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查表内审用.docx
《检查表内审用.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检查表内审用.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检查表内审用
检查表
质量管理体系
编制:
审批:
二0一一年四月二七日
4质量管理体系
4.2文件要求
4.2.3文件控制
1、质量管理体系所要求的文件包括:
形成文件的质量方针、目标、质量手册、程序文件、作业指导书、项目质量计划、合同、设计文件、相关法律法规、标准规范及企业的技术或管理文件等,记录表格也是一种文件。
2、要求:
(1)各类文件发放前须经授权人批准;
(2)建立质量管理体系文件清单、发放制度、收发文记录,确保文件清晰,易于辨识查找,按程序文件规定五大类文件建立清单;
(3)各层次机构得到适用文件的有效版本,获取文件的信息渠道;
(4)作废文件作出标识,记录(包括回收、销毁或存档备查记录)防止作废文件的误用,非预期使用,需保留的作废文件,应进行标识。
3、文件在更新前是否进行了必要的评审,发布前须经再次批准。
4.2.4记录控制
1、是否建立了记录清单,记录应保持清晰,易于识别和检索。
2、记录填写准确,不得涂改,确保其正确性。
3、各种记录应统一编号,非同类记录应分别编制目录清单,便于检索。
4、记录是否设专人保管。
5、施工过程的各种记录应填写完整,字迹清晰,未经涂改,编目清楚,记录及竣工资料应符合国家、地方政府的规定及合同要求。
6、质量记录的标识于内容是否对应一致。
7、销毁质量记录的要求,各类记录的保存期,工程档案的管理是否符合规范要求。
5管理职责
5.2与顾客为关注焦点
1、明确顾客的要求,事先确定顾客有哪些要求,在产品生产交付或服务的全过程中得到全面的满足。
2、对建设单位、监理单位在施工过程中随时提出的各种要求,意见是否采取措施,及时解决并记录。
3、是否定期、不定期地对顾客满意度进行了调查,其调查形式采取何种方式:
回访、问卷、调查表、会议、电话等。
5.3质量方针
1、是否明确、理解公司的质量方针“科学管理、打造精品、满足顾客需求,遵规守法、预防污染、营造绿色建筑,安全第一、持续改进、保障员工健康”。
2、是否对质量方针的内涵预以理解。
5.4策划
5.4.1质量目标
1、是否明确集团公司和本建设公司的质量目标,质量目标是否分解。
2、是否确定了质量目标,目标是否切合部门(项目)实际、是否可测量。
3、质量目标是否与质量方针保持一致,经努力是否能达到。
4、质量目标包括满足产品要求所需的内容:
(1)创省、市级优质工程、文明工地;
(2)项目的分部分项工程检验一次合格率、单位工程检验一次合格率、竣工验收一次合格率、推广应用“四新技术”消除质量通病;
(3)公司对项目部下达的特定质量目标;
(4)顾客满意度测量;
(5)各部门、分公司、项目部在主管业务范围内实现质量方针、质量目标的具体措施。
(6)为实现质量目标持续改进的自我要求。
5.5职责、权限与沟通
5.5.1职责和权限
1、各职能部门及岗位的职责规定是否明确,重点是接口部分职责,内部协调。
2、职能分配表是否合理分配,各部门、机构的职责、是否与项目实际组织机构相符。
员工是否清楚各自的职责范围并有效履行。
3、岗位责任制是否建立健全,项目经理、技术负责人、质量负责人、安全员、材料员、劳资员等各类人员的职责是否明确。
4、质量管理体系各个过程是否正常有效运行,应形成的质量记录是否齐全完整。
5、检查对分包单位的管理职责。
5.5.3内部沟通
1、是否建立了内部沟通的的制度,使相关信息在各机构的范围内及时准确、全面得到沟通。
2、是否及时收集以下信息:
项目部的质量管理情况、质量问题、质量事故的处理分析研究、合同变更、工期变更、设计变更、业主或监理的意见等例会。
3、对以上信息如何处置解决验证。
4、各类报表是否及时反馈到建设公司及总部,质量报表、工程报表、在建工程情况等。
5、新材料、新工艺、新设备、新技术信息、法律法规、标准、规范的信息,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关于质量、安全等各项管理要求,建筑市场的新动向沟通。
6、公司内部各项质量管理动态。
7、内部沟通的方式:
各种报表、各种例会、电讯、网络、内部通报、内部报、宣传媒体等。
5.6管理评审
1、最高管理者是否对质量管理体系按照策划的时间间隔进行评审。
2、评审的输入、输出是否满足标准的要求以便正确评价质量管理体系。
3、管理评审的结论是否符合实际,并能确定质量管理体系的改进需求。
6资源管理
6.1资源提供
1、检查项目部管理人员的配备是否能满足项目管理工作需要。
2、分包人员、劳务人员配备情况是否在施工组织设计中确定,是否满足工程需求,查施工组织设计、质量计划中劳动力计划。
3、各类基础设施的确定:
机械设备、施工机具、测量设备、周转料具等,检查机械设备计划是否满足项目的要求,机械设备的功率、数量等。
采取何种方式获取基础设施:
内部调用、购买、租赁等、机械设备的大修计划。
4、项目工作环境情况,办公设施。
6.2人力资源
1、检查项目部各类管理人员的情况,是否符合岗位要求,是否能胜任其所担负的工作,包括分包人员的持证情况,资质情况。
2、检查特种作业人员的持证情况,是否满足项目的需求。
3、是否编制了年度培训计划:
强制性培训、持证上岗培训、法律法规、标准规范的培训、安全培训等,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的培训。
4、是否建立了培训制度。
5、检查培训教育、考核记录、资格认可、职称技能培训记录。
6、是否对分包作业人员进行了上述培训,确保其胜任所分包的工程、农民工培训。
7、是否进行了企业的质量意识,职业道德、企业文化、法制意识等宣传工作,贯标培训等。
6.3基础设施
1、查基础设施清单,施工机械需求计划。
为确保工程质量、要求对机械设备进场检验、拆装方案(塔吊)、特种设备方案、维护、检修制度,确保设备处于完好状态使用。
施工设备、周转料具等是否检验合格。
2、施工道路、给排水、临时用电的情况在施工组织设计中作了详细的规划,现场实际情况是否与施工组织设计相符,是否根据现场情况作了适当的修改。
3、施工平面布置情况是否按项目需求进行合理布置。
4、监视和测量装置的配备情况能否满足工程项目需求,是否经过年检、并在有效期内使用,如:
经纬仪、水准仪、电子称、万用表、摇表、接地电阻测试仪、噪声仪、台称及各类检测设备工具。
5、对基础设施的维护保养记录。
6.4工作环境
1、检查文明施工、环境保护、劳动保护、安全施工等各项管理措施,是否建立制度,有专人负责,是否有实施记录。
对不符合标准要求的项目,是否进行整改,是否有实施记录。
如:
现场检查发现的问题是否发出整改通知,是否及时进行整改。
2、对季节性施工(冬雨季、高温)是否采取措施。
对特殊的天气情况是否制定应急预案,编制应急措施,以保证工程项目不受损失。
3、项目部是否对分包单位有效控制其施工环境、人员工作环境、设备运行环境及1、2项要求。
7产品实现
7.1产品实现的策划
1、项目部是否依据现场实际情况编制了“项目质量计划”或“施工组织设计”,重点控制工程质量、进度、安全有重要影响的过程,实现难度大的过程及特殊过程。
其内容是否齐全、完整、符合文件规定的要求。
2、是否根据签订的承包合同进行合同交底,检查合同交底记录。
3、检查项目部内部分包、专业承包记录。
4、是否确定质量目标,编制资源供应计划,分包计划。
5、是否分阶段的进行产品实现策划。
7.2与顾客有关的过程
7.2.1与产品有关要求的确定
1、是否明确顾客明示的、隐含的要求,如:
质量要求、工期提前的要求、保修服务的要求,向顾客的承诺等。
2、与项目有关的法律法规、标准规范等要求,如:
特殊的质量要求、环保要求、安全要求、节能要求等,禁止使用的技术、材料要求。
3、创优、获奖要求。
7.2.2与产品有关的要求的评审
1、在向顾客承诺前,应对其要求进行评审,并作出记录。
2、对合同变更、设计变更、材料代用的评审。
3、对质量要求提高或降低,工期提前暂停若拖后的评审。
4、工程施工遇到不可抗力障碍,对合同条款修改的评审。
5、检查每次评审的记录。
7.2.3顾客沟通
1、是否确定与顾客沟通形式,如:
工作例会、监理例会、问卷调查、电话询问等。
2、检查沟通记录。
3、对业主、监理的意见、建议、投诉、警告、抱怨、纠纷采取的措施、处理的结果及验证的情况。
7.4采购
7.4.1采购过程
1、是否编制采购计划(材料、半成品、工程设备、施工设备等物资及分包项目)。
2、采购计划的物资应符合设计文件,标准规范、相关法规及承包合同的要求,如:
企业或项目另有附加的质量要求,也应满足。
3、对供货商进行逐个评价,确定合格供货商名单。
4、对劳务分包、专业分包、施工机械设备租赁、委托试验检验等评价及选择分包方的原则。
(1)合法的资质,外地单位经本地建设行政主管部门的批准。
(2)分包单位的业绩考核。
(3)质量保证能力。
(4)专业能力(特殊项目内容)。
(5)其他针对项目特点服务要求的满足程度。
5、重要项目分包单位应经业主认可。
6、重新评价供货商、分包商。
7.4.3采购产品的验证
1、针对采购产品,是否按产品标准规定进行验证。
2、查进场检验及抽样送检记录,复检记录,是否有不合格,对不合格的处置记录。
7.5生产和服务提供
7.5.1生产和服务提供的控制
1、获得图纸、图集情况。
2、作业指导书、工艺标准情况。
3、是否进行技术交底。
4、施工进度计划编制情况,出现影响施工进度情况,是否采取调整措施。
5、是否确定质量控制点。
6、机械设备管理情况:
管理制度、设备台帐、设备进场计划、设备进场验收、设备维修、保养、封存、报废管理。
7、检测设备情况:
台帐、检定情况、设备标识、设备调整。
8、是否对特殊过程、产品质量进行监视和测量,如:
日常的检查记录。
9、是否对分包人员的技能进行监测,是否对设备的运行状态进行监测。
10、外委试验室的资质检查,见证取样、送检控制。
11、工程质量控制是否通过自检、互检、交接检、预检、隐蔽检、复检等验证方式,关键工序、质量通病、工程难点如何策划、控制。
7.5.2生产和服务提供过程的确认
1、特殊过程的识别及清单
2、对于特殊过程是否进行确认和再确认。
3、实施特殊过程的人员资格和所使用的设备是否满足要求。
4、按规定的操作方法施工并记录。
7.5.3标识和可追溯性
1、是否对材料、半成品、工程设备(包括自购或甲供的),采取标牌、存放地点、进货验收单、进货台帐、保管台帐、合格证、检验报告等方法进行标识。
2、施工的半成品、分部分项工程是否采用任务单、技术交底记录、工序交接记录、检验记录、隐蔽工程记录、施工日志、特殊过程确认等方式标识。
3、工程成品:
交竣工验收资料。
4、是否对容易混淆的物资进行区分、标识,现场堆放和库房存放的物资是否进行了标识,并易于识别。
5、是否规定了物资检验状态的标识办法。
7.5.4顾客财产
1、对甲供材料是否进行验证,保护和维护措施,并预以标识。
2、甲供材料如有问题,是否及时与甲方沟通,并将不合格情况加以记录。
7.5.5产品防护
1、对超长、超重的物件,半成品的搬运是否制定实施方案,是否对搬运人员进行交底。
2、存放物资的场地、库房环境是否满足要求。
3、对易燃、易爆、易碎、贵重物资应有保护措施。
4、材料、设备入库、出库管理,帐、卡、物齐全一致。
5、对甲供材料适当保护。
7.6监视和测量装置的控制
1、是否建立了监视和测量装置的台帐、设备编号和分类是否清晰。
2、各类检测设备是否按规定的要求进行校准、检定、检查检定记录。
3、对国家无明确标准的检测设备是否自行检定。
4、检测设备是否有明确标识其校准状态。
5、在“施工组织设计”、“质量计划”中是否编制了检测设备计划。
6、项目部的检测设备应处于完好状态。
8测量、分析和改进
8.2监视和测量
8.2.1顾客满意
1、是否建立收集业主对本公司质量、服务及质量管理体系满意度调查的信息渠道。
2、每月是否进行了顾客满意度调查活动,针对顾客满意度是否进行分析,针对业主对工程质量、服务、工程管理的意见,是否及时处理、改进,主要反映在监理例会中业主提出的意见,现场日常交流中的意见。
8.2.2内部审核
1、是否编制内审计划,对审核的时间,审核的范围、区域、人员进行了合理地安排。
2、审核中发现的不合格项是否及时开出报告和记录。
3、各部门相关责任人是否采取措施对出现的问题预以解决。
4、是否对质量管理体系标准的符合性作出结论和判断。
5、检查内审记录。
8.2.3过程监视和测量
1、是否对施工过程进行了适当的过程监控,如:
定期地进行安全、质量检查、施工现场综合考评。
2、对施工各阶段是否进行控制,如:
施工准备阶段的情况、现场布置、材料设备、人员、水、电、道路等。
施工阶段的质量、安全、进度等方面控制,竣工验收阶段的竣工报告。
3、是否按合同要求实施工程项目,工期、质量创优、附加条款要求等。
8.2.4产品的监视和测量
1、是否坚持自检、交接检、专检制度、检查记录。
2、检查检验批记录。
3、检查分项、分部、隐蔽验收、竣工验收及单位工程质量评定记录。
4、检查功能检验、观感评定,联动试车记录。
5、项目部的质检员资格是否具备。
6、检查测量放线记录,复核记录。
7、检查调度会、监理例会记录。
8、检查材料、物资验收、重点检查产品合格证,质量保证书、检验报告。
9、检查材料抽样复检报告,材料是否按规定向监理报验,监理是否审批同意进场。
10、项目部材料员的资格是否具备。
11、单位工程验收,竣工验收中存在的问题是否及时按要求解决,满足顾客的要求。
8.3、不合格品控制
1、是否按程序文件要求收集不合格品,评价不合格品的程度,分析原因,采取措施(返工以消除所发现的不合格)返工、降级使用、报废,以防止其预期和再发生,返修的产品是否经验证。
2、是否对发现的不合格物资(材料、设备)按程序文件的规定进行了处理,对不合格的物资是否能及时撤出现场。
3、是否对不合格的物资的处理进行再次验证,并保存不合格品控制记录,是否有让步接受。
4、检查不合格品台帐。
8.4数据分析
1、是否建立了信息收集渠道,收集下列信息:
(1)业主、社会行政主管部门对工程质量的评价;
(2)公司对质量管理的各项要求。
(3)供方信息(材料、设备的价格、货源等);
(4)检验批、分项、分部工程在各施工阶段质量情况的分析,分析其合格率、优良率、质量通病消除等。
8.5改进
8.5.1持续改进
1、是否对所收集的信息:
业主、监理、主管部门、社会对工程质量各项工作不满意、意见、报怨、投诉的情况进行了评审,明确存在的问题。
2、针对上述问题是否确定改进内容和改进方法。
3、是否对改进实施的效果进行评审。
4、检查纠正措施记录,是否按采取必要的纠正措施,消除不合格原因防止不合格的再发生。
5、检查预防措施,对潜在的不合格原因是否进行分析,制定预防措施,消除潜在的不合格原因,防止不合格的发生。
6、项目部针对质量通病,是否能开展QC小组攻关活动。
7、不合格包括:
施工产品的不合格,内外审不合格,项目管理中出现的不合格(安全、质量、文明施工、合同管理、信息管理)。