高.针对大学学习特点,提出如下要求:

  1.课堂认真听讲,跟上教师讲授思路,有弄不懂的问题暂且放下,待以后解决,不然,由于讲授速度快,容易积累更多的疑难问题。

  2.作好课堂笔记.留下一定的空白处,做标记,提出问题,写出结论。

 二习题与答疑课

  目的:

解决课程的疑难问题

  形式:

讲解习题,作业中存在问题,自由解答疑难问题

  方式:

每周一次,每次2学时,从第二周开始

  要求:

在笔记或讲义中标明疑问,做记号,在答疑课堂向教师请教和探讨.没有问题的同学可以不参加答疑课.

学习方法:

多提问,常讨论

无机化学内容丰富,又抽象,仅依靠个人苦思冥想,学习效果往往不佳。

充分利用时间,老师与同学或同学与同学之间互相提问,进行讨论甚至是辩论,可使基本概念与理论日益清晰,容易理解。

三实验课

  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对于理论的理解十分重要.课程安排了近25个相关的制备,测定和元素性质实验.

  目的:

掌握基础实验技能,通过实验深化理论问题的理解和记忆,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要求:

预习报告,实验记录,实验报告

 学习方法:

1.多动手,勤思考;

无机化学是以一门实验为主的学科,培养与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是无机化学的基本要求之一。

对于在实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除了仔细听老师的讲解以外,还需要结合理论课学过的基本知识,多动脑,多思考,主动接受无机化学的基本理论,才能牢固掌握具体的操作方法。

2.注意实验现象的观察,多动笔准确记录实验现象

实验课不仅要做好每一个操作步骤,掌握实验技术与方法,要特别注意实验现象的观察,不要放弃一个实验现象,新的理论往往就是在对实验现象的仔细观察中发现的。

更要坚持书写实验报告,总结实验中的经验和教训,这样才能不断提高理论与实践水平。

3.注意理论与实际的联系

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利用理论知识对实验现象的总结,是发现知识的最好方法

以上是供同学们参考的学习方法,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采用不同的学习方法,把别人的优势学到手,一定能学好无机化学课程。

第一章物质及其变化

第一节物质的聚集状态

体系:

被研究的对象,例如一个烧杯中的溶液

一、物质的聚集状态:

  各种物质总是以一定的聚集状态存在的

  气、液、固为三种聚集状态,各具特征,在一定条件下可相互转化。

  1、气体(g):

扩散性和可压缩性

  2、液体(l):

流动性、无固定形状、一定条件下有一定体积

  3、固体(s):

具有一定体积、一定形状及一定程度的刚性。

二、物质的聚集状态和相:

  相:

在体系中任何具有相同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部分称为相。

  相与相之间有界面隔开。

g-s,l-s,s-s一般为两相

g-g混合物为一相

l-l混合物:

一相:

如5%HCl溶液,HCl以分子或离子形式分散在水中

两相:

如油和水组成的体系,O/W,O以较多分子聚成粒子,以一定的界面和周围的水分开,是不连续的相,W是连续相。

g-L混合物:

也存在如上关系:

H2S溶于水为一相

S-S混合物制成合金时为一相。

 物质的聚集状态或相可以相互变化,亦可共存。

如:

S-L相平衡这一点温度即为凝固点。

气体的存在状态主要决定于四个因素:

P、V、T、n,而几乎与它们的化学组成无关。

反映这四个物理量之间关系的式子叫气体状态方程式。

理想气体:

分子间完全没有作用力,分子只是一个几何点,没有体积。

实际上所碰到的气体都是真实气体,只有在温度不太低,压力不太高时,实际气体的存在状态才接近于理想气体,可以用理想气体的定律进行计算。

三、理想气体状态方程:

PV=nRT

P

V

n

T

R

标准单位

Pa

m3

mol

K

8.314

R:

常数,可由实验测得:

1mol气体在273.15K(0℃),101.325kPa下测得其体积22.4×10-3m3

这是理想气体的状态方程式,而实际上气体分子本身必然占有体积,分子之间也具有引力,因此应用该方程进行计算时,不可避免地存在偏差。

对于常温常压下的气体,这种偏差很小,随着温度的降低和压力的增大,偏差逐渐增大。

四、混合气体分压定律:

1、混合气体分压定律:

1801年,由Dalton(道尔顿)总结实验结果提出,因此又称为Dalton分压定律。

两种或两种以上不会发生化学反应的气体混合,混合气体的总压力等于各组分气体的分压力之和。

A、容器中注入30mLN2,压力为300mmHg

B、容器中注入20mLO2,压力为200mmHg

C、容器中注入30mLN2+20mLO2,压力为500mmHg

即:

P总=∑Pi

Pi:

分压力(简称分压),气体混合物中各组分气体的压力,等于该气体单独占有与混合气体相同体积时所产生的压力。

理想气体定律同样适用于混合气体:

PiV=niRT,P总V=n总RT====>∑PiV=∑niRT

Pi:

分压;V:

总体积

2、分压的计算:

P总可通过压力表测出,Pi则很难被直接测出,可通过分析、计算求得:

PiV=niRT

(1)P总V=n总RT

(2)

(1)÷

(2),得:

Pi/P总=ni/n总=Xi(摩尔分数)

∴Pi=XiP总

计算分压的关键在于如何求得组分气体的摩尔分数。

求混合气体的摩尔分数,常用的方法是通过混合气体进行气体分析,测得各组分气体的体积分数:

Vi/V总。

例1-1:

已知在250℃时PCl5能全部气化,并部分离解为PCl3和Cl2。

现将2.98gPCl5置于1.00L容器中,在250℃时全部气化后,测定其总压力为113.4kPa。

其中有哪几种气体?

它们的分压各是多少?

例1-2:

1.34gCaC2与H2O发生如下反应:

CaC2(s)+H2O(l)=C2H2(g)+Ca(OH)2(s)产生的C2H2气体用排水集气法收集,体积为0.471L。

若此时温度为23C,大气压为99X103kPa,该反应的产率为多少?

(已知23℃时水的饱和蒸气压为2.8X103kPa)

第二节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和能量关系

一、质量守恒定律:

 参加化学反应前各种物质的总质量等于反应后全部生成物的总质量。

二、应用化学方程式的计算:

 化学方程式是根据质量守恒定律,用规定的化学符号和化学式来表示化学反应的式子。

反应前后原子种类、数目相等。

可根据反应物和生成物的质量比,或物质的量之比来进行计算。

例1-3某硫酸厂以硫铁矿(FeS2)为原料生产硫酸,其基本反应为:

 4FeS2+11O2→2Fe2O3+8SO2

 2SO2+O2→2SO3

 SO3+H2O→H2SO4

如投入800吨含S40.0%的硫铁矿,问理论上能生产出浓度为98.0%的硫酸多少吨?

由于生产条件、操作技术的影响,物料的损耗,产率不可能达到100%,实际产量比理论产量要低。

三、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关系

化学反应的实质是化学键的重组。

键的断裂和生成过程会有能量变化,能量变化常以热能的形式表现。

键的断裂需吸收热量;而键的生成会放出热量。

一般的反应常在恒压条件下进行。

这里的恒压条件是因为反应在敞口容器中进行,反应体系与外界压力(大气压)相等。

QP=H生成物-H反应物=△H

恒压热效应焓(无法测定)焓变

化学热力学:

△H<0放热反应

△H>0吸热反应

注意:

①△H与化学计量数有关;

  ②需注明物质的聚集状态;

 ③注明反应的温度压力。

△Hθ指标准态:

1atm(101325Pa),298K。

本章要求

了解物质的聚集状态和相,掌握分压定律及其计算。

会利用理想气体方程式进行有关计算。

第二章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

第一节化学反应速率定义及表示方法

不同的反应进行的快慢不一样。

如:

快的反应:

中和反应等;

中等速率反应:

氧化还原反应等;

慢的反应:

自然氧化等。

一、化学反应速率的定义:

指在一定条件下,化学反应中反应物转变为生成物的速率。

二、化学反应速率的表示方法:

单位时间内反应物或生成物浓度变化的正值(绝对值)

例2-1:

在CCl4中:

2N2O5=4NO2+O2

在一定的时间间隔:

△t=t2-t1,△[N2O5]=[N2O5]2-[N2O5]1

平均反应速率:

经过的时间s

时间的变化Δt(s)

[N2O5]mol·L-1

Δ[N2O5]mol·L-1

v(N2O5)mol·L-1·s-1

0

0

2.10

——

——

100

100

1.95

-0.15

1.5×10-3

300

200

1.70

-0.25

1.3×10-3

700

400

1.31

-0.39

9.9×10-4

1000

300

1.08

-0.23

7.7×10-4

1700

700

0.76

-0.32

4.5×10-4

2100

400

0.56

-0.20

3.5×10-4

2800

700

0.37

-0.19

2.7×10-4

 从表中可以看出:

反应进行了100秒时:

VN2O5=|(1.95-2.10)/(100-1)|=1.5×10-3mol·L-1·s-1

VNO2=|2×0.15/100|=3.0×10-3mol·L-1·s-1

VO2=|0.15÷2/100|=0.75×10-3mol·L-1·s-1

三种表示速率间关系:

这种比例关系与反应的计量数有关。

∴表示反应速率时必须指明具体物质。

从表中可以看出,每个时间间隔,速率都不一样,而且在每个时间间隔里,任何时间内的速率都不一样。

从图中可以看出,某时刻的速率即该时刻切线的斜率:

该速率即为该时刻的瞬时速率(真正速率):

指某给定瞬间的反应速率。

三、反应进度(ξ):

定义:

对于反应:

2N2O5=4NO2+O2

作一变换:

0=4NO2+O2-2N2O5,

有:

ξ=Δni/νi

Δni:

物质的量的变化值

νi:

为计量系数,νi(NO2)=+4,

νi(NO2)=+1,

νi(N2O5)=-2

如上例:

设体积为1升,则反应了100秒后:

ξ=-1.5×10-3/-2=3.0×10-3/4=0.75×10-3mol

∴用不同的物质的变化计算的反应进度都是一样的,但ξ的数值与反应方程式写法有关。

如上例,若写成:

N2O5=2NO2+0.5O2,

则:

ξ=-1.5×10-3/-1=3.0×10-3/2=0.75×10-3/0.5=1.5×10-3mol

例2-2:

50mlC(H2SO4)=0.20mol/L恰能与40mlNaOH溶液完全中和,求NaOH的浓度?

解:

反应方程式为:

H2SO4+2NaOH=Na2SO4+2H2O

ξ=-0.20×50/-1=-C(NaOH)×40/-2

∴C(NaOH)=……=0.50mol/L

第二节化学反应速率理论

一、反应速率的有效碰撞理论

1918年,路易斯(W.C.M.Lewis)提出反应速率的碰撞理论,认为参加化学反应的物质的分子、原子或离子要发生反应的必要条件是这些分子、原子或离子要相互碰撞。

反应物分子碰撞的频率越高,反应速率越快。

例:

2HI(g)=H2(g)+I2(g)

773K,[HI]=10-3mol·L-1

理论计算,HI分子间碰撞次数:

3.5×108次·L-1·S-1

如每次碰撞都发生反应,V=5.8×104mol·L-1·S-1

但实验测出:

V=1.2×10-8mol·L-1·S-1

∴大多数分子间的碰撞都是无效的,不能引起化学反应,只有少数碰撞是有效的。

1、有效碰撞和活化分子的概念

①什么叫有效碰撞?

  能发生化学反应的碰撞称为有效碰撞。

②什么样的分子有资格参加有效碰撞?

  一部分能量较高,具有适当取向的分子

  例:

2AB(g)=A2(g)+B2(g)

AB  不能发生化学反应

AA  能发生化学反应

BA

BB  ∴一定取向

   AB和AB之间相互靠近,到一定距离时,相互之间又有排斥力,

  ∴须分子的运动速率足够大,有足够的动能才能相互碰撞;而且分子还须有足够的能量,碰撞时原子的外电子层才能相互穿透,电子重新排列,旧键破裂形成新键。

  ∴反应分子必须有足够的能量。

2、分子的能量分布

P35图2-5

  E平均为该温度下·分子的平均能量。

  具有E临界以上能量的分子称为活化分子,能量高于E临界的分子碰撞才能发生反应。

  活化分子进行一定取向的碰撞,叫有效碰撞。

  E临界-E平均之差为活化能。

  活化能:

1mol具有平均能量的分子变成活分子需吸收的最低能量。

  不同的反应有不同的活化能。

  活化能越低,反应速度越快。

  可以通过加入催化剂等手段降低活化能。

反应

Ea(KJ·mol-1)

无催化剂

有催化剂

3H2+N2-→2NH3

~330

(W)163

2N2O-→2N2+O2

245

(Pt)136

  同一化学反应,由于催化剂的使用,活化能相差很大,这些现象引起人们对反应实际进行途径的研究。

二、过渡状态理论简介(活化配合物理论)

1935年,艾林(H.Eyrimg)在碰撞理论的基础上提出的。

例:

CO+NO2=CO2+NO

 A+BC=AB+C P37图2-6

A…B…C:

(过渡态)旧键部分破坏,新键部分生成

动能-→势能-→动能

反应分子与生成物分子之间存在着一个能峰Eac,反应物分子所具有的能量必须越过这个能峰才能进行反应。

Eac越小,反应速率越快,反之则然。

活化能:

过渡态所具有的最低能量与反应能量之差。

Ea1

催化反应:

降低了反应的活化能。

三、反应机理(反应历程)

指反应实际进行的途径,根据反应机理,将化学反应分为:

①基元反应

由反应物的活化分子之间的碰撞,一步就可以完成的反应称为基元反应。

例:

2NO2(g)-→2NO(g)+O2(g)

SO2Cl2(g)-→SO2(g)+Cl2(g)

NO2(g)+CO(g)--→NO(g)+CO2(g)

一般讨论基元反应。

  ②非基元反应

2H2(g)+2NO(g)--→N2(g)+2H2O(g)

由两个基元反应组成:

第一步:

2NO+H2=N2+H2O2

第二步:

H2+H2O2=2H2O

第三节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主要因素

首先是反应物的本性和反应历程,其次是浓度、温度、催化剂等外界条件。

一、浓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1、质量作用定律

大量实验事实表明:

在一定温度下,增加反应物浓度可使反应速度加快。

对基元反应来说:

aA+bB-→产物

溶液:

V∝[A]a[B]b V=k[A]a[B]b

气体:

V∝PAaPBb   V=kPAaPBb

 k:

反应速率常数

在浓度或分压相同的情况下,k值越大,反应速率越快。

对于指定反应,k与温度、催化剂有关,而与浓度无关。

2、反应级数

为了叙述反应物浓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将速率方程式中反应物浓度的指数之和称为反应级数。

基元反应:

aA+bB-→产物

V=k[A]a[B]ba+b=反应级数

如:

CO(g)+NO2(g)?

CO2(g)+NO(g)

V=k[CO][NO2]

∴总反应级数:

二级反应,对CO或NO2来说为一级反应。

注意:

反应级数及速率方程必须由实验确定。

例:

2H2+2NO=N2+2H2O测得V=k[H2][NO]2

∴总反应级数:

三级,对H2来说一级,对NO来说二级。

测得速率方程就可推算反应级数,而不能根据化学计量式来讨论反应级数。

例:

25℃(NH4)2S2O8+2KI=K2SO4+I2+(NH4)2SO4

S2O82-+2I-=2SO42-+I2

实验编号

起始[S2O82-]mol/L

起始[I-]mol/L

I2生成速度mol·L-1·min-1

1

1.0×10-4

1.0×10-2

0.65×10-6

2

2.0×10-4

1.0×10-2

1.30×10-6

3

2.0×10-4

0.5×10-2

0.65×10-6

①写出上述反应的速率方程,反应级数?

 ②计算k

解:

V∝[S2O82-][I-]∴V=k[S2O82-][I-]

a=1b=1  ∴反应级数=1+1=2

k1=V/([S2O82-][I-])=……=0.65L·mol-1·min-1

k2=……=0.65L·mol-1·min-1=k3

即:

k=0.65L·mol-1·min-1

当T一定,不加催化剂时,k一定,与浓度无关。

3、有效碰撞理论对浓度影响的解释

增加浓度,单位体积内的活化分子总数增加,有效碰撞次数增加,反应速度加快。

二、温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特别显著)

如:

米+水-→饭用高压锅快,

∵高压锅内沸腾的温度比常压下高10℃左右。

对大多数化学反应来说,温度↑,反应速率加快。

1、反应速率的温度系数r

反应物浓度恒定时,根据实验结果,对大部分化学反应,温度每升高10℃,反应速率大约增加2~4倍。

r=kt+10℃/kt=2~4

2、有效碰撞理论对温度影响的解释

升高温度,活化分子总数和百分数都增加。

三、催化剂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1、催化剂(触媒)能改变反应历程,降低反应的活化能,从而提高反应速率,但本身的组成、质量、化学性质在反应前后不发生变化。

用过渡状态理论来解释:

降低反应活化能,使活化分子总数和百分数都增大。

2、催化剂具有选择性

①一种催化剂往往只对某一特定的反应有催化作用;

②同一反应物如采用不同的催化剂,会得到不同产物。

注意:

①催化剂不能长期使用下去;

如固体催化剂,长期受热导致晶格变化,晶体分散度变化;反应物结焦使催化剂表面被覆盖等,使催化剂失效

②催化剂中毒,(杂质)

四、影响多相体系反应速率的因素

除上述几点外,还与反应物接触面大小和接触机会有关。

用使固体粉碎(s-s或s-l),搅拌(l-l或s-l),鼓风(s-g)等方法。

第四节化学平衡

一、化学反应的可逆性和化学平衡

不可逆反应:

反应几乎可完全转变为生成物,而在同样条件下,生成物几乎不能转回反应物。

(只能向一个方向进行的反应)

可逆反应:

在一密闭容器中,同一条件下,即能正向进行,又能逆向进行的化学反应。

(在密闭容器中不能进行到底)

可逆反应具有普遍性

K:

平衡常数。

注意:

[A]指平衡时的浓度

化学平衡的特点:

  1、与化学反应的途径无关。

  2、动态平衡(表观上各物质的浓度不变,实际上,正逆反应正在进行)

  3、在密闭容器中达到平衡后,外界条件不变,各种物质的浓度不随时间变化;但若平衡条件改变,原平衡状态随之改变。

 

二、平衡常数

1、平衡常数

①浓度平衡常数Kc

一般式:

aA+bB=cC+Dd

令(c+d)-(a+b)=Δn则Kc的量纲为(mol/L)Δn

②压力平衡常数Kp

一般式:

aA(g)+bB(g)=cC(g)+dD(g)

令(c+d)-(a+b)=Δn则Kp的量纲为(KPa)Δn或PaΔn

③热力学平衡常数--标准平衡常数KΘ

将浓度换算成相对浓度,分压换算成相对分压(无量纲)

  溶液中的反应KΘ在数值上与Kc相等;气体反应分压必须除以标准压力。

2、书写和应用平衡常数的注意点

①要与反应方程式相符

②纯固体在平衡常数式中不必列出

CaCO3(S)=CaO(S)+CO2(g)

K=PCO2/PΘ

③对于水在平衡式中的处理:

水作为溶剂时,不必列出;

水作为反应物:

i)稀溶液:

水既作溶剂,又作反应物,反应掉的水与总的水分子相比微不足道,不必列出;如:

NH3+H2O=NH4++OH-

ii)水的量对反应影响显著,必须列出。

如:

CO(g)+H2O(g)=CO2(g)+H2(g)

④K随温度而变,使用时须注意相应的温度.

3、平衡常数的意义

①判断可逆反应平衡状态和反应进行方向的依据。

aA+bB=cC+dD

(与K不同,指任意态时的浓度与分压)

Q=K时,V正=V逆反应已平衡

Q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其它课程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